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优秀优秀教案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一等奖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一等奖1、伶官传序教学设计一等奖《五代史伶官传序》选自欧阳修所作《新五代史·伶官传》,是一篇史论。
那么,相关的教学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大家就随我一起去看看吧!教学设想:1.本文是一篇史论性文章。
论述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一历史盛衰规律。
阅读时必须首先弄清史实,理清文中提及的人物及其关系。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列出自学提纲,教学过程中予以检查。
2.本文是《新五代史·伶官传》一文的序。
《伶官传》记叙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
这篇序并未直接写这些事情,而是写后唐庄宗的盛衰成败。
教学中要把历史情况略作补充,引导学生理解文(内容)与题(题目)之间的内在联系。
3.文章平易流畅,论证条理井然,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
要求读懂课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论证过程和得到的历史教训。
让学生通过学习本文提高对史论文的鉴赏水平,掌握评论文章的一般结构及其写法。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学习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2. 学会筛选主要观点、论据、论证的信息能力,学习运用例证法。
(二)过程与方法理解本文先提出论点,然后运用事例,步步深入地进行论证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忧劳兴国,逸豫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
教学重点:掌握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文章借古讽今的手法和对北宋统治者的劝谏。
教学方法:学生自读赏析、教师点拨指导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活动设计:质疑、解题、讨论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3分钟)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②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对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选自《资治通鉴·唐纪》)【解释】①上:指唐太宗。
②草昧;此指开创国家。
究竟是“创业难”还是“守成难”呢,太宗的.两位贤臣似乎很难达成一致看法了。
伶官传序优质课教案

伶官传序优质课教案【篇一:伶官传序公开课教案】伶官传序一、课题导入伶是——乐工,伶官是——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
乐工在古代的身份是非常低微的,欧阳修为什么要给这些地位低微的人既作传又作序呢?这些地位低微的人到底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呢?欧阳修又想要借此来表达怎样的见解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二、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1、积累相关文言字词及文言句式;2、理解本文围绕中心步步深入的论证方法;3、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欧阳修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意识及文中警句对人生的启示。
三、预习检测,整体感知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句读准确2、检查字音(提醒矢的读音和意思)3、小组讨论,完成以下几项任务(2分钟)检查文言现象师:其他同学在认真聆听时,要做一些记录检查完,1分钟时间进行整理四、合作学习(一)第一段1、这是一篇史论文,前面我们学习过《六国论》也是一篇史论文,它在第一段就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它的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那么这里是不是也一样呢?朗读第一段,思考: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找生翻译2、本质上欧阳修有没有否定天命的观点呢?(没有)明确:古人常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迷信的认为人的命运是由上天主宰的,作为那个年代的封建士大夫,作者没有否定这种传统的说法,但是在这里他更强调人事的作用3、作者依据什么提出这样一个论点呢?明确: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找生翻译(二)第二三段1、接下来默读二、三段,结合课文内容和注释,为庄宗做一个简单的履历表。
明确:90823接受三矢继父遗志91227函梁君臣之首92338系燕父子以组92641身死国灭,为天下笑2、从表中可以看出什么?明确:庄宗得天下用了15年时间,而失天下只用了3年时间3、作者认为庄宗“盛”的原因是什么,“衰”的原因又是什么?(请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明确: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伶官传序》优秀教案

伶官传序一、序:作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契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
二、作者介绍: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吉水人。
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
“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五位(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都是他的学生。
他在诗、文、书法、文论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
三、时代背景: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
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
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
《伶官传序》是欧阳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
后唐庄宗李存勖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
后叛乱四起,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伶官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
四、判断词类活用函梁君臣之首函:名词活用为动词,装在盒子里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夜、东:名词作状语四:数词作状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亡:使动用法祸患常积于忽微忽微:形容词用作名词五、判断句子的句式特点A、此三者,吾遗恨也B、盛(之)以锦囊C、系燕王父子以组D、身死国灭,为天下笑E、智勇多困于所溺F、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G、燕王,吾所立介词短语后置:B C E被动句:D E判断句:A G省略句:B F六、翻译下列句子:1、岂得之难而守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难道是得天下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考察他成功与失败的迹象,都是由于人为吧?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人生的祸患常常在极细微的事情上累积而成,智勇的人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所困扰,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七、分析课文1、找出观点句(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2、依据(论据)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3、论证手法:对比八、结构:论点:盛衰之理,岂非人事论证:举庄宗为例,原其得与失得:接受父命报仇雪耻,系燕父子函梁君臣失:一夫作难仓皇东出,伶人困之身死国灭盛:意气之盛,可谓壮哉!衰:泣下沾襟,何其衰也!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推论: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九、小结:写作特色清人王符曾、沈德潜评价《伶官传序》,都认为关键是“善用抑扬之法”,你能看出文中是怎样使用这种笔法的吗?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
伶官传序优秀教案

伶官传序优秀教案伶官传序优秀教案【目的要求】1.学习文中的一些实词、虚词,伶官传序教案。
理解句意、文意。
2.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含义。
【文言基础知识】1.字词解析①注音释义系燕父子(系jì,捆绑。
)仇雠已灭(雠chóu,同“仇”。
)乱者四应(应yìng,应和(hé))盛衰之理(盛shèng,兴盛。
)盛以锦囊(盛chéng,装。
)②词性活用函梁君臣之首(木匣→用木匣封装。
名词作状语)一夫夜呼(在夜里。
名词作状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使国兴,使身亡。
动词的使动用法。
)③一词多义【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
(当“泉”讲,用的是本义。
《祭妹文》) 武夫力而拘诸原(原野。
《殽之战》)天地之所以养人者,原不过此数也。
(原来。
《治平篇》)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推究,探求。
)【微】微行入古寺(隐蔽身份,这是本义。
《左忠毅公逸事》)岭峤微草,凌冬不雕(极小的。
《采草药》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微小的。
)其文约,其辞微(微妙,深奥《屈原列传》)恨晨光之熹微(微弱。
《归去来兮辞》)微指左公处(暗暗地《左忠毅公逸事》)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如果没有。
《荆轲刺秦王》)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不是。
《岳阳楼记》)【告】迁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上报,报告)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告诉,陈述《鸿门宴》)自告奋勇(表示,表明)【盛】读shèng盛衰之理(强盛、兴盛)胜地不常,盛筵难再(丰盛。
《滕王阁序》)其意气之盛(盛大,雄壮)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职位高。
《师说》)读chéng盛以锦囊(装。
)2.难词句解析①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理:道理,此处可理解为原因,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伶官传序教案》。
事:做。
人事:可理解为“人为”。
岂……哉:难道不是……吗?此处是用反语问句的形式来抒发感叹。
伶官传序优秀教案

伶官传序【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词类活用的文言语法现象。
2.体会正反说理突出中心的写法。
3.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识记11个词语,掌握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特征,学习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本文是“传序”,所以众多的史实都是正文的主要内容,这里可简约地点到即可,也正因如此,给阅读带来一定的困难,成为学习的难点,只要对涉及的人事有一般的了解即可。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利用注释、工具书,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朗读课文,掌握文章大意,理解作者意图。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苏洵在《六国论》中论说六国灭亡的原因,以借古讽今的写法,讽谏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勿蹈六国覆辙。
今天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也是借古讽今,总结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现在听录音,轻声跟着阅读,思考庄宗李存勖17岁后发生在他身上的有什么事。
二、解题同学们根据注释,谈谈作者与《新五代史·伶官传》,教师补正。
明确: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谥号文忠。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并且提倡古文,批评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着名的古文学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于他的门下。
他是唐宋八大家中的重要作家。
《伶官传序》就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文,目的是评述伶官受宠幸而乱政的史实,总结历史教训,讽谏当时的北宋统治者,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他的作品主要有《新五代史》。
与宋祁合写《新唐书》等。
伶官传序一等奖教案

伶官传序一等奖教案教案标题:伶官传序一等奖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伶官传序》的背景和故事情节;2. 分析文本中的主要人物和他们的性格特点;3. 探讨文本中的主题和寓意;4.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1. 创设情境:介绍《伶官传序》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它的作者是谁,以及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提问学生:你们对《伶官传序》这个作品有了解吗?你们知道它的故事情节吗?主体:3. 分组阅读: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段《伶官传序》的文本,让他们在小组内阅读并讨论文本的背景、情节和人物。
4. 小组讨论: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介绍他们所读的文本段落,其他小组成员提问和补充信息。
5. 整合讨论:引导学生整合各组的信息,共同完整地了解《伶官传序》的故事情节和人物。
深入探究:6. 分析主要人物:引导学生分析《伶官传序》中的主要人物,包括伶人和官员,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行为举止等。
7. 探讨主题和寓意:引导学生思考《伶官传序》想要表达的主题和寓意,例如社会等级、权力斗争等。
拓展延伸:8. 阅读扩展:推荐学生阅读其他与《伶官传序》相关的文学作品,例如元曲或其他明代小说,以进一步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学特点。
9. 创作活动:鼓励学生以《伶官传序》为灵感,进行创作,可以是故事、诗歌、绘画等形式。
总结:10. 总结回顾:回顾学生在本节课中所学到的关于《伶官传序》的知识和理解。
11. 提问学生:你们对《伶官传序》有什么新的认识或感悟?教案评价:本教案通过引入、分组阅读、小组讨论、整合讨论、分析人物、探讨主题和寓意、拓展延伸、创作活动、总结回顾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和理解《伶官传序》这一文学作品。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伶官传序3》优秀教案

1画蛇添足?
释问:既然已经强调了“盛衰之理在于人事”,为什么在第四段中还要加上“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这一结尾?明确:引人深思,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仅是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道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使文章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课堂小结
本文在论证结构上有一条严谨的思维线索,它按照“提出论点--例证分析--得出结论”的方式进行议论,中心突出,结构严谨。
课后作业
板
书
设
计
伶官传序 盛——得——兴——→忧劳
慎:居安思危,防微杜渐
衰——失——亡——→逸豫
课
后
反
思
2、欧阳修有没有否定天命的观点
古代人常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迷信地认为人的命运是由上天主宰,作为那个年代的封建士大夫,他没有否定这种传统说法,但用转折关系的反问句,强调人事的作用。
3、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论据?运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论据:庄宗得天下[盛],失天下[衰]的史实。例证法--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
7、作者为什么如此详细的写庄宗忠诚地执行父命?
说明他的成功与他不断的努力分不开,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小结:详述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事例。
8、矢志复仇的庄宗取得了怎样的战绩?作者赞叹庄宗的成功,这照应了前文哪些词语?
“方其…君臣之首”“盛”“得天下”
9、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多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在极短的时间,说说庄宗失败时的处境?作者慨叹庄宗的失败又照应了前文哪些词语?
通过强烈鲜明的对比“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满招损”“逸豫可以亡身”在鲜明的对比中强调人事的作用,照应回应论点。
伶官传序》优秀教案

伶官传序》优秀教案呢!论据:XXX得天下与失天下论证手法:对比XXX在《伶官传序》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盛衰之理,虽然被称为天命,但实际上却是由人的行为所决定的。
他通过对XXX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对比,来论证这个观点。
XXX迷恋伶人,导致伶官逐渐掌握了朝政,最终导致XXX失去了天下。
这个例子表明,一个人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命运。
因此,我们不能仅仅把一切归因于天命,而应该更加注重人的行为。
论证:以庄宗为例,探讨得失XXX得:他接受了父亲的命令,报仇雪耻,与XXX父子和XXX一起行动。
XXX:他一人孤身作战,仓皇东出,最终被困,身死国灭。
XXX:他的意气之盛,可谓壮哉!XXX:他泣下沾襟,何其衰也!结论:忧劳可以兴国,XXX可以亡身。
推论:祸患常积于忽微,XXX多困于所溺。
九、小结:写作特色清人XXX和XXX评价《伶官传序》时,都认为关键在于“善用抑扬之法”。
你能看出这种笔法在文中的运用吗?作者采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
十、名句积累:1、“满招损,谦受益。
”释义:自满会招来损失,而谦虚则会获益。
2、“忧劳可以兴国,XXX可以亡身。
”释义:辛劳忧虑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享乐则会使个人灭亡。
3、“祸患常积于忽微,XXX多困于所溺。
”释义:灾难常常是从微小的事情开始积累的,人们的才智和勇气往往被他们所迷恋的事物所困扰。
十一、思考:在北宋中叶,一百多年后,作者重新提出这个历史事件,这有什么意义?这篇文章总结了XXXXXX得天下后失去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的道理。
XXX写《伶官传》并加上短序,是为了告戒北宋的统治者吸取XXXXXX宠信伶人而身死国灭的历史教训,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 1 伶官传序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词类活用的文言语法现象。 2.体会正反说理突出中心的写法。 3.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 识记11个词语,掌握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特征,学习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本文是“传序”,所以众多的史实都是正文的主要内容,这里可简约地点到即可,也正因如此,给阅读带来一定的困难,成为学习的难点,只要对涉及的人事有一般的了解即可。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利用注释、工具书,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朗读课文,掌握文章大意,理解作者意图。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苏洵在《六国论》中论说六国灭亡的原因,以借古讽今的写法,讽谏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勿蹈六国覆辙。今天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也是借古讽今,总结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现在听录音,轻声跟着阅读,思考庄宗李存勖17岁后发生在他身上的有什么事。 二、解题 同学们根据注释,谈谈作者与《新五代史·伶官传》,教师补正。 明确: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谥号文忠。欧阳修是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并且提倡古文,批评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学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于他的门下。他是唐宋八大家中的重要作家。《伶官传序》就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文,目的是评述伶官受宠幸而乱政的史实,总结历史教训,讽谏当时的北宋统治者,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他的作品主要有《新五代史》。与宋祁合写《新唐书》等。 三、历史背景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páiyōu,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 四、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解释词句。 1 / 1
重点辨析本文中的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学生解答,教师补充更正) 2.分组讨论,指定回答: (1)提问:“虽曰……岂非……”是一个什么句式?其作用是什么?(学生解答,教师补充) 明确:“虽曰……岂非……”是反诘语气的转折复句,意在强调后者。强调“人事”的作用,即盛衰之理,不仅在于天命,更在于人事。 点拨:凡反问句都是以疑问的语气表达字面相反的意思,无疑而问,语意表达的比陈述句更确定、更有力、更发人深省,有更强的感情色彩。 (2)看课文,当文章写出盛衰、成败两个方面,用“方其……可谓壮哉!”“及……何其衰也!”句式,接着又用“岂……欤?”“抑……欤?”的句式,各是什么句?有何作用? 明确:(讨论后定人回答,其他同学补充)“方其……可谓壮哉!”“及……何其衰也!”这是两个感叹句,又是对称句。感叹饱含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前一句表示对庄宗胜利的赞赏之情,后一句表示对庄宗失败的悲叹之情。 对称句,节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特别是本文的对称句在内容上都是正反对照的,不仅有音乐美,而且给人鲜明的对比感,表达了作者褒贬、扬抑的立场,气势十分充沛,感情色彩浓郁,加强了论证的力量。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是反诘语气的选择关系的复句,前者被否定,被舍弃,后者被肯定,说明成败之事皆自于人的道理,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印证了开头的论点。 (3)请同学们再找出几个对称句和反问句,念给同学听。 明确:对称句:“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 反问句,例:“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3.概括李存勖一生的主要经历。 (1)提问:通过阅读课文,给李存勖编一个履历表(课文P97注释:李存勖885~926),主人公李存勖在公元908年、912年、923年、926年的几个年代里,年龄分别是多少岁? 明确:908年是23岁;912年是27岁;923年是38岁;926年是4l岁。 提问:在这几个年头里,在李存勖身上分别发生了什么事?(尽可能用课文的原句回答) 明确:①李存勖23岁时的事: “接受三矢,继父遗志。”(齐声朗读:“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点拨:从这铿锵的节奏中,可以看见一位胸怀大志,雄姿英发的年轻统帅形象清晰地浮现在我们眼前。 ②主人公27岁时的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这是公元912年,李存勖派兵攻破幽州,俘获刘仁恭及其家族,刘守光逃到沧州,乃被捕获。父子都被处死,灭燕) ③主人公38岁时的事: “函梁君臣之首”(亡梁),然后“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建立了后唐。李存勖从受命到立国,经过了整整15年。 ④主人公4l岁时的事: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2)指导读文(慢节奏)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 1 / 1
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3)学生在凝重的气氛中静思两分钟,想象庄宗君臣凄然相向,泪下如雨的悲惨情景,并和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雄武进行对照比较。 (4)点拨,提问:在这无声的静寂中,学生们心潮翻卷,历史的风云变幻掠过心头。在这生生死死、盛盛衰衰的变化中,不正寓含着某种哲理吗? 请同学们思考: ①庄宗灭敌立国。用了15年时间;然而由盛至衰,只有短短的3年。这一盛一衰的关键是什么? 明确:论点:“盛衰之理,岂非人事哉!” ②呼应论点的结论是什么? 明确:“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③提问:庄宗盛也人事衰也人事,然而作者在一百多年后的宋代中叶重提这件史实,他要人们记取什么样的历史教训呢? 明确:“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④这一句让同学们共同诵读,并翻译此句。 点拨:从庄宗李存勖的履历表上,可以看出李存勖一生的主要经历——一盛一衰。那么一盛一衰的关键问题是由于“人事”和呼应这一论点的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它揭示了“人事”的内涵,从而得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深刻教训,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在这里讽谏了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十分深长。 五、朗读课文。 六、课堂小结。 从唐庄宗李存勖的履历表上可以看出“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这篇文章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着“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述,以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为论据,以“晋王三矢”这一不能确定为史实的传说作为事例,以论带史,以史论证,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七、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讨论《伶官传序》与《六国论》在写作上的异同,并背诵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伶官传序》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为其《新五代史·伶官传》所写的一篇序文。此文作为宋代文学的名篇佳作,与苏洵的《六国论》都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国家兴衰的道理,都总结了历史经验,都有劝谏统治者之意。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两文,回答问题。 二、提问 1.《六国论》与《伶官传序》两文的中心论点各是什么? 明确:《六国论》是一开始提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 《伶官传序》也是一开始采用反诘句式提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中心论点。 2.提问:《六国论》与《伶官传序》在论证方法上有何相似点? 明确:《六国论》提出论点时从反面否定,与正面肯定两方面提出论点。反面否定是“非兵不利, 1 / 1
战不善”,正面肯定是“弊在赂秦”,然后作者承题作两方面分析,一是赂秦的国家“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一是不赂秦的国家“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所以不赂者以赂者丧,紧接着论证赂秦国家灭亡的原因与不赂秦者灭亡的原因。赂者,用引证“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不赂者,用例证,(齐人)“与赢而不助五国也。……”赂者与不赂者正反对比论证了中心论点,并以议论兼抒情,假设论证反面推进,似乎在批评六国的“为国者”,实是告诫北宋“为国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点明了本文的主旨。 《伶官传序》采用正反对比推理,使读者读后深感道理确凿。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文章依据史实对比推理,自然得出结论:晋王临终授矢庄宗,告以遗恨,叮嘱庄宗不忘世仇,实现遗愿。是时,庄宗重任在肩。兢兢业业,用兵时负矢直前,惟恐有负先王。终于获得成功;及至如愿以偿,大功告成,便一改初衷,宠幸伶人。以至政纲倾颓。衰败随之。文章以成功时“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的情景,与失败时“士卒离散”“泣下沾襟”的惨象进行对比,十分鲜明地导出成败由人的道理。对此,作者未直陈己见,而是用反诘句式予以表达。“岂……欤?”“抑……欤?”充满感慨之情,增强了感染力,写到这里又用古训“满招损,谦得益”,追本求源,指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照应上文,揭示了人事的实在涵义。最后推而广之,以“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着眼于历史教训,收束全文,论证中同样用例证与对比论证方法。 点拨:《六国论》《伶官传序》两文的作者都以讽喻现实为写作目的。史论性的作品,往往名为论古,实为喻今。因此,透过作者对纷繁的历史事实的评述,弄清他们讽喻现实的写作目的,是理解课文的突破口。 3.讨论,提问:《伶官传序》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讨论后指名回答 明确:(1)例证法。本文属于史论。写史论使用例证法,可以以论带史,以史论证。运用这种方法,关键在于准确地选择典型事件。本文第一段就提出以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为论据,在具体选材上,却以“晋王三矢”这一不能确定为史实的传说为事例,并加以详述,体现了选材的匠心。 (2)对比论证。本文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由于人事。这一论点本身就是一个既正反对立又合而为一的命题。全文以“盛衰”二字贯穿始终,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着“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述。 4.提问: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色呢? 明确:(1)语言委婉,气势旺盛 本文作为一篇总结历史教训、为在世及后世君主提供借鉴的史论,毫无生硬的说教。而是娓娓道来,婉转动人。 (2)文笔酣畅,波澜起伏 文章开篇发出嗟叹,提出论点,语势突兀而起,随后落到立论根据上,再缓缓落人“晋王三矢”的叙事;又语势猛然一升,发出对庄宗之“盛”的赞叹,而后语势陡然一降,发出对庄宗之“衰”的悲叹,继而步步紧逼,设疑、引古语而得出“自然之理”;然后再次评论庄宗的盛衰,语势再升再降,在大起大落之中引发出发人深省的教训,戛然而止,将全文的语势稳稳地落在结尾上。篇幅虽短小,却写得起伏跌宕,全文一气呵成,淋漓酣畅。 (3)平易自然,简约凝练 本文用平实的语言生动地叙说事例,深入地说明道理,平易近人,自然晓畅。其中一些格言式的对称句,如“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整齐,言简意丰,发人深省。 5.讨论,怎样理解文章中文与题的内在联系? 讨论后指名回答,补充更正 明确:作者为《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到伶官们的事,表面看来文不对题,实际上两者有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