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开朗琪罗和贝尼尼的大卫像之比较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米开朗琪罗、拉斐尔和贝尼尼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

三、贝尼尼
贝尼尼是意 大利著名雕塑家、 建筑设计家,巴 洛克雕刻艺术风 格的创始人,巴 洛克艺术的主要 代表人物之一。
四、巴洛克艺术
巴洛克原意为“不合常规”,17世纪初用 于艺术批评,用来指各种不合常规、稀奇古怪、 离经叛道的事物。这种风格17世纪盛行,主要 表现为力图寓感情于具有感性吸引力的形式中 的倾向。巴洛克艺术将文艺复兴的古典艺术精 神与宗教观念的约束协调起来,表现得庄严而 高贵。巴洛克风格在建筑、雕塑、绘画以及音 乐、文学等文艺领域都曾产生影响。
课堂练习
1.对米开朗琪罗的《大卫》、拉斐尔的《西斯廷圣 母》、贝尼尼的《圣特蕾莎的狂喜》进行赏析。
2.为什么米开朗琪罗会被视为文化史上的“巨人”?
3.贝尼尼首创巴洛克风格,却被许多艺术史家认作 文艺复兴雕塑的终结者,为何这样评价? 谈谈你 的看法。
谢谢!
1519--1534年,他在佛罗伦萨创作了圣 洛伦佐教堂里的美第奇家族陵墓群雕,其中 最著名的是两组寓言人物《晨》与《暮》、 《昼》与《夜》四座卧式雕像。四座雕像冷 静而沉郁,表达了意大利人民失去自由和独 立的精神状态。1536--1541年,米开朗琪罗 回到罗马西斯廷礼拜堂,用了近6年的时间, 创作了晚年最重要的作品——教堂壁画《最 后的审判》。之后他一直生活在罗马,从事 雕刻、建筑和少量的绘画工作,罗马圣彼得 大教堂的穹顶、卡皮托利广场行政建筑群等 就是他的建筑设计。米开朗琪罗还曾经有诗 集传世。
二、拉斐尔
拉斐尔是意 大利文艺复兴时 期最伟大的画家 之一,他身上体 现了深邃的人文 主义思想,并赋 予这一思想无与 伦比的表现力。
拉斐尔的圣母像系列到 了晚期画风有所改变。《西 斯廷圣母》就不再着力表现 平民妇女、天伦之乐,而是 塑造出了保护人民的圣母, 明显加深了宗教性。画中的 西斯廷圣母神情坚定,流露 出怜悯,好像要缓缓走下祭 坛,把圣婴献给人民。圣母 的塑造是全画的中心。
浅析米开朗基罗《大卫》雕塑的内在意义

浅析米开朗基罗《大卫》雕塑的内在意义曹 琪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摘要:米开朗基罗从小便生活在意大利动荡不安的年代里,幼时母亲的离世和父亲暴躁的脾气给他带来了不小的打击和伤害,使他对生活充满了怀疑。
米开朗琪罗从小爱好绘画,却得不到家人的赞同,常因偷偷学习画画遭到父亲的毒打,但这并没有影响他热爱绘画坚定的态度。
他坚持自己的选择最终成为一位伟大的艺术家。
正是由于幼时的经历,使得他的雕塑人物都气度非凡,结实有力,企图通过雕塑得到一丝安慰。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完全的写实,同时会进行想象的加工,这种独具风格的作品最终成为那个时代雕塑的典范,达到文艺复兴时期欧洲雕塑的最高峰。
《大卫》雕塑便是他所有作品中的杰出代表。
关键词:米开朗基罗;思想;文艺复兴;大卫;雕塑一、米开朗基罗的生平米开朗基罗于1475年3月6日出生在意大利佛罗伦萨一个叫卡普雷塞的地方,小时候一直被放在当地一个石匠的家中寄养。
幼时母亲的离世和父亲暴躁的脾气给他带来了不小的打击和伤害,使他对生活充满了怀疑。
米开朗琪罗从小爱好绘画,却得不到家人的赞同,父亲对艺术带有偏见,认为从事这一行业是耻辱的,所以米开朗基罗常因偷偷学习画画遭到父亲的毒打,但这并没有丝毫影响他对绘画的热爱,他一直比较有主见,坚持自己的选择,追随自己的理想,最终终于进入到雕塑学校学习。
当时的意大利正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和中心,在崇尚希腊古典文化的风气下,他潜心学习和模仿古希腊艺术,这对米开朗琪罗的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米开朗基罗学习的这段日子里,意大利的宗教矛盾和党派斗争非常复杂,最终米开朗基罗在19岁时离开了佛罗伦萨,先后去到威尼斯和罗马,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世界中。
他在这期间完成了自己的雕塑作品《哀悼基督》,并一举成名。
时隔七年后,在1501年,他又回到了佛罗伦萨,就是在这里,他开始创作他的作品《大卫》,并耗时四年的时间最终完成。
众所周知,大卫是一位裸体的男性形象,这在当时并不受封建思想人们的理解,并遭到误解。
米开朗琪罗、拉斐尔和贝尼尼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

二、拉斐尔
拉斐尔是意 大利文艺复兴时 期最伟大的画家 之一,他身上体 现了深邃的人文 主义思想,并赋 予这一思想无与 伦比的表现力。
拉斐尔的圣母像系列到 了晚期画风有所改变。《西 斯廷圣母》就不再着力表现 平民妇女、天伦之乐,而是 塑造出了保护人民的圣母, 明显加深了宗教性。画中的 西斯廷圣母神情坚定,流露 出怜悯,好像要缓缓走下祭 坛,把圣婴献给人民。圣母 的塑造是全画的中心。
三、贝尼尼
贝尼尼是意 大利著名雕塑家、 建筑设计家,巴 洛克雕刻艺术风 格的创始人,巴 洛克艺术的主要 代表人物之一。
四、巴洛克艺术
巴洛克原意为“不合常规”,17世纪初用 于艺术批评,用来指各种不合常规、稀奇古怪、 离经叛道的事物。这种风格17世纪盛行,主要 表现为力图寓感情于具有感性吸引力的形式中 的倾向。巴洛克艺术将文艺复兴的古典艺术精 神与宗教观念的约束协调起来,表现得庄严而 高贵。巴洛克风格在建筑、雕塑、绘画以及音 乐、文学等文艺领域都曾产生影响。
课堂练习
1.对米开朗琪罗的《大卫》、拉斐尔的《西斯廷圣 母》、贝尼尼的《圣特蕾莎的狂喜》进行赏析。
2.为什么米开朗琪罗会被视为文化史上的“巨人”?
3.贝尼尼首创巴洛克风格,却被许多艺术史家认作 文艺复兴雕塑的终结者,为何这样评价? 谈谈你 的看法。
谢谢!
1519--1534年,他在佛罗伦萨创作了圣 洛伦佐教堂里的美第奇家族陵墓群、 《昼》与《夜》四座卧式雕像。四座雕像冷 静而沉郁,表达了意大利人民失去自由和独 立的精神状态。1536--1541年,米开朗琪罗 回到罗马西斯廷礼拜堂,用了近6年的时间, 创作了晚年最重要的作品——教堂壁画《最 后的审判》。之后他一直生活在罗马,从事 雕刻、建筑和少量的绘画工作,罗马圣彼得 大教堂的穹顶、卡皮托利广场行政建筑群等 就是他的建筑设计。米开朗琪罗还曾经有诗 集传世。
米开朗琪罗和贝尼尼的大卫像之比较

⽶开朗琪罗和贝尼尼的⼤卫像之⽐较⽶开朗基罗和贝尔尼尼的⼤卫像之⽐较在看了⽶开朗基罗的视频后,我对⽶开朗基罗的个性和⾃我感触很深,他是个桀骜不羁的⼤师,为了雕塑艺术倾注了⼀切。
他的⼤卫像除了塑造出了健美的体格外,更赋予他震撼⼈⼼的神韵,这⼀点彻底征服了我的眼球;说到贝尔尼尼,他也是个艺术的全才,在⼈体雕塑上有着很⾼超的技艺。
他的⼤卫像充满了动感,对细节刻画精妙,可以和⽶开朗基罗的⼤卫像媲美,下⾯我具体说说对这两座雕塑的看法。
⽶开朗基罗的⼤卫相貌俊美,体格匀称健美,⾻骼肌⾁的线条逼真,显⽰出⽶开朗基罗对⼈体结构的独到研究。
颀长的⼿臂,宽⼴的胸怀,厚实的肩膀,健壮的腹肌和⼤腿,总之每⼀⼨肌肤都充满了男⼈的阳刚之美,迷倒了各个时代的多少少⼥。
⼤卫的经典⽆⼈可以模仿,然⽽最让我着迷的是⼤为那震撼⼈⼼的表情,微蹇的眉头,睁⼤的眼睛,没有多余⾯部动作,完全地刻画出交战前⼀刻的紧张感,眼珠的⿊云像是灼烧的⿊⾊⽕焰,透出的杀⽓像要把对⼿吞噬。
此刻我感觉到了狂风漫卷落叶纷飞的场景,让我觉得也许眼神真的可以杀⼈,也许眼前的对⼿仍然露出不屑的眼神,但是肯定⼼⾥在发虚。
还有他那坚毅、咄咄逼⼈的神⾊⾯对着强⼤的巨⼈,在他的脸上看不到丝毫的退怯和畏惧,那是绝对相信⾃⼰的眼神,这体现出了⼤卫智慧与勇⽓并存。
再看⼤卫的姿态,多么从容,没有交战的防守动作,这是在⼩看对⼿吗?我觉得⼤卫此时是孤注⼀掷,因为⼤卫凭⼒量赢不了对⽅,只能靠着娴熟的弹⼸把敌⼈⼀击毙命,⼤卫那青筋毕露的右⼿正说明了这⼀点,那是将全⾝的⼒⽓集中到了右⼿,绷紧的肌⾁丝毫不敢放松,作为以投⽯为武器的⼤卫是不能和巨⼈正⾯碰撞的,⼀旦失⼿就没有第⼆次机会,⼤卫机智地选择不穿盔甲正是为了⾏动敏捷。
与此同时也必然造成⼤卫的脆弱,哪怕是被打到⼀下都是致命的,这与⼤理⽯的脆性有异曲同⼯之妙,⼤卫赢在了智慧,此刻我脑海中⼜浮现出⼤卫灵活的跑位,机智地躲开了敌⼈的攻击,看准时机送出全⼒⼀击的⽯块。
中西雕塑的审美解析

中西雕塑的审美解析作者:张蕴艳来源:《艺术广角》2024年第01期摘要雕塑艺术的美感来源,可以从雕塑的特性、雕塑的方式、雕塑的方法、雕塑的材料、雕塑的表现、雕塑的作用等方面进行学理分析。
雕塑艺术的一些典型特征,如雕塑是立体的艺术、有深度的艺术,具有量感、触感,其光影变幻的效果、观看角度、空间的虚实关系、材料与工艺、肌理与质感等,都会构成不同的视觉效果。
对经典作品进行赏析,可以概括性地追溯西方雕塑的历史及其当代的发展史;列举重要雕塑家与雕塑理论家的作品,也可以从中透视中国雕塑的历史与现状,从而通过当代语境重新检视中西雕塑史。
关键词雕塑;审美;中西雕塑史;经典案例;当代语境一、对雕塑美的学理分析雕塑是一种古老的艺术。
梁思成《中国雕塑史》说:“艺术之始,雕塑为先。
盖在先民穴居野处之时,必先凿石为器,以谋生存;其后既有居室,乃作绘事,故雕塑之术,实始于石器时代,艺术之最古者也。
”[1]因此雕塑对绘画、音乐、建筑、文学、媒体影像等艺术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雕塑内含“雕”“刻”“塑”三者的关系,首先是处理或理解“雕”与“塑”的关系。
在古代中国,雕工与塑工不同。
“雕”指对材料进行挖凿削减;“塑”指“用手或工具对黏结性材料进行累积附加”。
[2]“雕塑”一词源自拉丁文,最初意思是在珍贵的石头上刻出纹理或图形来,以及刻在石头上的纹理或图形。
现代雕塑概念,按许正龙《雕塑概论》的解释,“实质上是应用具体材料实施空间制作,形成饱含创意的审美物体”[3]。
简而言之,传统雕塑的概念,可视为在三维空间中运用土、石头等物质材料进行塑造的一种艺术。
现代雕塑的概念,按赫伯特·里德的解释,是“突破传统所接纳的样式,并探寻更契合新时代观念和感觉的独创形式”[4]。
虽然对雕塑的概念众说纷纭,但好的雕塑作品给人带来美感则无疑义。
那么雕塑之美是如何产生又是如何被人感知的呢?这就需要从雕塑的特性、方式、方法、材料、表现、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意大利文艺复兴雕塑大师的杰作

意大利文艺复兴雕塑大师的杰作意大利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一段重要的艺术时期,也是雕塑艺术蓬勃发展的时期。
在其中,许多杰出的大师通过他们的才华和创造力,创作出了许多令人惊叹的雕塑作品。
本文将介绍几位意大利文艺复兴雕塑大师及他们的杰作。
米开朗基罗 (Michelangelo)米开朗基罗被公认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雕塑家之一。
他的作品充满了力量和动态感。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大卫像》。
这座雕像描绘了圣经故事中的大卫,他准备与巨人歌利亚战斗。
《大卫像》高达5.17米,由一块巨大的大理石雕刻而成。
米开朗基罗的技巧和精湛的细节使得这座雕像栩栩如生,表现出大卫的坚强和勇猛。
蒂臣诺 (Donatello)蒂臣诺是另一位备受推崇的意大利文艺复兴雕塑大师。
他被公认为是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作品在表现上更加注重解剖学和逼真性。
其中最有名的作品是《达维德像》。
这座雕像描绘了圣经中的大卫,与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像》主题相同。
蒂臣诺的作品更加注重细节的表现,通过巧妙地使用光影和线条,使得雕塑从视觉上更具真实感。
贝尼尼 (Bernini)贝尼尼是17世纪意大利艺术家,以其独特的技巧和创造力而闻名。
他的作品充满了戏剧性和动态感。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圣彼得大教堂的巴洛克式雕塑《圣德肋撒像》。
这座雕塑描绘了圣女德肋撒,她迅速飞升至天上。
贝尼尼通过使用流线型的姿势和细致的表情,创造出了一种在石头中表现出灵活性和生动性的令人惊叹的效果。
这些雕塑大师的作品代表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的巅峰。
他们的创作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赞誉,而且对后来的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杰作不仅具有艺术上的价值,也代表了当时社会文化的精神风貌。
在总结上述内容之前,我们应该意识到这些大师们通过他们的作品,不仅仅是创作出了惊艳的雕塑作品,更重要的是他们向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他们通过他们的艺术表达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并为后来的艺术家树立了榜样。
《欧陆记行》米开朗基罗和他的《大卫》

《欧陆记⾏》⽶开朗基罗和他的《⼤卫》《欧陆记⾏》⽶开朗基罗和他的《⼤卫》雕塑,这种象征意义和纪念意义极强的观赏物和纪念物,据说史前时代就有了,中国迄今发现最古⽼的雕塑,属新⽯器时代⽒族公社繁盛时期的遗物。
但是,从浩如烟海的史前雕塑到现代雕塑的世界古今美术史上,⼜据说只有《维纳斯》和《⼤卫》这⼀⼥⼀男两座最杰出的裸体雕塑珍品,以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与伦⽐的艺术魅⼒,让⼈们为之迷醉,为之震撼,享受着艺术所带来的极美的感受。
《⼤卫》是意⼤利⽂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开朗基罗的代表作,创作于公元1501⾄1504年,现收藏于佛罗伦萨美术学院。
这尊雕像被认为是西⽅美术史上最值得夸耀的男性⼈体雕像。
雕像⾼2.5⽶,连基座⾼5.5⽶,⽤整块⼤理⽯雕成。
但是,我在佛罗伦萨市政⼴场前看到的是复制品,但这并不妨碍我写这篇⽂章。
以我这种不懂雕塑不懂艺术的凡夫俗⼦来看,他们是⼀样的精美漂亮,不然意⼤利⼈是不会将这个复制品放置在市政⼴场前的。
《⼤卫》是⽂艺复兴⼈⽂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它对⼈体的赞美,表⾯上看是对古希腊艺术的“复兴”,实质上表⽰着⼈们已从⿊暗的中世纪桎梏中解脱出来,充分认识到了⼈在改造世界中的巨⼤⼒量。
⽶开朗基罗在雕刻过程中注⼊了巨⼤的热情,塑造出来的不仅仅是⼀尊雕像,⽽是思想解放运动在艺术上得到表达的象征。
作为⼀个时代雕塑艺术作品的最⾼境界,《⼤卫》将永远在艺术史中放射着不尽的光辉。
⽶开朗基罗热爱祖国和⾃由,曾经亲⾝参加过保卫家乡的战⽃;⽃争的失败使他感到失望,从⽽在艺术创作中,倾注其痛苦和寻找⾃⼰的理想。
《⼤卫》雕像创造出的英雄形象,表达了当时全体意⼤利⼈民的渴望:渴望出现这样强有⼒的⼈物拯救祖国、领导⼈民脱离苦海。
《⼤卫》雕像取材于圣经。
《圣经》传说中的⼤卫是⼀个牧⽺少年,容貌俊美,机智勇敢。
圣经记载,当时以⾊列⼈和⾮利⼠⼈交战。
⾮利⼠⼈营中有⼀员⼤将叫歌利亚,⾝⾼七尺,虎背熊腰,他当众叫阵单挑,见此情景,以⾊列⼈⼼存惧怕不敢出来迎战。
三个大卫比较

人物的神情 *第一件作品表现的是,大卫流露出胜利者 的喜悦和 自豪的情景,后两件作品的人物均紧抿双唇和怒视敌 人.前者的神情较沉着镇定,显示出顽强的正义气质,具 有一种正义凛然的风范.后者神情专注,眉稍紧锁.他面 对敌人时毫不畏惧,表达了一种满怀自信和强悍果敢
的意志。 人物的比例 *多纳太罗《大卫》,高仅为126厘米,是三者种 比例最小的,但是他的作品不仅人体比例正确,而且 体态优美,线条流畅,表现了多纳太罗塑造人体的高
。
三者异同比较
• 时间上
• *多纳太罗的《大卫》,是属于15世纪文艺复兴早 期的青铜雕塑作品。 *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像, 属十六世纪初文艺复 兴时期的作品; *贝尔尼于一个世纪多以后,即巴洛克时期也制作 的同名雕塑.
• 人物的造型
• *多纳太罗塑造的大卫是第一个全裸的人体雕刻, 它标志着希腊、罗马的人体美术传统又得到了恢
• 三作者均认为艺术效果之最强烈处,不在於 表现激烈战争之后的情形,而在於表现面迎 敌人时那种无惧挑战的精神状态.他们虽然 没有具体地塑造出敌人的形象,但透过大卫 的表情动作,观者依然可运用想像力勾划出 站在他们前方的敌人的情形,延展了作品的 空间和感染力。
25 (
如 断 檐 、 波 浪 形 墙 面 、 重 叠 柱 等 ) 以 及 透 视 深
雕 刻 的 。 巴 洛 克 建 筑
巴 洛 克 建 筑 的 特 点 是 运 用
贝 尼 尼 的 主 要 资 助 人 鲍 格 才 枢 机 主 教 在 其 岁
雄 本 质 , 而 贝 尼 尼 抓 住 了 大 卫 的 英 雄 气 质 的 瞬 间
似是一座英雄的纪念碑,高于俗世.
• 三位艺术家虽取材自圣经,却把少年牧童大卫塑造 成一个青年壮士的形象.他们利用了人体优美的线 条和最能表现内在力量的造型,成功地带出一种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米开朗基罗和贝尔尼尼的大卫像之比较
工程学院机制6班蔡俊涛 201030510601
在看了米开朗基罗的视频后,我对米开朗基罗的个性和自
我感触很深,他是个桀骜不羁的大师,为了雕塑艺术倾注了一切。
他的大卫像除了塑造出了健美的体格外,更赋予他震撼人心的神韵,这一点彻底征服了我的眼球;说到贝尔尼尼,他也是个艺术的全才,在人体雕塑上有着很高超的技艺。
他的大卫像充满了动感,对细节刻画精妙,可以和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像媲美,下面我具体说说对这两座雕塑的看法。
米开朗基罗的大卫相貌俊美,体格匀称健美,骨骼肌肉的线条逼真,显示出米开朗基罗对人体结构的独到研究。
颀长的手臂,宽广的胸怀,厚实的肩膀,健壮的腹肌和大腿,总之每一寸肌肤
都充满了男
人的阳刚之
美,迷倒了
各个时代的
多少少女。
大卫的经典无人可以模仿,然而最让我着迷的是大为那震撼人心的表情,微蹇的眉头,睁大的眼睛,没有多余面部动作,完全地刻画出交战前一刻的紧张感,眼珠的黑云像是灼烧的黑色火焰,透出的杀气像要把对手吞噬。
此刻我感觉到了狂风漫卷落叶纷飞的场景,让我觉得也许眼神真的可以杀人,也许眼前的对手仍然露出不屑的眼神,但是肯定心里在发虚。
还有他那坚毅、咄咄逼人的神色面对着强大的巨人,在他的脸上看不到丝毫的退怯和畏惧,那是绝对相信自己的眼神,这体现出了大卫智慧与勇气并存。
再看大卫的姿态,多么从容,没有交战的防守动作,这是在小看对手吗?我觉得大卫此时是孤注一掷,因为大卫凭力量赢不了对方,只能靠着娴熟的弹弓把敌人一击毙命,大卫那青筋毕露的右手正说明了这一点,那是将全身的力气集中到了右
手,绷紧的肌肉丝毫不敢放松,作为以投石为武器的大
卫是不能和巨人正面碰撞的,一旦失手就没有第二次机
会,大卫机智地选择不穿盔甲正是为了行动敏捷。
与此同时也必然造成大卫的脆弱,哪怕是被打到一下都是致命的,这
与大理石的脆性有异曲同工之妙,大卫赢在了智慧,此刻我脑海中又浮现出大卫灵活的跑位,机智地躲开了敌人的攻击,看准时机送出全力一击的石块。
大卫啊,这个神一样的男人,彰显了人智慧的光芒,表现了文艺复兴带来的新鲜血液,人类不再臣服于神权的禁锢,走向了个性解放。
米开朗基罗的大卫是人体美的典范,透出的阳刚之美是让人沉醉,表现了米开朗基罗对完美的极致追求,然而更为重要的是他身上所蕴含的张力让人震撼,这份糅合了坚韧与脆弱的极致美感让人印象深刻,这也是为什么他能成为永恒的经典了。
接下来是贝尔尼尼的大卫像,如果说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像胜在神韵的话,贝尔尼尼的大卫对动作的刻画更是鬼斧神工的,应该说贝尔尼尼的大卫在某种程度上比米开朗基罗的大卫要丰满的。
比起米开朗基罗的大卫,贝尔尼尼的大卫更加充满动感,连衣襟的翻折都表现得惟妙惟肖,我觉得这是贝尔尼尼对细节的专注,为了更好地表现交战的紧张而加上了衣襟的卷曲,意在突出大卫的敏捷矫健的身手,弓着的背,
分开的强壮的双脚和拉紧的绳索透
出无形的张力,让人觉得他自己就
是弹弓,要拉动巨石砸向对手,那
种爆发力与那并不魁梧的身躯形成
的巨大反差在我看来又是一种极致
的美感。
那种糅合了阳刚与阴柔的
统一体更接近人的特质,这一点与米开朗基罗的大卫比是很不同的,米开朗基罗的大卫更多的是一种阳刚和粗犷之美,而贝尔尼尼的大卫则更加细腻阴柔更加注重细节的刻画。
我觉得米开朗基罗是描绘一种完美的纯粹的美,从形象本身出发表达了对人体美的执着追求,而大卫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而贝尔尼尼则注重对整体的表现力,擅长描绘人物的动态,把大卫战斗的姿态刻画的很生动连贯,给了雕塑活的灵魂。
虽然雕塑是不动的,但是从那种蓄势待发的姿态中我们能感受到力与美的交融,那隐藏在身后的是什么样的武器,也许一瞬间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投出强力的石块,打中对手眉心,应声倒地。
贝尔尼尼的大卫从另一种角度表现除了人类的智慧和力量,阳刚与阴柔的统一。
总的来说,米开朗基罗的大卫显得更有气势和阳刚之美,也更为人们熟知,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粗犷强悍和简洁之美,就我而言我更喜欢米开朗基罗的大卫;而贝尔尼尼的大卫在对动态的描摹上有着极高的技艺,处处透着力与美的协调,线条更加柔和细腻,有着阳刚和阴柔的统一性,传达着贝尔尼尼对刻画人体曲线美的极致追求。
两位大师的作品都是永恒的经典,即使大理石会随时间风化,大卫的形象也是不会被人忘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