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居夔州郭》_杜甫的诗词

合集下载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原文、赏析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原文、赏析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出自唐代杜甫的《宿江边阁 / 后西阁》
原文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

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创作背景:公元766年,年近花甲的杜甫移居夔州(重庆奉节,即刘备托孤地白帝城)。

初寓山中客堂。

秋日,移寓西阁。

这首诗就是描写作者在移居之前,夜宿西阁的所见所闻所感。

译文
暮色从远处的山道蔓延过来,高高的西阁临近三峡瞿塘关。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杜甫《秋兴八首·其三》全诗原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杜甫《秋兴八首·其三》全诗原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杜甫《秋兴八首·其三》全诗原文、注释、翻译和赏析【全诗】《秋兴八首·其三》.[唐].杜甫.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迟。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注释】①山郭:山城,指夔州。

翠微:指青翠的山色。

②信宿:一宿为宿,再宿为信宿,这里指长期在水上生活的渔人。

泛泛:即天天行船之意。

③匡衡:西汉人,元帝时因上疏议论政事提升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刘向:西汉宣帝时受命传授《五经》,后任命为典校内府五经秘书。

功名簿、心事违:这里反衬自己因上疏救房琯遭贬斥,自己出身于世代儒家却不如匡衡、刘向。

④同学少年:指自己同辈人。

不贱:有了地位。

当时富豪人家都居于此。

轻肥:轻裘肥马,官宦富贵人家生活。

【译文】千户人家的山城在晨曦里多么宁静,每天江楼都拥坐着山气的青翠。

度过两夜的渔人还在江上泛舟飘泊,清秋时节的燕子仍旧翩翩地飞。

像匡衡那样抗疏直言却失去了功名,似刘向传经给后人可事与愿违。

少年时的同学多是纨袴子弟,在五陵地区他们自是裘轻马肥。

【鉴赏】第三首通过夔州的朝景写诗人对身世遭遇的感慨,首联起句,直承前首结句,暗示一夜已过,另一天的清晨又到,诗就从眼前的朝景写起。

千家山郭,秋气清明,江色宁静,朝晖万千。

照理,清晖愉人,诗人应感到高兴才是,然而,光阴迅速,宏愿屡空,诗人身在江楼,面对青山,暮也坐,朝也坐,实在有点心烦意乱。

颔联继续写枯坐江楼所见到的景象:昨晚系舟江上、寄宿苇丛的渔人,一清早又轻舟泛水、携家啸歌、逍遥自在了,而自己仍羁旅江滨,坐困江楼,实在是大大不如,羡慕之余,不免有点妒恨了;清秋燕子,不解人意,故在眼前,上下翻飞,搅得诗人心烦意乱,恼恨不堪。

“还”字“故”字,下得极好,传神地表达出诗人此时复杂的情怀。

前人曾说过:“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以上两联,诗人通过乐景来反衬自己烦闷的心情,更增强了烦闷的程度,是运用得非常成功的。

《杜甫诗选逃难》(杜甫)全文翻译鉴赏

《杜甫诗选逃难》(杜甫)全文翻译鉴赏

《杜甫诗选逃难》(杜甫)全文翻译鉴赏杜甫诗选逃难杜甫系列:杜甫诗选|杜甫诗集杜甫诗选逃难【原文】五十白头翁1,南北逃世难2。

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

已衰病方入,四海一涂炭3。

乾坤万里内,莫见容身畔4。

妻孥复随我,回首共悲叹。

故国莽丘墟5,邻里各分散。

归路从此迷,涕尽湘江岸。

【注释】1白头翁:诗人于至德元年(756)开始逃难,当时四十五岁,次年由安史乱军中逃归,头发已经尽白了。

2南北:从南到北,指所漂泊地方之多。

最初在北方,由奉先逃往白水,后由白水逃往鄜州,他自己又从已经沦陷的长安逃归到凤翔,后来才由华州经秦州、同谷逃到了四川(即南方)。

但在四川又赶上了段子璋、徐知道和崔旰之乱,不得不继续自己的逃难生涯,而今在湖南又遇到了臧玠之乱,还要逃祸,因此说「南北逃世难」。

3涂炭:即烂泥和炭火。

一涂炭:是说所有的百姓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无有例外。

4畔:边际。

这句是说乾坤如此之大,竟然无法找到一席安身之地。

5莽:即莽莽然,形容草木丛生的样子。

安史之乱后,洛阳附近数百里内都成为了废墟,诗人的家正在这一地区之内。

【译文】五十岁竟变成白头老翁,流浪南北,到处逃难。

破旧衣衫穿在瘦弱的身上,长途奔走寒苦不暖。

老衰引来疾病,四面八方全都坠入涂炭。

广宽万里的天地,完全没有容身的地面。

妻子儿女又来跟随着我,回想起来大家都感到悲叹。

故乡变成了草木丛生的废墟,邻居各自东西分散。

归家的道路已经迷失方向,我的眼泪洒尽湘江两岸。

【赏析】根据末句,这首诗大概作于大历五年(770),也就是他死的这一年避臧玠之乱的时候。

这是杜甫为自己一生的逃难做了一个总结。

此诗有人疑为伪作,是没有根据的。

高中语文杜甫诗三首 杜甫

高中语文杜甫诗三首 杜甫
这时你感到的就是声声嘶啼和那躁动的急舞与那粗重悲壮的震撼之音!! 这不是一个人在悲啼私哭,也不是一群人在哀号哭吐,因为这是“无边”与“不尽”的铺天盖地的震慑与悲怆。 这是一个民族的悲痛,一个伟大民族沉沦的悲痛。时间仿佛已煎熬了上百年,也仿佛万里一片都是苦难。 这是哪个民族的不幸? 哪个民族有这样的不幸? 这只能是伟大的唐朝的不幸! 是的,一个伟大的唐朝的被群鬼所害,大厦正在崩塌,正在轰毁,那钢骨折断之声如天崩地裂! 再回头看看,那漂泊,多病,孤独,颓唐的苦命人,他正在看着。他目击,他亲临,他逃亡,但千里万里都只共演奏着一样的悲剧,他又彷徨于无地,他不知如何是好。他沉静在悲怆之中……
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自古及今,文人所赋之深情 从总体上看这些情怀可分为以下几类。
1对如画风景、“江山如此多娇”的赞美、热爱或欣赏。 例如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中的“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是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篇,是出蜀漫游时的作品。这首七绝,意境开阔,层次清晰,形象生动。
同样以王昭君的不幸遭遇为题材,李白和杜甫这两首诗各有特色,基本上能体现两人不同的艺术风格:李白飘逸,杜诗沉郁。两人都对王昭君的不幸遭遇充满了同情,但杜诗不只停留在同情惋惜这一步,还表达了沉郁怨愤之情。诗一开始,就似有千钧之力,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之势,以致古人说:“昔人评‘群山万壑’句,颇似生长英雄,不似生长美人。”李诗第二联是“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而杜诗则更沉郁:“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一个“一”字,一个“独”字,将王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最后两联,两诗都写出了凄婉的氛围,而杜诗中因为用了“空归”、“月夜魂”、“千载”、“分明”等语,就显得更加的孤愤悲壮。因此弘历在《唐宋诗醇》中忍不住赞叹:“破空而来,文势如天骥下坡,明珠走盘,咏明妃者此为第一。”

杜甫《夔州歌十绝句》(其一~三)赏析

杜甫《夔州歌十绝句》(其一~三)赏析

杜甫《夔州歌十绝句》(其一~三)赏析《夔州歌十绝句》杜甫其一“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

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

”诗名《夔州歌十绝句》,唐朝的“夔州”,其辖境相当于今“重庆市”的“奉节”,“云阳”,“巫山”,“巫溪”等县地。

杜甫766年来到夔州,夔州都督“柏bai3茂林”多有帮助,于第二年迁居“夔西”,经营那里的四十亩柑橘园,又租得“东屯”的一些公田,雇人耕种,过上相对稳定的生活。

同时进入创作的一个丰收期,在夔州近两年,杜甫作诗四百三十多首。

这是他为夔州所写的歌,一共十首七言绝句。

好,我们来看其一:“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

”字词典故“中巴”:【东汉末“刘璋”据蜀,分其地为三巴,有“中巴”、“西巴”、“东巴”。

】“巴东山”:【即“大巴山”,在川、陕、鄂三省边境,诗中特指三峡两岸连山。

】赏析杜甫说,中巴的东面是莽莽巴东山,滚滚江水如巨斧一般,从大巴群山中,开辟出了一条路,并自由地流淌于其间。

“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

”字词典故“三峡”:【“三峡”: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两岸连山,七百余里。

】“镇”:【军事重镇。

】“百牢关”:【原名“白马关”,后改名“百牢关”。

在今陕西省“勉县”西南。

】赏析杜甫说,白帝山如此高峻,历来为三峡之军事重镇。

瞿塘峡之险要,完全盖过之百牢关。

为什么老杜用“百牢关”来与“瞿塘峡”对比呢?事实,这个“百牢关”有很多名字,而且经常改,说原名“白马关”,经过一番查找,它应该还叫“阳安关”,北宋以后改名“阳平关”,沿用至今。

而在三国的时候,它其实还叫“关头”,“关城”。

在《三国志蜀志法正传》中有:“鱼复与关头,实为益州祸福之门。

”至此我们终于搞懂了,为什么老杜要用“百牢关”来做比较了。

“鱼复”就是“奉节”的古县名,而“关头”就是“百牢关”,这两个地方实际上是川蜀的两大门户。

老杜认为“瞿塘峡”比“百牢关”险多了,是啊,这里的山根本就没办法攀爬,水又如此激流,很难攻进来的。

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古诗原文注释与赏析

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古诗原文注释与赏析

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古诗原文注释与赏析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古诗原文解释与赏析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古诗原文解释与赏析其一有客有客字子美①,白头乱发垂过耳。

岁拾橡栗随狙公②,天寒日暮山谷里。

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③。

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④。

【解释】①客,杜甫自称。

②岁,这里指岁暮。

时当十一月,故云。

橡栗,即栎树的果实,似栗而小,长圆形,又名橡子。

味苦涩,荒年穷人常用来充饥。

狙(jū),一种猴子。

狙公,驯养猴子的老人。

橡栗也是猴子的食物,所以说"随狙公'。

③中原,指故乡。

书,书信。

皴(cūn),皮肤因受冻而裂开。

皮肉死,是指皮肉冻得已没有了知觉。

二句因冻饿而想到战乱中的故乡,已暗伏下文"思弟妹'之意。

④呜呼,感叹词。

兮,助词,跟现在的"啊'相似。

【评析】这组七言歌行,是乾元二年(759)十一月所作。

杜甫经过艰难跋涉,终于抵达同谷(今甘肃成县)。

在同谷寓居期间,没有得到任何援助,这是他一生中生活最为困苦的时期。

组诗淋漓尽致地叙写了他极度穷困的生活状况和对弟妹的刻骨思念。

杜甫采用七古这一体裁,亦有"长歌可以当哭'之意。

七首合为一个整体,结构相同,首二句点明主题,中四句叙事,末二句感慨悲歌。

前人评曰:"《七歌》高古朴淡,洗尽铅华,独留本质。

'"愈淡愈旨,愈真愈厚,愈朴愈古,千古绝调也。

'第一歌写自己寓居同谷的窘况。

首句连呼"有客',以鸣寄迹荒山之不平,似出于他人之口,奇突异常。

以下满腹悲愤,都藏此二字中。

"白头乱发垂过耳'一句,乃诗人穷愁潦倒之自画像,突出一个"老'字。

中间四句实写当时生活景况,叙事错落有致。

而末句"悲风为我从天来',又与末篇"仰视皇天白日速'首尾相应。

船下夔州郭宿赏析

船下夔州郭宿赏析

• “通感”是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 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它可以增加诗歌的形象性、 生动性。最典型的例子是宋祁《玉楼春· 东城渐觉 风光好》中的名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 春意闹”,清代著名诗评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 里盛赞其“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把视觉 上杏花盛开的姿态描绘成了听觉上的音响感受, 充分表现出了春天的意境。又如杜甫《船下夔州 郭宿,雨湿不得上岸,别王十二判官》中“晨钟 云外湿”一句,说的是由于天气阴雨,传出的钟 声瓮声瓮气,不仅听起来不那么清脆、响亮,而 且有些潮湿(视觉)或湿润(触觉)的感觉。钟 声本是诉诸听觉的,因杜甫在阴雨天气的环境中, 钟声就从听觉通向视觉甚至触觉,这就写出了对 于钟声的独特感受,避免了一般化。
• 娟娟:明媚的样子。 • 石濑:水为石激形成的急流
此诗是唐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杜甫自云安(今重庆云 阳)移居夔州(今重庆奉节,即刘备托孤地白帝城)时所 作。“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别王十二判官”船 下:船开往。郭:城外。宿:过夜。判官:官名。隋使府 始置判官。唐制,特派担任临时职务的大臣可自选中级官 员奏请充任判官,以资佐理。 • 题很清楚:船开往夔州于夜宿云安城外,雨湿无法下船, 于王十二判官道别。依沙宿舸船,石濑月娟娟。舸船:方 言,大船;此处指作者所乘之船。石濑月娟娟:说文“水 流沙石上曰濑。”楚辞“石濑兮浅浅。”鲍照玩月诗“娟 娟似蛾眉。”客船依沙滩宿,望处但见水过沙石晓月明媚。 • “风起春灯乱,江鸣夜雨悬。”:春风忽起,灯影飘摇, 雨落江鸣,势如悬瀑,蔡邕霖雨赋有“悬长雨之霖霖。” 此处作者交待了所处时令。晨钟云外湿,胜地石堂烟。此 两句为一虚一实,前句为虚景,作者听到了云外传来的钟 声,雨后江面的湿气显得远处传来的钟声亦湿辘辘的,后 句应为实景,江总侍“名山极历览,胜地殊流连。”烟, 江雾。柔橹轻鸥外,含凄觉汝贤。此前句仍为虚景,作者 听见了远处的摇浆声及鸥鸟的鸣叫声所生之景。以平和的心迎接高考——三模试卷讲评

诗词赏析:杜甫《夔州歌十绝句》

诗词赏析:杜甫《夔州歌十绝句》

诗词赏析:杜甫《夔州歌十绝句》夔州歌十绝句唐代:杜甫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

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

(其一瞿塘一作:“夔州”)白帝夔州各异城,蜀江楚峡混殊名。

英雄割据非天意,霸主并吞在物情。

(其二)群雄竞起问前朝,王者无外见今朝。

比讶渔阳结怨恨,元听舜日旧箫韶。

(其三)赤甲白盐俱刺天,闾阎缭绕接山巅。

枫林橘树丹青合,复道重楼锦绣悬。

(其四)瀼东瀼西一万家,江北江南春冬花。

背飞鹤子遗琼蕊,相趁凫雏入蒋牙。

(其五)东屯稻畦一百顷,北有涧水通青苗。

晴浴狎鸥分处处,雨随神女下朝朝。

(其六)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舟行若风。

长年三老长歌里,白昼摊钱高浪中。

(其七)忆昔咸阳都市合,山水之图张卖时。

巫峡以前宝屏见,楚宫犹对碧峰疑。

(其八)武侯祠堂不可忘,中有松柏参天长。

干戈满地客愁破,云日如火炎天凉。

(其九)阆风玄圃与蓬壶,中有高堂天下无。

借问夔州压何处,峡门江腹拥城隅。

(其十)注释⑴中巴之东巴东山:东汉末刘璋据蜀,分其地为三巴,有中巴、西巴、东巴。

夔州为巴东郡,在“中巴之东”。

“巴东山”即大巴山,在川、陕、鄂三省边境,诗中特指三峡两岸连山。

⑵江水开辟流其间:是说从天地开辟以来,江水即流于巴东群山之间。

⑶白帝:白帝城。

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两岸连山,七百余里。

城扼瞿塘峡口,足资*,故曰高为三峡镇。

⑷夔州险过百牢关:百牢关在汉中,两璧山相对,六十里持续,汉水流其间,因与夔州的瞿塘相似,故以作比。

⑸白帝夔州各异城:故白帝城在夔州城东。

⑹蜀江楚峡混殊名:瞿塘旧名西陵峡,与荆州西陵峡相混。

⑺物情:人心归向。

⑻问:一作“向”,一作“间”。

⑼赤甲白盐:二山名。

俱刺天:都很高。

⑽闾阎缭绕接山巅:是说从山脚到山顶都有人家。

缭绕:盘旋。

⑾枫林橘树丹青合:枫叶丹,橘叶青,又两山相对,所以说丹青合。

⑿复道:楼阁通行之道,因上下有道故谓之复道。

锦绣:形容景物之美观。

⒀趁:《字书》:趁,逐也。

⒁东屯:《困学纪闻》:东屯乃公孙述留屯之所,距白帝城五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移居夔州郭》_杜甫的诗词
移居夔州郭
[唐]杜甫
:夔
①张溍注:因灞桥赠别故事,遂用春柳催别,但“春知”、“江与”二语,后人用之,易涉于纤。

宋之问诗:春迟柳暗催。

②常建诗:“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为殷璠首推,不知出于少陵也。

《杜臆》:见鸟情,属人。

悦鸟性,属鸟。

③《左传》:
④王洙注:沿峡皆因开凿而成,故少平土,惟夔州稍平耳。

黄庭坚曰:好作奇语,自是文章一病。

但当以理为主,理得而辞顺,文章自然出群拔萃。

观子美到夔州后诗,退之自潮州还朝后文,皆不烦绳削而自合矣。

《朱子语录》:人多说子美夔州诗好,此不可晓。

夔州却说得郑重烦絮,不如前此有一节诗好。

今人只见鲁直说好,
便都说好,矮人看场耳。

说”
杜甫,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乾元二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