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抑郁问题的心理咨询案例
心理热线记录案例

心理热线记录案例
案例描述:
来电者信息:
来电时间:2023年4月15日晚上9点
来电者姓名(匿名处理):A先生
年龄:32岁
职业:IT行业员工
问题陈述:A先生在电话中表示,近期由于工作压力过大,连续加班导致睡眠质量严重下降,并出现了焦虑、抑郁情绪,甚至出现轻生念头。
咨询过程摘要:
倾听与接纳:首先,心理咨询师以同理心对A先生的情绪进行倾听,充分接纳他的感受,并且给予肯定,让其感到被理解和尊重。
评估风险:了解到A先生有轻生想法后,立即对其进行了自杀风险评估,并询问了是否有具体的自杀计划和意图,确保其当前的安全状况。
探索问题根源:通过开放式提问引导A先生深入探讨工作中具体的压力来源以及个人应对方式,帮助他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反应是长期压力累积的结果。
提供支持性建议:针对A先生的情况,心理咨询师提供了短期应急的心理调适技巧,如深呼吸放松法、正念冥想等缓解压力的方
法;同时鼓励他寻求上级或人力资源部门的支持,合理安排工作时间,保障必要的休息。
建立安全网:鉴于情况紧急,建议A先生及时向家人、朋友或身边可信赖的人分享他的困扰,构建生活中的社会支持网络;并约定下次通话时间,确保短期内持续跟进其心理健康状况。
转介服务:鉴于A先生可能存在严重的抑郁症状,建议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快联系专业精神科医生进行面对面咨询,必要时考虑药物治疗,并提供了当地心理卫生服务机构的信息。
完整版)一个抑郁症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

完整版)一个抑郁症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身体不适,经常失眠。
感觉自己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思维,有时会突然哭泣或者愤怒。
对未来感到迷茫和无助,觉得自己没有前途,没有价值,没有人关心自己。
希望能够找到一种解决方法,摆脱这种困境。
二、心理咨询过程1、初诊求助者在初诊时表现出明显的紧张和抵触情绪,不愿意与咨询师交流,只是低头不语。
咨询师通过温和的语言和姿态,逐渐建立了与求助者的信任关系,引导他逐渐开口,倾诉自己的内心感受和困惑。
2、问题分析通过对求助者的自述和心理测试,咨询师发现求助者存在明显的抑郁症状,表现为情绪低落、自卑、消极、无助等。
同时,他也存在社交恐惧症状,不敢与人交往,导致社会功能受到很大影响。
这些心理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求助者的生活质量和研究效率,需要尽快得到解决。
3、治疗方案咨询师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和心理支持治疗的综合方案,帮助求助者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情绪反应,树立自信心和积极心态,增强社交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同时,通过心理支持和鼓励,帮助求助者重建对未来的信心和希望,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
4、治疗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求助者的情绪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不再出现明显的抑郁症状,身体状况也有所好转。
他开始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主动与同学交往,社交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成绩有所提高。
他对未来也有了更为明确的规划和目标,对自己的人生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三、总结通过本次心理咨询,求助者得到了有效的帮助,解决了自己的心理问题,重建了对生活和未来的信心和希望。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家庭和社会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应该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支持,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解决心理问题,恢复正常生活和研究状态。
求助者描述了自己从初三开始出现的心理问题,包括对女性的性冲动和恶心感,以及对自己的道德败坏和孤独苦闷的感受。
他还提到了自己的研究压力和身体不适,以及对死亡的恐惧和不满。
咨询师给予了理解和支持,建议他接受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并进行身体检查和定期复诊。
心理不健康案例

心理不健康案例心理不健康是指个体在心理上出现了不适应或者失调的状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行为异常、认知偏差等。
下面将介绍几个心理不健康的案例,以便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这一问题。
案例一,焦虑症。
小明是一名大学生,最近一段时间他总是感到焦虑不安,经常出现心慌、手抖、失眠等症状。
他对未来充满恐惧和不确定感,经常担心自己的学业和未来发展。
在面对考试和社交场合时,他更是感到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甚至出现了恐慌发作。
经过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小明逐渐认识到自己的焦虑症问题,并通过心理疏导和认知重构的方式逐渐缓解了焦虑情绪。
案例二,抑郁症。
小红是一名职场新人,工作一段时间后她开始感到压力很大,经常感到沮丧和情绪低落。
她觉得自己无法胜任工作,对未来充满绝望和迷茫。
她开始失去对生活的兴趣,经常感到疲倦和无力。
她的睡眠质量也明显下降,食欲减退。
经过专业心理医生的诊断,小红被确诊为抑郁症。
通过药物治疗和心理疏导,小红逐渐摆脱了抑郁症的困扰,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乐趣。
案例三,强迫症。
小李是一名工程师,他总是感到自己的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危险。
为了避免不确定性带来的焦虑和恐惧,他经常陷入一种强迫性的行为和思维模式中。
他要求自己必须按照特定的顺序和方式做事,否则会感到极度不安。
比如,他要反复检查门窗是否关闭,要洗手多次才能放心,要做出特定的动作才能缓解自己的焦虑情绪。
经过心理治疗和行为疗法的帮助,小李逐渐学会了控制自己的强迫症状,重新获得了自由和安宁。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心理不健康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问题,对个体的生活和工作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心理健康问题,及时发现和干预心理不健康的症状,给予患者及时的心理支持和治疗,帮助他们重新找回生活的平衡和幸福感。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让更多的人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学会关爱和呵护自己的心灵健康。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一个更加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
抑郁症的案例真实

抑郁症的案例真实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它并不仅仅是一种情绪低落,而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严重程度较重的情绪障碍。
抑郁症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导致自杀行为。
下面,我将分享一个真实的抑郁症患者的案例,希望能够引起大家对抑郁症的重视和关注。
小明,今年25岁,是一名大学生。
从小明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抑郁症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么深远。
小明原本是一个活泼开朗、乐观向上的人,但在大学期间,他逐渐变得沉默寡言、情绪低落。
他的学习成绩开始下滑,原本喜欢的爱好也变得索然无味。
面对朋友的关心,他总是敷衍了事,甚至开始回避社交。
小明的家人发现了他的异常,开始带他去看心理医生。
经过多次诊断,小明被确诊为抑郁症。
原来,小明在大学期间遭遇了一些挫折和困难,但他并没有及时寻求帮助,内心的压力逐渐累积,最终导致了抑郁症的发作。
在治疗过程中,小明接受了心理咨询和药物治疗。
同时,家人和朋友的陪伴和支持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小明逐渐恢复了往日的活力和乐观。
他也意识到,及时寻求帮助是非常重要的,不应该让自己承受太多的压力。
通过小明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抑郁症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多么严重。
抑郁症不仅仅是一种情绪问题,更是一种需要及时干预和治疗的心理疾病。
我们应该重视抑郁症,关心身边的人,及时帮助他们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
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会关爱自己,及时释放压力,寻求帮助。
不要让负面情绪长时间困扰自己,要学会与他人沟通,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只有在健康的心理状态下,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享受生活的乐趣。
抑郁症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它,帮助患者走出困境,让他们重新找回生活的希望和阳光。
希望通过这个真实案例的分享,能够引起更多人对抑郁症的关注,让更多的人了解抑郁症,避免因为忽视而导致的不良后果。
心理咨询案例报告2篇

心理咨询案例报告2篇
抑郁症患者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患者基本情况:
姓名:张女士,年龄:32岁,婚姻状况:已婚,职业:
会计师。
主要症状:
1. 情绪低落,常常感到悲伤和无助。
2. 性格变得消极,不再像以前那么乐观开朗。
3. 失去兴趣,不愿意参加社交活动。
4. 睡眠障碍,晚上总是难以入睡。
5. 食欲减退,感到无食欲。
初诊:
张女士在咨询时,呈现出明显的抑郁症状,情绪低落,
眼神无神,甚至双腿微微颤抖。
在与张女士交谈中,了解到她最近有了很多工作压力,同时又产生了一些不满和不安的情绪,欸额便不能够正常入睡,置身于黑暗之中,毫无意义和价值,几乎无欺希望。
治疗过程:
在治疗一段时间后,张女士逐渐开朗起来,情绪状况明
显变好。
在对其情绪状况进行评估之后,发现张女士的情绪指数,已经从原来的9.5分上升到了16.5分,并且在整个治疗
过程中,她已经习惯了分享自己的感受,对自己的情绪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治疗方法:
1. 认知行为治疗:帮助张女士认识到自己的思维模式、
行为模式以及情绪模式,并逐渐改变这些模式。
2. 技巧训练:教张女士一些情绪调节技巧,如深度呼吸、放松训练等。
3. 情境练习:帮助张女士从容面对压力和挫折,以及重
建生活中的正面情绪和积极态度。
治疗效果:
在治疗过程中,张女士的情绪状况逐渐变好,情绪指数
从9.5分上升到了16.5分。
她已经学会了更加积极的情绪调
节方式,并且开始重建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状态。
治疗效果良好。
抑郁症患者案例

抑郁症患者案例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它不仅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给患者的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不小的负担。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抑郁症患者的案例,希望能够更好地了解抑郁症,并为患者提供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小明,今年25岁,是一名大学生。
他从小就是一个内向、敏感的孩子,对自己的要求很高,总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
在上大学之后,他逐渐感到压力越来越大,学业、人际关系等问题让他感到困扰。
他常常感到疲惫、无助,对未来充满了恐惧和焦虑。
他开始变得越来越沉默,不愿意和人交流,甚至有时候会选择躲在自己的房间里,整天躺在床上发呆。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明的情绪问题越来越严重,他的学习成绩也开始下滑。
他觉得自己越来越没有用,对未来也没有了希望。
有一天,他突然觉得自己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开始出现了自杀的念头。
幸运的是,他的室友发现了他的异常,及时将他送到了心理医生那里。
经过心理医生的诊断,小明被确诊为抑郁症。
医生给他开了一些药物,并建议他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在医生和家人的关心下,小明慢慢地走出了抑郁症的阴影。
通过心理治疗,他学会了更好地面对自己的情绪问题,学会了放下过去的包袱,学会了更好地和他人沟通和交流。
他也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爱好,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热情。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抑郁症患者的痛苦和无助。
他们需要更多的关爱和理解,需要及时的心理咨询和治疗。
如果你身边有抑郁症患者,不妨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帮助他们走出困境,重新拥抱生活。
抑郁症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及时的干预和治疗。
希望通过这个案例的分享,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抑郁症,关爱身边的抑郁症患者,让他们重新找到生活的希望和勇气。
让我们一起为心理健康助力,让世界充满爱与温暖。
抑郁症咨询案例

抑郁症咨询案例【案例介绍】周某,男,17岁,某高中一年级学生。
出生于普通工人家庭,在其幼年父亲以前坐过牢。
自己从小觉得受歧视,产生见不得人的想法,觉得“世上哪有我这样不幸的人”。
进入初中,觉得爸爸曾坐牢是“家丑”,不让他参加家长会;初一时因为周某学习不好,有个老师经常罚他,还曾当全班同学说他笨。
所以他非常恨该老师,同时更感自卑。
后来因为得病,休学了几个月,回校后成绩更差,而且因为身体一直不太好,不能如其他男同学那样生龙活虎,周某逐步觉得自己离班级、同学越来越远。
随着年龄增长,更觉得自己无用,周围的人都看不起他。
会把自己做错的事、别人也许并不在意的事反复思量,认为是自己的错,自己太笨,因而很难过,甚至会在别人没看到的时候哭,总是处于苦闷状态。
身体状况也无改善,但又不愿去医院检查治疗。
曾有段时间产生过自杀的念头,并想好了自杀的具体细节,最终因为缺乏勇气而放弃。
进入高中后,对社会、家庭、人生感到极度失望,不想上学,觉得自己是多余的。
下面是周某来咨询时的自述:“我从小受歧视,不爱说话,性格内向。
我自卑又自尊,很在意别人对我的评价;我什么都不行,身体、学习、家庭;同学们对社会充满希望,我却很悲观;世上小人太多,话说多了就会遭到歧视;我不敢反驳别人。
见人低着头走,我要保护自己;我身体不好,痛苦多,随它去,死了算了;达尔文说适者生存,我不适就让社会淘汰吧,我是过一天算一天,还上什么学,死了好!但我母亲对我好,我不能死在她前面(哽咽),我为母亲而活着……”【分析】周某存有典型的抑郁症状群(原发症状,伴有一定水准的身体不适)而且持续多年,突出表现为持久的悲观失望、情绪低落、闭锁和对生活无望、无意义感,并伴有轻生念头;他身体不好,有其慢性疾病的原因,也有伴抑郁症状的躯体障碍;还能够找到明显的社会环境因素持续的不良影响。
周某的抑郁症主要是长期社会环境不良因素造成的。
家庭的不幸、家庭气氛的压抑,老师的不准确对待等,这些从小到大在他的心理上都产生了阴影,造成他对社会的悲观失望。
心理健康优秀咨询案例

心理健康优秀咨询案例
标题1:如何缓解焦虑
案例描述:张女士,35岁,是一名会计师。
由于工作压力大,长期焦虑、失眠。
她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咨询师为她制定了一系列放松训练和认知重塑技巧,帮助她管理焦虑情绪,从而改善了睡眠质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标题2:如何重拾自信
案例描述:李先生,28岁,高中时因长期受欺凌而自卑、孤僻。
经过心理咨询师的引导,他逐步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学会关爱自己,主动参加社交活动,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重拾了生活的信心。
标题3:如何走出抑郁
案例描述:王女士,42岁,由于工作、婚姻、生活等多方面的压力导致严重抑郁。
经过心理咨询师的疏导和积极心理干预,她意识到正确认知并调整负面情绪的重要性,逐步建立起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走出了抑郁的阴霾。
标题4:如何应对人际关系冲突
案例描述:张先生,45岁,由于工作中与同事存在分歧和矛盾,情绪经常失控,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咨询师教会他用积极的沟通方式解决矛盾,培养同理心和宽容态度,从而改善了与同事的关系,工作环境也变得更加融洽。
标题5:如何重塑生活方式
案例描述:李女士,52岁,退休后生活无趣、缺乏目标。
经过心理咨询师的指导,她认识到积极的生活态度对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她开始参加社区活动、学习新技能、结交新朋友,生活重新充满活力和乐趣。
通过这些优秀案例,我们可以看到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干预,很多人都获得了情绪管理、自我认知、人际交往、生活方式的改善,从而提高了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心理健康咨询能够为人们解决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是非常有价值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 8
一例抑郁问题的心理咨询个案
一、基本信息
1、答辩人信息
(咨询师),男,xxxx年出生,本科,xx大学法学院法学专业毕业,2008
年参加工作,从事对于劳教人员的管理与教育工作,希望通过学校心理咨询师的
专业学习和培训考试,提高对劳教人员心理问题的把握,学会可以运用心理咨询
的专业技术,帮助劳教人员解决一些心理问题。实习期间,在老师的督导下,先
后对1例来访者进行了4次心理咨询。
2、当事人信息
王某,男,30岁,江西人,初中文化,2001年随家人一起来到上海,曾经
营过一家理发店,生意还可以,后来被朋友骗,就放弃了理发店生意。
家庭情况:母亲55岁,父亲于去年病故,享年58岁。哥哥,32岁,已婚,
家里关系一般。
犯罪事实:2010年11月22日晚22时许,王某在上海市青浦区与一男子李
某发生争执,王某事后不服,召集朋友朱某、刘某带上钢管欲找李某报复,后被
巡逻治安发现,王某因寻衅滋事被处劳教一年。
3、主诉
2 / 8
王某称自从1月份调到现在服教的场所以来,已经将近8个月了,家里人就
只在3月份来探望过一次,自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家人朋友前来看过他,一开始
他认为他妈妈和哥哥肯定还会来看他,只是可能都比较忙,抽不出时间,所以他
就耐心的等待,但是现在都过了这么久了,还没来,他开始怀疑是不是家里人已
经抛弃他了,来访者最近总是觉得没劲,情绪比较低落,做事没精神,晚上也睡
不好,吃饭也没什么胃口,这种状态已经持续一个多星期。不知道接下来的改造
生活将怎样度过。请心理咨询师给予帮助。
二、评估与诊断
1、初步心理测试结果
在第一次咨询时,对王某进行了心理测试,选择的测试为抑郁自评量表SDS
和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得分为粗分54份,标准分68分,提示存在
抑郁倾向;焦虑自评量表得分为粗分45分,标准分56分,提示焦虑不明显。
2、当事人的主要问题
结合王某在面谈中的情况,王某主要问题为:因为自己被处劳教,家人又长
时间未曾前来接见,王某开始怀疑家里人已经对他失去信心抛弃了他,且王某因
为做生意被骗而导致生意失败,觉得这世上没有人好相信,只能靠自己,但自己
又没用,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
3、诊断
根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王某表现为一是认知偏差,倾向于消极的角度看待
人和事;二是情绪低落、闷闷不乐、沉默萎靡;三是对大多数事情表现出无所谓、
不感兴趣的心态;四是失眠且食欲降低。王某的表现一定程度上与抑郁症有类似
之处,但又有区别,抑郁症的时间结点是两周,而王某现在是一周,即未达到时
间标准,另一方面应从程度轻重上看,从是否造成社会功能受损这方面,来判断
未达到抑郁症的标准,根据SDS测试结果及王某表现,可诊断为王某存在抑郁倾
向。
三、简要分析
1、成因分析
综合来看,造成王某目前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两大方面(见图1):
3 / 8
(1)现实因素。王某因寻衅滋事被处劳动教养的,之前没有任何前科,犯
错后王某非常内疚和后悔,觉得对不起家人,家里人又长时间没有前来接见,使
王某心里开始胡思乱想,怀疑家人已经不原谅他抛弃他了;再加上王某做生意被
骗后他认为世上没有人可以相信,对自己的能力也产生怀疑。
(2)内源性敏感的个性特点。王某的个性具有敏感的特点,平时别人的一
言一行,王某都会去想别人是不是对自己有什么想法,别人是不是在针对自己,
在想的时候必然会产生很多消极的自我联系,激发负面情绪,引发心境障碍。
图1:心理疾病爆发路线图
2、咨询目标
经与来访者协商,共同确定的本次心理咨询的目标为:
(1)改变来访者不合理的消极认知;
(2)引导来访者建立合理的积极认知观念;
(3)改变对自己的评价,重建对生活的信心。
3、干预计划
拟主要采用认知疗法,在四周以内,进行4次咨询。
认知疗法: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贝克提出的,基本观点包括:
认知是情感和行为的中介,情绪和行为的障碍主要与适应不良的认知有关,而不
是外部事件的直接后果;情绪障碍通常伴有消极的认知,它们与情绪障碍互相加
强,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导致情绪障碍经久不愈;情绪障碍来访者的认知常蕴含
着重大的曲解,若这些曲解得到识别和修正,其情绪和行为也将随之改善。
事件 犯罪被劳教 认知 做人很失败 情绪 抑郁、焦虑 行为
自闭、自我评
价低
心理疾病
心境障碍
个性
内源性敏感
4 / 8
四、过程记录
咨询师共对王某实施了四次心理咨询。在第一次咨询中,主要是了解问题,
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确定咨询目标,树立对于咨询的信心;第二次咨询主要改
变来访者对家人不合理的认知,使其领悟到他的家人其实还是很关心他的;第三
次咨询主要改变来访者对自己的消极评价;第四次咨询引导来访者学会面对问题
的方法,学会积极乐观,学会主宰命运。
1、第一次咨询
主要目标:了解情况,全面评估心理问题的性质和程度,建立良好的咨访关
系,树立对于心理咨询的信心。
时间:60分钟。
主要内容:倾听王某讲述自己的问题,咨询师以真诚、非批判、无条件接纳
的态度,使他感到安全,并快速建立双方之间的信任关系,确定咨询目标。
以下是咨询片断:
咨询师(以下简称“咨”):请你放心,今天你在我这里所说的一切,我会为
你保密的,即使你是劳教人员也一样。
来访者王某(以下简称“访”):我最近老是觉得没劲,觉得挺烦的,做事业
没精神,晚上经常睡不着。
咨:这种状态持续多久了呢?
访:有一个多星期了。
咨:一个多星期前发生了什么事情吗?
访:也没有特殊的事情,就是家里人已经很久很久没来看我了,已经三个多
月没来看我了
咨:我能理解你的心情,你希望得到家人的关心,希望他们多来看看你,但
是他们没有来,你觉得挺难过挺伤心的,对吗?
访: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