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相见欢 (初三)
《相见欢》诗词鉴赏(通用6篇)

《相见欢》诗词鉴赏《相见欢》诗词鉴赏(通用6篇)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汉族传统诗歌。
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
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相见欢》诗词鉴赏,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相见欢》诗词鉴赏篇1【作者】:李煜——《相见欢》【内容】: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注释】:此词的词牌亦有作"乌夜啼"。
谢:凋谢。
胭脂泪:指女子的眼泪。
女子脸上搽有胭脂泪水流经脸颊时沾上胭脂的红色,故云。
几时重:何时再度相会。
【赏析】:此词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中,是即景抒情的典范之作。
起句"林花谢了春红",即托出作者的伤春惜花之情;而续以"太匆匆",则使这种伤春惜花之情得以强化。
狼藉残红,春去匆匆;而作者的生命之春也早已匆匆而去,只留下伤残的春心和破碎的春梦。
因此,"太匆匆"的感慨,固然是为林花凋谢之速而发,但其中不也糅合了人生苦短、来日无多的喟叹,包蕴了作者对生命流程的理性思考?"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一句点出林花匆匆谢去的原因是风雨侵龚,而作者生命之春的早逝不也是因为过多地栉风沐雨?所以,此句同样既是叹花,亦是自叹。
"无奈"云云,充满不甘听凭外力摧残而又自恨无力改变生态环境的感怆。
换头"胭脂泪"三句,转以拟人化的笔墨,表现作者与林花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这里,一边是生逢末世,运交华盖的失意人,一边是盛时不再、红消香断的解语花,二者恍然相对,不胜缱绻。
"胭脂泪",遥按上片"林花谢了春红"句,是从杜甫《曲江对雨》诗"林花著雨胭脂湿"变化而来。
李煜《相见欢》两首赏析

义务教育基础课程初中教学资料李煜《相见欢》两首赏析相见欢两首·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读李煜《相见欢》二首李煜(937-978),字重光,是南唐最末一个皇帝,史称李后主。
975年,南唐被北宋灭亡,李煜肉袒出降,被押送到汴京,封“违命侯”,过着“北中日夕,只以泪水洗面”的日月。
一个掌握生杀予夺之权的一国之主,忽而变为任人宰割的阶下之囚,景况一落千丈,他的悲痛愁恨乃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
他领受了人生的悲哀,又直率、真切地把自己的悲哀倾泻在词中,这使他的词“深衷浅貌,短语长情”,无论就思想内容或艺术技巧来看,都大大超越了前人,达到了小令的最高境界。
试选取《相见欢》二首略加解说。
先看第一首。
“无言独上西楼”,这一句叙述,通过动作揭示人的思想感情。
语言通俗明白,而又十分精炼准确。
写的动作是“上西楼”,单从这三个字,看不出人的情感。
如果是爱妃宫娥,前呼后拥上西楼,那倒是十分欢乐热闹的。
然而这却是“独上西楼”,并且还是“无言”!“白鸟无言定是愁”,何况人呢?李后主愁恨满怀,踽踽独上的形象跃然纸上,呈现眼前。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两句描景,写后主所处的凄凉环境。
他登上西楼,举头见新月如钩,钩起一串旧恨新愁;低头看桐荫深锁,锁住了满院清秋。
凄凉的景物中,蕴含着深深的愁恨,景中有情,情溢景外。
梧桐,在古典诗词中,从来就是个表现愁情的物象,“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温庭筠《更漏子》)、“依约相思碎语,夜凉桐叶声声”(陆甫之《清平乐》)“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张炎《清平乐》)等等,表现的都是愁闷的境界;秋天是个萧条悲凉的季节,“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唐多令》),秋景所引起的是一种凄切、悲伤的情绪。
初三语文《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对点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寂寞梧桐深院锁. 清. 秋. 锁清秋:深深为秋色所笼罩
2.“无言独上西楼”反映了词人怎样的心理?
揭示了词人内心的孤寂与凄凉,寄托了亡国的哀思。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3.“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中“锁”字有什么好处? “锁”住的不仅是满园秋色,也是词人思乡的情、亡国的恨, 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形象化。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剪不断,理还乱, 是离愁①, 别是一般滋味在 心头。
内容:“离愁”指亡国之愁。 修辞:“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运用比喻的修 辞手法,将“离愁”比作“丝”,化抽象为具体, 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词人的纷繁难解、万般无奈。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注释】①离愁:离开国家(南唐)之愁。
【译文】默默无言,独自一人登上西楼,只有夜空中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 。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这 像麻丝一样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离乡之苦 ,那悠悠的愁思缠绕在心头,又是另一种不可名状的痛苦。
【主旨】词人通过描绘登楼所见之景,抒发了自己沉痛的离别之愁和亡国 之痛。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作家作品介绍】李煜,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五代南唐最后一 位国君,世称“李后主”。相见欢,词牌名,又作“乌夜啼”。 这是作者被囚于宋国时所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是他宫廷生活结 束后的一个插曲,由于当时已经归降宋朝,这里所表现的是他离乡去国的 锥心怆痛。
【诗词阅读及答案】李煜《相见欢》鉴赏赏析阅读试题答案解析高考中考初中诗歌鉴赏

【诗词阅读及答案】李煜《相见欢》鉴赏赏析阅读试题答案解析高考中考初中诗歌鉴赏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孤独梧桐深院门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存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8.这首小令是南唐李后主降宋后所写,借以表达他的▲。
其感情基调是▲。
(2分)9.“抠不断,理还乱”就是用什么比喻什么?有何妙处?现在人们用这一比喻,存有什么新意?(3分后)8.亡国哀思凄婉9.用难理的麻丝比喻纷繁复杂的往昔(以麻丝喻往昔也可以),把抽象化的情感形象化,现在常用去比喻事情难以处置或心情特别彷徨。
简析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初恋恨。
此词文学创作时期难定。
例如系李煜早之并作,词中的番外篇往昔不过属他宫庭生活的一个插曲,例如写于归属于宋以后,此词所整体表现的则应就是他居无定所去国的锥心怆苦。
起至句“无言楼记西楼”,摄尽凄惋之神。
“无言”者,并非无语法者,而是无人共语。
由作者“无言”、“楼记”的滞重步履和肃穆神情,可知其寂寞之甚、忧伤之甚。
本来,作者深明“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可以刺痛心中愁思,而今他却冒著其“保险”,又可知他对故国(或故人)想念之甚、留恋之甚。
“月例如钩”,就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
一弯角残月映衬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衬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发他多少玩味、多少回忆起?而俯瞰楼下,但见到深院为萧飒秋色所弥漫。
“孤独梧桐深院门锁清秋”,这里,“孤独”者究竟就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辨别,因为情与景已精合浩瀚。
过片后“抠不断”三句,以麻丝喻往昔,将抽象化的情感予以解构,历年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但更见到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就是通常滋味在心头”。
词家利用独特生动的艺术形象去整体表现往昔时,或写下愁之深,例如李白《靠近别》:“海水直下万里浅,谁人不言此恨和古”;或写下愁之长,例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或写恋之轻,例如李清照《武陵春》:“山壳双溪艋舟,有载一动许多恨”;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李煜《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原文及赏析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唐] 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作品赏析(一名乌夜啼,又名上西楼、西楼子、月上瓜洲、秋夜月、忆真妃)--------------------------------------------亡国之音哀以思——李煜两首《相见欢》的解读一、李煜生平及词风衍演李煜(937-978)公元961年即位,史称南唐后主。
他登位之时,宋已代周建国,南唐形势风雨飘摇。
他在对宋委屈求全中过了十几年苟安生活。
南唐为宋灭之后,他被俘到汴京,过了约两年囚徒生活,终为太宗赐鸩毒杀。
李煜在政治上十分无能,文艺上却颇有成就,工书善画,妙解音律,尤工于词。
他的创作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不修政事,纵情于吟咏宴游,笙歌燕舞,为了使宫女的舞姿更加曼妙婀娜,荒唐病态竟至于让宫女束脚,戕害中国女子裹脚陋习便起于其人。
他这一时期的词作大都反映了他荒淫奢靡的官廷生活,这些词虽在技巧上已日臻成熟,实则为南朝宫体和花间词风的承续。
后期则为入宋之后,此时,他逐渐从醉生梦死中清醒过来,对屈辱的拘囚生活极为愤懑感伤,他的词开始转向抒奏亡国之音,倾泻其“日夕以眼泪洗面”的深哀巨恸,他的词有了打动人心的恒久的艺术力量。
可以说,亡国使他丢掉了皇帝的宝座,却使他在词的创作上获取了巨大的成就,诚如清人王国维评价:“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
”便是对他文学地位的中肯评价。
二、《相见欢》的“细读”西方新批评学派在解读诗歌时采纳重视文字本身在作品中的作用的“细读”方式,他们认为,文字是组成篇什的基础,而文字表现出的形象、肌理、色调、语法乃是评说一首诗歌的重要依据。
下面,笔者就用这种“细读”的形式对两首《相见欢》的意义加诸简评。
(一)《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1、“林花”:满林花树;“谢了”:表现一种美好事物--美好之节、美好之花、美好之色--零落凋残的悲慨;“春红”:代落英;“太匆匆”:花开短促,体现为对美的凋零的伤悼之感。
《相见欢》译文注释及赏析

《相见欢》译文注释及赏析李煜的这首词情景交融,感情沉郁,铿锵有力,富有韵律美。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五代: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一般一作:一番)译文及注释译文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
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
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
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注释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清秋,一作深秋。
剪,一作翦。
离愁:指去国之愁。
别是一般:另有一种意味。
别是,一作别有。
赏析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
“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
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
仰视天空,缺月如钩。
“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
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词人不禁“寂寞”情生。
然而,“寂寞”的不只是梧桐,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
而“锁”住的也不只是这满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用一个愁字是说不完的。
缺月、梧桐、深院、清秋,这一切无不渲染出一种凄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同时也为下片的抒情做好铺垫。
作为一个亡国之君,一个苟延残喘的囚徒,他在下片中用极其婉转而又无奈的笔调,表达了心中复杂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与悲伤。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专题40《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2023年中考语文必背40首古诗词(部编版)

专题40《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2023年中考语文必背40首古诗词(部编版)40.中考必背古诗词之《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原文词意相见欢(南唐)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
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
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
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一、助读资料1.注释①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清秋,一作深秋。
②剪,一作翦。
③离愁:指去国之愁。
④别是一般:另有一种意味。
别是,一作别有。
2.文题解读“相见欢”,词牌名。
3.写作背景975年(开宝八年),宋朝灭南唐,李煜亡家败国,肉袒出降,被囚禁待罪于汴京。
宋太祖赵匡胤因李煜曾守城相拒,封其为“违命侯”。
李煜在忍屈负辱地过起了囚徒生活。
李煜的词以被俘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后期词作多倾泻失国之痛和去国之思,沉郁哀婉,感人至深。
《相见欢》便是后期词作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
二、主题思想该词通过描写庭院中的清幽景色,委婉含蓄地抒发了词人的哀愁、悲伤、痛苦、悔恨等复杂情感。
三、写作特色情景交融,感情沉郁。
上片选取典型的景物为感情的抒发渲染铺垫,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抒发真挚的感情。
此外,运用声韵变化,做到声情合一。
下片押两个仄声韵(“断”、“乱”),插在平韵中间,加强了顿挫的语气,似断似续;同时在三个短句之后接以九言长句,铿锵有力,富有韵律美,也恰当地表现了词人悲痛沉郁的感情。
四、考点梳理1、说说“无言独上西楼”的妙处。
答:“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
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
2、赏析“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一句的好处。
李煜《相见欢》中考14题

相见欢·李煜1.这首小令是南唐李后主降宋后所写,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
其感情基调凄婉。
2.“无言独上西楼”赏析:无言:无人与之言,不愿与人言,言之无用,不如无言,无论哪一种无言都表明诗人内心的痛苦。
独上:除痛苦外,还有孤独无依的情状。
3.(考卷)哪些思想感情?①深愁长恨;②饱含的是对故土(往昔美好生活)的怀念;③对无法左右自己命运的悲伤与凄凉(表达词人国破家亡的凄苦无奈之情和孤独寂寞之感)。
(答出2点得4分)4.这首词上片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描绘了深秋月夜庭院的清幽景色。
5.在抒写感情时词人为什么要选择“月如钩”这一意象?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残月如钩,借景抒情,它塑造了一种悲凉凄惨的意境,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寂寞,痛苦的心境。
6.赏析“月如钩”中“钩”字的妙处。
运用比喻,形象地将残月比作玉钩(1分),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1分);“钩”谐音“勾”,勾起词人离愁别恨,为下文直抒胸臆铺垫蓄势(1分)。
7.“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中“无言”与“月如钩”表现了词人当时怎样的心境?表达了词人因目睹残月而忆起故国时产生的惆怅、寂寞之情。
8.词人是如何表现离愁的?请联系下片词意简要赏析。
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愁绪比作具体的丝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愁肠百结难以排遣的心情。
(或:形象生动地表达了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9.赏析“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①画面:向深院望去,冷月的清光照着梧桐的疏影,寂寞庭院,重门深锁,多么清冷的环境啊。
②锁:一语双关,既写出眼前冷落凄清的景色,又暗喻了自身的不自由,被锁住,构成一个寂寞凄清的意境。
③(考卷)(2分)“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中的“梧桐”象征凄凉悲伤的离愁(去国离乡之愁);“流响出疏桐”中的“梧桐”象征人的品行高洁。
10.赏析“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用丝缕比喻愁思,用剪不断,理还乱的千丝万缕来形容愁思的纷繁难解,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地展现了心头无可解脱的愁苦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4、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么的感情? 表达出亡国之君的无法解脱的愁苦和思念。 • 上阕:囚禁生活 • 下阕:愁绪深重 环境烘托 比喻抒怀
亡国之思
• 课堂练习
• 1、剪不断、理还乱运用了 比喻 的修辞,
,把 纷繁的离愁 比作 难断难理的麻丝 , 表达了作者 。 无法解脱的亡国思乡的苦愁 • 这两句后人多用来比喻 内心特别烦乱,或形容事情难以解决 。
登“西楼”,词人可以东望故国。 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 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
1、为什么会“无言独上西楼”?
“无言”二字活现出词人的愁苦神态。 “独上”勾勒出作者独身登楼的身影。全无 昔日帝王的气势。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 示词人内心深处不能诉说的孤寂与凄婉。
2.“月如钩。”此处若改成“月似盘” 你觉得如何呢?
相 见 李 欢煜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 相见欢,词牌名,词牌,就是词的格 式的名称。 • 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 夜月”、“上西楼”等。三十六字,上片 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代表作有李煜 的《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等。
李煜 (937——978),五代时 期南唐后主。字重光,号钟隐。李煜善于 写词,词作内容大部分都是描写宫廷的腐 化生活,风格浮靡。进入汴京以后,他的 词作多寓身世感慨,情致凄婉。后人将他 的词作与其父李璟(南唐中主)的词作合 刻为《南唐二主词》,《宋史》、《五代 史》有传。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 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 夜啼》等词。被称为“千古词帝”。
这首词上阕写眼中之景,下阕直抒胸 臆,其实上下阕均为凄婉之情所笼罩。上 阕情随景生,情景交融;下阕从具体描写 到无法形容。百般写情,所以感人至深。
残月象征着人事的缺憾,那如钩的残月经 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 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 别恨。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锁:锁住,笼罩。 清秋:清冷的秋天。 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 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梧桐”一词在古典诗词中,从来就是 个表现愁情的物象,如:温庭筠的《更漏 子》中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 苦”,”张炎的《清平乐》中的“只有一 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表现的都是愁 闷的境界;秋天又是个萧条悲凉的季节, 秋景所引起的是一种凄切、悲伤的情绪。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
一般:一种
别是一般:也作“别是一 番”,另有一种意味。
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 可名状的痛苦。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一句中“别 是”一词,就是不同于一般,这是由君 主变为囚徒的特殊滋味。这种滋味,凡 人未能尝试,只有自家领略。自己亲身 尝过,尚且说不出,则他人又岂可明白 。此所谓“无声胜有声”,万般的愁苦 无法诉说,只能强压心底。真实刻画了 这种无言的哀伤。此种无言之哀,更胜 于痛哭流涕之哀。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让人 心乱如麻的,正是离别之苦。
离愁本身是一种抽象的思想情绪, 它能感觉到,但却看不见,摸不着, 要对它本身作具体描写,确实非常困 难。然而,在这首词中,词人通过比 喻使之变得具体可感,而且表达得如 此贴切、自然。
从修辞角度赏析“剪不断理还乱是 离愁”
• 2、怎么理解“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锁” 字? 字面上是写清秋,其实是被锁者,是深院中的人
,写出了词人的凄凉、寂寞,悲愁无尽。
• 3、怎么理解“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 用白描的手法,道出了对离愁的滋味讲不 出、说不清的极其复杂、极其微妙的真实感受。
逐 句 解 读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西楼:指西边的楼。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 理还乱, 是 离愁 。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
• 一、这首词中选择了那些意象向我们传达 出他的愁?
• 1、西楼-------表达一种离别之愁 • 一座空荡荡的、孤独冷清的楼。,一处派遣忧伤或遥望故 乡的伤心地。并非位于西面的楼 • 2、残月--------表达人事的缺憾。 • 明月是惹人秋思之物,残月就是他自己,亡了国,也没有 家人团聚,孤零零地呆在那里,心中十分空虚、痛苦,就 像月亮一样。 • 3、梧桐---------隐含了家国之悲。 • 梧桐是一种表现愁情的物象,秋景所引起的是一种凄切、 悲伤的情绪。处在这样的秋色深锁的梧桐深院中一般都会 产生凄寒孤独之感。 • 4、深院---------体现了寂寞、孤单之身世。
实体的梧桐深院锁住了抽象的深秋,喻 无情的囚笼锁住了多情的皇帝。“锁”字 看似写凄清的秋色被寂寞的梧桐深锁在高 墙深院之中。然而锁着的何止秋色,更锁 住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 的恨。“锁”字形象表现了作者愁深似海 的情感
上阕所写,全是后 主眼中之景,眼前的一 切都着上冷落凄清的色 彩。
• 以丝来喻离愁,生动形象表明了离愁的多 乱繁杂,突出了离愁别绪的深重,无法忘 却,越去想心中越乱。抒发了作者的离愁 别绪
• 愁之深,如李白《远别离》:“海水直下 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 • 愁之长,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 丈,缘愁似个长。” • 愁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 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 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春去也, 飞红万点愁如海。”
李煜不是一个好皇帝,却是一位才华横 溢的艺术家和词人。李煜的词以亡国被俘 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作多描写宫 廷生活与男欢女爱,香艳精致,才情蕴藉 ;后期词作多倾泻失国之痛和去国之思, 沉郁哀婉,感人至深。
亡国前耽于享乐,亡国后溺于悲哀,这就是李 后主的一生。宋太祖开宝八年(975),金陵城 陷,李煜亡家败国,肉袒出降,被封为“违命侯 ”,从此,幽居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楼,过着凄 凉寂寞,以泪洗面的日子。 李煜在忍屈负辱地过了三年的囚徒生活后,被 宋太宗赵炅赐酒毒死。此词是作者被囚于宋国时 所作。 这首《相见欢》就写这种幽囚生活的愁苦滋味。
处在这样秋色深锁的梧桐深院中,一般 人也都会产生凄寒孤寂之感,何况李后主 已由君主沦为囚徒,昔日为君主之时,所 居之地可用“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 作烟萝”形容;而现在所居之地却是“寂 寞梧桐深院”,陪伴他的也只有“月如 钩”,其内心的愁恨该是多么深长呀!
3.“寂寞”和‘锁’该如何理解?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写景写人, 人景合一。不光写天上月,院内梧桐,更 是写见桐见月的人,是深层次的抒情。寂 寞的不是梧桐,不是深院,而是词人在梧 桐深院中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