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发潭州》阅读答案附赏析翻译

合集下载

(语文)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语文)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I 试卷一、语言基础知识及运用(13分)1、下列词语字形正确,且每对加点字读音相同的一组是(3分)()A.惦量欢呼雀跃冠.冕/衣冠.楚楚宿.债/追本溯.源B.坍弛侯门似海清癯./通衢.大道模.范/模.棱两可C.田塍既往不咎摭.拾/蜇.居山村耆.老/歧.黄学堂D.熟稔犄角之势熨.贴/钟灵毓.秀惬.意/意犹未慊.2、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在很多人看来,纪检干部,“老纪检”的脸上却总挂着笑容。

经他查办的大案要案很多,有些至今还被业内同行。

“老纪检”说,诱惑时常有,一不小心就容易栽跟头,可,既然选择了纪检事业,就不能有发财的念头,与民争利的事更不能干。

A.不苟言笑啧啧称奇出水才看两腿泥B.谨言慎行啧啧称奇锥子没有两头尖C.谨言慎行津津乐道出水才看两腿泥D.不苟言笑津津乐道锥子没有两头尖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当睁只眼闭只眼的“差不多先生”,还是做敢于亮剑的“啄木鸟先生”,不仅关乎党性原则,更关乎个人作风,那些“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想法可以休矣。

B.我市挂牌“新三板”的电商企业“温都猫",先后与中国石化、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国企建立战略伙件关系,在产品销售、平台建设、用户开发展开多种形式的合作。

C.谁也无法否认,今天我们人类已经再度处于能源革命的前夜,这将是一场以煤炭和石油为代表的化石能源的减量革命,同时,也会是一场化石能源本身的绿色革命。

D.作为一名干部,为人情所困,为利益所惑,怕结怨树敌,怕引火烧身,都是私心杂念在作怪所致,其实质是一种精致的利己主义,一种不作为、不担当的言僚主义。

4、下列各句中,名句运用表达不准确的一句是(2分)()A.“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世界各国要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自身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B.面对那些过往,他总是叹息。

【部编版小升初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小升初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附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天净沙·秋思》,回答问题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曲中“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2)“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3)诗歌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情?(4)“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答案】(1)深秋晚景图(2)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3)断肠人在天涯。

抒写游子的孤苦寂寞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4)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解析】【分析】(1)根据“枯藤”“夕阳”“西风”可知是深秋的傍晚写照。

(2)“枯藤老树昏鸦”属于悲凉景象,“小桥流水人家”属于喜景,二者形成对比,衬托出作者的思乡情深。

(3)直接抒情,可以映照在重点词语上。

断肠,就是一种内心苦楚的倾诉。

(4)“小桥流水人家”是一种他乡的乐景描写,这反而加重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属于以乐景写哀情。

故答案为:(1)深秋晚景图;(2)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3)断肠人在天涯。

抒写游子的孤苦寂寞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4)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点评】(1)本题考查对古诗意象、意境的赏析能力。

一系列深秋的荒凉意象,表达了一种深秋的凄清和孤寂景象。

(2)本题考查对古诗写作技巧的理解。

作者有时以乐写乐,以悲写悲,但也能以乐衬悲,悲则更悲,本诗就是这样的情形。

(3)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作者写尽人间的悲欢离合,结尾用“断肠人”三个字倾诉了内心的思乡苦痛。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重点综合练:课外古诗词赏析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重点综合练:课外古诗词赏析

课外古诗词赏析一、阅读理解与欣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中宵①杜甫西阁百寻余,中宵步绮疏②。

飞星过水白,落月动沙虚。

择木知幽鸟,潜波想巨鱼。

亲朋满天地,兵甲少来书。

【注】①此诗是大历元年(766)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作。

中宵,半夜。

②绮疏:指雕花的窗户。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阁百寻余”,“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这一句与“飞来山上千寻塔”一样,是以夸张手法写建筑物之高。

B.“中宵步绮疏”写诗人因被壮丽景色吸引而无心入睡,直至半夜还在窗下徘徊,反映了诗人寓居他乡时难得的欢愉之情。

C.“飞星过水白”写诗人看见一道白影从水上掠过,其中“飞”“白”两字从速度、颜色的角度描写了流星经过时的情景。

D.诗歌第三联,诗人以“幽鸟”“巨鱼”寻求安居之地来暗示自己没有理想的环境可供栖身,委婉表达了他对战争的态度。

2.诗歌最后一联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在你读过的杜甫诗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意思和它相近。

2.诗词鉴赏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唐)元稹残灯无焰影幢幢①,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注】①幢幢:晃动的样子。

1.“___________”三个字惟妙惟肖地摹写出作者听闻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刹那间的反应。

2.末句的景物描写是怎样来抒发作者的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3.古诗词鉴赏。

八阵图〔唐〕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1.诗的一二两句写的是历史上的著名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名),表达了诗人对他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2.请你自选角度赏析“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4.古代诗歌阅读送杜十四之①江南孟浩然荆②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③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

【注释】①杜十四:杜晃,排行第十四。

之,往。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野池(唐)王建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齐。

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蜓上下鱼东西。

(1)诗歌以“野池”为描写对象,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________,植物________的景象。

(2)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1)满溢(满);丰茂(茂盛、果实丰硕)(2)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景物特点。

要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加以归纳,“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乔”的意思是:野外的池塘水满的已经连到秋天的河堤,菱花结了果实草木很茂盛.前一句写出了池水满的特点,因为有丰富的池水的滋养,菱花结了果实蒲叶长得非常茂盛.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满溢(满)、丰盛(茂盛、果实丰硕、生机勃)。

(2)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诗句描绘了野池蜻蜓随意飞舞,鱼儿任意游玩的悠闲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故答案为:(1)① 满溢(满);②丰茂(茂盛、果实丰硕)(2)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景物特点。

答题时应注意,要紧扣“情”或“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

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概括要点作答。

池水:满溢(满);植物:丰茂(茂盛、果实丰硕)。

(2)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

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2.阅读选段,按要求做题。

春雪(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阅读诗歌,分析第二句中“惊”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

2022-2023学年四川省部分地区高二上学册语文期末真题分类汇编:古诗词阅读专题(含解析)

2022-2023学年四川省部分地区高二上学册语文期末真题分类汇编:古诗词阅读专题(含解析)

2022-2023学年四川省部分地区高二上学册语文期末真题试卷分类汇编:古诗词阅读专题四川省成都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5~16题。

月夜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除夜作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注】《月夜》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中被禁于长安时所作。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杜诗首联一个“独”字,写尽了妻子孤单落寞的凄楚情状,也与颔联的“未解忆长安”、尾联的“双照”照应。

B.杜诗与高诗中的“寒”字都渲染了冷清孤寂的氛围。

杜诗表现出妻子望月之久,思念之切;高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凄寂。

C.《月夜》一诗构思新颖,用语精工,笔法婉曲。

《除夜作》用语质朴浅近,精炼含蓄,寓情深微悠远。

D.杜诗和高诗都表达出诗人思乡怀人的情感,也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希望结束天下乱离的悲哀,期待能四海安定。

16.杜甫的《月夜》在表达情感时采用了“对写法”,即诗人从对方落笔,通过对方来反照自己,从而委婉含蓄地抒发深挚的情感。

高诗在这一点上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请就此赏析两首诗。

(6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D16.(6分)①《月夜》中,明明是诗人在长安望月思念妻子和儿女,却从对方着笔,想象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思念困守长安的丈夫。

颈联进一步写妻子“忆长安”,在蒙蒙雾气中,在冷冷月光下,妻子久久伫立遥望长安,通过对写法,更加表达出对妻子儿女的深切的思念。

②《除夜作》中,诗人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想念家里人,而从对方落笔,想象故乡的亲人在这个除夕定是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

虚实结合,更加突出了客居在外的诗人此时对家人的思念。

③两首诗都运用对写法,表达情感委婉含蓄,真切动人,耐人寻味。

(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四川省泸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

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1-3题。

(10分)良心国货需要我们的支持①前段时间“莲花味精谣言”上了热搜,起国竟是一句“味精致癌”的谣言。

②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莲花味精有过多么辉煌的过往。

凭借传遍全国“莲花味精,无可替代,领鲜全国”的广告词,莲花味精成为河南省三大招牌之一,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43.4%,还出口到了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

年产量达到12万吨,产值达到22.3亿元,成为世界第一大味精企业集团。

然而没人料到,莲花味精的衰败会来得如此迅猛。

到了2003年,直接亏损1.45亿。

③衰败的原因当然错综复杂,但有一样是:谣言的传播。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味精致癌”的谣言开始在国内病毒式传播。

很多消费者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想法,不再购买味精。

④巧合的是,此时一些所谓“更加健康”的鸡精品牌开始进军中国,为了占领市场,他们甚至会在广告里直接“拉踩”味精。

很少有消费者注意到,大部分鸡精的配料表,第一个就是味精,之后还有其他的食品添加剂、食用香精。

而莲花味精的原料,就只有一个小麦。

尽管莲花味精多次在自己官网上宣传科普,但终究声小力弱,从此,开始逐步退出了国人的餐桌。

取而代之的,是价格翻了几倍的国外鸡精。

⑤当我们回顾这些年的市场发展时会发现,莲花味精这般国货“失意史”,其实还有很多。

娃哈哈的创始人宗庆后曾坦言:“我们面对的最大的困难就是网络谣言。

”⑥如果说谣言传播是从国货的外部毒害,那么一些外资参与则是让国货从内部溃散。

最近的国货直播热潮,带火了三位大叔,而他们推广的“活力28”也走入了网友的视线。

⑦这个刚被大众关注的日化品牌,其实和莲花味精一样,从前都是人尽皆知的国民品牌。

因为用量少、效率高、除污强、不褪色等产品性能,“活力28”一经推出就畅销全国,一度占据全国60%以上的洗涤市场份额。

“活力28,沙市日化”这两句广告词,也随着央视黄金频道的传播,响彻了大江南北。

杜甫《发潭州夜醉长沙酒》翻译赏析

杜甫《发潭州夜醉长沙酒》翻译赏析

杜甫《发潭州夜醉长沙酒》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发潭州·夜醉长沙酒》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甫。

其古诗全文如下: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

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

贾傅才未有,褚公书绝伦。

名高前后事,回首一伤神。

【前言】《发潭州》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

此诗首联紧扣题面,点明题意,蕴含着奔波无定、生计日窘的悲辛;颔联描写启程时的情景;颈联是用典抒情,写诗人登舟而行,百感交集,浮想联翩;尾联借古人以抒怀,直接抒发诗人沦落他乡、抱负不能施展的情怀。

全诗在表现手法上,或托物寓意,或用典言情,或直接抒怀,句句含情,深切感人,为杜甫晚年的名作。

【注释】⑴潭州:今湖南长沙一带⑵湘水:即湘江⑶樯燕:船桅上的燕子⑷贾傅:即汉代贾谊。

因曾官长沙王太傅,故称⑸褚公:指唐代书法家褚遂良。

绝伦:无与伦比⑹名高:盛名,名声大⑺回首:回想,回忆【翻译】昨天夜里在长沙痛饮沉醉而眠,今天拂晓就伴着湘江两岸的明媚**远行。

环顾四周,只有江岸上春风中飞舞的落花为我送行。

船桅上的春燕呢喃作语,似乎在亲切地挽留我。

西汉时的贾谊才能世上少有,初唐时的褚遂良书法绝伦无比。

两人在不同的时代都曾名高一时,但是都被贬抑而死。

文章来源华夏酒报这不堪回首的往事,真是令人黯然神伤。

【鉴赏】这首五言律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或托物寓意,或用典言情,或直接抒怀,句句含情,百转千回,创造了深切感人、沉郁深婉的艺术意境,成为杜甫晚年诗作中的名篇。

首联紧扣题面,点明题意,但又含蕴着奔波无定、生计日窘的悲辛。

杜甫本来是“性豪业嗜酒”的,何况是天涯沦落,前途渺茫,所以夜来痛饮沉醉而眠,其中饱含着借酒浇愁的无限辛酸。

天明之后,湘江两岸一派**,诗人却要孤舟远行,黯然伤情的心绪自然流露出来。

颔联紧承首联,描写启程时的情景。

诗人扬帆启航,环顾四周,只有岸上春风中飞舞的落花在为他送行;船桅上的春燕呢喃作语,似乎在亲切地挽留他,一种浓重的寂寥凄楚之情溢于言表。

《发潭州》译文及赏析

《发潭州》译文及赏析

《发潭州》译文及赏析《发潭州》译文及赏析《发潭州》唐代:杜甫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

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

贾傅才未有,褚公书绝伦。

名高前后事,回首一伤神。

《发潭州》译文昨天夜里在长沙痛饮沉醉而眠,今天拂晓就伴着湘江两岸的明媚春色远行。

环顾四周,只有江岸上春风中飞舞的落花为我送行。

船桅上的春燕呢喃作语,似乎在亲切地挽留我。

西汉时的贾谊才能世上少有,初唐时的褚遂良书法绝伦无比。

两人在不同的时代都曾名高一时,但是都被贬抑而死。

这不堪回首的往事,真是令人黯然神伤。

《发潭州》注释潭州:今湖南长沙一带。

湘水:即湘江。

樯燕:船桅上的燕子。

贾傅:即汉代贾谊。

因曾官长沙王太傅,故称。

褚公:指唐代书法家褚遂良。

绝伦:无与伦比。

名高:盛名,名声大。

回首:回想,回忆。

《发潭州》赏析首联紧扣题面,点明题意,但又含蕴着奔波无定、生计日窘的悲辛。

杜甫本来是“性豪业嗜酒”的,何况是天涯沦落,前途渺茫,所以夜来痛饮沉醉而眠,其中饱含着借酒浇愁的无限辛酸。

天明之后,湘江两岸一派春色,诗人却要孤舟远行,黯然伤情的心绪自然流露出来。

颔联紧承首联,描写启程时的情景。

诗人扬帆启航,环顾四周,只有岸上春风中飞舞的落花在为他送行;船桅上的春燕呢喃作语,似乎在亲切地挽留他,一种浓重的寂寥凄楚之情溢于言表。

岸上风吹落花,樯桅春燕作语,这原本是极普通的自然现象,但诗人“以我观物”,而使“物色带情”,赋予落花、飞燕以人的感情来“送客”、“留人”,这就有力地渲染了一种十分悲凉冷落的气氛,这种气氛生动地表现了世情的淡薄,人不如岸花樯燕;同时也反映了诗人辗转流徙、飘荡无依的深沉感喟。

这一联情景妙合无垠,有着强烈感人的艺术力量。

梁代诗人何逊《赠诸旧游》一诗中,有“岸花临水发,江燕绕樯飞”之句,写得很工致。

杜甫这一联似从此脱化而来。

但诗人在艺术上进行了新的创造,他用拟人化手法,把花、鸟写得如此楚楚动人,以寄寓孤寂寥落之情,这就不是何逊诗所能比拟的。

颈联是用典抒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发潭州》阅读答案附赏析翻译 发潭州 杜甫
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

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

贾傅才未有,褚公书绝伦。

名高前后事,回首一伤神。

注解: ①唐代宗大历三年正月, 杜甫由夔州出峡, 拟归洛阳, 终因时乱, 亲友尽疏, 北归无望,惟以舟为家,漂泊江陵、公安、岳州、潭州一带。

本诗作于大历四年 离潭州赴衡州时。

②贾傅:即西汉贾谊,有才名,曾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 王的太傅。

③褚公:指初唐时书法家褚遂良,因阻立武则天为皇后,被贬为潭州 都督。

相关阅读试题及答案 (1)请概括诗中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3 分) (2)请于颔联或颈联中自选一联分析其表现手法。

(4 分) (3)诗的颔联写景很有特色,试从景与情的角度加以分析。

(4 分) (4)本诗的后两联突出的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 情?(4 分) (5)诗的首联有什么作用?(3 分) (6)尾联抒情意味浓厚,请结合具体诗句 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孤独(漂泊无依、辗转流徙)、怀才不遇(沦落天涯)、沉郁悲愤(忧 国伤怀)的诗人形象。

(每点各 1 分,共 3 分) (2)颔联:A.借物抒情(拟人),(1 分)诗人扬帆启航,环顾四周,只 有岸上那飞舞的落花为之送行;船桅上呢喃作语的春燕,着意挽留着他,诗人赋 予落花、飞燕以人的情感, (2 分)反映了诗人辗转流徙、飘荡无依的深沉感喟。




(1 分)或:B.渲染(烘托),(1 分)诗人着意刻画那岸上为相送而飞舞的落 花和船桅上为挽留他而呢喃作语的春燕, (1 分) 有力地渲染了悲凉冷落的气氛, (1 分)烘托了他那深沉的寂寥凄楚的情感。

(1 分) 颈联:A.用典抒情,(1 分)诗人以才高招忌而被贬长沙的贾谊以及谏阻立 武则天为皇后而被贬潭州的褚遂良自况,(2 分)抒发了自己忠而见疑、贤而被 谤、怀才不遇的感伤。

(1 分)或 B.以虚写实(联想),(1 分)诗人登舟而行, 因身处湘地, 很自然地想到西汉时才高被贬的贾谊, 和初唐时忠贞谏君的褚遂良, (1 分)以历史上的才人志士命运抒写此刻漂泊于此的自己,(1 分)寄寓了作 者忧愤感伤的情怀。

(1 分) (3)岸花风吹滑落,樯桅春燕作语,这本事极普通的现象,但是人以我观 物,赋予落花、飞燕以人的感情,有力地渲染了一种悲凉冷落的气氛,同时也表 现了是人对自己辗转流徙、飘荡无依的深沉感喟 (4)突出运用的表现手法是用典。

西汉时期的贾谊和初唐的褚遂良在各自 的时代都名高一时, 但俱被贬抑而死, 诗人借古抒怀, 感叹自己飘零无依的身世, 抒发了忧国伤世的沉郁悲愤之情。

(5)夜晚醉饮长沙,天明在一片春色中从湘水出发,诗人借酒浇愁, 透露出 黯然伤情的心绪。

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 (1 分)紧扣题面,点明题意。

(1 分) 引出下联启程时的情景。

(1 分) (6)尾联直抒胸臆。

(2 分)诗人回首一生,想到前途渺茫,不觉黯然伤神, 抒发了感叹身世、忧国伤时的沉郁悲愤之情。

(2 分) 二: (1)第二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 分) (2)牖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4 分) 【参考答案】 (1)(2 分)本诗描绘了一幅迷离凄清的春色图.诗人扬帆启航,环顾四周, 只有岸上春风中飞舞的落花在为他送行, 船桅上的春燕呢喃作语, 似乎在亲切地 挽留他,渲染出悲凉冷落的气氛.(概述 1 分,分写 1 分) (2)(4 分)本诗所用的表现手法主要有;①寓情于景;颔联用岸花送客、樯 燕留人的景象来反衬孤苦无依的境遇. (或说“反衬”手法亦可)②拟人: 将“送 客”“留人‘这些写人的动作用来写岸花、 樯燕, 反映诗人孤苦无依的境遇和寂 寥悲凉的心境.⑧用典抒情:颈联借西汉时怀才不遇的贾谊、初唐时被贬的褚遂 良的不幸遭遇,抒发自己感叹身世、忧国伤时的愁绪.④直接抒情:尾联直接抒 发自己沦落他乡、抱负不能施展的情怀.(说出一种得 2 分.说出两种得 4 分; 要求结合原诗举例分析。

其中,指明手法各 1 分,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各 1 分) 注释


⑴潭州:今湖南长沙一带。

⑵湘水:即湘江。

⑶樯燕:船桅上的燕子。

⑷贾傅:即汉代贾谊 。

因曾官长沙王太傅,故称。

⑸褚公:指唐代书法家褚遂良。

绝伦:无与伦比。

⑹名高:盛名,名声大。

⑺回首:回想,回忆。

译文 昨天夜里在长沙痛饮沉醉而眠,今天拂晓就伴着湘江两岸的明媚春色远行。

环顾四周,只有江岸上春风中飞舞的落花为我送行。

船桅上的春燕呢喃作语,似 乎在亲切地挽留我。

西汉时的贾谊才能世上少有, 初唐时的褚遂良书法绝伦无比。

两人在不同的时代都曾名高一时,但是都被贬抑而死。

这不堪回首的往事,真是 令人黯然神伤。

赏析: 创作背景 768 年(唐代宗大历三年)正月,杜甫由夔州出峡,准备北归洛 阳,终因时局动乱,亲友尽疏,北归无望,只得以舟为家,漂泊于江陵、公安、 岳州、潭州一带。

《发潭州》一诗,是诗人在 769 年春离开潭州赴衡州时所作。

《发潭州》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

此诗首联紧扣题面,点明题意,蕴含着 奔波无定、生计日窘的悲辛;颔联描写启程时的情景;颈联是用典抒情,写诗人 登舟而行,百感交集,浮想联翩;尾联借古人以抒怀,直接抒发诗人沦落他乡、 抱负不能施展的情怀。

全诗在表现手法上,或托物寓意,或用典言情,或直接抒 怀,句句含情,深切感人,为杜甫晚年的名作。

首联紧扣题面,点明题意,但又含蕴着奔波无定、生计日窘的悲辛。

杜甫本 来是“性豪业嗜酒”的,何况是天涯沦落,前途渺茫,所以夜来痛饮沉醉而眠, 其中饱含着借酒浇愁的无限辛酸。

天明之后,湘江两岸一派春色,诗人却要孤舟 远行,黯然伤情的心绪自然流露出来。

颔联紧承首联,描写启程时的情景。

诗人扬帆启航,环顾四周,只有岸上春 风中飞舞的落花在为他送行;船桅上的春燕呢喃作语,似乎在亲切地挽留他,一 种浓重的寂寥凄楚之情溢于言表。

岸上风吹落花,樯桅春燕作语,这原本是极普 通的自然现象,但诗人“以我观物”,而使“物色带情”,赋予落花、飞燕以人 的感情来“送客”、“留人”,这就有力地渲染了一种十分悲凉冷落的气氛,这 种气氛生动地表现了世情的淡薄, 人不如岸花樯燕; 同时也反映了诗人辗转流徙、 飘荡无依的深沉感喟。

这一联情景妙合无垠,有着强烈感人的艺术力量。

梁代诗 人何逊《赠诸旧游》一诗中,有“岸花临水发,江燕绕樯飞”之句,写得很工致。

杜甫这一联似从此脱化而来。

但诗人在艺术上进行了新的创造, 他用拟人化手法, 把花、 鸟写得如此楚楚动人, 以寄寓孤寂寥落之情, 这就不是何逊诗所能比拟的。




颈联是用典抒情。

诗人登舟而行,百感交集,情不能已,浮想联翩。

身处湘 地,他很自然地想到西汉时的贾谊,因才高而为大臣所忌,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他又想到初唐时的褚遂良,书法冠绝一时,因谏阻立武则天为皇后,被贬为潭州 都督。

历史上的才人志士命运是何等相似,诗人也正是因为疏救房琯,离开朝廷 而沉沦不遇。

正因为如此,这两位古人的遭遇才引起诗人感情上强烈的共鸣。

诗 人是在借古人以抒写情怀。

前人论及诗中用典时强调以“不隔”为佳, 就是说不 要因为用典而使诗句晦涩难懂, 杜甫这里用典, 因是触景而联想, 十分妥贴, “借 人形己”,手法高妙。

诗的最后一联进一步借古人以抒怀, 直接抒发诗人沦落他乡、 抱负不能施展 的情怀。

贾谊、褚遂良在不同的时代都名高一时,但俱被贬抑而死,而诗人流落 荆、湘一带,漂泊无依,世事不堪回首,沉郁悲愤之情在这里达到了高潮。

诗人 感叹身世、忧国伤时的愁绪,如湘水一样悠长。

这首五言律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或托物寓意,或用典言情,或直接抒怀, 句句含情,百转千回,创造了深切感人、沉郁深婉的艺术意境,成为杜甫晚年诗 作中的名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