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ZCDCW03002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检测作业指导书

合集下载

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

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

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
空气中的粉尘是影响作业场所清洁度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正确评估作业场所空气质量和工作环境,需要用标准方法测定空气中的粉尘。

本文介绍了“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的步骤。

第一步,准备仪器设备,包括采样器、采样管、采样气路、空气过滤器、空气转换器、取样泵,如果采用无接触式或机械式取样方式,则需要准备取样枪、取样管和关键组件等。

第二步,准备样品容器,必须使用符合要求的干净和无污染的样品容器,以保证样品质量。

第三步,进行采样前准备。

除了检查采样设备是否完好外,还要提前计算采样流量,并在采样前预热滤筒,以保证滤膜不受空气湿度的影响。

第四步,进行采样。

通过将采样器置于作业场所的空气中,运用采样气路和取样泵,将空气中的粉尘置入样品容器中。

第五步,离开作业场所,在合适的实验室进行检测,常用的实验方法有光学和电子方法,还可以使用气溶胶技术和气溶胶-单悬浮体联合测量。

第六步,检测结束后,将测量结果进行数据分析,以确定作业场所空气中的粉尘含量。

总之,作业场所空气中的粉尘测定方法包括准备仪器设备、准备样品
容器、采样准备、采样、检测和数据分析等步骤。

采样和检测工作都需要严格按照标准的规范、要求和步骤,严格控制采样质量,确保检测准确。

空气中的粉尘是影响作业场所空气质量和工作环境的主要因素,为正确评估空气粉尘含量,应该按照标准的规范和要求,采用合理的方法和步骤进行采样和检测,并严格控制采样质量和检测精度,以保证测定的结果准确可靠。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的检测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的检测

• 采样流量和时间的要求
– 短时间采样 :15L/min~40L/min采集15min。 – 长时间采样:1L/min~5L/min采集1~8h空气样 品 – 考虑滤膜夹的种类种用不同的流量,小孔三段 式滤膜夹用1L/min~5L/min采集 – 敞口式滤膜夹15L/min~40L/min采集
• 滤膜的准备
– 称量前,将滤膜置于干燥器内2h以上。 – 在记录表上记录滤膜的质量和编号。
• 呼吸性粉尘采样器:
– 预分离器:采集的粉尘的空气动力学直径应在 7.07μm以下,且直径为5μm的粉尘粒子的采集 率应为50%。
• 呼尘的采样流量要求:
– 按预分离器要求的流量
样品的运输和保存
• 取出滤膜,将滤膜的接尘面朝里对折两次, 置于清洁容器内。 • 将滤膜或滤膜夹取下,放入原来的滤膜盒 中。 • 携带运输过程中避免振动和倾倒防止粉尘 脱落或二次污染。
• 原理
– 粉尘中的硅酸盐及金属氧化物能溶于加热到 245℃~250℃的焦磷酸中,游离二氧化硅几乎 不溶,而实现分离。然后称量分离出的游离二 氧化硅,计算其在粉尘中的百分含量。
• 采样
– 需要的粉尘样品量一般应大于0.1g,可用直径 75mm滤膜大流量采集空气中的粉尘,也可在 采样点采集呼吸带高度的新鲜沉降尘,并记录 采样方法和样品来源。
– 10%≤游离SiO2含量≤50% – 50%<游离SiO2含量≤80% – 游离SiO2含量>80%
• 其他粉粉尘要求:
– 指游离SiO2低于10% – 不含石棉和有毒物质 – 尚未制定容许浓度的粉尘
• 表中列出的各种粉尘(石棉纤维尘除外),凡游离SiO2高 于10%者,均按矽尘容许浓度对待。
焦磷酸法测定 游离二氧化硅含量

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gb

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gb

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 GB 5748-8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人事部1986-01-27 发布1986-05-01 实施为了评价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的危害程度,加强防尘措施的科学管理,保护职工的安全和健康,促进生产发展,特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测定作业场所空气中的粉尘浓度、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和粉尘分散度。

1术语作业场所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经常或定时停留的地点。

粉尘悬浮于作业场所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粉尘浓度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粉尘的质量(mg/m人3)或数量(粒/cm A 3)。

本方法采用质量浓度。

游离二氧化硅指结晶型的二氧化硅。

粉尘分散度各粒径区间的粉尘数量或质量分布的百分比。

本方法采用数量分布百分比。

测尘点受粉尘污染的作业场所中必须进行监测的地点。

2测尘点的选择原则测尘点应设在有代表性的工人接尘地点。

测尘位置,应选择在接尘人员经常活动的范围内,且粉尘分布较均匀处的呼吸带。

在风流影响时,一般应选择在作业地点的下风侧或回风侧。

移动式产尘点的采样位置,应位于生产活动中有代表性的地点,或将采样器架设于移动设备上。

3粉尘浓度的测定方法原理抽取一定体积的含尘空气,将粉尘阻留在已知质量的滤膜上,由采样后滤膜的增量,求出单位体积空气中粉尘的质量(mg/m A3)。

器材采样器采用经过产品检验合格的粉尘采样器,在需要防爆的作业场所采样时,用防爆型粉尘采样器,采样头的气密性应符合附录A的要求。

滤膜采用过氯乙烯纤维滤膜。

当粉尘浓度低于50mg/m A 3时,用直径为40mm的滤膜,高于50mg/m人3时,用直径为75mml的滤膜。

当过氯乙烯纤维滤膜不适用时,改用玻璃纤维滤膜。

气体流量计常用15〜401/mi n的转子流量计,也可用涡轮式气体流量计;需要加大流量时,可提高到80l/min 的上述流量计,流量计至少每半年用钟罩式气体计量器、皂膜流量计或精度为± 1%的转子流量计校正一次。

若流量计有明显污染时,应及时清洗校正。

粉尘检测作业指导书

粉尘检测作业指导书

环境体系文件—作业指导书文件编号:EW-01-01-05-04 粉尘检测作业指导书版本 A 第 1 页/共 1 页修改0流程说明1. 说明1.1本公司采用的测量仪器为:P-5L2C便携式微电脑粉尘仪,其性能符合劳动行业标准《空气中粉尘浓度的光散射测定法》LD98-1996之规定。

1.2本公司的生产作业场所粉尘浓度执行《工作场所有害因数职业接触限值》 GBZ2.1-2007中SiO2粉尘标准。

即总尘≤1.5mg/m³,呼尘≤0.5mg/m³。

2. 测点选择2.1根据车间生产情况,适当的选取检测点,可以采用普查比对找出更加准确的测量点。

2.2通过目测,验证性的测量,然后确认测量点。

2.3有针对性的选择某些点,然后进行测量。

2.4根据平常测量的结果,阶段选择性的进行抽查。

3. 测量时间3.1在正常生产的情况下,每周参照标准对生产作业场所检测一次。

3.2测量时如遇有生产特殊状况,同样应当进行检测,并如实记录,用作与稳定时候的粉尘浓度情况作对比。

3.3对检测不合格点,应该进行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4. 检测方法4.1用粉尘仪检测时,要将扳钮扳到“灵密度校准”位置预热3-5分钟。

根据选择点不同,调整相对应的K值,然后进行测量。

4.2测量时注意切勿遮挡含尘气体吸入口,且防止因外界风力对仪器的干扰。

4.3“粉尘仪”操作方法见“粉尘仪”使用说明书正确操作,并进行维护保养。

5. 监测结果处理监测人员应如实填写监测结果,并将结果填写于《粉尘检测记录表》中,当监测数值超标准时,应过两小时再对该测点进行复检,若该点连续一周内不达标,则应通知相关部门责任人进行整改。

6. 记录监测人员每次测得的数值应填写于《粉尘检测记录表》中,并将此表于每月底交行政办保存。

制定审核批准。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分散度测定作业指导书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分散度测定作业指导书

一、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分散度测定作业指导书1 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规定了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分散度的测定方法,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各类粉尘分散度的测定。

2 引用标准GBZ/T 192.3-2007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3部分粉尘分散度》。

3 工作目的与要求3.1 确保操作人员的职业健康安全、设备财产安全和环境安全;3.2 熟练运用本作业指导书,确保方法规范、检验分析准确。

4 术语和定义粉尘分散度:指粉尘中不同粒径颗粒的数量或质量分布的百分比,本法采用数量分布百分比表示。

5 滤膜溶解涂片法5.1 原理将采集有粉尘的过氯乙烯滤膜溶于有机溶剂中,形成粉尘颗粒的混悬液,制成标本,在显微镜下测量和计数粉尘的大小及数量,计算不同大小粉尘颗粒的百分比。

5.2 仪器5.2.1 瓷坩埚或烧杯,25ml。

5.2.2 载物玻片,75×25×1mm。

5.2.3 显微镜。

5.2.4 目镜测微尺。

5.2.5 物镜测微尺,它是一标准尺度,其总长为1mm,分为100等分刻度,每一分度值为0.01mm,即10μm(见图1)。

)( 10m b aD μ⨯=图1 物镜测微尺使用前,所用仪器必须擦洗干净。

5.3 试剂乙酸丁酯,化学纯。

5.4 测定5.4.1 将采集有粉尘的过氯乙烯滤膜放入瓷坩埚或烧杯中,用吸管加入1~2ml 乙酸丁酯,用玻璃棒充分搅拌,制成均匀的粉尘混悬液。

立即用滴管吸取1滴,滴于载物玻片上;用另一载物玻片成45°角推片,待自然挥发,制成粉尘(透明)标本,贴上标签,注明样品标识。

5.4.2 目镜测微尺的标定:将待标定目镜测微尺放入目镜筒内,物镜测微尺置于载物台上,先在低倍镜下找到物镜测微尺的刻度线,移至视野中央,然后换成400~600放大倍率,调至刻度线清晰,移动载物台,使物镜测微尺的任一刻度与目镜测微尺的任一刻度相重合(见图2)。

然后找出两种测微尺另外一条重合的刻度线,分别数出两种测微尺重合部分的刻度数,按照公式(1)计算出目镜测微尺刻度的间距。

粉尘监测安全操作规程

粉尘监测安全操作规程

粉尘监测安全操作规程粉尘监测是一项重要的安全工作,可以帮助企业监测空气中的粉尘含量,保障劳动者的健康与安全。

为了有效监测粉尘并做好相关安全措施,下面是一份粉尘监测安全操作规程,供参考。

一、任务概述1.1 任务目标:监测工作区域内空气中的粉尘含量。

1.2 任务内容:收集样品,进行实验室分析,并记录监测数据。

二、操作规范2.1 个人防护:在进行粉尘监测之前,必须进行适当的个人防护,包括佩戴防护眼睛、呼吸器、防护手套和防护服等。

2.2 仪器保养:在使用粉尘监测仪器之前,必须对仪器进行检查和保养,确保其正常工作,如灵敏度校准、气路通畅等。

2.3 工作区域布置:在进行粉尘监测之前,必须对工作区域进行合理布置,如设置标志牌、隔离带等,确保人员安全补救措施:当粉尘浓度超过安全标准时,必须立即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如隔离污染源、清理现场等。

三、操作流程3.1 准备工作:检查个人防护装备是否完好,检查仪器设备是否正常运转,设置工作区域标志牌。

3.2 采样:在合适的位置设置采样点,使用专业粉尘采样器采集空气中的粉尘样品,采样时间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3.3 样品处理:将采集的粉尘样品放入密闭容器中,确保不外泄。

3.4 分析检测:将样品送回实验室进行分析检测,按照相关检测标准进行分析。

3.5 数据记录:记录监测结果及相关数据。

记录包括工作区域、采样点、采样时间、粉尘浓度等信息。

3.6 结果分析:根据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判断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四、安全措施4.1 个人防护:必须佩戴适合的个人防护装备,如防护眼睛、呼吸器、防护服等。

4.2 环境防护:在工作区域周围设置标志牌、警告带等,确保其他人员不进入危险区域。

4.3 废气处理:将采样后的样品和实验室产生的废气进行合理处理,不得随意排放。

4.4 废料处理:将分析检测后的废料进行分类和密封处理,防止其再次造成污染。

五、事故应急措施5.1 中毒事故:如果发生中毒事故,应立即采取保护人员的措施,并将中毒人员送往医院进行救治。

环境空气检测作业指导书(X72页)

环境空气检测作业指导书(X72页)

环境空气检测作业指导书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检测试验中心二〇一五年目录八、硫化氢的测定 (37)九、环境空气氟化物的测定 (43)十、环境空气和废气氨的测定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 (48)十一、环境空气氨的测定次氯酸钠-水杨酸分光光度法 (54)十二、固定污染源废气苯可溶物的测定 (59)十三、废气铬酸雾的测定 (64)十四、硫酸雾的测定 (67)一、环境空气氮氧化物的测定一、执行标准环境空气氮氧化物(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测定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479-2009。

二、适用范围1、本标准适用于环境空气中氮氧化物、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的测定。

2、本标准的方法检出限为0.36µ10 吸收液。

当吸收液总体积为10,采样体积为24L时,空气中氮氧化物的检出限为0.0153。

当吸收液总体积为 50,采样体积288L 时,空气中氮氧化物的检出限为0.0063,本标准测定环境空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范围为 0.024 3~2.03。

三、干扰及消除1、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为氮氧化物浓度 30 倍时,对二氧化氮的测定产生负干扰。

2、空气中过氧乙酰硝酸酯()对二氧化氮的测定产生正干扰。

3、空气中臭氧浓度超过 0.253时,对二氧化氮的测定产生负干扰。

采样时在采样瓶入口端串接一段(15~20) 长的硅橡胶管,可排除干扰。

四、测定原理空气中的二氧化氮被串联的第一支吸收瓶中的吸收液吸收并反应生成粉红色偶氮染料。

空气中的一氧化氮不与吸收液反应,通过氧化管时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为二氧化氮,被串联的第二支吸收瓶中的吸收液吸收并反应生成粉红色偶氮染料。

生成的偶氮染料在波长 540 处的吸光度与二氧化氮的含量成正比。

分别测定第一支和第二支吸收瓶中样品的吸光度,计算两支吸收瓶内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的质量浓度,二者之和即为氮氧化物的质量浓度(以二氧化氮计)。

五、仪器设备1、常用的实验室仪器。

2、分光光度计。

3、空气采样器:流量范围 0.1~1.0。

粉尘测定与分析综合实验指导书10.9

粉尘测定与分析综合实验指导书10.9

工业通风与除尘/矿井粉尘防治课程实验(共6学时)粉尘测定与分析综合实验1实验一粉尘浓度测定一、实验目的我国以质量浓度为测尘标准,采用滤膜法测尘。

以此作为检查工作场所是否符合卫生标准以及作为鉴定生产工艺及通风防尘措施效果的依据。

该法一般用在常温、常压场合。

本实验使学生全面掌握管道中用滤膜法测定空气中粉尘浓度的方法。

室外大气及劳动环境中含尘浓度的测定方法与此相同。

二、实验原理滤膜法测尘系统如图1所示。

1.风机2.调风口3.净化箱4.软管5.出风管6.笛形管7.前出风管8.整流格(B)9.旋风器 10.整流格(A) 11.均压环 12.分散器 13.发尘器 14.入风管 15.取样斗16.采样器 17.排尘口 18.支架 19.微压计 20.托架 21.底架 22.风机开关图1 滤膜法测尘系统在抽气机的作用下,使一定体积的含尘空气通过滤膜,其中的粉尘被阻留在滤膜上,根据采样前后滤膜的增重(即扑尘量)和通过滤膜的空气量(用流量计测定),即可计算出空气中的粉尘浓度。

三、实验仪器及操作方法实验用到的仪器设备及器材包括:DFS-3型多功能防尘实验装置、干燥箱、电子天平、AKFC-92型矿用粉尘采样器、镊子、滤膜。

1.电子天平(1)FA/JA系列电子天平示意图1.面板;2.水平仪;3.秤盘图2 FA/JA系列电子天平(2)主要技术参数表1 FA系列电子天平主要的技术参数型号FA1004 FA1104 FA1604 FA2004 FA2104 FA2104S 准确度级别/称量范围/g 0~100 0~110 0~160 0~200 0~210 0~60 / 60~210实际标尺分度值/mg 0.1 0.1 0.1 0.1 0.1 0.1 / 1 去皮范围/g 0~100 0~110 0~160 0~200 0~210重复性误差(标准偏差)/g ±0.0002线性误差/g ±0.0005稳定时间/s ≤6 ≤8 积分时间(可调)/s 2/4/8 2.5/5/10校准方式外部校准秤盘直径/mm Φ80外形尺寸/mm 350×215×340净重/kg 6.8电源功率/V.A 15砝码量值/g 100 160 200 开机预热时间/g 180表2 JA 系列电子天平主要的技术参数(3)使用方法 ①准备a.将天平放在稳定的工作台上,避免振动、气流、阳光直射和剧烈的温度波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淄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业指导书版本号:第1版文件编号:LZCDC W03002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检测的现场采样和样品交接2010年11月16日发布 2010年11月16日实施临淄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修改记录临淄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业指导书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检测的现场采样和样品交接版本号:第1版文件编号:LZCDC W030021. 目的为了规范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过程中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样品采样,并对样品受理等环节进行有效控制,保证采样工作质量和样品符合检测工作要求,制定本作业指导书。

2. 适用范围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样品的采集(包括石棉纤维)及样品交接。

3. 职责3.1现场采样人员严格按照规范、程序和作业指导书进行设点和采样,并及时办理样品检测受理手续。

3.2 按照LZCDC/02-25《样品管理程序》的规定,质量管理科负责样品的接受、标识及传递。

3.3 卫生检验中心负责滤膜的准备。

4. 术语4.1 工作场所:指劳动者进行职业活动的全部地点。

4.2 工作地点:指劳动者从事职业活动或进行生产管理过程中经常或定第 1页共8页时停留的地点。

4.3 粉尘悬浮于作业场所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4.4 粉尘浓度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粉尘的质量(mg/m3)或数量(粒/cm3)。

4.5采样点:指根据监测需要和工作场所状况,选定具有代表性的、用于空气样品采集的工作地点。

4.6空气收集器:指用于采集空气中气溶胶态有害物质的器具,如滤料及采样夹和采样头等。

4.7 粉尘采样器:指以一定的流量采集粉尘样品的仪器,通常由抽气动力和流量调节装置等组成。

4.8 采样对象:指选定为具有代表性的、进行个体采样的劳动者。

4.9定点采样:指将空气收集器放置在选定的采样点、劳动者的呼吸带进行采样。

4.10 采样时段:指在一个监测周期(如工作日、周或年)中,选定的采样时刻。

4.11采样时间:指每次采样从开始到结束所持续的时间。

4.12 采样流量:指在采集粉尘样品时,每分钟通过空气收集器的空气体积。

4.13标准采样体积:指在气温为20℃,大气压为101.3 kPa(760mmHg)下,采集空气样品的体积,以L表示。

293 P换算公式为V0 = V t×——————×————— (1)273 + t 101.3第 2页共 8页式中:V标准采样体积,L;0—V t—在温度为t℃,大气压为P时的采样体积,L;t —采样点的气温,℃;P —采样点的大气压,kPa。

5. 程序5.1现场调查为正确选择采样点、采样对象、采样方法和采样时机等,必须在采样前对工作场所进行现场调查。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5.1.1 工作过程中使用的原料、辅助材料,生产的产品、副产品和中间产物等的种类、数量、纯度、杂质及其理化性质等。

5.1.2 工作流程包括原料投入方式、生产工艺、加热温度和时间、生产方式和生产设备的完好程度等。

5.1.3 劳动者的工作状况,包括劳动者数、在工作地点停留时间、工作方式、接触粉尘的程度、频度及持续时间等。

5.1.4 工作地点空气中粉尘的产生和扩散规律、存在状态、估计浓度等。

5.1.5 工作地点的卫生状况和环境条件、卫生防护设施及其使用情况、个人防护设施及使用状况等。

5.2 采样点、采样对象和采样时机的确定5.2.1 定点采样5.2.1.1采样点的选择原则按照《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2004)的要求,项目负责人根据现场调查的情况,确定采样方法、采样点、样品数、采样对象和采样时机等,并填写“现场检测检验采样准备通知单”送卫第 3页共 8页生检验中心。

a. 选择有代表性的工作地点,其中应包括空气中粉尘浓度最高、劳动者接触时间最长的工作地点。

b. 在不影响劳动者工作的情况下,采样点尽可能靠近劳动者;空气收集器应尽量接近劳动者工作时的呼吸带。

c. 在评价工作场所防护设备或措施的防护效果时,应根据设备的情况选定采样点,在工作地点劳动者工作时的呼吸带进行采样。

d. 采样点应设在工作地点的下风向,应远离排气口和可能产生涡流的地点。

5.2.1.2 采样点数目的确定a. 工作场所按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凡逸散或存在粉尘的工作地点,至少应设置1 个采样点。

b. 一个有代表性的工作场所内有多台同类生产设备时,1~3 台设置1 个采样点;4~10 台设置2 个采样点;10 台以上,至少设置3 个采样点。

同类设备处理不同物料时,按物料种类分别设采样点,采样点的数目参照上款确定。

c. 一个有代表性的工作场所内,有2 台以上不同类型的生产设备,逸散同一种粉尘时,采样点应设置在逸散粉尘浓度大的设备附近的工作地点;逸散不同种粉尘时,按照粉尘种类分别设采样点,采样点的数目参照b确定。

d. 劳动者在多个工作地点工作时,在每个工作地点设置1个采样点。

e. 劳动者工作是流动的时,在流动的范围内,一般每10米设置1个采样点。

f. 仪表控制室和劳动者休息室,至少设置1个采样点。

第 4页共8页5.2.1.3 采样时段的选择a. 采样必须在正常工作状态和环境下进行,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

b. 空气中粉尘浓度随季节发生变化的工作场所,应将空气中粉尘浓度最高的季节选择为重点采样季节。

c. 在工作周内,应将空气中粉尘浓度最高的工作日选择为重点采样日。

d. 在工作日内,应将空气中粉尘浓度最高的时段选择为重点采样时段。

5.3 采样前的准备5.3.1 现场采样人员根据项目负责人的要求准备现场采样仪器,采样动力选用定点或个体粉尘采样器。

5.3.2 检查所用的粉尘采样器的性能和规格,应符合GB/T 17061要求。

5.3.3 校正粉尘采样器的采样流量。

5.3.4 使用定时装置控制采样时间的采样,应校正定时装置。

5.3.5 卫生检验中心根据“现场检测检验采样准备通知单”的要求,准备滤膜,并将标识清楚的滤膜交现场采样人员。

测尘滤膜的准备:总粉尘测定采用直径40mm或75mm过氯乙烯滤膜;高温场所用玻纤滤膜;石棉纤维计数浓度测定采用微孔滤膜。

用镊子取下滤膜两面的夹衬纸,置于天平上称量,记录初始质量,然后将滤膜装入采样夹,确认滤膜无褶皱或裂隙后,放入带编号的样品盒里备用。

5.4 样品的采集5.4.1.1 应满足工作场所粉尘职业接触限值对采样的要求。

5.4.1.2 应满足职业卫生评价对采样的要求。

应尽量测定呼吸性粉尘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进行评价,不具备测定呼吸性粉尘条件时,可测定总粉尘第 5页共8页浓度进行评价。

5.4.1.3 应满足工作场所环境条件对采样的要求。

5.4.1.4 在采样的同时应作对照试验,即将滤膜带至采样点,除不连接粉尘采样器采集空气样品外,其余操作同样品,作为样品的空白对照。

5.4.1.5 采样时应避免飞溅的泥浆、砂粒对样品的污染。

5.4.1.6 在易燃、易爆工作场所采样时,应采用防爆型粉尘采样器。

5.4.1.7 采样过程中应保持采样流量稳定。

长时间采样时应记录采样前后的流量,计算时用流量均值。

5.4.1.8 工作场所空气样品的采样体积,在采样点温度低于5℃和高于35℃、大气压低于98.8kPa和高于103.4 kPa时,应按式(1)将采样体积换算成标准采样体积。

5.4.1.9 在样品的采集、运输和保存的过程中,应注意防止样品的污染。

5.4.1.10 采样时,采样人员应注意个体防护。

5.4.1.11 采样时,应在专用的采样记录表上,边采样边记录。

5.4.1.12 在粉尘作业现场进行采样时,一定在装上滤膜后再打开采样器。

5.4.2 定点采样5.4.2.1总粉尘测定样品的采集a. 采样器的架设取出准备好的滤膜夹,装入采样头中拧紧,采样时,滤膜的受尘面应迎向含尘气流。

当迎向含尘气流无法避免飞溅的泥浆、砂粒对样品的污染时,受尘面可以侧向。

b. 开始采样,将采样流量迅速调节到所需值,同时记录采样开始时间。

c. 采样结束,立即停止采样,记录采样结束时间。

同时记录采样时气温第6页共8页和大气压。

将滤膜从滤膜夹上取下,妥善保存,带回实验室称重。

d. 注意事项:采样的流量:常用流量为15~40L/min。

浓度较低时,可适当加大流量,但不得超过80 L /min。

在整个采样过程中,流量应稳定。

采样的持续时间:根据测尘点的粉尘浓度估计值及滤膜上所需粉尘增量的最低值确定采样的持续时间,但一般不得小于10min(当粉尘浓度高于10mg/m3时,采气量不得小于0.2m3;低于2mg/m3时,采气量为0.5~1m3)。

采集在滤膜上的粉尘的增量:直径为40mm滤膜上的粉尘的增量,不应少于1mg,但不得多于10mg,直径为75mm的滤膜,应做成锥形漏斗进行采样,其粉尘增量不受此限。

5.4.3 个体采样5.4.3.1 个体粉尘采样器根据安装在采样器上采样头的不同,可以采集总粉尘和呼吸性粉尘。

安装总粉尘采样头可测定总粉尘浓度,安装呼吸性粉尘采样头可测定呼吸性粉尘浓度。

5.4.3.2 将检查合格的滤膜称重,并记录、编号。

然后装入采样夹或贮存盒中备用。

5.4.3.3 将采样夹放入采样头中拧紧,调节采样器流量为2L/min。

5.4.3.4 用长塑管将采样头与采样器的入口连接,并检查连接的紧密性。

5.4.3.5 将个体粉尘采样器交给选定的采样对象,告知采样器的使用方法及采样中的注意事项,同时记录采样对象的姓名、工种、采样头及滤膜的编号等。

第7页共8页5.4.3.6 用腰带将个体粉尘采样器固定在采样对象的腰部,使塑管从其背部绕至前胸,再次检查塑管是否连接紧密,有无打折。

将采样头口向下并固定在采样对象前胸呼吸带附近。

5.4.3.7 开始工作时,打开采样器的开关,并记录开始的时间。

5.4.3.8 采样结束时,关闭采样器的开关,并记录采样器上流量计的读数及采样结束时间。

5.4.3.9 将采样器收回,并记录采样过程中的情况。

将采样头带回实验室对滤膜进行称量。

5.4.3.10 注意事项:在采样过程中,不准把采样器或采样头取下放在或挂在其他地点采样;不准随意关机;连接管不准打折,不准污染采样头中的滤膜。

5.5 样品的送检和接收样品采集后,由现场采样人员于1个工作日内将样品连同采样记录送到质量管理科,按照LZCDC/02-25《样品管理程序》办理样品受理程序。

6. 支持文件6.1 GBZ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6.2 LZCDC/02-25《样品管理程序》7. 记录7.1LZCDCN03005《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定点采样记录表》7.2 LZCDCN03006《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个体采样记录表》第 8页共8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