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活着》中余华的生命意识
余华《活着》的思想内涵

摘要《活着》叙述这一个平常而深刻的故事,叙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讲述一个人忍受各种苦难活下去的勇气;讲述了苦难的价值与人的伟大;讲述看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活着的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
他教会我们通过泪水去观察微笑,通过苦难来体会生存得乐趣。
人只要一天不死就得好好活着,因为“活着就是一切,活着就是胜利。
”关键词余华《活着》思想内涵正文余华生于浙江杭州,长于海盐。
父母都是医生。
1973年小学毕业,1977年中学毕业,曾在一家镇上的医院任牙医。
1983年开始创作,同年进入浙江省海盐县文化馆。
处女作《星星》发表在《北京文学》1984年1期。
后就读于鲁迅文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联合招收的研究生班。
现定居北京,从事专业创作。
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鲜血梅花》,《在劫难逃》,《世事如烟》,《古典爱情》,《黄昏里的男孩》等,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活着》是余华创作的一个分水岭,同时也是余华在1995年的创作中唯一一部兼有现实主义文学和先锋小说特征的作品。
《活着》用逼近生活的凡世俗事,以平实的民间姿态呈现一种淡泊而又坚毅的力量,提供历史的另一种叙述方法。
而死亡仍是其中的一大主题。
但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却是余华所要表达的绝对真理。
下面,笔者就从三个方面来诠释余华《活着》思想内涵。
一、坚忍不拔是活着的力量“这里讲述的是关于死亡的故事,而要我们学会的是如何不去死。
”《活着》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在讲述死亡故事的同时,也让读者思考面对如此困境,该怎么活下去。
余华用简洁明了且朴素的文字将老农福贵的人生搬上文学殿堂。
他的一生就是一个故事,一个由老农福贵所讲述的一个故事。
读者和作者似乎都坐在老农身边,听他娓娓道来他那坎坷的一生。
没起伏的语调,没激烈的情绪,更没有沮丧埋怨的哭声,一切都是那样的平静,那样的祥和。
论《活着》中的生命意识

论《活着》中的生命意识作者:严格石秋仙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29期摘要:余华在《活着》从叙事内容到作品内涵都表现出一种坚韧而又孤独的生命意识,本文将从对死亡的认知和态度,承受苦难的生命意识和对生命本质的思考这三方面,深刻阐释长篇小说《活着》的生命意识。
关键词:《活着》;苦难;死亡;生命意识;生命本质《活着》以其平淡却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刻画出福贵、家珍、凤霞、有庆等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余华通过对人物苦难经历的描写,反映出新旧交替的动荡时代下人民顽强的生命意识。
《活着》中的主人公福贵在其漫长的生命中,经历了七个亲人的死亡,他的人生可以说得上是极其坎坷的,但是他依旧坚忍不拔地以超然的态度活了下去。
那种坦然面对生活的态度与方式,传递出他超然于苦难之外的生命意识。
一、对死亡的认知与态度《活着》是一部底层人民在艰难生存环境下对抗命运的血泪史,人们纷纷在这个叫“活着”的故事里一一死去,而故事的主人公福贵以一种坚持活下来的方式见证着亲人和他人的离去。
[1]福贵的一生经历了七位亲人的离去,在别人精心设计的骗局下输光了家产,父亲受不了这巨大的打击,一命呜呼了。
父亲的死把他从颓靡的生活中唤醒,使他开始谋求生活。
被国民党拉去做壮丁后的二个月里,母亲积劳成疾也去世了。
但命運并没有停止对福贵的捉弄,儿子有庆为校长献血,遭遇失血过多而死,福贵也只有默默地承受着有庆的离去。
接着送走了妻子家珍,眼睁睁看着女儿凤霞因为无钱医病而致聋哑,最后因难产大出血而死,看着女婿二喜因工伤丧命,看着外孙苦根吃豆子被撑死。
在至亲一个接一个地离去之后,福贵并没有就此堕落,对生活失去希望,更加坚定了活下去的意念。
《活着》中福贵除了见证了亲人的离去,还见证了他人的死亡。
龙二在赌场设局导致福贵输光了家产,而他得到了徐家的财产,却在“土改”时因对抗政府被枪决。
福贵不敢直面龙二的死亡,他心里明白龙二是替他死的,“毙掉龙二后,我往家里走去时脖子上一阵阵冒冷气”,“我摸摸自己的脸,又摸摸自己的胳膊,都好好的,我想想自己是该死却没死”,在龙二枪决后暗暗告诉自己“这下可要好好活了”。
浅析活着的生存希望——论余华《活着》中的生命生存哲学

浅析活着的生存希望——论余华《活着》中的生命生存哲学作者:胡傲雪来源:《科学与技术》 2019年第5期■胡傲雪摘要:《活着》是余华在90年年代后所创作出的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在余华的笔下,主人公福贵历经了了坎坷的一生:早年年荣华富贵潇洒浪荡,却一夜之间家徒四壁,悲剧也从此上演,除了生活的落魄之外,他还要一次又一次的面对家人的死去,到了了晚年年只有一头老牛与他相随,十分凄凉。
文章从《活着》文本出发,探讨“我们应该怎样活着”,表现出个人在一定的生活环境中对活着的深刻体验和深沉思考。
关键词:活着;徐福贵;苦难一、从《活着》看生命本原的韧性生命是一个很单纯的字眼,但是,实现其价值的过程却充满了坎坷与辛酸。
《活着》这部小说中的主人公福贵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历经各种苦难的人。
余华以中国的乡村生活作为福贵的故事背景,而这种环境又具有深刻的意义。
从20世纪40年代--20世纪90年代,农村出身的福贵在惨遭各种苦难的摧残后,已经年近半百,但是,却依旧对生活充满着希望。
在面对“死亡”这一事实时,他的乐观和淡定,让我们感受到了“坚韧”的力量。
在福贵的亲人先后逝世的沉痛打击下,他活着本身就很压抑,同时也是对身心的折磨。
回想他越来越悲苦的生活,因为赌博败光了整个家业,父亲一时接受不了这种事实而被活活气死,紧接着,母亲又丧命,儿子因抽血过量而离开人世,美丽善良的妻子终生劳累最终也未能抵抗住疾病的侵袭,聋哑女儿因生育不顺而命丧黄泉,女婿因工作时受伤而结束了生命,最后,唯一一个亲人小外孙因食用豆子来驱走饥饿而造成腹胀死亡……这里,死亡如同成为了一种习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堂而皇之的被带走了。
生活的艰辛,及其无止境的苦难,全部被这位老人承担着。
但是,他却一直以一种坦然的态度来对待生命,并为我们证明着“活着”的意义——它并非是不断的抱怨、祈求世人的怜悯,也不是放弃自己随波逐流,而是直面现实,默默的忍受生活的不容易、老天带给他的各种磨难及其人世间的不公。
论《活着》的人生哲理

论《活着》的人生哲理摘要余华是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其早期作品蕴含了一种冷漠的风格。
马原淡出后,余华的作品风格发生了变化,作品由冷漠转向了温情。
《活着》这部作品是余华创作风格转变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中作品塑造了福贵等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主人公福贵在偶然的苦难中温情受难,他积极的面对苦难的人生,对生活充满希望,从不放弃。
他在苦难中淡然、坚韧、乐观和活在当下的生存态度给了我们无限生命的启示!关键字:活着福贵人生哲理长篇小说《活着》是余华20世纪90年代的一大力作,是余华创作改变风格之作。
这部小说反映福贵这一人物在建国前至70年代末三十年的时代浪潮中命运跌宕沉浮,通过主人公一生告诉活着的意义。
“《活着》作为现实主义小说,富贵不仅具有生动具体的形象和性格特征,也是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
”作者余华在文本中让我们看到了对传统的人生价值和道德信念的坚守和坚持。
一、在无奈中承受生命的沉重余华通过这部作品想告诉读者:《活着》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困难,在绝望中活下来,但是活着不仅是一种状态,它与苟活有着本质的不同。
“苟活者只要保证生命还在苟延残喘即可,而活着是敢于在经历磨难、面对着困难有着反抗、不屈不饶的精神,有着最顽强的精神力量。
”小说中的主人公福贵是当地有名的纨绔子弟,他好赌成性,最后终于把家族产业给输掉了。
面对生活他不得不低头,他开始担着货物去县城的集市上换钱为生计。
输掉了产业,主人公没有了富家纨绔子弟的娇生惯养的性子,也没有在输掉产业之后的气馁,而是在每一次面对困难时那不屈不饶的精神。
从此,福贵终日劳作在田间,但仍然改变不了生活的窘迫。
对于他还是公子哥时对家的冷漠在输掉产业之后福贵在面对死亡时每时每刻都想着他生命重要的两个女人他母亲和待产的妻子,他有了家的意识。
比如小说中福贵外出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在硝烟弥漫、血肉横飞的战场上受尽煎熬和折磨,等到福贵终于回到家时,发现家中老母亲思儿病亡、女儿生病不得救治而哑。
浅谈余华《活着》的生命观及“活着”的现实意义

内容提要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是一部用死亡讲述活着、以死亡肯定生命意义的故事,旨在使人勇敢地面对生与死的挑战。
作者以冷峻而貌似“残忍”的笔触向我们讲述了福贵一家人的苦难史与主人公福贵命运多舛的一生:从大富大贵到穷困潦倒,从饱尝生活艰辛到身不由己卷入战争洪流,从接受他的亲人一个个走在他的前头到最后与一头叫做“福贵”的老牛在阳光下回忆生活。
在厄运弥漫、磨难接踵而至的日子里,与福贵相关的人相继谢幕,唯有福贵在唱着主角之歌,始终乐观生活,超然面世,生命的张力在这里得以充分体现,从而绽放出永不凋落的生命之花。
《活着》虽然接二连三地发生死亡,但作者不再沉溺于死亡的阴影中不能自拔,而将目光转向探求“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生命无常中人们彼此关爱相携,使人感受了生命的意义。
[1]“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2]‘活着’是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活着》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我们中国人这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
[3]本文试以《活着》为研究对象,探析《活着》的生命观与“活着”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余华;活着;生命观;忍耐;现实意义绪论人,作为自然界生命的主体,其物质、精神生活、价值观也随着历史的更迭而发生变化。
摆在人们面前一个最普通也最原始的话题变得日益突出了,即我们应该抱着什么心态活着,怎样活着才更有意义?余华的《活着》将触角探伸到一个特定的年代和特定的历史氛围,将全部的不幸集中浓缩于主人公福贵一家身上,把对人生的痛苦加以延伸与夸张,将中国人的生存状态,既真实可信又辛酸冷酷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作者笔下,福贵不单单是福贵了,而是那个年代老百姓的缩影。
作者有意淡化了“解放战争、土地改革、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背景,转而向我们讲述普通老百姓如何在悲惨的生活遭遇下,努力挣扎着生存,好好活着。
论《活着》中余华的生命意识

病重,去县城找医生被抓壮丁 ;为了儿子有庆上学, 送走女儿凤霞 ;当面对可 以说间接害死了儿子的凶 手春生时,他选择了原谅;为了哑女凤霞找个人家, 无条件的选择 ;他一次一次埋葬了自己的亲人 ,父 亲、母亲 、有庆 、春生、家珍、凤霞、二喜 ,并且一次一 次 地 活 了 下来 ,最 后 与外 孙 苦 根 相 依 为 命 ,但 不 幸 的命运 又 一次 紧随 了他— — 苦 根也 死 了。他终 于 完 全丧失了希望 ,可却没有选择妥协——他买了一头 老牛,从此相依 为命。这一切都体现了“忍耐”二字。 这两个字是支撑他的动力。《圣经》说,“爱是恒久忍 耐 ”,这话 也 可 以理 解 为 ,恒 久的 忍 耐可 以产 生 爱(当 然也产生勇气),福贵正是这样 ,苦难加上忍耐,塑造 了他宽广 、坚韧、温婉的性格 ,对福贵而言 ,苦难已经 消失于无形 ,他的内心有的只是道禅思想中那种面 对生活时的超然和平静。“正如作者所说,《活着 > 讲 述 了一 个人 和 他 的命 运 之 间 的友 情 ”,“写人 对 苦 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活着 ·韩文版 前言》)。在“给收尸人留钱”的那段文字中我们可以 明显看出福贵在面对死亡的时候是 多么的平静 ,甚 至是 近乎 麻木 的平 静 。面对 命运 带来 的 一次 又一 次 苦难 他选择 了默默承受,将这些苦难都隐藏在自 己的 忍耐 中。福贵 主张 用忍 耐 来应对 生 命 中出现 的 苦难。他认为只有忍耐才能使生命免受苦难与不幸 的威 胁 .才可 以产 生活 着 的勇气 和 力量 。忍耐 才 是 最大勇气的活着。这种对命运的承受与忍耐是福贵 活下 去 的动力 。
论 《活着 》中余华的生命意 识
席 薇
(公安边防部队广州指挥学校基础部文化教研室 广东 广州 510663)
试析余华小说《活着》的生命意识

试析余华小说《活着》的生命意识作者:马晓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4年第07期摘要:著名先锋派作家余华通过对小说《活着》向我们表现了中国四十到六十年代的一个富贵出身的少爷,在特殊的年代机缘巧合所经历的一生。
作者通过对死亡的描述,用冷眼旁观的态度看着主角面对一系死亡,最后只剩下他自己的故事,深刻而丰富的表达出作者对这个世界中生与死的看法,也在孤独与苦难,死亡与生存的纠葛中体现出生命的意义。
关键词:生死;苦难;孤独余华是我国八九十年著名的“先锋派”作家,他执著于对生命真正意义的追求,在不断的创作中,用冷酷的笔法,叙述着对世界、生命的看法;揭露人性在面对现实时展现出来的贪婪、残酷。
而在余华的《活着》中,却是一反常态,作者运用逼近真实的笔法,以平静的语气论述主人公在其生命中经历的一切困苦与灾难,充满血的恐怖与无处不在的温情相交织,正是《活着》小说所体现的:只有不断面对死亡,才能在世俗中存活。
而每个人也都应该理所当然的承受他所受的苦难,那其实是上天的礼物。
主人公富贵由富到贫,其妻子从离开到回来;其被抓走与在战争中存活;其在面对亲人离去时的苦痛与在不断面对新一天的新态度。
《活着》展现给大家的更是一种坚忍不拔的生活态度,是享受生活中的孤独,是面对死亡时还能不忘好好活着的勇敢。
一、《活着》中的生命意识生命意识是人在各种社会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一种本能的生存、死亡的意识。
对一个生命来说,生命意识是相对于死亡而言的。
而又因为死亡具有不可经验性,因此生命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我国对生命意识的理解中,古代以“乐生安死”为要点。
在经过五四时期时以鲁迅为代表对这一思想进行升华的同时,还不断对处于“无知”时期的国民进行启蒙。
在经历着不断的沉淀时,余华对生与死的看法在继承中华千年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大胆的提出“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而这一思想,在《活着》中也有充分体现,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一)人活着是为活着而活“活着”是人存在于世界上的一个重要标志,而只有活着才能称一个个体为是有生命的,有力量的,有资本的。
余华《活着》的生命意识浅析

浅析余华《活着》的生命意识摘要:余华的《活着》为我们上演了一幕幕死亡与苦难的悲情剧,没有太多的豪言壮语,没有太过的悲悯情愫,却如泣如诉地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公子哥如何由浪荡子民到下层贫民的坎坷人生。
接踵而至的亲人的死亡无疑带给主人公福贵极大的失落,痛楚和遗恨,但主人公最后仍能安适地活着。
是什么让一个普通甚至平凡的的中国农民在经历了大风大浪后仍能平淡地去面对?是怎样的生命意识让他如此平静地对待生死?又是什么激发着他对生的希望呢?通过作品,我们看到人与命运的不可抗争性,死亡重击的考验让生命更为丰厚,坚韧,亲情的救赎与感化,以及中国农民身上所特有的忍耐力,让福贵复杂多变的人生单纯到只是为“活着而活着”,或许人生的旅途有太多的不公,但福贵用自己独特的语言阐释了生命的真谛,不管尊贵或者卑贱,不管舒适或者痛苦,只要活着就是最大幸福。
关键词:余华;《活着》;人生观;生命意识八十年代中期,余华作为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作家崛起于文坛,1992年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成为他创作成熟期的一部力作,也是其创作风格的一个分水岭。
作品中的“我”是一个搜集民歌的年轻人,听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讲述自己一生的经历,主人公徐福贵曾是地主家的浪荡少爷,因好赌输光了家产,气死了固执的父亲,母亲重病,福贵进城请医,被国民党抓了壮丁,两年后,他回家时母亲早已病死,医生为了救县长的女人,抽死了儿子有庆,女儿凤霞聋哑,好不容易风光出嫁,一年后却死于难产,妻子家珍亡故于困扰她多年的软骨病,女婿二喜死于搬运时的一次意外事故,外孙苦根又在吃豆子时撑死,直到后来,福贵只得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面对一次接一次的变故与死亡,作品没有表现出太多的呐喊与彷徨,也没有太多的埋怨与控诉,只是用平淡的笔墨让人们在死亡的伴随下完成了一次生命意识的哲学追问。
所谓的生命意识是人在各种社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本能的生存、死亡意识。
对生命个体而言,生命的最大的威胁是来自死亡,但由于“死亡本身的不可经验性,人类对死亡的全部知识,都建立在对他人死亡的现象感知上”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活着》中余华的生命意识
论《活着》中余华的生命意识
摘要: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余华的小说《活着》向我们展现了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死亡。
通过主人翁福贵对孤独的体会,对苦难的承受,对死亡的超越,及对温情的救赎来反映作者对生命意识的探究。
本文主要通过以上四个方面论述《活着》中作者所传递出的对于生命的认知。
关键字:《活着》;苦难;生命意识发表论文网站
《活着》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余华的小说。
这部作品名为“活着”,但是给我们讲述的却是一个不断死去的故事。
可以说《活着》其实是一部充满血泪的小说。
这篇小说事事都围绕着主人公福贵来展开。
作者也正是通过福贵这一人物形象的展示向我们传达了生死之别的真谛。
在一次访谈中,余华先生说:“我见到的这个世界上对生命最尊重的一个人,他拥有了比别人多很多死去的理由,可是他活着。
”这句话指出了一个事实,也做出了一个判断。
那么《活着》到底给我们展示了一种什么样的生命意义,下面将从四个方面论述余华的生命意识。
一、孤独意识
福贵活着但却孤独,身边的亲人一个个都离他而去,父亲被他气死,母亲去世,孩子有庆被抽干血而亡,春生上吊自杀,女儿得败血症死去,妻子得软骨病死去,二喜因为工伤丧命,外孙苦根活活撑死。
可以说跟福贵有关系的人都不在了,福贵的精神支柱已经是没有的了。
这个世界就剩下自己孤零零的一个了。
在小说结尾处有段福贵的话;“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个人过了,我总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长了,谁知一过又过了这些年。
我还是老样子,腰还是常常疼,眼睛还是花,我耳朵倒是很灵,村里人说话,我不看也能知道是谁在说。
我是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
我也想通了,轮到自己死时,安安心心死就是,不用盼着收尸的人,村里肯定会有人来埋我的,要不我人一臭,那气味谁也受不了。
我不会让别人白白埋我的,我在枕头底下压了十元钱,这十元钱我饿死也不会去动它的,村里人都知道这十元钱是给替我收尸的那个人,他们也都知道我死后是要和家珍他们埋在一起的。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来福贵已经做好了孤独终老的准备了。
后来福贵买了一头老牛,福贵就和这头老牛相依为命,一起孤独到老,可以说在现实生活中他是孤独的,没有一个亲人,只有一头老牛陪伴他。
在内心世界福贵同样也是孤独的,亲人都离去了,自己内心已经没有了寄托,在牛耕田的时候福贵是这样说的:“二喜,有庆不要偷懒;家珍,凤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
”可以说福贵把牛当作了自己对亲人的一种思念和寄托,把动物当成了
自己的精神支柱。
毫无疑问,福贵无论是从现实生活层面还是内心深处都是无比孤独的。
二、苦难意识
任何人的生命过程都不会一帆风顺,《活着》中福贵的命运完全可以用多舛来形容。
苦难伴随了他的一生。
在作者看来苦难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苦难是一些经历,一些遭遇。
在生命中的各种苦难面前,有很多人选择了绝望并且妥协,但是这跟遭遇众多苦难的福贵相比就相差很远。
面对苦难时福贵选择了承受,面对死亡的时候,福贵也是那么平淡。
这种心态愈到他生命历程的后期就愈加明显。
可以说福贵的一切灾难都体现了福贵的忍耐生存方式,先开始是他赌博输掉了家产,父亲活活气死;后来母亲病重,去县城找医生被抓壮丁;为了儿子有庆上学,送走女儿凤霞;当面对可以说间接害死了儿子的凶手春生时,他选择了原谅;为了哑女凤霞找个人家,无条件的选择;他一次一次埋葬了自己的亲人,父亲、母亲、有庆、春生、家珍、凤霞、二喜,并且一次一次地活了下来,最后与外孙苦根相依为命,但不幸的命运又一次紧随了他——苦根也死了。
他终于完全丧失了希望,可却没有选择妥协——他买了一头老牛,从此相依为命。
这一切都体现了“忍耐”二字。
这两个字是支撑他的动力。
《圣经》说,“爱是恒久忍耐”,这话也可以理解为,恒久的忍耐可以产生爱(当然也产生勇气),福贵正是这样,苦难加上忍耐,塑造了他宽广、坚韧、温婉的性格,对福贵而言,苦难已经消失于无形,他的内心有的只是道禅思想中那种面对生活时的超然和平静。
“正如作者
所说,《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活着·韩文版前言》)。
在“给收尸人留钱”的那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福贵在面对死亡的时候是多么的平静,甚至是近乎麻木的平静。
面对命运带来的一次又一次苦难。
他选择了默默承受,将这些苦难都隐藏在自己的忍耐中。
福贵主张用忍耐来应对生命中出现的苦难。
他认为只有忍耐才能使生命免受苦难与不幸的威胁。
才可以产生活着的勇气和力量。
忍耐才是最大勇气的活着。
这种对命运的承受与忍耐是福贵活下去的动力。
三、死亡意识发表论文网站
《活着》给我们描述了一系列的死亡事件,那么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余华这篇小说到底给我们展现了怎么样的一系列的死亡事件。
这篇小说描写的是一个地主家的少爷,可以说是吃喝嫖赌,无恶不作。
在别人精心设计的骗局下把家产输个精光。
只能变卖家产,沦为了一个穷人,福贵的父亲受不了这大的打击可以说被福活活给气死了;然后福贵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在被抓去的二个月后母亲因劳成疾也去世了;福贵在战场上经历了生死的考验,同时战友老全在战争中牺牲了;在被解放军解救回来后见到了为自己***的龙二;再后来,儿子有庆为了救县长的夫人被活活抽干了血而亡;同时春生受不了文化大革命的打击上吊自杀了;后来女儿凤霞在生产后得了败血症医生抢救无效后死亡;妻子家珍得了软骨病最后患病而死;最后,忠厚老实的二喜可以说是福贵和家珍的希望,但最后因为工伤丧命,连个全尸都没有;外孙苦根可以说是福贵的最后的希望了,但是却因为吃豆
子而给活活撑死了,连福贵最后的希望都破灭了。
一系列该死的不该死的人都死去了,然而可以说最应该***的福贵却好好的活着。
还越活越健硕了,到最后一头老牛陪伴他孤独到老。
可以说福贵的一生都是伴随着死亡,无时无刻不在遭受着死亡的打击。
富贵的活着就是一个见证死亡的过程。
“《活着》铺展及渲染的是苦难和死亡,而隐于死亡背后并操纵一切的力量,则是无影无踪的命运,以及人性与厄运的韧性抗争,《活着》是悲凉而深沉的命运变奏曲,而暴力、血腥、死亡和苦难则是命运的展开形式”福贵又是如何来面对死亡的了?
四、温情救赎意识
《活着》中,福贵本来是让人厌恶的赌徒,但坎坷的命运,使他由一个毫无人性的赌徒,变成了一个让人悲悯的老人。
余华将福贵推入了无底的深渊,让他在深渊和苦难中获得灵魂的救赎。
让自己的人性获得重生。
当福贵身边的亲人一个一个的死亡后,他只有一头名为福贵的老牛为伴。
他每天下地时都叫着家珍、有庆、凤霞、二喜、苦根的名字。
让老牛以为干活的不是只有他一个,这其实是富贵的自我安慰,也是孤单中的自我解救。
福贵在最后的时光,常常回味以前的亲人和往事,回忆自己的痛苦和过去,仿佛亲人还在身边,自己不是孤单的一个人,只有这样福贵才得以度过一个相当平和的晚年。
结语
《活着》作为余华的转型期代表作品,的确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生命体验。
通过福贵这一人物形象向我们传达了对孤独的体会,对苦难的承受,对生死的超越和对温情的救赎。
最终结成一句话,
善待生命,活着就好。
参考文献:发表论文网站
[1]余华。
活着[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3.
[2]陆扬。
死亡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版社,2007
[3]洪子诚。
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