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的色彩
简述物体色彩在光照的色彩变化

物体的颜色是由物体表面对光的吸收和反射决定的。
当光照射到一个物体表面时,部分光被吸收,另一部分被反射回来。
通过人眼接收这些反射光的信号,就能感知物体的颜色。
物体颜色的形成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1. 材质和表面特性物体的材质和表面特性决定了光在物体表面的反射和折射情况。
粗糙的表面会使光线在不同方向上进行反射,产生漫反射光,而光滑的表面则会产生镜面反射光。
这些不同的反射和折射特性影响了物体表面的色彩表现方式。
2. 光源的颜色和光照强度光源的颜色和光照强度直接影响了物体表面反射的光线的颜色和强度。
不同色温和光强的光源会使同一物体表面产生不同的色彩表现。
白炽灯的光色偏暖,而荧光灯的光色偏冷,它们对物体颜色的呈现会有所不同。
光照强度的不同也会使物体的颜色呈现出不同的亮度和饱和度。
3. 视野角度和观察位置观察者所在的位置和观察到物体的角度也会对物体颜色的呈现产生影响。
由于物体表面的反射和折射特性,当观察者的位置或角度发生变化时,反射回观察者眼睛的光线也会有所不同,导致物体颜色的呈现产生变化。
物体的颜色在光照的作用下会呈现出多种变化。
不同的物体材质和表面特性、光源的颜色和光照强度、视野角度和观察位置等因素都会对物体颜色的呈现产生影响。
在进行色彩设计和表现时,必须考虑这些影响因素,以达到准确、鲜明的色彩表现效果。
在物体颜色的呈现过程中,光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同一物体的颜色可能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效果。
了解光照对物体颜色的影响,对于色彩设计和表现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可以以人眼感知颜色的方式入手。
人眼中有许多感光细胞,其中包括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对颜色的感知主要由视锥细胞完成。
视锥细胞分为三类,分别对应红、绿、蓝三种波长的光敏感。
当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被吸收的波长除了会影响物体的颜色外,剩余的波长也会影响到人眼的感知。
这就是为什么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同一物体的颜色可能会产生视觉上的差异。
光照的方向和强度也会直接影响到物体颜色的呈现。
认识常见物体的固有色彩教案

认识常见物体的固有色彩教案教案主题:认识常见物体的固有色彩教学目标:1. 了解常见物体的固有色彩的概念和特点。
2. 能够识别和描述常见物体的固有色彩。
3. 培养学生对颜色的观察和感知能力。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幻灯片或其他视觉辅助工具。
2. 常见物体的实物样本(水果、蔬菜、植物等)。
3. 彩色纸、颜色笔、彩色绘画工具等。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向学生展示一幅由多种颜色组成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颜色的兴趣。
- 提问:你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有哪些颜色?2. 介绍固有色彩的概念(10分钟)- 使用幻灯片或其他辅助工具,向学生讲解固有色彩的概念和特点。
- 强调固有色彩是物体天生具有的颜色,不易改变。
- 展示一些例子,如草是绿色,天空是蓝色等。
3. 观察和描述常见物体的固有色彩(15分钟)- 分发常见物体的实物样本给学生,或者在幻灯片上展示这些物体的图片。
- 要求学生观察物体的颜色,并尽可能用形容词描述物体的固有色彩。
- 引导学生关注物体的明度、饱和度等特点。
4. 小组活动:固有色彩探索(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常见物体。
- 要求学生观察该物体的固有色彩,并用彩色纸和绘画工具尽可能准确地还原物体的颜色。
- 鼓励学生进行讨论、比较和合作,以提高彼此的认识和观察能力。
- 每个小组向其他小组展示他们的探索成果,并分享彼此的观察心得。
5. 知识巩固(10分钟)- 进行固有色彩的问答游戏,让学生回答一些关于常见物体固有色彩的问题。
-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观察和认识。
6. 总结和评价(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固有色彩的重要性和应用。
-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反思,以促进对知识的深入思考。
拓展活动:- 让学生选择一种常见物体,收集相关的图片或实物样本,并以展板或PPT的形式展示它的固有色彩。
- 给学生一个颜色观察任务,要求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并记录不同物体的固有色彩。
色彩静物基本方法及基本理论知识,基础知识真的很重

色彩静物基本方法及基本理论知识,基础知识真的很重构成物体色彩的因素:1、固有色:即物体在光照下呈现出的颜色。
2、光源色:即光源的颜色。
如太阳光、灯光。
3、环境色:即物体所处环境的颜色。
在室内下常的自然光下写生,物体高光以光源色为主,物体亮部以光源色和固有色为主,物体的中间色调以固有色为主,明暗交界线以加重固有色及固有色的对比色为主,物体的暗部以固有色,环境色和固有色的对比色为主,反光以环境色为主。
色彩的三要素:1、色相:即色彩的相貌,色彩的名称,也称为固有色。
2、明度:即色彩的明暗程度,即素描关系。
3、纯度:即色彩的饱和程度,即鲜艳度。
注意画面中的常见的5种对比和比较:1、注意色相的对比和比较。
2、注意明度的对比和比较。
3、注意纯度的对比和比较。
4、注意冷暖的对比和比较。
5、注意面积的对比和比较。
水粉画的一般画法:1、干画法:它是一种水少,含颜料多的画法。
2、湿画法:它是一种水多于颜料的画法。
3、干湿结合法:即干湿结合使用的画法。
湿画法要注意的是:通常是在前一笔还没有干的时候接着画第二笔颜色,趁画面未干一气呵成,颜色之间易连接、渗化、交融,画面效果滋润,常用于表现物体的暗部背景和远景等处。
干画法要注意的是:用笔要肯定,准确,一笔一笔地画。
多用在表现物体的亮面和灰面。
调色时需注意:1、调亮色时,应以浅色为主,慢慢再加入深色。
2、调暗色时,应避免加入白色和一些浅颜色,把笔尽量洗干净。
3、用水调和时:水的程度要适量。
4、调色时,调入颜色种类不宜太多,否则色彩就会变脏。
5、调和次数不宜过多(颜色和颜色之间不要调太均匀),否则色彩就会太熟而缺少变化。
6、主导色调和:当画的中某一色彩占主导地位,其它色彩则处于从属地位。
一般的用笔方法有5种:1、勾:用于表现物体的某些精细的部位。
2、涂或刷:用来画面大面积的色彩。
3、摆:用于深入画物体的光感、体积感、和质感等。
4、擦或扫:多用在画表面粗糙的物体或某些物体边缘的边。
识别物体颜色

识别物体颜色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能够准确识别物体的颜色是非常重要的。
物体的颜色不仅仅是一种视觉感受,更是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交流的重要依据。
下面将以识别物体颜色为话题,从多个角度探讨如何准确识别物体的颜色。
一、光的色彩与物体颜色的关系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的是,物体的颜色与光的色彩有着密切的关系。
光是由各种波长的电磁波组成的,不同波长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后,会刺激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我们才能够感受到不同的颜色。
二、物体的色彩主要因素1.物体的固有颜色:物体自身的颜色是由其表面的材质和结构所决定的。
例如,红色的苹果表面会吸收其他颜色的光线,只反射红色的光线。
2.光线的照射:光线的照射也会影响我们对物体颜色的感知。
当阳光照射到物体上时,光线会发生散射和折射,导致我们感知到的颜色可能会发生变化。
3.周围环境的影响:物体的颜色还受周围环境的影响。
如果一个物体周围的光线倾向于某个特定的波长,那么我们对该物体的颜色的感知也会受到影响。
三、准确识别物体颜色的方法1.光源的选择:在识别物体颜色时,我们应该尽量选择自然光照。
自然光是由太阳发出的光,其光谱比较均匀,可以更准确地反映物体的颜色。
2.观察角度:观察物体时,我们可以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
因为物体的颜色可能在不同的角度下呈现出不同的色彩。
3.比较法:当我们无法确定一个物体的颜色时,可以通过与周围物体进行比较来识别。
例如,将一个待识别物体与已知颜色的物体相比较,可以更准确地判断其颜色。
四、误判的可能性虽然我们可以通过以上的方法来尽量准确地识别物体的颜色,但还是有一些情况下容易产生误判。
1.色盲:一些人患有色盲,其感知和辨别颜色的能力会受到限制。
因此,当我们在进行色彩识别时,应该考虑到这一点。
2.光线条件:光线条件不理想时,我们可能会被误导。
例如,在强烈的荧光灯下观察颜色时,荧光灯的发光色温会对我们的视觉产生影响。
五、应用领域准确识别物体颜色在很多领域中都有重要的应用,比如:1.设计与艺术:在设计与艺术领域,了解物体的颜色特性可以帮助我们在创作作品时做出更好的选择。
色彩的基础知识——物体的视觉色彩

知识点五:物体的视觉色彩1、掌握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的基本概念。
2、把握视觉色彩之间的相互关系。
知识点主要内容:一、固有色在正常的光线照射下(自然光),物体所呈现的色彩是物体本身所固有的色彩,被称为固有色,如白色的墙、红色的砖等。
外界条件的变化,会引起物体颜色的改变,这种习以为常的现象,并未改变人们的固有色观念。
例如,一张白纸在红灯光线的照射下呈现出红色,这是特定光的结果,而在我们大脑中的概念纸张仍然是白色。
因此,人们一直认为物体有着自身固有的颜色,即固有色。
固有色在表现上也有一定的规律。
如表面粗糙的物体其反光的强度较弱,但物体的固有色较强(如棉麻织物);表现光滑的物体其反光的强度较强,但物体的固有色较弱(如玻璃、金属等);距离近的物体固有色清楚;距离远的物体其固有色模糊。
因此,物体表面的光滑与粗糙,决定了它对光的正反射与漫反射,决定了它的固有色观感的强弱及各部分明暗对比的程度。
所以,根据物体表面光滑与粗糙的程度,准确地描绘出它的固有色观感,是表现物体质感的重要手段。
二、光源色不同颜色的光源会发出不同的光色,照射到物体的受光面时,物体的色相会产生变化,这种色彩被称为光源色。
光源本身的色彩,通常比物体色彩稳定,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光度的强弱、距离远近的变化等有所不同。
光源色的变化,必然影响物体色彩的变化。
不同色相的光源色变化时,对于物体色彩变化的影响能力各有不同。
大致是红光最强,白光次之,再次为绿、蓝、青、紫等。
即便是同一光源,在不同的情况下其色彩也各不相同,光源色越强,对物体的固有色影响也越强,有时甚至会改变物体的固有色。
物体受光部位的色彩,一般是光源色和固有色的间色。
三、环境色由于光的反射作用,使物体受到环境色彩的影响而改变固有颜色,这种色彩称为环境色。
环境色虽然没有光源色那么强烈,却会引起复杂的色彩变化,尤其是物体暗部的色彩变化较为明显。
暗部的色彩除了环境色以外,还有与亮部色彩对比产生的补色。
一、形成物体色彩的因素

一、形成物体色彩的因素:(1)光原色:是光的色相。
自然界中的色彩现象正是由于光源色的差别及其变化,才使物体的色彩变得丰富多彩。
各种光原色以色性可分为两大类:暖色光和冷色光。
如太阳光、电灯光、火光等为暖色光;蓝色天光、日光灯的光属于冷色光,一般来说暖色光是物体受光部分变暖,而背光不分成冷色倾向,冷色光则反之。
光源色的强弱直接影响物体固有色的色彩变化,大体来说光原色强,物体固有色则弱,甚至可以完全改变固有色,反之,光原色弱物体固有色则强。
(2)固有色:指物体在较柔和的自然光照射下给人的色彩印象。
固有色分布在受光面中,随着光源色和周围物体色彩的变化,固有色也发生变化,因此固有色不会固定不变。
(3)环境色:描绘的物体受周围环境色彩的反射光影响所呈现的色彩,由于反射作用引起物体色彩变化,通常反映在物体的安不,光滑的物体环境色明显,粗糙的物体环境色弱,注意环境色的存在和变化,会加强画面相互之间的色彩呼应和联系,时画面更丰富多彩。
二、水粉静物写生的基本技法(一)色彩的使用方法根据各种绘画颜料的性质,色彩的使用,大致可以归纳为色彩的混合,色彩的重置和色彩的并列三种基本方法。
1.色彩的混合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将两种或多种颜料混合,调配出另一种色彩。
在色相、色度和色性等方面,相异于原来的颜色,但仍含有原来颜色的个性因素,并与原来的颜色具有谐调关系。
如红与蓝调合为紫色,紫色与红或蓝都很谐调,具有红、蓝两色的个性因素。
如是对比的补色相调合,根据调配时两个颜色的分量的多少,可以很快不同程度地减弱色彩纯度,以至成为含灰的弱色。
如红绿相调合时,红色中加微量绿色,就可以出现带灰的,沉着稳定的红色。
如两分量相近的混合,可出现色相不鲜明,纯度、明度很低的灰黑色。
色彩混合的目的是,使色彩趋于丰富、有对比而谐调的效果。
色彩的关系能符合表现对象的要求。
色混合的方法,总是会将色纯度降低,这个方法容易产生使画面色彩发灰,缺乏生气的弊病。
第五节 物体的基本色彩

新美术高考网校 基础班 色彩基础
主讲:王老师
பைடு நூலகம்
新美术高考网校 基础班 色彩基础
主讲:王老师
新美术高考网校 基础班 色彩基础
主讲:王老师
新美术高考网校 基础班 色彩基础
主讲:王老师
3、环境色 由于光的反射作用,使物体受到环境色彩的影响而改变固有颜色,这
种色彩称为环境色。环境色虽然没有光源色那么强烈,却会引起复杂 的色彩变化,尤其是物体暗部的色彩变化较为明显。暗部的色彩除了 环境色以外,还有与亮部色彩对比产生的补色成分。 三原色中的某一原色或二原色的间色单独存在时,在其附近会出现所 缺另外二原色混合的间色,或另一种原色,如红和绿、蓝和橙、黄和 紫等,它们都是互为补色的色彩关系。补色是对比色中最强烈的色彩。 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是组成物体色彩的基本元素,初学者应认真 进行比较和分析,要整体观察事物的色彩及物象间的色彩变化,尽快 掌握色彩变化的规律。在进行色彩写生时,应以物象的固有色为基础, 在其受光部分加光源色,背光部分加环境色。这一规律可以作为初级 阶段绘画时识别物体色彩变化的方法。 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共同组成了物体的基本色彩,并且由于三者 作用的强弱,产生了物体各部分色彩的差异
固有色在表现上也有一定的规律。如表面粗糙的物体其反光的强度较弱,但 物体的固有色较强(如:棉麻织物);表面光滑的物体其反光的强度较强, 但物体的固有色较弱(如玻璃、金属等);距离近的物体固有色清楚;距离远 的物体其固有色模糊。
因此,物体表面的光滑与粗糙,决定了它对光的正反射与漫反射,决定了它 的固有色观感的强弱及各部分明暗对比的程度。所以,根据物体表面光滑与 粗糙的程度,准确地描绘出它的固有色观感,是表现物体质感的重要手段。
新美术高考网校 基础班 色彩基础
物体的颜色

光的色散
4、在红光外,人们看不见,但也有光的 辐射,叫红外线。如家用电器里的遥控器 发出的就是红外线。 5、在紫光外,也有一种人们看不见的光 叫紫外线。
应用:(1)能杀死微生物,用来消毒灭菌。
(2)能使荧光物质发光,用来鉴别纸币真伪。
(3)适量的照射有益健康。
颜色之谜
想一想:自然界中的各种 物体为什么会有 不同的颜色? 物体的颜色与光有关系。
反射 吸收 透过
物 体
光
Hale Waihona Puke 光照射到 物体上时一部分被物体反射 一部分被物体吸收 若物体是透明的,则 一部分被物体透过
一、透明物体的颜色
有色的透明物体透过什么色 光,它就是什么颜色。透明物体 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 有色的透明物体只透过与它 本身相同颜色的光,而其它颜色 的光都被它吸收。
二、不透明物体的颜色
7.在没有其他光照射的情况下,舞台追光灯 发出的绿光照在穿白上衣、红裙子的演员 身上,观众看到她时是( D ) A、全身呈绿色 B、上衣呈绿色,裙子不变 C、上身呈绿色,裙子呈紫色 D、上身呈绿色,裙子呈黑色
3.如果一个物体能反射所有色光,则该物体呈现 白 _____色;如果一个物体能吸收所有色光,则该物 黑 透过 体呈现_____色;如果一个物体能______所有 色光,则该物体是无色透明的.
4.电影幕布为什么做成白色的?
白色反射各种色光,能成各种颜色的影象
5.在一张白纸上用红颜料写一个“光”字,把 它拿到暗室.只用红光照射时,你将看到什么 现象?只用绿光照射,你又将看到什么现象? 红光照射:看不清字 绿光照射:看到绿纸黑色字 6.在暗室里用红光照射一幅绚丽多彩的油画作 品,将会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 只会看到红黑两种颜色.因为红色部分反 射红光,其他颜色部分不能反射红光,把红 光吸收后看起来呈黑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我们把____________三种色光叫光的三 原色。
4.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 _________________决定的。日光照射到 黑色的屏幕上,屏幕是呈________色的。
5.透过红玻璃看蓝布是黑色,是因为( )。
A. 红玻璃将蓝布反射的色光染成黑色
B. 蓝布反射的光透过红玻璃与红玻璃发 出的红光混合成黑色光
电视、电影都是根据色光三原色所制成。
课堂小结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 等色光组成。
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能反射各种色光的物体呈现白色 能吸收各种色光的物体呈现黑色 能透过各种色光的物体呈现无色
课堂练兵
五彩缤纷的世界给我们的生活留下了美好的彩 色记忆,可你知道为什么物体的颜色会不同?
1.让三棱镜折射后的光带通过绿玻璃片,可以 看到绿玻璃只让绿光通过,而其他的颜色几乎 全部吸收。
绿色玻璃片
2.让白光经过三棱镜后的色光照到绿纸上, 屏上就只有被绿光照射的部分是亮的。
※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它的色光 决定。
小试身手:彩色 陀螺
小试身手:人造彩虹
C. 红玻璃几乎全部吸收掉蓝布反射的色光因 而没有光透过红玻璃
D. 红玻璃将蓝光全部反射因而没有光透过红 玻璃
7. 一位演员在舞台上表演节目, 她穿着白色上衣和红色裙子,当用 绿追光照射她时,舞台下的观众会 看到她的服装颜色是( )。 A. 上衣是白色,裙子是红色 B. 上衣是绿色,裙子是红色 C. 上衣是绿色,裙子是黑色 D. 上衣是白色,裙子是黑色
这些装饰品美丽的色彩 是从哪里来的?
17世纪以前,人们一直以为 白色是最单纯颜色,直到 1666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通 过一个小实验揭开了光的颜 色之迷。下面我们来做一做 牛顿在300多年前做过的一 个实验,一起来揭开光的的
颜色之迷。
我们看到的太阳光是 没有颜色的,让它通 过三棱镜时,你看到 了什么现象呢?
★白光形成了色带,有红、橙、黄、 绿、蓝、靛、紫七种色、绿、蓝、靛、紫
等色光组成的光带,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现象。
色散现象表明:白光 不是单色光 ,而是由
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
彩虹的形成:
• 雨后的天空悬浮着大量的细 小水珠,太阳光照射到这些 小水珠上以后发生折射,产 生了绚丽的七色光。就形成 了我们所看到的彩虹。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 定。
一朵花,在阳光下呈现出十分耀眼的红色, 这是为什么?
光的 三 原 色
色光混合会出现白光吗?
色光的混合
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红+绿=黄
红+蓝=品红
绿+蓝=青(靛)
红+绿+蓝=白
红、绿、蓝 ※
三色光按不同的比例混合,能产
生任何一种其他颜色的光,这叫做光的三原色原理。
1.一束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在光屏上出现
了__________________七色排列的光带。 这叫_______现象,经三棱镜不能再色散的 光叫______光,由两种以上单色光合成的 光叫_____光。
2.夏天大雨过后,空中有一道彩 虹,这种现象是( )。 A. 光的反射 B. 光的反射 C. 光的折射 D. 光沿直线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