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复习资料.
《观潮》复习教案(卷)

《观潮》复习教案(卷)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案目标通过复习,帮助学生巩固和掌握《观潮》课文中的重点知识和概念,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1.2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复习《观潮》课文中的关键内容,包括课文主题、人物描写、景物描绘、修辞手法等。
第二章:课文主题回顾2.1 课文主题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明确《观潮》课文的主题,并能够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达。
2.2 课文结构分析课文的结构,使学生掌握课文的组织和布局。
第三章:人物描写复习3.1 人物描写方法回顾课文中的人物描写方法,包括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
3.2 人物关系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关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之间的互动和情感变化。
第四章:景物描绘复习4.1 景物描绘方法回顾课文中的景物描绘方法,包括视觉描写、听觉描写、嗅觉描写等。
4.2 景物与人物关系分析课文中的景物与人物关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景物对人物心情和行为的影响。
第五章:修辞手法复习5.1 修辞手法介绍回顾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5.2 修辞手法的运用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运用,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
第六章:阅读理解练习6.1 课文段落理解设计阅读理解题目,让学生回答关于课文段落的问题,以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6.2 课文主旨推断设计题目,让学生从课文中推断出作者想要传达的主旨和意图。
第七章:写作技能训练7.1 人物描写练习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人物描写方法,创作一段关于自己或其他人的描写。
7.2 景物描绘练习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景物描绘方法,创作一段关于自己熟悉的地方的描绘。
第八章:语法和拼写复习8.1 语法知识点回顾回顾课文中的重要语法知识点,如时态、语态、句型结构等。
8.2 拼写练习设计拼写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和提高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汇的拼写能力。
第九章:课堂活动与互动9.1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观潮(复习)

重要段落翻译(第三段)。
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披散着头发, 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披散着头发, 浑身刺着花绣,手里拿着十幅大彩旗, 浑身刺着花绣,手里拿着十幅大彩旗,争 相奋力逆流迎潮而上,(他们的身影) ,(他们的身影 相奋力逆流迎潮而上,(他们的身影)在 万仞高的惊涛骇浪中浮沉, 万仞高的惊涛骇浪中浮沉,翻腾着身子变 换着各种姿态, 换着各种姿态,而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水沾 凭借这种(表演)来显示他们(高超) 湿,凭借这种(表演)来显示他们(高超) 的技能。 的技能。
江岸游人之多 沿江排列之长 游人衣饰之华丽 车马之拥挤 物价之贵 看棚之挤
侧 面 描 写
全文小结
作者以海潮为线索, 作者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 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井然有序,主次分明。 井然有序,主次分明。且文章中作 者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 者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 使语言十分生动形象,感染力很强, 使语言十分生动形象,感染力很强, 让我们在阅读中如身临其境, 让我们在阅读中如身临其境,获得 了极其美妙的感受, 了极其美妙的感受,受到了美的熏 陶。
观潮(复习)
重要词语: 重要词语: 1.天下之伟观也 1.天下之伟观 天下之伟
景象
2.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农历十六日 2.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时 3.方其远出海门 当……时 发、起 3.方其远出
4.仅如银线 几乎 4.仅 5.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连接着天 5.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则玉城雪岭际天 6.吞天沃日 用水淋洗 6.吞天沃 吞天
3.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腾起身子,变换着种种姿势,而那彩旗末梢却一点不湿, 腾起身子,变换着种种姿势,而那彩旗末梢却一点不湿, 他们就是以此来夸耀自己的本事。 他们就是以此来夸耀自己的本事。
八年级期末文言文复习之《观潮》

八年级期末文言文复习之《观潮》班级姓名☆基础过关一、读音辨析雷霆.(tínɡ)杨诚斋.(zhāi)艨艟..(ménɡ chōnɡ)如履.平地(lǚ)倏.尔(shū)一舸.无迹(ɡě)善泅.(qiú)僦赁..(jiù lìn)罗绮.(qǐ)鲸.波(jīnɡ)二、词语释义既望:农历十六日。
方其远出海门:方,刚刚,开始。
既而:一会儿。
吞天沃日:沃,用水淋洗。
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尽,穷尽。
标枪舞刀:标,举,树立。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出,来到。
倏尔:忽然。
人物略不相睹:略,微,一点。
溯迎而上:溯,逆流。
皆披发文身:文,画着文彩。
以此夸能:夸能,夸耀才能。
而旗尾略不沾湿:略不,毫无;略,一点。
虽席地不容闲:虽,即使。
三、语句解读1.词类活用。
⑴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尽: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
)⑵皆披发文身。
(文:本指花纹,是名词,这里用作动词,刺刻花纹。
)⑶乘骑弄旗。
(骑:名词,马。
)2.特殊的文言句式。
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判断句,“也”表示判断语气。
)⑵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3.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过关检测一、双基积累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
(1)海涌银为郭. ( ) (2)人物略.不相睹 ( ) (3)吴儿善泅.者 ( ) (4)珠翠罗绮溢目..( ) (5)方.其远出海门 ( ) (6)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 ) (7)随波而逝.( ) 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A.雷霆.(t ín ɡ) 震撼.(h àn ) 京尹.(y ǐn ) B.艨艟.(t ōn ɡ) 如履.平地(l ǚ) 崩.山(b ēn ɡ)C.为火所焚.(f én ) 善泅.者(qi ú) 溯.迎而上(su ò)D.鲸波万仞.(r èn ) 罗绮.(q ǐ) 车马塞.途(s āi )3.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1.观潮

1. 观潮教材分析:“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秋潮的千古名句。
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
本文记叙的就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课文结构清楚,层次分明。
在文中,作者不但运用比喻、形容、衬托等方法直接描绘了潮水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情状和声威,还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地表现了大潮的奇特,使人读后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课文的第3、4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描写了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写声音,从“闷雷滚动”到“山崩地裂”;写景象,从“一条白线”到万马奔腾……其生动优美、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气势非凡,使我们眼前仿佛浮现出大潮的画面,感受到大潮的响声越来越大,大潮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
读来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深受震撼。
教材中配了两幅紧扣课文内容的图片。
第一幅图片,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海塘大堤上“人山人海”,水面上的那条白线正向我们移来;第二幅图片,则是另一番态势,我们看到的是“两丈多高的水墙”浩浩荡荡飞奔而来的壮观景象。
这两幅图片为学生深入领会课文内容提供了凭借。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钱塘潮之“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二是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并通过品味重点词句、重点语段,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学情分析:学生能边读边加以想象画面,但学生不会对美好的景物进行描写。
第一课时——“一读”教学目标:1、认识7个字,会写13个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案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词语。
文言文复习10《观潮》、《湖心亭看雪》

•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采。顾影颓然, 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译文:
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 既喜又惊.
第19篇 观
潮
• 1. (1)农历十六日 (2)当……时 几乎,将近 (3)用 水淋洗 (4)战船 (5)穷尽 (6)突然 一点点 (7) 船 (8) 去,往 (9)逆流迎着潮水 在水中忽隐忽 现 (10)满眼 (11)(价钱)加倍的高 (12)租用 • 2.(1)画文彩,这里名词用作动词 • (2)树立、举,这里名词用作动词 • (3)高过,形容词用作动词 • 3.(1)古义:疾驶,腾起; • (2)古义:举枪; (3)古义:人和物; • 4.(1)被;当作,作为;是 • (2)凭借;而,连词 • (3)气势;阵势 (4)看;景象
(7)
活动三:
拓展阅读,当堂训练。
全品中考复习方案P96 十九、湖心亭看雪
初至西湖记
•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俶塔突兀层崖中,则 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入 舟入湖。山色如蛾,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 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 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 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 也。 • 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 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偏赏 。 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 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文言实词“方”的意义
• • • • • • • • • • 1.方其远出海门 当……时 2.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正,正要 3.今齐地方千里 方圆 4.方七百里,高万仞 面积 5.在水一方 边
重点语句翻译:
(省略句) 译文: 不久,(潮水)渐渐近了,就像玉砌的城 墙、白雪覆盖的山岭连天涌来,声音大得 像雷霆万钧。
四上语文重点课文的知识点复习资料(英子)

2.本文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呼风唤雨的世纪"1."千里眼〞和"顺风耳〞原指能看得见很远很远和听得见很远很远的人,课文指人们想象中超脱自然的能力。
人们用这种方式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飞向蓝天的恐龙"1.在中生代时期,一些猎食性恐龙经过漫长的演化,变成了鸟儿,飞向蓝天。
其演化过程是:身体逐渐变小→体表长出羽毛→转移到树上生存→在树木间跳跃、降落→具备滑翔能力→最终能够主动飞行。
十一、四字词语成语特点1、含反义词的成语。
远近闻名、积少成多、左邻右舍、里应外合、黑白相间、头重脚轻2、含近义词的成语——生龙活虎胡言乱语东奔西走千言万语3、表示快乐的成语——兴高采烈眼开眼笑欣喜假设狂喜出望外扬眉吐气4、三字俗语:红眼病、摔跟斗、笑面虎、碰钉子、墙头草、顺风耳、千里目5、表示性格特点的成语活泼得意能说会道温柔体贴心灵手巧虚心好学精明能干6、关于动物的成语望子成龙来龙去脉群龙无首龙飞凤舞如虎添翼调虎离山骑虎难下照猫画虎天马行空汗马功绩马到成功老马识途牛刀小试笨鸟先飞呆假设木鸡胆小如鼠7、描写四季特点的成语:春:春暖花开春色满园花香鸟语花红柳绿百花盛开夏:骄阳似火暑气逼人烈日当空绿树成荫秋:秋风送爽秋高气爽秋色宜人春种秋收冬:冰天雪地寒气袭人寒冬腊月白雪皑皑鹅毛大雪十二、古诗名句运用〔1〕"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是啊,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我们的日子呢,却是一去不复返。
不抓住今天,永远期盼着明天,幸运会向你招手吗?〔2〕昨天下午,*教师布置了一道数学思考题。
晚上,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踏破铁鞋无觅处〞时,爸爸走了过来,助我一臂之力,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于是迅速地解开了这道难题。
1观潮

1. 观潮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
2、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第一课时一、引读古诗,解题激奇1、音乐声中朗诵《望庐山瀑布》。
2、庐山瀑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壮丽)3、李白笔下的庐山瀑布是那么雄伟、壮丽,让人读来赞叹不已。
4、今天,老师还带来了宋朝诗人苏轼的写的两句诗。
(1)课件出示: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2)谁愿意来朗诵?(3)诗句告诉你什么?不妨猜一猜。
5、这是苏轼欣赏了钱塘江大潮后挥笔写下的赞美诗句。
6、现代作家赵宗成和朱明元观赏了钱塘江大潮,写下了一篇文章,题目叫“观潮”,齐读。
(1)观的意思是……?(看)潮指的是……?(钱塘江大潮)7、课文中有一句话也表达了和苏轼的诗句一样的意思。
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找到。
8、出示句子: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诗句中说的“壮观天下无”就是句子中的……?(天下奇观)(1)知道“奇观”是什么意思吗?奇观指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见的事情。
(2)观潮中的“观”和天下奇观中的“观”意思一样吗?(3)介绍钱塘江以及钱塘江大潮的历史。
(课后资料袋)(4)课文的第2段,也对观潮作了一些简单的介绍,请你快速浏览第二段,找出语句读一读。
出示句子: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
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
告诉我们哪些关于观潮的知识?A、观潮的最佳时间B、观潮的最佳地点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本1、自读提示:(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课文的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比较深,原因是什么?(3)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2、检查反馈。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重点知识点复习资料整理

统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整理2020年9月1《观潮》1.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观察描写钱塘江大潮。
“潮来前“的景象:江面上很平静,观潮人的心情急切。
闷雷滚动、一条白线“潮来时”的景象:潮的声大,潮头有数丈之高,声如“山崩地裂”,形如“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横贯江面。
“潮头过后"的景象:潮头汹涌,漫天卷地,余威犹在,恢复平静,水位上涨O2.多音字:闷men闷热、闷声闷气men闷雷、闷闷不乐巧记:这种闷(m e n)热的天气只能待在家里,小明显得有些闷(m e n)闷不乐。
薄b6薄雾、单薄bd o薄片、薄饼b d薄荷巧记:他家底儿薄(b a o),缺吃少穿,身体显得很单薄(b6)o号h a o号叫、风号浪吼h a o口号、号令巧记:冲锋号(h a o)刚吹响,战士们就怒号(h a o)着冲向敌军。
3.形近字辨析:大堤、堤防;提水、提示4.字词解释横贯:贯,穿、通过。
横着通过去。
人声鼎沸:鼎,古代三足两耳的锅。
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
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观潮:观,天下奇观:观,景象或样子。
5.描写海潮的成语:汹涌澎湃、波澜壮阔、惊涛骇浪、浩浩荡荡6.“八月涛声吼地来”对应文中: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头高数丈触山回"对应文中: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须臾却入海门去",对应文中:霎时间,潮头奔腾西去。
“卷起沙堆似雪堆“。
对应文中: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O7.文中描写潮来时的情景,紧紧抓住声音和样子(形态)这两个方面。
8.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这句话是拟人句,写出了钱塘江的宽阔、雄伟与安静o9.“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是比喻句,说明了卮浪推前浪,可见水势之大,速度之快,给人以势不可当之感。
10.形容时间短的词语:须臾、霎时、刹那、瞬间n.描写潮水的诗: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文学常识周密(1232-1298),字公谨,号草窗,又号四水潜夫、弁阳老人、华不注山人,南宋词人、文学家。
本文选自《武林旧事》译文钱塘江的海潮是天下间最壮观的。
从每年的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这期间海潮最盛大。
当海潮从远方海口出现的时候,只像一条白色的银线一般,过了一会儿慢慢逼近,白浪高耸就像白玉砌成的城堡、白雪堆成的山岭一般,波涛好像从天上堆压下来,发出很大的声音,就像震耳的雷声一般。
波涛汹涌澎湃,犹如吞没了蓝天、冲洗了太阳,非常雄壮豪迈。
杨诚斋曾在诗中说:“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市;钱塘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
”就像这样一般。
每年临安府的长官到浙江亭外检阅水军,巨大的战舰数百艘分别排列于江的两岸,一会儿全部的战舰都往前疾驶,一会儿分开;一会儿聚合,形成五种阵势,并有人骑着马匹耍弄旗帜标枪,舞弄大刀于水面之上,就好像步行在平地一般。
忽然间黄色的烟雾四处窜起,人物一点点都看不见,水中的爆破声轰然震动,就像高山崩塌一般。
过一会儿烟雾消散,水波平静,看不见任何一条大船,只有演习中充当敌军战船的军舰被火焚烧,随着水波而沉于海底。
浙江一带善于游泳的健儿数百人,每个人都披散着头发,身上满是刺青,手里拿着十幅长的大彩旗。
大家奋勇争先逆着水流踏浪而上在极高的波涛之中,忽隐忽现腾越着身子,姿势变化万千,然而旗尾一点点也没有被水沾湿,以此来夸耀自己的才能。
而有钱的巨富、尊贵的官吏,争先赏赐银色的彩绸。
在江岸南北上下十余里之间,满眼都是穿戴着华丽的手饰与衣裳的观众,车马太多,路途为之阻塞。
所贩卖的饮食物品,比平时价格高出一倍。
而游客租借观赏的帐篷,即使容纳一席之地的空间也没有,非常拥挤。
注释〔浙江〕就是钱塘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
既望,农历十六日(十五日叫望)。
〔方其远出海门〕当潮远远地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
方,当……时。
其,指潮。
出,发、起。
海门,浙江入海口,那里两边的山对峙着。
〔仅如银线〕几乎像一条(横画的)银白色的线。
仅,几乎,将近〔玉城雪岭际天而来〕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
玉城雪岭,形容泛着白沫的潮水像玉砌的城墙和大雪覆盖的山岭。
际天,连接着天。
〔沃日〕冲荡太阳。
形容波浪大。
沃,用水淋洗。
〔艨艟(méngchōng)〕战船。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意思是,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
尽,穷尽。
五阵,指两、伍、专、参、偏五种阵法。
〔乘骑(jì)弄旗标枪舞刀〕乘马、舞旗、举枪、挥刀。
骑,马。
弄,舞动。
标,树立、举。
〔略不相睹〕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
〔水爆〕水军用的一种爆炸武器。
〔一舸(gě)无迹〕一条船的踪影也没有了。
舸,船。
〔敌船〕指假设的敌方战船。
〔逝〕去,往。
〔吴儿善泅(qiú)者数百〕几百个善于游泳的吴地健儿。
〔披发文身〕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文彩。
文,动词,画着纹身。
〔溯迎而上〕逆流迎着潮水而上。
〔鲸波万仞〕万仞高的巨浪。
鲸波,巨浪。
鲸所到之处,波涛汹涌,所以称巨浪为鲸波。
万仞,形容浪头极高,不是实指。
〔腾身百变〕翻腾着身子变换尽各种姿态。
〔江干(或gān)〕江岸。
〔珠翠罗绮溢目〕满眼都是华丽的服饰。
珠翠罗绮,泛指妇女的首饰和游人的华丽衣服。
溢目,满眼。
〔倍穹〕(价钱)加倍的高。
穹,高。
倍,动词,加倍。
〔僦(jiù)赁(lìn)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间即使是一席之地的空地也不容有。
僦、赁,都是租用的意思。
看幕,为观潮而特意搭的帐棚。
席地,一席之地,仅容一个座位的地方。
容,许,使。
虽,即使。
四、中考真题一、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1、选段从哪四个方面描写浙江之潮?选段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正面描绘,由远及近写出了海潮的雄奇壮观。
2、这个段落的描写突出了浙江之潮的什么特点?突出了潮水雄伟壮观的特点。
3、引用杨诚斋的诗句有什么作用?用杨诚斋的诗句对上文进行形象的概括,既呼应了第一句,又为下文做了铺垫。
二、阅读《观潮》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1、第一段中描写演习中阵势变化的文字是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表现了水兵作战技艺娴熟。
2、第二段描写弄潮健儿的英姿,其中点明这是在潮水暴涨时表演的句子是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3、采用比喻进行描写的句子是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水爆轰震,声如崩山,作用是前者生动地表现了水兵作战的英勇和技艺的娴熟,后者突出战斗的激烈三、句子翻译有错误的一项是(C)A、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译文:然后渐渐临近,潮水就像白玉砌的城墙、大雪覆盖的山岭一样连接着天涌来,潮水奔腾的巨大声音如雷霆一般,震撼大地,激起浪花,喷射水雾,仿佛要吞没青天,沐浴白日,那气势极其雄壮豪迈。
B、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译文:忽而疾驶,忽而腾起。
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同时有乘马、舞旗、举枪、舞刀的人在水面上,像踩在平地上一样。
C、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译文:很快的黄烟四面升起,人和景物看不清楚,只听得水爆轰然震响,声音如同崩山一样。
D、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译文:车马堵塞了路途,饮食等各种食用之物都比平时价钱加倍的高,而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会空下来。
四、酒泉子[宋] 潘阆①长忆观潮,满郭②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③尚心寒。
1.《观潮》中与“满郭人争江上望”相对应的一段文字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
2.“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词句中“弄潮儿”在《观潮》中被称作“吴儿善泅者”,“手把红旗”在《观潮》中写成“手持十幅大彩旗”,而“旗不湿”进一步说成“而旗尾略不沾湿,从此夸能”。
五、体验型学案1、本文第一句话在全文有什么作用?第一句是全文提纲挈领的句子,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2、请概括一下水军表演的精彩之处?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戏中阵势变化多端,水兵作战技艺娴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
3,本文最后一段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属于侧面描写。
写观潮的人之多,是从侧面衬托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4、第四段写了几件事来突出观潮盛况游人之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描写了“溢目”“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席地不容间”四件事来突出人多之盛况。
作者这样写,抓住了场面描写中的几个细节,使描写更真实可感。
【甲】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观潮》)【乙】每岁八月内,潮怒胜于常时,都人自十一日起,便有观者,至十六、十八日倾城而出,车马纷纷,十八日最为繁盛,二十日则稍稀矣。
(梦梁录)5.写法的不同:甲文主要从侧面烘托,即通过观潮人多烘托出江潮之盛,描写细腻,乙文则是概括性的介绍。
一、文学常识周密(1232-1298),字公谨,号草窗,又号四水潜夫、弁阳老人、华不注山人,南宋词人、文学家。
本文选自《武林旧事》译文钱塘江的海潮是天下间最壮观的。
从每年的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这期间海潮最盛大。
当海潮从远方海口出现的时候,只像一条白色的银线一般,过了一会儿慢慢逼近,白浪高耸就像白玉砌成的城堡、白雪堆成的山岭一般,波涛好像从天上堆压下来,发出很大的声音,就像震耳的雷声一般。
波涛汹涌澎湃,犹如吞没了蓝天、冲洗了太阳,非常雄壮豪迈。
杨诚斋曾在诗中说:“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市;钱塘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
”就像这样一般。
每年临安府的长官到浙江亭外检阅水军,巨大的战舰数百艘分别排列于江的两岸,一会儿全部的战舰都往前疾驶,一会儿分开;一会儿聚合,形成五种阵势,并有人骑着马匹耍弄旗帜标枪,舞弄大刀于水面之上,就好像步行在平地一般。
忽然间黄色的烟雾四处窜起,人物一点点都看不见,水中的爆破声轰然震动,就像高山崩塌一般。
过一会儿烟雾消散,水波平静,看不见任何一条大船,只有演习中充当敌军战船的军舰被火焚烧,随着水波而沉于海底。
浙江一带善于游泳的健儿数百人,每个人都披散着头发,身上满是刺青,手里拿着十幅长的大彩旗。
大家奋勇争先逆着水流踏浪而上在极高的波涛之中,忽隐忽现腾越着身子,姿势变化万千,然而旗尾一点点也没有被水沾湿,以此来夸耀自己的才能。
而有钱的巨富、尊贵的官吏,争先赏赐银色的彩绸。
在江岸南北上下十余里之间,满眼都是穿戴着华丽的手饰与衣裳的观众,车马太多,路途为之阻塞。
所贩卖的饮食物品,比平时价格高出一倍。
而游客租借观赏的帐篷,即使容纳一席之地的空间也没有,非常拥挤。
注释〔浙江〕就是钱塘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
既望,农历十六日(十五日叫望)。
〔方其远出海门〕当潮远远地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
方,当……时。
其,指潮。
出,发、起。
海门,浙江入海口,那里两边的山对峙着。
〔仅如银线〕几乎像一条(横画的)银白色的线。
仅,几乎,将近〔玉城雪岭际天而来〕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
玉城雪岭,形容泛着白沫的潮水像玉砌的城墙和大雪覆盖的山岭。
际天,连接着天。
〔沃日〕冲荡太阳。
形容波浪大。
沃,用水淋洗。
〔艨艟(méngchōng)〕战船。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意思是,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
尽,穷尽。
五阵,指两、伍、专、参、偏五种阵法。
〔乘骑(jì)弄旗标枪舞刀〕乘马、舞旗、举枪、挥刀。
骑,马。
弄,舞动。
标,树立、举。
〔略不相睹〕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
〔水爆〕水军用的一种爆炸武器。
〔一舸(gě)无迹〕一条船的踪影也没有了。
舸,船。
〔敌船〕指假设的敌方战船。
〔逝〕去,往。
〔吴儿善泅(qiú)者数百〕几百个善于游泳的吴地健儿。
〔披发文身〕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文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