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411漫步在无人区课件新人教新闻阅读与实践
高中语文第四章特写镜头式的新闻片段4.11漫步在无人区课件新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

列 闪闪发亮又大又新的武 力和战争的嘲讽,暗含作者对美国
阵地 器装备、隆隆的机器声 的谴责
1234
4.本文标题为《漫步在无人区》,从文章看,“无人区”并不是真的 无人,作者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倾向性?
提示: 原因:战后,留下的曾经与人有关的景物呈现在作者眼前,没有了 和平时期生活的人们,有的只是战争双方的士兵和逃难的灾民,但 这些人已不是作者希望看到的过着正常人类生活的人。所以即使 有人,作者仍然称这块地区为“无人区”。 倾向性:对这场战争,作者持有的态度是反对、憎恶,对战争双方 是同情。
路边 品:烧焦的汽车、一摊摊 气氛,揭示战争的残酷性,隐约透露
血迹
出反对战争的主旨
1234
区域
场景特写
表达效果
富有生机的景物与残酷的战争形
自然 灌木丛中的雏菊、忍冬 成对比,构成强烈的反差,表现了对
界 的芳香、小鸟的欢叫声 战争的强烈谴责,以及对和平的呼
唤
以色 美国制的小型运输车、 看似随意点染的细节,包含了对武
1234
2.面对这场48小时的劫难,战争的双方——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 人分别有什么心态?课文是怎样刻画的?作者有怎样的倾向?
提示: 巴勒斯坦:他们在心理上充满了对以色列的恐惧,具有强烈的复仇 心理。作者采用神态描写、语言描写,表达对战争给巴勒斯坦人民 带来的苦难的同情。 以色列:愁容满面的抱怨(作战的艰苦、装备的问题、抱怨着恐 怖式袭击),道义上处于尴尬地位。作者采用神态描写、语言描写, 表达对以色列侵略者的凶残行为的谴责,揭露美国政府支持以色列 屠杀巴勒斯坦人民的丑恶嘴脸。
1234
1.漫步在这片被战火焚烧过的无人区,作者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作者摄取了哪些画面来描绘这种感受?
高中人教语文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课件:第4章 第11课 漫步在无人区

探 究第9章制的扩小声型系统运调输音车在原野上驶来驶去”和“以色列的武器 与点拨 装备闪闪发亮,又大又新,地道的美国货”。看上去像
是随意的点染,却暗含着对以色列背后的支持者美国的 谴责。
4.本文标题为“漫步在无人区”,从文章看“无人区” 并不是真的无人,作者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表现了作 者怎样的倾向性?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11课 漫步在无人区
探 究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与点拨
1.漫步在这片被战火焚烧过的无人区,作者最深刻的 感受是什么?作者摄取了哪些画面来描写这种感受?
分析:记者对于这片区域最突出的感受是“死一样的 寂静笼罩着无人区”。作者选择了许多富有特征的景 物细节,像“空空的房屋”、没人收拾的“一筐筐橘 子”、“打断的电话线”、流水的“自来水水龙头”, 来表现人的缺失带来的景物的质变:笼罩在“死一样 的寂静”中。
分析:战后,留下的曾经与人有关的景物空白呈现在作 者眼前,没有了和平时期生活的人们,有的只是战争双 方的士兵和逃难的难民,但这些人已不是作者希望看到 的过着正常人类生活的人,所以即使有人,作者仍然称
探 究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与点拨
对这场战争作者持有的倾向是反对,是憎恶,对战争 双方是同情。在文中作者刻意描绘这一地区环境的美 好,人们在这里曾经生活得平静而富足;包括双方士 兵对战争的态度也是迫不得已,也有茫然与不满;对 双方士兵和人民的描写,体现了这场战争的发动不是 多数人的意愿,他们和作者一样,想过和平安宁的生 活,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探 究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与点拨 缺失对于景物的致命影响明白地显现出来,从一个侧面
描绘了突如其来的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巨大破坏。在描写 “暴力留下的纪念品”——“烧得发焦的”汽车、“一摊 摊血迹”之后,作者捕捉到了这样的细节:“灌木丛中 长满着雏菊,空气里散布着忍冬的芳香。东边山坡上传 来爆炸声,间或夹杂着小鸟的欢叫声。”雏菊、忍冬的 芳香、小鸟的欢叫,这本是一派生机勃勃的和谐景象, 但在爆炸声的伴奏下,这些景物却显得如此不协调,它 们与前面“烧得发焦的”汽车、“一摊摊血迹”形成了 强烈的反差,在不动声色中,作者对战争的强烈谴责、 对和平的呼唤得到了强有力的表达。另外两个细节: “美国
高中语文第四章第11课漫步在无人区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

第11课漫步在无人区1978年3月,美国《费城问讯报》记者理查德·克雷默步行穿越中东无人区,目击战后死一样的寂静,他的报道获得当年普利策奖——全球记者最高荣誉。
那一年,克雷默27岁。
报道细腻、生动,而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年轻战地记者的勇气和关爱之心。
“这类战争,就像越南战争一样,没有前线,也无所谓防御或进攻。
它把记者个人的安全置于十分危险的境地。
一枚炸弹或者一粒子弹不知从什么地方就会钻了出来,这种情况已成为家常便饭。
所有记者都了解这种情况。
”这是普利策评选委员会对克雷默报道的一段推介。
这种情况至今没有改变,2000年9月巴以流血冲突爆发以来,已经有10多名记者在前线丧生,受伤者更是难以统计。
普天休战伐,不令竹箭困输供。
美字体赏美文“九三阅兵”,用历史的火把照鉴和平之路李达仁2015年9月3日。
循着胜利日阅兵的国际惯例,北京天安门广场将迎来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抗战胜利日大阅兵,以此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是抗击法西斯开始最早、坚持抵抗最久、付出牺牲最大的国家,为世界反法西斯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胜利来之不易,历史不容忘却。
当我们把思绪拉回到那个战火硝烟的年代,历史的苦难辉煌,历史的沉重教益,历史的现实镜照,一切不言自明。
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从南京失守到重庆遭到大轰炸,狂魔肆虐,国难当头,要么沉沦覆亡,要么奋起抗争。
往往是绝境,成为砥砺伟大民族精神的磨刀石。
在中国共产党的主导和推动下,全国各族人民同仇敌忾、共御外侮,奏响了气壮山河的救亡之歌。
那是一部民众的苦难史,深入骨髓的丧亲之痛、永世难忘的生命之殇,让亲历者难以言说,让后来者潸然泪下。
那是一部民族的觉醒史,积贫积弱、沉睡百年的中国,在民族危亡之际觉醒起来,中国共产党引领着全民族义无反顾投身到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洪流中。
那是一部国家的奋进史,家国破碎,山河喋血,国家意识成为民众自觉,爱国主义成为时代主题,民众从国家之中看到了自我的镜像,捡拾起个体的价值。
高二语文《新闻阅读与实践》课件第4章 11 漫步在无人区

阶
段
段
一
三
11 漫步在无人区
阶
阶
段
段
二
四
[知识·梳理]
第 1 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1)单音字
阒.无一人( ) 哨.所( )
佩.戴( ) 橘.林( )
喧嚣.( ) 雏.菊( )
(2)多音字
笼( ( 呱( (
)笼罩 )鸟笼
)呱呱叫 )呱呱而泣
间( ( 卡( (
[文本·探究] 一、阅读课文第 1~11 段,回答问题。 1.“一个自来水龙头正在往外淌水,流出来的水在地上形成了小溪,然后 一直流到一块曾经是花园的低洼地里。”请品味这句话中“淌”字的妙处。
【答案】 “淌”一般用于大自然中水流的状态,顺其自然,没有人去开 关,这个动词的主语是“一个自来水龙头”,鲜明地印证了主题——“无人区”。
(2)度过 渡过 辨 度过:过(时间),如度过假日。 析 渡过:由这一岸到那一岸,通过(江河)等。
①塞浦路斯人从 28 日中午开始到各银行营业点门前排队等待取款。警察和私 人安保公司也在各营业点和自动取款机外增加了安保力量。整体来看,塞银 例 行业在平稳中________重启首日。 句 ②韩国总统朴谨惠 19 日上午就一个多月前发生的沉船事故发表谈话。如果舆论 支持谈话和后续的内阁,朴谨惠或能________执政后遭遇的最大政治危机。
【答案】 “微风擦过树叶发出的沙沙声”与“仰望天空,察看是否有飞 机之后”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但是由于战火的频繁、不间断的和巨大 的灾难让人的神经错乱,把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的情形描绘得淋漓尽致。与“草 木皆兵”“杯弓蛇影”有异曲同工之妙。
以色列宣布建国后,阿以之间爆发了 5 次大规模战争。以色列通过战争占 领了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大量的巴勒斯坦领土,数百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逐 出家园,沦为难民。长期以来,以色列在被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上实施犹太移民 政策,大量兴建犹太移民定居点,力求通过改变其占领领土上的人口结构,建 立一个以色列大国。
高中语文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课件-11 漫步在无人区-人教版

新闻特写
是以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实中某个 最能反映其特点或本质的片段、剖面或细节,做形
象化的再现与放大的一种新闻体裁。
文学性 倾向性 新闻性 灵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性
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请写下来吧
读了本文,我最大的感受是: 这个世界并不太平,而你幸好生在中国!
谢谢
【答案】 坦克是武力的代表,以色列用武力征服了这片区域,带来了一 个由霸权和强权组成的新秩序。这句话包含了作者对武力和战争的嘲讽。
6.“以色列的武器装备闪闪发亮,又大又新,地道的美国货。”这句话有 什么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句话暗含了对以色列背后的支持者美国的谴责。以色列和巴 勒斯坦的矛盾,有着民族冲突、领土争端等各方面的因素,同时也反映了大国 之间的利益和争端。
2.课文描写的重心是什么? 提示课文描写的重心有两个:一是战场的环境氛围 ;一是战争双方的心态。
3.对另外一些人来说, 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 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 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 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
花在怒放。
这里天气晴朗,绿树
成阴,门前还有儿童在 打闹、嬉戏。
4.从某种意义上说, 在布热金卡,最可怕 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 光明媚温暖,一行行 白杨树婆娑起舞,在 大门附近的草地上, 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11 漫步在无人区
普利策奖也称为
普利策新闻奖。 1917 年根据美国报业巨头约 瑟夫·普利策(Joseph Pulitzer)的遗愿设立,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已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课件:第四章第11课漫步在无人区

全文结束!谢谢 仅供参考学习之用
②中国第二十五次南极考察内陆冰盖队在北京时间 1 月 7 日凌晨抵达冰穹 A 地区后,中国首个南极内陆科学考察 站——“中国南极昆仑站”迅即开始现场施工,“昆仑” 将________南极之巅。
(2)度过·渡过 [辨析]度过:过(时间),如度过假日。渡过:由这一岸到 那一岸,通过(江河、难关)等。 [运用]①2009 年 1 月 23 日,影片《声梦奇缘》将亮相国 内银幕。伊云是一名音乐天才,自小便在孤儿院________, 他对音乐及声音充满了幻想和感动,通过不断努力,他成 为一个很有影响力的人。
【译文】 积累千千万万的家产,比不上学会一种小小 的技艺。这句话说明一个人不能靠家里的财产过日子, 而应该学会一些技能,掌握谋生的手段,能够自食其 力,这样才靠得住。今天,我们讲学会生活,学会学 习,学会做人,其中的学会生活是最起码的。薄技:微 小的技能,常用来谦称自己的技艺。
3.百闻不如一见。 ——选自汉·班固《汉书·赵充国传》
②在 2009 年,为帮助经济危机中的旅行社________难关, 国家旅游局日前决定退还 50%到 70%的保证金,让旅行 社用于资金周转,并在危机影响减轻的两年后交回。
答案:(1)①屹立 ②矗立 (2)①度过 ②渡过
1.漫步在这片被战火焚烧过的无人区,作者最深刻 的感受是什么?作者摄取了哪些画面来描写这种感受?
【译文】 听得再多,不如亲眼看到一次。指看到的比 听到的要可靠些。
4.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 新语·文学》(曹植《七步诗》)
【译文】 (豆萁与豆)本来都是豆根所生,(豆萁燃烧着) 煎熬豆子。为什么这么紧急?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 残害,违背天理,为常情所不容。
高中语文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课件ppt(打包16份) 人教课标版1

第11课 漫步在无人区
栏 目 链 接
1.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 2.学习本文散文式的结构和理解文章反战主题。
栏 目 链 接
栏 目 链 接
背景链接
巴以冲突的历史由来 巴勒斯坦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古称迦南,包括 现在的以色列、加沙、约旦河西岸和约旦。历史上,犹太人
栏 目 链 接
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此后,世界各地犹太人开始陆续
移居巴勒斯坦地区。
在犹太人纷纷涌入巴勒斯坦的过程中,犹太人与当地的巴
勒斯坦阿拉伯人发生过多次流血冲突。 1947 年 11 月,联合
国通过第 181 号巴勒斯坦分治决议。决议规定,在 2.7 万平 方公里的巴勒斯坦领土上建立犹太国和阿拉伯国,耶路撒
栏 目 链 接
两个细节: “ 美国制的小型运输车在原野上驶来驶去 ” 和
“以色列的武器装备闪闪发亮,又大又新,地道的美国货”。 看上去像是随意的点染,却暗含着对以色列背后的支持者美
国的谴责。
4.本文标题为“漫步在无人区”,从文章看“无人区” 并不是真的无人,作者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
样的倾向性?
争使双方认识到,谁也无法消灭谁,战争解决不了问题。在 国际社会的斡旋下,巴以双方开始寻找政治解决的途径。
栏 目 链 接
1970年9月约旦当局驱逐巴解组织后,巴解总部所领导的
游击队主力一万余人从约旦转移到黎巴嫩境内,在黎巴嫩南 部建立营地,逐步控制了黎巴嫩南部地区。1978年3月,以色
列以报复巴解游击队法塔赫为由,出兵入侵黎巴嫩南部地区。 这篇特写就写于此次战争的间歇期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鸡一样。后多形容因恐惧或惊讶而发呆的样子。
《漫步在无人区第》课件1

考点探究方略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新闻实践运用
考点探究方略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新闻实践运用
考点探究方略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新闻实践运用
考点探究方略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新闻实践运用
考点探究方略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新闻实践运用
考点探究方略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新闻实践运用
考点探究方略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新闻实践运用
考点探究方略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新闻实践运用
考点探究方略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新闻实践运用
考点探究方略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新闻实践运用
考点探究方略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新闻实践运用
考点探究方略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新闻实践运用
考点探究方略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新闻实践运用
考点探究方略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新闻实践运用
考点探究方略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新闻实践运用
考点探究方略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新闻实践运用
考点探究方略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新闻实践运用
考点探究方略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78年3月,美国《费城问讯报》记者理查德· 克雷默步行穿越中东 无人区,感受战后死一样的寂静,他的报道获得当年普利策奖—— 全球记者最高荣誉。那一年,克雷默27岁。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年 轻战地记者的勇气和关爱之心。“这类战争,就像越南战争一样,没 有前线,也无所谓防御或进攻。它把记者个人的安全置于十分危险 的境地。一枚炸弹或者一粒子弹不知从什么地方就会钻了出来,这 种情况已成为家常便饭。所有记者都了解这种情况。”这是普利 策评选委员会对克雷默报道的一段推介。本文就向我们描述了那 个危险的地方。
3.场景特写要求对所选取的场景进行扩大叙述和精雕细琢。结 合文本,体会场景特写的表达效果。 提示:
区域 场景特写 表达效果 空空的房屋、 没人碰的橘 使人联想到 48 小时前的热闹和 无人 子、 打断的电话线、 淌水 平,具体描绘了战争的巨大破坏 区 的自来水龙头 性,突出了死寂的环境 到处是暴力留下的纪念 营造了破败、混乱、令人恐怖的 路边 品 :烧焦的汽车、一摊摊 气氛 ,揭示战争的残酷性 ,隐约透 血迹 露出反对战争的主旨
-10-
11.漫步在无人区
一、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二、什么是新型职业农民
三、如何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11-
11.漫步在无人区
一、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一)深刻背景
◆农村劳动力持续转移,“人走村空”问题愈演
愈烈
2012年我国农民工数量达到2.6亿,每年新增
900-1000万。
四川抽样调查: 26% 20% 举家外出农户 留守农户
-12-
11.漫步在无人区
一、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一)深刻背景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老人农 业”“妇女农业”“小学农业”问题日益凸显
陕西抽样调查:
72%
55岁
“80后”“90后”青壮年劳动力(农民工) 务农农民平均年龄 妇女 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
-13-
63% 83%
11.漫步在无人区
4.本文标题为《漫步在无人区》,从文章看,“无人区”并不是真的 无人,作者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倾向性? 提示: 原因:战后,留下的曾经与人有关的景物呈现在作者眼前,没有了 和平时期生活的人们,有的只是战争双方的士兵和逃难的灾民,但 这些人已不是作者希望看到的过着正常人类生活的人。所以即使 有人,作者仍然称这块地区为“无人区”。 倾向性:对这场战争,作者持有的态度是反对、憎恶,对战争双方 是同情。
——聚焦“谁来种地”“地如何种”
-17-
11.漫步在无人区
一、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二)紧迫课题
◆“谁来种地”“地如何种”是一个问题的 两个方面
——农村劳动力结构性不足:“不是 没人种地,而是这地由什么人来种”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不是 种不过来,而是怎么种得更好”
2.面对这场48小时的劫难,战争的双方——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 人分别有什么心态?课文是怎样刻画的?作者有怎样的倾向? 提示: 巴勒斯坦:他们在心理上充满了对以色列的恐惧,具有强烈的复 仇心理。作者采用神态描写、语言描写,表达对战争给巴勒斯坦人 民带来的苦难的同情。 以色列:愁容满面的抱怨(作战的艰苦、装备的问题、抱怨着恐 怖式袭击),道义上处于尴尬地位。作者采用神态描写、语言描写, 表达对以色列侵略者的凶残行为的谴责,揭露美国政府支持以色列 屠杀巴勒斯坦人民的丑恶嘴脸。
-15-
11.漫步在无人区
一、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二)紧迫课题
——“谁来种地”“地如何种”?
-16-
11.漫步在无人区
◎党的十八大: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 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国务院常务会议:要采取有效措施,使一部分年轻人愿意 在农村留下来搞农业,培养和稳定现代农业生产队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稳定完善强农 惠农富农政策,充分保护和调动农民生产经营积极性, 使务农种粮有效益、不吃亏、得实惠。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农户兼业化、 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农民利益诉求多元, 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势在必行。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要采取 有效措施,稳定农业生产经营队伍,积极培育新型农民。
1.漫步在这片被战火焚烧过的无人区,作者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作者摄取了哪些画面来描绘这种感受? 提示: 最深刻的感受:“死一样的寂静笼罩着无人区。” 作者选择了许多富有特征的景物细节,像“空空的房屋”、没人收 拾的“一筐筐橘子”、“打断的电话线”、流水的“自来水龙头”等,来 表现人的缺失带来的景物的质变:整个村庄“就像被火山埋掉的庞 培一样”,笼罩在“死一样的寂静”中。
11.漫步在无人区
以下为附加内容 不需要的朋友下载后 可以编辑删除,的农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刘天金
2013˙05˙07 陕西
-9-
11.漫步在无人区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
这是一项基础性工程、创新性工作,
要大抓特抓、坚持不懈。
——让更多的农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目标) ——生产更多更好更安全的农产品供给社会(方向)
区域 场景特写
表达效果 富有生机的景物与残酷的战争形 自然 灌木丛中的雏菊、 忍冬的 成对比 ,构成强烈的反差 ,表现了 界 芳香、小鸟的欢叫声 对战争的强烈谴责 ,以及对和平的 呼唤 以色 美国制的小型运输车、 闪 看似随意点染的细节 ,包含了对武 列 闪发亮又大又新的武器 力和战争的嘲讽 ,暗含作者对美国 阵地 装备、隆隆的机器声 的谴责
四川抽样调查: 务农农民 50 岁以上 54% , 60 岁以上 30%,70岁以上13%; 妇女60%; 初中及以下90%。
-14-
11.漫步在无人区
一、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一)深刻背景
◆农村新生劳动力离农意愿强烈,农业后
继乏人问题步步紧逼
新生代农民工 76% 不愿再回乡务农 85% 从未种过地 (国家统计局2010年10省调查:90%的新生代农 民工没有从事过一天的农业生产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