咀嚼醉翁眼里、心里的“乐”字——《醉翁亭记》难点透视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一课《醉翁亭记》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醉翁亭记》⼀⽂将写景和抒情⾃然结合。
⽂章先写亭的远景,从亭之所在琅琊⼭落笔,“蔚然深秀”是其外观,⼜⽤“⽔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它的丰姿,使⼈产⽣赏⼼悦⽬之感。
⽆忧考为⼤家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阅读。
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第⼗⼀课《醉翁亭记》教案 教学⽬标: 知识与能⼒ 1.了解结构,把握中⼼,掌握常见⽂⾔实词、虚词、句法,积累名⾔和议论⽂素材,熟读成诵。
2.学会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提⾼语⾔鉴赏能⼒。
3.体会作者寄情⼭⽔、与民同乐的情怀。
过程与⽅法 1、借助⼯具书和书下注释,疏通⽂意。
2、抓住“醉”与“乐”的关系,把握主旨。
3、反复诵读,品味语⾔,体会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写景抒情的作⽤,背诵全⽂,掌握名句。
难点:理解本⽂从“乐”和“醉”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导⼈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先天下之忧⽽忧,后天下之乐⽽乐”的政治理想;,欧阳修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同⼀年也被贬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简介作者 欧阳修是北宋的⽂学家。
他四岁丧⽗,家境贫困,母亲⽤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
后来他考取进⼠,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样。
他⽀持范仲淹的政治改⾰,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他因此也遭到贬谪。
《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三、初步感知 1.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朗读录⾳)。
要求学⽣:听清字⾳,必要时在书上注⾳。
2.学⽣试读课⽂。
3.学⽣互读课⽂。
⽅法:⼆⼈⼩组,⼀⼈读⼀⼈听,纠正读⾳错误;各读⼀遍。
4、请四位学⽣,每⼈读⼀段。
集体纠正读⾳。
(从正⾳⼊⼿,引导学⽣反复朗读课⽂,要读得流畅,重⾳、停顿、速度、节奏得当。
《醉翁亭记》中的三个关键字浅析

《醉翁亭记》中的三个关键字浅析作者:章进权来源:《读写算》2019年第15期摘要《醉翁亭记》现为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里的一篇文言文,虽为古典名篇,广为传诵,但鄙人仍想为该篇名作做些“老调重弹”(其实是近三十载的一线教学中的一些肤浅的看法),并以此为契机“抛砖引玉”,让广大师生“重温经典,再现辉煌”,也是经典国学在当前时期我国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诉求。
关键词醉;乐;也中图分类号:G613.5,K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15-0183-01“醉”“乐”“也”是《醉翁亭记》中的三个关键字。
文章正是以“醉”为中心、以“乐”为线索、以“也”层层迭进,来布局谋篇,结构全文的。
先说“醉”。
此字在文中出现过六次。
作者所写的中心人物是太守“醉翁”,即作者自己,这个人物游乐的中心场所是醉翁亭(首段明写,其余各段暗写)。
为什么说“醉”字是文章的中心呢?这还得从欧阳修当时的政治遭遇说起。
公元1045年,即庆历五年,当范仲淹、富弼、杜衍等由于保守派的诬告、陷害而革职时,欧阳修曾因上疏力争,被保守派横加罪名,贬为滁州太守。
第二年,即庆历六年,便作《醉翁亭记》,并写了五言古诗《题滁州醉翁亭》四十未为老,醉翁偶题篇。
醉中遗万物,岂复记吾年。
但爱亭下水,来从乱峰间。
声如自空落,泻向雨檐前。
流入岩下溪,幽泉助涓涓。
响不乱人语,其清非管弦。
岂不美丝竹,丝竹不胜繁。
所以屡携酒,远步就潺湲。
野鸟窥我醉,溪云留我眠。
山花徒能笑,不解与我言。
惟有岩风来,吹我还醒然。
这首诗向我们透露,他明知“四十未为老”,却偏要自号“醉翁”。
后来,欧阳修在给朋友的一首诗中也曾说道“我昔被谪居滁山,名虽为翁实少年。
”想当初“我”被贬到滁州的时候,虽然自称是醉翁,实际不过是个少年郎啊!《醉翁亭记》这篇文章一开始,就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醉”,一个是“乐”。
他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主题和主线统— ——谈《醉翁亭记》“乐”的功用

主题和主线统———谈《醉翁亭记》“乐”的功用“乐”在《醉翁亭记》中是着力表现的主题,是串联全文的线索,两者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在艺术上和谐统一。
本文试着谈谈这类行文之妙。
“乐”,愉快,喜悦。
醉翁“饮少辄醉”,不是被美酒麻醉,而是被滁州山水迷醉。
醉翁之意何在?乐在山水之美,乐在山水的游玩,把自然景观与社会景象巧妙的融合在一起,是主题表达得以统一丰富的手段。
山水之美,作者有两处分别从空间和时间的描写。
开头交代醉翁亭所在环境,在深山环抱的滁州,在其西南的琅琊峰里,那里“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山美;在酿泉边,深山六七里,远处就“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水美;而醉翁亭,在峰回路转之后,“翼然临于泉上”,造型美。
有山有水,山水之美不虚。
醉翁亭选在山中水边,可以尽得欣赏山水的乐趣。
在第二段描写这里的景致变化万端,早上,“日出而云霏开”,傍晚,“云归而岩穴暝”,或明或暗;春季,“野芳发而幽香”,夏季,“佳木秀而繁阴”,秋季“风霜高洁”,冬季,“水落而石出”,不同季节典型的美景。
幅幅画面,徐徐展开,带来视觉、嗅觉、触觉动态的冲击,在变化多端的美景中,乐趣怎能不无穷无尽?于是,朝而往,暮而归,在山中游玩成了本篇叙事线索。
上文交代乐亦无穷的自然环境之因,但这是一般人的乐趣。
太守之乐,自有太守之得。
下文描述的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的四幅场景画面,才道出太守陶醉治下的政绩。
“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这是快乐安然的游山;“前者呼,后者应”,这道出彼此的关心和乐;“伛偻提携”,游山的还有老少参与,并且被细心照顾;“往来而不绝”,这可是全民乐游。
综上感受的滁人游,描述的是滁州百姓和平快乐的休闲生活,“政通”之后才会有的“人和”画面,那是一方太守的政绩。
太守带着一行游山所见,自然有抑制不住的自豪。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是就地取材的河鲜;“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以溪水为酒,是水的清冽却有酒的醇香;“山肴野蔌,杂然错陈”,山中的野味野菜做成的菜肴,错杂地陈列在亭中石桌上,虽然粗陋但是野趣盎然;这是简单而丰富,富足而亲民的太守菜单。
《醉翁亭记》原文翻译注解

《醉翁亭记》原文翻译注解《醉翁亭记》原文翻译注解引导语:《醉翁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散文。
作者醉在两处:一是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二是陶醉于与民同乐之中。
由此,小编将带大家欣赏一下诗人欧阳修在醉翁亭的陶醉之情吧!【作品原文】环1滁2、3皆4山也。
其5西南诸峰,林壑6尤7美。
望之蔚然8而深秀者9,琅琊也。
山10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11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12也。
峰回13路转14,有亭翼然15、16临17于18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19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20之者谁?太守自谓21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22醉,而年又最高23,故自号24曰25醉翁也。
醉翁之意26不在酒,在乎27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28之心而寓29之酒也。
若夫30日出而林霏31开32,云归33而岩穴暝34,晦35明36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37发38而幽香,佳木秀39而繁阴40、41,风霜高洁42,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43负者44歌于途,行者休于树45,前者呼,后者应,伛偻46提携47,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48溪而渔49,溪深而鱼肥。
酿泉50为酒,泉香而酒洌51;山肴52野蔌53,杂然54而前陈55者,太守宴也。
宴酣56之乐,非丝57非竹58,射59者中,弈60者胜,觥61筹62交错63,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64白发,颓然65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66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67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68、69,鸣声上下70,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71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72,太守也。
太守谓73谁?庐陵74欧阳修也。
【注释译文】【词句注释】1. 环:环绕。
怀禅微刻《醉翁亭记》怀禅微刻《醉翁亭记》2. 滁(chú):滁州,今安徽省东部。
3. 环滁:环绕着滁州城。
部编版2020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醉翁亭记》巧用“乐”字 写出精彩课文同步讲解素材

巧用“乐”字写出精彩——赏析《醉翁亭记》的写作技巧在《醉翁亭记》一文中,作者多处提及“乐”字,如果细加品味,你会发现这个“乐”字绝对是整篇文章的点睛之笔!一、赏心悦目之乐例1: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例2: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例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点拨:文章开始,作者首先为我们描绘了醉翁亭的远景,因为亭在琅邪山,所以作者就从这里落笔,用“蔚然深秀”表现它的外观,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它的丰姿,使人产生赏心悦目之感;接着作者又饶有兴趣地写到了醉翁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无论是写近景还是远景,作者的笔调是轻松的,心情是愉悦的,时时处处透露出赏景的欢乐,读来令人深受感染。
二、寄情山水之乐例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点拨:在文章的第二自然段,作者先写早晚晴阴变化,后写四时景物的不同,抓住景物的典型特征,如上面这个句子便巧妙地展示出山间春、夏、秋、冬四季之景,句句落实,一字不虚;最后,作者用“乐亦无穷”四字作总结陈述,又暗示出作者寄情山水的志向,一举两得,实为点睛之笔。
三、官民宴饮之乐例5: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点拨:在文章的最后两个自然段,作者集中笔墨描写了太守与人民的宴游之乐。
在写作时,作者故意宕开一笔,不直接写宴席,却从捕鱼酿酒写起,别有情致。
宴饮所需,无论是酒还是鱼,无论是肉还是菜,都就地取材,不用外求。
这样写,除了夸赞滁地的富足、表明宴饮的简朴之外,还表明宴饮的双方并非是为了宴而宴、饮而饮,而在于突出官民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清明的政治景象以及作者希望“与民同乐”的政治主张,寄情于景,妙不可言。
1。
醉情山水,与民同乐——《醉翁亭记》浅析

《醉翁亭记》饶有诗情画意,别具清丽格调,。本文以一个“乐”字贯穿全篇,并坦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间,在描绘一幅幅变化多姿、秀丽妩媚的优美图画时,表现了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全文共分四段,条理清楚,构思精巧。
醉情山水,Hale Waihona Puke 民同乐——《醉翁亭记》浅析
姓名:***
学院:文学院
班级:汉语言文学3班
学号:**********
摘要:《醉翁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于贬谪滁州时期创作的一篇散文,作者担任滁州知州,虽然内心愁苦,但实干兴民,与民同乐,描绘了一幅官民和谐,一齐游赏宴饮的画面。《醉翁亭记》不仅是一首千古传诵的游记,也是一篇具有积极思想意义的散文,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要想了解《醉翁亭记》的思想情感和精神价值,首先就要了解他的创作背景。《醉翁亭记》创作于宋仁宗庆历五年,由于他一向支持韩琦、范仲淹等人参与推行新政的北宋革新运动,而反对保守的夏竦之流。韩范诸人早在庆历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经被先后贬官,到这年的八月,欧阳修又被加了一个外甥女张氏犯罪,事情与之有牵连的罪名,落去朝职,贬放滁州。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虽然政治开明、风调雨顺,但却不思进取、沉溺于现状,一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这是他写作《醉翁亭记》时的心情,悲伤又有一份欢喜。因此《醉翁亭记》饱含着作者复杂而深刻的情感,一方面对自己被贬后抑郁苦闷之情的抒发,是对国家积弊的忧虑;另一方面则是对山水之景的喜悦,对百姓安居乐业的欣慰。作者的酒醉,既有对现实的不满,又有对盛世的欣慰,还有对景色的喜爱,觥筹交错中,交织着作者的个人与现实的爱与恨、悲与喜,这种复杂而又矛盾的情感是和作者创作这篇作品时的现实背景分不开的,也是我们探讨这篇散文特色与内涵的前提。
第12课《醉翁亭记》全解讲义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文全解第三单元第12课 醉翁亭记 登亭台楼阁,观湖光山色,游目骋怀,纵情山水,可以让人感受自然之美,领略历史文化的底蕴。
本单元所选的诗文在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志趣抱负。
学习时,要注意体会古人寄托于山水名胜中的思想情感,感受他们的忧乐情怀。
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和名言警句,并体会文言虚词在关联文意、传达语气等方面的作用。
《岳阳楼记》是一篇游记散文,以“记”为名,先叙事后写景,进而由景入情,生发议论《醉翁亭记》是一篇美文,应注重语言的品味与诵读,积累文言词句,掌握“也”和“而”字的语气了解本文语言骈散相融,节奏富于变化的写法。
《湖心亭看雪》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达他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致。
《行路难(其一)》描写了诗人在政治上遭遇挫折后内心的强烈苦闷和抑郁不平之情,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写了诗人被贬的不幸遭遇,抒发了诗人二十多年转徙巴山楚水的悲愤心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意志和乐观精神。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借赏月抒发了丰富而乐观的思想情感,写出了作者以理遣情,以超然的思想排解政治上的失意,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战胜抑郁惆怅之情的心理过程。
《诗词三首》是继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5课《诗词五首》之后的第二个多种诗歌样式组合,其中词作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继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之后的第二首,为九下第三单元第12课《词四首》作好铺垫和储备。
李白的《行路难》(其一)以食难举箸的窘境倾诉前路不通的茫然,又以吕尚、伊尹的奇幻之思重振奋起的豪情壮志,情感迂回扭结又有一股无法阻遏的冲天信念,当真是“诗仙”之气气贯长虹。
《醉翁亭记》中醉、乐之美探究

般文人 郁郁不得志 , 他 醉 了也 能 与 民 同
1醉翁 之 “ 醉”
因为 其 清 新 的 格 调 、 凝练的遣词造句 、 铿锵
子之痛 , 本 人官职 被 贬 , 精 神 上 也 连 受 打 乐 , 醒 了还 能 够 述 文 , 他 的境 界 我 们 无 法 企
及。 Ⅸ 醉翁亭记》 , 我 们 看 到 的 不 仅 仅是 欧 阳
[U I q
I U U口
Ohi n a E du ca t i o n I n n ov at l on Her al d
醉 翁亭记 中醉 乐之美探究
吴 林 祥
科教研究
( 甘肃省 甘南 藏族 自治州 卓尼县 第一 中学 甘肃甘 南 7 4 7 6 0 0 )
摘 要 : 洋洋 洒洒的《 醉 翁亭记》 , 把一个 自传性 的醉翁 形象鲜明 而又生 动的表现 了出来 。 作 为 中国古典文 学 中的名 篇, 脍 炙人 口不 在话 下。 醉 翁之 意意在何 处 , 值 得 我 们进行 探 讨 。 对《 醉 翁 亭记》 中的醉 , 乐之 美 的研 究 , 会 对 现 在 的研 究做 出重 要贡 献 。 关键 词 : 欧 阳修 《 醉翁亭记》 醉 乐 中图分 类号 : G4 2 4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3 - 9 7 9 5 ( z 0 1 4 ) 0 2 ( c ) 一0 0 5 0 - 0 1 贯 穿 着 一股 “ 酒 气” 和“ 乐气” 的《 醉翁 亭 是 太 豁 达 了吗 ? 其 实不 难 看 出 , 虽然 文 章 中 记》 统 一 了其 中 的 “ 醉” 和“ 乐” , 作 为实 质 的
一
修 自身 的 醉 之 美 、 乐之美 , 我 们 还 能获 取 其 中有 诸 多 好 处 的文 化 修 养 与 精 神 。 今 天 的 和谐 社 会 , 无疑不在《 醉 翁 亭记 》 之 中 有 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 置于山间 , 自是 “ 乐” 此 不 疲 了 。再 加 上 旖 旎 的 四 季 风 光 , 富 于变 化 的朝 暮 之 景 , 更 是 令 人 流连忘返 , “ 乐” 趣无 穷 。
其 次体 现为滁 人之 “ 乐” 。你 在 路 上 “ 歌” , 我在树 下“ 休” ; 你 在前 面 “ 呼” , 我 在 后 面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去, 而是 把 个 人 的得 失 与烦 恼 抛 至 一边 , 把 百 姓 的安 居乐 业 放 在 首 位 。 作 者 在 文 中真 切 地 表 露 出与 民 同乐 、 “ 后天下之乐而乐 ” 的 高 尚情 怀 。欣 赏 到 秀 丽 的 山水 是 “ 乐” , 百 姓能丰衣 足食 、 安居 乐业也 是 “ 乐” , 而作 者 内 心 深 处 的 “ 乐” 则 是 囊 括 了 山水 、 风物 、 人情 , 兼 济 天下 的 大 “ 乐” 。这 就 使 得 《 醉 翁 亭记 》 比那 些 一 味 地 寄 情 山水 、 自 得 其 乐 的 山水 田 园作 品更 胜 一 筹 。 “ 太 守之乐其乐也” , 这 也 是 醉 翁 真 正 的人 格 魅 力 !
独绝 ” 的特征 。
吴 均用 娴 熟 的笔 法 , 将 富春 江 山水 写得 生 机 勃勃 , 富有 空灵 之 美 , 而《 与朱 元 思 书》 也 成
为 了一 篇 千古 佳作 。
咀嚼醉翁 眼里 、 心里 的“ 乐’ ’ 字
《 醉翁 亭记》 难 点透视
《 醉 翁 亭 记 》 是 欧 阳修 散 文 创 作 中最 杰 出 的名 篇 ,在 文 学 史 上 散 发 着 经 久 不 衰 的光
会计社稷豁然俨然阡陌垂髫邑人汤汤潺潺晦明伛偻觥筹颓然识记下列四字词语鸿鹄之志篝火狐鸣披坚执锐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怡然自得无人问津阡陌交通急湍甚箭鸡犬不宁十室九空百废具兴朝晖夕阴霪雨霏霏樯倾楫摧忧谗畏讥满目萧然锦鳞游泳静影沉璧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先忧后乐一碧万顷浩浩汤汤峰回路转水落石出伛偻提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醉 翁描 绘 他 眼里 的“ 乐”
这种“ 乐” 首 先 体 现 为 山水 之 “ 乐” 。滁 州 风 光 秀 丽 。 作 者 提 笔 就 酣 畅 淋 漓 地 描 绘 山 光
水色, 从 群 山到 诸 峰 到 林 壑 , 我们随着作者 , 由远 而 近 地 将 滁 州 的美 丽 山景 尽 收 眼底 。紧 接着, 作 者 以声 夺 人 , 引出酿泉 , 再 引 出 醉 翁 亭 。这 里 青 山 葱 郁 , 流水 潺潺 , 亭榭翼然 , 游
【 单元导学 】
“ 泉水 激 石 , 泠泠作响 ; 好 鸟相鸣 , 嘤 嘤成 韵 。 蝉则千转不穷 , 猿 则 百 叫无 绝 。 ”这段 从 听觉 角度描 写泉水 叮咚 、 鸟儿 和呜 、 蝉 猿 啼 叫此 起 彼 伏 的场 景 , 动静互 见 , 摇曳 多姿 , 错
落有致 , 汇 成 了 一 曲悦 耳 动 听 的 山林 交 响 乐 。这 里 以声 音 的动 感 来 衬 托 山 林 的 幽 静 , 是 以动 写 静 、 寓 视 于 听 的手 法 , 同 时 又 从 侧 面 烘 托 出 群 山连 绵 不 绝 及 其 参 天 耸 立 、 直 插 云 霄 的特 点 。
“ 横柯 上 蔽 , 在 昼犹 昏 ; 疏条交映 , 有 时 见 日。” 这 句 写光 线 随枝 条 的时 而疏 朗 、 时 而茂 密 而 发生 明暗 的变化 , 是 以树 之静 写 舟之 动 , 采用 了寓 动 于静 的手 法 。 “ 鸢飞 戾 天 者 , 望峰息心 ; 经纶世务者 , 窥 谷 忘反 。” 这句是虚写 , 而前 面对 山水 的描 绘
辉 。在 此 文 中 , 他道 出了以“ 醉翁 ” 为 号 的 由来 : “ 太 守 与 客 来 饮 于此 , 饮少辄醉 , 而年 又 最 高, 故 自号 日 醉 翁 也 。 ” 从 行文看 , 文章 以“ 山水之 乐” 起笔 , 以“ 太守 之乐 ” 收笔 , 似 散 非
散 , 可以说是一篇 格调独特 、 意 境 优 雅 的佳 作 。 因 此 , 只有反复咀嚼这些 “ 乐” 字 。 才 能 真 正 读 懂 欧 阳修 的《 醉翁亭记 》 。
则 是 实 写 。实 写 , 一 方 面 给 人 以 具 体 的感 受 , 又为虚写提供基础 ; 而 虚 写 则 是 进 一 步 突 出
实写 , 两 者 共 同表 现 “ 奇 山异 水 , 天下独绝 ” 的 富 春 江 一 带 的美 景 。具 体 描 写 “ 奇 山” 时, 作 者写 山之高峻连绵是 眼前 的实景 , 而“ 争 高直指 , 负势竞上 ” 只 是 作 者 由 山 之 形 而 产 生 的 想象 。“ 鸢 飞戾 天 者 , 望峰息心 ; 经纶世 务者 , 窥 谷忘反 ” , 又 让 人 仿 佛 看 到 一 位 流 连 于 山 水 的 隐 士 形象 。此 处 虚 写 山水 而 实 写世 人 , 简 约 的十 八 个 字 真可 谓 虚 实 相生 , 相 映成 趣 。 人 置身在这奇 山异水之 中 , 必 然 会 陶然 欲 醉 , 流连忘返 , 思想必 然会得 到净化 , 一 洗 尘世杂念 , 宁 愿 归 隐 山林 。这 正 是 从 侧 面 烘 托 出 了 山水 神 奇 的魅 力 , 突 出 了富 春 江 “ 天 下
H
∞
一
学
醉 翁 抒 写他 心 里 的“ 乐”
来 看 特 写镜 头 里 的太 守 : “ 苍 颜 白发 , 颓 然乎 其 间者 , 太守醉也。 ” 年仅3 9 岁 的欧 阳修 用
“ 苍颜 自发 ” 形 容 自己 的形 象 , 用“ 颓然 ” 表 现 自己醉 醺 醺 的样 子 , 一 方 面 与 前 文 的“ 饮 少辄 醉” 相 呼应 , 另 一 方 面 也把 自己醉 倒 在众 人 中间 的场景 生 动 地 勾 画 了 出来 。 此 时 的欧 阳修 , 因支 持 范 仲 淹 的政 治 改 革 而被 贬 到 滁 州 。 但 难 能 可贵 的是 , 他 并 没 有 在 政 治 失 意 中 消 沉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