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望夫石》阅读答案
关于'望夫石'

艺 术 教 育积极性,充分的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得学生的音乐审美水平大大的提高。
为此,初中的音乐教师应当对音乐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对于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分析使得在课堂讲解的时候正确的为初中生选择音乐教学作品,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分析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元素,调动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情感,不仅如此,初中的音乐教师可以组织音乐课堂的活动,使得学生结成学习小组对音乐作品中的情感进行讨论和分析,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
例如:初中的音乐教师在学习《黄河大合唱》这一首歌曲的时候,音乐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这首歌曲创作的背景,学生对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学生自然而言的在欣赏音乐作品的时候带入自己对于当时时代背景的情感,一些学生在学习音乐作品的时候必然会产生情感的共鸣,初中的音乐教师在进行音乐教育的时候应当选择恰当的实际对学生的情感进行引导,使得学生的注意力能够跟着初中的音乐教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初中的音乐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利用乐器进行音乐作品的演奏,使得学生的音乐素养不断的提升。
其次,在初中的音乐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好的音乐学习环境,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初中的音乐教师为学生创设学习情情境,使得学生感受到音乐作品中传达出的情感,在音乐课堂内,音乐教师可以为学生演奏音乐祖品使得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到音乐作品中传达出的情感,并为学生营造出更好的音乐情感氛围,使得学生融入到音乐课堂之中,激发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也使得学生的音乐学习思维不断带动音乐审美水平得提高,促进初中音乐教育的教育质量的提高。
最后,在音乐课堂上,初中的音乐教师应当使得学生充分的了解音乐课堂,在了解了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之后,学生对于音乐作品就有了反复欣赏的欲望,这样初中的音乐教师就能够更简单的带领学生投入到音乐学习之中,使得学生的心灵与音乐作品之间产生心理上的功名以及情感上的认同,并且,在学习音乐之后,初中生的审美水平以及情感素养大大提升,初中生能够将所学习到的音乐作品应用到日常生活之中,学生的情感便能够从多个角度感悟音乐作品的美之中,相应的初中生的情感素质水平也就大大的提高。
课外古诗词鉴赏(荟萃100首含答案)

课外古诗词鉴赏(荟萃100首含答案)1.村夜白居易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把“月明荞麦花如雪”一句的意境描绘出来。
诗人借景物的变换写出了感情的变化。
这种感情变化的过程是:[ ]→想排遣烦闷→[ ]【答案】【小题1】七言绝句【小题2】白色的荞麦花,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犹如一片耀眼的白雪。
诗人精神为之一振,倍感欣喜。
【小题3】孤独寂寞由于惊喜而忘了孤寂【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判断诗歌体裁的能力。
诗歌种类繁多,依据不同的内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按语言,可以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格律,可以分为律诗和绝句。
结合诗歌内容,.这首诗的体裁是七言绝句。
本题考查学生描绘诗句意境的能力。
首先要读懂诗句,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去了解诗句所写的内容,根据语境,用艺术的表达方式进行描写。
其中,可以运用修辞手法以及细节描写,但切记一点,描写不是翻译,不能将其当做翻译来写,要根据其内容进行想象和拓展,并要与主题结合。
多运用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会使你的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示例:白色的荞麦花,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犹如一片耀眼的白雪。
诗人精神为之一振,倍感欣喜。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情感的理解把握能力。
解答时,应先通读全诗,理清诗意;然后细读诗歌的关键语句,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最后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品味即可。
结合诗歌内容,诗人借景物的变换写出了感情的变化。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写出了诗人的孤独寂寞;“独出门前望野田”写出了诗人想排遣烦闷;“月明荞麦花如雪”写出了诗人由于惊喜而忘了孤寂。
2.天平山中[明]杨基细雨茸茸湿楝①花,南风树树熟枇杷。
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
【注】①楝(liàn):楝树,落叶乔木,春天开淡紫色花。
请发挥想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歌前两句展现的画面。
有人认为本诗末句中“送”字用得最为精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高考语文读练测(晨读)第一周浙江专用 周三(word版含解析).docx

破镜重圆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
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
杨素辅佐隋文帝统一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隋文帝乱点鸳鸯,将乐昌公主赐给杨素做小妾。
杨素仰慕乐昌公主的才华和美貌,因此十分宠爱她,但乐昌公主却终日郁郁寡欢。
原来,乐昌公主与丈夫徐德言情谊深厚,陈国将亡之际,徐德言把一枚铜镜一劈两半,夫妻二人各藏半边,相约他年正月十五都市卖镜以期团聚。
次年正月十五,徐德言果然看见有人叫卖半片铜镜,他一看半片铜镜,禁不住涕泪俱下。
徐德言向卖镜人讲述了一年前破镜的故事,卖镜人被他们的深情感动,答应替徐德言传递消息。
徐德言就着月光题诗一首,托卖镜人带给乐昌公主。
诗这样写道: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
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
乐昌公主看到丈夫的题诗,大放悲声,终日容颜凄苦,水米不进。
杨素再三盘问,才得知其中情由。
他非常感动,于是成人之美,把乐昌公主送回给徐德言,并赠资让他们回归故里养老。
望夫石[注]王建望夫处,江悠悠。
化为石,不回头。
山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
注长江三峡边有一座神女峰,她犹如细石耸立江边,对江而望。
传说一个渔夫打鱼未归,其妻抱子从峰顶眺望,不顾晨昏,不顾风雨……直至化为石峰。
赏析这首抒情小诗,用质朴的语言和浪漫的手法,描绘出了一幅妇人站立峰顶、久久眺望、盼夫归来的动人形象,赞美了思妇对爱情的坚贞不渝。
“望夫处,江悠悠。
化为石,不回头。
”寥寥十二个字,描绘出了一幅望夫石生动感人的画面。
山,默默无语。
峰顶上,望夫石耸立。
江水,不停地东流。
山、石、水,动静结合,相映生辉。
“悠悠”一词,既写出了江水流淌、滔滔不绝的情态,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点染出了浓厚的抒情气氛;又衬托了思妇“化为石,不回头”的形象,并化静为动,赋予望夫石以灵性、以生命。
江水悠悠,也隐喻思妇怀远思夫之情绵绵不断,充满了诗意和浪漫气息。
接下来,“山头日日风复雨”一句,明写环境,写此处风雨如晦的景象;暗写思妇,她年复一年,历经风雨击打,饱尝思亲之苦,仍坚如磐石,巍然屹立,两眼痴痴地期盼丈夫归来。
河北省张家口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卷(I)卷

河北省张家口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卷(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积累 (共2题;共11分)1. (9分) (2019九下·宁江模拟) 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如果青年一代在最该奋斗的年龄失去远航的动力()搏击的能量,历史就不会进步。
事业就不会发展。
①在这个筑梦国梦的时代,让责年一代更当敢做先锋,勤于追梦。
青年人如果经历了酣畅淋满的奋斗,________没能成为某一领域的先锋,依然可以领略到走出小天地后的大格局,②依然可以自毫地说“我不曾辜负自己的青春”。
(1)“酣畅”中“酣”的读音是“________”(2)画线的句子②中有一个错别字,应改为“________”。
(3)文中括号处应填写的标点符号是“________”(4)文中横线上应填写的关联词语是“________”。
(即使可是)(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①有语病,请将改正后的句子抄写在下面横线上。
【考点】2. (2分)名著知识积累。
《伊索寓言》是西方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故事集,内容十分丰富,有许多扣人心弦的故事,如《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猫和鸡》等,请你再写出两个个:________ ________【考点】二、阅读理解 (共6题;共96分)3. (15分) (2019九下·衢州模拟) 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题作答。
(1)⑴古今中外有太多的文字在描绘人与人之间的“遇见”,请从下面“遇见”中任选一项,概括他们相遇的情景及其对前者(简•爱/海伦•凯勒/祥子)的人生意义。
A.简•爱与罗切斯特B.海伦•凯勒与安妮•莎莉文C.祥子与小马儿祖父(2)⑵有人说早期的中国古典小说人物有类型化倾向,部分人物又各有特点。
请从以下关键词中选择一个,结合《水浒传》中人物证明这个观点的正确性。
A.智慧B.忠义C.粗鲁(3)⑶下面是孙行者向铁扇公主借扇子时的话语,请结合这些话语分析孙悟空的沟通艺术。
眉山市彭山区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专题9 古诗词鉴赏

眉山市彭山区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专题9 古诗词鉴赏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主旨情感 (共10题;共79分)1. (7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诗中“太清”的意思是________ 。
(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 八月湖水平”写出了洞庭湖的水面平静。
B . “波撼岳阳城”描写了岳阳城摇摇欲坠的景象。
C . 后两联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愿望。
D . 全诗委婉表达了作者希望一展才华的政治抱负。
2. (6分) (2017八上·和县期中) 阅读陈师道的《田家》,完成下列小题。
田家陈师道鸡鸣人当行,犬鸣人当归。
秋来公事①急,出处不待时。
昨夜三尺雨,灶下已生泥。
人言田家乐,尔苦人得知。
【注释】①公事:这里指服劳役。
(1)这首诗从哪些方面表现了田家(农家)之苦?请简要概括。
(2)本诗语言朴实,明白如话。
试举一例加以说明。
(3)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 (10分)“小桥流水人家,”是令人神往的一幅美景,它被穿插在诗《天净沙·秋思》中,起到怎样的作用?4. (10分)阅读下面古诗。
金陵驿二首(其一)文天祥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释]①本诗写于1279年,诗人战败不幸被俘,在被送往大都(今北京)的途中经过金陵(今南京)此时南宋已亡,金陵已被攻破四年。
②草合:草已长满。
③离宫:即行宫,皇帝出巡时临时居住的地方。
金陵是宋朝的陪都,所以有离宫。
④别却:离开。
(1)本诗中寄托诗人殉国之志的一个意象是A . 孤云B . 芦花C . 燕子D . 啼鹃(2)下面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诗中皇宫长满野草,夕阳渐渐西下,暗示了南宋王朝大势已去,也营造出一种荒凉破败的氛围。
古诗望夫石·望夫处江悠悠翻译赏析

古诗望夫石·望夫处江悠悠翻译赏析《望夫石·望夫处江悠悠》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建。
其古诗全文如下: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
山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
【前言】《望夫石》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七言古诗,歌颂了夫妻之间坚贞的爱情。
这是一首依据古老的民间传说写成的抒情小诗,前四句共同绘出了一幅望夫石生动感人的图画。
第五句描绘出望夫石经久不变的品质,第六句对望夫石在丈夫归来后展开想象。
【注释】⑴望夫石:据南朝宋人刘义庆的《幽明录》记载:武昌阳新县北山上有望夫石,其形状像人立。
相传过去有个贞妇,其.丈夫远去从军,她携弱子饯行于武昌北山,“立望夫而化为立石”,望夫石因此而得名⑵上:作“山”,山上⑶复:作“和”,与【翻译】在等待丈夫的地方,江水滔滔不绝地流淌着。
女子变成了石头,永不回首。
在山巅之处,每天风和雨都在循环交替着。
行人若能回来的话,那么石头也应该会说话了。
【赏析】“望夫处,江悠悠”这里有浩浩不断的江水,江畔屹立着望夫山,山头伫立着状如女子翘首远眺的巨石。
山、水、石,动静相间,相映生辉。
“望夫处,江悠悠”,写出望夫石的环境、气氛。
“悠悠”二字,描绘江水千古奔流,滔滔不绝,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了浓郁的抒情气氛,同时又衬托望夫石的形象,把静立江边的石头写活。
仿佛是一尊有灵性的石雕傍江而立,翘首远望,在思念,在等待。
这种以动景衬静物的手法,不仅使画面生动,有立体感,而且也暗喻了思妇怀远,思念之情的绵绵不绝。
“悠悠”在这既是写景状物,渲染环境气氛,又是摹情写人,形象地描画了思妇相思的情状。
这二句情与景融,不可分割,富有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真有一石三鸟之妙。
“化为石,不回头”,诗人又以拟人手法具体描绘望夫石的形象。
人已物化,变为石头;石又通灵,曲尽人意,人与物合,情与景谐。
这不仅形象地描画出望夫石的生动形象,同时也把思妇登临的长久,想念的深切,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刻画得淋漓尽致。
这二句紧承上文,是对古老的优美的民间传说作了生动的艺术概括。
苏轼《望夫台》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5~16题。
望夫台苏轼山头孤石远亭亭,江转船回石似屏。
可怜千古长如昨,船去船来自不停。
浩浩长江赴沧海,纷纷过客似浮萍。
谁能坐待山月出,照见寒影空伶俜.[注]本诗作于嘉祐四年(1059年)冬,此前诗人回四川眉山葬母,守丧甫毕,便在朝廷的催促下与苏辙、苏洵经长江南行返京。
作者曾在《望夫台》题下自注:“在忠州南数十里。
”《郡国志》载:“昔人往楚,累岁不还,其妻登山望之,久乃化为石。
”1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首联开门见山,紧扣诗题,写出了诗人随江流宛转在船上远望望夫石所见到的情景。
B.千百年来望夫石前船去船来,忙忙碌碌,都未曾因为望夫石而停驻,这让诗人倍觉伤感。
C.众多沿江而下的过客就如浮萍一般,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其中也蕴含诗人的身世之感。
D.诗歌尾联想象山月升起,清冷的月光照在望夫石上,虚实相生,拓展了诗歌的表达空间。
16.诗歌末句的“空”字和王维《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的“空”字意蕴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15.C。
“沿江而下”错,从颔联“船去船来”可知,此处的“过客”应理解为“沿江往来”。
16.①意思不同。
王诗“空”字意为空旷,本诗“空”字意为徒然、白白地。
②意境不同。
王诗“空”字营造了一种宁静清幽的意境,本诗“空”字营造出的是一种清冷孤寂的意境。
③情感不同。
王诗“空”字传递出诗人内心的恬淡安逸,蕴藏着诗人超然物外、归隐恬适的情怀;本诗“空”字传递出诗人对“望夫石”的同情,暗含诗人丧母的哀痛和对母亲的思念。
(每点2分,共6分)。
爱国诗《望夫山》原文及鉴赏

爱国诗《望夫山》原文及鉴赏爱国诗《望夫山》原文及鉴赏《望夫山》原文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
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
《望夫山》鉴赏传说古时候有一位妇女思念远出的丈夫,立在山头守望不回,天长日久竟化为石头。
这个古老而动人的传说在民间流行相当普遍。
这首诗所指的望夫山,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北,唐时属和州。
此诗题下原注“正对和州郡楼”,可见作于刘禹锡和州刺史任上。
全诗紧扣题目,通篇只在“望”字上做文章。
“望”字三见,诗意也推进了三层。
一、二句从“望夫石”的传说入题,是第一层,“终日”即从早到晚,又含有日复一日时间久远之意。
可见“望”者一往情深;“望夫”而“夫不归”,是女子化石的原因。
“夫”字叠用形成句中顶针格,意转声连,便觉节奏舒缓,音韵悠扬。
次句重在“苦相思”三字,正是“化为石,不回头”(王建《望夫石》),表现出女子对爱情的坚贞。
三句“望来已是几千载”比“终日望夫”意思更进一层。
望夫石守候山头,风雨不动,几千年如一日。
——这大大突出了那痴恋的执着。
“望夫”的题意至此似已淋漓尽致。
殊不知在写“几千载”久望之后,末句突然出现“初望”二字。
这出乎意外,又尽情入理。
因为“初望”的心情最迫切,写久望只如初望,就有力地表现了相思之情的真挚和深切。
这里“望”字第三次出现,把诗情引向新的高度。
三、四句层次上有递进关系,但通过“已是”与“只似”虚词的呼应,又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这首诗是深含寓意的。
刘禹锡在永贞革新运动失败后,政治上备遭打击和迫害,长流边州,思念京国的`心情一直很迫切。
此诗即借咏望夫石寄托这种情怀,诗意并不在题中。
同期诗作有《历阳书事七十韵》,其中“望夫人化石,梦帝日环营”两句,就是此诗最好的注脚。
纯用比体,深于寄意,是此诗写作上第一个特点。
此诗用意虽深,语言却朴质无华。
“望”字一篇之中凡三致意,诗意在用字重复的过程中步步深化。
这种反复咏叹突出主题的手法,形象地再现了诗人思归之情,含蓄地表达了他坚贞不渝的志行,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作峰头望故乡”,与此诗有相同的寄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望夫石》阅读答案
诗歌,完成第7题。
(6分)
望夫石
王建
望夫处,江悠悠。
化为石,不回头。
山头日月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
望夫石①
刘禹锡
整天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
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
【注】①望夫石:亦作望夫山。
(1)“化为石,不回头”与刘禹锡诗中“ ”一句意思相近。
(1分)
(2)刘禹锡诗中“望”字呈现了三次,请赏析其妙处。
(3分)
(3)下面关于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诗句“望夫处,江悠悠”,采取了以动景衬静物的手法,也暗喻了思夫之情的绵绵不绝。
B.“行人归来石应语”中的“行人”,是指经由望夫石的过路人。
C.“整天望夫夫不归”一句中,“夫”字的叠用到达了意转声连、音韵婉转的表达效果。
D.“望夫石”意味了恒久不变的忠贞之情,两首诗都是沿着这一传统指向进行立意的。
7、(1)只似当时初望时
(2)全诗紧扣题面,通篇只在“望”字上做文章。
“望”字三见,诗意也推动了三层。
一、二句从“望夫石”的传说入题,是第一层,“整天”即从早到晚,又含日复一日时间久远之意。
可见“望”者一往情深。
三句“望来已是几千载”比“整天望夫”意思更进一层。
望夫石守候山头,风雨不动,几千年如一日。
──这大大凸起了那苦恋的执着。
“望夫”的题意至此似已淋漓尽致。
却不知在写“几千载”久望以后,末句骤然呈现“初望”二字。
这出乎意外,又纵情入妙。
由于“初望”的心境最迫切,写久望只如初望,就有力地表现了相思之情的真挚、深切和久远。
这里“望”字第三次呈现,把诗情引向新的高度。
三、四句层次上有递进瓜葛,但通过“已是”与“只似”虚词的呼应,又有一气呵成之感。
(3)B
解析:(1)“只似当时初望时”表达出盼夫归来的始终如一的神态,这与“不回头”意思相近。
(2)重点是指出“望”的三层不同意思。
(3)“行人”是指“望夫”中的“夫”,即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