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活着》中余华的生命意识
解读余华《活着》的生命意义

解读余华《活着》的生命意义余华是80 年代崛起的先锋小说家,余华的作品充满了大量的暴力、死亡和苦难。
《活着》是一部关注人生苦难及苦难中生命个体生存意义和态度的作品。
小说主人公富贵经历了坎坷的一生。
他的亲人一个又一个的离他而去,他以平淡的语调叙述了一个又一个亲人们的悲惨命运。
看似无所谓,实则内心承载着巨大的痛楚。
他在承受了亲人们远去后的悲伤中隐忍的生活着,并且还可以真切地回忆起亲人们的死亡过程,表现了一种面对苦难生活,面对死亡的顽强而执着的生活态度。
一.活着就要学会承受余华长篇小说《活着》中的所谓“活着”,实际上是在苦难中挣扎,是痛苦地生存,没有轰轰烈烈只有平平淡淡的承受一生中的不易。
突发的、毫无预见的灾难与苦痛只能学会承受。
活着不仅要学会承受生命旅程中的愉快与幸福。
也要学会承受艰难与苦难。
小说主人公福贵的生命实际上也就是说对于世界的残酷,人生的悲剧完全理解、认识了以后,以一种不惊不喜的平常态度、宁静心情来对待生活。
主人公富贵看似戏剧性的人生实则充满着很强的真实性。
余华在这里警示人们要珍视生命,要包容生命出现的一切苦难,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 对世界的乐观态度。
二.活着就要学会隐忍主人公富贵在抗战爆发后,输光了家产00 亩田地,沦落到社会的最底层。
父亲在痛骂儿子一顿后,变卖了家产,还清了儿子的赌债,但也因此丧失了活下去的信念,掉入粪缸死了。
不久,母亲重病,福贵在为母亲进城请医的半路上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
两年后回到家中时,得知母亲早已病故。
医生为了救县长的女人,儿子有庆在献血时因超量抽血而丧失生命。
女儿凤霞虽然脑筋不好使,但是勤劳、心底善良,嫁给了城里搬运工的二喜,生活平淡而踏实,但不久却死于难产。
不久富贵的妻子家珍也离开他。
女婿二喜时常到家里帮忙干活,日子还算清闲,只是好景不长,二喜在工作时意外死亡。
而与他最后唯一能相依为命的外孙苦根却因吃豆子太多被活活撑死。
浅谈余华《活着》的生命观

浅谈余华《活着》的生命观王周辉摘要: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余华的小说《活着》向我们展现了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死亡。
通过主人翁福贵对孤独的体会,对苦难的承受,对死亡的超越,及对温情的救赎来反映作者对生命意识的探究。
关键词:《活着》;苦难;生命意识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是一部用死亡讲述活着、以死亡肯定生命意义的故事,旨在使人勇敢地面对生与死的挑战。
作者以冷峻而貌似“残忍”的笔触向我们讲述了福贵一家人的苦难史与主人公福贵命运多舛的一生:从大富大贵到穷困潦倒,从饱尝生活艰辛到身不由己卷入战争洪流,从接受他的亲人一个个走在他的前头到最后与一头叫做“福贵”的老牛在阳光下回忆生活。
在厄运弥漫、磨难接踵而至的日子里,与福贵相关的人相继谢幕,唯有福贵在唱着主角之歌,始终乐观生活,超然面世,生命的张力在这里得以充分体现,从而绽放出永不凋落的生命之花。
死亡像爱情一样,是人生永恒的主题,是日常生活必要的而又非常自然的内容。
死亡又是极其残酷的,余华无疑是写死亡小说的好手。
“死亡”意象如“暴力”一样贯穿于余华的整个创作中。
甚至到了《活着》,死亡已经上升到了主题的高度。
小说的主人公福贵老人一生经历了亲人各种各样的死亡,自己却仍顽强的活着。
先是父母被自己气死,再是儿子为了救人献血过多而死,接着妻子由于患软骨症死去,再是女儿难产而死,跟着女婿因为工作事故丧命,最后是小外孙吃豆子撑死。
福贵老人经历了这一连串的苦难,他为什么没有悲观,没有消沉而一直顽强的活着呢?这是因为“余华成功地为福贵找到了一条缓解苦难的途径——忍耐,这使得整部小说的叙述都因着这种宽阔的忍耐,变得沉郁、悲痛而坚定,没有血泪的控诉,没有撕心裂肺的尖叫,甚至都没有愤怒,有的只是福贵在生活中磨练出来的无边无际的忍耐包容着一切,以致再大的苦难来临,福贵也能将它消解于自己的忍耐之中。
“活着”以最简单最平凡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坚若磐石的生命信念,展示了生命深处最顽强的精神力量。
“正是因为忍耐的存在,使得这部小说变得沉郁、悲悯而又顽强、坚定,没有血与泪的控诉,也没有撕心裂肺的尖叫,更没有绝望的嚎啕,只有福贵在一个个亲人离去后的承受———那是一种无边无际的宽容和忍耐,坚韧与高迈。
浅谈余华《活着》的生命观及“活着”的现实意义

内容提要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是一部用死亡讲述活着、以死亡肯定生命意义的故事,旨在使人勇敢地面对生与死的挑战。
作者以冷峻而貌似“残忍”的笔触向我们讲述了福贵一家人的苦难史与主人公福贵命运多舛的一生:从大富大贵到穷困潦倒,从饱尝生活艰辛到身不由己卷入战争洪流,从接受他的亲人一个个走在他的前头到最后与一头叫做“福贵”的老牛在阳光下回忆生活。
在厄运弥漫、磨难接踵而至的日子里,与福贵相关的人相继谢幕,唯有福贵在唱着主角之歌,始终乐观生活,超然面世,生命的张力在这里得以充分体现,从而绽放出永不凋落的生命之花。
《活着》虽然接二连三地发生死亡,但作者不再沉溺于死亡的阴影中不能自拔,而将目光转向探求“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生命无常中人们彼此关爱相携,使人感受了生命的意义。
[1]“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2]‘活着’是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活着》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我们中国人这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
[3]本文试以《活着》为研究对象,探析《活着》的生命观与“活着”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余华;活着;生命观;忍耐;现实意义绪论人,作为自然界生命的主体,其物质、精神生活、价值观也随着历史的更迭而发生变化。
摆在人们面前一个最普通也最原始的话题变得日益突出了,即我们应该抱着什么心态活着,怎样活着才更有意义?余华的《活着》将触角探伸到一个特定的年代和特定的历史氛围,将全部的不幸集中浓缩于主人公福贵一家身上,把对人生的痛苦加以延伸与夸张,将中国人的生存状态,既真实可信又辛酸冷酷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作者笔下,福贵不单单是福贵了,而是那个年代老百姓的缩影。
作者有意淡化了“解放战争、土地改革、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背景,转而向我们讲述普通老百姓如何在悲惨的生活遭遇下,努力挣扎着生存,好好活着。
承担生命的责任——余华《活着》中的生命启示

承担生命的责任——余华《活着》中的生命启示会计学院会计学1402班梁文鑫20141904985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活着”是生命的本能,“活着”是生命给我们的责任,我们本应理所当然地毫无疑问地承认并且遵循这个自然规则。
这一道理在余华笔下的富贵身上展现地淋漓尽致。
《活着》讲述一个人一生的故事,这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绎人生苦难经历的戏剧。
小说的叙述者“我”在年轻时获得了一个游手好闲的职业——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
在夏天刚刚来到的季节,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听他讲述了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福贵因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过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哑巴。
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
家珍因患有软骨病而干不了重活;儿子因与县长夫人血型相同,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亡;女儿凤霞与队长介绍的城里的偏头二喜喜结良缘,产下一男婴后,因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而凤霞死后三个月家珍也相继去世;二喜是搬运工,因吊车出了差错,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外孙苦根便随福贵回到乡下,生活十分艰难,就连豆子都很难吃上,福贵心疼便给苦根煮豆吃,不料苦根却因吃豆子撑死……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活着”的福贵目睹身边亲人一个一个地永别而去,并亲手将他们埋葬,这是一种怎样的打击和摧残。
然而福贵由此完成了生命的涅槃,他收拾好自己的眼泪,卸下心底的悲伤,鼓起“活着”的勇气,决定担当和承受生命带来的苦难。
即使现实生活惨不忍睹,也要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富贵面对着鲜活的生命如此无情被夺走,面对着看重之人如此早早离自己而去,他只有也只能用“活着”去解决这一个个难题。
生命很短暂,也很脆弱,转眼间,也许因为这样那样的意外,它变得更为短促。
浅析余华作品《活着》中的生与死

浅析余华作品《活着》中的生与死在余华的《活着》中,生与死的主题贯穿始终,以一种深沉而质朴的方式展现了人生的悲欢离合与命运的无常。
这部作品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设计,却以最真实的笔触描绘了生命的坚韧与脆弱,以及在生死边缘挣扎的人们所展现出的无奈与希望。
故事的主人公福贵,本是个富家子弟,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然而,他的放荡不羁和挥霍无度使他家道中落,从此走上了一条充满苦难的道路。
在这个过程中,死亡如影随形,不断地夺走他身边的亲人。
先是他的父亲在他赌博输光家产后气死,母亲也在贫困和疾病中离世。
随后,他在战争中九死一生,好不容易回到家乡,却发现女儿凤霞因一场大病变成了哑巴。
妻子家珍是福贵生命中的一抹温暖。
她勤劳、善良、坚韧,始终陪伴在福贵身边,不离不弃。
即使生活艰辛,家珍也从未抱怨,而是默默地支撑着这个家。
然而,她最终也因劳累和疾病离开了福贵。
儿子有庆是个活泼可爱、善良懂事的孩子。
他每天都要跑很远的路去学校,却从不叫苦。
但命运却残酷地夺走了他的生命,他因给县长夫人输血过多而死。
这是一个让人痛心的情节,一个无辜的生命就这样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消逝。
女儿凤霞长大后嫁给了二喜,本以为生活会渐渐好转,可凤霞却在分娩时大出血去世。
紧接着,女婿二喜在工作中意外身亡,只留下了外孙苦根。
然而,就连苦根这最后的希望,也在贫苦的生活中因为吃豆子过多而夭折。
在一系列的死亡面前,福贵却依然坚强地活着。
他的活着,并非是对命运的屈服,而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生活的接纳。
每一次亲人的离世,都像是在他的心上划了一道口子,但他没有被痛苦击倒,而是选择带着回忆继续前行。
《活着》中的死亡,并非是简单的生命终结,而是一种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人们的生命如同蝼蚁,随时可能被命运的车轮碾碎。
有庆的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和权力的滥用;凤霞的死,则揭示了医疗条件的落后和生活的艰辛。
这些死亡,不仅仅是个体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哀。
毕业论文 论《活着》的生命意识及苦难主题

毕业论文论《活着》的生命意识及苦难主题
余华《活着》这本书我去年看过,当时还挺有感悟的。
当时我爸重病,我买了《活着》《西藏生死录》等几本有关活着与死亡的书籍。
其中我觉得苦难意识表现在:活着就要忍受苦难、疾病、不公、绝望、贫穷、死亡、无聊、平庸。
在这些之余,也会偶尔有些活着的幸福与感动吧!
当时看这本书时,每当看到有人死亡时,眼泪就直流,我觉得这真是个大悲剧啊,男主福贵怎么能这么苦难,父母在家境败落后相继死去,儿子有庆为了救县长的女人,被学校要求献血,因为复杂的人际关系,有庆抽血过多被间接害死了,福贵和县长还是认识的(好像是当兵认识的,有点忘记了),可怜瘦弱的有庆,就那么无辜的死了。
福贵亲手埋葬了儿子有庆、妻子家珍、女儿、女婿、外孙,只剩下他一个人孤独的活着,他活着,也不知是上天的眷顾还是惩罚,说不清,每个人理解不同,或许别人都觉得福贵可怜,得承受失去所有亲人的痛苦独自苟活人间,但他就是活着,或许活着本身就是活着吧,活着就好好活着。
我觉得余华《活着》,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福贵一生的遭遇,表达了人在所处社会大背景下的无奈,在命运面前无法掌握生死的无奈。
有一种只能“听天命”的悲凉。
文中,以福贵的回忆来讲述的,按我的想法,他应该哭得稀里
哗啦,悲痛欲绝,然而,他像是讲别人家的故事一样,并没有伤心欲绝。
或许他接受了,看淡了,明白了要活在当下,他和他的牛,一起活着。
这本书真的很好,陪我度过了痛苦的时光,每当遇到痛苦的事,遇到绝望的事情,想想福贵,还是得平淡的走下去。
《活着》生命意识探析

《活着》生命意识探析摘要:生命意识是《活着》的核心主题之一。
余华在展现生命主题时,通过人与动物的互文来反思人性,同时在小说中也尝试用死亡书写回答活着的意义,更重要的是他以独特的笔法勾勒了底层人物的时代群像,以自己的理解深刻剖析了小人物与大时代的关系。
关键词:活着;生命意识;死亡书写引言《活着》一文中,余华用真实而平静的笔调勾勒了“福贵”的一生,从中可窥见20世纪40至80年代中国农村的生存状态。
生命意识是《活着》表现的核心主题之一,读者对“生命”的感受方式除了通过写福贵“活着”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作者笔下的十次死亡。
第一人称视角带来的真实感让读者清晰地感到福贵本人对死亡的反应逐渐变得平淡,平淡到只有身为生物的应激反应,而没有极度痛苦。
死亡的阴郁始终笼罩全篇,叙述风格却极为冷静平淡,福贵命运多舛的人生经历与他面对人生的平静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感。
也正是因为福贵的韧性和近乎宗教式的对“活着”的坚持,数十年沧桑后他依然能够坦然平静地面对自己的一生,显示出常人难有的安详与知足。
纵观全篇对“生命”这一主题的阐发,可以看出作者有意将人与动物的界限模糊,福贵与“福贵”牛的比照是人性与动物性互文的明显体现。
由此引发的是余华在序言中多次提及的“活着的意义”,在中国的传统价值观中,活着是为了亲情、爱情、地位等等,福贵的结局却证明了“活着只是为了活着本身”1不为别的。
即使他曾放荡不羁、游手好闲,即使他一生一事无成、生活清贫,即使他一生跌宕坎坷、苦难重生,无论生活好与坏,福贵选择了活着,诠释了活着的意义。
更重要的是,余华以福贵一人的人生勾连出整个底层中国的时代群像,以福贵及其家人对自己生命的毫无掌控力来表现时代感。
《活着》既是对生命本质的追问,也是对时代与个人关系的深入思考。
在主导话语支离破碎的九十年代,余华的一系列乡土题材的作品也完成了对传统和历史叙事的消解。
以相对西化的视角进入中国农村,从宗教哲学中最终极的“生命意义”入手,完成了他对底层人民生活的想象。
试析余华小说《活着》的生命意识

试析余华小说《活着》的生命意识作者:马晓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4年第07期摘要:著名先锋派作家余华通过对小说《活着》向我们表现了中国四十到六十年代的一个富贵出身的少爷,在特殊的年代机缘巧合所经历的一生。
作者通过对死亡的描述,用冷眼旁观的态度看着主角面对一系死亡,最后只剩下他自己的故事,深刻而丰富的表达出作者对这个世界中生与死的看法,也在孤独与苦难,死亡与生存的纠葛中体现出生命的意义。
关键词:生死;苦难;孤独余华是我国八九十年著名的“先锋派”作家,他执著于对生命真正意义的追求,在不断的创作中,用冷酷的笔法,叙述着对世界、生命的看法;揭露人性在面对现实时展现出来的贪婪、残酷。
而在余华的《活着》中,却是一反常态,作者运用逼近真实的笔法,以平静的语气论述主人公在其生命中经历的一切困苦与灾难,充满血的恐怖与无处不在的温情相交织,正是《活着》小说所体现的:只有不断面对死亡,才能在世俗中存活。
而每个人也都应该理所当然的承受他所受的苦难,那其实是上天的礼物。
主人公富贵由富到贫,其妻子从离开到回来;其被抓走与在战争中存活;其在面对亲人离去时的苦痛与在不断面对新一天的新态度。
《活着》展现给大家的更是一种坚忍不拔的生活态度,是享受生活中的孤独,是面对死亡时还能不忘好好活着的勇敢。
一、《活着》中的生命意识生命意识是人在各种社会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一种本能的生存、死亡的意识。
对一个生命来说,生命意识是相对于死亡而言的。
而又因为死亡具有不可经验性,因此生命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我国对生命意识的理解中,古代以“乐生安死”为要点。
在经过五四时期时以鲁迅为代表对这一思想进行升华的同时,还不断对处于“无知”时期的国民进行启蒙。
在经历着不断的沉淀时,余华对生与死的看法在继承中华千年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大胆的提出“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而这一思想,在《活着》中也有充分体现,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一)人活着是为活着而活“活着”是人存在于世界上的一个重要标志,而只有活着才能称一个个体为是有生命的,有力量的,有资本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活着》中余华的生命意识
论《活着》中余华的生命意识
摘要: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余华的小说《活着》向我们展现了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死亡。
通过主人翁福贵对孤独的体会,对苦难的承受,对死亡的超越,及对温情的救赎来反映作者对生命意识的探究。
本文主要通过以上四个方面论述《活着》中作者所传递出的对于生命的认知。
关键字:《活着》;苦难;生命意识发表论文网站
《活着》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余华的小说。
这部作品名为“活着”,但是给我们讲述的却是一个不断死去的故事。
可以说《活着》其实是一部充满血泪的小说。
这篇小说事事都围绕着主人公福贵来展开。
作者也正是通过福贵这一人物形象的展示向我们传达了生死之别的真谛。
在一次访谈中,余华先生说:“我见到的这个世界上对生命最尊重的一个人,他拥有了比别人多很多死去的理由,可是他活着。
”这句话指出了一个事实,也做出了一个判断。
那么《活着》到底给我们展示了一种什么样的生命意义,下面将从四个方面论述余华的生命意识。
一、孤独意识
福贵活着但却孤独,身边的亲人一个个都离他而去,父亲被他气死,母亲去世,孩子有庆被抽干血而亡,春生上吊自杀,女儿得败血症死去,妻子得软骨病死去,二喜因为工伤丧命,外孙苦根活活撑死。
可以说跟福贵有关系的人都不在了,福贵的精神支柱已经是没有的了。
这个世界就剩下自己孤零零的一个了。
在小说结尾处有段福贵的话;“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个人过了,我总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长了,谁知一过又过了这些年。
我还是老样子,腰还是常常疼,眼睛还是花,我耳朵倒是很灵,村里人说话,我不看也能知道是谁在说。
我是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
我也想通了,轮到自己死时,安安心心死就是,不用盼着收尸的人,村里肯定会有人来埋我的,要不我人一臭,那气味谁也受不了。
我不会让别人白白埋我的,我在枕头底下压了十元钱,这十元钱我饿死也不会去动它的,村里人都知道这十元钱是给替我收尸的那个人,他们也都知道我死后是要和家珍他们埋在一起的。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来福贵已经做好了孤独终老的准备了。
后来福贵买了一头老牛,福贵就和这头老牛相依为命,一起孤独到老,可以说在现实生活中他是孤独的,没有一个亲人,只有一头老牛陪伴他。
在内心世界福贵同样也是孤独的,亲人都离去了,自己内心已经没有了寄托,在牛耕田的时候福贵是这样说的:“二喜,有庆不要偷懒;家珍,凤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
”可以说福贵把牛当作了自己对亲人的一种思念和寄托,把动物当成了
自己的精神支柱。
毫无疑问,福贵无论是从现实生活层面还是内心深处都是无比孤独的。
二、苦难意识
任何人的生命过程都不会一帆风顺,《活着》中福贵的命运完全可以用多舛来形容。
苦难伴随了他的一生。
在作者看来苦难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苦难是一些经历,一些遭遇。
在生命中的各种苦难面前,有很多人选择了绝望并且妥协,但是这跟遭遇众多苦难的福贵相比就相差很远。
面对苦难时福贵选择了承受,面对死亡的时候,福贵也是那么平淡。
这种心态愈到他生命历程的后期就愈加明显。
可以说福贵的一切灾难都体现了福贵的忍耐生存方式,先开始是他赌博输掉了家产,父亲活活气死;后来母亲病重,去县城找医生被抓壮丁;为了儿子有庆上学,送走女儿凤霞;当面对可以说间接害死了儿子的凶手春生时,他选择了原谅;为了哑女凤霞找个人家,无条件的选择;他一次一次埋葬了自己的亲人,父亲、母亲、有庆、春生、家珍、凤霞、二喜,并且一次一次地活了下来,最后与外孙苦根相依为命,但不幸的命运又一次紧随了他——苦根也死了。
他终于完全丧失了希望,可却没有选择妥协——他买了一头老牛,从此相依为命。
这一切都体现了“忍耐”二字。
这两个字是支撑他的动力。
《圣经》说,“爱是恒久忍耐”,这话也可以理解为,恒久的忍耐可以产生爱(当然也产生勇气),福贵正是这样,苦难加上忍耐,塑造了他宽广、坚韧、温婉的性格,对福贵而言,苦难已经消失于无形,他的内心有的只是道禅思想中那种面对生活时的超然和平静。
“正如作者
所说,《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活着·韩文版前言》)。
在“给收尸人留钱”的那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福贵在面对死亡的时候是多么的平静,甚至是近乎麻木的平静。
面对命运带来的一次又一次苦难。
他选择了默默承受,将这些苦难都隐藏在自己的忍耐中。
福贵主张用忍耐来应对生命中出现的苦难。
他认为只有忍耐才能使生命免受苦难与不幸的威胁。
才可以产生活着的勇气和力量。
忍耐才是最大勇气的活着。
这种对命运的承受与忍耐是福贵活下去的动力。
三、死亡意识发表论文网站
《活着》给我们描述了一系列的死亡事件,那么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余华这篇小说到底给我们展现了怎么样的一系列的死亡事件。
这篇小说描写的是一个地主家的少爷,可以说是吃喝嫖赌,无恶不作。
在别人精心设计的骗局下把家产输个精光。
只能变卖家产,沦为了一个穷人,福贵的父亲受不了这大的打击可以说被福活活给气死了;然后福贵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在被抓去的二个月后母亲因劳成疾也去世了;福贵在战场上经历了生死的考验,同时战友老全在战争中牺牲了;在被解放军解救回来后见到了为自己***的龙二;再后来,儿子有庆为了救县长的夫人被活活抽干了血而亡;同时春生受不了文化大革命的打击上吊自杀了;后来女儿凤霞在生产后得了败血症医生抢救无效后死亡;妻子家珍得了软骨病最后患病而死;最后,忠厚老实的二喜可以说是福贵和家珍的希望,但最后因为工伤丧命,连个全尸都没有;外孙苦根可以说是福贵的最后的希望了,但是却因为吃豆
子而给活活撑死了,连福贵最后的希望都破灭了。
一系列该死的不该死的人都死去了,然而可以说最应该***的福贵却好好的活着。
还越活越健硕了,到最后一头老牛陪伴他孤独到老。
可以说福贵的一生都是伴随着死亡,无时无刻不在遭受着死亡的打击。
富贵的活着就是一个见证死亡的过程。
“《活着》铺展及渲染的是苦难和死亡,而隐于死亡背后并操纵一切的力量,则是无影无踪的命运,以及人性与厄运的韧性抗争,《活着》是悲凉而深沉的命运变奏曲,而暴力、血腥、死亡和苦难则是命运的展开形式”福贵又是如何来面对死亡的了?
四、温情救赎意识
《活着》中,福贵本来是让人厌恶的赌徒,但坎坷的命运,使他由一个毫无人性的赌徒,变成了一个让人悲悯的老人。
余华将福贵推入了无底的深渊,让他在深渊和苦难中获得灵魂的救赎。
让自己的人性获得重生。
当福贵身边的亲人一个一个的死亡后,他只有一头名为福贵的老牛为伴。
他每天下地时都叫着家珍、有庆、凤霞、二喜、苦根的名字。
让老牛以为干活的不是只有他一个,这其实是富贵的自我安慰,也是孤单中的自我解救。
福贵在最后的时光,常常回味以前的亲人和往事,回忆自己的痛苦和过去,仿佛亲人还在身边,自己不是孤单的一个人,只有这样福贵才得以度过一个相当平和的晚年。
结语
《活着》作为余华的转型期代表作品,的确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生命体验。
通过福贵这一人物形象向我们传达了对孤独的体会,对苦难的承受,对生死的超越和对温情的救赎。
最终结成一句话,
善待生命,活着就好。
参考文献:发表论文网站
[1]余华。
活着[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3.
[2]陆扬。
死亡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版社,2007
[3]洪子诚。
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