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作业与补充
苏教版九年级第五单元《醉翁亭记》作业

苏教版九年级第五单元《醉翁亭记》作业一、积累·整合1. 本文选自《》,作者是我国宋代文学家_______________。
2. 把文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文中的横线上。
(1)照应“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的句子是:(2)表现禽鸟乐的句子是:(3)第四段日暮醉归,从_______之乐写到______之乐,进而写到_______之乐,并用_____________________点明全文主旨。
3. 加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①环滁皆山也②四面竹树环合B. ①名之者谁②有仙则名C.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②临溪而渔D. ①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②寓逆旅4.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意义。
(1)峰回路转:(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3)日出而林霏开:(4)鸣声上下:5.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6.“醉”字和“乐”字在文中多次出现。
“醉”是表象,“乐”是实质。
请概括说出本文中的三种“乐”,并作简要分析。
二、拓展·应用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今滁介于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
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摄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皇上)恩德,以与民同乐,刺史(指欧阳修)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7.翻译句子。
(1)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2)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8.文段中点明了作者写作目的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__ 。
9.文段中所写景物与《醉翁亭记》中描写的景物相类似的句子是______ _ _。
醉翁亭记作业

《醉翁亭记》测练习题班级____ 姓名_____一,完成填空1.本文作者,是代家。
字,自号,晚年又号,死后谥号,世称,“”之一。
2.本文选自《》是作者被贬为太守时所写,它的姊妹篇是《》。
3.本文体裁是。
全篇将、、融为一炉。
4,《醉翁亭记》写于欧阳修到滁州上任的第二年,作者在文中极其生动地描写了,表现,二、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①名.之者谁()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③醉翁之意.不在酒()④若夫日出而林霏开..()⑤野芳发..而幽香()() 6.临.溪而渔.()()⑦非丝.非竹.()()⑧树林阴翳.()⑨觥筹交错..夕阳在山()..。
()⑩已而11.林壑尤.美() 12.泉香而酒冽.。
()13、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14、得之心而寓.之酒。
()15、佳木秀.而繁阴。
() 16、伛偻提携....。
()()17、杂然..者。
()()()18、宴酣.之乐。
()..而前陈19、苍颜...其间者。
()()..白发。
() 20、颓然乎三、解释下列加点的多义词。
云归.而岩穴暝。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①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②若夫霪雨霏霏..()吾谁与归.。
()临.溪而渔()④把酒临.风。
()②太守自谓.()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太守谓.谁()颓然乎.其间()山水之乐乐..其乐.()()()⑥.⑤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潺潺而.泻出于()朝而.往()⑧泄出于.两峰之间者()泉香而.酒冽()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⑦游人去而.禽鸟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佳木秀.()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⑨蔚然而深秀.者()得之心而.寓之酒()三.理解性默写1.写醉翁亭丰姿的句子是:,。
2.作者自号醉翁的原因的句子是:,,,。
3.文中描写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
4.文中描写山间四时之景的句子是:,,,,。
5.文中照应“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的句子是:,。
6.奠定全文抒情基调的千古名句(破题句)是:,。
中考语文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16篇《醉翁亭记》作业(含答案)

第16篇醉翁亭记一、[2021合肥瑶海区一模]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5分)醉翁亭记欧阳修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题滁州醉翁亭欧阳修四十未为老,醉翁偶题篇。
醉中遗万物,岂复记吾年。
但爱亭下水,来从乱峰间。
声如自空落,泻向两檐前。
流入岩下溪,幽泉助涓涓。
响不乱人语,其清非管弦。
岂不美丝竹,丝竹不胜繁。
所以屡携酒,远步就潺湲。
野鸟窥我醉,溪云留我眠。
山花徒能笑,不解与我言。
惟有岩风来,吹我还醒然。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5分)(1)醉翁之意.不在酒意:(2)伛偻..提携伛偻:(3)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4)但.爱亭下水但:(5)岂不美.丝竹美: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醉中遗万物,岂复记吾年。
3.与《醉翁亭记》相比较而言,《题滁州醉翁亭》更突出地表达了作者的志趣。
《醉翁亭记》同步作业

月 日 《醉翁亭记》同步作业一、基础知识部分1、下面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林壑尤.美:尤其,特别。
B.寓.之酒也:寄托。
C.杂然而前陈.者:杂然,错落的样子;陈,陈列,摆开。
D.苍颜.白发:颜色。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之”字与“山水之乐”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名之.者谁 B.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C.水陆草木之.花 D.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下面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是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是酿泉。
B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太阳出来而树林的雾气消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C .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人们时坐时起,大声喧哗,是宾客在尽情欢乐。
D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时,组长建议同学们发言要直截了当,不必转弯抹角....。
B 、有德之人不会以权谋私,不会贪污受贿,虽然清贫点,但活得坦荡,没有水落石出....之虑,也没有半夜敲门之惊。
C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要亿万中华儿女长期地艰苦奋斗D 、这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位于太行山深处,这里环境优美,民风淳朴。
我们到此,真有点儿置身于世外桃源....的感觉。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同学们写作文一定要有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滥造。
B. 我们要随时发现学习过程中的缺点并且及时改正。
C.春天的兰州各大公园绽露出自然的清新和灵秀,成为人们春游的好时机。
D. 通过这次综合性实践活动,使同学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有了很大提高。
6.下面几个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直到此时,人们才会相信,动物更有种为人类所不理解的无声的哀怨。
②但是直到真的看到了动物的泪,我才相信动物也和人一样,它们也有悲伤,更有痛苦。
醉翁亭记练习题及答案

醉翁亭记专项练习一、基础知识1.填空。
(1)本文作者是____代__ __家。
字_ ___,自号__ __,又号__ __,著有《》(3)文中描写山间朝暮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
(4)文中描写山间四时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5)奠定全文抒情基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照应“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的句子是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2.1、关于本文写景的作用有下边几种说法,你认为哪一种是主要的()A、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这间也”这句话作铺垫,表现作者的山水之乐。
B、表现琅琊山的胜景。
C、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D、寄托作者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0分)(1) 环滁( ) (2) 蔚然( )(3)得之心而寓之酒( ) (4)风霜高洁( ) (5)宴酣之乐( ) (6)非丝非竹( )( )(7)苍颜白发( ) (8)颓然乎其间( )(9)树林阴翳( )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文:(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水山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文:(3)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文:二、课文理解1.这篇文章的脉络十分清楚。
试根据你的理解在下边的横线处填上适当的话。
(1)开头部分介绍了醉翁亭,包括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后一层介绍。
(2)中间部分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分两层:第1层写、,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接“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第2层写人游琅琊山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然后依次写了、、和四项内容。
醉翁亭记优秀教案(精选10篇)

醉翁亭记优秀教案(精选10篇)醉翁亭记优秀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醉翁亭记优秀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醉翁亭记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检查背诵2、体会本文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3、学习多用否定句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1、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2、学习多用否定句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1、理解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是一种读书方法,即读书不死抠字句,而要求真谛。
2、“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的含义。
教学步骤:一、检查背诵二、分析课文,讨论下列问题1、第一句话讲了什么?——讲述了“五柳先生”这个名号的来历。
“不知何许人”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随便起了一个字号,与当时讲究门第的世风背道而驰,表现了他卓尔不群、不随世俗的品性。
2、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生活?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
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的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三是写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生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
通过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3、怎样理解“好读书,不求甚解”这句话?——这是一种读书方法,即读书不死抠字句,而要求真谛。
也说明陶渊明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他不求名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4、怎样理解“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的含义?——不仅写出陶渊明安于贫困,而且含蓄地说明作者以古贤颜回自况,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
《作业推荐》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同步练习:第11课醉翁亭记(培优版)

《作业推荐》——醉翁亭记(培优版)一、其他1.填空。
(1)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自号____________,晚年又号________________。
宋代________家。
(2)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一个“乐”字,围绕这一主线,作者先介绍了“亭之概况”,接着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最后抒写了“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在描写“亭中宴”的过程中,描绘了四个场景图,依次是:滁人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1)欧阳修(2). 永叔(3). 醉翁(4). 六一居士(5). 文学(6). (2)亭之美景(7). 游亭之乐(8). (3)太守宴(9). 众宾欢(10). 太守醉【解析】【详解】考查文学常识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醉翁亭记》作者是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
全文围绕“乐”这一主线展开:(1)亭之概况(环境、亭名由来),抒发“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
(2)亭之美景(自然美:朝暮图、四时景),“乐亦无穷”;(人情美:滁人游、太守宴、众宾饮、太守醉)照应“乐亦无穷”。
(3)游亭之乐(游人去,禽鸟乐;太守乐其乐——与民同乐)(主旨)。
文章“亭中宴”的过程中,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个画面。
2.虚词“而”的常见用法有:①表并列;②表承接;③表递进;④表修饰;⑤表转折。
请选出下面句子中“而”的用法,只填写序号即可。
(1)日出而.林霏开。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课后作业_【补充习题】

第三单元寄情山水名胜11. 醉翁亭记1.古今异义。
(1)醉翁之意.不在酒古义:今义:(2)野芳.发而幽香古义:今义:(3)佳木秀.而繁阴古义:今义:2.一词多义。
(1)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而乐.亦无穷也(2)归太守归.而宾客从也云归.而岩穴暝(3)谓太守自谓.也太守谓.谁(4)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佳木秀.而繁阴(5)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临.溪而渔(6)而而.年又最高若夫日出而.林霏开朝而.往而.不知人之乐3.词类活用。
(1)山.行六七里活用为,(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活用为,(3)名.之者谁活用为,(4)故自号.曰醉翁也活用为,(5)杂然而前.陈者活用为,(6)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活用为,4.文学常识。
《醉翁亭记》的作者是 ,字,号 ,晚年又号 ,谥号 ,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文学家,“”之一,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5.预习课文,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作者运用什么写景顺序引出描写对象“醉翁亭”的?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2)文中写了哪几种乐?作者所向往的“乐”是什么?(3)本文中,作者是如何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的?参考答案1.(1)意趣,情趣心愿;意向(2)花芳香(3)茂盛清秀2.(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形容词,欢乐名词,乐趣(2)动词,回去动词,聚拢(3)动词,命名动词,为,是(4)形容词,秀丽形容词,茂盛(5)动词,居高面下动词,到(6)连词,表递进连词,表承接,然后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却3.(1)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2)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3)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4)名词作动词,取别号(5)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6)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4.欧阳修永叔醉翁六一居士文忠唐宋八大家5.(1)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由远及近,用“望”“行”和“路转”把读者的视线由“林壑尤美”的西南诸峰,引向“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再到“泻出于两峰之间”的酿泉,最后推出“醉翁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请同学们去掉每句话中的“而”字,自由 • 诵读,并说说阅读感受。
• 交流示范,指导朗诵:
• (1) 去掉“而”字,语言显得过于 精练,读来非常紧迫急促。
《醉翁亭记》作业
“也”和“而”
醉翁亭记》的语言骈散结合,节奏富 于变化,读起来抑扬顿挫有一唱三叹 的韵味之美。这特别有赖于作者创新 运用了21个“也字和25个“而”字, 关注好这两个字眼,对于朗读好全文 至关重要。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两 个字眼的奇妙吧。
请同学们去掉每句话未尾的“也”字, 自由诵读,并说说阅读感受。
• (2) “而”字可以表示前后词语并 列、承接、递进、修饰、转折等关 系。在朗读时,凡表示转折或递进 意味的,都要重读,凡连接词语而 有调整节奏作用的,则可轻读。
(3) “而”字恰到好处的运用,使文章舒缓从 容,把作者欣赏“山水之乐得之心”的闲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致充分表现出来了。
(4) 如骈偶句“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 阴”, 加入了“而”字后,使句子更加委婉 细致,增添了抒情性。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
日暮山风来,吹我
• 总结:好一个别有深意的醉翁醒然。
• 滁州的山水抚慰了欧阳修受伤的心灵,欧 阳修的德政文章也照耀了滁州的山水。滁 州的山水与百姓,使他心中快乐。他明明 清醒,却以醉示人。所以,醉示表象,乐 是本质!所谓“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 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以文记乐的情趣, 流露出为政一方,造福一方的自信、自得, 以及捉笔成文的自负。
州山水的喜爱与流连。在本文中,有这样一 组句子更是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滁州山水的感 情。 •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醉翁也。 •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教师补充信息:欧阳修作此文 时年39岁,正值中年。“翁” 指老年人。
结合这一提示,我们从这三句 话中能研判出哪些信息呢?
“已而”是表示时间的副词,是时间短暂的诗意表述,表示 时间的推移、暗示场景的转换。 第2段写山中朝暮、四时景物变化之美,第3段写滁人游、太 守宴,第4段写游归,主要探讨了几种乐的境界,点明太守 是谁,收束全文。这三段是按照写景一写人一写“乐”的顺 序写的。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
品醉翁形象
• 醉翁心语: 同学们,这些诗文允分表现了欧阳修对滁
。
关于本课的炼字
• 滁山:“环”的精简;“蔚然”的葱郁;“暝”的深沉。 • 清泉:“潺潺”显宁静;“渐”字多曲折;“泻”字见涌
动。 • 亭子:“峰回路转”多幽隐;“翼然”更灵动。 • 雾气:“开”的明丽豁然。 • 暮云:“归”的暮色四合。 • 野花:“发”见生机;“幽”闻暗香。 • 林木:“秀”字茂盛;“繁”字浓郁。 • 风霜:“高”的天朗气清;“洁”的晶莹冰凉。 • 溪水:“落”现深浅变化。 • 寒石:“出”字突兀醒目。
• (5) 如“临溪而渔”句(如果将“临”字理 解为“在······旁”的话), 重音在谓语“渔” 上,应读得重些,长些;作为状语的“临溪” 则应读得轻些,短些。若不用“而”, 成 “临溪渔”, 不仅别扭滞涩,而且语气轻重 不分明。“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 泉香而酒洌”, 读来使人感到有种内在的类 似诗歌的韵律美。
• 交流示范,指导朗诵:
• (1) 去掉“也”字后,气息有短促不畅、 生硬滞涩感。“也”字匠心独运,化呆板 为神奇,在漫不经意的叙述中,体现出一 种任性自得、舒卷自如的趣味。
• (2) 读出“也”字描述景物时的陈述语气, 气息轻快陶然,若行云流水。如“环滁皆 山也”“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 (3) 读出“也”字介绍人物时的肯定语气, 气息着重强调,需简洁明快。如“山之僧 智仙也”“太守自谓也”。
课后练习二
一、课文第2、3、4段开头的“若夫”“至 干”“已而”等词语有什么作用?
这三段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课文第2、3、4段开头,分别用了“若夫”“至于”“已而” 等表示转接的词语,起到了标记语意转变的作用。 “若夫”是表示转接的连词,含有假设和例说的意思;
“至于”同样表示转接,却含有进层的意思,表示描写的进 一步深入;
贬谪——— 颓然
关于“颓然”的意思,读者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你认 为下面哪一个理解更符合语境呢? a. 欲醉欲倒的样子。 b. 精神萎靡,颓废的样子。 明确:欲醉欲倒的样子更恰当些。作者心中郁结的块垒难
以诉说,借酒消愁非常自然,一醉解千愁,岂不快哉!“颓 然”形象与“醉翁”称呼浑然一体。
太守“颓然”的容颜里读出了 : 中年为翁的沧桑; 人生的坎坷不易; 治下安宁的满足; 与民同乐的享受; 宽简爱民的胸怀; 随缘自适的闲雅。 小结:读到此处,我们方幡然明白,原来太守“得 之心寓之酒”的真的不只有醉翁亭外的山山水水。 他不说,但一切都在他的眼里,当下所有的美、所 有的痛、所有的乐、所有的理想都在他的心中交融, 都在他的酒中升腾,此时太守亦是“不醉难休”, 但意更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