薛宝钗形象评价摭谈

合集下载

《红楼梦》中薛宝钗人物形象分析

《红楼梦》中薛宝钗人物形象分析

《红楼梦》中薛宝钗人物形象分析
薛宝钗是《红楼梦》中的重要角色之一,她是贾府的外戚,宝黛之间的竞争者,具有独特的人物形象。

首先,薛宝钗被描绘为一个美丽、贤淑的女子。

她容貌出众,气质高雅,被赞为是“才子佳人”中的“佳人”。

她懂得品茶赏花,懂得琴棋书画,懂得诗词歌赋,精通礼仪知识,尤其擅长诗词写作。

她不但自身有才情,还通过与贾宝玉的交往,激发了贾宝玉的才思悟性,间接地成全了贾宝玉的文学梦想。

她的形象充满了知性和温婉的魅力。

其次,薛宝钗是一个聪明机智的女子。

她有着独立思考的能力,懂得如何处事,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她对自己的辈份和身份有着清晰的认识,能够明辨是非,掌握自己应有的位置。

她能在与贾宝玉、林黛玉等其他角色的交往中保持冷静而明智的态度,不被情感牵制,不轻易露出弱点。

第三,薛宝钗是一个坚强自尊的女性形象。

尽管她深爱着贾宝玉,但在宝黛之间的纠葛中,她始终保持了自己的尊严和坚定。

她在得知贾宝玉与黛玉有染后,并没有陷入绝望和自卑,反而以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自己的感情和尊严。

她选择了离开,在离别时展现了她的坚毅和自由。

薛宝钗是一个充满魅力、聪明机智、坚强自尊的女性形象。

她以优雅、才情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赢得了众人的尊敬和赞美,成为《 红楼梦》中不可忽视的角色。

浅谈对薛宝钗的性格分析

浅谈对薛宝钗的性格分析

浅谈对薛宝钗的性格分析薛宝钗是《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她的性格也备受关注。

对薛宝钗的性格分析,既可以从她的外貌、家庭背景、人物关系、行为举止以及言语表达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在本篇文章中,笔者就从这五个方面浅谈一下薛宝钗的性格特点。

外貌:薛宝钗是文静美丽的女子,虽不如薛蟠的威武,但却颇有女儿气,这便充分体现了她的娇小玲珑。

薛宝钗的皮肤白皙细腻,五官端正,眉目间透着冷淡与温柔并存。

她的头发盘在脑后,佩戴着金花饰物,衣着典雅优美,一如她的性格。

家庭背景:薛宝钗是大观园中的一个十二金钗之一,她的父亲薛蝌为贾府老仆,身份尚算清高。

薛宝钗在大观园中受的严格教育是常人所求不得的,这使得她具备了高尚的气质和女子风度。

他还习武,通诗经,文才过人。

这使得她具有高尚的教养和能力。

人物关系:薛宝钗与贾宝玉是情人,而她的好友林黛玉却因各种原因而与之产生矛盾。

薛宝钗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内向、温柔的性格,但她却自具主见,坚持自己的个性。

行为举止:薛宝钗的一生没有做出过过激的事情,她一直保持着清冷克制的形象。

她的行为表现出谦让、体贴和关爱他人的良好品性。

在给贾宝玉送行时,她为他准备了很多礼物,还画了一幅山水画送给贾宝玉,这表现了她精心周到的一面。

言语表达:薛宝钗口吐清晰典雅,字正腔圆。

她说话时总是引人入胜,为人留下深刻印象。

但她的话语中也隐含着对人物、事物的冷静思考,表达出的始终是一种明智策略性的思考。

薛宝钗是一位性格温和、文静美丽的女子。

她兼有温柔和刚毅的特点,外表柔弱内心坚定。

她的行为举止、言语表达都展现出她自身性格的独特魅力。

通过对薛宝钗的性格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她既像一位令人久远迷恋的女神,又像一位有思想、有见识的女性,她的性格独具一格,成为了《红楼梦》中不可忽略的人物。

众人对薛宝钗的评价

众人对薛宝钗的评价

众人对薛宝钗的评价
薛宝钗是《红楼梦》中的重要人物之一,她以端庄贤淑、博学多才的形象深入人心。

然而,不同的人对薛宝钗的评价也存在差异。

一方面,有些人认为薛宝钗是一个理想的妻子和母亲形象。

她性格稳重、宽厚、善良,善于处理家务,对家人关心备至,对朋友和邻居也很有爱心。

在家庭中,她能够妥善处理家庭琐事,照顾家人,与家人和睦相处。

在社会上,她以贤淑、宽厚、善良的形象赢得了众人的尊敬和爱戴。

另一方面,也有人对薛宝钗持不同看法。

他们认为薛宝钗过于世故,善于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想法,有时甚至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伤害他人。

在处理家庭关系时,她可能会过分强调规矩和礼仪,导致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

在社会上,她也可能过于迎合主流价值观,失去了自己的独立见解和判断力。

综上所述,薛宝钗是一个具有复杂性格和多重身份的人物形象,不同的人对她的评价存在差异。

虽然她的形象在文学作品中被塑造为端庄贤淑、博学多才的典范,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她的人物形象并非完美无缺,而是具有复杂性和多面性的。

薛宝钗人物形象分析13

薛宝钗人物形象分析13

薛宝钗人物形象分析
薛宝钗,《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她是贾宝玉的表妹,贾府的“二侯”宝
玉的夫人。

她的形象在小说中被塑造得复杂而深刻,展现出了一个独立、自信、聪明的女性形象,她的形象有很多亮点和值得讨论的地方。

外貌和气质
薛宝钗是一个端庄优雅的女性,她有着清秀的容颜,丰满的体态,眉目间透着
一股沉稳和内敛的气质。

她常常穿着华丽的衣裳,但从容得体,自有一番风韵。

她的气质温和大方,优雅端庄,给人一种高贵典雅的感觉。

才华和智慧
薛宝钗不仅外表美丽,还有着非凡的才华和智慧。

她通晓文学、音乐、绘画等
多种才艺,举止文雅,谈吐之间透露出一种高雅和知性的风采。

她对人生洞察深刻,处事果断,从不轻言放弃。

情感和人际关系
薛宝钗对待感情也有自己的原则和态度。

她与贾宝玉的感情并不深,婚后虽然
相夫教子,但并没有过多的依赖与渴求。

她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常常保持着一份疏离与独立,不轻易受人左右,有着自己的坚守和原则。

性格和命运
薛宝钗的性格内敛而复杂,表面温和,内心却隐藏着很多情感和矛盾。

她对家族、自己的地位有着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但也有着被限制和束缚的痛苦。

她的命运曲折多变,受到命运的摆布,但最终展现出一种坚韧和不屈的品性。

综上所述,薛宝钗是一个优雅、聪慧、独立、坚韧的女性形象,在《红楼梦》
中占据着一个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她的形象展现了女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是小说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

薛宝钗人物分析

薛宝钗人物分析

薛宝钗人物分析薛宝钗是中国古代小说《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人物。

她是贾宝玉的表妹,与林黛玉、贾母是表姐妹关系。

薛宝钗是一个具有特殊魅力和才华的女性,她在小说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薛宝钗的外貌优美娇媚,被形容为:“玉貌花容,秋波微动,千娇百媚”。

她从小就备受宠爱,因此性格温和随和,与人交往时总是和善礼貌。

她具备极高的教养和修养,举止优雅,言语文雅。

她的美貌和出色的气质使她成为了众多男子追逐和钦慕的对象。

与林黛玉不同的是,薛宝钗是一个理性和稳重的人。

她在人际关系中善于处理复杂的情感纠葛,有着丰富的社交经验。

她不仅善于与其他人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关系,还懂得在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保持自己的独立和自主。

她能够在众多追求者中选择一个自己认为最合适的人,而不受外界的干扰和影响。

薛宝钗的聪明才智也是众人皆知的。

她在文学和音乐方面有着出色的天赋。

她喜欢读书,精通诗词歌赋,常常能够引经据典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她会弹琴,能够演唱各种曲调。

她的才华使她在众多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了贾府中备受赞誉的人物。

薛宝钗的性格和行为也表现出了一种勇敢和坚定。

她在面对爱情和婚姻问题时,能够冷静地思考和权衡利弊。

她没有被世俗的观念束缚,而是以自己的理智去判断和决定。

她选择了薛蟠作为自己的丈夫,尽管薛蟠并不是一个理想的人选。

但她用自己的智慧和善良,影响并改变了薛蟠,使他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除了个人的优点和特点之外,薛宝钗还象征了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美德和理想。

她是一个完美女性的典范,传承了中国古代女性的柔婉和贞石的美德。

她懂得如何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她对家庭和亲情有着深厚的感情。

她通情达理,为人忠诚正直,凡事以社会公德为先。

尽管薛宝钗在小说中的身份是较为次要的,但她的出场和表现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的聪明,善良和美丽,使她成为了贾宝玉的心上人。

她的才华和理性,使她成为了其他人羡慕和追捧的对象。

她的人格魅力和品德风范,使她成为了读者心中的偶像。

红楼梦薛宝钗人物评价

红楼梦薛宝钗人物评价

红楼梦薛宝钗人物评价
薛宝钗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的重要人物之一,被赋予典型的“贤良淑德、聪慧贤惠、善良柔情、淡雅轻质”的形象。

她曾经是兰若寺的尼姑,却在宝钗玉声中,被智多星《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所收留,并归入林家,成为林家长孙福气的一员,与林黛玉有着深厚的姐妹之情。

薛宝钗是一个温柔贤淑、善良柔软的女性形象,她被赋予了善良、柔滑、谦虚、坚强等特点,具有谦和礼让性格。

宝钗温柔柔软的性格使她能和绝大多数人真诚相处,她有着对社会以及父母的尊敬和尊重,让她备受尊敬。

此外,薛宝钗还具备诗文知识丰富的背景,精明能干,以“宝钗”的身份能够活动于庞大的林家之中,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可谓智多星。

此外,宝钗的善良和勇敢也是她的优点。

宝钗善良的本性使得她能够宽容地面对林黛玉及其他人,能够见一桑开一花。

宝钗很少抱怨,更重要的是,她一向淡然处之,不怨恨。

此外,宝钗也有勇气,她能够勇敢地面对大量责任,勇于接受挑战,担当起照顾病弱、教育比自己小的人,勇于守护身边人。

薛宝钗是一个淡雅,贤良淑德的女性形象,她具有的礼貌、温柔、善良、勇敢和勇气是一个完美的人物形象。

宝钗的一生被红楼梦中所折射出来,成为对中国古典文化所推崇的一个最美妙的传说。

薛宝钗是一个真实而又虚幻的人物形象,它唤起了人们对高尚品质、纯洁情怀的深切渴望,体现出古代文化的精神,在红楼梦中它也被证明是一
个有健全的人物形象。

总之,薛宝钗是一个有着完美品质的女性人物,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在红楼梦中展示了一种美丽的姐妹情谊,以及对善良、勇敢、贤淑的描述,体现出古代文化的精神。

薛宝钗这个虚构的人物形象更是唤起了人们对纯洁情怀的热爱,成为了永恒的经典。

薛宝钗形象分析

薛宝钗形象分析

薛宝钗形象分析薛宝钗这一形象历来褒贬不一。

她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而且稳重温柔,识大体顾大局,是完美无瑕的大家闺秀的典范,但她又是一个顽强地追求现实功利的拜金主义者,而且她的价值观又不像王熙凤那样赤裸裸地暴露在人们面前,而是深深地隐藏在封建淑女的外衣之下,具有极大的迷惑性。

因此作者对她推崇有加,又对她颇有不满。

而她最终的悲剧性结局既表现了封建女性在整个封建大厦倒塌之下无可逃遁的悲剧命运,又体现了作者对薛宝钗世俗理想的否定和抛弃。

宝钗洞察人情,熟谙世故,她不仅对贾府太太小姐之流迎合关怀,对处于封建阶级下层的被压迫者也一视同仁。

她还有着虚怀若谷,宽以待人的美德,对于别人的攻击,不到实在忍无可忍,她都会因顾全大局而不加以追究。

宝钗又会孝敬长辈,深得贾母喜爱,这也为宝钗成为宝玉配偶的最终人选赢得了家族方面支持。

但薛宝钗也有不好之处,《红楼梦》中提到薛宝钗入住贾府梨香院,院中有梨花,花下埋着专治她“从娘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的特效药“冷香丸”。

这“胎里带来的热毒”其实象征着她与生俱来的“欲”,热切而顽强地追求现实功利的欲望。

作为一名女性,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中,女性被剥夺了话语权,她不可能有独立实现其“青云之志”的机会,她必须要借助于外力。

她把希望寄托于宝玉身上并多次规劝贾宝玉走“仕途经济”、“立身扬名”之道,以至引起贾宝玉的极大反感,而宝玉最终也彻底地认识到了所谓世俗理想的庸俗、功利和残酷。

宝玉最终的“悬崖撒手”无疑是对宝钗世俗理想最彻底的批判。

王昆仑先生曾评价说:“宝钗是在做人,黛玉是在作诗;宝钗在解决婚姻,黛玉在进行恋爱;宝钗把握着现实,黛玉沉酣于意境;宝钗有计划地适应社会法则,黛玉任自然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宝钗代表着当时一般妇女的理智,黛玉代表着当时闺阁中知识分子的情感”①。

宝钗虽极力想争取美满幸福的生活,但最终还是难逃罗网,成为封建礼教的殉葬品,他们三人之间的爱情悲剧是封建礼教残害青年幸福的罪状,更是一个社会乃至一个时代的悲剧。

《红楼梦》中薛宝钗人物形象分析

《红楼梦》中薛宝钗人物形象分析

《红楼梦》中薛宝钗人物形象分析《红楼梦》中的薛宝钗是一个才女,充满智慧和洞察力,而她的优雅和纯真也令她成为小说中最吸引人的女性之一。

薛宝钗出生于薛家世族,父亲为镇狱大官,家境显赫,她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学识渊博,善解人意,举止优雅大方。

她早年便跟随母亲去了荣府,与黛玉、宝玉成为了好友。

她对黛玉一直十分关心,对宝玉也是如此。

她的感情世界极其丰富,她与探春的关系像姐妹一般,与宝钗的关系像好友一样,而与宝玉的关系却让人感到暧昧。

与此同时,她却拥有着强烈的家族意识,始终保持着清醒地头脑,对自己的身份和责任有着极高的认识。

这使她成为荣府中性格最坚强的人物之一。

与黛玉不同,薛宝钗并不刻意照顾宝玉。

她是一个极为聪明睿智的女子,深知感情的复杂性与无奈,因此不愿随便表露情感。

薛宝钗一心一意地做人、做事、做一个女子该做的事情,这使她无论是在家族还是在官场上都表现得非常出色,相信许多人都会想和她成为朋友或者伴侣。

薛宝钗一生中最舒适、自在的时刻是在梨香院,她在这里与宝玉相处单纯、自然,互相信任、互相关心。

在这里,她可以表现出她的浑厚人性,她也放松了心境,从一个完美的代表性人物转变成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孩。

她对宝玉的言传身教和影响是深远的,她也因此有时会失落,他们的友情令她的心情极为舒畅。

总体来说,薛宝钗是《红楼梦》中的典型女性形象,她既有才智也有情感,稳重、坚韧、细腻,她的人生经历于是成为很多女性模拟与追求的对象,同时,她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对自我的认识。

她的形象对于当代女性也有着启示意义,能够让我们看到,女性应该在智慧和情感之间找到平衡,保持自我,关心身边的人。

另一方面,薛宝钗也是《红楼梦》中的一位具有主见和独立思考的女性,她在世俗环境中不流于俗,不妥协自己的原则。

在宁府中,薛宝钗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个成功的商人,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她不仅维系着自己家族的财务,同时也开拓了自己的事业。

薛宝钗的教育背景极为优越,她也因此成为了诸多男人的倾心之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关于薛宝钗的评价,读者、评者喜欢置她于林黛玉对立的立场上,把她说成是封建意识的卫道士,说她是处心积虑地谋夺宝二奶奶宝座的人。

其实,无论推究作者的构思,还是研析书中的实际描写,薛宝钗始终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一个正面形象。

关键词:红楼梦;人物研究;薛宝钗;形象评价;歧见中图分类号:I207.4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6191(2007)02-0065-04《红楼梦》问世以来,评者蜂起,凡红学所及问题,各抒己见,见智见仁,莫衷一是。

而对薛宝钗形象的认知与评断,便是最受关注,亦是最多歧见的方面之一。

薛宝钗形象的歧见大致分两个层面,一为“优劣之辨”,一为“褒贬之争”。

“优劣之辨”,当属于读者的喜好,属美学评断范畴;而“褒贬之争”,则不仅是读者的评断,也是读者对作者构思的解读。

这里就读者、研究者经常产生争论的一些问题,说说笔者的浅见。

1卫道叛逆,势若水火?将宝钗与黛玉区分为封建阶级卫道士与叛逆者观点的人,每每举出宝钗为惟圣贤是视、一心女红的女夫子,而黛玉却能与宝玉共读《西厢》并引为知己同道;前者以“仕途经济”说教宝玉,后者则从未说过“混帐话”;前者恪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后者追求婚姻幸福……从而体现出两个人物尖锐的对立。

那么,黛玉与宝钗究竟是“分则并秀,合则兼美”的互补关系,还是“一忠一奸,一顺一逆”的对立关系,抑或是封建阶级的叛逆者与卫道士的关系呢?1.1关于“行酒令”的问题在第四十回大观园筵席上行酒令时,黛玉因怕错了令被罚酒,不提防说出了不久才看到的《牡丹亭》中的“良辰美景奈何天”和《西厢记》中的“纱窗也没有红娘报”的现成曲词。

当时宝钗即以为黛玉此举有违“闺训”而“回头”看黛玉一眼,表示惊诧。

这就是人们常用以举例的那种对立。

然而,黛玉用了《牡丹亭》、《西厢记》中的曲词行酒令就是反封建了吗?未必。

在第四十二回,宝钗专门为此而对黛玉作了一番教育。

宝钗说出原委以后,小说写道:“(黛玉)不觉红了脸,便上来搂着宝钗笑道:‘好姐姐!原是我不知道,随口说的。

你教给我,我再不说了!’”[1]519接着宝钗说了一些诸如“女子无才便是德”,“杂书移人性情不可救”[1]520等,用现在的评断是封建意识十分浓重的话。

林黛玉是怎样反应的呢?书中写道:“一夕话,说的黛玉垂头吃茶,心下暗服,只有答应‘是’的一字。

”[1]520对这一回,脂砚斋有批语:“钗玉(黛)名虽二人,人却一身。

”而在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中,黛玉更是对宝钗说道:“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有心藏奸。

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的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

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1]559。

这究竟是卫道士与叛逆者的对立,还是叛逆者向卫道士缴械,读者一目了然。

1.2关于“仕途经济”混帐话的问题关于宝钗说过“仕途经济”的混帐话而黛玉从未说过的问题,这又是钗黛形象尖锐冲突说的重要证薛宝钗形象评价摭谈王建萍(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南通226007)收稿日期:2007-01-19作者简介:王建萍(1955-),女,江苏如皋人,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副教授。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JournalofNantongTextileVocationalTechnologyCollegeVol.7,No.2Jun.2007第7卷第2期2007年6月66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7年据。

要讲清这一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宝玉认为的非混帐话、非混帐事或者说宝玉的正经事又指什么。

读者皆知,宝玉的正经事就是不愿意读圣贤书,但是喜欢浓词艳赋;不愿意结识达官贵人,但是喜欢结交优伶歌伎,不愿意与须眉浊物打交道,但是愿意整日在姑娘堆里闹……毫无疑问,对立于“仕途经济”与封建思想的叛逆者不一定可以划上等号。

笔者认为,宝玉之怕读圣贤书,怕见达官贵人,是自惭还未达到这一层次!这里举一个每每被人引用而完全错会本意的例子。

在《红楼梦》第三十六回中,贾宝玉有一段著名的评述“文死谏、武死战”的话,被人称作反封建思想的体现:“人谁不死?只要死的好。

那些须眉浊物只听见‘文死谏’‘武死战’这二死是大丈夫名节,便只管胡闹起来。

那里知道有昏君方有死谏之臣,只顾他邀名,猛拼一死,将来置君父于何地?必定有刀兵,方有死战,他只顾图汗马功劳,猛拼一死,将来弃国于何地?……要知道那朝廷是受命于天,若非圣人,那天地也断断不把这万几重任交代,可知那些死的,都是沽名钓誉,并不知君臣之义。

”[1]438这里,宝玉视“国”为天授,视“君”为圣人,反对的是不顾“君父”、不顾“国家”而只顾“邀名”、只顾“沽名钓誉”者的无谓之死,反对的是“并不知君臣之义”者的无谓之死。

也就是说,宝玉所知的“君臣之义”是完全符合典范的封建君臣之义的!因此,宝玉的怕读圣贤书与不说经邦济世,是自己的自惭,也是对“无才可去补苍天”的一种诠释———有补天之志,无补天之才。

故而,这里是绝不能理解为宝玉在嘲笑“文死谏、武死战”,从而认定宝玉是封建阶级的叛逆。

宝玉的无所事事、消极避世、冶游闲逛,也是根植在封建文化的土壤里的,是由老庄、阮籍、陶潜、王维等一路继承下来的消极出世的思想。

假如是对立的话,也只是积极与消极、出世与入世、儒学与释道的矛盾罢了,与反封建又有什么关涉呢?所以,元春省亲时命宝玉题诗时,宝玉用“有凤来仪”颂圣,黛玉代宝玉作的《杏帘在望》用“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来颂圣,这能说宝玉与黛玉是封建阶级的叛逆吗?当宝钗提醒宝玉改用“绿蜡”一典时,说了一通极为“混帐”的话:“亏你今夜不过如此,将来金殿对策,你大概连‘赵、钱、孙、李’都忘了么?”这时宝玉对“金殿对策”之说竟一点儿也不觉逆耳,反称宝钗为“师傅”,为“一字师”了!就是黛玉,在第六十二回中,就探春理园的事,也与宝玉探讨贾府入不敷出的问题。

宝玉竟然说道:“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人的。

”这大概只能说是封建阶级的寄生虫的话罢,把它归入封建阶级的叛逆显然是绝对不可以的!就黛玉说,只停留在“齐家”的水平上;而宝钗,则已经达到“治国”与“平天下”的高层次了!因此,我们是不可以从宝黛的心心相应,从宝玉的所谓对封建阶级反抗性来引申出黛玉对封建阶级的反抗性,进而得出钗黛在形象方面的对立,或者说是卫道士与叛逆者的对立的结论的。

1.3关于宝钗“藏奸”的问题(1)第二十七回中叙说大观园姑娘芒种节饯行花神,宝钗迎探一行人俱已准备停当,独缺黛玉未到。

宝钗乃自告奋勇去请黛玉,当她迤逦前往潇湘馆的路上,忽见宝玉先她一步走进潇湘馆。

宝钗既恐宝玉不便,复恐黛玉嫌疑,即抽身回来。

路上因见一双玉色蝴蝶,遂扑蝶来到滴翠亭畔。

听见亭内小红与坠儿正在说着贾芸捡了小红的手绢,以及如何通过坠儿传递手帕,并借此互通音问的儿女情事,又生怕被外人听见云云。

作为淑女的宝钗自然深为吃惊,且素知小红“眼空心大”,因虑及小红让人“听了短儿”而难为情,其后果可能“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于是,小说有以下一段宝钗的心理活动与行为机智:“‘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犹未想完,只听见‘咯吱’一声,宝钗便故意放重了脚步,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一面说一面故意往前赶。

”见她们开窗,宝钗便故意反问“你们把林姑娘藏到哪里了?”宝钗一面说,一面走,心中又好笑:“这件事算遮过去了。

不知他二人怎么样?”[1]317鉴于小说中还写到小红的担忧:“要是宝姑娘听见还罢了;那林姑娘嘴里爱刻薄人,心里又细,她一听见了,倘或走露了,怎么样呢?”这件事每每总被论者说成是宝钗心机凶险、嫁祸他人(黛玉)的典范。

王希廉在《小红赞》中有过如下评语:“起祸者不知也,受祸者不知也,即嫁祸者也不知也;然而祸自此始也。

则莫如小红之失帕,宝钗闻之而故为觅黛玉一事。

夫以黛玉之招忌也,有无端而訾议者也。

况中其心病哉?则异日众人之前,未有不力为排挤者,黛玉厄而宝钗亨。

”[2]细味引文中的“即嫁祸者也不知也”,这里的“不知”似并非说宝钗“无意”,而是说“没料到”,意思是说没料到此举竟然起了这么大的作用,故有“然而祸自此始也”的结语。

再说,“嫁祸”就只能是故意的!而且,王希廉在《薛宝钗赞》中对薛宝钗有过这样的评价:“以凤姐之黠,黛玉之慧,湘云之豪迈,袭人之柔奸,皆在所容。

其所蓄未可量也”[2],其中“黛玉之慧”与“湘云之豪迈”不过是点缀,“凤姐之黠”与“袭人之柔奸”方是实质,正是宝钗“皆在所容”。

此王希廉的评断大概是贬低宝钗的源头了。

这实在是太冤枉宝钗了!推究《红楼梦》作者的原意,乃是从深浅两个层面刻画宝钗的细心与世故,即“横竖不愿得罪别人”的一种心态品性。

第一层面是说对相同身份的宝玉、黛玉,第二层面是说对丫头、婆子。

在上述事件中,先是宝钗对宝玉黛玉是恐“宝玉不便”、“黛玉嫌疑”,乃去而复退回;后是宝钗对下人亦复不愿招惹是非。

由此进一步强化了宝钗的这一性格,此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

当然,推究人们之所以作如此“深文周纳”的曲解,乃由于宝钗的“金蝉脱壳”的“矛头”指向了颦儿。

其实,这又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乃因宝钗与黛玉身份相同———这里指两人的学识,才貌,同是寄居者身份。

而且,她此时正是从黛玉处走来,心中正想着黛玉的事儿。

从心理学的思维惯性去看,宝钗想到的只应当是黛玉,若想到别人,那才是不合情理、不合情境的!因此,“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以及“你们把林姑娘藏到哪里去了”,实在是难得的即时机智!另外,从逻辑事理的角度说,假如宝钗果真意在中伤黛玉,怎么会对丫头身份的小红、坠儿说呢,这种毫无地位权势的丫头又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她有的是接近王夫人、凤姐、贾母的机会呀,可我们在《红楼梦》中见过宝钗在王夫人、凤姐、贾母那边“中伤”黛玉的事吗?可见其评论之荒谬。

(2)第三十二回,王夫人的大丫头金钏由于与宝玉调笑而被王夫人逐出荣府,因委屈与羞惭跳井而亡。

宝钗得知这一消息以后,遂往王夫人处去。

王夫人正自垂泪,并说了“岂不是我的罪过”的自责的话。

宝钗遂劝慰:“姨娘是慈善人,固然是这么想;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旁边玩,失了脚掉下去的。

他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各处玩玩逛逛儿,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的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

”[1]392-393此例也是深为论者所诟病的。

假如我们离开宝钗说话的具体语境,委实觉得这一席话有点冷气逼人。

但是,具体语境是王夫人“垂泪自责”。

因此,宝钗的话是对长辈的劝解,其目的是把王夫人从自责中拉回来,去舒缓王夫人的负罪感。

从这一角度看,这一席话还是十分切合这一特殊语境的。

假如我们因此而把王夫人说成是扼杀金钏的刽子手(王夫人之责罚金钏儿,主要是因为金钏儿说了句极不得体的要宝玉到“东小院里头拿环哥儿和彩云去”的话),因而也就把宝钗说成是王夫人的帮凶的话,这显然不是《红楼梦》作者的本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