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余华小说创作转型后的艺术走向
浅论余华小说的叙事艺术

浅论余华小说的叙事艺术余华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小说以其深刻的现实主义风格和扎实的叙事功底而著称。
余华的小说叙事艺术独具匠心,他通过细腻入微的叙事方式,将人性的复杂、生命的苦难、历史的沉浸和社会的变迁刻画得淋漓尽致。
本文将从余华小说的叙事特点、叙事结构、叙事角度和叙事语言等方面,浅论余华小说的叙事艺术。
余华小说的叙事特点余华小说的叙事特点体现在对人的关怀和对历史的关注上。
余华的作品以中国大陆农村为题材,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和故事的叙述,展现了一个个普通人的命运与内心。
他的小说中充满了对人性的关照,对人生的洞察,对命运的思考。
余华用故事讲述人生,通过对人物的细致塑造,揭示了人性在各种磨难中的扭曲和挣扎,在命运的巨轮下不屈的坚韧和韧性。
余华的小说叙述着中国的历史。
他的作品中融入了历史的烙印,直面中国的社会变革和历史沧桑。
余华通过小说讲述了中国几十年来的社会变革和人民遭受的苦难,揭示了社会的暴力与不公,以及人民对此的反抗与求索。
余华的小说以历史为背景,以人物为中心,通过对历史的再现与人性的探究,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余华小说的叙事结构通常采用线性叙事结构。
他通过线性的叙事方式,沿着时间发展的脉络,叙述人物的生活经历和命运变迁。
他的小说中常常交织着多个时间节点的叙述,通过对现实和回忆、过去和现在的交错展开,深化了对人物内心和命运的揭示。
余华的叙事结构清晰、紧凑,能够将读者带入故事场景,感受其中的情感和张力。
余华的小说叙事结构常常以“寓言”的形式出现。
他借助寓言的叙事手法,通过对小说世界中的虚构事件和人物的隐喻刻画,阐发了更深刻的主题和意义。
他的小说中常常出现寓言般的情节和人物,通过这种叙事结构,余华在表层故事之下,揭示了更为深刻和抽象的内涵,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反思和启示。
余华小说的叙事角度多样,常常采取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这种叙事角度可以让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而且也能够揭示出更多的内在联系和外在意义。
浅论余华小说的叙事艺术

浅论余华小说的叙事艺术余华是当代中国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其中的叙事艺术更是成为学术研究的焦点。
余华的小说以其深刻的叙事艺术而闻名,他的作品在叙事结构、语言表达、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本文将从叙事结构、语言表达和人物塑造三个方面来分析余华小说的叙事艺术,希望能够对读者更好地理解余华的作品。
余华的叙事结构非常独特,他擅长运用多重叙述手法,通过不同的角度来展现故事的多重层次。
在《活着》中,余华通过将主人公的遭遇融入中国历史的大背景之中,使整个故事呈现出一种历史与个人命运的交融。
他还善于运用反复叙述的手法,通过对同一事件的多次叙述,展现出人物内心的复杂和矛盾。
在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中,余华通过多次出现的“血”这一象征性的事物,让读者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中感受到许三观的艰辛与坚持。
这种叙述手法既有助于增加故事的层次感和厚度,又能够引导读者深入思考故事中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意义。
余华的语言表达也是其叙事艺术的重要表现之一。
他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力度,能够准确地传达出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在《兄弟》中,余华通过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文革时期青年一代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变化,这种语言的贴近性和真实感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余华的语言还具有一种悲悯之情,他通过对生活中的苦难和磨难的真实刻画,传递出对生命的深切关怀和充满希望的态度。
这种语言的独特魅力使余华的小说不仅在中国,也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
余华的人物塑造也是他叙事艺术的一大亮点。
他擅长通过对人物的细腻描写来展现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变化。
在《活着》中,主人公福贵的命运曲折,从富有到贫穷,从开心快乐到悲惨绝望,这一切都是余华通过对福贵内心的描绘而展现出来的。
这种深刻的人物刻画能够让读者对人物的遭遇产生深切的同情和理解,也让故事的情感更加深入人心。
余华的小说中还有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物形象,如《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许三观、《兄弟》中的兄弟等,这些人物既是作者对特定时代和社会群体的真实刻画,又具有一种象征性的意义,能够让读者在感受故事情感的也能够思考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和人性命运。
从人间的“屠宰场”走向家庭温情——试论余华小说创作的主题演化趋向

种》, 作为余华前期的代表作 品 , 谓将 暴力 演绎到 了极 致。 可
一
了余华在 中国当代文坛的重要地位。纵观余华 的小说 创作 , 大体可见前期 以展现暴力为主 , 后期 以渲染苦难为重的主题
演化趋 向。这种演化使余华 不仅成功地 完成 了 自我 艺术上
个 家庭 的故事被描述成 一个从 生存 的虚空 到 肉体 的乌有 的长长 的倒计数过程 。这一 发生在两兄 弟之 间的死亡 与复
而且也实现 了自我精神 上的一 次迁徙——从先 前的哲 学化
命运思考向情感化生命 体恤 的转 变, 从冷静 的理性立 场向感 山峰的妻子又借助公安机关杀 死山 岗, 并将 山岗的尸体“ 贡献” 给医院 , 以便让他 死无完尸 。作 品的最后 , 一群医生在谈笑 风生 间将 山岗的尸体各取所需地
仇的紧张情节成为高度的悲剧题材 : 哥哥 山岗四岁 的儿 子不
小心摔死 了他的堂弟 山峰的幼子 。山峰在 仇恨与 愤怒 中一 脚踢死了 山岗年仅 四岁 的儿 子 , 弟两家从 此结 了仇 , 走 兄 并 上了循环复仇之路。死亡从此接 踵不 断。哥哥 山岗采用残
的再次转变—— 回到朴素 , 回到现实 , 回到苦难 的命运 之中 ,
收 稿 日期 :0 6— 3—1 20 0 4 作者简介 : 莫付欢( 9 8 1 7 一), , 女 广西武宣人 , 士研究生 。 硕
像衣服一样折叠起来 , 也离 开了。其浓郁 的血腥 气息 、 鲜血
淋淋 的图景给人 以阴森恐怖与寒彻肌骨的感 觉。此外 如《 一
光。 叫 余华 说 : 叙 述 者 不 是 ‘ ’ 而 是 ‘ ’ 好 比 一块 “ 人 , 物 ,
铁 , 只有“ ” 完全是在用一种非常冷 的叙 述语调进 行写作 , 我 才真正找到了 自己 的叙述 语调 , 常冷酷 。 L 在 这种 创作 非 ”]
试探余华小说前后期的转型

试探余华小说前后期的转型作者:刘靖之来源:《新校园(下)》2016年第01期摘要:作家余华的创作经历了从早期先锋写作到后期现实主义写作的成功转型。
余华的转型是值得肯定的,从揭示“人性恶”回归到“人性善”,体现了人性的回归和价值。
本文将以余华小说的转型原因和体现为主题,对余华的创作转型进行总体的分析。
关键词:余华;转型;人性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上,余华是一位极为重要的作家,他的创作承载了新时期小说的独特意义和价值。
余华的创作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几乎每一部小说都能引起社会的巨大反响。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转型,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社会环境平稳发展,文学再也无法如80年代那样引起社会的轰动。
余华开始了自身创作的思索和转型。
余华的转型主要体现在进入社会现实之中,用温情的目光审视着普通人的生活,揭示现实生活中的善良和美好,在接近于现实主义道路的创作中包含了先锋的性质。
一、转型原因余华的小说创作经历了从早期先锋写作到后期现实主义写作的巨大转型。
这种转型是明显而机智的。
探究影响其创作转型的因素可以分析出很多方面,有来自社会大背景的,也有来自余华个人的。
先锋作家们深受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在创作中强烈地表达着个人的感悟。
那个时期的先锋作家们带有启蒙主义的创作迎合了时代的需要。
余华将自己的作品主题定位于对人性恶的揭示,更注重个人观念的展现和创作的实验。
然而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的社会进入平稳发展阶段,文学再也无法如80年代那样引起社会的巨大反响。
而此时余华的经验阅历和心态观念也产生了变化,由反叛和愤怒趋于平缓和温情。
二、转型体现余华的转型是在创作中对“人”的关注,并从先锋的神坛走向现实生活,承担起巨大的意义和责任。
八十年代余华作为先锋文学的代表,和同时代的许多先锋作家一样受到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
他用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叙事手法,以冷漠的目光审视社会,更注重对现实秩序的破坏和自我的感受。
转身的距离:从冷酷残忍到悲悯温情——试论余华小说创作风格的转变原因.doc

转身的距离:从冷酷残忍到悲悯温情——试论余华小说创作风格的转变原因内容摘要:本文以余华早期的先锋小说和后期长篇小说为研究对象,旨在寻找余华在先锋小说的创作高潮之际突然转向与先锋小说风格截然相反的长篇小说的创作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
文章以余华作品的叙述风格和思想内涵上的转变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余华早期先锋作品为什么要通过远离常规的叙述方式来暴露人性丑陋与残忍?在将这一风格发展到高潮时期,余华又为什么会通过长篇小说的创作来表现悲悯、苦难、温情的主题呢?这是余华自身成长和思想观念的转变造成的,还是因为作家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做出的改变。
我们需要全面来看余华整个文学创作之路,从各个方面来寻找作家在创作中做出的改变。
关键词:余华先锋小说长篇小说叙述方式思想内涵目录转身的距离:从冷酷残忍到悲悯温情——试论余华小说创作风格的转变原因余华先锋小说创作风格的形成转身的距离:从冷酷残忍到悲悯温情——试论余华小说创作风格的转变原因提起余华,有的人认为余华的小说充满了人性丑陋、暴力、血腥、死亡,给人一种冷酷无情,难以捉摸的感觉,有人甚至评价说余华血管里流动的都是冰渣子;然而,也有人认为余华的小说充满了苦难、温情、悲悯、和生命难以承受的厚重。
出现这两种对立的两种极端,并不是因为读者自身鉴赏能力的差异所造成的,而是余华的创作确实经历了两种极端的蜕变:创作生涯之初,他选择了冷酷而残忍的先锋之路,而在创作成功之际,却又一个突然的转身,选择一条充满温情和感动的道路。
为何如此,本文将从其创作风格的形成和转变成因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余华先锋小说创作风格的形成(一)弃医从文余华高考落榜之后进入了海盐县的卫生院,开始了他的牙医生涯。
虽然余华对这份工作兢兢业业,但是他的内心却是十分落寞。
他说:“我实在不喜欢牙医工作,每天八小时的工作,一辈子都要去看别人的口腔,这是世界上最没有风景的地方,牙医的人生道路让我感到一片灰暗。
”①于是余华暗暗下定决心要通过写作来改变他的牙医命运了。
浅析余华前后期创作的转型

摘要余华是我国当代一位很有影响力的作家,他并不多产,但是他的每篇文章都能给读者一种特别的感觉。
前期的他是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由于生活环境的压抑,他前期文章的风格都是阴冷、暴力和血腥的。
从创作手法上来说,他这个时期的创作深深刻着川端康成和卡夫卡的影子。
进入后期创作的余华,随着国内形势的大变化,逐步摆脱了与现实的紧张关系,将对人性恶性面的展演转变为对人民大众苦难生活的关注,因此他也越来越得到读者的认同和共鸣。
总的来说,余华从对大师的模仿走上了自己创作的道路,并因此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关键词】:余华外国作家环境变迁前后期转型引言余华是我国当代一位非常有名的作家,在当代文学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他从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直到04年新作《兄弟》的出版,共有长篇小说3卷、中短篇小说集6卷、随笔集3卷。
余华并不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但是他的作品大都是难得的精品。
他的创作主要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的创作,代表作品有《现实一种》、《世事如烟》等,主要都是些中短篇小说,篇幅短小,但内容强悍精辟,后期主要是在90年代,典型作品有《在细雨中呼喊》、《许三观卖血记》、《活着》和《兄弟》这几篇长篇小说,篇幅较大,将写作重点放在对人民苦难的关注,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余华真正被读者所接受并推崇主要是在后期,其后期的几部作品,几乎每部都堪称经典,比如《许三观卖血记》、《活着》和《兄弟》等都在广大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深远的影响。
并且《许三观卖血记》和《活着》还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最有影响的十部作品]。
其作品还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外出版,还曾获得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美国巴恩斯——诺贝尔新发现图书奖和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5年还获得首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
本文将针对余华前后期创作发生转型及其原因进行论述。
一外国作家对余华的影响余华的父母都是医生,从小生活在充满血腥和死亡的阴暗的医院,这种生长环境与他性格的形成多少有点关系。
由《许三观卖血记》看余华转型期的传统化回归问题

由《许三观卖血记》看余华转型期的传统化回归问题摘要:余华作为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注重表现暴力和人性恶.揭示生存的劫难,一味痛快淋漓而又无所依托。
但《许三观卖血记》的故事叙述、人物塑造和语言风格都有了极大的变化,被人认为是最终回归了传统,本文将从叙述方式、情节设置、人物塑造等方面将《许三观卖血记》与前期的先锋文学作品比较,从而看出余华后期的创作内涵。
关键字:先锋文学现实主义传统化背离传统70年代末,传统现实主义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与发展,逐渐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难以克服的局限性。
实践证明,单一的现实主义已经不能适应变现现代生活的需要,难以表现转型期人们复杂的心态。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不少作家在承续和发展传统的基础上,向西方现代派学习与借鉴,探索新时期小说发展的新路向。
新时期作家引入西方现代派文学,经历了由表面到深层、由技巧剥离到观念接受这样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
在先锋小说群体中,余华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作家。
余华的创作可以以1989年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以激进的姿态进行先锋探索,作品主要是中短篇小说;后期转向现实主义,作品主要是长篇小说。
余华对传统现实主义的反叛,是对从日常经验和常识的不满开始的。
他认为,人的生活常识中包含一种很强的理性内容与庸俗气息,这种认识态度对任何事情都要证之于一定的事实,严重束缚了人的想象,成为作家创作的桎梏。
他说,作家应当重视自己对世界的独特体验,突破日常经验的拘禁,进入无限广阔的精神领域;在人的精神世界里,一切由常识提供的价值都会摇摇欲坠,一切旧有的事物都获得了新的意义,生活中那些似乎不可能的事情也变得真实可信。
基于这种认识,余华开始用一种新的眼光看待生活。
为了突破常识和日常经验的束缚,余华前期作品较多地选择了精神病题材。
如《一九八六年》写的是一个自虐型精神病人,《四月三日事件》中的少年是一个被迫害狂,《现实一种》中的山岗与山峰兄弟虽然算不上真正的精神病,但他们身上那种原始的攻击欲至少说明他们严重的心理变态。
论90年代余华创作的转向

论90年代余华创作的转向摘要:90年代是中国文化界的转折点,而余华的创作也体现了这种转折。
他的作品从文化大革命的广阔历史叙事向着现代社会的个体命运叙事转变,揭示了社会变革对人的影响和冲击。
本文从余华创作的转向现象角度进行研究,分析了转向的原因、转向后的创作特征和成就。
关键词:余华;90年代;转向前言90年代是中国文化界的转折点,这期间出现了诸多文化现象,如电影、文学、音乐等。
这些现象反映了社会的变革和个体命运的变化,也反映了文化创新和文化多元化的进程。
而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余华的创作也体现了这种转折。
他曾经在1980年代末的时候,以《兄弟》等作品为代表,开辟了“文革小说”的独特类型。
但是在90年代初,他突然转向,开始创作现实主义小说,其代表作品有《活着》、《在细雨中呼喊》、《许三观卖血记》等。
这些作品揭示了社会变革对人的影响和冲击,展示了一种新的文学审美和价值取向。
本文将从余华创作的转向现象角度进行研究。
I. 转向的原因余华之所以从“文革小说”转型为现实主义小说,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心态的转变1980年代是个变革的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诸多新的文化现象,这些现象对余华的写作心态和文学价值观产生了影响。
余华逐渐认识到,文革的历史题材已经过去了,现实生活才是文学的源泉和创作的重心。
他开始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并认为文学应该反映真实的生活。
2.文化环境的变化90年代初,中国社会的文化环境也发生了变化,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影响逐渐减弱,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发展趋势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
此外,外来文化与国际交流也为社会和文化的多元化提供了条件和动力。
这种文化环境为余华的转型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和支持。
3.文学批评的变化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对文学的批评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文学批评逐渐被西方启蒙思想和现代文学理论所取代,这些理论强调揭示当代生活的现实性和存在性,认为文学应该面对生活、为社会服务。
这种批评的变化为余华的转型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创作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余华小说创作转型后的艺术走向姜 欣(平顶山工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44)摘 要:余华在20世纪90年代小说创作转型后,文本主题更多的是对当代的个体人生、生存现状和人性境遇给予温情的关注。
在艺术上借助单纯而丰富的叙述技巧,用朴素、准确、简洁的语言表现生活的本真面目;以随和的民间姿态、悲悯的情怀、诙谐幽默的审美趣味,使作品呈现出一种淡薄而坚毅的内在力量,成功地实现了他在文学创作方面新的升华与超越。
关键词:余华;创作转型;叙述技巧;语言;审美趣味中图分类号:I2071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406(2008)08-0003-07 先锋小说出现于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是中国社会发生结构性变动的重要历史转型期。
原有的一元化社会价值体系里增添了多元和相对的因素,文化线形演变过程中出现了一种突破常规,超越传统的创作冲动,这种冲动鲜明地体现在先锋小说的创作里。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商品浪潮的汹涌而至,消费文化开始占据文化的主流地位。
80年代激情澎湃的抽象“主体”,在90年代变成了全球化和市场化压力下实实在在的“个体”,精神生产面临着重大重组,外部条件再一次为文学提供了转向的契机。
以特殊的精神姿态和人性思考介入先锋小说创作行列的余华,不仅是先锋作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在先锋小说整体转型中,以其在叙事形式和话语实践中的突出表现而著称,而且最重要的是从精神先锋的角度对小说进行了进一步的开拓,为先锋小说的整体转型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转型后,余华小说创作的主题虽然依旧是人的死亡和生存,但更多的是对当代的个体人生、生存现状和人性境遇给予温情的关注。
在艺术上借助单纯而丰富的叙述技巧表现生活的本真面目,使得叙述的风格和表达方式由冷静、强悍、暴烈转向温暖、缓和与诗意;注重用朴素、简练、准确的语言反映老百姓真实的生命存在,描写的内容从虚拟的现实逼近生活的真实;以随和的民间姿态、悲悯的情怀、诙谐幽默的审美趣味,使作品呈现出一种淡薄而坚毅的内在力量,从而成功地实现了他在文学创作方面新的升华与超越。
一、单纯而丰富的叙述技巧余华摒弃了此前小说创作中形式炫耀的色彩,在对国内外经典著作阅读中,意识到了“最伟大的叙述就是用最单纯的手法写出最丰富的作品。
”[1]“小说之道在于第二十三卷第八期 楚 雄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Vol123 No18 2008年8月 JO URNAL O F CHUX I O NG NO R M AL UN I VERS I TY Aug12008 3收稿日期:2008-06-26作者简介:姜 欣(1968—),女,辽宁大连人,平顶山工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
减法而不是加法。
”[2]他在叙事的表达技巧上,吸取了现实主义的写实性手法,对人物和细节的描写尽可能接近生活的原生态,不排斥自然舒展的故事结构,体现在文本里就表现为叙述的亲切和结构上的自由。
余华在《在细雨中呼喊・意大利文前言》中说“……我的写作就像是不断拿起电话,然后不断地拨出一个个没有顺序的日期,去倾听电话另一端往事的发言。
”[3](P150)看似简单明了的话语却暗含了余华写作时的诸多技巧。
第一是双重视角的运用。
小说正是像打电话聊天一般,电话一端是成年的“我”在饶有兴趣地对过去的往事进行理性的评析,电话另一端则是一个被冷落的孩子的叙述视角,他在胆战心惊地经历着一连串自己毫无防备的事件。
这两个视角穿插结合,既有孩子仰视人生悲苦的纯真透明,又有成年人俯视生活历程的深沉凝重,这种视角的不同形成了小说文本丰富而有趣的张力场。
例如《在细雨中呼喊》“南门”一节写孙光平用镰刀砍了“我”的脑袋,还诬告“我”,致使“我”被父亲绑在树上殴打,事后“我”将这一切都记在作业本上以备“报仇”之需,这段儿童视角的描写让人忍俊不禁;而接下来余华又用成人视角展开评述:“时隔多年以后,我仍然保存着这本作业簿,可陈旧的作业簿所散发出来的霉味,让我难以清晰地去感受当初立志让他们偿还的心情,取而代之的是微微的惊讶。
”[4](P192)在这里,记忆早已超越了尘世的恩怨,理解的思考过滤了当初的仇恨。
第二是时间的重新组合。
伊利莎白・鲍温说:“时间是小说的一个主要的组成部分。
我认为时间同故事和人物具有同样重要的价值。
凡是我所能想到的真正懂得或本能地懂得小说技巧的作家,很少有人不对时间因素加以戏剧性的利用的。
”[5]余华的创作尝试正是从这个时间角度切入的,他对时间的独特理解是———时间的意义在于它随时都可以重新结构世界。
《在细雨中呼喊》是以回忆性的思维来营构整个叙事的,由于回忆本身在时间的意义上并非是绵延的,所以余华在创作时就可以有效地挣脱了时间的一维性,使叙事在时间和空间的结合上变得更加自由和从容。
如在第一章“南门”一节里叙述了“我”被领养前的恐惧之梦和被领养及归来后的生活,领养过程中的5年却被作者故意缺省;接着按时间顺序写“我”回来后与家人的关系,“我”对苏宇一家生活的向往,“我”被兄弟诬告而被父亲暴打事件,“我”家和王家因自留地发生口角争斗的事件,以及哥哥孙光平的读书经历等。
而在本节结尾处,作者突然插入了现在时间,写“我”升入大学离开南门再回来时的感受,时间在这里发生了跳转。
接下去第二节“婚礼”和“死去”又回到先前时间的叙述中。
“死去”一节讲了弟弟孙光明、母亲、父亲的死亡,这本该是整个小说的结尾,却放在了第一章的末尾;而“出生”一节其实也是为了补充“我”的出生,又一次将时间推到更前面。
在这里,所有的叙事话语始终显现在过去与现在、历史与现实、此地与彼地的频繁穿梭和交叠中,读者就这样被作者引领着来回变换地进行“时光的旅行”,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第三是结构自由,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相结合。
同样,第一章的“南门”、“婚礼”、“死去”、“出生”等各小节其实是整个小说的结构骨架,它如散点透视般纵向升降,展开故事的大体脉络,而整部小说的每一章又选择一点分别展开叙述。
如“南门”一节提及的苏宇19岁因脑血管断裂而死的事情,在后来的第二章里有更明确细致的交代;而看似随笔带过的“祖父在我回到南门的第二年就死去了”,也在第三章用了整个篇幅来描写祖父、曾祖父的经历,使祖父的一生完整地凸现出来。
“婚礼”一节全部都在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8期叙述青春洋溢的冯玉青被王跃进抛弃,眼看着王跃进同别人结婚,后来她心灰意冷地跟着货郎消失了。
关于冯玉青的命运,作者又在第二章第四节“年幼的朋友”里作了补充。
这样的结构有着纵横交错、立体交叉的效果。
余华在重复叙事手法的运用上,克服了形式化的倾向,使形式服务于自身构建的精神世界,以重复的叙述勾勒出简洁而丰富的艺术世界,使作品显现出巨大的艺术魅力。
这种重复手法的使用,得益于作家对音乐、西方文学和家乡越剧的喜爱。
它不仅有细处的词、词组和句式的重复,还有大处的事件或场景的复制。
这些重复既有最典型的一段文字在文章中,几乎原封不动地整体出现两次或数次,其表达的意思基本不变;也有形式灵活一些,文字上不一定是完全的拷贝,意思上却没有什么不同;还有的是文字上变化不大,意义却一次比一次深刻,情感一次比一次强烈,类似螺旋式的攀升。
如《活着》以“我”在夏日阳光下听耕田的福贵老人讲述人生故事开始,将时间的镜头推向40年前福贵的生活,一路娓娓道来,最后结束于耕作的福贵老人。
从小说的整体性来说,重复叙述使其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贯穿福贵一生的是亲人的相继死亡:先是父亲摔死于粪窖,接着是母亲的病死;儿子有庆死于献血,女儿凤霞死于难产;妻子家珍死后,女婿二喜又死于工伤;最后,唯一的亲人外孙苦根也因吃豆子被撑死了。
福贵的亲人连续的正常和非正常的死亡,推动着小说的发展,同时也将福贵推向孤身一人的结局。
作品就是以连续不断的死亡事件为主要内容而进行的不断重复叙述。
《许三观卖血记》是以许三观不断卖血为主要事件来叙述的。
许三观先后12次卖血的经历,以不断重复的情节方式在漫长岁月中展开。
许三观的一生最主要的事件就是不断地卖血,这是他生命历程的标志,也是小说的全部情节。
重复的手法以不同的形式成功地出现在一篇小说里,无疑极大地丰富了它的内涵,拓展了它的应用空间。
重复就是加强,重复就是使话语内在的意义获得增值。
《活着》是通过死亡的一次次重复来加强福贵的伤痛与悲情;同样,《许三观卖血记》中对卖血事件的重复叙述,使卖血背后的苦涩与无奈得到空前的突显。
在《读与写》中,余华曾这样说:“从叙述上看,单纯的叙述常常是最有魅力的。
它不仅能有效地集中叙述者的注意力,也使阅读者不会因描述太多而迷失方向。
就好像一张白纸,它要向人们展现上面的黑点时,最好的方法是点上一点黑色,而不是去涂上很多黑点。
”[6](P121)因此“叙述的丰富在走向极致以后其实无比单纯。
”[7](P8—9)余华在处理相对激烈的人物内心冲突时,也使用了大量的重复。
如《许三观卖血记》中,随着一乐不是许三观亲生儿子真相的公开,许玉兰一次次地坐在门槛上面对大街哭诉,而且哭诉的内容都相差无几;许玉兰生一乐二乐三乐时在医院产房里嚎叫,虽然嚎叫的长度因为分娩时间的长短而不同,但是其情感宣泄的效果却完全一样;一乐知道自己的身世之后,对母亲心存羞愤而又无从爆发,许玉兰叫他帮忙做些家务时,他便一次次地推脱……所有这些叙述细节的重复,往往都是人物处于内心挣扎的焦灼时刻,他们无处诉说或无法诉说,于是便选择了某种机械式的重复来展示内心的精神状态。
完整情节的出现是转型后余华小说创作的鲜明艺术特征。
其小说故事脉络清晰,情节推进流畅,基本遵循的是传统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标准段落结构,故事非常完整,更具情节性,回归了小说作为叙述文类的本性并顺应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
如《活着》从福贵赌博把家产败姜 欣:论余华小说创作转型后的艺术走向光开始叙述,经过几十年的变故,家中亲人一个个相继去世,情节步步推进,到唯一与福贵相依为命的外孙苦根也被豆子撑死时,故事情节达到高潮。
故事的结尾———福贵与一头老牛共同度日的内容,则成为倒叙和插叙部分被移至前面。
《许三观卖血记》的结构更典型,许三观第一次卖血挣了35块钱,他用这钱结了婚,故事就开始了。
在随后的几十年中,许三观数次卖血以帮助家中渡过难关,这是情节的发展,到许三观为救大儿子一乐,踏上赴上海送钱之路时,故事的高潮到来了。
晚年的许三观想卖血而不能,则是故事简洁而意味深长的结局。
这两部小说主线副线分明,主线清晰突出,副线则少而弱。
如《活着》中春生的副线,《许三观卖血记》中阿方、根龙、李血头、何小勇的副线都只是作了蜻蜓点水式的交代。
二、朴素、准确、简洁的语言艺术余华小说的语言是极具冲击力的。
转型前的文本语言具有游戏化的倾向,叙述是前卫的,作家以自身的文本试验实现了对常规经验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