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强我弱”的联合国权力格局
部编版九下第21课《冷战后的世界格局》知识点

《冷战后的世界格局》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o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o威胁世界安全的因素:霸权主义、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恐怖活动等。
o美国霸权主义:美国为了维护世界霸主地位,不断加强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军事干预。
具体表现:1.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幌子越过联合国入侵南斯拉夫。
2.2003年,美国又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发动伊拉克战争。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o苏联解体后美国的主张:企图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
o多极化发展的原因:欧盟、俄罗斯、日本、中国等一些综合实力较强的国家,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推动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o多极化发展的表现:1.欧盟成立后,欧洲的实力进一步增强,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2.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3.中国通过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4.俄罗斯力求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5.广大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在不断增强,国际影响不断扩大,成为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的不可忽视的力量。
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努力o不结盟运动:原因:一些独立的国家为了维护国家独立,摆脱美国和苏联的控制,实现和平,不结盟的对外政策。
时间:1961年,不结盟运动正式建立。
标志:广大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只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o中国声音:1.中国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2.中国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中国发对各种形式上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绝不干涉别国内政。
一超多强的世界政治格局

B
C D
以阿尔巴尼亚族人攻击南联盟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为借口
表明世界多极化趋势将是长期的、曲折的过程 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受到挑战
世界多极化趋势将是长期的、曲折的过程,美
国违背国际法,对主权国家动武,不但削弱了联
合国的作用,对世界格局更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由此,我们也深深明白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 序仍然任重道远。而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更应该 为维护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人民示威游行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两极格局结
束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新的世界格局
尚未形成,目前仍处于“一超多强”的局面, 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同时, 通过对科索沃战争的了解知道这是美国推行 霸权主义的表现。
1.下面关子今天世界政治格局的说法,不恰当的
是( D )
A B C D 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不复存在 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 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已定型
反战示威
反战示威2
科索沃战争 1999年3月~6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越过联合国,
以南斯拉夫联盟军队屠杀科索沃地区阿尔巴尼亚族
人为借口,对南联盟进行的一场战争。科索沃战争 是美国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挑战,对世界格局产生 了重要影响。
科索沃战争
在科索沃战争中,北约军舰发射巡航导弹
科索沃战争
英国妇女抗议北约侵 略南斯拉夫联盟
3.冷战结束后,威胁世界和平因素不包括( D ) A 地区冲突 B 民族矛盾
C
宗教纷争
D
国家体制不同
4.美国首次打出“人权高于主权”的幌子,干涉
并侵略了一个主权国家是指( ) C A 朝鲜战争 B 越南战争 C 科索沃战争 D 美西战争
世界政治格局分析

世界政治格局分析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不断发展,世界政治格局也在不断演变和变化。
在过去几十年里,世界经济与政治中心逐渐从西方转移到了亚洲和其他发展中国家。
这一趋势预示着未来的全球政治格局将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化。
本文将分析当前全球政治格局的变化和趋势。
第一部分:全球经济中心下移,亚洲崛起过去的几十年里,经济发展的中心逐渐从欧美转移到了亚洲和其他发展中国家。
特别是中国的崛起使亚洲成为了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预计到2030年亚洲的经济总量将占到全球经济的42%,而欧洲和美洲的经济量分别将占到21%和18%。
这一趋势的结果是,全球重大的政治和经济决策将越来越受到亚洲国家的影响。
此外,亚洲国家也在不断增加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通过这一倡议,中国将与沿线国家建立起更加紧密的联系,提供财政和技术支持来帮助这些国家发展其基础设施和其他领域。
这种经济上的互动将进一步促进亚洲各国之间的合作,同时也有可能创造出类似于欧洲联盟的政治形式。
这样的合作将有望推动亚洲地区与其他地区的整合进程。
第二部分:全球政治权力平衡的重塑与调整全球政治格局的动态变化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在政治领域也发生了很多变化。
过去几十年里,美国是全球政治权力的主要代表,而其他国家则相对较弱。
但是近年来,这种格局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随着美国的去中心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力也不断增强。
如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大国,都在不同程度上扮演着全球政治格局重塑和调整的角色。
例如,在全球气候变化领域,中国一直在扮演重要角色。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之一,中国一度被视为阻碍全球气候变化行动的主要因素之一。
但在近年来的几年里,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中国已成为全球领先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国之一,并时常呼吁推动全球气候变化行动的合作。
在国际组织中,中国也一直推动并参与了一系列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协议和行动。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课件--2024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必修1一轮复习

新教材: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 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形成的既非 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和竞争状态。
二、美苏冷战
多艘其他战舰 • 在全球有480多个军事
基地 • 拥有原子弹
政治 控制操纵联合国
战后苏联军事实力:
军队人数到1945年5月接近 1140万,战后仍保留三四百 万人。
•拥有10万门火炮、2万辆坦 克 •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 •驻军欧亚许多地区 •在东欧成立了一批卫星国 •反法西斯战争赢得崇高威望 • 战后初期年均生产12万门火 炮。 • 战后初期年均生产4万架飞机 • 战后初期年均生产3万辆坦克
——1946年丘吉尔《和平砥柱》演说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1947.3
杜鲁门主义
1948.4
马歇尔计划
1949.9
北约
1947.9
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
1949.1
经济互助委员会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①政治上:出台杜鲁门主义
a、时间:1947年3月 b、目标:遏制共产主义 c、影响:标志着冷战的开始。是美国以意识形态的辞藻掩饰 其全球扩张的企图
1948-1949年柏林危机,东德 切断了西柏林与西方占领区 的一切水陆交通。
三、冷战影响下的国际关系 2.朝鲜战争(1950-1953年)
朝鲜分裂局面的形成
背景:日本投降后,美、苏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 区占领朝鲜半岛 表现:韩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三、冷战影响下的国际关系
3.越南战争(1961~1975年)
20世纪国际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

20世纪国际政治格局演变一、三次演变1、一战后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2、二战后形成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雅尔塔会议);3、冷战后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二、变动原因1、第一次原因:①一战打破原有格局,改变了帝国主义之间的力量对比②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先后召开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第二次原因:①二战使欧洲国际地位下降②美国登上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称霸世界的野心膨胀③苏联实力强大,成为唯一能够同美国抗衡的国家④美苏冷战,北约和华约先后成立,两极格局形成3、第三次原因:①政治多极化趋势的根源是世界经济结构的多级化②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③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欧盟、中、日、俄等实力不断增强④第三世界的崛起等三、前两次国际格局的实质: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2、两极格局的实质是:美苏在实力的基础上对世界势力范围的划分。
四、前两次国际格局的结束:1、1939二战全面爆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结束;2、1991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五、三次国际格局变动的影响第一次:①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有利于世界局势相对稳定②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这一体系不能长久维持下去。
第二次:①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②美苏争霸造成国际局势紧张;③美苏势均力敌,防止了新的大战的爆发。
第三次:①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潮流;②世界并不太平,霸权主义依然存在,威胁世界和平。
六、三次政治格局的演变对中国的影响(国际地位的影响)1、第一次:由于中国综合国力低下,巴黎和会上中国提出收回山东,废除“二十一条”等合理要求遭到拒绝。
华盛顿会议上签订《九国公约》,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国际地位依然低下,任人宰割。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共60张PPT)

(4)影响:
①对维护战后世界和平、民主,有一定作用; ②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为两极格局形成及冷战的出现 奠定了基础; ③标志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
美苏两极格局(冷战)的形成原因:
1、实力:二战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对比,形成了美苏势 均力敌的局面,奠定了雅尔塔系统的基础,从而为冷战的形成勾画 了基本轮廓。
④实质: 干涉各国内政,遏制苏联,称霸世界。
⑤实施:
在欧洲,援助、控制希腊、土耳其、西德。 扑灭了希腊革命,加紧筹建西德。
亚洲:大力扶蒋反共,逐步放宽对日占领,
扶植日本在远东成为遏制极权主义的重要基地。
⑥影响: 杜鲁门主义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它标志着 美国的对外政策已突破以本土安全为主的孤立主义政 策,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是美国“遏制”苏联, 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总部
①时间、国家、地点、条约: 1967年迁到布鲁塞尔
②原则和内容:集体防御;维护北大西洋地区的和平、安全、 稳定与利益,规定任何一国遭到外来攻击,均视为对缔约国全 体成员的攻击,各缔约国尽全力援助。
③目的: 遏制社会主义,维护资本主义,
确保美国在欧洲的领导地位
北约会徽
④性质: 是一个反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军事政治集团。
第 25 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课程标准 1.准确理解雅尔塔体系; 2.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3.认识美苏“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影响。
世界格局
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它的形 成是世界上各种力量经过不断消长和分化 组合,从量变到质变,形成相对稳定、均 势的结构。
“极”: 在国际关系体系中起支配作用的力量中心, 它影响、制约着国际关系体系中的其他力量。
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五单元第12讲两极格局的瓦解与世界多极化趋势课件

第12讲 两极格局的瓦解与世界多极化趋势考纲要求 1.两极格局的瓦解:①从欧洲共同体到欧洲联盟;②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以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表现;③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的振兴;④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的瓦解。
2.世界多极化趋势: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及其影响。
考点呈现考点一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考点二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考点一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自主学习一、走向联合的欧洲 1.原因 (1)现实原因:二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2)外部因素:美苏两极格局下,西欧受到美国的控制和① 苏联的威胁 。
(3)根本原因:西欧国家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过程中的联系日益密切,逐渐走上联合的道路。
2.过程 (1)1951年,法、意等六国成立② 欧洲煤钢共同体 。
(2)1957年,西欧六国又成立③ 欧洲经济共同体 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3)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为④ 欧洲共同体 。
3.影响 (1)西欧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2)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⑤ 独立自主 的外交政策。
对外尽量“用一个声音说话”,进一步加强了政治上的联合。
(3)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以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表现 1.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 (1)原因:进行⑥ 民主改革 ,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美国的扶持;制定出⑦ 合乎国情 的经济发展战略。
(2)表现: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2.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表现 (1)日本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
(2)20世纪80年代,日本提出成为⑧ 政治大国 的目标。
3.影响: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背景 (1)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发展,许多国家从殖民统治下相继获得独立。
(2)新独立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
高一历史一 第27课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测试)含答案

第27课跨世纪的世界格局(测试)1。
观察以下两幅漫画,根据图一反映的政治主题,判断图二走在送葬队伍最前头的人是( )A。
赫鲁晓夫 B.勃列日涅夫C.戈尔巴乔夫D.叶利钦【解析】选C。
图一反映的政治主题是苏联的解体,而苏联的解体是在戈尔巴乔夫在任期间,故选C.2.假如让你写一篇集中反映21世纪以来国际关系的专稿,需要确定一组体现当时概况的“关键词".依据有关知识,请从以下选项中选出最准确的一组()A.欧洲共同体两极格局瓦解一超多强不结盟运动B.欧洲共同体一超多强北约东扩亚太经合组织C.一超多强北约东扩亚太经合组织D。
欧洲联盟两极格局瓦解华约解散亚太经合组织【解析】选C。
两极格局瓦解于20世纪90年代初,A、D错误;欧洲共同体于1993年发展为欧洲联盟,B错误,故答案为C.3.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两极格局的瓦解对世界形势和国际关系的最大影响是( )A。
缓和和紧张并存,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两大主题B.美国、日本以及西欧矛盾突出,昔日的盟友变成对手C。
核战争威胁已经消除,各国注重发展经济D.社会主义运动受挫,力量对比有利于西方【解析】选A.美苏争霸的结束,使得世界出现了“一超多强”的局面.渴望和平,期盼发展,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期望,虽然局部战争还是存在,但是整体上还是和平的局面。
4。
在一学校开展的研究性学习中,某小组探究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问题,他们列出的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原因的是()A.两极格局瓦解,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B.欧洲国家加强政治经济联合,欧洲联盟成立C。
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提高D.俄罗斯拥有可以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国际地位不断改善【解析】选A。
随着西欧、日本和中国经济的发展,国际格局朝着多极化趋势发展,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取代了苏联的地位。
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不能作为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原因。
5、2012年叙利亚内战、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伊朗实施制裁甚至扬言动武、中国周边部分国家多次在中国近海挑起事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强我弱”的联合国权力格局
作者:
来源:《新传奇》2015年第40期
近年来,中国人在联合国系统中担任高级别职员的人数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但中国人在联合国系统任职的总体人数仍然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在联合国中发挥更大作用的制约因素之一。
中国职员少且鲜有高官
1971年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后,中国政府随即告知联合国,原先在联合国工作的中国人仍可继续留在那里工作。
随后,中国自己开始陆续向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派遣国际职员。
但这40多年来,与其他国家相比,在联合国工作的中国籍人员总数仍然偏少。
据前不久刚刚离任的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联合国工作组原组长何易参赞介绍,当前中国在联合国系统的总人数为450人,仅占联合国人员总数的1.09%。
按照联合国适当员额幅度计算,中国应该有专业类人员136人,而目前只有74人,中国现在纽约联合国总部有240多人,但低级别和从事语言翻译等辅助工作的人员占绝大多数,其中笔译、口译和打字等人员就占了一半以上,文处所在的纽约联合国秘书处大楼的23层也因此被称为联合国里的中国城。
而D1(司长级)以上的高级别人员仅有10人,其中包括一名副秘书长(吴红波)和一名助理秘书长(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的联合国助理秘书长徐浩良)。
其他的则都是P—2级至P—5级的业务类官员。
此外,在诸如政治、法律、维和等联合国核心部门中没有中国职员,而在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开发计划署和儿童基金会等也只有为数不多的中国职员。
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在联合国中发挥更大作用的制约因素之一。
根据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2013年8月向联合国大会提交有关联合国秘书处工作人员统计数据的报告,中国属于“任职人数偏低”的32个国家之一,与巴西、乍得、利比亚、卢森堡、波兰、土耳其、沙特阿拉伯、南苏丹、委内瑞拉等国家属于同一类别。
中国任职人数不光低于人才输出大国印度和巴基斯坦,也明显少于日本。
西方把持重要部门有历史原因
联合国重要部门长期由西方国家把持,中国在联合国许多决策部门和关键岗位仍然缺乏工作人员,这是中国当前在联合国系统中人员分布的主要特点。
在联合国总部的职能部门中,西方国家牢牢把控着政治部、法律部、维和部、人力资源管理厅等重要决策机构。
长期以来,美国人主管政治部、法国人主管维和部,英国人主管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已经形成一定的格局,其他国家难以置喙。
相形之下,中国一直是安理会五常中唯一任职人数偏低的国家。
根据
潘基文2013年的统计数据报告,目前在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中,俄罗斯和美国属于“在幅度内”的国家,而英国和法国则位于“任职人数偏高”的国家之列。
何易参赞介绍说,美国任职人员数虽然“在幅度内”,但其高级别工作人员的比例高,而且都是在政治部、法律部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厅等核心部门、关键岗位上的决策人物。
英法国家人员具有很强的语言优势,考试能力强,这些国家在联合国的工作人员处级人员较少,高级别人员较多。
相比之下,中国在这些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重要部门和关键岗位中却没有高级别人员。
西方国家把持联合国重要部门是历史形成的。
建立联合国的设想由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联合国成立之初的工作语言只是英语和法语。
由于联合国成立之初时,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状态,联合国内的指导思想和议事规则基本上按照西方制定的游戏规则进行,客观上为西方国家掌控联合国提供了便利。
另一方面,美国作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东道国,对联合国采取实用主义政策,长期利用和操纵联合国为其全球霸权利益服务,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
西方把持联合国重要部门也是西方国家坚持的结果。
法国、德国等西方国家对联合国定岗、定人进行培养,国内国外一盘棋,对联合国关键岗位志在必得。
在高级别联合国官员的政治任命中,关键是本国政府的推荐,联合国秘书长的认可多是走走形式而已。
从理论上说,秘书长是联合国秘书处的首席执行官,是人事任命的最高权威,真实情况则不尽然。
虽然联合国规定联合国秘书长不能从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中产生,但秘书长的权力严重受制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在职务和权力分配问题上,秘书长既要避免触及某些大国的利益,又需要顾及政治平衡。
通常情况下,联合国秘书处下面主管政治、维和、人事、财务、法律、新闻等事务的重要部门往往由西方大国举荐的副秘书长(有时也会有变化)分管。
“西强我弱”格局或将长期存在
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和大调整之中,全球性挑战层出不穷,国际社会呼唤新的更加有效的多边主义需要联合国更加有效地发挥核心作用。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正在作为当代国际秩序的参与者、维护者和改革者在联合国发挥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通过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联合国有关部门的严格考试,从中国国内选拔到联合国任职的专门人才正在逐步增加。
虽然当前广大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会员国总数中占绝大多数,新兴大国正在集体崛起,冲击和改变着当今世界,但由于历史原因,这个世界仍然向西方倾斜:西方国家仍然在联合国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西方势力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在联合国继续把持着议题设置权和话语权。
鉴于联合国改革举步维艰,以及囿于以西方为主导的现行的国际政治经济体系,因此,联合国权力格局中的“西强我弱”现象将长期存在。
(《国际先驱导报》2015年总第803期顾震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