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薛宝钗的形象分析
《红楼梦》中薛宝钗人物形象分析

《红楼梦》中薛宝钗人物形象分析
薛宝钗是《红楼梦》中的重要角色之一,她是贾府的外戚,宝黛之间的竞争者,具有独特的人物形象。
首先,薛宝钗被描绘为一个美丽、贤淑的女子。
她容貌出众,气质高雅,被赞为是“才子佳人”中的“佳人”。
她懂得品茶赏花,懂得琴棋书画,懂得诗词歌赋,精通礼仪知识,尤其擅长诗词写作。
她不但自身有才情,还通过与贾宝玉的交往,激发了贾宝玉的才思悟性,间接地成全了贾宝玉的文学梦想。
她的形象充满了知性和温婉的魅力。
其次,薛宝钗是一个聪明机智的女子。
她有着独立思考的能力,懂得如何处事,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她对自己的辈份和身份有着清晰的认识,能够明辨是非,掌握自己应有的位置。
她能在与贾宝玉、林黛玉等其他角色的交往中保持冷静而明智的态度,不被情感牵制,不轻易露出弱点。
第三,薛宝钗是一个坚强自尊的女性形象。
尽管她深爱着贾宝玉,但在宝黛之间的纠葛中,她始终保持了自己的尊严和坚定。
她在得知贾宝玉与黛玉有染后,并没有陷入绝望和自卑,反而以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自己的感情和尊严。
她选择了离开,在离别时展现了她的坚毅和自由。
薛宝钗是一个充满魅力、聪明机智、坚强自尊的女性形象。
她以优雅、才情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赢得了众人的尊敬和赞美,成为《 红楼梦》中不可忽视的角色。
《红楼梦》薛宝钗形象分析

《红楼梦》薛宝钗形象分析看完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虽然大多数人都把同情心给了黛玉妹妹,可是我觉得薛宝钗这个人物形象也是很可怜的。
她是闺阁的典范,是一位典型的淑女。
对于她的解读,我是很浅显的,想要理解一部历史巨作,我还有很多欠缺。
现在我只是想谈谈我目前对薛宝钗这个人物的理解,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薛宝钗是个有追求的人。
薛宝钗有一个金锁,说是她小时候癞头和尚送的,等以后与有玉的男子配成一对,这便是“金玉良缘”。
跟随母亲来到京城,目的是参加选秀,希望自己可以进宫生活。
她来的时候,并没有想过与贾府里面的人有什么未来,她只是一心想着自己的“金玉良缘”。
‘玉’之贵人,她希望这些贵人是拥有玉玺的皇帝,或拥有佩玉的王爷,更或是王子或公主,她想追求更好的生活。
她不甘于过现在的生活。
但是最终她落选了,其原因有人说是她是包衣身份,未满足皇室想保留纯正血统的条件,还有另一种说法是她的背景不够强大,也就是说朝中无人,故没能顺利进入皇宫。
但是薛宝钗落选之事作者并没有明显地表现出来,而是委婉地暗示。
在第29回,她的性情忽然转变,变得烦躁、郁闷且易怒,出语伤人,恶语相向,尖酸刻薄。
不是选秀落选之因,这些转变便说不过去了。
在落选以后,在元妃省亲之时,最早知道薛宝钗落选的元妃,将送给薛宝钗和贾宝玉的端午节礼是一模一样,意在为两人指婚。
而她知其意却不搭理,或许是由于刚刚落选,没心思搭理,便离开。
抑或是对元妃这样的做法感到不满,她还是希望自己能进宫生活。
二、薛宝钗是个聪明的人薛宝钗不仅容貌美丽,而且天资聪慧,博学多才。
她的聪明不仅体现在学识方面,也体现在为人处世方面。
如在元妃回家省亲时,将宝玉的诗,‘绿玉’改为‘绿蜡’,便可知她的学识不一般。
她也是一个很有心机的人,她懂的怎样讨好别人,怎样赢得人心,给自己营造一个和谐的人际环境。
在现在看来,这是非常特殊的能力,所以说她也是一个聪明的人。
薛宝钗的恭维奉承,不仅主人喜欢,同一辈的喜欢,甚至连丫环们也喜欢,她赢得贾府上下人的喜欢。
薛宝钗的形象特征分析

薛宝钗的形象特征分析薛宝钗的形象特征分析薛宝钗是《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被誉为“群芳之冠”。
她的代表花卉是牡丹。
她的情榜中评语已无考,有人认为是“无情”,纵是无情也动人。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薛宝钗的形象特征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薛宝钗的形象特征分析薛宝钗世故,冷峻,识时务。
在《红楼梦》中,宝钗很少直接宣扬和维护封建礼教,而是通过她日常中的一言一行为反映她的真实个性。
在生活中,宝钗并不是像黛玉一样真情流露,而是常常深隐心机。
她表面上“随分从时”“装愚守拙”“罕言寡语”,一举一动显得“端庄贤淑”完全符合封建“淑女”风范。
但实际上她期望着“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温柔敦厚的仪范中掩盖的是“欲偿白帝”的野心。
她熟谙世故,诚府极深。
“来了贾府这几年”虽然表面不言不语,安分守已,实则“留心观察”因此即使是在荣国府这个人事复杂,矛盾交错的环境里,也生活得左右逢源,如鱼得水。
甚至就连那个几乏忌恨一切的赵姨娘也赞她:“很大方”,“会做人”。
“会做人”的确是薛宝钗的性格特点,这与她“温柔敦厚”的外露特征相融合,使得她为人人所夸赞。
宝钗“会做人”,“不关已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为人处世原则,让她凡事不像黛玉一样用尖酸刻薄的话语指出,而是充闻耳不闻,装作看不见,只为心里明白也就罢了。
这就使得那些平日里做着些见不得人的丑事的封建主子们便赞她“会做人”。
宝钗“会做人”不仅体现在对封建阶级最高统治者不露声色的笼络,还表现在对处于封建阶级下层的被压迫者的收卖上。
贾母给她做生日,要她点戏,她就依着贾母素日的喜好说了一遍。
又将贾母喜吃的甜烂之食当做自己喜吃之物说了出来,结果“贾母更加喜欢了”。
王夫人逼死金钏儿后,她和袭人扣听到消息,就连一向奴性很强的.袭人也不觉流下泪来,而剥削阶级冷酷无情的本质使得她只感到“奇”便急忙撇下袭人,跑来王夫人处来安慰她。
把全部罪过都归之于金钏儿的“糊涂”。
她还说:“不过多赏她几两银子发送她,也就尽主仆之情了。
薛宝钗的性格特点及具体事例

薛宝钗的性格特点及具体事例
薛宝钗是《红楼梦》中最主要的女主角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守礼好汉”,具有虔诚、忠诚、谦恭、节操等美德。
薛宝钗从小善良聪慧,三岁就在老婆婆指导下,学习《儿童诗》,书读得非常好,细
心内敛,胸有莲花,情深似海。
她朴实守礼,有诗情画意,自觉分寸,有品味的安宁度日。
薛宝钗极尽节俭之能事,不但她自己为人节俭,而且要别人也要节俭,一般吃饭少不着,不借故未做,不请客也不招客。
她办事方式端庄大方,安排见面坐座位,把最好的位
置留给了贾宝玉,表明深深的感情。
薛宝钗也有讲义气的性格,即使别人非得劝她违背她的主观意志,她也要坚持原则。
比如,有一次,薛宝钗被王熙凤逼着认贾宝玉,虽然她内心很同情贾宝玉,但还是要按照
规矩表示拒绝。
薛宝钗的心灵十分优美,她自幼受一席中外文学文化的陶冶,爱读书。
在红楼梦中与
贾宝玉也有美丽的恋情,有“绿珠被金蝉冷香放”,“玉容寂寞泪阑干”之美句;有“画
栋月疏影,楼心秋山远”之迷离;有“三顾茅庐求计订”之实干;有“如花似锦从此分”
之离别痛。
薛宝钗与贾宝玉的情感展现出了“芳华云消无情,此恨天圆地方”的伤痛与无助,表
现了女性在一种未开明下的渴望与抗争。
薛宝钗人物形象分析13

薛宝钗人物形象分析
薛宝钗,《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她是贾宝玉的表妹,贾府的“二侯”宝
玉的夫人。
她的形象在小说中被塑造得复杂而深刻,展现出了一个独立、自信、聪明的女性形象,她的形象有很多亮点和值得讨论的地方。
外貌和气质
薛宝钗是一个端庄优雅的女性,她有着清秀的容颜,丰满的体态,眉目间透着
一股沉稳和内敛的气质。
她常常穿着华丽的衣裳,但从容得体,自有一番风韵。
她的气质温和大方,优雅端庄,给人一种高贵典雅的感觉。
才华和智慧
薛宝钗不仅外表美丽,还有着非凡的才华和智慧。
她通晓文学、音乐、绘画等
多种才艺,举止文雅,谈吐之间透露出一种高雅和知性的风采。
她对人生洞察深刻,处事果断,从不轻言放弃。
情感和人际关系
薛宝钗对待感情也有自己的原则和态度。
她与贾宝玉的感情并不深,婚后虽然
相夫教子,但并没有过多的依赖与渴求。
她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常常保持着一份疏离与独立,不轻易受人左右,有着自己的坚守和原则。
性格和命运
薛宝钗的性格内敛而复杂,表面温和,内心却隐藏着很多情感和矛盾。
她对家族、自己的地位有着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但也有着被限制和束缚的痛苦。
她的命运曲折多变,受到命运的摆布,但最终展现出一种坚韧和不屈的品性。
综上所述,薛宝钗是一个优雅、聪慧、独立、坚韧的女性形象,在《红楼梦》
中占据着一个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她的形象展现了女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是小说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
薛宝钗点评800字

薛宝钗点评800字
薛宝钗是《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她是贾宝玉的表妹,也是他最爱的女人之一。
薛宝钗是一个聪明、温柔、善良的女子,她承担着许多家族的期望和责任。
下面我将从她的性格、行为和影响力等方面来点评薛宝钗。
首先,薛宝钗的性格非常温和、谦逊。
在《红楼梦》中,她从不与他人争执,不与人争斗,对每个人都保持着礼貌和尊重。
她对待人际关系非常稳定,从不搞小动作或者是三心二意的事情。
与此同时,她也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女子,能够细致入微地观察和理解别人的情感和心理。
她的聪明才智使她在家族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薛宝钗的行为非常谨慎、理性。
她在面对各种困难和问题时,总能冷静地思考和分析,不会被情绪左右。
当家族遭遇经济困难时,她没有自私地抱怨,而是自愿嫁给了贾府,为家族解决了许多问题。
她的行为值得我们学习,教导我们在困难时要坚持乐观和积极的态度,用理性思维解决问题。
此外,薛宝钗的影响力也非常深远。
她作为一个女性,在男权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她懂得如何处理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关系,能够很好地平衡家庭的利益和社会的责任。
她的美德和智慧赢得了众人的尊重和爱戴,成为许多女性的榜样。
她的影响力甚至延伸到了
后世,许多人在她的形象和事迹中找到了力量和勇气。
总的来说,薛宝钗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女性角色。
她的温和、谦逊的性格,谨慎、理性的行为以及深远的影响力使她成为《红楼梦》中最受喜爱的人物之一。
她的形象教导我们要善待他人,保持谦逊和谨慎的态度,以及学会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
[红楼梦薛宝钗人物形象]薛宝钗人物形象分析
![[红楼梦薛宝钗人物形象]薛宝钗人物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c7a91f0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d9.png)
[红楼梦薛宝钗人物形象]薛宝钗人物形象分析薛宝钗人物形象分析一:《红楼梦》薛宝钗的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刻划薛宝钗,金陵十二钗之一,薛姨妈的女儿。
她容貌漂亮,肌骨莹润,举止娴雅,表面上看似乎是当时正统淑女的典范,但实际上她骨子里却颇有愤世嫉俗的性格因子,她对当时的社会抱有一种强烈的批评精神。
从《红楼梦》对薛宝钗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曹雪芹所塑造的薛宝钗形像,是封建社会中一位典型的标准的淑女。
这一形像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她是封建礼教忠诚的信仰者、自觉的执行者和可悲的殉道者。
然而这一封建淑女形像又是复杂的、丰富多彩的。
薛宝钗一出场,作者就描写了她的美貌和品格。
她穿着“不见奢华,惟觉淡雅”,她“品格端方,容貌漂亮”;“罕言寡语,人谓装愚;随分从时,自云守拙。
”这就概括地写出了她谨守封建礼教,顺应环境的个性特点,勾勒了一个封建淑女的轮廓。
这个人物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她忠诚地信奉封建礼教;特殊是强加在妇女身上的奴隶道德。
她曾经多次规劝贾宝玉走“仕途经济”、“立身扬名”之道,以至引起贾宝玉的极大反感,说她说的是“混帐话”,并说“好好的一个清白女子,也学的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她也多次向黛玉、湘云进行“女子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为主”之类的封建说教。
这些都足以说明,在大观园的贵族少女中,她是受封建正统思想、封建道德观念毒害比较深的一个。
但是也不能因此将她与贾政、王夫人、王熙凤等人等同看待,一律说成封建统治者。
她虽然属于“主子”的阵营,但是,她非但谈不上什么统治权力,而且,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位少女,连自己的命运也掌握不了;一切都得听从封建家长的摆布。
一方面是“主子”,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另一方面,又处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之下,这就是薛宝钗社会关系的特殊性。
正是她的特殊社会地位,决定了她的思想性格与贾政、王夫人、凤姐等的本质区别。
那种将薛宝钗与贾政、王夫人等人等同看待的观点是错误的。
性格特点薛宝钗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很世故,即很会做人和处世。
红楼梦的人物形象分析

红楼梦的人物形象分析红楼梦的人物形象分析《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红楼梦的人物形象分析,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1、薛宝钗的人物特征:(1)她容貌美丽,举止娴雅,是当时正统淑女的典范。
(2)她恪守妇道,但也对当时的社会抱有一种强烈的批判精神。
(3)她稳重大方,八面玲珑。
她对不同的人自有一套不同的“社交”方式:对贾母、王夫人这样的“权威人物”,她尊重顺从;对大观园的其他姐妹,她表现出的是“宝姐姐”的稳重和宽容;对下人,她又显得平易近人,不端架子。
随和,大度;有才华;冷、无情,但“任是无情也动人”。
2、贾宝玉的人物特征:(1)他是一个又奇又俗的人物。
(2)构成他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叛逆。
他行为“偏僻而乖张”,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
(3)他鄙视功名利禄,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
(4)他痛恨“八股”,辱骂读书做官的人是“国贼禄蠹”,懒于与他们接触拜会。
(5)他是封建君主制度的“逆子逆臣”。
3、王熙凤的人物特征:(1)王熙凤的阴毒可谓人人皆知,作为荣府“总管”,她弄权作势,两面三刀。
(2)她容貌俊美,性格泼辣;(3)她精明能干,要强逞能;(4)权诈机变,心狠手辣;(5)机智幽默,善于奉承;(6)贪财好利,嫉妒成性;4、林黛玉的人物特征:(1)她是一个才华横溢而性格孤傲的女子,“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则是她的写照。
(2)她从小失去双亲,寄居在荣国府,虽然贾母对她疼爱有加,但由于清高自尊的个性,她常生“寄人篱下”的伤感。
(3)她多愁善感,常常为别人不注意的小事而悲伤流泪。
正如小说中所描写的“黛玉葬花”一幕,就突出了这一点。
花开花谢本来就是自然景象,但她却由此而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聚散无常。
(4)她为落花叹息,她把宝玉引为知己,同看《西厢记》,把人生的希望都寄托在宝玉身上。
她深爱着宝玉,但又感到很难如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红楼梦》塑造的众多个性分明、形象丰满的人物中,薛宝钗无疑是其中最难定性的一个。
你无法像对其他小说人物那样,简单地把她划进“好人”或“坏人”的圈子里。
她既是“无情”的,也是“动人”的,这使得自《红楼梦》诞生以来,“尊林抑薛”派和“尊薛抑林”派常常“一言不合,几挥老拳”。
其实这两派争执的焦点并不在“尊林”还是“抑林”,而主要是“尊薛”还是“抑薛”。
林黛玉的超然不俗和宝黛凄美爱情的悲剧结局,使黛玉倍受尊重和同情。
尽管她的过份孤傲和尖刻的语言,成为“尊林抑薛”派攻击的对象,但这种攻击往往因为两个原因而受到局限:一是黛玉可供批评的特性并不是本质性的和原则性的;二是他们批评黛玉的缘由,主要只是基于她是宝钗的对立面,是为“尊薛”而“抑林”。
因此,他们充其量只是表现出对黛玉的不喜欢,而不是憎恶。
但对宝钗就不同了,喜欢她和不喜欢她的人,在表达他们倾向的言语上,都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一方面,有人认为她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而且稳重温柔,识大体顾大局,是完美无瑕的大家闺秀;另一方面,却有人认为她是全书中除她母亲,即薛姨妈以外最面善心奸的人,尤其以她十来岁的年纪,本该是个水做的洁净女子,但其城府之深令人不寒而栗,同时,这位标榜朴素的女子,胸前总是挂着一把显然深有含意的金锁,更被毫不留情地讥为“无异于插标自卖”。
宝钗的“动人”
薛宝钗是曹雪芹世俗理想的具体化,正如林黛玉体现的是他的精神理想一样。
用一种通俗的方式来解释这两种理想的话,可以说:黛玉是作者理想中的红颜知己,宝钗则是他理想中的世俗妻子。
这不仅暗示了宝玉爱黛玉而娶宝钗的必然性,同时,《红楼梦》中备受注目的“参禅”过程也主要是通过这两种理想的幻灭来完成的。
在新时代的“红学”论坛上,“尊林抑薛”派无疑已东风压倒了西风,宝钗被归类于“奸人”,并由于人们对宝黛爱情悲剧的深刻同情而加深了对宝钗的不满乃至愤恨。
事实上,当感情因素被剔除后我们无法否认,宝钗是“宝二奶奶”的唯一合适人选。
这不仅是由于家道剧变的贾家,当时更需要一个“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能主持大局的宝姐姐而不是只会哭哭啼啼的林妹妹,更重要的是,即使贾家仍然繁华如昔,“宝二奶奶”也需肩负新一代管家重任,在这一方面的才能,钗黛二人孰优孰劣,恐不需赘言了吧!
宝钗是绝对有理由成为许多人倾慕的对象的:她的美貌比黛玉有过之而无不及;她的才华比起黛玉的仅仅表现在诗词上的“仙才”来说,宝钗可谓“全才”,她博学杂收无所不能;在人情练达方面,宝钗更是有惊人的表现——古语云:“事上谄者,临下必骄”,而宝钗竟可以两全,以至贾府上下,除了宝玉、紫娟等少数只重感情不讲实际的人以外,竟没有希望黛玉胜出
的。
连深爱黛玉的作者也忍不住赠了黛玉一句:“莫怨东风当自嗟”——是啊,黛玉的失败不是宝钗的错。
显然,对宝钗的扬或抑,主要的是立场的问题而已。
宝钗无疑是封建礼教的卫道士,她是那个社会一切既有公式的忠实护卫者,她身上是完全没有革命的因素的。
但正因为如此,她才能和谐地融于那个时代的现实中,在热爱那种制度和传统礼教的人眼中成为完美无瑕的典范;也正因为如此,在激烈批判旧意识形态的人们眼中,她成为一个被贬抑得体无完肤的“奸人”。
宝钗身上这种矛盾,实际上反映了作者理想的双重性:一方面,他反叛着自己出身的阶级,另一方面,他对这个阶级并非从没有半分的留恋,他在进与退之间感受着宝玉在宝钗的美貌温柔和黛玉的翩然不俗之间目眩良久的困惑。
当他终于离开宝钗精心编织的温柔乡时,作者的理想才得到最终的升华。
因此,宝钗的形象对作品思想意义的深化,起着比黛玉更为重要的作用。
换句话来说,宝钗“动人”的一面越突出,宝玉最后取黛舍钗的思想意义就越大。
宝钗的“无情”
黛玉是书中最感性的角色,相反,宝钗则是其中最理性的人物,这是这位冷美人之所以显得无情的原因。
宝钗的理性,是带有浓烈的功利主义色彩的。
在宝钗的心目中,没有喜欢和不喜欢之分,只有应该和不应该之别。
对宝玉,宝钗并非没有妙龄少女对俊美的青年公子的爱慕,但促使她竞争“宝二奶奶”宝座的原因只是家族连姻的需要和她本人对夫贵妻荣的追求。
这与黛玉对志同道合和情趣相投的追求是截然不同的。
宝钗的冷静与理智,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仿佛她根本没有人的感情。
大奸大恶的“悍妇”王夫人,尚且对逼死金钏感到不安;无恶不作的“薛呆子”尚且对好友的“冷遁”感到伤心。
宝钗在这两件事上的反应只是如何安慰王夫人和如何安顿跟随哥哥的家人。
任何事情在她心中都激不起感情的波澜。
世事洞明的她,早已看出宝黛之间的爱情,却仍能平静如初。
她的确常常巧妙地排挤黛玉,但更多的是出于利益的考虑。
以至当宝钗已身为宝玉的合法妻子,而宝玉却以众所周知的方式怀念着黛玉时,宝钗所想到的也只是如何才能使他恢复正常的心智,以考取功名,让她得到梦寐以求的夫贵妻荣的结局。
了解宝钗的“无情”,就不难明白在洞房花烛夜,宝玉喊着黛玉的名字揭开宝钗的头盖,发现货不对板大叫要退货时,宝钗如何竟能“置若罔闻!”
宝玉当然受过宝钗的诱惑,当然曾见了姐姐忘了妹妹,但作为一个对“情”痴迷之至的性情中人,宝玉最终失去了对宝钗的敬爱,不仅是看到了宝钗美丽外表之下的庸俗,也因为宝钗的“无情”,使宝玉看到了他和她之间的
思想鸿沟。
“动人”和“无情”是怎样融合在一起的
宝钗的美貌多才使人想到黛玉,她对旧式大家庭的管理能力和她的心计又使人想到王熙凤。
但是,宝钗以她的“无情”区别于黛玉,以她的“动人”区别于王熙凤。
宝钗动人的一面是极具迷惑力的,在书外,有一群“尊薛抑林”派的读者爱戴她,在书中,不仅早已与黛玉心心相印的宝玉时常受到她的有力牵制,宝钗在贾府上下更是深得众心。
然而,为什么动人如斯的宝钗,最后却不能得到宝玉的爱呢?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是相当耐人寻味的一节,宝钗掣得的花签牡丹花,上面诗云:“任是无情也动人”。
这句诗说明宝钗的是“无情”与“动人”的结合体,这正是本文的论题。
但作者为什么要选择牡丹花来配宝钗呢?
众所周知,牡丹花是花中之王,号称艳冠群芳,这种选择是否意味着宝钗是作者最欣赏的女性呢?我们来看看黛玉掣得哪种花和宋代周敦颐所写的影响深远的《爱莲说》,从中不难得出答案。
黛玉抽得一支“风露清愁”的芙蓉花签。
芙蓉花也即莲花,《爱莲说》中将莲花和牡丹作了这样的对比:“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牡丹的确雍容华贵,以之譬喻“品格端方,容貌丰美”的宝钗再恰当不过。
但宝玉的爱情最后却是毫不保留地给了远不如牡丹那么倾国倾城的芙蓉花,这正反映了作者对世俗理想的最终叛逆。
宝钗代表着一种那个时代备受推崇的“美德”,她的广受好评,正如人们对牡丹的爱,是“宜乎众矣”。
但是,作为旧礼教的叛逆者,作者是不大随俗的,他的另有所爱,在后来的《芙蓉诔》表现得再清楚不过。
同时,在古人多不胜数的牡丹诗中,作者撇开占绝对多数称颂牡丹为有情之物的诗句,单挑了全唐诗中唯一说牡丹无情的诗来配宝钗,无疑是饶有深意的。
但是,使宝钗这个形象更具魅力的是,她的无情并没有表现得像王熙凤一样赤裸裸,相反,宝钗的冷酷与势利是完美地掩盖在大家闺秀的优雅中的。
因此尽管她与王熙凤有着许多本质相似之处,贾府上下却从来没有人拿她们作对比。
生长在类似的家庭环境里,使宝钗和凤姐一样,养成了算度精确的习惯,把每一件事都当成是一桩生意,精细地算出赚与赔。
但是,王熙凤的目光显然要短浅得多,她连每个月的月钱推迟一点发以生利息这样的小利都不放过,以致给人以吃人不吐骨的恶劣印象,为自己种下祸根。
而宝钗则能更深刻地看出真正的利益所在,懂得“小惠全大体”,不但能确保统治者的利益,而且能使被统治者“欢声鼎沸”。
这种精彩的技巧,正是宝钗寓无情于动人中的具体表现。
从艺术魅力上说,宝钗的个性因她的“任是无情也动人”而显得丰富多彩,
她性格的多面性引起了从未停止的争论,成为文学史上“反角正写”的经典。
而从思想意义上看,宝钗的形象对作品反封建主题的表现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
宝钗动人的一面代表着旧封建礼教“温情”、“美好”的表象,是极具迷惑力的。
作者正是通过宝玉从爱慕宝钗到弃她而去的过程,领悟到所谓世俗理想的本质,在它令人目眩神迷的表象背后,是庸俗、功利和残酷的。
薛宝钗这一形象的成功塑造,使《红楼梦》的思想意义在风花雪月中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