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下载】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汇总 超重点

合集下载

八年级历史下册全册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下册全册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下册全册知识点一、《民族团结一家亲》本章内容主要介绍了几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包括中华民族的发展演变、少数民族的地位保障、民族团结的重要性等。

学生们需要了解中华民族一直以来的发展历程,以及在多民族国家中如何统一思想、加强团结。

1. 中华民族的演变和发展历程2. 少数民族特殊政策和地位保障3. 民族团结对于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性二、《改革开放》本章内容主要介绍了1978年以来中国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并通过介绍几个典型的案例,向学生们展示了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和影响。

学生们需要明白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1. 改革开放政策的诞生2. 经济改革与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3. 典型案例对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三、《生命起源和进化》本章内容主要介绍了生命起源和进化的相关知识,包括生命的起源、进化的基本规律和方法,以及生物界内各类生物的分类和特征。

学生们需要了解生命地球的历史、生物的进化和多样性,以及生命地球最初的环境条件等知识点。

1. 生命起源和生命地球的历史2. 进化的基本规律和方法3. 生物界内各类生物的分类和特征四、《社会主义建设》本章内容主要介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一系列社会主义建设工作,包括土地改革、三大改造、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事件。

学生们需要了解这些事件的背景、原因以及带来的影响,从而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

1. 长期革命斗争中的第一个阶段2. 社会主义建设背景和基本理念3.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改革和三大改造五、《科学与技术》本章内容主要介绍了科学和技术的相关知识,包括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过程和方法,科技领域中取得的重大成就,以及科技与经济、文化、社会的关系。

学生们需要了解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历程、当前的科技前沿以及其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推动作用。

1. 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过程和方法2. 科技领域中的典型发明和创新3. 科技与经济、文化、社会的关系六、《中华文化传统》本章内容主要介绍了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内容,包括中华文明的起源、演进和发展,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价值,以及中华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初二历史下册知识点

初二历史下册知识点

初二历史下册知识点初二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初二历史下册主要内容涵盖了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两周历史、秦汉帝国以及西晋东晋南北朝的历史,让我们对古代历史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总结:一、封建社会1. 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以农业为基础、地主统治、等级森严的等级制度。

2. 社会等级:封建君主、贵族地主、平民百姓。

3. 封建礼制:贵族与庶民在礼仪上的差异。

4. 社会经济:农业的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兴起。

5. 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王权中心、封建官僚制度、士人阶层。

二、两周历史1. 两周历史的起源:夏朝灭亡后,发生了少数民族的融合与分裂。

2. 两周的分裂:东周与西周,东周为奴隶制社会,西周为封建制社会。

3. 古代文字的发展:甲骨文的出现,象形文字逐渐演变为楚简和隶书。

4. 商朝的崛起:置商朝的历史地位,商朝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状况。

5. 商周的衰落与东周的兴起:周幽王的暴政导致了秋水之战和西周的灭亡。

三、秦汉帝国1. 秦朝的统一:秦始皇通过战争征服六国,建立了统一的秦朝。

2. 秦朝的制度:郡县制、法律制度、统一文字和度量衡等。

3. 公输般的焚书坑儒:秦始皇采取严厉措施,迫害儒家学者。

4. 咸阳的陵墓:秦始皇兵马俑的发现,以及秦始皇的陵墓。

5. 打破封建制度:汉高祖刘邦废除郡县制,恢复封建制度。

四、西晋东晋南北朝1. 西晋的建立:司马炎统一北方,建立了西晋。

2. 五胡乱华:五胡乱华时期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状况。

3. 东晋的北迁:东晋的移民政策,以及东晋的文化繁荣。

4. 南北朝的建立:南朝刘宋与北朝北魏的建立。

5. 北魏的演变:佛教在北魏中的传播和变革。

这些知识点是初二历史下册的重点内容,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对古代封建社会的特点、两周历史、秦汉帝国以及西晋东晋南北朝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希望这些总结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八年级下册历史重点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历史重点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历史重点知识点一、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1.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三大基本要素:皇权、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农业生产组织。

2.中央集权制度:帝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下设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

3.封建土地所有制:帝王将土地赐给诸侯、大臣和军队,实行封建层级制度。

4.农民农业生产组织:农民为封建地主生产,农业生产主要以耕种为主,使用简单的农具。

二、唐宋时期的经济繁荣与文化发展1.唐宋时期的经济繁荣:官府推行均田制和保甲制,增加农田耕作面积,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商业和手工业也得到极大发展,丝绸和瓷器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

2.科举制度的实施:科举制度改革,选拔人才以贡献为基础,使士人社会地位提高,文人成为官僚的基本来源。

3.文化繁荣:唐宋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人,如杜甫、白居易、苏东坡等,他们的作品丰富多样,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4.科技进步:唐宋时期出现了许多科技发明,如造纸术、活字印刷术、火枪等,这些科技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元明清时期的政治与文化变革1.元朝政治变革: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对中国实行蒙古族政权统治,废除了科举制度,实行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2.明朝政治巩固和文化繁荣:明朝统一了辽金元的疆域,加强了中央集权,推行了科举制度,文化也得到了进一步繁荣,如明代的四大文学名著《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和《三国演义》。

3.清朝的开发和统治:清朝是由满族建立的,在政治上实行“满汉分治”,遵循满族传统的政治制度和世袭制度。

清朝进行了辽东、蒙古等地的开发,丰富了国家的疆域。

四、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和近代史事件1.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近代中国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一系列社会变革,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2.近代史事件:其中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开创了中国的民主革命道路。

3.列强的入侵: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入侵中国,如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

历史八下册知识点总结

历史八下册知识点总结

历史八下册知识点总结明清时期的世界在历史八下册中,我们学习了明清时期的中国历史。

明朝时期中国的实力达到了顶峰,但在明朝晚期出现了许多内外因素的问题,导致了明朝的覆灭。

接着清朝建立,清朝在一定意义上是一个多民族的封建帝国,并且积极进行了对外扩张。

以下是历史八下册的知识点总结:一、明清时期的世界1. 明朝的兴起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由建文帝朱棣建立,继成祖朱棣又是太监组织锦衣卫的头目,于是明朝开始对蒙古、印度、东南亚等地进行了一系列的对外扩张,并确立了中国在这些地区的地位。

2. 明代的社会经济变革在明朝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出现了许多变革。

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兴起,一些富裕家庭逐渐获得了更多的土地,而一些农民开始丧失土地,出现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此外,商业也得到了发展,一些城市和商业中心得到了繁荣,商业活动迅速发展,一些城市和商业中心得到了繁荣。

3. 明朝的思想文化在明朝时期,中国的思想文化出现了许多变革。

在这个时期,中国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家王阳明,他提出了心即理论,并且强调了道德自觉,这为后来的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4. 明朝的衰退在明朝后期,中国的政治制度出现了许多问题,特别是后期明政府腐败,百姓的生活水平下降,社会动荡,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5. 清朝的兴起清朝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一个朝代,清代是封建时代的顶峰时期。

清朝的国力空前强盛,地位稳固,成为封建中国最后一个朝代。

6. 清朝的社会政治清朝时期中国的社会政治出现了许多变化。

在这个时期,封建制度得到了完善,清朝对外扩张,对内巩固统治,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7. 清朝的思想文化在清朝时期,中国的思想文化出现了许多变化。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思想文化出现了多元化,文化艺术得到了重视,科学技术得到了发展。

清朝时期中国的思想文化达到了一个鼎盛期,这在一定意义上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进步和发展。

总之,历史八下册的学习让我们了解了中国明清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八下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

八下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下册历史的知识1城乡改革不断深入联产承包责任制1、中国的改革先从农村后城市开始2、改革开始:⑴时间:1978年底⑵标志事件:十一届三中全会⑶地方:安徽、四川地区3、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形式):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4、中国的改革为什么先从农村开始?人民公社体制在经营管理上过于集中,在分配上存在着平均主义,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一直到1978年全国农村还有近1/4的生产队社员的收入在50元以下,有1亿多人口粮不足。

5、人民公社解体于1983年。

6、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一项适合于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广大农民愿望的重大改革。

改革是在坚持集体经济的前提下,在经营方式上改为分户承包、自负盈亏。

7、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意义(评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一项适合于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广大农民愿望的重大改革。

改革是在坚持集体经济的前提下,在经营方式上改为分户承包、自负盈亏,使农民在生产力上获得更多的自主性,农村面貌由此发生显著变化。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原因:⑴城乡经济交流日渐频繁⑵农村经济开始朝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⑶大批剩余劳动力逐渐从土地上转移出来从事工业和加工业,促使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2、意义(作用):⑴有利于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⑵有利于农民致富和逐步实现农村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⑶有力地促进了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3、农村改革的方向:⑴城乡经济交流日渐频繁;⑵农村经济开始朝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国有企业的改革1、城市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2、国有企业改革的三个阶段及内容⑴1978年10月—1984年10月(第一阶段)内容:扩大企业自主权⑵1984年10月—1993年(第二阶段)内容: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⑶1993年至今(第三阶段)内容: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整理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整理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题纲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第1课新中国的成立一、八年级下册主要内容:1、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4、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1978—至今)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成立新中国的筹备会议):1、时间:1949年9月。

地点:北平。

2、内容:①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

②选举毛泽东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③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④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⑤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3、会议意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1、时间:1949年10月1日(国庆节)。

2、新中国成立的标志:开国大典。

3、历史意义:①国内意义: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中国人民经历了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②国际意义: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5、新中国成立的感想(启示):①要坚持党的正确领导。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②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爱党、爱军、爱国。

③要努力继承革命前辈的遗志,将中国建设成为美好富强的国家。

四、西藏和平解放1、时间:1951年2、历史意义: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第2课抗美援朝一、抗美援朝战争:1、时间:1950——1953年2、原因:(1)美国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干涉了中国内政(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2)朝鲜政府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

初二下复习知识点总结历史

初二下复习知识点总结历史

初二下复习知识点总结历史
一、古代史
1.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
2.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矛盾激化和秦国一统天下
3. 秦始皇的改革和统一战争
4. 汉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成就
5. 三国时期的政治动荡和文化纷争
6. 隋唐时期的政治设立和科技发展
7. 宋朝的政治改革和经济繁荣
8. 元朝与明、清王朝的社会制度和文化特点
9. 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的文化成就和科技发展
二、近现代史
1. 甲午战争和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3. 五四运动和中国的新文化运动
4.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5. 抗日战争和国共两党的合作
6. 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成立
7. 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
8. 中国共产党的改革开放政策
9. 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以上就是初中历史的复习知识点总结,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复习,取得好成绩。

八年级历史下全册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下全册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下全册知识点在八年级历史下册中,我们学习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国传统文化的变迁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与中国革命的关系等内容。

本文将对全册所涉及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第一章中国现代化的进程1.鸦片战争及其导致的中华民族危机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意义深远的重大事件,标志着中国的封闭和落后,导致中华民族危机的到来。

这场战争的发生,除了各种原因之外,更重要的是中国自身的弱点和后来中国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2.百年农民战争与代表性人物从太平天国运动到义和团运动再到辛亥革命,中国发生了一系列的农民战争。

王安石改革、洪秀全起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都是一些代表性的农民起义。

其中,代表性人物有洪秀全、太平天国的洪秀全和李秀成、义和团运动的张宗昌等。

3.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中国近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的变化,是近代中国的重大特点。

这些改革有的成功,也有的失败,例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或新政等。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变迁1.科举制度与士人文化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象征之一,是封建文化在中国传承的重要方式。

科举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还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机制和文化精神的表达。

2.思想解放与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思想界的首个独立倾向,是追求进步和发展的思潮。

在这个重要的时期,诸如胡适、鲁迅、陈独秀等知识分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第三章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与中国革命的关系1.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俄国革命导致了国家体制的多次变革。

这次革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也开启了一个崭新的国际局势。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马克思主义先在中国传播开来。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影响,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正式成立。

3.中国革命的历史性地位和胜利意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总之,中国革命的历史地位和胜利的意义是极其重要的。

总结八年级历史下全册的知识点涵盖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国传统文化的变迁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与中国革命的关系等众多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汇总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下P3-4):开辟历史新纪元。

1、时间: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

2、意义: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标志着中国人民受奴役受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

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

中国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篇章。

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二、西藏和平解放(八下P4)1、时间: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

9月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

2、意义:至此,全国领土基本解放,大陆基本完成统一。

三、最可爱的人(八下P7-8)1、中国人民志愿军,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

2、抗美援朝中的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①英雄们的主要事迹(见课本。

)②为什么称志愿军为“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表现出了高度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他们不畏艰险,英勇顽强,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为国家和民族赢得了荣誉。

四、土地改革(八下P12-13)1、时间: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2、内容: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结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以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4、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五、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八下P18)1、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2、成就:到1957年底,各项经济指标超额完成。

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了加强,具体如下: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建成投产,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

3、意义和影响: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六、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八下P20-21)1、时间: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性质: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七、农业、手工业合作化运动(八下P23-25)1、三大改造的内容与形式:对农业、手工业采用合作化,对工商业采用“公私合营”,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把他们都改造成社会主义性质。

2、三大改造的意义: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八、中共八大、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八下P27-28)1、1956年召开的八大确定的任务:(是正确的)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2、探索失误的原因:党中央缺少经验,错误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3、先进人物:石油工业——“铁人”王进喜,国防科技——“两弹元勋”邓稼先,县委书记——“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九、文化大革命(八下P32-33-34)1、对文化大革命的态度: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内乱、非常错误、损失巨大。

2、时间:1966年-----1976年3、刘少奇案是文革最大的冤案,民主法制被被践踏。

4、1971年9月粉碎林彪集团,1976年10月粉碎江青集团,文革结束十、十一届三中全会(八下P39)1、时间:1978年12月2、全会内容:①思想路线: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②政治路线: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

③组织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3、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的历史转折。

我国从此走上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十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八下P42)1、内容: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2、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明确了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空前地调动了农民地生产积极性,解放、推动了农村生产力地发展,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十二、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局面的形成(八下P43)1、设立特区:1980年建立第一批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引发了第一次沿海开放的高潮,1988年增设海南经济特区。

2、对外开放局面的形成: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和天津滨海新区。

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3、意义:深圳等经济特区所取得的成绩充分证明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其成功为进一步扩大开发积累了经验,它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层面上丰富了我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坚持改革开放,是我国走向富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十三、国企改革(八下P45)共三个方面:1、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3、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十四、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八下P48)1、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邓小平提出实行改革开放。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3、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邓小平理论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和指导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因为邓小平理论第一次系统的回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问题,指导党制定了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4、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即邓小平理论的提出)5、1987年在中共十三大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6、中共十四大(八下P49):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时间:1992年内容: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定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7、中共十五大(八下P50)时间:1997年意义: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这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十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八下P56)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定义:少数民族在本民族聚居区建立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制度。

全国已建立新疆、西藏、宁夏、广西、内蒙古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意义: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十六、一国两制(八下P60)1、提出者:邓小平2、含义:“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我们国家的主体部分坚持社会主义,香港、澳门和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仍然保持资本主义制度。

3、作用:“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此构想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了出来,后成功地运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香港终于于1997年7月1日回归祖国怀抱,澳门于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

十七、香港、澳门回归(八下P61-62)1、香港:1841年初,香港岛开始被英国割占,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香港岛割让给英国。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

(所回归的香港包括、香港岛、新界、九龙。

)正式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去。

2、澳门:1553年(明朝),澳门被葡萄牙占领。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

正式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

3、意义:港、澳的回归,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十九、对台基本方针(八下P65-66)1、对台基本方针:分为建国后(解放台湾)、50年代中期(和平解放台湾)、改革开放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三个时期,最终在“一国两制”基础上形成。

2、海峡两岸的交流:1987年,两岸打破了近38年的隔绝状态;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两个民间团体通过对话达成九二共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1995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的指导思想。

目前两岸已经实现“三通”。

二十、军队建设1、海军建立: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建立。

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建立了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

1971年自行研制导弹驱逐舰,1974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

进入20世纪90年代,海军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

2、空军建立: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的。

诞生后面临着抗美援朝战争的考验。

从苏联买——国产化——自己研制。

目前,我国已经装备各种型号的飞机,并自己研制了“飞豹”、|“枭龙”、|“歼十”、预警机、空中加油机。

3、导弹部队:1957年开始组建,简称“二炮”部队。

担任核反击的特殊任务,陆续装备了中程、远程、洲际导弹核武器,还有其他多种型号的导弹。

二十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八下P77)1、时间:1953年底,我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

2、提出者: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3、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作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应经被世界公认是最好的原则。

二十二、万隆会议(八下P78)1、时间:1955年2、地点:印度尼西亚的万隆3、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4、内容: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

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5、意义作用: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导”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二十三、中美建交(八下P80)1、背景:在冷战的背景下,七十年代,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出于不利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