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A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莫高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合集下载

莫高窟第二课时教案

莫高窟第二课时教案

一、导入1、谈话导入,揭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走进莫高窟。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让我们走进《莫高窟》去一饱眼福吧!2、出示自读要求。

打开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二至四自然段,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

课文从哪几个方方面解释了莫高窟?各自朗读。

二、汇报交流1、彩塑、壁画、藏经洞里的文物,哪样给你印象最深?2、好我们先来看壁画。

莫高窟的壁画有何特别之处呢?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画出相关的词或句。

(一)汇报交流第三自然段学习情况。

1、莫高窟的壁画有何特别之处呢?指名答。

“有四万五千多平米宏伟瑰丽的壁画”从这句你看出了什么?面积大、宏伟瑰丽“四万五千多平米”有多大?我们演播厅地面最多150平米,算一算,有多少个演播厅大?(30)壁画面积真大呀!能读出来吗?齐读。

2、还有什么特别之处?“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

”从这句你看出了什么?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谁也找到了这个特点?请你读一读。

让我们一起来。

3、壁画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

为什么这样说?指名答。

相机出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

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4、真是姿态万千呀!还有谁想读一读这两句?指名读。

齐读。

5、想看看文中的飞天吗?出示图片,将这些美丽的造型记在脑海中吧!记住了吗?出示句式练习,指名答: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

壁画上的飞天,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有的,……会说吗?要想说得好,自己再练一练。

谁来说?还有谁来?男女生分说,最后一个一起。

6、这里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与文中的那个词对应?7、成百上千的飞天还会以什么样的姿态出现?出示:敦煌壁画飞天的图片。

《莫高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莫高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莫高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学习2——5自然段。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莫高窟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以及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4自然段。

3.学习2、3自然段写作方法进行小练笔。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今天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走进甘肃,走进敦煌,走进——(生齐说)莫高窟。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顺序分别向我们介绍了什么?3.过渡:我们先走近莫高窟的彩塑。

二、学习彩塑段1.谁来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彩塑有哪些特点?(莫高窟珍藏着1200多尊彩塑。

说明数量很多。

这里的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2.不仅数量之多,而且彩塑艺术水平之高。

那么究竟有哪些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彩塑呢?(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

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他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详。

)3.老师带来了一些图片,请大家欣赏一下。

(教师指着图片,让学生说)4.有没有发现这里的写作密码?师小结:我们从这一段的描写中学到了有详有略的手法。

整个一段的结构,有没有看出来了?(总分结构)5.指导背诵。

老师读总,你们读分。

(师生配合读。

)最后一句是游人的——生:感受。

师:这一段后面要求背诵的,老师给大家两分钟时间。

生:练习背诵。

指名试背。

6. 同学们,看到这一尊尊神态各异的彩塑,游客们会怎样赞叹呢?(想象说话)大家都不停地赞叹,这就是“啧啧赞叹”。

7.听了游客们的赞叹,作为一个中国人该是多么骄傲和自豪啊!难怪作者说——(齐读)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

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尊彩塑,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三、学习壁画段1.出示过渡句“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

”这是过渡句,巧妙衔接了上下文。

齐读。

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上文写的什么?下文呢?“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到底有多大呢?我来给大家做个计算题,如果以1平方米为单位把这些壁画连接起来,足足有45公里。

莫高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莫高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莫高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香隅镇中心学校本部林根发 2017.11.29上午第一节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2、理解课文第二至四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3、学习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和“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2、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莫高窟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莫高窟》的第1和第5自然段,现在谁来说说莫高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交流相机板书:一颗明珠艺术宝库智慧结晶3、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莫高窟》,去感受莫高窟那迷人的魅力。

4、莫高窟那迷人的魅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彩塑、壁画、藏经洞)快速浏览课文,根据回答板书:彩塑精妙绝伦、壁画瑰丽宏伟、藏经洞文物众多。

二、教学第2自然段,感受彩塑的精妙绝伦。

1.自由轻声读第二节,边读边想象:你看到了哪些彩塑?哪尊彩塑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2.交流前三种彩塑。

(1)今天带来了三幅图画,请大家看一看。

你们知道这三幅图中,哪幅是慈眉善目的菩萨?哪幅是威风凛凛的天王?哪幅是强壮勇猛的力士?这样判断的依据是什么?(菩萨:端庄温情、含笑自如;天王:身着戎装、身披铠甲;力士:瞧他这模样,一定是力大无比。

)(2)出示彩塑菩萨、天王和力士图片。

(3)这些彩塑有的“慈眉善目”,有的“威风凛凛”,有的“强壮勇猛”,样子各不相同,这就叫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4) 这些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彩塑中,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

3.交流卧佛(1)莫高窟的彩塑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尊长达16米的卧佛,谁来读读描写卧佛的句子。

(指读)(出示卧佛全景图)。

(2)16米有多长?(这尊卧佛有两间教室那么长,)(3)(出示卧佛的特写)静静地看着这尊卧佛,你感觉到什么?(他正在闭目养神,或者凝神静思,我只能屏息凝视,生怕惊扰了他,我们好像听到了卧佛轻微的呼吸声。

莫高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莫高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莫高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头桥小学朱殿香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4自然段。

2、学会8个生字,绿线中的7个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概括自然段意思。

4、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理解课文第二至四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在充分感知课文之后学习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一、总体把握,调动兴趣。

1、同学们,在古老的丝绸路上,在神秘的三危山下,在茫茫的沙漠中,蕴藏着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就是——指读课题《莫高窟》。

2、通过上一节的学习,莫高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3、每一个去过莫高窟的人,都会发出这样的赞叹——(课件显示“第五小节”)4、莫高窟为什么被称为“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呢?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莫高窟》。

二、精读细品,领略风采。

(一)、品味“彩塑”1、让我们先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欣赏精妙绝伦的彩塑。

指名读第二小节。

2、你在莫高窟看到了哪些彩塑?将你看到的彩塑读给大家听。

追问:菩萨是什么神态?你读,天王呢?你读,力士是什么样儿的?你读,。

(出示彩塑)这些彩塑有的——“慈眉善目”,有的——“威风凛凛”,有的——“强壮勇猛”,样子各不相同,这就叫——“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为了突出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特点,作者先写彩塑的全貌后又重点写了卧佛,谁来读课文中卧佛的描写?出示有关卧佛的句子(师评:还没有将卧佛读活了。

谁再来读?真是惟妙惟肖!一起读,师评价:我似乎听到了它的呼吸声。

)3、莫高窟只有这几尊彩塑吗?作者只是以点带面去写这两千多尊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彩塑,让我们走近他们,感受他们的气息。

(课件出示其余佛像”)4、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游人无不啧啧赞叹。

如果你就是游客,站在这些彩塑面前,你会怎样啧啧称赞?人们称赞的到底是谁?5、感受着我们前人高超的彩塑艺术,我想在坐的每个人都会升腾出自豪感,让我们带着感情读读这一段话。

《莫高窟》第二课时教案

《莫高窟》第二课时教案

(封面)《莫高窟》第二课时教案授课学科:授课年级:授课教师:授课时间:XX学校一、复习检查:1、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莫高窟里的哪些景物呢?2、莫高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谈谈自己初读后印象,不要求全面、具体,能说出总体印象就行)二、读讲课文:1、同学们,莫高窟里有彩塑、壁画、藏经洞等,看了这些景物,真叫人赞叹不已。

有一位作家参观了莫高窟以后,就把他所看到的用笔写了下来,那么,这位作家是怎么向我们介绍的呢?(分别指名读第2、3、4自然段)2、学习第2自然段(1)轻声再读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一段写了什么?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线画出来。

板书:彩塑(2)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彩塑的?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

板书:两千多件(3)学生交流质疑,教师相机点拨。

①引导学生通过浏览各种神态的彩塑,想象彩塑不同的样子,理解“慈眉善目”、“威风凛凛”、“强壮勇猛”、“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等词。

②课文是如何描述卧佛的呢?③面对这一尊尊想象力之丰富,色彩之绚丽,气魄之宏伟的彩塑,游人在观光时会想些什么,又会说些什么?板书:精妙绝伦(4)怎样读才能让人也好像看到这些彩塑的样子?(指名读,结合评价指导朗读,再齐读)(5)(出示第2自然段填空题)按原文口头填空,指导背诵。

(6)小结学法。

①找中心句②读文质疑③品读背诵3、学习第3自然段(1)根据学第2自然段的方法,自学第3自然段(2)讨论交流自学效果。

(先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交流,再以小组的形式发表、交流讨论的结果。

)(3)朗读体会,想象画面。

①欣赏各种姿态的飞天图,作者是怎样来细致描绘它们的呢?引读句子,体会作者优美细腻的描写笔触。

(出示“有……有……有……还有……”的排比句式,学习“先概括写,后具体写”的写法。

)②文中还有这样的句子吗?(出示句子“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引导学生改为“壁画上的飞天,有臂挎花篮,采摘鲜花的;有……”的句式。

莫高窟(第二课时)教案

莫高窟(第二课时)教案

莫高窟(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背景莫高窟是中国石窟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世界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莫高窟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向学生介绍,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本次教学将重点介绍莫高窟中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莫高窟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1.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莫高窟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艺术表现特点;•让学生认识和掌握莫高窟中的艺术手法,如线描、造型、色彩等;•让学生了解莫高窟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

2. 教学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表述莫高窟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艺术表现特点;•学生能够掌握莫高窟中的艺术手法,如线描、造型、色彩等;•学生能够理解莫高窟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莫高窟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2.莫高窟中的艺术表现手法3.莫高窟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2. 教学方法1.演讲式授课:介绍莫高窟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表现手法等;2.分组研讨:让学生分组根据所得资料,对莫高窟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进行探究和研讨;3.视频讲解:向学生播放有关莫高窟的视频资料,加深学生对莫高窟的认识;4.互动答题:结合教材和历史文化知识,让学生在互动中梳理已掌握的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与展示(10分钟)1.让学生回忆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从中挑选一个点进行展示或小结;2.准备一张莫高窟的图片进行展示,并放一段背景音乐,让学生感受莫高窟的气氛和文化内涵。

2. 新知教学(30分钟)1.莫高窟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讲解莫高窟所在地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介绍莫高窟的发现历程和重要性。

2.莫高窟中的艺术表现手法–介绍莫高窟的造型特点、线描手法、色彩运用等。

3.莫高窟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讲解莫高窟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如佛教、中西文化交流等。

3. 分组研讨与分享(30分钟)1.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根据所得资料对莫高窟的文化价值进行探究和研究;2.让各组代表进行分享,让其他组的同学学习和了解。

《莫高窟》第二课时教案

《莫高窟》第二课时教案

莫高窟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

2.了解莫高窟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1.体会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的文化艺术价值。

2.学习作者从多方面抓住事物特点的写作方法,体会运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描写方法。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祖国的西北甘肃,知道了茫茫沙漠中蕴藏着一颗明珠,这颗明珠就是“莫高窟”。

同学们还记得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莫高窟的吗?(板书)要想真正领略莫高窟的艺术魅力,还需要我们好好研读课文。

这节课,我们就将跟随作者的脚步再次走进莫高窟。

2、先来欣赏莫高窟里的彩塑。

打开课本,我们一起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看到了哪些彩塑?(出示四幅图) 指名说。

这些彩塑图中,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喜欢,还有没有同学也喜欢卧佛的?安详,从容安定的,平和的。

声音要轻一些。

你觉得它哪里吸引你?请你读出它的特别吧!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吧)3、这些彩塑它和它的姿态不一样,它和它的神情不相同,用我们文中的话来说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但是它们都雕刻的很生动,很逼真,用文中的一个成语来形容,真是(惟妙惟肖)。

所以,游人也好,同学们也好,无不——(啧啧赞叹)4、抓住这些词语,你就能读好这段话。

不信,同学们试试。

谁愿意来试一试的?指名读。

(你真会读书,尤其读出了----,还有谁想读一读的?我们也学着他们那样读一读吧。

)5、莫高窟的彩塑可不止这些,作者不可能将所有彩塑都一一写下来。

所以为了向我们展示彩塑的魅力,作者精心构思了这一自然段的内容。

同学们,仔细观察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结构来写这段内容的?(总分总,那么总写的是哪几句?那中间呢?分写的部分里作者还用了一种写作技巧,描写菩萨,天王、力士的句式都是一样的,字数也较少。

而卧佛描写较多。

对了,详略得当。

作者先总写了彩塑的特点,接着用排比句对菩萨、天王、力士作了一般介绍,接着对卧佛进行详细描写,最后以游人的反应作总结。

语文A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莫高窟》教案

语文A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莫高窟》教案

语文A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莫高窟》教案教材《语文A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单位《莫高窟》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莫高窟的历史背景和基本情况;2.了解莫高窟中的壁画特点和主题内容;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历史文化意识。

教学重点:1.掌握莫高窟的基本情况和壁画特点;2.掌握莫高窟中的主题内容。

教学难点:1.理解莫高窟中壁画的特点和主题;2.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意识。

教学准备:1.PPT课件;2.莫高窟的图片和资料;3.课本和笔。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莫高窟”这个名词的意思。

2.出示莫高窟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激发学生的兴趣。

Step 2 学习(15分钟)1.呈现莫高窟的图片和分析莫高窟的壁画特点。

2.讲解莫高窟的历史和基本情况,包括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建造时间和壁画的内容等。

Step 3 活动(10分钟)1.根据图片和教材中的插图,让学生描述莫高窟的主题内容。

2.组织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发现和解读。

Step 4 拓展(10分钟)1.鼓励学生关注当地的历史文化,了解其他著名的佛教石窟。

2.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组织学生绘制自己理解的莫高窟壁画。

Step 5 小结(5分钟)总结莫高窟的基本情况和壁画特点,让学生掌握重要知识点。

Step 6 家庭作业(2分钟)1.布置阅读任务:让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莫高窟的文章,写出自己的阅读体会。

2.各自在家中寻找关于莫高窟的图片和资料。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莫高窟有了初步的了解,了解了莫高窟的基本情况和壁画特点。

同时,通过学习,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历史文化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莫高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凌河区锦铁小学侯凤筠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学习课文,了解莫高窟的彩塑、壁画的特点,品味课文的语言美。

2、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和所收集的课外资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3、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学习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认读字词。

要求:字音准确,声音清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随机板书)
三、细读课文,品味感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文中描绘这些精美的塑像和壁画的词语、句子或自然段,画一画,然后再多读几遍,看看能读懂什么?和小组同学互相交流一下,还有什么问题?
2、学生自由读课文,勾画、思考、交流,教师桌间巡视,了解学生读书情况及思考情况。

3、汇报、交流。

把你找到的具体描绘了莫高窟的塑像、壁画的句子给大家读一
读,再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4、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相机指导朗读。

“在保留下来的492个洞窟中,共有彩色塑像2000多尊,各种壁画45000多平方米。

”“在保留下来”说明还有很多洞窟没有被保存下来,这个句子从数量方面介绍了敦煌的洞窟多,彩色塑像多,壁画多。

(2)指导朗读。

5、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一读,抓住重点词句说一说读懂了什么?
A、“最大的佛像有九层楼那么高,最小的菩萨还没有一个手掌大。

”这个句子介绍了敦煌最大的和最小的菩萨,是从大小两个方面介绍的。

把“最大的佛像”和“九层楼”进行比较,“最小的菩萨”和“一个手掌”进行比较,分别表现了佛像的大和菩萨的小,表现了敦煌塑像的精美。

B、“在万紫千红的鲜花丛中,有些描绘的是古代劳动人民打猎、捕鱼、耕田、收割的情景,有些表现的是人们奏乐、舞蹈、演杂技的场面,还有许多讲述的是佛教故事。

”“万紫千红”,是说敦煌的壁画非常多、精美。

这个句子具体介绍了敦煌壁画的内容,敦煌的壁画不但十分精美,而且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艺术成就很高,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和创造力。

(2)出示课件,欣赏图片,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

(3)指导朗读。

6、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

想一想:①这一段课文写了什么?②划出表示人物动作的词语(轻提、舒展、高高地举到、拨动)。

(2)指导学生说说这段课文4句话的意思。

(前一句描述这幅巨大壁画的背景:清清的池水,池水中朵朵鲜花,被池水环绕的金碧辉煌的亭台楼阁,渲染了环境的“艳丽多姿”。

后3句是壁画的主体,着重勾画了画中人物的“艳丽多姿”,即:第2句,完整地介绍了在金碧辉
煌的亭台楼阁演奏的乐师和起舞的少女;第3句,概括地描写了起舞的少女;第4句,具体细腻地描述了“其中一个梳着发髻的女子”的“动人舞姿”。

)
(3)理解“艳丽多姿”“金碧辉煌”“亭台楼阁”“翩翩起舞”“优雅”“华丽”“端庄”“舒展”等词语的意思。

(4)指导学生边阅读课文第4自然段,边观察课件中的图片。

①注意抓观察点的转移——由四周的自然景观,到中央的亭台楼阁;由中央的亭台楼阁到在亭台楼阁表演的全场人物;由演出的全场人物到翩翩起舞的少女;由翩翩起舞的少女群体,最后集中在“其中一个”。

使学生知道作者是由四周到中央,由整体到局部,由面到点,有条不紊地把这幅巨画呈现在读者面前的;
②要注意抓住人物的动作描写。

不但要找出表示动作的词语,而且要注意这些动作词语的排列次序是不能更动的。

7.教学课文第5自然段。

(1)指名朗读,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说说这一段课文的主要意思。

(是写作者站在这幅壁画前的内心感受)。

(3)理解“站在壁画前,眼前的一切仿佛都活了起来,能听到流水淙淙和琴声丁冬,能看到奇妙的舞姿和会说话的眼睛。

”这句话写了敦煌壁画栩栩如生,精美动人的特点。

(4)指导朗读
8、再读课文,边读边想像:你的眼前会出现什么样的画面?
9、学习最后一自然段,体会作者对敦煌莫高窟壁画的赞美之情。

四、回读课文,深入体会
1、读一读世人对莫高窟的评价
2、走出莫高窟,莫高窟的那些精美的塑像、壁画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心中;走出课文,你的心中会有什么样的体会或感受呢?
五、走出课文,拓展实践
根据你对莫高窟的了解,假如你是导游,请你将课文改写成导游词,说给你的家人、同学听。

板书设计:
11、莫高窟
件件精美
塑像大小不一
内容丰富世界闻名
壁画栩栩如生
精美动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