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格的小故事
镜子为题的双重人格故事

镜子为题的双重人格故事镜子的两面镜子有两面,一面之明亮的银色,另一面是混沌的黑灰色。
两面可以合在一起吗?——题记看过《火影》的人都知道春野樱——一个有双重人格的女孩。
一个人格是很有修养的春野樱,另一个则是脾气暴躁,有严重暴力倾向的黑白樱。
春野樱永远都活在现实世界中,而黑白樱永远都生活在春野樱那其实并不坚强的内心中。
春野樱就像是镜子的正面一样,永远都被光彩所环绕着,黑白樱就像是镜子的反面一样,永远都被黑暗所包围着。
小时候经常被人欺负的春野樱,由于山中井野的帮助而重新树立起了自信,虽然两人经常为了宇智波佐助而争吵甚至大打出手,但这一对经常互相骂对方是“宽额樱”和“猪头井野”的女孩却是一对真朋友。
就好像在“死亡森林”弱小的樱同三个强敌战斗时,井野会忘记“我们绝交”这类话而领导“猪鹿蝶”三人组冲出去救樱,就好像中忍考试时黑白樱在井野的精神快要窒息时而松手,然后两人都没有通过考试一样。
再这之前,井野是镜子的正面,樱是镜子的反面。
原来镜子的两面是可以合在一起的——虽然她们还是“骂”对方“猪头井野”和“宽额樱”。
“春野樱”,一个被寄于了双亲希望的名字,被亲情所包围的她很开朗,很快乐,甚至有点高傲,自然而然就明白孤独的滋味。
所以当被宇智波佐助说:“你很讨人厌”的时候,她真正的明白到了孤独的滋味,尤其是被最喜欢的人说讨厌,那种感觉真不是一般的难受啊。
镜子的正面不在光彩,几乎变得和反面同样黯淡。
然后是宇智波佐助离开村子的那一晚,樱的眼泪和哀求没能留住他。
他走的时候只说了两句话,一句是:“你果然很讨人厌啊。
”另一句就是“谢谢你。
”春野樱永远都记得他说的最后一句话,一句能让她感动大半辈子的话:谢谢你……谢谢你……谢谢你……在然后她被佐助打昏了,放在樱花树旁的石椅上。
阵风迭起,樱花飞舞。
樱花一生不无绚丽,春回遍野,花满楼台。
纵然不免离干非絮,亦连瓣附萼,完整归去,不留丝缕牵绊,同时带走的还有花开时的优雅与高贵,很是完整。
讨好型人格 寓言

讨好型人格寓言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在一个古老的村庄里,生活着一只狐狸,它不同于其他的狐狸,它有着一种讨好型的人格。
这只狐狸总是喜欢讨好周围的动物们,希望能够得到他们的赞美和认可。
狐狸常常会带着美味的食物去拜访其他动物,送上一些礼物,不停地夸赞他们。
其他动物对于狐狸的讨好举动感到很高兴,纷纷称赞这只狐狸是个善良热心的好伙伴。
有一只老猫却看出了狐狸的真面目。
老猫看到狐狸的讨好只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赞美和欢心,而不是真心的关心他人。
老猫对狐狸说:“你这样虚伪的讨好只会让别人觉得你是个阿谀奉承的人,而不是真心实意的朋友。
”狐狸听了老猫的话,心里感到有些不安。
于是,狐狸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他意识到他的讨好行为并没有让他变得更受欢迎,反而让别人觉得他是一个虚伪的人。
于是,狐狸决定改变自己的态度,真心实意地对待别人。
狐狸在之后的日子里,不再做出虚伪的讨好行为,而是用真心和善意对待周围的动物。
他们发现狐狸变得更加可信赖和真诚,开始与他建立起真正的友谊。
狐狸从自己的讨好行为中得到了很多启示,他明白了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是真诚和诚实。
不需要通过虚伪的讨好来获得别人的欢心,而是应该用真心去对待他人,真心的友谊才是最珍贵的。
通过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要珍惜真正的友谊,不要为了得到别人的赞美而做出虚伪的讨好行为。
真诚地对待他人,用心的关怀他人,才能建立起真正的友谊,让生活更加美好。
【讨好型人格寓言】故事结束。
第二篇示例:从前有一只小狐狸,它非常讨好别人。
无论谁需要帮助,它总是义不容辞地去帮助,讨好别人成了它的习惯。
小狐狸觉得只要讨好别人,就能得到他们的喜爱和赞赏。
一天,小狐狸碰到了一只受伤的小鸟。
小鸟受了伤,无法飞行,它请求小狐狸帮忙。
小狐狸心生怜悯,立刻答应了。
它用尽心思照顾小鸟,不停地给它找吃的、喝的,还时不时地给它唱歌逗乐。
小鸟感激不尽,对小狐狸说:“你真是个好人,我以后如果有困难,一定会帮助你的。
”小狐狸听了大喜,它觉得讨好别人果然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君子以申命行事的故事

君子以申命行事的故事在中国古代,君子一词代表着高尚的人格品质和道德行为。
君子以申命行事,意味着遵循天命,秉持正义,以身作则,为民服务。
以下是一个关于君子以申命行事的故事,让我们一同领略古代君子的风采。
故事在古代的一个国家,有一位名叫孟尝君的君子。
他出生于贵族家庭,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孟尝君聪明好学,品行端正,深得国王的信任和百姓的爱戴。
这个国家有一项传统,每年都要举行一次祭祀活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这一年,祭祀活动的前夕,国王突然病倒,无法主持祭祀。
国王担忧国家的安危,于是把孟尝君召到病榻前,嘱托他代替自己主持祭祀。
孟尝君深知祭祀对国家的重要性,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国王的请求。
在祭祀当天,孟尝君身着礼服,神情庄重地站在祭坛前。
他按照礼仪,一丝不苟地完成了每一个环节。
祭祀结束后,天空突然放晴,阳光普照,百姓们欢呼雀跃,认为这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吉兆。
然而,在祭祀结束后不久,邻国突然发动了战争,企图侵占这个国家。
国王病情加重,无法亲自指挥军队。
孟尝君再次挺身而出,他向国王请命,要求率领军队抵抗侵略。
国王担心孟尝君没有实战经验,难以担当重任。
但孟尝君坚定地说:“君子以申命行事,国家有难,我身为君子,理应挺身而出。
请国王放心,我一定会战胜敌人,保卫国家。
”国王被孟尝君的诚意感动,同意了他的请求。
孟尝君带领军队,与敌人展开了激战。
他身先士卒,英勇善战,激励了军队的士气。
经过数日激战,孟尝君成功击退了敌人,保卫了国家的安宁。
战争结束后,孟尝君回到国王面前复命。
国王感慨万分,称赞孟尝君是国家的栋梁之才。
孟尝君却谦虚地说:“我只是遵循君子的本分,以身作则,为国家、为人民尽力而已。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君子以申命行事,不仅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更是一种为国家、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
人格的励志寓言故事

人格的励志寓言故事乞丐生气地说:“我只有一只手,你还忍心叫我搬砖。
这不是戏弄人吗?”女仆人并不生气,俯身搬起砖来。
她有意只用一只手搬了一趟说:“你看,并不是非要两只手才能干活。
我能干,你为什么不能干呢?” .乞丐怔住了,他用异样的目光看着妇人。
最终他俯下身子,用他那惟一的一只手搬起砖来,一次只能搬两块。
他整整搬了两个小时,才把砖搬完,累得气喘如牛,脸上还有许多灰尘。
.妇人递给乞丐一条洁白的毛巾。
乞丐用手巾很认真地把脸和脖子擦一遍,白毛巾变成了黑毛巾。
妇人又递给乞丐20元钱。
乞丐接过钱,很感谢地说:“感谢你。
”妇人说:“你不用谢我,这是你自己凭力气挣的工钱。
”乞丐说:“我不会遗忘你的,这条毛巾也留给我作纪念吧。
”说完那人深深地鞠一躬,就上路了。
过了许多天,又有一个乞丐来到这庭院。
那妇人把乞丐引到屋后,指着砖堆对他说:把砖搬到屋前就给你20元钱。
这位双手健全的乞丐却鄙夷地走开了。
妇人的孩子不解地问母亲:“上次你叫乞丐把砖从屋前搬到屋后,这次你又叫乞丐把砖从屋后搬到屋前。
你究竟想把砖放在屋后,还是放在屋前?”母亲对他说:“砖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都一样,可搬不搬对乞丐来说可就不一样了。
”此后还来过几个乞丐,那堆砖也就在屋前屋后来回了几趟。
若干年后,一个很风光的人来到这个庭院。
他西装革履,气度非凡,跟那些自信、自重的人士一模一样,美中缺乏的是,这人只有一只左手,后边是一条空空的.衣袖,一荡一荡的。
来人俯下身用一只独手拉住已经有些老态的女仆人,说:“假如没有你,我还是个乞丐,可是如今,我是一家公司的董事长。
”妇女已经记不起来是哪一位了,只是淡淡地说:“这是你自己干出来的。
”独臂的董事长在城里买了房子,要把妇人和她的一家人都接到城里去住,过好日子。
妇人说:“我们不能接受你的照看。
”“为什么?”“由于我们一家人个个都有两只手。
”董事长难过地坚持着:“你让我知道了什么叫人,什么是人格,那房子是你教育我应得的工钱!”妇人最终笑了:“那你就把房子送给连一只手都没有的人吧。
人格的力量励志故事

人格的力量励志故事藤田田1965年毕业于日本早稻田高校经济学系,毕业后在一家电器公司打工。
1971年,他开头创立自己的事业,经营麦当劳生意。
麦当劳是著名全球的连锁速食公司,采纳的是特许连锁经营机制,而要取得特许经营资格是需要具备相当财力和特别资格的。
而藤田田当时只是一个才出校门几年、毫无家族资本支持的打工一族,根本就无法具备麦当劳总部所要求的七十五万美元现款和一家中等规模以上的银行信誉支持的'苛刻条件。
只有不到五万美元的存款的藤田田,看准了美国连锁速食文化在日本的巨大进展潜力,决意要不惜一切代价在日本创立麦当劳事业,于是绞尽脑汁东挪西借起来。
事与愿违,五个月下来,只借到四万美元。
面对巨大的资金落差,要是一般人,或许早就心灰意懒,尽弃前功了。
然而,藤田田却偏有对困难说不的士气和锐气,偏要迎难而上,遂其所愿。
于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他西装革履满怀信念地跨进住友银行总裁办公室的大门。
藤田田以极其恳切的看法,向对方说明了他的创业打算和求助心愿。
在耐烦细致地听完他的表述之后,银行总裁作出了“你先回去吧,让我再考虑考虑”的确定。
藤田田听后,心里即刻拂过一丝绝望,但立刻冷静下来,恳切地对总裁说了一句:“先生可否让我告知你我那五万美元存款的来历呢?”回答是“可以”。
“那是我六年来按月存款的收获。
”藤田田说道,“六年里,我每月坚持存下三分之一的工资奖金,雷打不动,从未间断。
六年里很多次面对过度紧急或手痒难耐的尴尬局面,我都咬紧牙关,克制欲望,硬挺过来。
有时候,遇到意外事故需要额外用钱,我也照存不误,甚至不惜厚着脸皮四处告贷,以增加存款。
这是没有方法的事,我必需这样做,由于跨出高校门槛的那一天我就立下宏愿,要以十年为期,存够十万美元,然后创事业,出人头地。
如今机会来了,我肯定要提早创事业……”藤田田一气儿讲了非常钟,总裁越听神情越严厉,并向藤田田问明白他存钱的那家银行的地址,然后对藤田田说:“好吧,年轻人,我下午就会给你答复。
个人主观因素对人格影响的例子

个人主观因素对人格影响的例子社会上各种影响因素,首先要为个人接受和理解,才能转化为个体的需要、动机和兴趣,才能推动他去思考与行动。
另外,个体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人格特征形成的作用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日益增强。
积极主动的个人主观因素会对人格的形成产生推动作用。
例子:1、一诺千金的故事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
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
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
2、宋濂的故事宋濂小时候喜欢读书,但是家里很穷。
也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
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
他只好连夜抄书。
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
他母亲说:“孩子,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朝抄吧。
人家又不是等这书看。
”宋濂说:“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
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又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著名学者请教,并约好见面日期,谁知出发那天下起鹅毛雪。
当宋濂挑起行李准备上路时,母亲惊讶地说:“这样的天气怎能出远门呀?再说,老师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
你这一件旧棉袄,也抵御不住深山的严寒啊!”宋濂说:“娘,今不出发就会误会了拜师的日子,这就失约了;失约,就是对老师不尊重啊。
风雪再大,我都得上路。
”当宋濂到达老师家里时,老师感动地称赞说道:“年轻人,守信好学,将来必有出息!”。
关于人格重于知识的伟人事迹8篇

关于人格重于知识的伟人事迹8篇关于人格重于知识的伟人事迹8篇相信你从小就听说了很多名人事迹吧,那你有受到什么启示呢。
不妨坐下来一起写写看。
作者为你关于人格重于知识的伟人事迹精选,助你打开思维。
关于人格重于知识的伟人事迹【篇1】英国著名科学家焦耳从小就很喜爱物理学,他常常自己动手做一些关于电、热之类的实验。
有一年放假,焦耳和哥哥一起到郊外旅游。
聪明好学的焦耳就是在玩耍的时候,也没有忘记做他的物理实验。
他找了一匹瘸腿的马,由他哥哥牵着,自己悄悄躲在后面,用伏达电池将电流通到马身上,想试一试动物在受到电流刺激后的反应。
结果,他想看到的反应出现了,马收到电击后狂跳起来,差一点把哥哥踢伤。
尽管已经出现了危险,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爱做实验的小焦耳的情绪。
他和咯咯又划着船来到群山环绕的湖上,焦耳想在这里试一试回声有多大。
他们在火枪里塞满了火药,然后扣动扳机。
谁知“砰”的一声,从枪口里喷出一条长长的火苗,烧光了焦耳的眉毛,还险些把哥哥吓得掉进湖里。
这时,天空浓云密布,电闪雷鸣,刚想上岸躲雨的焦耳发现,每次闪电过后好一会儿才能听见轰隆的雷声,这是怎么回事?焦耳顾不得躲雨,拉着哥哥爬上一个山头,用怀表认真记录下去每次闪电到雷鸣之间相隔的时间。
开学后焦耳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做的实验都告诉了老师,并向老师请教。
老师望着勤学好问的焦耳笑了,耐心地为他讲解:“光和声的.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光速快而声速慢,所以人们总是想见闪电再听到雷声,而实际上闪电雷鸣是同时发生的。
”焦耳听了恍然大悟。
从此,他对学习科学知识更加入迷。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认真地观察计算,他终于发现了热功当量和能量守恒定律,成为一名出色的科学家。
关于人格重于知识的伟人事迹【篇2】爱迪生是世界上有名的发明大王,他的发明有一千多项,像电灯、留声机、电影机等都是他发明的。
然而童年的爱迪生因为家中贫穷,只上过几年学,他十二岁便到火车上去卖报了。
不能去学校读书,他就自学。
他非常热爱学习,一边卖报一边看书看报,抓紧时间学习和做实验。
关于讨好型人格的童话故事

关于讨好型人格的童话故事
看似玩世不恭的公子哥蛤蟆先生得了抑郁症,然后被心理医生
治愈的故事。
作者用著名童话同人的形式讲述一个沉重的话题很讨巧,首先
不用费笔墨去从头塑造人物,原著有现成的人设可以用,而用童话
的形式则可以举重若轻,不会使本就沉重的话题更加沉重,心理医
生对蛤蟆先生的家庭、童年经历进行了了解,进而分析了他讨好型
人格的成因,由于他父亲的严厉、母亲的懦弱,蛤蟆的性格偏于顺
从回避不成熟,通过分析与疏导,最后蛤蟆先生被治愈的结果也算
是给这个童话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不过俺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不断在想,这样只用心理疏导的治疗
方法是现在的主流吗?很早以前听到抑郁症时,俺也以为绝大部分
人只用心理疏导就能治愈,结果近些年了解到的是,还是要及时就
医用药,至少有很大一部分是生理问题不是心理问题,与本书描述
的截然相反,而且俺还特地看了一下作者。貌似有心理学相关资
质,译者好像也是心理学从业人员,这俺就有点越看越迷茫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人格的小故事成人的人格的影响,对于年轻的人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人格的小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关于人格的小故事篇一:你才是我真正的朋友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是一位真正的天才画家。
据统计,他一生共画了37000多幅画,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
对于作品,毕加索说,我的每一幅画中都装有我的血,这就是我画的含义。
作为最伟大的艺术家,他为他的几任妻子、孩子、亲朋们画过许多画。
在世时,毕加索的画就卖出了很高的价格,他的身边总是有许多人,渴望从他那里得一两张画,哪怕是得到他顺手涂鸦的一张画,也能卖个天价,够自己一辈子吃喝了。
一次,他在一张邮票上顺手画了几笔,然后丢进废纸篓里。
这张邮票后来被一个拾荒的老妇捡到,她将这张邮票卖掉后,买了一幢别墅,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从中可以看出,毕加索的画,那每一笔、每一涂,泼洒的都是金子啊。
晚年的毕加索,生活非常孤独。
尽管他的身边不乏亲朋好友,但是,他很清楚,那些人都是冲着他的画来的。
为了那些画,亲人争吵不断,甚至大打出手。
毕加索感到很苦恼,他想找一个说说话、唠唠嗑的人也没有。
尽管他很有钱,但是,钱不能买来亲情和友情。
考虑到自己已年逾90岁,随时就要离开人世,为了保护自己画作的完整性,毕加索请来了一个安装工,给自己的门窗安装防盗网。
就这样,安装工盖内克出现在毕加索的生活中。
盖内克每天在工作休息的时候,就会陪毕加索唠嗑。
盖内克憨厚、坦率,他没有多少文化,他看不懂毕加索画的那些画,那些画在盖内克眼里,简直是一文不值,他看懂的只是手中的起子、扳手。
但是,他很愿意陪毕加索唠嗑,他觉得老人很慈祥很温厚,就像是自己的祖父。
没想到,没有多少文化的盖内克,和他随意地唠唠嗑,在毕加索眼里,却是一种智慧的化身。
他常常将眼睛瞪得大大地看着盖内克,给了他一种豁然开朗的美好。
阳光从窗外泼洒进来,照在盖内克的身上,像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羽毛。
毕加索看着眼前的盖内克,就像是一尊雕塑,有一种令他眩晕的美。
他情不自禁地拿起画笔,顺手为盖内克画了一幅肖像。
画画好后,他把画递给盖内克说,朋友,我为你画了一幅画,把它收藏好,也许将来你会用得着。
盖内克接过画看了看,他一点也看不懂上面的画,就又递给毕加索,说道,这画我不想要,您要送,就将您家厨房里那把大扳手送给我吧,我觉得那扳手对我来说更重要。
毕加索不可思议地说道,朋友,这幅画不知能换回多少把你需要的那种扳手。
盖内克将信将疑地收起那幅画,可心里还想着毕加索家厨房里的那把扳手。
盖内克的到来,一扫往日淤积在毕加索内心的苦闷,他找到了倾诉的对象。
在盖内克面前,毕加索彻底地放下了包袱,丢掉了那层包裹在身上的虚伪的面纱,他像个孩子一样与盖内克天南海北地交谈。
为了能与盖内克唠嗑,毕加索将工期一再推迟,只要能与盖内克在一起说说笑笑,就是自己最大的快乐。
其间,毕加索又陆续地送给盖内克许多画,他对盖内克说,虽然你不懂得画,但是你是最应该得到这些画的人,拿去吧,我的朋友,希望今后能改变你的生活。
就这样,盖内克在毕加索家安防盗门窗,一个小小的工程,前前后后竟干了快两年。
更多的时间,他陪着毕加索唠嗑。
不曾想,唠嗑,使90高龄的毕加索精神变得矍铄起来,气色也好多了。
那些日子,毕加索又创作出更多的绘画,成为毕加索创作的又一个高峰期。
分别的日子终于到了,盖内克离开了毕加索,他又四处寻活去了。
1973年4月8日,93岁的毕加索无疾而终。
毕加索逝世后,他的画作价格更是扶摇直上,成为当今世界上最昂贵的画作之一。
还在四处觅活,日子过得非常艰难的安装工盖内克得知毕加索逝世的消息后,悲痛万分。
他忽然想起毕加索曾经赠送给他的那些画,于是,他急匆匆地赶回了家。
他爬上小阁楼,翻出一个旧皮箱。
打开这个小皮箱,把里面的画拿出来,一张一张地清点下去,发现这些画共有271张。
盖内克惊呆了,他知道,他只要拿出这里面的任何一张画,就可以彻底改变他目前的生活。
看着这一张张画,毕加索的音容笑貌仿佛又在眼前浮现。
你才是我真正的朋友!毕加索这句话,在他耳旁一遍遍地响起。
他的眼睛不知不觉湿润了。
他将这些画又仔细地放到皮箱里,放在阁楼里藏好。
他没有对任何人说起过这些画,包括自己的家人。
他拿起工具,像平常一样外出觅活去了。
绝对不会有人想到,这个毫不起眼的安装工,竟是一个超级大富翁。
2010年12月,一个石破天惊的新闻震惊法国:年逾古稀的安装工盖内克将毕加索赠送给他的271幅画,全部捐给了法国文物部门。
经鉴定,这些画作全部是毕加索的真迹,价值达1亿多欧元。
人们感到非常困惑和不解,拥有一张毕加索真迹,是人们梦寐以求的事,老人拥有这么多毕加索的画,却坐拥金山不享受,为什么要全部捐出来呢?如果留给子女,子女们会几辈子吃喝不愁了。
盖内克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道,毕加索曾对我说过,你才是我真正的朋友。
是朋友,我不能占有,我只能保管。
现在,我把这些画捐出来,就是为了得到更好的保管。
老人盖内克的目光中闪烁着一种令人心悸的淡定和平和,这种淡定和平和,给人一种无畏和力量,它能抵御尘世间的一切风浪和险阻,活出一个真实的人生。
关于人格的小故事篇二:公道自在人心北京的一场艺术品拍卖会上,曾经展拍两幅宋朝的书法作品,一幅是蔡京的扇面,另一幅是辛弃疾的立轴。
两位作者都是一代风流人物,论艺术修养,蔡京素有才子之称,精通经史之学,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独特的词作风格被后人称为“稼轩体”:论社会地位,蔡京深得宋徽宗赵佶的宠信,最后官拜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辛弃疾在官场上几经沉浮,曾经出任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等地方官职:论书法功底。
蔡京用笔挥洒自然,气韵生动,字体姿媚豪健,痛快沉着,以至于狂傲的米芾都甘拜下风,辛弃疾用笔流畅自如,浑厚沉婉,字体虽无豪纵恣肆之态,亦不失方正挺拔之气,略显苏黄遗规。
尽管都是难得一见的稀世珍品,但被放在一起预展时。
作品功力高下不言自明。
蔡京有生之年就被世人称作书法大家,宋徽宗铸行的年号钱“崇宁重宝”就是其所书。
据说,当年的蔡京一时兴起。
赠送给属下一幅题有杜甫诗句的扇面,后来居然被太上皇以两万钱收购。
而辛弃疾研习书法已久,书品也自成一体,但在才子墨客辈出的宋朝。
始终难以进入大家之列。
若是单纯以艺术价值而言,蔡京的作品应当比辛弃疾更值钱。
拍卖开始了,辛弃疾的立轴首先出场,底价为10万元。
大厅里人声鼎沸,台下众人势在必得,争先恐后地轮番举牌。
最后,一位东北大汉以56万元的价格拍下这幅作品。
接下来,拍卖师拿出了蔡京的扇面,底价也是10万元。
起拍前,拍卖师搜肠刮肚,用尽所有能想出的形容词赞美拍品,试图把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哪知道台下一片寂静。
并未出现料想中的激烈竞拍场景,拍卖师连续三声报价,自始至终都没有人举牌应拍。
在尴尬的冷场中,拍卖师只得灰头土脸地宣布蔡京的扇面流拍。
在拍卖会结束后的记者招待会上,拍卖师不无遗憾地说,蔡京的扇面已经连续三次流拍了,拍卖行当初给出的估价是60万元,第一次以50万元起拍,结果没人应拍。
拍卖行以为是起拍价定得太高了,第二次便降到了30万元,但还是没人应拍。
这么好的宝贝,怎么就没人愿意购买呢?于是。
第三次拍卖行冒险将起拍价降到了10万元,没想到仍然以流拍收场。
拍卖师百思不得其解,原本指望着卖出好价钱的蔡京扇面,如今居然成了不折不扣的鸡肋,而估价比较低的辛弃疾立轴。
却成了你争我抢的香饽饽。
记者招待会快要结束时,拍卖师还再三强调说,蔡京的扇面物有所值,起拍价格很公道,希望下次有人能够积极应拍。
拍卖师也许并不明白,一幅字画凝结着作者的书品和人品,光有书品,没有人品,不过是一纸丑陋的垃圾而已,收藏这样的字画只会玷污藏家自己的人品,字画的价值岂能以价格公道评论?蔡京和辛弃疾两条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终于在后世的一场拍卖会上定格。
何谓公道?公道自在人心。
关于人格的小故事篇三:人格是最高的学位很多年前,有一位学大提琴的年轻人去向本世纪最伟大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讨教:我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面对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意味深长地回答:先成为优秀而大写的人,然后成为一名优秀而大写的音乐人,再然后就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还年少,对老人回答中所透露出的含义理解不多。
然而,在以后的工作生涯中,随着采访接触的人越来越多,这个回答在我脑海中便越印越深。
在采访北大教授季羡林的时候,我听到一个关于他的真实故事。
有一年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学,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
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
老人爽快地答应了。
近一个小时过去,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着。
学子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几日后北大举行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我不知道这位学子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但我听过这个故事之后却强烈地感觉到: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
后来,我又在医院采访了世纪老人冰心。
我问她:您现在最关心的是什么?老人的回答简单而感人:是老年病人的状况。
当时的冰心已接近自己人生的终点,而这位在”五·四运动”中走上文学之路的老人,对芸芸众生的关爱之情历经80年的岁月而仍然未老。
这又该是怎样的一种传统!冰心的身躯并不强壮,然而她这一生却用自己当笔,拿岁月当稿纸,写下了一篇关于爱是一种力量的文章,在离去之后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伟大的背影。
当你有机会和经过“五·四”或受过“五·四”影响的老人接触,你就知道,历史和传统其实一直离我们很近。
这些世纪老人身上所独具的人格魅力是不是也该作为一种传统被我们延续下去呢?不久前,我在北大又听到一个有关季先生的清新而感人的新故事。
一批刚刚走进校园的年轻人,相约去看季羡林先生,走到门口,却开始犹豫,他们怕冒失地打扰了先生,最后决定每人用竹子在季老家门口的地上留下问候的话语,然后才满意地离去。
这该是怎样美丽的一幅画面!在季老家不远,是北大的博雅塔在未名湖中留下的投影,而在季老家门口的问候语中,是不是也有先生的人格魅力在学子心中留下的投影呢?听多了这样的故事,便常常觉得自己像只气球,仿佛飞得很高,仔细一看却是被浮云托着;外表看上去也还饱满,但肚子里却是空空。
这样想着就不免有些担心:这样怎么能走更长的路呢?于是,“渴望老年”四个字,对于我就不再是幻想中的白发苍苍或身份证上改成60岁,而是如何在自己还年轻的时候,能吸取优秀老人身上所具有的种种优秀品质。
于是,我也更加知道了卡萨尔斯回答中所具有的深义。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主持人呢?心中有个声音在回答:先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然后成为一个优秀的新闻人,再然后就会成为一名优秀的节目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