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杜甫夔州风土人情诗

合集下载

126唐诗解读——杜甫之《夔州歌十绝句》(其二)

126唐诗解读——杜甫之《夔州歌十绝句》(其二)

126唐诗解读——杜甫之《夔州歌十绝句》(其二)白帝夔州各异城,蜀江楚峡混殊名。

英雄割据非天意,霸主并吞在物情。

注:白帝夔州各异城:白帝城在夔州城东之白帝山上,是公孙述据蜀称帝时所建,故云“各异城”。

蜀江楚峡混殊名:瞿塘峡在夔州东,旧名西陵峡,与湖北境内之西陵峡相混淆,故云“混殊名”。

英雄割据:指公孙述、刘焉辈。

其割据偏安,不得长久,故云“非天意”。

霸王并吞:如汉高以巴蜀收中国。

物情:谓人心之归向。

二句谓窃据者逆天,得民者致王,见在德不在险。

解读:杜甫对历史的认识是相当高远而深刻的,历史对于他来说,不仅是名胜古迹和人物兴衰、王朝更迭,更是同整个人类的精神提升、文明进步和现实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

因此登上白帝城,诗人眼前浮现出万国戎马、满地干戈、哀哀孤寡、恸哭秋原的人间惨象时,他心中充满了了对国家、民族乃至人类未来的深重的忧虑。

在诗人的眼里,政治上的兴衰成败在于人心归向,不在天意,亦不在地利。

公孙述这些人当年看中白帝城这块形胜之地,只是“恃险”割据,他跃马称帝,然而不能长久,毕竟“窃据者逆天,得民者致王,见在德不在险也”,如今公孙述一干人烟消云散,然其庙犹存,故诗人在此发出感叹。

据《后汉书﹒公孙述传》所记;更始二年(24年)公孙述据蜀,称蜀王。

筑城于瞿塘峡口。

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公孙述在鱼复,有白龙出井中,遂自称白帝,改鱼复为白帝城。

建武十二年(36年),汉大将吴汉攻成都,公孙述战死,白帝城也毁于战火。

后人曾建有白帝庙以祀公孙述。

陵夷物换,岁月沧桑,白帝庙以后数易其名,神主也物是人非。

杜甫登白帝城时写下了《上白帝城二首》,其二曰:白帝空祠庙,孤云自往来。

江山城宛转,栋宇客徘徊。

勇略今何在,当年亦壮哉。

后人将酒肉,虚殿日尘埃。

谷鸟鸣还过,林花落又开。

多惭病无力,骑马入青苔。

诗中写尽了白帝庙的冷落、荒凉、空虚和寂寞。

在杜甫之后北宋诗人苏轼曾有诗云:“朔风吹入峡,惨惨去何之。

共指苍山路,来朝白帝祠。

论杜甫夔州诗中的“雨”意象

论杜甫夔州诗中的“雨”意象

论杜甫夔州诗中的“雨”意象杜甫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以豪放、慷慨、深刻而著称。

在他的诗中,雨是一个经常出现的意象,在《登岐阳送张十八归江东》、《旅夜书怀》、《江畔独步寻花》、《绝句》等多首诗中都有雨的意象。

而在《夔州送别》、《登岐州雨中与诸文士燕集》等诗中,雨的意象更是贯穿始终,成为了整首诗的主题之一,体现了雨在杜甫诗中的重要地位。

本文将通过对《夔州送别》、《登岐州雨中与诸文士燕集》中雨的意象进行分析,探讨杜甫诗中雨的意象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我们来看《夔州送别》中关于雨的意象。

这首诗是杜甫旅居夔州时所作,诗中描述了离别之情和游子思乡的心情。

诗的开头即描绘了“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在这个开篇中,长风送秋雁,其氛围是寂寞与悲凉。

接着诗中出现了“腾蛟起凤”、“江雨霏霏”,这里的“江雨”并非简单的雨水,而是寄托了作者的离愁之情。

在《夔州送别》中,雨的意象被赋予了充满哀思与感伤的色彩,将离别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雨水的凄凉落寞与作者此时的心情抒发融为一体,更加强了诗中的离愁别绪,使诗境更具震撼力。

雨的意象不仅在描写景物时起到了点缀与渲染的作用,更是在衬托出人物内心情感的丰富度,为整首诗赋予深刻的内涵。

而在《登岐州雨中与诸文士燕集》中,雨的意象亦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成为了整首诗的主题之一。

诗中写到“夹岸穿行楚水声,巫峡穿云天一驻”,可以看出这里的雨水又一次扮演了衬托景物的渲染作用,塑造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自然景象。

而诗的末尾写到“装作断肠,焚香离别。

路绝天涯,人自无眠。

”这里的“天涯”、“无眠”表达了游子远离家乡的苦痛和思念,在这样的情感压迫下,雨的意象更加承载着作者内心的忧伤和孤寂,使诗境更加深邃。

在这里,雨水不仅仅是自然景观的一部分,更是作者内心情感的外化,反映出了游子思乡之情的深沉。

在《登岐州雨中与诸文士燕集》中,雨的意象以一种更加直接且深邃的方式,将作者内心的恨情苦思表现得淋漓尽致,成为了整首诗的主题之一。

苏轼在夔州的诗

苏轼在夔州的诗

苏轼在夔州的诗夔州,古称巴郡,位于今天的重庆市境内。

这个地方以其壮美的风景和悠久的历史而闻名,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前来游历和留下诗篇。

其中,苏轼是一个深深被夔州之美所吸引的人。

他在夔州期间写下了许多描绘这片土地的脍炙人口之作。

苏轼的第一首夔州之诗,是在他游览巫山后写下的《巫山楼》:“巫山高,天云隐隐峰。

遥景分明绝壑长,青松迎旭日,碧涧含晴霞。

风急报槎舰,愈战愈勇,凯歌正则长。

”这首诗以巫山为背景,描绘了高山秀丽的景色。

苏轼运用生动的描写手法,将他在夔州所见到的高山、云雾、松林和溪水等元素形象地展现出来,给读者带来了仿佛身临其境的感受。

苏轼的第二首夔州之诗是《夜泊夔府东篱杂咏》,其中有这样一句:“千家万户望帝京,正是万人空巷时。

”这句诗描绘了夜晚夔州的景象,苏轼通过描写夜空中的河山和民居,表达出对京城远行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流露出苏轼对夔州这片土地的眷恋之情,同时也体现了他对乡情的深厚理解和对乡村生活的向往。

苏轼还在夔州创作了《夔州梦》,这首诗是他对夔州的一种憧憬和向往之情的集中体现。

诗中他描绘了自己在梦中游历夔州的情景,以及对夔州乌江壮丽风光的赞美。

这首诗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充满了对自然风光的赞美和对人文环境的追忆。

除了这些描绘自然景色的诗作外,苏轼还创作了一些具有纪实性质的夔州之诗。

其中一首是《夔州春日怀旧》,诗中他详细描述了夔州的风土人情:“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流。

”这些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对夔州历史和文化的印象。

总体来说,苏轼在夔州期间创作的诗作是对这片土地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流露出对夔州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这些诗篇以其生动的描写、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给人们带来了阅读的享受。

它们尽管描绘了过去的夔州,但依然能够在今天将读者带入苏轼的情感世界,让人们深入感受到夔州的魅力和诗人的境界。

这些诗篇是苏轼文学成就的一部分,也是夔州文化的珍贵遗产,将永远流传下去。

从夔州诗看杜甫的“回归”思想

从夔州诗看杜甫的“回归”思想

从夔州诗看杜甫的“回归”思想摘要:杜甫流落夔州远离家乡,“回归”思想占据了他在夔州思想的重要成分。

这里的“回归”不仅仅指地理坐标上的回到故乡,他还指政治及心理意义上的向中心靠近。

本文通过杜甫在夔州的诗歌,试图从三个方面分别揭示杜甫诗歌中体现出的“回归”精神。

关键词:杜甫; 夔州;“回归”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杜甫携家离开成都,途经嘉州(今四川乐山)、戎州(今四川宜宾)、渝州(今重庆)、忠州(今重庆忠县)、九月至云安(今重庆云阳)因病滞留,大历元年春末(766)从云安移居夔州(今重庆奉节),直至大历三年南下潇湘,在夔州生活将近两年,这期间创作四百多首诗歌,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讲都可称得上是杜诗创作的高潮。

这段时期的诗歌总体上体现出了杜甫晚年渴望“回归”的心灵诉求。

一、“回归”思想的强烈外显——忠君爱国与落叶归根。

以皇帝为代表的政治中心作为圆点,那么这种“回归”政治中心的意识就是杜甫内心深处忠君报国的思想追求。

杜甫初到夔州寄居在西阁作《客堂》说“死为殊方鬼,头白免短促。

老马终望云,南雁意在北。

别家长儿女,欲起惭筋力。

”、“主忧岂济时,身远弥旷职。

循文庙算正,献可天衢直。

尚想趋朝廷,毫发裨社稷。

形骸今若是,进退委行色。

”通过回忆离开成都沿江而下到定居西阁的过程,表达自己空有济世报国的愿望却终因身远而旷职老病而进退两难的心境。

长时间的漂泊流浪生活刺激了杜甫忧国还乡的心绪,好不容易到达夔州安定下来,不但没能使杜甫稍微放下心中的负担,反而成了一种积蓄已久的爆发。

又如《雨晴》“雨时山不改,晴罢峡如新。

天路看殊俗,秋江思杀人。

有猿挥泪尽,无犬附书频。

故国愁眉外,长歌欲损神”《晋书·陆机传》:“初机有俊犬,名曰黄耳,甚爱之。

既而羁寓京师,久无家问,机戏语犬曰:‘我家绝无书信,汝能赍书驰取消息否?’犬喜,摇尾作声应之。

机乃为书以竹筒盛之而系其颈,犬寻路南走,遂至其家,得报还洛。

其后因以为常。

”此诗“上四雨晴有感,下申思乡之意。

杜甫在夔州的近体诗

杜甫在夔州的近体诗

杜甫在夔州的近体诗
杜甫在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创作了许多近体诗,以下为你列举其中的一些代表作: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阁夜》: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咏怀古迹五首·其一》: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这些诗反映了杜甫在夔州时期的生活经历、内心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他的近体诗格律严谨,对仗工整,体现了他在诗歌创作上的精湛技艺。

杜甫夔州诗“自然”意识探析

杜甫夔州诗“自然”意识探析

杜甫夔州诗“自然”意识探析摘要:杜甫寓居夔州期间的作品,主要通过躬耕之乐、采药卖药、乡邻问答等来表达闲适之情,无不流露着“自然”意识,这与杜甫的平民立场、倚人求食、贫病交加的生存状态有关。

关键词:杜甫;夔州诗;“自然”意识;一、写作背景-夔州之迁大历元年(766年)3月,杜甫举家离开云安,移居夔州(今奉节县)。

杜甫初入夔州,有诗《移居夔州作》,“农事闻人说,山光见鸟情。

” 这种悠然心境,表明深受儒家重农思想浸濡的杜甫,对农事的态度是肯定的。

1.夔州诗“自然”意识体现本文的“自然”是指心灵上的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又有观照自然山水之意。

(一)躬耕之乐杜甫寓居夔州时期作品大概400余首,大量诗作写躬耕之乐,其中包含水稻诗13首,柑林诗18首,还有一部分写瓜果蔬菜类,反映农村日常生活的诗篇,表达了自在闲适、委生任命之情。

在写水稻的时候,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类是写种植水稻的地理位置及具体的相关劳作。

一类水稻诗作没有正面描写种植水稻的场景,而是简单、客观、纯粹的日常记录。

还有一类描写东屯收稻,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与自给自足的乐趣。

杜甫总能在找到平衡点宽慰自己,流露着一股乐天知命的意味。

杜甫有幸获得瀼西柑林40亩,瀼西柑园构成其夔州农耕诗歌创作的重要素材与安顿心灵的外在要素。

这一组写柑橘的诗歌大致可分为三类:其一写柑橘树的管理。

如杜甫抱病除草,“病枕依茅栋,荒鉏净果林”。

其二写柑橘的规模、颜色、香味、挂果、橘态等。

如柑橘颜色,“园甘长成时,三寸如黄金”;写柑橘的香气浓郁,如“岑寂双甘树,婆娑一院香”;写柑橘挂果,如“白首望霜天,登俎黄甘重”;写柑橘体积,如“三寸黄甘犹自青”;写橘态,如“天寒橘柚垂”。

这类诗写得清丽流转,透露着杜甫以农耕为乐的淡然心态。

其三是杜甫个人的感受。

如“茅斋依橘柚,清切露华新”,写杜甫独自对月的感受,有孤独,更有清静闲适之感,或写杜甫由自然界的变化联想到个人身世的飘零。

在写瓜果蔬菜类诗时,表达了自在闲适、委生任命之情,如写梅杏:“山风犹满把,野露及新尝”;写蜂蜜:“风落收松子,天寒割蜜房”。

论杜甫夔州诗中的“雨”意象

论杜甫夔州诗中的“雨”意象

论杜甫夔州诗中的“雨”意象杜甫的《夔州谣》是他西川游历时留下的诗歌之一,全诗描绘了夔州雨季中农民苦难的景象,诗中“雨”成为了一种强烈的意象,形成了作品的核心。

这篇文章将从天气、人物、环境三个方面阐述“雨”在诗中的意象作用。

首先,杜甫在诗中生动地描绘了夔州雨季的天气情况,将“雨”作为天气的主要表现方式之一。

在描写天气时,杜甫使用了大量的形象修辞手法,例如“天街小雨润如酥”、“九江烟雨浸潇湘”等,这些描写形象新颖,传神表达了雨季中的天气情况。

同时,雨季的连绵不绝也能够带来灾难,如诗中所写“借问汉官何得凭?一曲肝肠断落梅”,突出了雨季带来的痛苦和灾害。

通过对天气对环境的影响的描写,杜甫在诗中对雨季的气象做到了生动而精准的表现。

其次,杜甫通过描述人物在雨季中的生活状态,深入析构了“雨”这个意象。

诗中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如“壮士饥餐胡虏肉”、“美人薄妆素裹体”,描写了农民和士兵在雨季中的挣扎与苦难。

而这些生动的描写则表现了雨季对人体的影响,热带地区的雨季湿度大,气温高,而这些不适对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雨季中的疾病也多,如霉菌感染导致的皮肤和呼吸道感染、马蹄腐烂病等,因此,雨季中的人物形象和健康状况对“雨”的意象有着深刻的表现。

最后,杜甫将夔州雨季中的环境与人物形象联系在一起,实现了“雨”的意象整合,刻画出了一个具有浓郁地域特色和时代痕迹的作品。

杜甫将夔州雨季中的环境视为一种文化情怀,体现在他诗中的“江山如此多娇”和“雄关漫道真如铁”,这些句子凝聚了他的家国情怀,也彰显了他的主题价值。

环境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人们所经历的痛苦与忧愁,都与“雨”这个主题紧密相关。

总之,杜甫的《夔州谣》中,雨成为了表现夔州雨季生活的重要意象,通过描绘发生在雨季中的天气现象、人物形象和环境景物,赋予了雨以浓郁的文化色彩和人文价值,这也是杜甫诗歌中的一种发展趋势。

雨的这种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也在西方诗歌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夔州 春 古诗词

夔州 春 古诗词

夔州春古诗词1. 《春夜峡州田侍御长史津亭留宴(得筵字)》-杜甫“北斗三更席,西江万里船。

杖藜登水榭,挥翰宿春天。

”赏析:杜甫的这首诗中,“西江万里船”等句描绘出夔州春天夜晚的独特景象。

在春夜,于津亭设宴,北斗星高悬,江面上船只往来。

诗人此时杖藜登上水榭,挥笔书写。

这里的春天之景,有江水、船只,充满了灵动之感。

诗人在经历漂泊后,面对夔州春夜景色,既有对眼前美景的欣赏,又有身世漂泊的感慨。

他在这春夜的宴会上,思绪万千,那江船仿佛也载着他的愁思,在春夜里缓缓前行。

2. 《移居夔州郭》-杜甫“伏枕云安县,迁居白帝城。

春知催柳别,江与放船清。

”赏析:诗中的“春知催柳别”生动地写出了夔州春天的景致。

春天仿佛有了知觉,催促着柳树变换姿态。

江水清澈,适合行船。

杜甫迁居到夔州,看到这样的春景。

他此时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对新环境的一种适应之感,也有对往昔生活的怀念。

夔州的春天,那柳树的变化象征着时光的流转,而清澈的江水似乎是他内心希望的一种映照,他希望在这新的地方能有新的生活,然而又难以摆脱过去的种种羁绊。

3. 《白帝》-杜甫“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赏析:虽未直接描写春天,但夔州的春天也会有这样的暴雨景象。

诗中描绘出白帝城中云雾涌出,城下大雨倾盆,江水高涨,峡谷间雷霆交加,古木苍藤在昏暗中摇曳。

在夔州的春天,这样的雨景也是独特的。

杜甫借景抒情,表达出对当地自然力量的敬畏之情。

他身处夔州,看到这样的景象,也反映出他内心对自身命运的担忧和不安,就像这风雨中的古木苍藤,在岁月和命运的洪流中飘摇。

4. 《夔州歌十绝句·其一》-杜甫“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

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

”赏析:此诗虽未着重写春景,但夔州春天的江水是重要部分。

春天时,江水在巴东山间流淌。

白帝城高耸,镇守着三峡。

瞿塘峡之险,超过百牢关。

杜甫眼中的夔州春天,江水奔腾不息,那是一种充满生机与力量的景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 甫 的 夔 州 诗 如 同 一 本 旅 行 日记 , 记 载 了 他 生 活 的方方 面面 和 点 点滴 滴 , 比 如 三 峡 的 气 候 特
[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1 O 一2 3 [ 作者简介] 刘秀娟( 1 9 8 3 一) , 女, 河南新蔡人 , 西南大学 2 0 1 1级 在 读 硕 士研 究 生 , 主要从 事 中国古代文 学专 业诗词 学
不 仅具 备 了民俗 学 的价 值 , 而 且 体 现 了 杜 甫 对 劳
动 人 民的深 情关 怀 。


描述 夔 州 民 间生 活 、 民风 民俗
出 高 门行 白 玉 , 菜 传 纤 手送 青 丝 。 ” [ 】 ] 】 ”唐 代 有 立 春 吃春饼 和生 菜 ( 韭菜) 的 习俗 , 称 为 春 盘 。在 这 天, 人 们 互 赠 春 盘 。《 茅 堂 检校 收 稻二 首 》 : “ 红 鲜 终 有 日, 玉粒 未吾 悭 。 ” [ 1 ] 1 ”“ 红鲜 ” 指红 米 , “ 玉粒”
数 量不 多 , 鲜 有 人 做 专 门 的 研 究 。 本 文 主 要 对 民
风 民俗 诗 进 行 粗 略 的 分 析 探 讨 , 这 些 民 风 民 俗 诗
州 人很 重 视 这 一 天 , 按 照 旧俗 , 人 们 吃 蒸 裹 和 焦
糖 , 诗人 也有幸 得 到 一份 。如《 孟冬 》 : “ 殊 俗 还 多 事 , 方 冬 变 所 为 。破 柑 霜 落 瓜 , 尝稻 雪 翻匙 。 , , [ 1 ] ” 。 《 立春》 : “ 春 日春 盘 细 生 菜 , 忽 忆 两 京 全 盛 时 。 盘
( 一 ) 关 于 饮 食
夔州 不 同于平 原 地带 , 饮 食 习 惯 有 其 与 与 众 不 同 的 特 色 。夔 州 过 节 时 , 家家户 户 , 包裹 一种类
似粽 子 的食 品。如《 十月一 日》 :
汹涌 , 气象 森郁 。大历二 年春 , 迁 居 赤 甲 。三 月 至
澳西 。秋 , 迁 东 屯 。未 几 , 复 自东 屯 还 淡 西 。 大 历 三年 ( 公元 7 6 8年 ) 正 月离 开 夔 州 , 杜 甫 在 夔 州 住 了一 年零 九 个 月 , 并 多 次迁 徙 , 先 后 住 过客 堂 、 西 阁、 赤 甲、 澳西、 东屯等地。大历五 年 ( 公元 7 7 0 年) 病 卒 于湖南湘 江舟 中 , 年 5 9岁 。
矣。‘ 蒸裹 ’ 、 ‘ 焦糖 ’ 互相 魄 送 , 此夔 之 俗 , 盖 以 是 日为 佳 节 也 。 , , 【 2 ] 十 月 一 日是 冬 季 的 第 一 天 , 夔
杜甫共创作 1 4 0 0多 首 诗 歌 , 其 中 夔 州 诗 约
4 3 5首 诗 , 占全 诗 总 数 的 1 / 3 。 夔 州 诗 大 都 是 山 川 景物、 咏史 怀古 之 作 。风土 民情 诗 只 有 3 O余 首 ,
征 、 信巫 好祠之 风 、 峡 区 的饮 水 习 惯 和 峡 区 男 女 谋 生手 段 等 , 而 且 可 资 区 域 文 化 的 研 究 。夔 州 饮 食 、 饮 水 及 民 风 民 俗
三个方面并不是截然分开的, 而 是 融合 在 一起 。 现 为 了便 于 研 究 探 讨 , 略作 分类 。
天悯人的情怀。
[ 关键词] 杜 甫; 夔州; 风俗诗 ; 民俗 学
[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O 0 8 —6 0 7 2 . 2 0 1 3 . 0 1 . 0 1 0 [ 中 图分 类 号 ] 1 2 0 6 .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 编 号 ] 1 0 0 8 -6 0 7 2 ( 2 0 1 3 ) 0 1 -0 0 4 0 -0 5
有瘴 非全 歇 , 为冬 亦 不 难 。夜 郎 溪 日暖 , 白 帝 峡 风寒 。蒸裹 如千 室 , 焦 糖 幸 一 盘 。兹 辰 南 国重 ,
旧 俗 自相 欢 。 [ ] ” ”
“ 盖 是 日立 冬 也 。 夜 郎 日 媛 , 故瘴非全歇; 白 帝 风寒 , 故 为 冬 不 难 。纵 属 南 徼 , 而 气 候 便 不 同
2 0 1 3年 2月
郧 阳师 范 高等 专 科 学 校 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Yu n y a n g Te a c h e r s Co l l e g e
第3 3卷 第 1期
Fe b .2 O 1 3 Vo 1 . 3 3 No . 1
杜 甫 ( 7 l 2 —7 7 O ) 在 唐代 宗永 泰元 年 ( 公 元 7 6 5年 ) 五月 离 开 成 都 , 乘 船沿岷江转长江东下 , 途经 嘉州 、 戎州 、 泸州、 渝州 、 忠州 , 九 月 初 到 达 云 安 。因旅 途劳顿 , 舟行受 潮 , 旧疾复 发 , 暂住 云安 , 伏 枕 养病半 年 。次年 , 即代 宗 大历 元 年 ( 公元 7 6 6 年) 暮春, 病 势稍 轻 , 自云 安 迁 居 夔 州 , 时年 5 5岁 。 夔 州 在今 四川奉 节 县 , 瞿塘 峡 口 , 山势 险峻 , 水 势
试 论 杜 甫 夔 州 风土 人 情诗
刘 秀娟
( 西 南 大学 文 学院,重庆
[ 摘
4 0 0 7 1 5 )
要] 夔 州诗 是 杜 甫 晚 年 漂 泊 西 南创 作 的结 晶 , 其 中风 土 人 情 诗 达 三 十 余 首 , 鲜 明 地 体 现 了 夔 州 当地
风土人情 , 具 有 重 要 的 民 俗 学 价值 。 杜 甫歌 颂 了夔 州 自然风 光 、 崇 山峻 岭 , 描 述 了 夔州 民 间底 层 老 百 姓 的 生 活 方式 , 批 判 了 当地 的 恶 俗 陋 习 。 然 而在 批 判 的 同时 , 耍 多地谴 责 了不体 谅 人 民 的 大 小 官 吏 , 饱 含 了杜 甫 一 贯 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