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余华《活着》的苦难意识
余华《活着》中的苦难意识与人性探究

余华《活着》中的苦难意识与人性探究《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以其深沉而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普通人在漫长岁月中所经历的苦难,以及在苦难面前所展现出的人性的复杂与坚韧。
小说的主人公福贵,原本是一个富家子弟,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然而,他的放纵和挥霍最终导致了家庭的衰败。
他从一个衣食无忧的少爷变成了一个贫苦的农民,这一巨大的身份转变成为了他苦难人生的开端。
在之后的岁月里,福贵经历了战争的硝烟、饥荒的折磨、亲人的相继离世。
但他依然坚强地活着,仿佛生命本身就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驱使着他在无尽的苦难中继续前行。
在福贵的一生中,苦难如影随形。
战争让他流离失所,险些丧命;饥荒使他饱受饥饿之苦,为了生存而苦苦挣扎。
而亲人的离去,更是一次次地刺痛他的心灵。
他先后失去了父母、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外孙,每一次的失去都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然而,福贵并没有被苦难击倒,他在每一次的挫折中都选择了继续活下去。
这种对生命的执着和坚守,让人不禁思考: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是为了享受幸福和快乐,还是为了承受苦难和痛苦?余华通过福贵的经历,深刻地揭示了苦难的普遍性和不可避免性。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背景下,每个人都在承受着不同程度的苦难。
苦难似乎成为了生活的常态,而人们在苦难面前显得如此渺小和无力。
但正是这种无力感,更加凸显了生命的顽强和不屈。
福贵的故事告诉我们,苦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面对苦难的勇气和对生活的希望。
在探讨苦难的同时,《活着》也深入挖掘了人性的复杂性。
福贵在经历了家庭的衰败和生活的磨难后,性格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他从一个放荡不羁的纨绔子弟变成了一个勤劳、善良、懂得珍惜的人。
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漫长的苦难岁月中逐渐形成的。
在面对苦难时,福贵展现出了人性中的善良和坚韧。
他默默地承受着生活的重负,从未抱怨过命运的不公。
同时,他也关心着身边的人,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们。
然而,人性并非只有美好的一面。
在小说中,我们也能看到人性的丑恶和自私。
毕业论文 论《活着》的生命意识及苦难主题

毕业论文论《活着》的生命意识及苦难主题
余华《活着》这本书我去年看过,当时还挺有感悟的。
当时我爸重病,我买了《活着》《西藏生死录》等几本有关活着与死亡的书籍。
其中我觉得苦难意识表现在:活着就要忍受苦难、疾病、不公、绝望、贫穷、死亡、无聊、平庸。
在这些之余,也会偶尔有些活着的幸福与感动吧!
当时看这本书时,每当看到有人死亡时,眼泪就直流,我觉得这真是个大悲剧啊,男主福贵怎么能这么苦难,父母在家境败落后相继死去,儿子有庆为了救县长的女人,被学校要求献血,因为复杂的人际关系,有庆抽血过多被间接害死了,福贵和县长还是认识的(好像是当兵认识的,有点忘记了),可怜瘦弱的有庆,就那么无辜的死了。
福贵亲手埋葬了儿子有庆、妻子家珍、女儿、女婿、外孙,只剩下他一个人孤独的活着,他活着,也不知是上天的眷顾还是惩罚,说不清,每个人理解不同,或许别人都觉得福贵可怜,得承受失去所有亲人的痛苦独自苟活人间,但他就是活着,或许活着本身就是活着吧,活着就好好活着。
我觉得余华《活着》,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福贵一生的遭遇,表达了人在所处社会大背景下的无奈,在命运面前无法掌握生死的无奈。
有一种只能“听天命”的悲凉。
文中,以福贵的回忆来讲述的,按我的想法,他应该哭得稀里
哗啦,悲痛欲绝,然而,他像是讲别人家的故事一样,并没有伤心欲绝。
或许他接受了,看淡了,明白了要活在当下,他和他的牛,一起活着。
这本书真的很好,陪我度过了痛苦的时光,每当遇到痛苦的事,遇到绝望的事情,想想福贵,还是得平淡的走下去。
浅谈余华小说中的苦难意识

浅谈余华小说中的苦难意识———以《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为例苦难一直是余华小说中反复渲染的主题。
尽管余华自己说,作为作家本人,变化是基于他本人对自己比较熟练的写作方式的一种不满或慢慢产生疲惫感。
○1作为作家本人,主观上总是想往前走,总是想变化。
○2然而余华并没有对“苦难”这个主题产生丝毫厌倦。
从1985年发表的《十八岁出门远行》开始,无论是八十年代的先锋小说,还是九十年代转型之后的三部长篇,“苦难”始终是贯穿其中的。
在余华的八十年代先锋小说里,“苦难”主要以形式上的暴力和宿命来呈现的,死亡、血腥、杀戮充斥其中,每个人如小说篇名一样“难逃劫数”,宿命所归。
而九十年代的作品正如余华自己所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内心的愤怒渐渐平息……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着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眼光看待世界。
○3在三部长篇中,余华不仅叙述手法有了改变,对于“苦难”余华多了一层悲悯的情怀,不再以冷漠的叙事手法剖析现实(指其以前的先锋小说)。
其实,对于“苦难”,写作时间相隔很短的《活着》(1992年)和《许三观卖血记》(1995)所蕴含的意义个人觉得也不尽相同。
本人想在此尝试做些简单分析。
一忍耐苦难《活着》是一部十分感人的小说,主人公福贵从富家子弟到一贫如洗,随后又经历各种动荡,面对着亲人的一个个离去,直至只剩下自己一人。
面对如此惨烈的苦难余华为福贵(或说是主人公自己)找到了面对苦难的办法—忍耐。
正如余华自己说的,《活着》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4文中最后,福贵就是这样,如陪伴他的老牛一样忍耐一切苦难,为活着而活着。
在这里,余华面对世间的苦难是同情的,没有愤怒,没有敌视(跟先锋时期的很不同),所以福贵面对家珍的病,有庆的死,凤霞的不幸,有根的撑死,女婿的压死,他没有挣扎,没有撕心裂肺的尖叫,甚至都没有愤怒,唯有忍受,此外默默流下眼泪(余华觉得《活着》讲述了眼泪的广阔和丰富)这种忍耐在某种程度上是感人的,包含了余华的同情,包含了中国古代道家的“无为”和“超脱”.二挣扎苦难《许三观卖血记》的叙述方式相较于余华以前小说格外不同,无论是其对话模式还是带有音乐上重复的节奏和江浙腔调,都带给小说一个特点—幽默,如果加上文中主人公那一次次面对的苦难的话,就是黑色幽默。
浅谈余华《活着》的苦难内涵word版本

浅谈余华《活着》的苦难内涵摘要《活着》展现了一个又一个人的死亡过程,掀起一波又一波无边无际的苦难波浪,表现了一种面对苦难生活、面对死亡的可能的态度,真实地展示了人“活着”的艰难与无奈。
面对苦难,主人公福贵顽强隐忍,并从苦难中超越出来, 让灵魂升华到一个宁静平和的境界, 向我们展示了人的蓬勃生命力和坚持追求自己人生的伟大和崇高。
关键词余华《活着》苦难余华在《活着》的前言中谈到:“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这句话也揭示了《活着》这部小说的悲剧所在: 人生总有许多苦难, 人不断地承受着生活给予的苦难, 没有任何办法, 只有默默地承受, 但人不能被苦难打倒, 要让不屈的灵魂顽强隐忍地生活, 并让灵魂从苦难中超越与升华出来, 追求活着本身的真正意义。
一、在苦难的世界中“活着”“作家是否能够使自己始终置身于发现之中,这是最重要的”余华用自己独特的洞察力,发现和描写了现实生活中普通老百姓所经历的重重苦难。
,余华想要告诉读者的是“我们中国农民的利益是一再被牺牲掉……中国的农民啊,就跟福贵一样,逆来顺受,不会做过激的事情……我想不应该再牺牲他们的利益了。
”余华在小说中对福贵这样一些无辜受难者,寄托了无尽的关怀和同情。
《活着》以连续性的死亡事件, 叙述了主人公福贵在一夜之间倾家荡产, 在命运的夹缝中左冲右突, 开始了一生的悲剧历程。
福贵的不幸源于他嗜赌成性, 冥顽不化, 最终输掉祖上最后的房产。
画押清帐后, 徐父被活活气死, 而败家子的福贵只是打了个寒颤。
生活似乎从这一刻才真正开始, 生存的艰难渐显端倪。
福贵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农民,长期以来在贫困线上挣扎、苦熬,妻子有病没钱医治而病死,儿子死于输血,好不容易遇到一个好女婿,要抱外孙,女儿却死于难产,女婿死于事故,年老力衰的他无法为外孙带来幸福,却使外孙因为饥饿吃了过多的青豆胀死。
余华在这部小说把苦难推向了极致, 在这里, 命运作为一种无比残忍的力量, 造成了死亡重复地、循环地发生, 死亡就像福贵摆不脱的阴影, 时时逼着他退缩到怵目惊心的生命荒野。
浅析余华作品《活着》中蕴含的苦难意味

浅析佘华作品《活着》中蕴含的苦难意味121浅析余华作品《活着》中蕴含的苦难意味韩进海(渤海大学辽宁锦州121000)摘要:在文学作品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苦难的身影,因而这种主题也是经常被世界文学所运用的主题之一。
我们经常在余华的作品中也会看到苦难,一直都是其渲染和强调的基调与主题,并将它上升到成为人类的普遍 意识。
在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苦难意识,也代表了作者本身对生存与生活意义的不断追问。
此篇论文就从苦难 的表现形式、其产生的源头还有超出苦难的方面来分析作品中蕴含的苦难意识。
关键词:余华《活着》苦难中图分类号:12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 (2016) 23-0121-02一、苦难的另一个表现形式就是死亡余华本身就是关注苦难的一个作家,并且他很擅长在 作品中描述苦难。
自90年代以后,余华在作品中所呈现出 来的苦难也具有了新的形式与内涵,苦难不再仅仅代表着 战争、血腥、罪恶等等,代表的这些意义在逐渐消散,没 有了暴虐的气氛,也没有了冰冷的人性,无处不在的暴力 与杀戮结束了。
在《活着》这部作品中,他对于苦难的描 述更是进人到了一个巅峰的状态,他用极其浓重的笔墨渲 染了人类所经历的种种苦难,甚至还特别细致地刻画出人 类受难的图画,并将它呈现到读者面前,为人们提供了一 部部苦难形象的展览史,我们完全可以说,在《活着》中我们能看到的就是人类演绎死亡的一出生命悲剧。
整部小 说都经过了作者的精心刻画与布置,使得每一幕死亡都极 为巧妙地在读者面前进行出现与衔接,也使得在生死上经 历的苦难变得痛彻心扉与铭心刻骨。
确实,在人类看来,死亡必然代表着世界上最为黑暗 的事情。
《活着》用较为简短的篇章,叙述了福贵祖孙几 代的非正常死亡,这其中包括福贵的父母、子女、妻子、女婿还有孙子。
每一个故事都是由人物的生死而串联到一 起的。
福贵父亲之死是因为福贵喜好赌博,他的母亲则是 因病去世,妻子则是由于患上了软骨病,儿子则是因为给 县长太太输血而亡,女儿是由于分娩时候的大出血而死,女婿则是被水泥板打死的,外孙是因为豆子吃多了而撑死。
活着读后感人生的苦难与生命的意义

活着读后感人生的苦难与生命的意义《活着》是中国作家余华的一部小说,通过主人公福贵的一生展示了人生中的苦难和生命的意义。
本文将就《活着》这部作品展开讨论,探索人生中的困境如何展现出生命的真正意义。
一、生活中的苦难《活着》以福贵为主人公,通过他一生的经历,揭示了人生中的苦难。
福贵的一生充满了悲惨和痛苦,他经历了战争、饥荒、家人的离世等一系列不幸的事件,生活中的苦难让他陷入了绝望和痛苦之中。
小说中还通过描写福贵的亲人和朋友的遭遇,进一步强调了人生中不可避免的苦难。
二、苦难中的人性在遭受苦难的过程中,福贵的人性得到了深刻的考验和反思。
他虽然曾经面临了各种痛苦,但他从未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始终保持着对生命的信仰。
在逆境中,他用坚韧和勇气去面对,不断地努力生存下去。
尽管面对了很多困难和挫折,福贵依然保持了对亲情和友情的珍惜,在人性的深处展现出坚强和仁爱的一面。
三、生命的意义通过《活着》这部作品,我们能够深刻体会到生命的真正意义。
即使在苦难中,人生依然值得珍惜,生活依然有着无尽的希望。
小说中描绘的福贵的遭遇虽然令人心痛,但也使人意识到生命的宝贵和价值。
人们可以从福贵身上学到感恩和乐观的态度,即使遇到了困境,也要坚持下去,不放弃对生命的热爱。
四、人生的选择与觉醒在小说的结尾,福贵意识到生活中的困境与人类的作为有着密切的关联。
他明白道德、责任和良知在人生中的重要性,从而意识到一个人应当为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负责。
通过觉醒和成长,福贵以一种更加成熟和理智的态度去看待自己和生活。
这种觉醒不仅仅是对个人的意识上的觉醒,同时也是对整个社会和时代的反思。
福贵的觉醒使他更加珍惜生命的同时,也给了读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思索。
总结起来,小说《活着》通过揭示福贵一生中的苦难和人性的考验,以及生命的意义和觉醒,向读者展示了生活中的困境如何影响人的视野与态度。
尽管人生中存在着苦难,但是每个人都应该珍惜生命,保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挫折与困境。
只有通过与苦难的对抗,人们才能真正认识到生命的宝贵和意义,实现自身的觉醒和成长。
浅析余华《活着》蕴含的苦难意味及其启示

浅析余华《活着》蕴含的苦难意味及其启示陈悦茗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描述了福贵苦难而又不断挣扎的一生。
解读《活着》的苦难意味,对理解余华想要通过作品表达出来的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的态度有重要作用。
本文以余华作品中的苦难意味为出发点,从余华作品《活着》入手,对作品进行剖析,并希望能够给当代大学生一些受益终生的启示。
《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余华因这部小说荣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和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等荣誉。
余华的作品中大多伴有苦难的思想,然而《活着》不同于余华早期作品的是不再向读者呈现暴力、血腥,而是用平实、朴素的语言讲述一个关乎死亡和生存的故事。
余华以饱经磨难、历经沧桑的老人形象作为小说的开场,向读者展开了一幅以死亡连缀的生命悲剧,老人福贵一生经历了时代的变迁,在命运的枷锁中来回穿行,大起大落,大喜大悲,最后以一种默默承受的方式独自生活,忍受着命运给的苦难。
1 苦难意味《活着》用极其简短的语言讲述了老人福贵一家几代人的非正常死亡,这其中有福贵的父母、妻子、儿女、女婿还有他的孙子,整部小说都弥漫着死亡的气息,死亡这条线索贯穿小说的始终。
年轻时拥有豪奢大院、忠诚奴仆、百亩良田,然而这些美好都被他在赌场付之一炬。
父亲因此被气死,为母亲求医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被解放军俘虏释放后回来发现母亲已经过世,儿子有庆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死,女儿凤霞产下苦根后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凤霞死后三个月妻子家珍也相继离世,二喜在工作时被两排水泥板夹死,最后的亲人外孙苦根因为吃了太多豆子撑死了。
生命中难得的温情一次次被死亡撕的粉碎,福贵一次次被推向了苦难的深渊,他的一生就像是苦痛和悲剧的不断组合和重演。
从国共斗争到解放战争,从土地改革到大跃进再到文化大革命,福贵的命运随着历史的动荡上下颠簸,在恶劣的生活环境下,人心也渐渐变得恶劣,这其中最为荒唐的就是苦根的死亡。
“那时候有庆已经不行了,可出来个医生说血还不够用。
浅析余华《活着》中的苦难意识

浅析余华《活着》中的苦难意识作者:赵玲娇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16期摘要:苦难是余华作品里一个反复渲染的主题,苦难不是别的,他是人类生存中所存在的一种必然状态,人类永远离不了、也摆脱不了苦难。
所以就需要有苦难意识,在面对苦难的同时又必须与苦难做抗争,否则就会被苦难所吞噬,在抗争苦难中一步步成长。
本论文从作品出发,对作品里所表现出的苦难意识进行阐释,从而达到让人们像福贵一样积极面对苦难和挫折的目的。
关键词:苦难意识;苦难;死亡余华是我国当代一位非常有名的作家,在当代文学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余华的成名作是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此前他发表了二十几篇小说均没有多少影响,这篇作品发表后,深得李陀等著名评论家的好评,余华于是一举成名。
因其独特的写作方式和新颖的叙事方式,及其作品中对百姓苦难的描述,反映出来的社会方方面面,都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于是便出现了许多对余华及其作品的研究。
尤其是余华的《活着》,已经被许多学者从各个方面研究得十分透彻,都已经没有比较新颖的论点可以拿出来研究了。
《活着》是我读过的所有作品中最为喜欢也是感触颇多的一部作品,所以也就给了我想要结合前人的研究资料,对《活着》进行自己的一些阐述的起端。
《活着》里福贵的这一生,可以说是戏剧化的悲惨的一生,余华在作品中对于福贵苦难的描绘,是平淡的,也是不带任何感情和情绪的,从而让读者能够更加自由不受作者情绪影响的去体会自己内心情绪的起伏变化。
本论文从作品出发,对作品里所表现出的苦难意识进行阐释,从而达到让人们像福贵一样积极面对苦难和挫折的目的。
一、《活着》与苦难意识(一)苦难叙事余华的《活着》,名为活着,实则写的全是有关死亡的叙述。
“这里讲述的是关于死亡的故事,而要我们学会的是如何去不死。
”文中福贵老人的这一生可以简单的概括为是苦难的一生,在短短的几十年间,他经受了人间最痛苦的事情,亲历了一家四代所有亲人的死亡,在悲痛的同时又亲手将一个个亲人埋葬,这是怎样的一种经历?他的苦难或许是从他开始堕落的时候开始的,按照我们中国民间的说法,他所经历的这一切,全是他自作自受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余华《活着》的苦难意识
[摘要]苦难与文学有着不解之缘,是世界性的文学母题之一。
在余华的小说中,“苦难”一直是反复渲染的主题,而与之相对应的“苦难意识”是人类的的普遍意识。
《活着》表现出强烈的“苦难意识”,也表现了余华对人类生存的不断追问。
本文从苦难的表现形式、苦难的产生根源以及苦难的超越三个方面对“苦难意识”进行分析。
[关键词]《活着》;死亡;苦难;苦难意识
一、“死亡”——“苦难”的表现形式
余华是一位特别关注苦难的作家,也很善于表现苦难,90年代以来,余华小说中表现出来的苦难具有了新的形态和意义,苦难不再是罪恶、杀戮、暴力等等,这些东西开始逐渐隐退,腾腾的杀气消失了,血腥的场面没有了,随处而在的暴力收束了。
在《活着》中,他将这种苦难的铺叙推向极致,他浓墨重彩地大肆涂抹着人类的各种苦难,甚至还不厌其烦地在读者面前勾勒出一幅幅的“人类受难图”,安排了一个又一个“死亡现象展览”,毫不夸张地说,《活着》上演的其实是一出由死亡连缀的生命悲剧。
小说充满了作者的精巧构思、精心布置,他让一幕接一幕的死亡出现在读者眼前,把生命之苦渲染得无以复加、痛彻心骨。
无疑,死亡和灾难是小说最为触目惊心的事实。
《活着》以短短的篇幅,写了福贵父、母、子、女、妻、婿、孙七个人的非正常死亡。
小说的故事是由一个接一个的死亡连缀而成的。
福贵的父亲死于福贵的赌博嗜好,母亲死于疾病,妻子家珍死于软骨病,儿子有庆因输血给县长太太而死,女儿凤霞死于分娩大出血,女婿二喜被吊车吊起的水泥石板打死,外孙苦根吃豆子撑死。
一系列的死亡故事,使福贵习惯了死亡,却使读者在重复死亡的旋律中难以喘息,叫人在某种无法躲藏的残酷真实面前,在一次又一次几乎制度化的劫难经历中,与世道人心有所领悟。
引导读者进入更为不真的苦难世界中,正如一曲重复演奏的悲凉曲调,使读者在痛苦的声音中挣扎。
显然,余华是有意将所有的苦难加于福贵身上。
破产的痛苦、丧亲的痛苦、被抓壮丁妻离子散的痛苦、丧母的痛苦、战场上的死亡痛苦、女儿成为聋哑人的痛苦、因贫困不得不将女儿送人的痛苦、自然灾害带来的饥饿之苦、妻子患软骨病而无法劳动且随时被死亡威胁的痛苦、儿子因荒唐的医疗事故而生命葬送的痛苦、女儿因产后大出血而死亡的痛苦、妻子最终被疾病折磨致死的痛苦、女婿因意外事故死亡的痛苦、孤独的老人独自抚养孙子的痛苦、孙子因长期饥饿暴食而亡的痛苦以及全家人为了最基本的生存而付出的没有止境的不堪重负的劳作之苦。
在这一系列痛苦之中,对福贵来说,最痛苦的还是亲人的一一死亡:贤良而含辛茹苦的妻子,懂事而忍辱负重的儿女,善良而豪爽厚道的女婿······
余华是一位叙述苦难、再现苦难的高手,他关注人间形形色色的苦难,也善于表现这无尽的苦难,在《活着》中,死亡成了苦难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从某种
意义上说,《活着》简直成了福贵一家人的一部死亡史,是福贵一生的苦难史,以至于让人悲至骨髓。
二、“苦难”产生的根源
“苦难”一直是余华小说反复渲染的主题,从小说《活着》中,我们看到,余华借福贵的一生,对造成中国普通老百姓生活苦难的根源进行了探寻。
1、人性恶
福贵年轻时,家境殷实,他放荡不羁,父亲被他气死,老丈人被他羞辱,怀孕的妻子也被他欺辱,金钱让他丧失人性,疯狂又残暴,最后变得一贫如洗。
自然灾害期间,王四抢夺聋哑人凤霞挖到的地瓜,而队长瓜分、向福贵家要米的情节,表现出了饥饿威胁下的人性中的自私、暴力以及以权谋私。
人性的丑恶被余华进行了无情的放大。
金钱是产生人性恶的根源,可以让福贵对老丈人肆意羞辱,可以使福贵对怀孕的妻子拳打脚踢,可以让龙二设圈套害得他家破人亡;而饥饿是滋生人性恶的土壤,可以让王四欺负一个聋哑人,去抢去夺,更让队长利用职务之便掠夺他人的粮食。
金钱和饥饿同样可以催生人性中的放荡、堕落、贪婪、欺诈、自私等等。
人性恶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的苦难,人们在利益的驱动下,不择手段地谋求暴利和权力,毫无顾忌地张扬着人性恶,人类的美好品质被他们漠视和淡忘,这是人类的悲哀,也更显出作品的现实性。
2、奴性意识
小说中的有庆之死,揭露了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权力的膜拜和对底层民众生命的漠视,这是人们身上的“奴性”造成的悲剧。
医生的天职本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而小说中的医生为抢救县长的老婆,却抽干了福贵的的儿子有庆的鲜血。
余华在这叙述的是:不光是抽血者,当时在现场的所有医生关心的只是“县长的女人”的生命,而有庆的死只是“胡闹”,这就揭示了在医生的心目中,只有县长的老婆,哪有百姓的子女!“奴性”使医生忘记了自己的天职,成了趋炎附势、草菅人命的刽子手。
余华用这种看似极端的叙述,批判了千百年来蛰伏在中国人身上的这种根深蒂固的“奴性”。
余华曾说:“如果让我选择一位中国作家作为朋友,毫无疑问我会选择鲁迅。
我觉得我的内心深处和他非常接近。
”从余华的作品中,我们深深体悟到他对鲁迅文学的精神的传承,其中一点就是对国人的“奴性”的反思和批判。
3、时代的“荒唐”
《活着》中“文革”期间村民大炼钢铁一节,讲述了那个荒唐的时代,如何劳民伤财,给福贵和村民孙老头一家造成的伤害。
为了给“煮钢铁”腾地方,村民孙老头的茅草房被无情的烧毁,弱者的利益再次被牺牲。
农民们不会冶炼钢铁,却凭借想象,拿着被烧得变了形的铁疙瘩当做炼钢成果到县里去报喜。
时代的荒诞让农民放弃土地投入到了“大跃进”当中,而当三年自然灾害到来时,广大农民却
陷入苦难和困顿之中。
4、底层的无权无力
福贵作为中国农民的一份子,始终忍受着贫困的煎熬:妻子有病没钱医治,儿子死于输血,要抱外孙时女儿死于难产,女婿死于事故,外孙因为饥饿吃了过多的豆子胀死。
福贵微小无力,只能接受命运的安排,平静地接受和等待一切的来临。
这看似极端的叙述道出了偶弱势群体悲惨的生存状态,他们对天灾人祸没有抵御能力,就像风雨飘摇中的一叶小舟,无法抵御暴风骤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