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20年代的白话新诗
20年代诗歌

第 三 讲 郭 沫 若 与 现 代 新 诗
二、《女神》创造的时代
1.白话新诗的建设与发展 在20世纪初叶,现代诗歌在艺
术上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一个从 白话口语的运用到白话口语的美 化的过程,大体上又可分为三个 阶段:从1917年到1922年,是新 诗的草创期;从1922年到1927年, 是新诗的建设期;从1927年到 1937年,是新诗的探索期。
第 三 讲 郭 沫 若 与 现 代 新 诗
《凤凰更生歌》既是一 首欢乐之歌,更是一首 预言之歌,它预言着一 个新的时代的到来。它 献给人们的是一派欢乐景象,凤凰 不仅欢呼着自己的更生,也欢呼着 “一切”的更生。
第 三 讲 郭 沫 若 与 现 代 新 诗
《天狗》是豪放风格的代表,是
最具郭沫若风格特色的作品。
桥大学。 1922年回国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大学教 。 1931年11月飞机失事遇难。 主要诗集有: 《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 《云游》
A、徐志摩诗的思想内涵
1、绝大部分是关于爱情与人生的玄想 。 如《雪花的快乐》、《我不知道风是在 哪一个方向吹》 2、对下层民众生活的关注。如《先生! 先生!》《太平景象》 3、歌颂生命的欢欣和美好理想。如《为 要寻一个明星》 《沙扬娜拉》《再别康 桥》
铜是那样臭,血是那样腥, 脏了的东西你不能不洗, 洗过了的东西还是得脏, 你忍耐的人们理它不理? 替他们洗!替他们洗!
你说洗衣的买卖太下贱, 肯下贱的只有唐人不成? 你们的牧师他告诉我说: 耶稣的爸爸做木匠出身, 你信不信?你信不信?
胰子白水耍不出花头来, 洗衣裳原比不上造兵舰。 我也说这有什么大出息—— 流一身血汗洗别人的汗? 你们肯干?你们肯干?
五、“纯诗”的提出与象征派的诗
第四章 20年代新诗

.
1949年7月,郭沫若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 者联合会主席。 他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中国 科学院院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哲 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 长、中 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二、三届主席、中国人民 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 长、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全 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逝世于北京。
沈尹默的《三弦》手稿
.
发表在《新青年》第五 卷第四号(1918年8月) 上。
被胡适称为“从见解意 境上和音节上看来”, “一首最完全的诗。”
沈尹默
湖畔诗人
是指汪静之、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等 人。他们于1921年左右开始写诗,1922年 春在杭州成立湖畔诗社,1922年4月出版 诗合集《湖畔》,同年5月出版汪静之的个 人诗集《蕙的风》,1923年出版诗合集 《春的歌集》。 诗多为歌唱大自然的清新美丽和友情、爱 情的纯真。 他们诗中的真纯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是 五四个性解放精神的别一表现形式。
小诗的形成受到了周作人所译介的日 本的短歌、徘句和郑振铎所译介的泰戈尔 《飞鸟集》的影响。 小诗的形成受到了周作人所译介的日 本的短歌、徘句和郑振铎所译介的泰戈尔 《飞鸟集》的影响。 小诗,从形式上看,最短两行,最长 的18行,一般是三五行。多抒写个人即时 的感兴,或托物喻理,或借景抒情。 代表性作家和作品主要有冰心的 《繁星》和《春水》集,宗白华的《流云》 集,苏雪林的《村居杂诗》集和何植三的 《农家的草紫》集。
诗化了的五四精神
《女神》最强烈而集中地体现了诗人呼唤新世界诞生的民 主理想。在《地球,我的母亲!》、《天狗》、《立在地 球边上放号》等诗篇中,郭沫若凭藉地球、大陆、海洋、 宇宙等宏观物体和诸多意象,激励人们“不断的毁坏,不 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荡涤一切污泥浊水,拥抱一个 崭新的世界! 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自我的崇尚和对自然的礼赞。这个狂放 不羁的“自我”与天地并生,他们否定世间一切的传统偶 像,摧毁封建的精神枷锁,以期高张本我,获得彻底解放。 《女神》中还大量描写自然,讴歌自然,赋予自然以无限 的生命力,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礼赞。( 《梅花树下的 醉歌》 、 《天狗》、《浴海》、《地球,我的母亲!》 )源自..
初期白话新诗的特点

初期白话新诗的特点
初期白话新诗是20世纪中国新文学运动最具标志性的文体,它宣扬了一种“社会主义、民主、平等”的宗旨,代表着中国新文学运动的一种新视角。
初期白话新诗具有鲜明的新时代性和社会性,把社会主义革命的宏伟蓝图描绘在作品中,乐此不疲地盛赞新型人格的形成。
初期白话新诗充满新鲜活力,体现出一股强大的弘扬精神,新意突出,题材丰富,结构清晰,抒发情感深情,配乐雅俗共赏,采用的语言流利自然,如“拔起耕者的锄头,播种光明的种子”,“呼唤谷物的熟悉滋味,永恒的集市浪漫”,它以开拓社会主义文学的新的可能作为目的,表现出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观念,把人们带入中国新文学运动的精神海洋,引发了一股整个社会的改良运动。
初期白话新诗受到了众多读者的高度欢迎,它给困惑,苦恼和无奈的当代生活带来了鼓舞和振奋,它用简洁得体的语言叙述人们对理想国家的深刻理解,文字的拼凑技巧也成为古典文学的一大创新。
令多年望远的心情,在它的歌唱中渐次浓厚,神采地乘风而去,让得歌词涌现出永远不会错过的信仰和追求。
作为中国新文学运动民族文学的瑰宝,初期白话新诗被重视和传颂,充分体现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千百年来历经古今中外,在传诵中永恒不变。
第四章 20年代新诗(一)

车夫告客:“我半日没有生意, 又寒又饥。你老的好心肠, 饱不了我的饿肚皮。 我年纪小拉车, 警察还不管, 你老又是谁?” 客人点头上车,说:“拉到内务部西! 选自《尝试集》
早期白话诗其他代表诗人与作品
• 刘半农、刘大白注重向民歌学习,探索
白话新诗的民族化形式。《瓦釜集》、 《扬鞭集》的思想内容与民歌风韵。 《田主来》、《卖布谣》的思想性与艺 术探索。 • 康白情的《草儿》、沈尹默的《三弦》、 俞平伯的《冬夜》、周作人的《小河》。
让死水酿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蛟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一九二五年四月
闻一多的诗歌理论主张:“三美” 音乐美。主要是指音节和韵角的和谐 绘画美。主要是指诗的词藻要力求美丽、 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 建筑美。主要是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 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
闻一多(1899—1946),原名家骅,湖北浠水人, 前期新月派的重要代表,新格律诗理论的奠基 者。 主要作品: 诗集 《红烛》(1923) 《死水》(1928)
死 水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早期白话新诗的艺术特点: 重实感,少想象,偏于理; 大多不用韵,表现出随感情 起伏自然变换节奏和句式的 散文化倾向。
二、20年代诗体诗风流变
1、风行一时的小诗创作 2、20年代中期起出现的新月诗 派和象征诗派。 3、无产阶级文学思潮的渐次兴 盛及其对多
20年代诗歌

20年代诗歌第四章20年代新诗(一)第一节20年代新诗概述第二节徐志摩闻一多第一节20年代新诗概述【从五四文学革命到抗战爆发,中国新诗的发展大致经过了词曲化的新诗、自由诗、小诗、格律诗、象征诗、现代诗等几个阶段。
】1、【新诗诞生之前已经有“诗界革命”的探索。
】中国历来被称为"诗的国度",诗歌传统源远流长。
(文学殿堂里,诗为崇高地位,被视为文学正宗,甚至被当作“经”。
)从周朝初期开始形成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以来,曾出现过大批杰出诗人和优秀作品,曾创造出唐诗宋词那样辉煌的诗歌时代,但是,发展到明朝和清朝时期,却出现了不可遏制的衰败趋势,也激发起许多有识之士励精图治的雄心壮志。
清同治七年(1868年),黄遵宪(1848—1905,南社诗人)率先提出了"我手写我口"的口号,并致力于"新派诗"的创立,提出了一整套新的诗歌纲领,主张打破一切禁制,但这些理论却没能在实际创作中得以实现。
黄遵宪的新派诗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以旧诗格律写新事物、新思想;一类在保持传统诗歌应有的韵律和节奏的基础上,尝试着打破旧诗格律。
由于他的新派诗主要还是利用旧形式,诗歌语言也主要来自于古籍,未能从根本上摆脱晚清宋诗运动的影响,因而在当时并没有产生较大的影响。
【黄遵宪的《〈人境庐诗草〉自序》从诗、人、事的关系方面,主张打破一切禁制,强调“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耳目所历,皆笔而书之”;并且尝试“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这是一次古典诗歌体制内自由化、散文化的尝试。
梁启超指出,黄遵宪诗中“欧洲意境语句,多物质上琐碎粗疏者,于精神思想上未之有也”。
】清光绪22年(1896年)至23年(1897年)间,夏曾佑、谭嗣同、梁启超三人根据资产阶级改良派融合佛、孔、耶三教创立"维新运动"新学(即西方社会科学)的思想,开始试作"新学之诗"(又称"新诗")。
第四章 20年代新诗(一)

《我是一条小河》
• 我是一条小河,
• 我无心从你的身边绕过——
• 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 • 投入了我软软的柔波。
• • • •
无奈呀,我终于流入了, 流入那无情的大海—— 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 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裙裳!
• • • •
• • • •
我流过一座森林, 柔波便荡荡地 把那些碧绿的叶影儿 裁减成你的裙裳。
第四章 20年代新诗(一)
第节 20年代新诗概述
• 一、胡适与“五四”新诗运动 • 1、“作诗如作文” • 一是打破诗的格律,换以“自然的音节” ; 二是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 且以白话(口语)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 • 2、“诗体大解放”(见课本P76) • 二、新诗发展的概况 • 1、阵地(P76):《新青年》《新潮》《少年中 国》《星期评论》《学灯》《觉悟》等。 • 2、第一批白话诗人:胡适、刘半农、刘大白、周 作人、沈尹默、俞平伯、康白情等。 • 3、最早的诗社(P78):1921年,叶绍钧、刘延 陵、朱自清等创办“中国新诗社”,出版第一本 新诗刊物《诗》月刊。
• 八、冰心、宗白华与小诗体(P79) • 1、小诗 • 小诗是一种即兴式的短诗,一般以三五行为一首,多 抒写个人即时的感兴,或托物喻理,或借景抒情,讲求凝 练与侧重表现内心世界,以冰心的《繁星》《春水》和宗 白华的《流云》为代表。 • • 冰心的小诗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很大: • 如果错过了太阳时你流了泪,/那么你也要错过群星 了。 • 有一次/我们梦见大家都是不相识的。/我们醒了/却 知道我们原是相亲相爱的。 • ‚海水呀 你说的是什么?‛/“是永恒的疑 问。‛/“天空呀 你回答的话是什么?‛/“是永恒的沉 默。‛ • 你看不见你的真相/你所看见的/只是你的影子。
现代汉语诗歌的发展主要诗歌流派代表诗人及其创作现代诗歌

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则为 40年代的“九叶诗派”所继
承和发展。
艺术渊源 :法国象征派诗歌、美国意象派诗
歌和以 T·S·艾略特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诗潮
;唐
五代温李一派
内容 :与社会公众主题相疏离,多聚焦于内
心世界,抒写自我情绪与感觉
戴望舒( 1905 –1950 )
凄迷阴柔、词浅意深但哀而不伤的词
句,配以相当中国化的舒缓旋律,就很难
不成为中国的名曲 —— 尤其是在新旧交替、 道术灭裂的二十世纪。这首歌已经成了新
的“阳关三叠”,“四千余年古国古”的
二十世纪中国人,已经用这首歌“送别”
了太多的东西。
刘半农( 1891-1934 ),名复,
字半农,江苏江阴人。少时家境贫
“五四”新文化运动爆发不久, 到处燃烧着反封建斗争的烈火,
刘半农作为一名海外游子,感 慨颇多,写成了这首感情深沉 的诗作。
该诗最初发表时题为《情
歌》,后改为《教我如何不想 她》。据当年和作者同在欧洲
留学,并为此诗谱曲的赵元任 说,诗中的“她”,代表的是 远方游子日夜思念
的祖国。如此看来, 此诗并非一首普通
? 现代汉语诗歌的发展 ? 主要诗歌流派 ? 代表诗人及其创作 ? 现代诗歌作品鉴赏方法
? 世纪初:新诗的“尝试” ? 20年代:徐志摩与新月派 ? 30年代 :戴望舒、卞之琳与现代派诗 ? 40年代 :穆旦与九叶派
(一)尝试中的新诗:胡适作品
两个黄蝴蝶 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
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只
三、意象塑造和情感表达
水面落花慢慢流,水底鱼儿慢慢游。
① “慢慢”、“慢慢”: 落花流淌,鱼儿游动的缓慢——思 国怀家的急切感、紧迫感构成了一种 强烈的对比和反衬。
第三讲,郭沫若及20年代新诗

你脓血污秽着的屠场呀! 你悲哀充塞着的囚牢呀! 你群鬼叫号着的坟墓呀! 你群魔跳梁着的地狱呀! 你到底为什么存在? 我们飞向西方, 西方同是一座屠场。 我们飞向东方, 东方同是一座囚牢。 我们飞向南方, 南方同是一座坟墓。 我们飞向北方, 北方同是一座地狱。 我们生在这样个世界当中, 只好学着海洋哀哭。 ○凰歌 足足!足足!足足! 足足!足足!足足! 五百年来的眼泪倾泻如瀑。 五百年来的眼泪淋漓如烛。
万籁共鸣的symphony, 自然与人生的婚礼呀!
哦哦,二十世纪的名花!
近代文明的严母呀!
.
我是个偶像崇拜者
伊的眼是温暖的太阳, 不然,何以伊一望着我, 我受了冻的心就热了呢? 伊的眼是解冻了的剪刀, 不然,何以伊一瞧着我, 我被镣铐的灵魂就自由了呢. !
3、新月社与新诗的格律运动
“新月社”由徐志摩、胡适等发起,是一个以留学欧美的人士 组成的一个松散的社交团体,具有欧美的绅士文化趣味和自由主义 思想文化取向,自1923年成立一直延续至1930年代中期,先后办 有《新月》、《现代评论》等文学刊物。这一社团在新诗理论与新 诗创作方面贡献突出。主要诗人有徐志摩、闻一多、朱湘、饶孟侃 、林徽因、刘梦苇、孙大雨、陆志韦、陈梦家等。
太阳出来,要照彻天内的世界,天外的世界”!(《女神之再生》)“我把全 宇宙来吞了,我便是我了”(《天狗》)
3、世界意识:《晨安》中“我”不仅向着“我年轻的祖国”问候,而且像着恒
河、印度洋、红海、尼罗河,向着“大西洋畔的新大陆”致意,这胸襟、眼光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是前无古人的。
4、革新与创造精神:“一切的偶像都在我面前毁破!破!破!破!”(《
❖ 天狗
我是一条天狗呀! 我把月来吞了, 我把日来吞了, 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 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我便是我了! 我是月底光, 我是日底光, 我是一切星球底光, 我是X光线底光, 我是全宇宙底Energy底总量! 我飞奔, 我狂叫, 我燃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年代的诗歌第一节.初期白话新诗(一)胡适的历史功绩新诗实践和理论建构:《希望》1.胡适《谈新诗》“以文入诗”,“作诗如作文”《一颗星儿》2、胡适的新诗实践⏹《尝试集》⏹中国新文学史上最早的新诗集⏹1920年3月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蝴蝶》3、体裁特点(1)以白话入诗。
(2)句式不限长短。
(3)声调不拘平仄。
(4)用韵自由。
4、《尝》中诗歌的内容(1)反封建——《礼》、《威权》(2)反军阀——《你莫忘记》(3)倡自由——《鸽子》、《老鸦》(4)尚进取——《上山》(5)人道精神——《人力车夫》《鸽子》、《三溪路上大雪里一个红叶》、《十二月一日奔丧到家》5、《尝》的文学史意义(1)展示了白话新诗从传统中蜕变和新生的艰难历程。
(2)既提供了白话新诗的最初形态,也表达了相应的诗歌观念。
多是即事感兴、即景生情之作,说理性强,缺乏诗情和想象力,诗味不足。
(二)早期新诗运动1、刘半农,江苏江阴人。
⏹《相隔一层纸》揭露了贫富悬殊的现象⏹《学徒苦》反映学徒难言的辛酸《教我如何不想他》2、刘大白(1880---1932)浙江绍兴人,前清举人。
诗集《旧梦》最好的诗作是歌谣体的白话诗《卖布谣》:歌谣形式,浅显通俗。
《是谁把?》3、俞平伯(1900—1990)⏹《冬夜》⏹杂糅着旧文学的意象与新思潮的哲理,旧诗词格律的影响与欧化的文法⏹最能反映早期新诗的“过渡”性4、康白情(1896——1958)⏹新潮社成员,四川安岳人。
⏹自由吐出心里的东西,我不是诗人。
——康白情⏹《草儿》集是当时最有影响的新诗集,在大自然中发现了新诗的材料。
⏹1921年1月,中国新诗社创办《诗》月刊,为我国第一个新诗刊物。
(三)早期新诗的特点1、以白话作诗,将诗歌从文言中解放出来,重实感,少想象,通过对具体生活场景的白描,来表现社会人生。
2、大多不用韵,表现出明显的散文化倾向。
3、大多未脱尽旧诗词的痕迹,是“女人放大的小脚”。
第二节、小诗创作与“湖畔诗人”(一)小诗创作小诗的特点1、作家们广泛地思索着关于宇宙、自然、社会、人生、个性等时代性的命题,引发了诸种“零碎的思想”。
2、外来诗歌的影响小诗的代表诗人和诗作1.冰心的《繁星》与《春水》⏹侧重于歌吟童心、母爱、自然,借对一草一木、一花一石的歌吟表现作者爱和美的哲学。
⏹纯静、细腻、柔和、含蓄。
2、宗白华《流云》收诗40余首擅长表现诗人的心灵与自然宇宙以及社会人生的律动之间的契合有相当一部分是关于诗本身的诗(二)湖畔诗群“湖畔诗人”⏹汪静之、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情诗,构成创作的主线索。
⏹湖畔派情诗充满生气,清纯天真⏹拓宽了现代新诗的题材范围⏹以对爱情的大胆咏唱和展示爱情的非理性力量体现了较明显的现代性。
⏹汪静之诗集《蕙的风》第三节、冯至的诗(1905——1993)⏹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
1、处处表现出艺术的节制。
2、着意追求诗情的哲理化,具有“沉思”的调子。
3、诗形朴素4、个性鲜明(1)诗的意象——全都抹着凄清、孤苦的色彩。
(2)诗的情调——充满感伤与苦闷。
(3)诗的节奏——舒缓、幽婉、柔美。
第四节、李金发与象征派诗波特莱尔(1821—1867),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先驱,现代主义创始人之一主张把社会和人性之恶作为艺术美的对象来表现。
诗集取名《恶之花》,正说明诗人可以从丑恶的事物中创造出美好的东西。
(一)中国象征诗派兴起的原因1、2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处于历史过渡之中,有些知识青年觉醒了之后无路可走,陷入了感伤、颓废的泥沼中。
2、西方象征主义文学等外国文学与社会思潮的影响。
3、针对“五四”新诗创作的“流弊”,一些诗人起而纠偏,并探索理想的中国新诗的艺术与形式。
(二)中国象征诗派的诗歌主张1、主张建立“纯粹诗歌”,认为诗与散文应明确分界。
2、提倡诗要用暗示,反对直接说明⏹认为诗越不明白越好。
(三)象征派的主要诗人1、李金发(1901—1976)诗中既有波特莱尔的恶魔主义精神和“审丑”的美学,又有魏尔伦的感伤与颓废的气质。
“诗怪”(1)意象选择:习惯用“寒夜”、“枯骨”、“残月”、“落叶”、“荒野”等。
(2)抒写内容:多是伤春悲秋,哀风叹雨,充满消极厌世,抑郁凄凉的愁苦情绪和颓废色彩。
(3)表现手法:大量运用象征、暗示、通感、隐喻、联想等手法,营造出具有朦胧和神秘色彩的氛围和情境。
2、穆木天(1900——1971)⏹原名穆敬熙,吉林伊通人。
1921年加入创造社。
⏹诗集有《旅心》、《新的旅途》等。
⏹诗作寻求诗人心灵与深邃遥远的世界之间内在的契合与交响。
3、王独清(1898—1940),陕西长安人⏹诗集《圣母像前》有更多的异域情调与病态的情感的渲染。
4、冯乃超(1901—1984),广东南海人⏹主要诗集为《红纱灯》。
以鲜明的色彩感和铿锵的音节取胜(四)象征诗派的诗歌特点1、强调诗歌具象的多义性。
2、比喻的运用多取远譬。
3、在诗的组织上常用省略法。
4、感觉世界过于狭窄,感情上存有一定的颓废倾向,句法过于欧化。
第五节、“新月”诗派的诗作(一)“新月派”崛起的文学背景(二)“新月”诗派的概况1、前期“新月”派前期新月派,1927年以前,以北京《晨报副刊》"诗镌"为基本阵地的诗人群。
主要诗人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杨世恩、孙大雨、刘梦苇、于赓虞等。
于是,以《诗镌》的创办为标志,新格律诗派即"新月诗派"开始形成。
虽然《诗镌》只出了11期便于1926年6月停刊。
但它所倡导的新格律诗的理论和实践,已经在新诗坛上形成风气并留下了影响。
《诗镌》时期的活动,一般认为是前期"新月诗派"。
2、后期“新月”派后期新月派:1928年3月,徐志摩、梁实秋等人在上海创办《新月》月刊;1931年又由徐志摩、陈梦家创办《诗刊》季刊。
他们在“新月”的旗帜下重新集结了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邵洵美等一批年轻诗人。
1931年底,徐志摩去世后,“新月诗派”的活动浙告结束。
上海时期的活动,一般称之为后期"新月诗派"。
1931年8月,陈梦家将前后期"新月诗派"18位诗人的一些作品编成《新月诗选》(上海新月书店出版) 并附长篇序言。
较为完整地展现了"新月"诗人的风采。
(三)“新月”诗派的诗歌主张1、“理性节制感情”的美学原则(1)变“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为主观情愫的客观对象化。
(2)着意克制个人情感,努力在诗人自身与客观现实之间拉开距离。
(3)加强诗歌中的叙事成分。
2、提倡以“和谐”、“均齐”为新诗的审美特征,倡导新诗的现代格律化。
3、“新月”派倡导新诗格律化的复杂性(1)精炼与集中,具有相对规范形式。
(2)盲目搬用西洋格律诗的音乐规则,忽略了中西语言的本质区别。
朱湘(1904——1933)⏹安徽太湖人。
诗集有《夏天》、《草莽集》(1)塑造“具有东方的静的美丽”的女性形象,刻意营造古典美。
(2)探索诗的形式美,追求音韵格律与“文字的典则”。
徐志摩徐志摩是我国二十年代诗坛上十分活跃的一位诗人,也是一个思想敏锐而又才华横溢的诗人。
一、创作情况及其发展历程(一)四部诗集1《志摩的诗》:1925年2、《翡冷翠的一夜》:1927年3、《猛虎集》:1931年4、《云游》:1932年(二)发展历程1、花雨时期(1921—1922)(1)热爱祖国的情怀,如《马赛》(2)争取自由,如《笑解烦恼结》抒发了向往自由和追求个性解放的愿望。
2、成熟时期(1922——1925)(1)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雪花的快乐》⏹诗人的代表作⏹把雪花喻为爱情,象征着爱情的纯洁无邪,美丽温柔。
雪花富有灵性,诗也富有灵性,给人明丽而又飘逸的感觉。
3、波折时期(1925——1927)徐志摩说:“我的第二个诗集——《翡冷翠的一夜》——可以说是我的生活上的又一个较大的波折的留痕。
我把诗稿送给一多看,他回信说:‘这比〈志摩的诗〉确乎进步了——一个绝大的进步’”。
4、云游时期(1927—1931)⏹以《猛虎集》和《云游》作为标志⏹如果说,徐的艺术灵感是被爱情激活的话,那么,他那种贯注理想而讲究和谐的审美趣味,便是从剑桥闲适、优雅的环境中熏陶出来的。
二、诗作的特点1、在内容上题材范围日趋狭窄,感情基调日趋低沉(1)早期⏹是一个有“单纯信仰”的理想主义者和乐观主义者,热烈地追求着“爱”—“自由”—“美”的三位一体,符合“五四”时代精神。
2、在诗的艺术上日趋圆熟(1)轻盈飘逸、潇洒灵动的诗歌风格⏹胡适:“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周作人:“这个年头儿,别的什么都可以有,只有诚实却早已找不到,便是爪哇国里恐怕也不会有了罢,志摩却还保守着他天真烂漫的诚实,可以说是世所稀有的奇人了”(2)意象新颖、美妙,具有飘逸之美感徐志摩的诗主要摄取大自然中各种运动着的生命现象,作为诗情寄托物,因而风云、日月、山水、草木、花朵,诗人都赋予它以生命和动态之美。
(3)音韵和谐,旋律优美、飘逸。
三、徐志摩对中国新诗的独特贡献1、为中国新诗发展提供了意象美、音乐美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创作经验。
2、引进、介绍、尝试、创造了许多诗歌样式,丰富了新诗的艺术世界。
3、轻灵、飘逸、潇洒的艺术风格。
四、徐志摩诗歌赏析(一)《再别康桥》⏹这是徐志摩再度来到剑桥大学时心境的记录,作于1928年11月,发表在《新月》一卷十期⏹康桥,现译作剑桥,指剑桥大学,是英国学术、文化、风景胜地。
⏹先写河畔的垂柳⏹次写河中的水草⏹再写榆荫下的潭水⏹最后写康河泛舟艺术特色1、融情于景,景中含情。
⏹由轻淡——浓重⏹由兴致勃勃——悄然沉默。
2、体现了格律诗“三美” 的理论⏹绘画美(词藻的色彩感)⏹音乐美⏹建筑美⏹辞藻华美,音调轻柔,如梦如幻,弥散着淡淡的哀伤。
(二)《沙扬娜拉诗人以日常用语“再见”为题,巧妙地捕捉了生活中最常见的镜头,极为生动地写出了一瞬间的感受。
闻一多⏹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
1945年7月15日在昆明被特务暗杀。
⏹人生道路⏹诗人—学者—民主斗士。
一、闻一多创作的三个时期⏹1920-1922年秋为清华时期⏹1923-1925年为留学时期⏹1926-1928为成熟时期⏹前二个时期的新诗创作大多收入23年出版的《红烛》集,第三时期的创作多收入诗集《死水》二、闻一多的诗歌特色1、爱国主义是一以贯之的主题。
如《忆菊》、《太阳吟》等。
⏹不同于郭沫若之热爱在烈火中“再生”的祖国,他热爱的是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五千年文明的古国。
2、繁丽的比喻,奇特的想象。
⏹改变早期新诗的平淡寡味,把新诗导向现代诗艺规范。
⏹用新奇的比喻描写抽象的思想。
三、诗歌的“三美”1、建筑美——指“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2、绘画美——指“词藻”的运用能给人以视觉鲜明的色彩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