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20年代新诗

合集下载

20年代新诗-林徽因

20年代新诗-林徽因

死 水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酿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蛟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 内容上——歌咏爱情与理想
1、追求光明与自由。《婴儿》《为要寻一颗明星》《我有一个恋爱》 2、抒唱爱与美的追求。《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翡冷翠的一夜》 《雪花的快乐》
• 形式上——灵动飘逸的浪漫抒情风格
1、构思精巧,意象新颖。“雪花”、“白莲”“碧螺烟”(《她是睡 着了》) 2、韵律和谐,富于音乐美。多采用西洋韵法,随韵(AABB)抱韵(ABBA) 交韵 (ABAB)。 3、章法整饬,灵活多样。长则369句,短则4句 4、辞藻华美,风格明丽。“浓得化不开”
感,少想象,偏于理;大 多不用韵,表现出随感情 起伏自然变换节奏和句式 的散文化倾向。
二、20年代诗体诗风流变
1、风行一时的小诗创作
1923年1月,冰心《繁星》由商务社出版;5 月,《春水》由新潮社出版 1923年12月,宗白华《流云》由亚东图书馆 出版 1925年3月,梁宗岱《晚祷》由商务印书馆出 版

胡适 云淡天高,好一片晚秋天气! 有一群鸽子,在空中游戏。 看他们,三三两两, 回环来往, 夷犹如意, 忽地里,翻身映日,白羽衬青天,十分鲜丽!
选自《尝试集》
鸽子
• 人力车夫
“车子!车子!” 车来如飞。 客看车夫,忽然心中酸悲。 客问车夫:“今你年几岁, 拉车拉了多少时?” 车夫答客:“今年十六,拉过三年车了, 你老别多疑。” 客告车夫:“你年纪太小,我不坐你车。 我坐你车,心中惨凄。”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笔记

第四章 20年代新诗需要记住的作者和诗歌:郭沫若:《凤凰涅檠》《炉中煤》《天狗》《天上的市街》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冰心:《春水》《繁星》闻一多:《死水》徐志摩:《再别康桥》《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雪花的快乐》李金发:《弃妇》冯至:《我是一条小河》一、二十年代新诗概述早期白话新诗的特点1. 以白话作诗,将诗歌从文言中解放出来,重实感,少想象,通过对具体生活场景的白描,来表现社会人生。

2. 大多不用韵,表现出明显的散文化倾向。

3. 大多未脱尽旧诗词的痕迹,是“女人放大的小脚”。

胡适1、胡适的理论:“作诗如作文”2、新文化运动中第一部白话新诗集:《尝试集》由胡适创作,于1920年出版。

3、尝试集的内容:反封建、反军阀、倡自由、尚进取、人道主义4、尝试集主要是表现了个性解放、人道主义和民主自由的诗,具有当时的反封建的时代色彩和积极意义。

对打破旧体诗的束缚,创造成自由体白话新诗做出了积极贡献。

前期新月诗派新诗格律化主张(浪漫主义)名词解释:将“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为主观情愫的客观对象化。

然后再用想象来装成那模糊影像的轮廓,把主观情绪化为具体形象。

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它是针对当时的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而提出来的。

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学派的理论基础,对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主创造的时期。

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闻一多提出)"三美"主张,即"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辞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新月诗派代表人物:闻一多、徐志摩流派特征:1. 追求均齐的诗的形式---建筑美如:闻一多《死水》、徐志摩《再别康桥》等2. 追求押韵方式的多样化----音乐美《死水》二、四押韵,每节换韵。

3. 注意诗的词藻色彩,从而创造出诗的画面---绘画美《死水》色彩绚丽,富于表现力,以美写丑,创造出一个令人绝望的意境。

现当代文学第四章:20年代新诗

现当代文学第四章:20年代新诗

• 作品: • 小说《飘流三部曲》、《行路难》。表现 生的困难和爱的向往及性的苦闷。写情欲 与道德的冲突。 • 诗歌:《女神》《前茅》《星空》《瓶》 《恢复》。 • 戏剧:《棠棣之花》《女神之再生》 《王 昭君》《卓文君》《屈原》《虎符》《高 渐离》等。
• 二、诗集《女神》 •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共收56首诗, 具有开一代诗风的意义。 • (一)《女神》的主题 • 1、诅咒毁灭与颂扬新生。《凤凰涅盘》以有关凤 凰的传说作素材,借凤凰“集香木自焚,复从死 灰中更生”的故事,象征着旧中国以及诗人旧我 的毁灭和新中国以及诗人新我的诞生。 (P71)。 根据古书上女娲炼石补天的记载而写成的《女神 之再生》,也以神话题材而突入了“五四”革命 现实的核心,揭示出反抗、破坏和创造的主题。 • “我们要去创造个新鲜的太阳, • 不能再在这壁龛之中做甚神像!”
• (二)《女神》的艺术特点: • 1、个性化:诗歌中的自我是战斗的、超越的自我,裸露 的自我。“为愿意打破一切诗的东西,写我自己够味的东 西”。对自我的崇拜和对自然的崇敬。我是世界的主宰, 我是偶像破坏者。 • 2、抒情性:情绪化的激情彭湃。情感纯真、直率而狂热。 • 3、自由精神: 从形式到内容呈现出自由的色彩。雄奇奔 放、气势雄浑,“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诗无定 节,节无定句,句无定字”。 • 4、浪漫情怀:想象奇诡,从古代到未来,从天空到大地, 从高山到海洋……。呈现出奇异的壮阔感和动态的诗化美, 具有浓烈的浪漫主义美学特征。 大多是感情的自然流露。 当写作《凤凰涅盘》、《地球,我的母亲!》等诗时,往 往诗兴突然袭来,无暇仔细推敲,反复加工,任凭诗句奔 泻成章, • 5、创造性:开辟了一个新的审美境界
• (三)《女神》的意义:开一代诗风。对 狂飚突进的五四时代精神的表现;扩大了 诗歌的表现领域,创造了诗歌的现代抒情 主人公形象;形式的自由和多变;开掘了 新诗的崇高审美内涵。 • 但郭沫若的诗歌过于强调自由的形式, 缺乏诗性和韵味,适宜朗诵,不益品味。

第四章 20年代的诗歌

第四章  20年代的诗歌

概括
• 死水 •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笑一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3、往往略去感情酝酿发展的过程,直接从
感情的爆发点上起笔,腾飞想象的翅膀。
《发现》
4、唯美的倾向,刀斧之痕迹。
《李白之死》、《剑匣》。
二、诗歌的“三美”
1、建筑美
指“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2、绘画美
指“词藻”的运用能给人以视觉鲜明的色 彩感。
3、音乐美
主要指音节的整齐与和谐。
• 《死水》作于1926年4月 • 作品采用象征手法,对窒息 的社会现实作了高度的艺术
(《新文学大系· 诗集》)
一颗遭劫的星
北京《国民公报》响应新思潮最早,遭忌也最深。今年十一月被封,主笔孙 几伊君被捕。十二月四日判决,孙君定监禁十四个月的罪。我为这事做这诗。

热极了! 更没有一点风! 那又轻又细的马缨花须 动也不动一动! 好容易一颗大星出来; 我们知道夜凉将到了:—— 仍旧是热,仍旧没有风, 只是我们心里不烦躁了。
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 《雪花的快乐》
对人生理想的追求。
• 《我有一个恋爱》
• 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 《先生!先生!》
• 雪花的快乐 • 假若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飞炀,飞炀,飞炀,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 飞炀,飞炀,飞炀,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 香! •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 飞炀,飞炀,飞炀, 那时我凭藉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20年代诗歌

20年代诗歌

20年代诗歌第四章20年代新诗(一)第一节20年代新诗概述第二节徐志摩闻一多第一节20年代新诗概述【从五四文学革命到抗战爆发,中国新诗的发展大致经过了词曲化的新诗、自由诗、小诗、格律诗、象征诗、现代诗等几个阶段。

】1、【新诗诞生之前已经有“诗界革命”的探索。

】中国历来被称为"诗的国度",诗歌传统源远流长。

(文学殿堂里,诗为崇高地位,被视为文学正宗,甚至被当作“经”。

)从周朝初期开始形成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以来,曾出现过大批杰出诗人和优秀作品,曾创造出唐诗宋词那样辉煌的诗歌时代,但是,发展到明朝和清朝时期,却出现了不可遏制的衰败趋势,也激发起许多有识之士励精图治的雄心壮志。

清同治七年(1868年),黄遵宪(1848—1905,南社诗人)率先提出了"我手写我口"的口号,并致力于"新派诗"的创立,提出了一整套新的诗歌纲领,主张打破一切禁制,但这些理论却没能在实际创作中得以实现。

黄遵宪的新派诗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以旧诗格律写新事物、新思想;一类在保持传统诗歌应有的韵律和节奏的基础上,尝试着打破旧诗格律。

由于他的新派诗主要还是利用旧形式,诗歌语言也主要来自于古籍,未能从根本上摆脱晚清宋诗运动的影响,因而在当时并没有产生较大的影响。

【黄遵宪的《〈人境庐诗草〉自序》从诗、人、事的关系方面,主张打破一切禁制,强调“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耳目所历,皆笔而书之”;并且尝试“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这是一次古典诗歌体制内自由化、散文化的尝试。

梁启超指出,黄遵宪诗中“欧洲意境语句,多物质上琐碎粗疏者,于精神思想上未之有也”。

】清光绪22年(1896年)至23年(1897年)间,夏曾佑、谭嗣同、梁启超三人根据资产阶级改良派融合佛、孔、耶三教创立"维新运动"新学(即西方社会科学)的思想,开始试作"新学之诗"(又称"新诗")。

现代文学(4章)20_新诗

现代文学(4章)20_新诗
妹妹你是水---你是清溪里的水, 无愁地镇日流, 率真地常是笑, 自然地引我忘了归路了。
No. 23
2、冯至的浪漫主义诗风
鲁迅曾把他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最大特色是处处表现出了艺术的节制。 抒情诗感情深沉含蓄,在手法上平淡中见奇巧, 哀婉清丽,语言明净,大致压韵。 《一条小河》《蛇》。
No. 15
•刘大白 借鉴民间歌谣体式,写出《卖布谣》 《田主来》。《邮吻》。 •周作人 抛弃了旧诗词旧格律,追求自然的节 奏。《小河》被胡适评为‚新诗中的第一首杰作‛ •朱自清 最初的诗作收入《踪迹》和《雪朝》。 1921年与刘延陵、叶绍钧、俞平伯组织中国现 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新诗社团——中国新诗社,出 版第一个诗歌刊物《诗》月刊。1922年写的抒 情长诗《毁灭》曾轰动诗坛。
版的李金发的诗集《微雨》为起点
的,活跃在20年代中后期的诗派,
代表人物是李金发。
学美术而写诗歌。受法国象征
诗影响。
No. 35
李金发的象征诗
诗歌的主要内容: 不直接反映现实,而是直接表现自己的内心生 活,内容往往是悲剧性的人生感受:死亡、悲 哀、绝望、孤独。 代表作《弃妇》倾诉了人生的悲哀和痛苦,用 弃妇的悲惨象征人生的悲惨。
弃妇之隐忧堆积在动作上, 夕阳之火不能把时间之烦闷, 化成灰烬,从烟突里飞去, 长染在游鸦之羽, 将同栖止于海啸之石上, 静听舟子之歌。 衰老的裙裾发出哀吟, 倘佯在丘墓之侧, 永无热泪, 点滴在草地 为世界之装饰。
No. 38
李金发诗歌的艺术价值
首先,大量的意象的使用。 其次,诗歌意象新奇。 第三,大量选用文言词语。
新月派是中国新诗史 新月诗派的活动时间 主要是《晨报•诗镌》 上活动时间最长、诗 创刊的1926年4月至 人辈出、有鲜明艺术 纲领——“新格律诗‛ 《新月》终刊的1933 年6月。 并在创作中取得了很 高成就的一个重要诗 主要代表人物:徐志摩、 派。 闻一多。

第四、五章 20年代新诗

第四、五章 20年代新诗

上一页 2、“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
下一页
3、新诗的“规范化”创作 4、“纯诗”及早期象征诗歌
退出 5、早期无产阶级诗歌
返回
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退出
《尝试集》:
1920年3月出版,中国第一部新诗集。认 为必须“充分采用白话的字,白话的文法, 和白话的自然音节”,做长短不一的诗, 把“诗的散文化”与“诗的白话化”统一 起来。人们称《尝试集》为“沟通新旧两 个艺术时代的桥梁”。《一念》、《应 该》、《上山》等。
目录 “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 上一页 《女神》(后文重点讲授) 下一页 小诗 退出 情诗
目录 小诗:兴盛于1922-1923年。受到周作人 翻译的日本短歌俳句、郑振铎翻译泰戈尔
上一页 《飞鸟集》的影响。即兴式的短诗,以三 五行为一首。表现作者刹那间的感兴,寄
下一页 寓一种人生哲理或美的情思。冰心的《繁 星》《春水》;宗白华的《流云》 。
1919年4月4日在病院中 选自《雪朝》商务印书馆一九二二年六月版
目录 康白情:《窗外》: 窗外的闲月,/ 紧恋着窗内蜜也似的相
上一页 思。/ 相思都恼了,/ 他还涎着脸儿在 墙上相窥。// 回头月也恼了,/ 一抽
下一页 身就没有了。/ 月倒没了, 相思倒觉得 舍不得了。
退出
目录 早期白话新诗
《一念》
目录 我笑你绕太阳的地球,一日夜只打得一个回旋;
我笑你绕地球的月亮,总不会团圆;
上一页 我笑你千千万万大大小小的星球,总跳不出自己的轨 道线;
下一页

我笑你一秒钟行五十万里的无线电,总比不上我区区 的心头一念!
我这心头一念;才从竹竿巷,忽到竹竿尖;
退出 忽在赫贞江上,忽在凯约河边;

20年代新诗

20年代新诗
第四章 二十年代新诗
第一节 20年代新诗概述 年代新诗概述 • 一、 初期白话诗 胡适与《尝试集》
胡适的新诗观念 ——
《我为什么要做白话诗》(1919-8-1) 我为什么要做白话诗》 1919我到北京以后所做的诗,认定一个主义: 我到北京以后所做的诗 , 认定一个主义 : 若 要做真正的白话诗,非做长短不一的白话不可。 要做真正的白话诗 , 非做长短不一的白话不可 。 这种主张可叫做“诗体的大解放” 这种主张可叫做“诗体的大解放”。 诗体的大解放就是把从前一切束缚自由的枷 锁镣铐,一切打破:有什么话,说什么话, 锁镣铐 , 一切打破 : 有什么话 , 说什么话 , 话怎 样说,就怎么说。这样方才可有真正的白话诗。 样说,就怎么说。这样方才可有真正的白话诗。
• 沙扬娜拉 ——致日本女郎
徐志摩
•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二、闻一多生平与创作概述
闻一多(1899—1946),原名家骅,湖北浠 水人,前期新月派的重要代表,新格律诗 理论的奠基者。 主要作品: 诗集 《红烛》(1923) 《死水》(1928)
• 形式上 形式上——灵动飘逸的浪漫抒情风格 灵动飘逸的浪漫抒情风格
1、构思精巧,意象新颖。“雪花”、“白莲”“碧螺烟”(《她是睡 构思精巧,意象新颖。 雪花” 白莲”“碧螺烟” ”“碧螺烟 着了》) 着了》 2、韵律和谐,富于音乐美。多采用西洋韵法,随韵(AABB)抱韵(ABBA) 韵律和谐,富于音乐美。多采用西洋韵法,随韵(AABB)抱韵(ABBA) 抱韵 交韵 (ABAB)。 (ABAB)。 章法整饬,灵活多样。长则369 369句 短则4 3、章法整饬,灵活多样。长则369句,短则4句 辞藻华美,风格明丽。 浓得化不开” 4、辞藻华美,风格明丽。“浓得化不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6
.



1949年7月,郭沫若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 者联合会主席。 他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中国 科学院院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哲 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 长、中 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二、三届主席、中国人民 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 长、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全 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逝世于北京。
沈尹默的《三弦》手稿
.

发表在《新青年》第五 卷第四号(1918年8月) 上。
被胡适称为“从见解意 境上和音节上看来”, “一首最完全的诗。”
沈尹默

湖畔诗人



是指汪静之、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等 人。他们于1921年左右开始写诗,1922年 春在杭州成立湖畔诗社,1922年4月出版 诗合集《湖畔》,同年5月出版汪静之的个 人诗集《蕙的风》,1923年出版诗合集 《春的歌集》。 诗多为歌唱大自然的清新美丽和友情、爱 情的纯真。 他们诗中的真纯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是 五四个性解放精神的别一表现形式。


小诗的形成受到了周作人所译介的日 本的短歌、徘句和郑振铎所译介的泰戈尔 《飞鸟集》的影响。 小诗的形成受到了周作人所译介的日 本的短歌、徘句和郑振铎所译介的泰戈尔 《飞鸟集》的影响。 小诗,从形式上看,最短两行,最长 的18行,一般是三五行。多抒写个人即时 的感兴,或托物喻理,或借景抒情。 代表性作家和作品主要有冰心的 《繁星》和《春水》集,宗白华的《流云》 集,苏雪林的《村居杂诗》集和何植三的 《农家的草紫》集。
诗化了的五四精神


《女神》最强烈而集中地体现了诗人呼唤新世界诞生的民 主理想。在《地球,我的母亲!》、《天狗》、《立在地 球边上放号》等诗篇中,郭沫若凭藉地球、大陆、海洋、 宇宙等宏观物体和诸多意象,激励人们“不断的毁坏,不 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荡涤一切污泥浊水,拥抱一个 崭新的世界! 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自我的崇尚和对自然的礼赞。这个狂放 不羁的“自我”与天地并生,他们否定世间一切的传统偶 像,摧毁封建的精神枷锁,以期高张本我,获得彻底解放。 《女神》中还大量描写自然,讴歌自然,赋予自然以无限 的生命力,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礼赞。( 《梅花树下的 醉歌》 、 《天狗》、《浴海》、《地球,我的母亲!》 )源自..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身居异邦的郭沫若, 受到这 股突起狂飙的猛烈冲击。 1919年下半年和1920年上半年,是他新诗创 作的爆发期。《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 亲!》、《天狗》、《炉中煤》等名篇,便是 这时写成的。当时的创作除收入他的第一本诗 集《女神》外,还有许多集外佚文。 1921年6月下旬他与成仿吾、田寿昌、郁达夫、 张资平等人成立创造社,1922年3月15日《创 造季刊》问世。
声音

“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的心目中就像 一位很葱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她简直 就和我的爱人一样。我的那篇《凤凰涅槃》 便是象征着中国的再生。(郭沫若:《创造十
年》,《沫若文集》(第7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 版,第64页。)
.


显示了彻底破坏和大胆创新的精神。在五四时代 氛围中,诗人反抗、叛逆的精神得到充分的张扬。 诗人对太阳、山河、海洋、生、死、火山、光明、 黑夜等一切具有破坏与创造力量的事物,都无比 祟拜。(《我是个偶像崇拜者》、《匪徒颂》、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无论是对自然的礼赞,还是对创造精神的颂扬, 都与郭沫若早期世界观的哲学基础——泛神论有 着密切的关系。《女神》的艺术想象与艺术形象 建筑在泛神论的思想基础上。(《晨安》、《雪 朝)、《光海》、《夜步十里松原》)
沈尹默:《三弦》



中午时候,火一 样的太阳, 没法去遮拦,让他直晒着长街 上。静悄悄少人行路,只有悠 悠风来,吹动路旁杨树。 谁家破大门里,半院子绿茸茸 细草,都浮着闪闪的金 光。 旁边有一 段低低土墙, 挡住了个弹三 弦的人,却不 能隔断那三 弦鼓荡的声浪。 门外坐着一 个穿破衣裳的老 年人,双手抱着头,他不声不 响。


屋子里拢着炉火, 老爷分付开窗买水果, 说“天气不冷火太热, 别任它烤坏了我。”
刘半农:《相隔一层纸》


屋子外躺着一个叫化子, 咬紧了牙齿对着北风喊“要死”! 可怜屋外与屋里, 相隔只有一层薄纸. 一九一七年十月,北京
刘半农
《教我如何不想她》



写于1920年9月,初刊于1928年版的《新 诗歌集》,赵元任为此词作了曲。 歌词是刘半农在英国写的,有思念祖国和 念旧之意. 韵律和谐,节奏明快,用比兴手法,写远 离祖国的游子情怀,“她”可以是男的, 女的,代表着一切心爱的他、她、它。
第二节 郭沫若
.
创作道路




1892年11月16日,郭沫若出生于一个地主 兼商人的家庭。 郭沫若说:“我之所以倾 向于诗歌和文艺, 首先给予了我以决定的影响的就是我 的母 亲。”他把幼时暗诵的唐人绝句称作是他 “所受的 诗教的第一课” 1897年春,郭沫若开始受家塾教育,白天 读经,晚上读诗。 1900年庚子事变后,家塾教育 逐渐有所革新, 于四书五经及唐宋诗文外,还讲授新学 课 本和笔算数学。
.



1928年 2月下旬,郭沫若化名吴诚离开上海去日 本。 流亡日本10年间,郭沫若运用马克思主义思 想方法研究 中国古代历史和古文字学,著有《中 国古代社会研究》、 《甲骨文字研究》、《两周 金文辞大系》、《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金 文丛考》、《古代铭刻汇考四种》、 《先秦天道 观之进展》等。 1937年芦沟桥战事发生后,7月25日,郭沫若只身 离日潜奔祖国。 “皖南事变”前后,郭沫若写了《棠棣之花》、《屈 原》等6部历史剧。
胡适:《尝试集》
胡适《尝试集》书影
《尝试集》中诗歌的内容
(1)反封建——《礼》、《威权》 (2)反军阀——《你莫忘记》 (3)倡自由——《鸽子》、《老鸦》 (4)尚进取——《上山》 (5)人道精神——《人力车夫》
《尝试集》的尝试及意义

新文化运动中第一部白话新诗别集。
胡适说:“我现在回头看我这五年来 的诗,很像一位缠过脚后来放大了的 妇人回头看他一年一年的放脚鞋样, 虽然一年放大一年,年年的鞋样上总 还带着‘缠脚时代’的血腥气。”
李金发
(1900-1976),广东 梅县人。 除《微雨》外,尚有诗 集《食客与凶年》、 《为幸福而歌》, 这些诗均写于1920一 1923年在法国留学期 间。

李金发
李金发诗歌艺术特征



李金发最富个人性的诗,即表 现特定的精神感受、心态感觉, 抒发无以名状的情绪的诗。 在形式上李金发不追求纯净、 圆润、和谐,钟情于新奇、怪 异和突兀;不甚着意整体形象、 意境,而致意于一个个意象的 奇特组合和其暗示的力量。 诗歌创作受到法国象征主义诗 人波特莱尔、魏尔伦等人的影 响。
第四章
.
20年代新诗
第一节 20年代新诗概述
20年代新诗概述


诗歌领域的革命性突破是由五四文学革命完成的。 经过“诗体大解放”,白话诗终于完成了摆脱传 统的古乐府式、击壤式、词曲式等古诗词体式束 缚的蝉蜕阶段,进人自由创造的天地。 初期白话诗主要发表于《新青年》、《新潮》、 《少年中国》、《星期评论》、《学灯》、《觉 悟》等报刊,胡适、刘半农、沈尹默、俞平伯、 康白情、刘大白、周作人、朱自清等都是重要的 白话诗人。
流 云
宗白华
啊,诗从何处寻? 从细雨下,点碎落花声, 从微风中,飘来流水音 从蓝空天末,摇摇欲坠的孤 星!
诗人宗白华后来也是一位著名 的美学理论家,其《美学散步》 堪称中国现代美学经典。
冯至
(1905-1993)本时期 的诗风是浪漫主义的,有 诗集《昨日之歌》(1927年 出版,上卷收人写于19211926年上半年的抒情诗48 首,下卷收入叙事诗4首)。
.
郭沫若故居
.
.




1910年2月,郭沫若入成都高等学堂分设中 学丙班读书。 1913年10月,郭沫若走出夔门, 先是考取 天津陆军军医学校,因不满于学校当局而 不愿 入学。在他大哥资助下,于同年年底 赴日留学。 1914至1923年,郭沫若先后在东京第一高 等学校预 科、冈山第六高等学校、九州帝 国大学医科学习。 1916年夏秋之际,郭沫若与日本少女安娜(本 名佐藤富子)恋爱并结合。
早期白话新诗的特点
1、以白话作诗,将诗歌从文言中解放出来, 重实感,少想象,通过对具体生活场景的 白描,来表现社会人生。 2 、大多不用韵,表现出明显的散文化倾向。
3 、大多未脱尽旧诗词的痕迹,是“女人放 大的小脚”。
1920年3月上海亚东 图书馆出版. 1922年10月,他重加增 删,附《去国集》,共存 诗词64首。陆游曾说“尝 试成功自古无”,胡适反 其意而用之,改为“自古 成功在尝试”,其诗集因 此命名为《尝试集》,以 鼓励大家试作新诗。
.
.
.
晚年郭沫若
.
《女神》
《女神》


《女神》中最早的诗大约 写于1916年,一小部分 写于1921年,绝大部分 写于1919年和1920年两 年间。 《女神》初版于1921年8 月,上海泰东图书局印行, 为“创造社丛书”第一种。 初版本在书名下注明为 《剧曲诗歌集》。
《女神》
.

全书除《序诗》外,共3辑。第1辑收《女 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等3 篇诗剧;第2辑收凤凰涅般之什、泛神论者 之什、太阳礼赞之什各10首;第3辑收爱神 之什10首、春蚕之什8首和归国吟5首。全 书包括《序诗》共有诗歌54首、诗剧3篇。

鲁迅颇称之为“中国最杰 出的抒情诗人” 冯至
冯至的抒情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