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代新诗
第四章 20年代新诗

.
1949年7月,郭沫若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 者联合会主席。 他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中国 科学院院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哲 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 长、中 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二、三届主席、中国人民 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 长、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全 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逝世于北京。
沈尹默的《三弦》手稿
.
发表在《新青年》第五 卷第四号(1918年8月) 上。
被胡适称为“从见解意 境上和音节上看来”, “一首最完全的诗。”
沈尹默
湖畔诗人
是指汪静之、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等 人。他们于1921年左右开始写诗,1922年 春在杭州成立湖畔诗社,1922年4月出版 诗合集《湖畔》,同年5月出版汪静之的个 人诗集《蕙的风》,1923年出版诗合集 《春的歌集》。 诗多为歌唱大自然的清新美丽和友情、爱 情的纯真。 他们诗中的真纯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是 五四个性解放精神的别一表现形式。
小诗的形成受到了周作人所译介的日 本的短歌、徘句和郑振铎所译介的泰戈尔 《飞鸟集》的影响。 小诗的形成受到了周作人所译介的日 本的短歌、徘句和郑振铎所译介的泰戈尔 《飞鸟集》的影响。 小诗,从形式上看,最短两行,最长 的18行,一般是三五行。多抒写个人即时 的感兴,或托物喻理,或借景抒情。 代表性作家和作品主要有冰心的 《繁星》和《春水》集,宗白华的《流云》 集,苏雪林的《村居杂诗》集和何植三的 《农家的草紫》集。
诗化了的五四精神
《女神》最强烈而集中地体现了诗人呼唤新世界诞生的民 主理想。在《地球,我的母亲!》、《天狗》、《立在地 球边上放号》等诗篇中,郭沫若凭藉地球、大陆、海洋、 宇宙等宏观物体和诸多意象,激励人们“不断的毁坏,不 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荡涤一切污泥浊水,拥抱一个 崭新的世界! 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自我的崇尚和对自然的礼赞。这个狂放 不羁的“自我”与天地并生,他们否定世间一切的传统偶 像,摧毁封建的精神枷锁,以期高张本我,获得彻底解放。 《女神》中还大量描写自然,讴歌自然,赋予自然以无限 的生命力,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礼赞。( 《梅花树下的 醉歌》 、 《天狗》、《浴海》、《地球,我的母亲!》 )源自..
现当代文学第四章:20年代新诗

• 作品: • 小说《飘流三部曲》、《行路难》。表现 生的困难和爱的向往及性的苦闷。写情欲 与道德的冲突。 • 诗歌:《女神》《前茅》《星空》《瓶》 《恢复》。 • 戏剧:《棠棣之花》《女神之再生》 《王 昭君》《卓文君》《屈原》《虎符》《高 渐离》等。
• 二、诗集《女神》 •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共收56首诗, 具有开一代诗风的意义。 • (一)《女神》的主题 • 1、诅咒毁灭与颂扬新生。《凤凰涅盘》以有关凤 凰的传说作素材,借凤凰“集香木自焚,复从死 灰中更生”的故事,象征着旧中国以及诗人旧我 的毁灭和新中国以及诗人新我的诞生。 (P71)。 根据古书上女娲炼石补天的记载而写成的《女神 之再生》,也以神话题材而突入了“五四”革命 现实的核心,揭示出反抗、破坏和创造的主题。 • “我们要去创造个新鲜的太阳, • 不能再在这壁龛之中做甚神像!”
• (二)《女神》的艺术特点: • 1、个性化:诗歌中的自我是战斗的、超越的自我,裸露 的自我。“为愿意打破一切诗的东西,写我自己够味的东 西”。对自我的崇拜和对自然的崇敬。我是世界的主宰, 我是偶像破坏者。 • 2、抒情性:情绪化的激情彭湃。情感纯真、直率而狂热。 • 3、自由精神: 从形式到内容呈现出自由的色彩。雄奇奔 放、气势雄浑,“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诗无定 节,节无定句,句无定字”。 • 4、浪漫情怀:想象奇诡,从古代到未来,从天空到大地, 从高山到海洋……。呈现出奇异的壮阔感和动态的诗化美, 具有浓烈的浪漫主义美学特征。 大多是感情的自然流露。 当写作《凤凰涅盘》、《地球,我的母亲!》等诗时,往 往诗兴突然袭来,无暇仔细推敲,反复加工,任凭诗句奔 泻成章, • 5、创造性:开辟了一个新的审美境界
• (三)《女神》的意义:开一代诗风。对 狂飚突进的五四时代精神的表现;扩大了 诗歌的表现领域,创造了诗歌的现代抒情 主人公形象;形式的自由和多变;开掘了 新诗的崇高审美内涵。 • 但郭沫若的诗歌过于强调自由的形式, 缺乏诗性和韵味,适宜朗诵,不益品味。
20年代诗歌

20年代诗歌第四章20年代新诗(一)第一节20年代新诗概述第二节徐志摩闻一多第一节20年代新诗概述【从五四文学革命到抗战爆发,中国新诗的发展大致经过了词曲化的新诗、自由诗、小诗、格律诗、象征诗、现代诗等几个阶段。
】1、【新诗诞生之前已经有“诗界革命”的探索。
】中国历来被称为"诗的国度",诗歌传统源远流长。
(文学殿堂里,诗为崇高地位,被视为文学正宗,甚至被当作“经”。
)从周朝初期开始形成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以来,曾出现过大批杰出诗人和优秀作品,曾创造出唐诗宋词那样辉煌的诗歌时代,但是,发展到明朝和清朝时期,却出现了不可遏制的衰败趋势,也激发起许多有识之士励精图治的雄心壮志。
清同治七年(1868年),黄遵宪(1848—1905,南社诗人)率先提出了"我手写我口"的口号,并致力于"新派诗"的创立,提出了一整套新的诗歌纲领,主张打破一切禁制,但这些理论却没能在实际创作中得以实现。
黄遵宪的新派诗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以旧诗格律写新事物、新思想;一类在保持传统诗歌应有的韵律和节奏的基础上,尝试着打破旧诗格律。
由于他的新派诗主要还是利用旧形式,诗歌语言也主要来自于古籍,未能从根本上摆脱晚清宋诗运动的影响,因而在当时并没有产生较大的影响。
【黄遵宪的《〈人境庐诗草〉自序》从诗、人、事的关系方面,主张打破一切禁制,强调“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耳目所历,皆笔而书之”;并且尝试“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这是一次古典诗歌体制内自由化、散文化的尝试。
梁启超指出,黄遵宪诗中“欧洲意境语句,多物质上琐碎粗疏者,于精神思想上未之有也”。
】清光绪22年(1896年)至23年(1897年)间,夏曾佑、谭嗣同、梁启超三人根据资产阶级改良派融合佛、孔、耶三教创立"维新运动"新学(即西方社会科学)的思想,开始试作"新学之诗"(又称"新诗")。
第四章 20年代新诗(一)

《我是一条小河》
• 我是一条小河,
• 我无心从你的身边绕过——
• 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 • 投入了我软软的柔波。
• • • •
无奈呀,我终于流入了, 流入那无情的大海—— 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 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裙裳!
• • • •
• • • •
我流过一座森林, 柔波便荡荡地 把那些碧绿的叶影儿 裁减成你的裙裳。
第四章 20年代新诗(一)
第节 20年代新诗概述
• 一、胡适与“五四”新诗运动 • 1、“作诗如作文” • 一是打破诗的格律,换以“自然的音节” ; 二是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 且以白话(口语)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 • 2、“诗体大解放”(见课本P76) • 二、新诗发展的概况 • 1、阵地(P76):《新青年》《新潮》《少年中 国》《星期评论》《学灯》《觉悟》等。 • 2、第一批白话诗人:胡适、刘半农、刘大白、周 作人、沈尹默、俞平伯、康白情等。 • 3、最早的诗社(P78):1921年,叶绍钧、刘延 陵、朱自清等创办“中国新诗社”,出版第一本 新诗刊物《诗》月刊。
• 八、冰心、宗白华与小诗体(P79) • 1、小诗 • 小诗是一种即兴式的短诗,一般以三五行为一首,多 抒写个人即时的感兴,或托物喻理,或借景抒情,讲求凝 练与侧重表现内心世界,以冰心的《繁星》《春水》和宗 白华的《流云》为代表。 • • 冰心的小诗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很大: • 如果错过了太阳时你流了泪,/那么你也要错过群星 了。 • 有一次/我们梦见大家都是不相识的。/我们醒了/却 知道我们原是相亲相爱的。 • ‚海水呀 你说的是什么?‛/“是永恒的疑 问。‛/“天空呀 你回答的话是什么?‛/“是永恒的沉 默。‛ • 你看不见你的真相/你所看见的/只是你的影子。
20年代诗歌(完整)

2、思想内容
反帝反封建的个性精神、爱国主义、讴歌大 自然、劳工神圣等。
3、艺术特色
首先,《女神》中最激动人心的艺术形象, 常常高大雄伟,被人格化,情绪化,充满色 彩。
其次,奔放豪迈的主观抒情,气势磅礴的格 调。
其三,真正实现了“诗体大解放”,创造出 不拘一格的自由体诗。
4、《女神》的时代特征
张幼仪
旷世才女林徽因
陆小曼
梁启超的证婚词
我来是为了讲几句不中听的话,好让社会上知道这样的恶 例不足取法, 更不值得鼓励.---徐志摩, 你这个人性情浮躁, 以 至於学无所成, 做学问不成, 做人更是失败,你离婚就是用情 不专的证明!陆小曼, 你和徐志摩都是过来人,我希望从今以后 你能恪遵妇道,检讨自己的个性和行为,离婚再婚都是你们性 格的过失所造成的, 希望你们不要一错再错自误误人,不要以 自私自利作为行事的准则, 不要以荒唐和享乐作为人生追求 的目的,不要再把婚姻当作是儿戏, 以为高兴可以结, 不高兴 可以离,让父母汗颜, 让朋友不齿, 让社会看笑话, 让(被打断) 徐志摩: 恩师, 请为学生和高堂留点面子!! (梁启超想到背后还有双方的父母,才收住火气) 梁启超: 总之, 我希望这是你们两个人这一辈子最后一次 结婚! 我就是我对你们的祝贺!--我说完了!!
万千别恨向谁言,一身愁病,渺渺离魂, 人间应不久,遗文编就答君心。
张幼仪: 万里快鹏飞,独憾翳云遂失路; 一朝惊鹤化,我怜弱息去招魂。
林徽因谈徐志摩
我要谈的是诗人之外的志摩。人家说志摩的为人 只是不经意的浪漫,志摩的诗全是抒情诗,这断语 从不认识他的人听来可以说很公平,从他朋友们看 来实在是对不起他。志摩是个很古怪的人,浪漫固 然,但他人格里最精华的却是他对人的同情,和蔼, 和优容;没有一个人他对他不和蔼,没有一种人, 他不能优容,没有一种的情感,他绝对地不能表同 情。……在何等情况之下,他理智上认为适当与否, 他全能表几分同情。
20世纪20年代(五四)诗歌

再次是诗歌韵味上抹不去的古风韵味。 文怀沙的《听雨》 滴滴更丝丝,江楼听雨时。 一灯红豆小,此夕最相思。 胡适《江上》 雨脚渡江来 山头冲雾去 雨过雾亦收 江头看落日
林庚的《风雨之夕》 濛濛的路灯下\看见雨丝的线条\今夜的海崖边\ 一只无名的小船漂去了\高楼的窗子里\有人拿起帽子 \独自\轻轻的脚步\纸伞上的声音\雾中的水珠\ 被风打散\指明上清寒的马鬃\今夜的海崖边\ 一只无名的小船漂去了
四、李金发与象征派诗
波特莱尔( 1821 — 1867 ),法国象征主义 诗歌先驱,现代主义创始人之一。
主张把社会和人性之恶作为艺术美的对象 来表现。诗集取名《恶之花》,正说明诗 人可以从丑恶的事物中创造出美好的东西。
《繁星· 二三》 感悟:以一颗安静的心,等待各种 遭遇。它指引我们走向寻觅真理的远途。 《繁星· 七》 感悟:算命的锣意味着将至的 残酷未 来,茫然的活着的人应该意识到警酷奋起。 《繁星· 五五》 感悟:奋斗、牺牲,是一切成功的 行导,也是一切成功的代价! 《春水· 八二》 感悟:要想真正的体会春色,就要 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心去感受,才能领 会其中的真味。 《繁星》〔一五九〕 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他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 到你的怀里。
2、刘大白(1880---1932)
浙江绍兴人,前清举人。
诗集《旧梦》 最好的诗作是歌谣体 的白话诗 《卖布谣》: 歌谣形式,浅显通俗。
3、俞平伯(1900—1990)
《冬夜》 杂糅着旧文学的意象与新思潮的哲理, 旧诗词格律的影响与欧化的文法 最能反映早期新诗的“过渡”性
4、康白情(1896——1945)
古风的遗留首先表现在诗歌的形态上,五言七言 的句子,出句如口头的表达,平和易懂,抹去了 格律诗的平仄束缚,却也没有乐府诗歌的感觉。 《沁园春》《生查子》这样的词牌名常出现在诗 歌里面,便是古诗形式深刻影响的最佳例子。 其次就是表现在诗歌意象上面。《尝试集》的题 材多是古典意象。比如《赠朱经农》,很容易就 让想到杜甫的《赠卫八处士》,题材是朋友重逢 或惜别这些故事里面惯用的意象。除此之外胡适 写到的题材还有中秋明月、烟雨江州等等。并不 是说古典意象不能入新诗,新诗里面的代表人物 林庚就经常用古典意象,比如江洲、渔火等入诗, 胡适的主要问题是写到古典诗歌惯用的意象便很 难摆脱古典的窠臼,很容易就流于对古人的今化 模仿。到了《尝试集》的第二编,诗人的视野开 阔很多,能入诗的题材意象也有所扩展,这在尝 试上有很大突破。
3 20年代的白话新诗

20年代的诗歌第一节.初期白话新诗(一)胡适的历史功绩新诗实践和理论建构:《希望》1.胡适《谈新诗》“以文入诗”,“作诗如作文”《一颗星儿》2、胡适的新诗实践⏹《尝试集》⏹中国新文学史上最早的新诗集⏹1920年3月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蝴蝶》3、体裁特点(1)以白话入诗。
(2)句式不限长短。
(3)声调不拘平仄。
(4)用韵自由。
4、《尝》中诗歌的内容(1)反封建——《礼》、《威权》(2)反军阀——《你莫忘记》(3)倡自由——《鸽子》、《老鸦》(4)尚进取——《上山》(5)人道精神——《人力车夫》《鸽子》、《三溪路上大雪里一个红叶》、《十二月一日奔丧到家》5、《尝》的文学史意义(1)展示了白话新诗从传统中蜕变和新生的艰难历程。
(2)既提供了白话新诗的最初形态,也表达了相应的诗歌观念。
多是即事感兴、即景生情之作,说理性强,缺乏诗情和想象力,诗味不足。
(二)早期新诗运动1、刘半农,江苏江阴人。
⏹《相隔一层纸》揭露了贫富悬殊的现象⏹《学徒苦》反映学徒难言的辛酸《教我如何不想他》2、刘大白(1880---1932)浙江绍兴人,前清举人。
诗集《旧梦》最好的诗作是歌谣体的白话诗《卖布谣》:歌谣形式,浅显通俗。
《是谁把?》3、俞平伯(1900—1990)⏹《冬夜》⏹杂糅着旧文学的意象与新思潮的哲理,旧诗词格律的影响与欧化的文法⏹最能反映早期新诗的“过渡”性4、康白情(1896——1958)⏹新潮社成员,四川安岳人。
⏹自由吐出心里的东西,我不是诗人。
——康白情⏹《草儿》集是当时最有影响的新诗集,在大自然中发现了新诗的材料。
⏹1921年1月,中国新诗社创办《诗》月刊,为我国第一个新诗刊物。
(三)早期新诗的特点1、以白话作诗,将诗歌从文言中解放出来,重实感,少想象,通过对具体生活场景的白描,来表现社会人生。
2、大多不用韵,表现出明显的散文化倾向。
3、大多未脱尽旧诗词的痕迹,是“女人放大的小脚”。
第二节、小诗创作与“湖畔诗人”(一)小诗创作小诗的特点1、作家们广泛地思索着关于宇宙、自然、社会、人生、个性等时代性的命题,引发了诸种“零碎的思想”。
中国现代文学史

第四章 20年代新诗(一)现代派(反现代派)(20年代开端,30年代高潮)二战经济萧条,政治混乱,人们在精神上被物化、虚无、迷茫、怀疑。
诗人从丑恶的事物中创造出美好的东西。
第一节20年代新诗概述中国新诗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词曲化的新诗——自由诗——小诗——格律诗——象征诗——现代诗。
诗歌的革命性突破是由五四文学革命完成的。
代表人物:梁启超“诗界革命”黄遵宪——俗话作诗、新思想新材料入诗。
:白话入诗,作诗如作文。
刘半农沈尹默胡适《尝试集》的文学意义:1、展示白话入诗从传统中蜕变和新生的艰难历程。
2、提供了白话新诗的最初形态,也表达了相应的诗歌概念。
新月派核心内容讲究诗歌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第五章 20年代新诗(二)第一节郭沫若创作道路在现代文学史上,郭沫若是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诗人和剧作家。
沫水和若水:大渡河和青衣江1918《牧羊哀话》郭沫若最早的小说1921年《女神》的出版,确立了郭沫若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卓越地位,同时也为中国新诗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分析评价《女神》所表现的"五四"时代精神《女神》是"五四"狂飙突进精神的典型体现,它的思想内容集中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在文学上,要求张扬自我,尊崇个性,以自我内心表现为本位.个性解放的呼声通过对"自我"的发现和自我价值的肯定表现出来.如:《天狗》中的"天狗"这种冲决一切罗网,破坏一切旧事物的强悍形象,正是那个时代个性解放要求的诗的极度夸张.二,反抗,叛逆与创造精神的歌唱反抗,叛逆表现在:《女神》诞生之时整个中国是一个黑暗的大牢笼,这激发了诗人反抗的,叛逆的精神. 如:《凤凰涅盘》中的凤凰双双自焚前的歌唱,对朽败的旧世界作了极真切而沉痛的描绘.凤凰的自焚,乃是与旧世界彻底决绝的反抗行动,是叛逆精神的强烈爆发与燃烧.三,爱国情思的抒发从《女神》中的《炉中煤》的年轻女郎,《凤凰涅盘》中更生的凤凰等形象,不难看出诗人对于祖国的深沉眷念与无限热爱.简述郭沫若小说的基本倾向和创作特色1, 郭沫若小说的基本倾向是强烈的爱国心和大胆反抗旧世界的叛逆精神.2, 创作特色是主情主义,这种主情主义是属于浪漫主义范畴的,是受到现代主义的影响.如《残春》就是"五四"新文学中最早运用意识流手法的作品.3, 历史小说在郭沫若的小说创作中占有一个特别的位置.他们帮助读者明善恶之分,知兴亡之理.分析《女神》的浪漫主义特色郭沫若的《女神》是一部浪漫主义诗集,主要特色有:1, 浪漫主义精神.浪漫主义重主观,强调自我表现.《女神》是"自我表现"的诗作,诗中的凤凰等,都是诗人的"自我表现".诗中的"自我"主观精神,是强烈的反抗,叛逆精神,是追求光明的理想主义精神.2, 喷发式宣泄的表达方式.浪漫主义以直抒胸臆为主要表达方式,诗中的直抒胸臆表现为喷发式的宣泄,《凤凰涅盘》等诗最典型地体现这一表达特点.3, 奇特的想象和夸张.如从民间天狗吞月,想象为天狗把全宇宙都吞了,"如大海一样地狂叫"等.这种极度夸张的奇特想象最能表现强烈的个性解放要求和对旧世界的反抗,叛逆精神.4, 形象描绘的方式上,具有英雄主义的格调.5, 语言方面,带有强烈的主观性的色彩.一些描写自然的语句中,染上诗人当时的主观感觉.分析评价《女神》在中国现代新诗发展史上的地位及不足郭沫若的《女神》是开一代诗风的新诗集.这就是它在新诗发展史上的地位.一,思想内容上.《女神》体现了"五四"时代精神.它彻底反帝反封建和反抗一切旧势力的革命精神,对光明的向往等,是最强烈地体现了"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二,在艺术上,《女神》是中国浪漫主义新诗的开山之作,开拓和形成了浪漫主义新诗流派.《女神》以鲜明的浪漫主义独树一帜.它强烈的感情,唯美的艺术形象等对当时和后来的浪漫主义诗人发生重要影响.三,在诗歌形式上,《女神》是自由体诗的一个高峰,为诗歌的革新和创造树立了榜样.它完全冲破了旧诗格律的束缚.诗节,诗行长短无定,韵律无固定格式.不足之处:1, 他把形式的自由强调到绝对的地步,造成有的诗一泻无遗,有的诗过于散文化.2, 有的诗用语造句属于生造,还夹入一些欧化语法.174页社会剖析小说(20世纪30年代)特点:1.表现时代斗争的重大题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新诗(一)(8学时)教学要点:1、“五四”新诗运动2、前期新月派3、早期象征派诗歌教学内容:第一节早期白话诗(2学时)一、新诗的诞生——“五四”新诗运动1、梁启超设计了“诗界革命”。
要有“新意境”、“新语句”、“古风格”。
所谓“新语句”,即是不仅要吸收新名词,而且要引入新句式,在语法结构以至内在思维方式上进行根本的变革,还要打破传统诗词格律,这些与保留古风格的要求显然是背离的。
而在梁启超看来,打破传统的诗的格律与文言语法结构,就不存在“诗人之诗”,后改为“以旧风格含新意境”。
“诗界革命”始终限制在传统诗歌的范围内。
2、黄遵宪提出了“我手写我口”,包含有一种个性主义主张。
诗应是写我想写的,我想说的,我内心的感受。
他就做过转向古风、乐府,“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等多种实验,而向“散文化”方向的努力,则又显示了背离占主流地位的“唐诗”传统,向“宋诗”靠拢的倾向。
这也构成了“诗界革命”的一个极限:晚清诗界最终止步于宋诗派的模仿风气中。
3、胡适提出了“做诗如作文”。
一是打破诗的格律,换以“自然的音节”;二是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的新语法,也即实行语言形式与思维方式两个方面的散文化。
胡适在提倡“诗体的解放”的同时,还提出了“诗的经验主义”,其核心就是他所说的“言之有物”,也即“有我”与“有人”,“有我就是要表现著作人的性情见解,有人就是要与一般的人发生交涉”。
(胡适:《五十年之中国文学》)前者突出了写作者(知识分子)主体的性情与见解,后者强调了与“一般的人”即平民百姓的沟通与交流,这正是“五四”时期的文化启蒙主义在诗歌观念上的反映。
这种诗歌观重视的是“精神、观念”的表达,所谓“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诗该怎么做就怎么做”的要求,诗的口语化、明白易懂的要求,自是“题”中应有之意。
这就是说,“五四”新诗运动的“散文化”与“平民化”的目标,两者之间,是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的。
二、“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1、中国第一批白话诗人有胡适、刘半农、周作人、沈尹默、俞平伯、康白情等。
李大钊、陈独秀、鲁迅等也写过新诗。
2、胡适无疑是第一白话诗人。
他的《尝试集》充满矛盾,显示出传统诗词中脱胎、蜕变、摸索与试验的艰难过程。
3、早期白话新诗的“最初形态”:(1)、主要用白描和托物寄兴手法;(2)、倾向于散文化和平实的风格,以求跳出旧诗词的束缚,实现诗体解放。
4、《尝试集》和其他早期白话诗很幼稚,但与传统诗歌相较,其艺术形式有其自身的特点:(1)、虚化意象和寓言意象的大量出现;(2)、强烈的主观意志。
5、早期白话诗的贡献、价值与局限:“历史文件”性质—一方面明白而平凡;另一方面,缺乏飞腾的艺术想象力,其历史价值与局限性均在此。
三、“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五四后,郭沫若以他的《女神》在给新诗带来浪漫主义雄风的同时,奠定了新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他的新诗感情浓烈,想象丰富,具有飞动之致,克服了初期白话诗歌泥实、琐屑、忽视诗歌内在特征的缺点。
与此同时或稍后,其他新诗作者也不断出现在文坛上,形成了浪漫新诗、小诗、情诗等风格多样的新诗创作热潮,一时为青年热衷模仿。
1、这一批诗人选择了早期白话诗缺少“诗味”,作为批评的目标,着手进行新诗内部的结构性调整:(1)、成仿吾的《诗的防御战》:诗的“抒情本质”;(2)、郭沫若的《论诗三札》:诗=(直觉+情调+想象)+(适当的文字)2、“湖畔诗人”的爱情诗:“历史青春期的特色”。
“湖畔诗社”的成员仅四人:冯雪峰、潘谟华、应修人、汪静之。
他们曾被朱自清赞誉为是在“缺少情诗“的中国,能够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的人。
1922 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湖畔》1922 汪静之《蕙的风》1923 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春的歌集》天真开朗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时代精神与诗人个性的统一。
3、“小诗体”:小诗创作兴盛于1922至1923年。
当时较有名气的是小诗集是宗白华的《流云》,梁宗岱的《晚祷》。
冰心的《繁星》和《春水》。
即兴式短诗。
日本短歌和俳句、泰戈尔《飞鸟集》影响下产生,表现出对诗歌形式的探索和捕捉内心微妙感受的努力。
从外部客观世界的描绘转向内心感受、感觉的表现,自由诗体的句法与章法的趋于简约化。
4、冯至对诗情哲理化与半格律体的追求。
冯至《昨日之歌》(1)艺术的节制:明净的形象。
激情外化为客观物象或蕴涵于简单叙述。
《蛇》《雨夜》半格律体。
整饬、有节度的美(2)哲理化诗情沉思的调子,幽婉的风格。
(3)叙事诗《帏幔》《蚕马》《吹箫人的故事》第二节新诗的“规范化”(3学时)一、前期新月派的诗歌主张刊物阵地:《晨报副刊》“诗镌”主要诗人: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杨世恩、孙大雨、刘梦苇1、新诗的自觉:“在新诗与旧诗之间建立一架不可少的桥梁”,提出要写“中国的新诗”;把创作的重心从“非诗化”转向“诗”自身,“使新诗成为诗”。
2、“理智节制情感”:所谓“理性”是指艺术上克制,并非一般所说的诗的哲理化,其目标是要纠正“五四”新诗中滥用的直抒胸臆和极端的感伤主义,转为将主观情愫客观对象化,追求诗的蕴藉含蓄和非个人化倾向。
如《口供》。
3、新诗格律化:和谐、均齐的审美特征。
“三美”:音乐美—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建筑美—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绘画美—要与中国诗画的传统相通。
区分新旧格律。
二、闻一多与徐志摩的诗1、闻一多的诗歌创作闻一多诗歌创作分为三个时期,1920-1922年秋为清华时期,1923-1925年为留学时期,1926-1928为成熟时期,前二个时期的新诗创作大多收在23年出版的《红烛》集中,第三时期创作多收在28年《死水》集中。
(1)思想内涵一方面,闻一多的诗歌内容有的歌颂自然美景,有的赞美爱情,有的表达思乡念国之情,在社会学的批评体系中,后者被认为是最有影响和最具特色的作品,以爱国主义是贯串于他诗作中的一条红线来描述,并把描写自然和爱情之作,也归结为体现了作家的理想和爱国情绪。
另一方面,是新月派内在矛盾的集中体现,尖锐的东西方文化冲突。
《红烛》《死水》中西文化冲突引起的内心矛盾与痛苦。
东方主义文化观和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现代感受复杂地交织。
(2)个性风格矛盾的张力。
《春光》自然的和谐与社会的不和谐。
《心跳》生活的宁静与心灵的不平静。
《你莫怨我》言辞的洒脱与情感的偏执。
(3)沉郁的风格。
《发现》郁结已久的火山爆发式的灼人的美。
同时繁丽的比喻、奇特的想象、唯美的倾向、刀斧之痕迹是其诗歌特点。
总体看,闻一多的诗作不多,在强调其作品抒发的爱国主义感情具有积极向上力量的同时,人们更看重诗人在艺术形式上创造、实践和探索,从诗歌史的角度评价他对新诗发展所做的贡献。
1、徐志摩的诗歌创作对徐志摩其人其诗可称之为“古典理想的现代重构”:活泼潇洒个性,不羁的才华,对爱、美与自由的热烈追求,诗歌中特有的飞动飘逸的风格,如《雪花的快乐》、《再别康桥》。
在诗的内容上:《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题材范围日趋狭窄,(“往瘦小里耗”)感情基调日趋低沉。
在诗的艺术上:《志》——《翡》——《猛》——《云》,日趋圆熟,达到了当时中国新诗的最高境界。
艺术成就上:(1)轻盈飘逸、潇洒灵动的诗歌风格。
(2)意象新奇、美妙。
用奇特的想象、比喻,造成新奇、美妙的意象。
用暗示,委婉含蓄地造成新颍,美妙的意象。
(3)音韵和谐,旋律优美、飘逸。
2、朱湘的诗歌创作具有“东方的静的美丽”的形象,“古典的与奢华的”美的风格。
其代表作为《采莲曲》《夏天》《草莽集》《石门集》《采莲曲》《催妆曲》《摇篮歌》对形式美的探索,讲究形式的完整与“文学的典则”。
叙事诗创作:《王娇》《猫诰》。
第三节早期象征派诗歌(3学时)一、“纯诗”概念的提出20年代中期以李金发和创造社后期三诗人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为代表的象征诗派崛起于中国诗坛。
他们都倾向于法国象征派,都受着法国现代派诗人波特莱尔、马拉美等的影响。
1、“纯诗”:诗歌观念的变化从“表达”功能转向“表现”功能。
对胡适“作诗如作文”的置疑。
(1)穆木天《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要求“诗与散文的纯粹的分界”。
诗的领域是“纯粹的表现的世界”;诗应有不同于散文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强调“暗示”与“朦胧”。
(2)王独清《再谭诗》:突出“感觉”的因素,强调“色”“音”的交错。
(3)早期象征派:将“诗的贵族化”发展到极端。
提倡诗要用暗示,反对直接说明,认为诗越不明白越好。
主张“用诗的思考法去想,用诗的文章构成法去表现”。
东西方诗歌“沟通”理想。
其诗歌观念和表现的“内转”是受西方象征派诗人的影响,也是向传统诗词的靠拢。
二、李金发的象征诗歌李金发的第一部诗集《微雨》于1925年11月由北新书局出版。
后又出版了《为幸福而歌》(1926年11月,商务)和《食客与凶年》(1927年5月,北新)两部诗集。
李金发的诗歌特点:内容上——多是伤春悲秋,哀风叹雨,充满消极厌世,抑郁凄凉的愁苦情绪和颓废色彩。
表现手法上——大量运用象征、暗示、通感、隐喻、联想、寄托等手法,打破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学准则,营造出具有朦胧和神秘色彩的氛围和情境。
“远取譬”与“省略法”的思维、构思和表现手法。
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感官呈像常用省略法。
《弃妇》联类不穷的自由联想,暗示的力量,选用文言词语的陌生化效果。
考核要求:1、前期新月派诗歌成就2、初期象征诗歌的文学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