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余华小说中的人物性格与生活命运 (1)

合集下载

人性之恶与生存之难——论余华小说人物的生存状态

人性之恶与生存之难——论余华小说人物的生存状态
关 键 词 : 人 性 之 恶 ; 生 存之 难
(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广州 5 1 0 6 6 3 )
不论是主张 “ 人之初, 性本善”的中国文化还是认定人性本 恶的西方 文化, 都承认人性 有善恶两 面, 因此, 作 家们 在创作 中也 往往既探寻人性善 的一面, 也发掘人性恶 的一面 。但是在 写人性 善还是写人性 恶的问题 上 ,不同的作家却有不 同的选择 。中国 当代文坛上著 名的先锋 小说作家余华显然是偏重写人性 恶的作 家, 特 别是 揭露 人性 本身的恶 , 以此凸现人 的 自私 、 狠毒和 凶残 , 由于人本 身的缺陷和宿命的捉弄 ,人深陷痛苦 的泥 沼。人性 之 恶和生存 之难 也成为余 华小说基本的精神 内核 。本 文试 图从 坚 持性本恶 的德 国哲 学家叔本华对人性和生存悲剧 的观点来 分析 余华作 品中的人性 之恶和人物生存之难 。叔本华认 为 “ 一切 生 命 的本质 就是 苦恼 ” ,“ 每个人都为 自己的生存 而奋 斗 ,自私 自 利普遍地 是人 们行为的准则 。因此 ,人类社会 就成 为人 与人之 间互相竞 争 、彼此吞食 以苟延残喘 的场所 。憎恨 、仇恨 、暴力 和罪 恶就充斥 于和横行于这个世界 ,个体 的生存 就时时受到攻 击和威胁 ,时时面临毁灭 的危险 。 ”…( P . 1 0 3) 基于对人性的不 信任 ,余华着力去刻画人类的残酷性 ,并且提出了 自己的生存哲 学 :“ 人 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 ,而不是为活着之外 的事而活 。 ” , 他认为人 面对 生活的态度是忍耐 ,承受生 活带 给你 的灾难 ,突 出了人的软弱性 ,于是这种对生活 的悲观意识 使他作品中的人 物 时刻 面临生存 的困境 。 人性之恶 德国著名 的哲 学家叔本 华认 为 “ 人是唯一使别人遭受痛苦 而不带任何 目的的动物 ,人使别人痛 苦 ,没有旁的 目的 ,只是 为了使别人痛苦。 ”” ( P 。2 2 6) 余华在作品 中充分而又冷酷地 描述 了家庭伦理 的颠覆 、 自我 的丧失 、人性的异化以及文化 的

活着人物形象分析

活着人物形象分析

活着人物形象分析(总3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活着》人物形象分析财管4班学号:20 姓名:韩雪冰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是作家放弃先锋探索重返写实之路的乡土力作。

这部小说反映了福贵这一小人物在建国前至70年代末三十年的时代浪潮中命运的跌宕沉浮,并通过主人公一生的生存状态告诉世人活着的自为性与终极性。

“《活着》作为现实主义小说,福贵不仅具有生动具体的形象和性格特征,亦是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

”作者在文本中让我们看到了对传统的人性价值和道德信念的坚持和固守。

这部小说讲述的是关于一位普通中国农民福贵一生的故事。

这部有12万多字的长篇,虽然只是刻意突出了几个农民的个人命运和细碎生活,但于平凡中达到奇妙的效果,几近写出了一种民族苦难史和民族生命力。

《活着》的主人公福贵,出身于地主家庭,在旧时代吃喝嫖赌,把祖上的家产败光,他的这一行为气死了老父亲,接着又被国民党军队抓去当兵,回来时老母亲已经死去。

福贵被解放军俘虏后放了回来,还赶上了分土地,洗心革面的他一心要和家人守在一起“好好的活着”。

可是,公社化和随后的大饥荒、文化大革命、包产到户,都波及到了这个普通的农家,劳累过度而又营养不良的气质家珍患了不治之症,最后死去,儿子友庆为了给县长的老婆输血被医生抽干了血而死去,女儿凤霞终于嫁了一个知冷知热的丈夫二喜,让福贵感到生活的幸福,却不料凤霞在分娩时难产而死,随后女婿二喜在劳动中死于意外事故。

包产到户后。

衰老的福贵体力不支,他的外孙苦根小小年纪就帮助他干农活。

先是淋雨得了病,又因为吃了过多的青豆胀死了。

最后只有可怜的福贵孤独终老。

一、死亡意象《活着》中的人物都不经意地“遭遇”死亡,死亡意象似乎构成了这部小说最鲜明醒目的一道风景。

通过密集而频繁的死亡叙述,我们不能不说作家具有一种对死亡的偏爱,在余华笔下,死亡只是作家达到自己创作目的的一个阶梯、工具或手段,它不是生命的另外一种形式,作家将其还原为一种生命的真实,是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生存方式,并以死亡为跳板,以达到升华主题和剖析人生的目的。

《活着》中的命运与生活哲学

《活着》中的命运与生活哲学

活着中的命运与生活哲学1. 引言《活着》是余华所著的一部小说,通过描述中国农民福贵的命运起伏,揭示了生命的脆弱和人性的坚韧。

这部作品反映了人们在逆境中如何面对挣扎、忍耐和追求生命的真谛。

本文将探讨《活着》中体现出来的命运与生活哲学。

2. 命运:无法违背却可以超越《活着》中主人公福贵经历了一系列不幸事件,从家族衰落到妻子自杀、儿女相继死去等悲剧。

这些事件无法改变福贵的命运,但他并没有被困于心理绝望之中,而是以积极乐观态度去接受并应对命运带来的挑战。

他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并始终坚持努力生存下去。

3. 忍耐与坚韧:困境中寻找生机面对种种不幸遭遇,福贵并没有选择放弃,而是以非凡的忍耐和坚韧度过了生活的艰辛。

他在极端贫困、苦难与压迫之下,依然不屈不挠,努力寻找生存的机会,并勇敢面对人世间的痛苦与不公。

4. 生命的真谛:家庭、友情与爱《活着》中通过福贵与家人和朋友之间的关系展示了生命的真谛。

虽然失去了亲人,但福贵依然珍视家庭,与女儿养子一起相依为伴。

他用爱和责任支撑并延续着自己的血脉,并找到了守护亲情、友情以及爱情的意义。

5. 反思与启示通过《活着》,我们可以反思人生中遇到的各种命运转折点,从福贵身上学习如何应对挫折和逆境。

无论是处于怎样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都要保持乐观心态和积极态度,勇敢面对悲剧并寻找希望。

同时也应该珍惜身边重要的人物关系,在困境中相互扶持,并用爱去温暖彼此。

6. 结论《活着》通过展现福贵的命运与生活哲学,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处境和态度。

面对命运的反复,我们应该学会接受且不放弃,并用忍耐和坚韧去追寻真正的幸福与意义。

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只要我们保持希望、坚守内心信念,就能冲破困境,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

《活着》人物形象读后感 活着人物形象分析

《活着》人物形象读后感 活着人物形象分析

《活着》人物形象读后感《活着》是由余华所著的一部小说,通过主人公福贵的亲身经历,揭示了中国农村的苦难、家庭的破碎以及人性的无限扭曲。

在这本小说中,作者精心刻画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他们的命运和内心都展现出了强烈的生命力和复杂的情感。

下面将对《活着》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福贵福贵是本书的主人公,也是整部小说的灵魂。

他是一个普通的农民,通过家族努力,拥有了一片田地。

然而,他的命运却在一瞬间发生了剧变。

他一度失去了家人,被迫流亡,成为一个无依无靠的人。

在艰难的岁月里,福贵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和苦难,但他从未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和对正义的追求。

福贵的坚韧和乐观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在最黑暗的时刻,他能够找到生存的希望和忍受痛苦的力量。

他从来没有怨天尤人,反而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的困难。

尽管遭受了无尽的折磨,福贵始终坚信生活不仅仅是痛苦和困苦,而是充满了美好和可能性。

福贵的人物形象告诉我们,哪怕命运曲折,哪怕生活艰辛,我们都应该秉持一种乐观的态度去面对。

他的坚韧和乐观也成为了其他人物形象的象征,激励着他们不断向前。

晓霞晓霞是福贵的妻子,是一个坚强而有勇气的女性。

在福贵最困难的时候,晓霞变得顽强而坚定,她承担起照顾福贵的责任,默默地守护着他。

她是一个细心而善良的女人,她的存在给予了福贵力量和勇气去面对一切困难。

晓霞的形象体现了一个家庭妇女的伟大和力量。

她无条件地支持和爱护着福贵,毫不犹豫地舍弃了自己的幸福,而只是默默为福贵的生存而奋斗。

通过晓霞,作者传达了人性中的温情和家庭的重要性。

阿耐阿耐是福贵的女儿,她是一个机智聪明的女孩。

在面对种种困境时,她经常是福贵的得力助手,也是他最亲密的伙伴。

她有着一颗善良而独立的心,她总是在有限的资源中寻找希望和生活的可能性。

阿耐的形象传达了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乐观精神。

尽管她年幼,却能够理解并应对困境,她一直在尽力保护福贵,为他寻找生活的希望。

通过阿耐,作者呼吁读者要勇敢面对挑战,并从中找到力量和智慧。

活着中苦根的人物解析

活着中苦根的人物解析

苦根是余华作品《活着》中的主要人物,他是福贵膝下最小的儿子。

苦根的人物解析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家庭背景:苦根是福贵在年老体衰之时才得到的儿子,但他从小身体就虚弱,生活的艰辛让他过早地体验了人间的苦难。

这个背景设定展现了福贵家庭的苦难历程,同时也暗示了苦根自身命运的不幸。

2. 性格特点:苦根的性格比较内向、温顺,这可能与他的成长环境有关。

他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对父母的话言听计从。

但同时,他又很听话懂事,对于福贵和家人安排的任务都会尽心尽力地完成。

苦根的这种性格特点体现了当时社会背景下普通人的普遍状态。

3. 人生经历:苦根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

他出生不久,母亲就去世了,长大后又经历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动荡。

他的人生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痛苦,这些经历塑造了他的性格和人生观。

4. 人物象征:苦根在《活着》中是一个象征性的角色,代表着中国社会历史变迁中的普通百姓。

他的命运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苦难历程和普通人的生存状态。

苦根的命运也提醒人们珍惜当下的生活,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综上所述,苦根是一个命运悲惨、性格温顺的人物形象,他的经历和命运反映了中国社会历史变迁中的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和生存状态。

通过苦根这个角色,余华表达了对普通人的关注和对生活的思考,同时也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即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珍惜当下的生活。

希望这个回答能让您满意!。

活着》人物形象分析

活着》人物形象分析

《活着》人物形象分析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是作家放弃先锋探索重返写实之路的乡土力作。

这部小说反映了福贵这一小人物在建国前至70年代末三十年的时代浪潮中命运的跌宕沉浮,并通过主人公一生的生存状态告诉世人活着的自为性与终极性。

“《活着》作为现实主义小说,福贵不仅具有生动具体的形象和性格特征,亦是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

”作者在文本中让我们看到了对传统的人性价值和道德信念的坚持和固守。

这部小说讲述的是关于一位普通中国农民福贵一生的故事。

这部有12万多字的长篇,虽然只是刻意突出了几个农民的个人命运和细碎生活,但于平凡中达到奇妙的效果,几近写出了一种民族苦难史和民族生命力。

《活着》的主人公福贵,出身于地主家庭,在旧时代吃喝嫖赌,把祖上的家产败光,他的这一行为气死了老父亲,接着又被国民党军队抓去当兵,回来时老母亲已经死去。

福贵被解放军俘虏后放了回来,还赶上了分土地,洗心革面的他一心要和家人守在一起“好好的活着”。

可是,公社化和随后的大饥荒、文化大革命、包产到户,都波及到了这个普通的农家,劳累过度而又营养不良的气质家珍患了不治之症,最后死去,儿子友庆为了给县长的老婆输血被医生抽干了血而死去,女儿凤霞终于嫁了一个知冷知热的丈夫二喜,让福贵感到生活的幸福,却不料凤霞在分娩时难产而死,随后女婿二喜在劳动中死于意外事故。

包产到户后。

衰老的福贵体力不支,他的外孙苦根小小年纪就帮助他干农活。

先是淋雨得了病,又因为吃了过多的青豆胀死了。

最后只有可怜的福贵孤独终老。

一、死亡意象《活着》中的人物都不经意地“遭遇”死亡,死亡意象似乎构成了这部小说最鲜明醒目的一道风景。

通过密集而频繁的死亡叙述,我们不能不说作家具有一种对死亡的偏爱,在余华笔下,死亡只是作家达到自己创作目的的一个阶梯、工具或手段,它不是生命的另外一种形式,作家将其还原为一种生命的真实,是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生存方式,并以死亡为跳板,以达到升华主题和剖析人生的目的。

法国哲学家弗拉基米尔·扬克雷维奇曾指出:“只有能够死亡的才是有生命的。

活着人物形象分析

活着人物形象分析

活着人物形象分析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活着》人物形象分析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是作家放弃先锋探索重返写实之路的乡土力作。

这部小说反映了福贵这一小人物在建国前至70年代末三十年的时代浪潮中命运的跌宕沉浮,并通过主人公一生的生存状态告诉世人活着的自为性与终极性。

“《活着》作为现实主义小说,福贵不仅具有生动具体的形象和性格特征,亦是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

”作者在文本中让我们看到了对传统的人性价值和道德信念的坚持和固守。

这部小说讲述的是关于一位普通中国农民福贵一生的故事。

这部有12万多字的长篇,虽然只是刻意突出了几个农民的个人命运和细碎生活,但于平凡中达到奇妙的效果,几近写出了一种民族苦难史和民族生命力。

《活着》的主人公福贵,出身于地主家庭,在旧时代吃喝嫖赌,把祖上的家产败光,他的这一行为气死了老父亲,接着又被国民党军队抓去当兵,回来时老母亲已经死去。

福贵被解放军俘虏后放了回来,还赶上了分土地,洗心革面的他一心要和家人守在一起“好好的活着”。

可是,公社化和随后的大饥荒、文化大革命、包产到户,都波及到了这个普通的农家,劳累过度而又营养不良的气质家珍患了不治之症,最后死去,儿子友庆为了给县长的老婆输血被医生抽干了血而死去,女儿凤霞终于嫁了一个知冷知热的丈夫二喜,让福贵感到生活的幸福,却不料凤霞在分娩时难产而死,随后女婿二喜在劳动中死于意外事故。

包产到户后。

衰老的福贵体力不支,他的外孙苦根小小年纪就帮助他干农活。

先是淋雨得了病,又因为吃了过多的青豆胀死了。

最后只有可怜的福贵孤独终老。

一、死亡意象《活着》中的人物都不经意地“遭遇”死亡,死亡意象似乎构成了这部小说最鲜明醒目的一道风景。

通过密集而频繁的死亡叙述,我们不能不说作家具有一种对死亡的偏爱,在余华笔下,死亡只是作家达到自己创作目的的一个阶梯、工具或手段,它不是生命的另外一种形式,作家将其还原为一种生命的真实,是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生存方式,并以死亡为跳板,以达到升华主题和剖析人生的目的。

论余华的《活着》

论余华的《活着》

论余华的《活着》余华的小说《活着》是一部深刻的文学作品,它反映了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复杂性。

本文旨在通过对小说中的人物、主题和叙述技巧等方面的分析,探讨余华小说的风格以及其对中国文学的价值。

一、人物分析小说的主人公是福贵,他是一个平凡的农民,但在动荡的历史时期中经历了许多不幸的变故。

福贵具有特殊的体验,他亲身经历了苦难和死亡,但他依然能够坚强地生存下去。

这说明了福贵在心理上的强大和适应能力。

他的性格也表现出某种程度的愚昧和顽固,但这些缺点也使他更加真实。

福贵的女儿小福贵也是小说中的一个关键人物。

她展现了一个典型的中国女性的形象,她患病、被卖、死亡,但是她也表现出内心的坚强和玲珑剔透的品质。

其他人物如福贵的父母和妻子等也都是典型的中国农民形象,他们与福贵一样,经历了生死考验。

二、主题分析《活着》的主题包括生命、死亡、家庭、人性等。

小说描绘了福贵一家人在改革开放时期所经历的一系列困境,成功地表现了生命这一主题。

通过小说中对食物、财产等物质生活的描述,以及对感情、尊严等精神需求的探讨,体现了生命的宝贵价值。

死亡是小说另一个重要的主题,福贵亲眼目睹了自己的子女相继死去,这给他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小说中也论述了家庭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每个人都应有的人性尊严。

三、叙述技巧分析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深入了解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小说也通过时间和空间的重合,使小说呈现出复杂而有序的叙述方式。

小说的语言简单而朴素,同时也富有意象和象征性。

通过与其他文学作品的比较,本书可以被归类为魔幻写实主义,它利用了幻想和现实元素的交织,直接描述和间接象征的手段来呈现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和现象。

结论:《活着》充分体现了余华小说的独特风格,以及对中国文化、社会和历史的深刻反思。

福贵和其家人的遭遇,反映了社会中某些群体的生存状况,更凸显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小说的语言简单而朴素,但却充满了情感和文化意义,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珍贵之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余华小说中的人物性格与生活命运摘要:性格与命运的关系紧密相联,不可分割。

不同的人的性格会决定不同的生活命运,反之,生活道路的不同也会反作用于人的性格。

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余华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将这二者的关系表现的十分突出,尤其是在90年代后创作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

在文中,作者通过对普通人物进行余华式特有的加工处理,展现了人性中最为复杂的一面和历经苦难的多舛命运。

由此,将文学与生活紧密结合,再次阐释了性格与命运的错综变换的复杂关系。

关键字:余华人物性格生活命运苦难坚韧在中国的当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是在用内心的绝望与呼喊写作,在他的笔下,将人性的善与恶描摹的真实生动,淋漓尽致。

站在人生的高度,他将人物至于苦难的环境下,反复历练,层层盘剥,犹如高炉中的顽石,终数尽磨难,留下警醒与教训的碎片。

这位作家正是余华先生。

余华无疑是先锋小说中最具文化冲击力和颠覆性的作家。

他的作品不仅偏离了以确立人的主体性为目标的新时期文学主潮,而且对五四新文学启蒙主义传统构成了了解和颠覆。

他的早期作品以纯净细密的叙述,打破日常的语言秩序,组织着一个自足的话语系统,并且以此为基点,建构起一个又一个奇异、怪诞、隐秘和残忍的独立于外部世界和真实的文本世界,实现了文本的真实。

但是自《在细雨中呼喊》开始,他的作品不再晦涩难懂,而是在现实的叙述中注入适度的现代意识,以简洁的笔触和饱满的情感尽可能地获得读者最广泛的共鸣。

读余华的作品,就像是经历了血和泪的洗礼,当文中的纷纷扰扰一次次地从我的心尖碾过时,仿佛深陷其中,常会在心中留下万般感慨,这想必也是笔者喜爱余华作品的最主要原因。

《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是余华在转型后,在90年代后先后创作的,也是笔者在此文中主要论证的关键作品。

而在这三部作品中,余华将人物性格与生活命运的复杂关系展现的到为全面。

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曾说道:“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

”这句话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性格是与生俱来、伴随终身的,永远不可摆脱,如同不可摆脱命运一样;二是性格决定了一个人在此生此世的。

一.余华小说中的人性与环境性格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

它是在后天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人的核心的人格差异。

而当小说的发展进入“美的历程”的第二个阶段,作品的重点开始移向人本身,人成为小说艺术的表现中心。

这个时期,小说家把自己的智慧放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把人物性格的发展作为情节发展的基本动力,原来人物为故事服务的地位被颠倒过来,故事变成为塑造人物性格服务的手段,变成了性格的载体。

到了这时,一部作品的情节,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主要人物的性格发展史。

(一)人性中的复杂《活着》是一篇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这部作品主要讲述了“地主少爷”福贵一生的故事。

他嗜赌成性,终于赌光家业,一贫如洗。

穷困之中的福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机灵活泼……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

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如此凄惨的人生,福贵经历了尘世间最痛苦的事——生离死别,而且不单单只是一次。

面对六位亲人相继的死亡,在乱世之中,他从未停止过一个念头,那就是活着。

正如卡夫卡日记中所写:“不要绝望,甚至不要因为你并不绝望这个事实而绝望,当一切似乎山穷水尽,天欲绝人之时,一股新的力量又从你心底升起,而这正意味着你认然是活着的。

”从这里可以看出福贵是坚韧的,正因为性格坚忍不拔,才能再无数苦难面前继续前进;福贵又是乐观的,在他的人生中,虽曾有无所事事,并因自己颓废嗜赌而在一夜间输光家产,但毕竟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

随后,多难的人生便向他走来,但是福贵依然活了下来。

人的本能也好,坚如钢铁也罢,都说明在他的身上,有一种人性中最初、最朴实的精神。

另外,福贵也是余华艺术世界中出现的第一抹乐观主义的曙光,并且这体现了热爱人生的积极一面。

①相反,福贵身上有一种甘于忍受,限与忍耐的消极品质,这也是后来导致他悲惨人生的重要因素。

《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比较具有喜剧色彩的一部小说。

可轻快的背后却有着更让人心觉酸楚的平凡人的故事——发生于解放初的五六十年代,那时主人公许三观还是一个青年,有着好奇心,责任心……生活成了他活下去的动力,不得不拼命地工作,但是依然无法保证生活。

于是在非常无可奈何或者无助的时候,他就会用卖血来解决。

生活的艰难对他而言已变得微不足道,他仍然坚韧、顽强地与苦难斗争,在艰辛的生活中继续前进,不低一次头,不服一次输,彰显出对人生积极的态度。

在许三观的性格中,既有着阿Q自我安慰和欺骗的一面,也有着阿甘持之以恒,拼搏到死的一面。

当别人都说一乐长得不像他时,他让三个儿子排成一排坐着,从左到右从右到左看了又看,阿Q的认为儿子长得不像他没关系,像兄弟也可以。

可他又为了一乐阿甘似的拼命地卖血,一路卖学到上海,分别在林浦、百里、松林、黄店及长宁五个地方卖了五次血,为了强迫自己喝下冰冷的河水,不停颤抖着自己的身躯,即使卖尽浑身热气被旁人取笑,也置生死于不顾,以至于差点休克死掉。

的确,许三观让人看到了不畏艰难,心中有善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②《兄弟》是两个时代相遇以后出生的小说,前一个是文革中的故事,那是一个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和命运惨烈的时代,相当于欧洲的中世纪;后一个是现在的故事,那是一个伦理颠覆、浮躁纵欲和众生万象的时代,更甚于今天的欧洲。

一个西方人活四百年才能经历这样两个天壤之别的时代,一个中国人只需四十年就经历了。

四百年间的动荡万变浓缩在了四十年之中,这是弥足珍贵的经历。

连结这两个时代的纽带就是这兄弟两人,他们的生活在裂变中裂变,他们的悲喜在爆发中爆发,他们的命运和这两个时代一样地天翻地覆,最终他们必须恩怨交集地自食其果。

文中的宋凡平代表了中国传统家庭典型男人的形象。

他善良、乐观、豁达、细心、体贴,又充满慈爱,自尊自强。

无论作为父亲还是丈夫,他都做得尽善尽美,是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

他把全部的爱都要奉献给了妻子和孩子,却甘愿独自承受由于时代的迷乱所带来的沉重的痛苦,直至生命的终点。

李光头是余华笔下非常有趣的人物。

他狡黠、无赖、勇敢、无畏、自得其乐、精于世故,懂得利用别人的欲望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让人哭笑不得、爱恨交加,用余华自己的话说,“他是既无耻又尊严活着的人”。

宋钢和父亲宋凡平一样,温厚、朴实,忠诚。

他温婉多情,安分守己,却优柔寡断,软弱可欺,适合居家丈夫,一辈子做的最勇敢的事就是为了心爱女人断了兄弟情份。

不错,他赢得了爱情,但却没能守住爱情,最终也因为这份爱早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不可否认的是,宋钢与父亲宋凡平一样,都是善的化身。

(二)环境中的曲折影响性格的因素有很多方面,但笔者认为最为重要的是环境的因素,包括从小生活的家庭环境以及主人公所处的社会大环境,还有成长过程中的所接触到的人和感想。

最先涉入的环境影响人初始性格的形成,后性格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同一个人处在不同的环境之中,其所形成的性格也是不同的。

《活着》中的福贵与《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许三观的性格有着许多相似之处,这也与他们所处的环境有着很大关系。

在那个社会动荡,灾害频繁的环境下,老百姓的生活艰难,常困苦于生计之中,福贵和许三观就是当时最下层的劳动人民的典型代表。

也正是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下,造就了福贵和许三观坚韧不拔的品质。

但福贵与许三观的性格又是不同的,在福贵的性格中,更多的是忍耐,而在许三观的性格中,更多的是坚韧。

这也与他们俩所处的环境有着很大的联系。

福贵曾是一位地主家的少爷,当然自幼不愁吃、不愁穿,过着享乐的生活。

可他并没有利用好的生活环境,不求上进,无所事事,而是只知自己是该享福的少爷,高枕无忧。

这样的环境一方面让他变得贪婪,懒惰,不负责任,没有担当;另一方面,他这样会将自己封闭起来,使得他很少与外界积极进步的东西接触,并且对于待人处事更是知之甚少。

于是空虚的心促使他走向赌博,却输掉了他的一切,一夜间沦为乞丐。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福贵手足无措。

然而这只是一个开始,而后六位亲人的相继死亡更是对福贵的内心造成极大的伤害。

可苦难也使福贵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想着积极的一面发生着改变,但还是少不了去接受并忍耐苦难。

而许三观则大大不同。

许三观自幼就是一个孤儿,没有生活保障的他必须从小就学会生存,因此他骨子里就刻着坚忍不拔。

当然也少不了自己独闯天下,与社会中的各种人打交道,性格便会开放很多,从中的得到的社会经验也比较丰富。

因而在生活遇到困难时,许三观想的是如何去解决,即使是血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这种无私的精神在年少时就已形成。

《兄弟》中的李光头和宋刚的性格是两个方向,这与他俩的生活环境关系密切。

李光头与许三观稍有相似,都自幼丧父,因而很多事需要自己去面对,性格必须过硬。

但不同的是,李光头聪明而又狡猾,还善于言谈,脑袋中尽是各种奇异的鬼点子,这与他自小接触镇上的“有名人物”有关,练就了会说话办事的能力。

而宋钢有着一个品格优秀的父亲,在这样一位高大父亲的呵护下,虽继承了父亲的优点,为人正直善良,有文学才华。

但也形成了遇事怯懦,优柔寡断的性格。

这两种性格在两种不同时代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恰恰体现了环境对于人性格的作用。

二.余华小说中的两种命运事情因有众多的因素影响其发展,而时间和机会只给一次,任何一个因素的改变,事物的发展也将会改变,而时间只有唯一性和不可逆转性,所以人们不知道某个因素没有产生影响的情况是什么样的,这就是命运。

(一)绝望命运的呼喊在福贵的这场苦难命运的滑行过程中,死亡成为一个无法摆脱的阴影。

年轻时的他由于自己的过错活生生地气死了自己的亲爹。

也正是从这次事件中,福贵获得了一种极度的经深圳汉和道德警醒,从而使自己慢慢地改变了玩世不恭的个性,恢复了善良、同情和宽厚的人性品质,并意识到了生命存在的责任和意义。

特别是当他被抓为壮丁历时数年的死里逃生后,他似乎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活着的不易和家庭的温暖,从那之后,福贵虽陷入了贫困,但他的胸怀和眼光,还有精神,却变得宽广起来。

可命运依然无情的让他一次又一次的体会失去亲人的痛苦,只留下他一个人来面对这样的生离死别。

这种人生感受,就像尖刀一样刺痛了福贵的心,他无能为力,只有承受,因为这是命运。

在命运面前,任何愤怒和反抗都显得苍白无力,任何绝望和郁闷都变得无比怯懦。

就犹如披着皮的行尸走肉,在世事的冷漠背后进行绝望而又无力的呼喊。

所以,福贵学会了宽容,学会了容纳,学会了接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