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诗的欣赏与创作
二十四诗品

作者简介
司空图(837—908),字表圣,河中(治今山西永济)人。咸通进士,官至知制诰、中书舍人。后隐居中条 山王官谷,自号知非子、耐辱居士。有《司空表圣文集》(即《一鸣集》)。又有《司空表圣诗集》,系后人所 辑。
作品争议
关于《二十四诗品》的作者,大多数学者认为,《诗品》即为司空图所著。因就可考的材料来看,此书在晚 明时期已有人题注《诗品》为司空图所撰,并且《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十分明确地记载着“《诗品》一卷,唐 司空图撰”,故晚清时期的学者多持此说。现代持此观点的则主要以祖保泉、赵福坛、王步高、张国庆、张柏青、 郁沅等学者为代表。
有人认为该书并非司空图所著,而其真正作者是谁,又有分歧。现阶段整理共计七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 为此乃明代怀悦所作。主要由陈尚君、汪涌豪两位的《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辨伪》一文提出,不过论争后期已经否 定这种可能性。第二种观点认为是盛唐李嗣真的作品。主要论据有马茂军的《二十四诗品作者考论》,以及查屏 球提出的《枝指生书宋人品诗韵语集》。第三种观点认为是元代虞集的可能性较大,持此观点代表是张健,主要 有《诗品的产生时代与作者》一文,根据其版本源流考证推论《诗家一指》包括《诗品》在内的作者极有可能为 元代的虞集。第四种则认为作者为范德机。以朱绂《名家诗法汇编》中,题为“范德机诗家一指”为据。第五种 观点指向不详,只笼统地划定时间点在元代,认为乃是元人著书。依据是许学夷曾在《诗源辩体》中称《诗品》 是“元人”所著,且胡震亨在《唐音癸签》的第三十二卷亦将《诗品》列入元人诗话中。第六种观点认为是严羽 之前的作者,具体哪朝哪人亦不详。因有杨成刊的《诗法》卷三《严沧浪先生诗法》曾注曰严羽“独得见《一指》 之说”而推论。最后一种则单纯认为此书不是司空图所著的,以周裕锴为代表,提出“令人怀疑的是,司空图在 其他文章中论述诗人风格时,竟然未使用《二十四诗品》中的任何一品”......
数字入诗歌妙趣多

《数字入诗歌妙趣多》上杭实验小学吴碧云活动目标:1、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数字在诗歌中的各种用途。
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活动过程:一、谈话激趣同学们,你们喜欢读诗歌吗?你能给大家背一背你最喜欢的诗歌吗?指生背诗。
师:背得真好。
许多诗歌里面都包含了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这么几个看来简简单单的数字,在诗人的笔下,充满了魅力,构成了一首首美妙的诗作,令人回味不已。
有句名言:数学是自然界的语言.数字是数学的骨髓,“骨髓”入诗,文理相融,别有一番情趣.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几首诗,品味数字在诗中的妙用。
揭示课题:数字入诗歌妙趣多二、引导欣赏1、欣赏数字在文学作品中的特殊魅力。
古往今来,无数作家文人诗词中巧妙地运用数字,给我们留下了一首首佳作。
如: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这首诗是北宋哲学家邵雍所作,这首仅有20字的小诗,数字占一半,把1—10十个自然数按顺序融入诗中,勾勒出一幅炊烟缭绕、山花烂漫、令人心醉的山村风景。
由于这首诗朴实有趣,朗朗上口,不少家长都教自己刚开始学话的幼子背诵。
唐代大诗人杜甫有一首《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笔调轻松,意境无穷,黄鹂在枝头呜叫,白鹭向远空飞去,写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
宋代一牧童写有一首《答钟弱翁》: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诗中形象鲜明地表现了郊野辽阔的景色和牧童自在快活的生活,文字浅近,用意却深。
著名词人辛弃疾有一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词: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写的是农村夏夜的风光。
天边的几点疏星,山前的稀落雨点,都描绘得灵活生动,反映出作者的愉快心情和对农村生活的爱好。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江雪》是历代传诵的名篇: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数学天地

数学天地:唐诗中的“数字”欣赏唐诗,常常发现许多含有数字的句子,这些简单的数字就它本身来说,既无形象,也不能抒情言志,但经诗人妙笔点化,却能创造出各种美妙的艺术境界,表达出无穷的妙趣。
(一) 数字的连用“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这是李白的《山中与幽人对酌》。
诗得首句写“两人对酌”,对酌者是意气相投的“幽人”,于是乎“一杯一杯复一杯”地开怀畅饮了,接连重复三次“一杯”,不但极写饮酒之多,而且极写快意之至,读者仿佛看到了那痛饮狂歌的情景,听到了“将进酒,杯莫停”(《将进酒》)那兴高采烈的劝酒的声音,以至于诗人“我醉欲眠卿且去”,一个随心所欲,恣情纵饮,超凡脱俗的艺术形象挥之欲出。
(二)数字的搭配“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是杜甫的即景小诗《绝句》。
“两个”写鸟儿在新绿的柳枝上成双成对歌唱,呈现出一派愉悦的景色。
“一行”则写出白鹭在“青天”的映衬下,自然成行,无比优美的飞翔姿态。
“千秋”言雪景时间之长。
“万里”言船景空间之广,给读者以无穷的联想。
这首诗一句一景,一景一个数字,构成了一个优美、和谐的意境。
诗人真是视通万里,思接千载,胸怀广阔,让读者叹为观止。
(三)数字的对比“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是王之涣《凉州词》。
这首诗通过对边塞景物的描绘,反映了戍边将士艰苦的征战生活和思乡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广大战士的深切同情。
首联的两句诗写黄河向远处延伸直上云天,一座孤城坐落在万仞高山之中,极力渲染西北边地辽阔、萧疏的特点,借景物描写衬托征人戍守边塞凄凉忧怨的心情。
千岩迭障中的孤城,用“一”来修饰,和后面的“万”形成强烈对比,愈显出城地的孤危,勾画出一幅荒寒萧索的景象。
(四)用数字点睛“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燕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这是齐己的五言律诗《早梅》。
带数学的古诗词100首

带数学的古诗词1、《咏竹》清代:郑燮一两三支竹芊,四五六片绿叶。
自然疏疏淡淡,何必重重叠叠。
译文:一两支竹子,四五片绿叶,自然疏疏淡淡就很好,何必要重重叠叠的呢?郑板桥是一个大画家,这首诗,似乎描写了一幅清雅的画竹图,没有叠加,只有简简单单的几枝竹子,十分清雅。
2、《陇西行》唐代:王维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译文:告急的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走马便是十里,一扬鞭便是五里,漫长的路程风驰电掣般一闪而过。
这是西北都护府的军使,他传来了加急的军书,报告匈奴的军队已经包围了我大唐的西域重镇酒泉。
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的痕迹,原来军中的烽火联系已经中断了。
3、《寄扬州韩绰判官》唐代: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译文:青山隐隐约约绿水千里迢迢,秋时已尽江南草木还未枯凋。
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你这美人现在何处教人吹箫?4、《江南春》唐代: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译文: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
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
5、《马上作》明代:戚继光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译文:驰聘疆场、转战南北是为了报答皇上对我的信任,南北江畔和北方边关的花草都笑我一生忙忙碌碌。
一年三百六十日,我都是带着兵器骑着战马在疆场上度过的。
6、《登金陵凤凰台》唐代: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译文: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东流。
吴宫鲜花芳草埋着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
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
有关数学的古诗

有关数学的古诗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数学常常被融入到古诗中,形成了一系列精美的数学古诗。
这些古诗以文学之美表达了数学的深奥和智慧,把抽象的数学概念用优美的词藻具象化,赋予了数学以更加丰富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关数学的古诗,并探讨其背后所蕴含的数学思想。
一、《圆圆曲》圆截弓形结亦如,不枉圆中综君怀。
进设其周;剖之则见,可器可器。
这是唐代数学家杜诗中的一首诗,解释了圆的性质和构造。
诗中以弓形结比喻圆的形状,表达了圆的周长和面积的关系。
通过剖析圆,可以清晰地看到其内部的构造,说明圆可以用来制作各种器物。
二、《求圆周》圆周弧度无痕迹,轩辕徙徙把计改。
三纲九恒,编粲明晰,众臣罪己。
这是唐代数学家刘徽创作的数学古诗,表达了寻找圆周长的方法和思想。
诗中以圆周弧度无痕迹比喻圆的周长不可直接测量,通过轩辕改进计量器具,最终找到了计算圆周长的方法。
诗中也提到了三纲九恒,指代了数学中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思想方法。
三、《割圆法》萧瑟秋风起,星火燎原根。
分圆变四边,知新觉有因。
这是宋代数学家李方桂创作的一首古诗,描述了割圆法的过程和思想。
诗中以秋风起、星火燎原根比喻数学思想的传播和推进。
通过将圆分割成四个部分,揭示了一种用几何方法求解简单无理数的思路,开拓了数学研究的新领域。
四、《除积定理》离类天地间,无穷诣奇端。
润曲广义式,方知蕴几权。
这是宋代数学家秦九韶创作的数学古诗,描述了除积定理的思想。
诗中通过离类天地间、无穷诣奇端等形象的语言,表达了除积定理的广义形式和数学推理的深度。
诗中也提到了几何代数的概念,说明了数学研究的多样性和内在联系。
五、《方程术》光点相减逐步追,长夜漫漫计花钱。
方程因式归根律,解纷休断听山泉。
这是明代数学家杨辉创作的数学古诗,描述了解方程的算法和数学思想。
诗中以光点相减、长夜计花钱比喻方程求解的过程,通过因式分解和归根求解的方法,找到了解方程的根本规律。
诗中的解纷休断听山泉表达了求解方程时需要耐心和静心。
关于数学文化与诗词

关于数学文化与诗词数学文化与诗词的交融: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数学,作为一门研究数量、结构、空间以及变化等概念的学科,一直以来都被视为严谨、精确的科学。
诗词,则是人类情感、思想、历史和文化的艺术化表达,以其独特的韵律、意象和意境触动人们的心灵。
然而,当这两者结合在一起时,会迸发出一种独特的美学魅力和深度思考。
一、数学与诗词的共通之处数学和诗词虽然表现形式截然不同,但它们在某些方面却有着共通之处。
首先,两者都需要创造性的思维。
在数学中,这种创造性表现为对概念的创新解读和问题解决策略的探索;而在诗词中,创造性则体现为对语言的巧妙运用和对意境的独特构建。
其次,两者都追求美。
数学的美在于其简洁、对称和深邃;而诗词的美则在于其音韵、意象和哲理。
这种对美的追求使得数学和诗词成为了一种表达和探索世界的工具。
二、数学文化在诗词中的应用1.描绘数量关系:在诗词中,可以通过比喻、象征等方式描绘数量关系,例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2.表现空间观念:通过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描绘,诗词可以表现空间观念,例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3.哲理思考:许多诗人借用数学概念和原理表达对人生、宇宙的哲理思考,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唐·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三、诗词在数学教育中的价值将诗词融入数学教育,可以增加数学的趣味性,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生动易懂。
例如,通过比喻和类比的方法,可以将复杂的概念与人们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从而加深理解。
此外,诗词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
四、如何将数学文化与诗词结合1.提高教师的跨学科素养: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数学和文学素养,能够灵活运用数学和诗词的知识。
他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寻找数学与诗词的最佳结合点。
2.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尝试采用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数学与诗词的联系。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 2《诗歌四首》(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等) 课件(部编版)

【经典觅珠】
1.人世间,比青春再可宝贵的东西实在没有,然而
青春最容易消逝……谁能保持得永远的青春的,便是伟
大的人。 ——郭沫若
2.我爱中国固因他是我的祖国,而尤因他是有那种
可敬爱的文化的国家。
——闻一多
3.人生困窘/如同在一条/不知首尾的长廊行进/四 周都见血迹/仁者之叹不独于/这血的真实/尤在不可畏 避的血的义务。 ——昌耀
雪莱被迫永远离开英国,定居意大利,但仍密切关注祖 国的政治形势。1822年7月8日渡海时不幸溺死。恩格 斯称他是“天才预言家”。
成就:雪莱写了很多优秀的抒情诗,体现了作者的 民主思想和战斗精神。他的作品的幻想性、描写大自 然的自由手法、奇妙无穷的比喻与语言的音乐性,构成 了雪莱抒情诗复杂多变的艺术风格。
【明确】诗人把自己想象为一个站在地球边上,目光笼 罩广阔天地,并发出了激情呼唤的巨人。诗中紧扣“立 在地球边上”这一立足点,把地球北极的北冰洋和居于 地球腹地的太平洋联结起来,把北冰洋晴空中怒涌的白 云和太平洋的万顷波涛组结起来显示出自然的宏伟、 壮观和伟力。接下来,诗人从具体的景象一下子想开去,
想到地球、日月星辰,想到千秋万代的无穷未来,想到 大宇宙的无边无际、无始无终,抒发的是诗人对创造力、 对改天换地时代精神的赞美。
《红 烛》 鉴赏点一:赏析诗歌的意象和思想情感 2.这首诗,诗人由红烛联想到诗人的心,它们之间的相 似点或相关处是什么?用红烛与诗人的心相比有什么深 刻含义?
【明确】(1)诗人由红烛联想到诗人的心,它们之间的 相似点或相关处是:表面上二者有相同的颜色——“红 烛”与诗人的赤子之心均为红色,实际上都具有奉献精 神——红烛燃烧自己,照亮黑暗的世界,拥有赤子之心 的诗人希望自己能为了祖国不惜牺牲、无私奉献。
数学诗词

诗是精粹的语言艺术,诗人必须运用形象思维来进行创作。数学是一种抽象思维活动,本来与诗无缘,可是清代诗人徐子云竟将“抽象”和“形象”结合在一起。数学诗将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引入到人的精神境界中,产生丰富的联想和创造,反映出崇高的境界和追求,因而产生了风格独特、内涵深刻、语言新颖的数学格言。数学诗可提高人的修养,使人情趣盎然。将数学问题融入诗歌之中,由于其寓意较为隐晦,让人深思、遐想,更具迷人光彩。
任一“原象”唯一“象”,
“单”“满”“一一”能分清.
“一一”能转“逆映射”,
“象”与“原象”换主宾。
非空数集加满射,
函数立即现真形。
异面- -
你和我是空间中的一对异面直线,
我向两方苦苦伸展,
直到无限都找不到和你共处的平面,
你说你要守住距离的美感,
我便失去了和你在一起的交点,
哪怕我和你平行,
永不相见,我都愿意,
小数点的诗感(曹开1929—1997台湾诗人)
我一再的认证/我是人间方程式里/最卑微的小数点/原无意投生在纷杂的函数中
你不必介意/更无需怜悯/你坚持你的算法/我维护我的向量
用四舍五入的
定
律/把我归纳留存也不错/将我牺牲抛弃也无不对/在这加减乘除的公式中
清算竞争激烈的世界里/我愿承受无情的因式分解/按公理消去/彼此的恩怨
请让你学习数学的过程震响起数学与文学的交响乐,震响起兴趣与探索的交响乐,这样你的学习过程就会是一条完美的曲线。
异面直线---------
你和我是空间中的一对异面直线/我向两方苦苦伸展/直到无限都找不到和你共处的平面/你说你要守住距离的美感/我便失去了和你在一起的交点/哪怕我和你平行/永不相见,我都愿意/你却违背了当初的诺言/我只有将永远的祝福化作一条公垂线/维系我们之间的距离最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诗说到底是诗,它用的是形象思维。它长于抒情和叙事,短于讲理,尤其是短于讲科学。例如用诗来讲数学,那是讲不清楚了。
李尚志教授在《湖南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3-6》的章头写了一首七律诗《三等分角与数域扩张》(p75):
一角三分本等闲,尺规限制设难关。
顺口溜有的是诗,有的则不是,不是诗的叫顺口溜出来的押韵的大白话。
口诀不是诗,是用来方便记忆的简明的语句。
顺口溜和口诀必须是押韵的。不顺口就溜不出来,溜不起来就不顺口。
诗歌中有长篇叙事诗。白居易的《长恨歌》脍炙人口。我也读过现代长篇叙事诗《嗄达美林》。这些诗虽长却感染力强。用诗描述数学不是诗的强项。诗歌不能用来讲数学。所以,数学上的顺口溜、口诀不宜长篇大论。短小精悍才可能是上品。
《我的向量》(p7)
给你一个方向,你就成为我的向量。
给你一个坐标系,你就在我心空飞翔。
给你一个基底,带着我,征途启航。
繁复的几何关系,变成纯代数的情殇。
优美的动态结构,没有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哪怕山高路远,哪怕风雨苍茫,
不管起点在哪里,你始终在水一方。
啊,我的向量,你是一股力量,
溶进了我的身体,在我的血管里,静静地流淌!
§1什么是数学诗
数学诗是诗歌的一个品种,它是数学与诗歌联姻的产物,属于边缘品种。真正的诗人不看好它,数学家不看好它,就是像我这样的既不是诗人又不是数学家的人喜欢它、玩它。
数学诗,它首先是诗。什么是诗呢?
诗是一种语言凝练、结构跳跃、富有韵律、的文学体裁。它擅长于形象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也就是说,诗的基本特征是凝练性、跳跃性和音乐性。
以数字入诗歌,这是由汉语语言的特殊性所至,因为在汉语里,一般的数词都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并非和数学的数字那样具备精确性和单向性。
如果数字一旦入诗,就成数学诗了,那么中国古代的《易经》就应该是一本最早的数学诗集了!可见,数字入诗并不是数学诗的特征。
其次谈一下数学口诀、数学打油诗、数学顺口溜是不是数学诗。
现实社会中,人们把教师职业或者当成是德育工作者,或者看成是比家政工要求稍高的熟练工种。把教育工作归入班主任的职责,而科任老师只是教育工作陪衬和点缀。至于教学质量,用高考成绩一把尺子去衡量,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学生分数以外的事情可以一概忽而略之。不幸的是,常此以往的教学成规,不仅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也将教师带入了无边无际的灭顶之灾。
数学口诀不是数学诗。
例如: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又如:1柯紧相连,sin耍单边,相加在底下,相减在上面。
我写过这样的四句话:(P73)
《不等式基本性质》
对称传递等价先,
同向相加不可减。
正数同向能相乘,
乘方开方正数间。
这四句话把不等式的性质(对称性、传递性、等价性,有关不等式的加减乘及乘方开方),用押韵的形式写了出来,比较通俗易懂。但它不是数学诗。因为它缺乏诗歌应具备的情感,不能算诗,更不能算数学诗,它只是数学口诀。
总之,一般来说,数学诗≠顺口溜≠口诀。
§3什么是好的数学诗?
第一,好的数学诗是能打动人的。要能打动人,就需要情感充沛。
《小数点的诗感》,作者曹开(台湾)P65
我一再的认证
我是人间方程式里
最卑微的小数点
原无意投生在纷杂的函数中
你不必介意
更无需怜悯
你坚持你的算法
我维护我的向量
用四舍五入的定律
把我归纳留存也不错
我们看到,在教学过程中,许多人拘泥于教材和资料,只会依照教材,依赖资料,照本宣科,缺乏主见,更无创见,离开参考资料就寸步难行,离开标准答案就忐忑不安。
我们看到,许多人在校时他是教师,离校后就不知道他是什么人。教语文的不会写文章,教数学的不会解题目。作为数学教师,一辈子没有设计过数学习题,没有独立解过难题,从来不写教学的或数学的研究文章,从来不看教材以外的数学书籍。这样的人,其实不懂得什么是数学。除了会一点教材知识之外,他不知道欧几里德、祖冲之、莱布尼兹,不知道鸡兔同笼、韩信点兵,不知道数学建模……。凡此种种,莫不成为教育界的悲哀。
不是数学诗叫什么呢?叫数字入诗。
为什么数字入诗不叫数学诗呢?因为它缺乏数学诗的基本要素,即缺乏数学对象的意象化。
数字既是数学范围的词,也是生活范围的词。
诗歌里的数字是属于模糊范畴的一种符号形式,和数学语言要求的精确是完全不一样的。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里面的数字就并非能和数学里的数字所传递的信息相等同,它们分别属于截然不同的两种符号体系。
2018年元月出版的《大罕数学诗文》一书的“编辑手记”里,刘培杰写道:“由于考虑不慎,把一篇不应录入的文章录入进来”(p329)这事才终于翻篇。
我讲这件事的用意,就是要强调一下,数学诗说到底是诗,它不能用来讲数学。一首数学诗,哪怕是一万首数学诗,能讲清楚数学问题吗?不能。这位老先生如果知道这个道理,就不会揪信一首诗做文章了!
什么是数学诗呢?因为数学诗是诗,所以它具备诗歌的基本特征。其次,它有别于一般的诗歌,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数学诗人的灵感除来自于日常生活外一定还有来自数学生活的一部分;
第二,数学诗歌的意象化,一定有数学的具象(例如数学概念、变换、感悟)作为载体;
第三,数学诗更能发掘数学本身存有的美感,在发掘和体现的过程中应该是自然的贴切的从而是具有感染力的,绝不是数学符号的堆砌。
几何顽石横千载,代数神威越九天。
步步登攀皆是二,层层寻觅杳无三。
黄泉碧落求真谛,加减乘除谈笑间。
随后有三个注解加以说明。
2011年左右,有一个网名叫bua1s2d3的网友(他是上海某大学的一位老先生),揪住李教授的这首诗不放,写了题为“李尚志对中学生们不负责地写下了的一首数学诗”的文章,散发到许许多多论坛里,以及寄到一些数学家本人,说“李尚志通过这首诗以及通过他所编写的教材,每年向成千上万名中学生们讲述了一个有数学内容的“皇帝的新衣”的故事”,来误导学生。所谓误导,是指李教授在数学诗里把三等分角讲错了!
指上丹青调色彩,毫端才气点江潮。
多层画面皆相映,几种风情俱领骚。
肯付工夫刀笔利,板成书就出神雕。
(三)
讲台声展语言操,细似涓流洪似涛。
语不切题因滥炒,言难达意欠推敲。
几种风情俱领骚,两字完形水捧桥
情未沸时唇莫动,心雷起处卷狂飙。
§4怎样写数学诗?
第一,不要做教书匠,要做学者型的数学教师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应该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创建新文化;不应该是现存知识的搬运工,而应该成为创造性运用知识和技能并教授给学生的良师;不应该是不思进取、日复一日的教书匠,而应该是不断超越和更新自我的科研型、学者型教师。学者型教师,是科技时代的需要,是现代社会的要求。
数学是一种表达。数学语言,作为一种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既然是语言,这样表达那样表达如果效果上有差异,那么你就要选择一种较好的方式来表达。
将我牺牲抛弃也无不对
在这加减乘除的公式中
清算竞争激烈的世界里
我愿承受无情的因式分解
按公理消去彼此的恩怨
人人像数字
终结都得奔向无穷的零域
我将达观的迎接
——那尽头的自由理想环
曹开刚刚二十岁,由政治原因入狱,度过了青春的十年光阴。此诗表达了他的愤愤不平的心情。
第二,好的数学诗言简意赅,有丰富的蕴含。
赣南师范大学曾建国教授曾经问我:你觉得你哪首诗最好(最得意)?我说《我的向量》。他说:不是。是你的《井冈抒怀》
第四,好的数学诗是生动活泼的,大家读后开心一笑的。
湖北孝感万尔遐也写过不少数学诗,他在《数学通报》曾发表一组诗,诙谐传神。
《讲台杂记》(七律)(P69)
(一)
讲台上去几重山,通顶当旋十八盘。
豪气直追红日近,痴情岂许晚霞关
圆规头上双眉举,玉尺怀中十指弹。
井底书房天地小,无边黑板好行船。
(二)
讲台挥洒臂悬高,粉笔行云众眼瞧。
有人对导数的应用中常见的一种题型的钥匙技巧称为“极值点偏移”,并好心地写了四句话,帮助学习者记忆,如下(P73):
极值偏离对称轴,
构造函数觅行踪。
四个步骤环相扣,
两次单调紧跟随。
首先,这四句话不是诗,没有一点诗味,当然更不是数学诗了。
其次,从实用看,既不押韵、又不顺口,所以不算顺口溜。
第三,四句话既不好记,又不好用,不“数学口诀”。
能够生在同一个平面。
然而我们又无缘,
慢慢长路无交点。
为何看不见,
等式成立要条件。
难到正如书上说的,
无限接近不能达到。
为何看不见,
明月也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千里共婵娟!
王渊超创作这一首诗时,正就读于上海外国语学院。他掌握的数学知识并不多,却能匠心独具,准确地把握双曲线的特殊的位置关系,巧妙地运用诗的表现手法,从而诞生了风靡一时的流行歌曲。
《井冈抒怀》(作者大罕)P145
2003年8月,全国第五届初等数学研究学术交流会在赣州赣南师范学院召开。其间,与不等式小组同仁肖振纲、孙文彩、张志华、唐立华等作井冈山一日游。返程中,天边突起怪云,风雨交加,平添情趣,车内谈笑风生,十分开心。有诗一首为证。
书生闲暇井冈游,
不等相等万事休。
黄洋茨坪闭折线,
明知为零痴心求。
本诗主阙含意颇深,既写旅游,又写人生;既写情怀,又写志向,还有一定的哲理性。
第三,好的数学诗是优美的,能够流传的。
2006年,大陆流行一道校园歌曲,这就是著名的《悲伤的双曲线》,歌词就是一首优美的数学诗(P66):
如果我是双曲线,
你就是那渐近线。
如果我是反比例函数,
你就是那坐标轴。
虽然我们有缘,
风波在后面。很不幸的是,2015年,刘培杰主编的《数学奥林匹克与数学文化》第五辑中,“读者反馈”一栏收入了buals2d3的这篇文章。激起了李尚志极大的反弹,认为刘培杰是站在反科学的立场上,才支持这一类似于“鼓吹永动机”的文章,并且认为发表这篇文章是“为百家争鸣提供一个平台”。而且,凡刘培杰参加了的微信群李教授都要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