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划与管理第二章我国环境保护方针政策体系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大纲(新换教材)

(完整word版)《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大纲(新换教材)

《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54118课程名称:环境规划与管理学时/学分:36/2。

0先修课程:环境保护概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水污染控制工程适用专业:环境工程开课系或教研室:城建学部环境工程系一、课程性质与任务1.课程性质: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2.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方法和内容.比较系统的掌握环境规划与管理及相关基础学科与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获得较宽的环境学科与环境规划学、环境管理学的专业知识,提高环境规划制定、环境工程决策、污染预测和防治、环境经济分析和系统分析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1。

学时:理论学时36。

2。

作业次数:5次3。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三、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1。

基本内容1)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2)环境规划和管理思想与理论的产生和发展3)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对象和内容2。

基本要求了解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思想与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对象和手段以及研究内容的基本框架。

3。

重点和难点重点: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难点:环境规划与管理思想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1.基本内容1)我国环境保护方针政策体系2)环境保护法规体系3)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法律制度体系5)环境管理机构体系2.基本要求了解在我国环境保护法规体系的构成和环境管理机构体系的发展;掌握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方针和政策,掌握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环境规划法律制度;理解环境标准体系的概念和分类,作用和意义。

3。

重点和难点重点:环境保护法规体系,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方针和政策,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环境规划法律制度。

难点: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方针和政策,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环境标准体系。

第三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相关理论1。

基本内容1)管理科学和现代管理理论2)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生态学原理3)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系统论原理4)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经济学原理2.基本要求理解各个理论基础(管理科学和现代管理理论、生态学原理、系统论原理、经济学原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则,各个理论基础与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相关关系。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复习内容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复习内容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复习内容Chapter 1 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1、什么是环境管理,如何理解其内涵?解答要点:环境概念的理解:环境是组织运行活动的外部存在。

即围绕人类生存的空间及其中可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外部条件和因素的总体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环境内涵的理解:①、环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环境总是相对于一个主体而言,因主体的不同而不同,随主体的变化而变化。

②、环境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概念首先:环境的主体的变化而变化,相对于不同的主体,环境的内容和形式是不一样的。

③、环境本身是一个系统环境概念是抽象的,但是环境的形态和内涵又是具体的。

④、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是一个对立统一的关系(和谐统一)环境造就了人类,人类改造了环境。

人类与其生存的环境构成了人类——环境系统复合系统。

在这个系统内,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2、什么是环境规划,如何理解其内涵?3、简述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关系。

4、简述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的主要成果及其历史功绩。

5、简述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任务。

6、简述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对象与手段。

7、说明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主要内容。

8、环境问题及其产生根源解答要点:环境问题的概念:见ppt或教材、教案。

产生根源:人类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9、如何理解环境管理解答要点:首先要给出环境管理的概念:环境管理是指“依据国家的环境政策、环境法律、法规和标准,坚持宏观综合决策与微观执法监督相结合,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入手,运用各种有效管理手段,调控人类的各种行为,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以维护区域正常的环境秩序和环境安全,实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总体。

其中,管理手段包括法律、经济、行政、技术和教育五个手段,人类行为包括自然、经济、社会三种基本行为。

理解这个概念须从以下7个方面谈起:A、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B、动用各种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行为。

我国的环保方针政策体系

我国的环保方针政策体系

(二)、技术政策
1986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环境保护技术政策要 点》。 2000年5月,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科技部联合发布 了《城市污水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和《城市生活 垃圾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2001年12月,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经贸委、科技部联 合发布了《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2002年1月,又联合发布了《燃煤二氧化硫排放污染 防治技术政策》和《机动车排放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等。 (三)、环境经济政策 环境经济政策是适用税收、信贷、补贴、收费等各种 经济手段引导和促进环境保护的政策。 环境经济政策大致可分为经济优惠政策、生态补偿政 策(资源税与碳税)和排污收费政策三类。
第二章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 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
第一节 我国环保方针政策体系 第二节 环境保护法规体系 第三节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法律制度体系 第四节 环境标准体系
第一节
我国环保方针政策体系
一、中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
1、环境保护的“32字”方针 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确立了我国环
3、 限制和禁止发展的行业政策
1996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 的决定》,要求在1996年9月30日前,对小造纸、小制 革、小染料厂及土法炼焦、炼硫、炼砷、炼汞、炼铅锌、 炼油、选金和农药、漂染、电镀、石棉制品、放射性制 品等15小企业实行取缔、关闭或停产。 1999年6月5日,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环保总 局、机械工业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公布第一批严重污染 环境(大气)的淘汰工艺与设备的通知》,规定了15种 污染工艺和设备的淘汰期限和可替代工艺及设备。 1999年12月又发布了《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 产品目录(第二批)》,涉及8个行业119项。 2000年6月,再一次发布了第三批目录,涉及15个行 业120项内容。

环境规划与管理第二章 环境规划的理论基础

环境规划与管理第二章 环境规划的理论基础

34





2.复合生态系统对环境规划的指导作用 (1)要力求降低自然资源的耗竭速率,使之 低于自然资源的再生速率或替代品的开发速 率; (2)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不能超出环境容 量; (3)人类度生态系统的冲击不能超过生态系 统的调节能力,不破坏生态平衡; (4)环境规划必须考虑到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及其发展速度。
24
四、 人地系统持续发展理论
(一)人地系统发展的动力学过程及持续发展的相互 作用
生存需求 资源 产品 享受需求 空间 资源
发展需求
地 技术进步 人
废气 生产排放 环境 废水 环境
25
生活排放
废渣


人类的生存、享受、发展三大需求驱动力成 了区域人地系统发展的真正动力源。人类生 产生活过程中的“三废”排放,是人类社会 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自然过程的反作用。 社会经济发展的技术进步是“人”与“地” 双向作用的桥梁和手段,它通过对“人”的 作用,提高人类作用于“地”的能力和人类 社会经济活动的水平;通过对“地”的作用, 增强了资源环境利用效益和恢复再生自净能 力。 在区域性环境规划过程必须清醒看到人地系 统的动力学作用关系,以科学技术进步作为 主要手段,强化环境规划的宏观指导管理作 用。
环境科学大辞典82环境容量的应用根据浓度排放标准限制各污染源的排放浓度环境规划的历史行业排放总量控制以某一行业的产值排放量作为控制标准环境容量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区域污染浓度103环境容量的局限性?对环境系统的理解不够全面?环境容量不足以涵盖环境对人类发展的支持能力?以环境容量为基础的环境规划不能很好地解决未来的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问题
21
2、人地系统协调共生的熵变描述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人地系统遵循熵方程:

《环境规划与管理》PPT课件

《环境规划与管理》PPT课件
属于环境保护行为的基本法律制度。
• 环境管理制度 • 环境规划行政法律制度
a
14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件
2.3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法律制度体系
• 2.3.2 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
✓ 1.“三同时”制度
• 指所有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其防治污染设 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环境规划与管理》课件
2.2 环境保护法规体系
• 2.2.1 环境法律责任
✓ 2.环境民事责任
• 公民、法人因污染或破坏环境而侵害公共财产 或他人人身权、财产权或合法环境权益所应当 承担的民事方面的法律责任。
• 因破坏环境资源造成他人损害的,实行过失责 任原则;因污染环境造成他人损害的,实行无 过失责任原则。
a
2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件
2.1 我国环境保护方针政策体系
• 2.1.1 基本方针
✓ 1.环境保护的“32字”方针
• 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确立了我国 环境保护工作的基本方针:即“全面规划、合 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 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32字方针。
a
3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件
a
4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件
• 2.1.1 基本方针
✓ 3.持续发展战略方针
• (1)实行持续发展战略。 • (2)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工业污染。 • (3)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治理城市“四害”。 • (4)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能源结构。 • (5)推广生态农业,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切实加强生物
多样性的保护;
a
6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件
2.1 我国环境保护方针政策体系
• 2.1.2 我国环境管理的基本政策

《环境规划与管理》张承中主编 课后练习题答案要点

《环境规划与管理》张承中主编 课后练习题答案要点

第一章1. 什么是环境管理,如何理解其内涵?2. 什么是环境规划,如何理解其内涵?3. 简述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关系。

4. 简述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的主要成果及其历史功绩。

5. 简述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的主要成果及其历史功绩。

6. 简述联合国环境与发展首脑会议的召开背景及其主要成果。

7. 阅读全球《21世纪议程》和《中国21世纪议程》,并归纳其基本思想和主要内容。

8. 简述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任务。

9. 简述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对象与手段。

10. 说明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主要内容,并归纳本书的基本框架。

第二章1. 简述我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并说明各项对策包含的主要内容。

2. 试分析环境政策和环境管理制度的相关关系。

3. 请在三类相关政策(产业政策、技术政策、环境经济政策)中选择一类,通过查阅资料,收集汇总该类政策执行过程中,国家有关部门已颁布的各项规定(列出汇总表)。

4. 说明我国环境保护法规体系的构成。

5. 2000年4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审查通过的《大气污染防治法》是该法的第二次修订,请比较该法二次修订的主要内容,并分析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发展动向。

6. 试比较1996年版《水污染防治法》与1984年版《水污染防治法》内容的变化,并分析我国水污染防治的发展动向。

7. 试分析《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开展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因和目的。

8. 简述八项环境管理制度的含义和相关规定。

9. 举例说明“土地利用规划制度”实施过程对污染严重城市所采取的补救措施。

10. 说明我国环境标准的分类方法,并按污染控制因子分类例表归纳常用环境标准目录。

第三章1. 管理的含义是什么?有哪些有代表性的定义?2. 什么是管理的二重性特点?试采用管理二重性性质剖析我国环境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 管理思想的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划分的依据是什么?4. 法约尔一般管理主要包括哪些内容?他的提出的管理职能包括哪几方面?其后哈罗协?孔茨和西里尔?奥唐奈对管理职能的分类又作了什么说明?5. 简述现代管理不派中各种学派的管理思想的特点。

环境规划与管理

环境规划与管理

环境规划与管理前言1、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关系:(1)环境规划是环境管理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方法。

A.环境预测、决策和规划是环境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B.环境规划是环境预测和决策的成果以及环境管理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方法。

(2)环境规划是实行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

(3)规划管理是现代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

(4)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具有目标一致性。

第一章环境管理概述1、环境管理学是:(1)综合运用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管理过程和运动规律,以调整经济、社会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优化资源配置,改善环境质量,正确处理国名经济各部门、各社会团体和个体有关环境问题的一门学科。

(2)以环境管理实践为基础,通过对人类环境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的提炼与总结,将作为学科的环境管理和作为工作领域的环境管理完整地统一起来的产物。

(3)建立在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共同基础之上的,是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相互交叉的边缘性和综合性学科。

2、环境管理学研究对象:生态——经济——社会系统。

(1)系统构成(3个):生态、经济和社会三个子系统组成。

生态子系统在整体系统中处于基础地位,经济子系统是生态与社会系统相互联系和作用的纽带,社会子系统在整体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

(2)系统的特征(3个):层次性、协同性和整体性。

3、环境管理学的研究内容(6个):①环境管理理论研究②环境管理方法研究③环境管理体制研究④环境管理战略研究⑤环境保护政策研究⑥环境保护对策研究。

第二章环境管理的基本问题1、环境的概念: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和。

——《中国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定义2、环境的内涵:(1)环境是一个相对概念;(2)环境是一个不断变化与发展的概念;(3)环境本身是一个系统;(4)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是一个对立统一的关系。

3、环境要素:生物要素、非生物要素。

4、环境质量的概念:环境总体或各要素对人类生存繁衍及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优劣程度或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对特定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环境保护十大方针

环境保护十大方针

我国环境保护十大方针(按时间顺序整理)韩雨 1403210410摘要: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峻,令人堪忧。

自1972年以来,我国环境管理工作走过了一条艰难而又漫长的道路,逐步在实践中确立了环境管理的方针体系,建立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污染者负担”,“强化环境管理”为核心的政策体系,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法规体系。

本文以时间顺序,整理出了我国自1973年起确立的十大环境保护方针政策,对其进行了详细阐述。

同时,将新出台的“水十条”进行了整理与阐述。

关键字:环境保护、方针政策、水十条1.环境保护“32字”方针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确立了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即“三十二字”方针,就是指“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这一方针是符合中国当时的国情和环境保护的实际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对我国环境保护起积极作用。

根据32字方针,国务院制定并公布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环境保护文件《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规定》作出十个方面政策规定:做好全面规划;工业要合理布局;逐步改善老城市的环境;综合利用,化害为利;加强对土壤和植物的保护;加强水系和海域的管理;植树造林、绿化祖国;认真开展环境监测工作;大力开展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工作,做好宣传教育;环境保护所必要的投资、设备、材性要安排落实。

2.“三同步、三统一”方针“三同步”是制定环境保护规划、确定政策、提出措施以及组织实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指出要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解决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过程之中;“三统一”是贯穿于“三同步”的一条基本原则,旨在克服只顾经济发展的观点,强调整体的综合利益,也可以认为是各项工作的一条基本准则。

3.持续发展战略方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结束以后,1992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了《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确定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目标、政策框架和实施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我国环境管理的基本政策
3.“强化环境管理”政策 要把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 管理水平和效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更要注 重法律手段。坚决扭转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局部利 益和暂时利益的倾向,严肃查处违法案件。 其主要措施:一是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加强执法力 度;二是制定有利于环境保护的金融、财税政策和产业政策, 增强对环境保护的宏观调控力度;三是从中央到省、市、县、 镇(乡)五级政府建立环境管理机构,加强监督管理:四是 广泛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
第三节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法律制度体系
一、环境规划与管理制度概述
环境规划与管理制度是指为了实现环境立法的目的,并在环境保 护基本法中作出规定的,由环境保护单行法规或规章所具体表现 的,对国家环境保护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并由环境行政主管部门 来监督实施的同类法律规范的总称,属于环境保护行为的基本法 律制度。按照规划和管理的不同要求,可以分为环境管理制度和 环境规划行政法律制度两类。
1.环境行政责任 所谓环境行政责任,是指违反环境法和国家行政法规中有关环境行 政义务的规定者所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2.环境民事责任 所谓环境民事责任,是指公民、法人因污染或破坏环境而侵害公共 财产或他人人身权、财产权或合法环境权益所应当承担的民事方面 的法律责任。
3.环境刑事责任 所谓环境刑事责任,是指行为人因违反环境法,造成或可能造成严 重的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构成犯罪时,应当依法承担的以刑罚为 处罚方式的法律后果。
第二章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 法规、 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
第一节 我国环境保护方针政策体系
一、基本方针
1.环境保护的“32字”方针
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确立了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基本 方针:即“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 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32字”方针。
二、我国环境保护法规体系
(一)宪法中的环境保护规范
我国1982年宪法26条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 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这一规定是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总政策, 说明了环境保护是国家的一项基本职责。
(二)环境保护基本法
是指国家制定的包含某方面综合性政策、目标规定的整体性综合性 法律,在我国,它就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这部综 合性环境基本法在环境保护的重要问题上都作了相应的规定。
(三)环境经济政策 是适用税收、信贷、补贴、收费等各种经济 手段引导和促进环境保护的政策。这些政策大致可分为经济优惠政 策、生态补偿政策和排污收费政策三类。如《关于结合技术改造防 治工业污染的规定》
第二节 环境保护法规体系
一、环境法律责任
所谓环境法律责任,是指环境法主体因违反其法律义务而应当依法 承担的、具有强制性的法律后果,按其性质可以分为环境行政责任、 环境民事责任和环境刑事责任三种。
Hale Waihona Puke 三、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相关政策
(一)产业政策 国家颁布的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行业发展的专 项环境政策,包括产业结构调整体系、行业环境管理政策、限制发 展的行业政策以及禁止发展的行业政策。《汽车工业产业政策》、 《化学工业环境保护管理规定》、《关于公布第一批严重污染环境 (大气)淘汰工艺与设备的通知》
(1)土地利用规划法:《城市规划法》、《村庄和乡镇规划建设 管理条例》等。
(2)自然资源保护法:主要有《水法》、《海域使用管理条例》、 《森林法》及其实施细则、《草原法》、《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 例》、《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土地复垦规定》等。
(3)自然保护法:主要有《防沙治沙法》、《自然保护区条例》、 《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等。
二、我国环境管理的基本政策
所谓政策,就是指国家或地区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和任务 而规定的行动准则。我国的环境管理基本政策可以归纳为三大政策: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政策,“污染者付费”政策和“强化环境 管理”政策。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政策 主要措施包括:一是把环境保护纳入国家的、地方的和各行各业 的中长期和年度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二是对开发建设项目实行环境 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三是对城市实行综合整治。 2.“污染者付费”政策 其主要措施为:一是结合技术改造防治工业污染。二是对历史上 遗留下来的一批工矿企业的污染,实行限期治理。三是对排放污染 物的单位实行收费。
(四)国家其他法律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
1.刑法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刑法(修订案)。新修订的刑 法分则第六章第六节专门规定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
2.行政法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依照宪法原则而制定的并涉 及环境管理范畴的行政法律,如《民法通则》、《农业法》、 《文物保护法》等中有关环境保护的条款。
2.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1983年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进一步制定出我国环境管理 的大政方针:明确提出了环境保护是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战略任务, 是一项基本国策,确立了环境保护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3.持续发展战略方针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结束后,1992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 了《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
(二)技术政策 以特定的行业或污染因子为对象,在产业政策允 许范围内引导企业采取有利于保护环境的生产工艺和污染防治技术。 技术政策注重发展高质量、低消耗、高效率的适用生产技术,重点 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满足环境保护要求的产品,重点发展 投入成本低、去除效率高的污染控制适用技术。《燃煤二氧化硫排 放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和《机动车排放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三)环境资源单行法
是针对某一特定的环境要素或特定的环境社会关系进行调整的专门 性法律法规,具有量多面广的特点,是环境法的主体部分,主要由 以下两个方面的立法构成: 1.环境保护单行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 噪声污染防治法》等八部
2.资源保护单行法
目前,我国已颁布的资源保护单行法可分为以下三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