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与逍遥读后感
拯救与逍遥

《拯救与逍遥》读后感【引言】初识这本书是在大二,在大二突然对哲学很感兴趣,感觉哲学可以净化心灵,启蒙心智。
在接触这本书的时候听说《拯救与逍遥》在八十年代末横空出世的时候,年轻的刘小枫令人刮目相对,此书更是令不论赞同或反对该书观点的人,都不能不佩服此书在精神上带给人们的震撼。
仅仅是修订版前言一本,就让人感觉到刘小枫所走过的人生历程是多么丰富多彩,多么与众不同。
刘高中就接触了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并受此影响深入于俄国和欧洲的古典小说中思考人生。
而他所讲的这一句话更是令人惊叹和仰慕于他的境界高深——舍勒令我尖锐、海德格尔使我沉迷、舍斯托夫让我感动、维特根斯坦给我明晰。
忘记我刚看这句话时是只知道有个海德格尔,或者最多加上维特根斯坦,而且还仅仅是听过名字,根本搞不懂他们是干嘛的。
等到更深入的看这本书时,接触到了更多从没见过的人物,如荷尔德林、卡夫卡、加缪、萨特等,更加惊叹他的渊博学识、博览群书,并且视角独特。
当然如此生疏的人名和术语,令毫无人文基础的我看得异常吃力,常常囫囵吞枣,不知所云,思想混乱。
甚至有时感觉自己越来越无知,有些固有的思想观念受到了冲击,但具体是什么却又说不上来,也不知是好事还是坏事。
因此得出来的感想也不知是否是书中作者所要表达的,只能自娱自乐一番。
经过对本书的阅读理解将这本书分为以下几部分。
一、“天问”与超验之问;二、适性得意与精神分裂;三、走出劫难的世界与返回恶的深渊;四、希望中的绝望与绝望中的希望;五、担当荒诞的欢乐与背负十字架的苦行。
看这本书的过程中经历了思想的此起彼伏,有时茅塞盾开,有时一知半解,有时深受冲击,有时感动不已。
简单理一下自己的所思所感吧。
屈原拙劣的天问已经开始怀疑曾经赖以自足的君子品格,开始向“天”外之天发问。
开始怀疑,往往意味着自我重生的可能,但他却自杀了。
为什么?他的内心是以儒家君子品格供给营养而生命繁茂的,如果质疑它,内心开始拒绝吸收的话,荒芜与凄凉要如何消弭?他不允许自己认可道家的理念,因而没能像一些诗人遭到挫折后逃离到道家,更没能归依类似西方基督的超验信仰。
拯救与逍遥读后感

拯救与逍遥读后感读了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受到了一次中西思想史的洗礼,中西文化精神的品质存在巨大差异,它们并不能互译,最为根本性的不同就是拯救与逍遥。
中国精神中,恬然之乐的逍遥是最高精神的境界,孔子也说“吾与点也”。
佛道更不必说。
而西方精神,受难的人类通过耶稣基督的上帝之爱而得拯救,人与亲临苦难深渊的上帝重新和好是最高境界。
这两种精神品质的差异乃是“乐惠文化”(李泽厚语)与“罪恶”“爱恶”文化,超脱与救赎的精神冲突。
本书是在救赎与超脱,拯救与逍遥这两种不同的精神方式之间展开的这场精神冲突的对话《拯救与逍遥》共分为七个部分。
包括:引言作为价值现象学的精神冲突(简单讲述了东西方在精神品质上的差异就是拯救与逍遥) 绪论诗人自杀的意义(讲述了诗人在追求人生的终极意义时,寻找不到而绝望,或是持守的信念倒榻,因而走向自杀的道路)一“天问”与超验之问(讲述了屈原所持的儒家历史王道的信念受到现实的冲击,因而质疑上天。
但屈原没有一个超验的神圣上帝可以给他答复,他的提问仍然停留在现世而不是超验之问)二适性得意与精神分裂(比较了中西方诗人在面对绝望的环境时所走向的不同的精神道路。
中国诗人自屈原之后就少有自杀,而且走向陶渊明和苏轼式的逍遥之路——政治失意,信念受挫时回归田园,或自怡自乐。
直到近代王国维在受到西方叔本华悲观思想,才又看见中国诗人的自杀。
而在西方诗人那里,自杀、发疯似乎已见怪不怪。
在启蒙运动之后人性复苏,人本主义至上的思想浪潮中,在抛弃了神圣的上帝而以人的理性至上自居时,诗人们发现不知要如何来面对人性中的恶,现世中的恶、苦难与虚无,失去了神帝上帝的诗人们只能走向绝望的道路)三走出劫难的世界与返回恶的深渊(比较了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以基督受苦的爱去对抗恶及曹雪芹以情抗恶的不同结局。
当西方的理性复苏后,人们企图以历史理性主义来解释终极意义与价值。
但是历史理性主义无法解决个人痛苦的问题,并且令人看到理性取代上帝的可怕后果。
拯救与逍遥

拯救与逍遥看完刘小枫老师的《拯救与逍遥》后,我认为可以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去解读所谓的“拯救与逍遥”。
其中一条线索是纵向的:小枫老师向读者展示了中国社会思想如何从信仰儒教演变为儒道合一,并且随着外来思想的不断渗入,儒道一体的思想又是如何将中国社会化成“石头世界”。
而这一整个过程我认为可以用“拯救”—“逍遥”来概括。
第二条线索是横向的:小枫老师在整本书中始终将中国社会思想与西方思想做比较,尽管最后作者认为,两个世界的思想在目前都面临着虚无主义的危险,但是西方思想始终暗含着对“爱”的期待,而中国思想完全处于无信仰状态。
这种对“爱”的期待与完全的无信仰,我认为也可以概括为“拯救”—“逍遥”两种状态。
最后,我还想根据自己的感想,将思绪也概括为“拯救与逍遥”。
拯救与逍遥(一)作者总是语出惊人,从一开始对屈原到最后对鲁迅,无一不是持着批判的态度。
屈原时代,中国社会“思想界”信奉的是儒教:君子应该以热衷王道、辅佐君主为生命的意义。
社会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罪恶与不公?那都是因为王道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造成的!君子通过与王道融合,通过辅佐君主,便可以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以上都是儒教宣扬的思想,君子将之推崇为至高的信仰。
可是,君子凭什么认为王道就是公正不阿?君子凭什么要处处以君王礼节来要求自己?当至高的信仰发生危机的时候,屈原的自杀变成了必然之事。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自杀的诗人由此产生。
作者对屈原的自杀持着否定态度,他认为屈原在自杀前发出的天问是徒然的,因为屈原自身知道,世上本无天,又哪来的天回答?屈原思想中始终相信只有君子才可能揭开这所以一切的谜团,君子只是一开始将王道这一不切合实际的东西看得太重了!既然没有天可以拯救君子,君子只有一死。
换句话说,作者似乎想说明的是,屈原的死,死于他过度自负,深信君子具有自足性的屈原始终提不出“我能不能知道?”这样一个超验的问题。
所以屈原死了,而在西方,亚伯拉罕也出现同样的信仰危机,但是他通过虚心地与上帝沟通,明白了自己有能知与不能知的缺陷,于是他活着了。
逍遥游读后感寻求自由人生的真正含义

逍遥游读后感寻求自由人生的真正含义逍遥游读后感:寻求自由人生的真正含义纵然已是五六年前的旧作,但每每想起逍遥游这本小说,就仿佛重燃一次内心的火焰。
小说的主人公逍遥,是一名有着高超的医术和武功的医者。
他不畏强权,不吝谏言,生活在唐朝天宝年间,曾经显赫一时又被废黜,最终选择开创属于自己的自由人生。
在小说中,逍遥的经历展现出一种特殊的自我解放方式,让我对自由的理解进一步深化。
首先,逍遥游告诉我们自由并非一定要追随传统、规范、权威。
逍遥以不拘一格的个性和思想方式,创新地运用治病救人的方法,治愈了一些官府名医束手无策的病症,从而在医学领域获得了卓越的成就。
逍遥的成功经验提醒我们,追求自由并不一定要在已有的经验和规则之内,很多时候独立思考和尝试新的方法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
其次,逍遥游指明了自由之所在,其实在于对自我价值的认同和追求。
小说中逍遥有过辉煌的过去,又受尽了命运的嘲讽,他曾一度陷于迷茫和绝望,但是他通过修行,认识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并重新寻求自主、自立和自我完成的生命意义。
这种敢于面对自我和追求精神独立的精神,体现了自由的真正含义。
再次,逍遥游还强调了自由的同时,也必须肩负起时代和社会的责任。
逍遥在小说中不只是一位医者和武士,更是一个充满良知和责任心的人。
他对当时社会黑暗的政治和文化背景深感忧虑,曾在郎中选的考试上放弃应考,因为他认为这样的考试并不能真正地体现医生的治学水平。
他不畏强权,绝不谄媚奉承,因为他深知作为医生要遵循的是健康救人的职业道德,作为人类则应秉持的是道德和良知。
在逍遥游这部小说的震撼之下,我更加强烈地感到自由这个理念的伟大和深远。
自由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更是一种思想和精神的高度。
自由是人类的基本权利和尊严,是对自我完整性和真正意义的追求。
只有经历过内心深刻的洗礼和历练,才能真正拥有自由,走向独立和完整的人生境界。
当然,生活中的自由并非等价于张扬个性、逆来顺受或自我放纵。
真正的自由是一种更高境界的自我实现和社会责任,需要我们不断的修行、探索和追求。
拯救与逍遥读后感五篇

拯救与逍遥读后感五篇在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我们的导师向我们推荐刘小枫的《拯救与逍遥》,但是当我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就立即认定这是一个具有严重的精神的缺陷的人的著作:它认同了庄子的理性的虚无主义,认同了法家的性恶论,也认同了一切的蔑视人类的专制的统治者们认定的人类的彻底的腐化堕落和卑贱下作,因此刘小枫的心灵之中的拯救人类的也就不可能是上帝这个全知全能和尽善尽美的人类的创造者,而只能是恶贯满盈和无法无天的暴君。
可以肯定《拯救与逍遥》是刘小枫已经彻底地堕落的公开的证明,刘小枫对于暴力的统治的公开的赞赏就是从这一著作开始的。
可以肯定,像刘小枫那样,二十世纪的中国的迷信暴力的统治和专制的制度的人们总是把法家的性恶论与西方的基督教的原罪论混为一谈,这样西方的宗教改革、文化复兴和思想启蒙的全部的伟大的成就也就被他们完全彻底地掩埋了。
事实上,全知全能和尽善尽美的上帝创造的人类一定具有上帝的品质,人类的罪恶的起源(原罪)只是人类的头人对于自己已经公开地承诺遵守的契约的违背,因此它启示人们认识契约的神圣性。
到最后竟然发现,自己是个怀疑主义者,这是我不能接受的。
长久以来我一直在追寻一些东西,比如信仰和信念。
我一直认为这些东西是一直存在的,只是我没有找到。
我一直以为生活在这个世界的芸芸众生,不管是幸福的还是苦痛的,既然他们选择活下去,那么一定有他们内在的信仰和信念。
我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按理说我也应该有,这样才能和别人一样。
可是我明显感觉到内心的空洞,除了可以吞噬自我的伤口,什么都没有。
我的内心非常焦急。
为什么别人都有我没有?加缪说这个世界是荒诞的,人们在其中只是“担当荒诞”。
如果不愿和这个荒诞的世界同流合污,那么只有注定痛苦。
或者,重新寻找世界的意义和价值,重新确立信仰与信念,以抵抗和改变这个外在的世界。
世界本身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它有的只是物质。
在你存在前,它已经存在了,在你消失后,它还将继续存在。
这样的世界,不可能主动赋予人以意义和价值,只能靠人自己寻觅。
拯救与逍遥读后感大全(6篇)

拯救与逍遥读后感大全(6篇)【篇一:拯救与逍遥读后感】在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我们的导师向我们推荐刘小枫的《拯救与逍遥》,但是当我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就立即认定这是一个具有严重的精神的缺陷的人的著作:它认同了庄子的理性的虚无主义,认同了法家的性恶论,也认同了一切的蔑视人类的专制的统治者们认定的人类的彻底的腐化堕落和卑贱下作,因此刘小枫的心灵之中的拯救人类的也就不可能是上帝这个全知全能和尽善尽美的人类的创造者,而只能是恶贯满盈和无法无天的暴君。
可以肯定《拯救与逍遥》是刘小枫已经彻底地堕落的公开的证明,刘小枫对于暴力的统治的公开的赞赏就是从这一著作开始的。
可以肯定,像刘小枫那样,二十世纪的中国的迷信暴力的统治和专制的制度的人们总是把法家的性恶论与西方的基督教的原罪论混为一谈,这样西方的宗教改革、文化复兴和思想启蒙的全部的伟大的成就也就被他们完全彻底地掩埋了。
事实上,全知全能和尽善尽美的上帝创造的人类一定具有上帝的品质,人类的罪恶的起源(原罪)只是人类的头人对于自己已经公开地承诺遵守的契约的违背,因此它启示人们认识契约的神圣性。
【篇二:《拯救与逍遥》读后感】到最后竟然发现,自己是个怀疑主义者,这是我不能接受的。
长久以来我一直在追寻一些东西,比如信仰和信念。
我一直认为这些东西是一直存在的,只是我没有找到。
我一直以为生活在这个世界的芸芸众生,不管是幸福的还是苦痛的,既然他们选择活下去,那么一定有他们内在的信仰和信念。
我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按理说我也应该有,这样才能和别人一样。
可是我明显感觉到内心的空洞,除了可以吞噬自我的伤口,什么都没有。
我的内心非常焦急。
为什么别人都有我没有?加缪说这个世界是荒诞的,人们在其中只是担当荒诞。
如果不愿和这个荒诞的世界同流合污,那么只有注定痛苦。
或者,重新寻找世界的意义和价值,重新确立信仰与信念,以抵抗和改变这个外在的世界。
世界本身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它有的只是物质。
在你存在前,它已经存在了,在你消失后,它还将继续存在。
逍遥的读后感

逍遥的读后感《逍遥》读后感。
《逍遥》是一部由鲁迅创作的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文学风格而闻名。
小说以一个名叫逍遥的人物为主角,通过他的一生经历,展现了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扭曲。
逍遥的形象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对人生、社会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逍遥是一个令人难以捉摸的人物,他在小说中的形象既神秘又深刻。
他对社会的不满和对人性的洞察力让人印象深刻。
逍遥在小说中不断地挑战传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规范,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生活,不受外界的束缚。
他拒绝成为社会的一部分,选择了逍遥自在的生活方式,这种反传统的态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在当今社会,我们常常受到各种规范和价值观的束缚,而逍遥的形象给了我一个全新的思考,我们是否可以追求自己内心真正的欲望,而不是被外界的规范所限制呢?逍遥的形象也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小说中的逍遥是一个对社会充满不满的人,他对人性的洞察力让人印象深刻。
逍遥认为人性本质上是自私和丑陋的,他对人的本性有着深刻的认识。
逍遥的形象让我不禁思考,人性究竟是善良还是丑陋?在小说中,逍遥对人性的洞察力让我深深地震撼,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逍遥》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思想的启蒙读物。
逍遥的形象让我对社会、人性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逍遥的形象让我明白,我们应该追求内心真正的欲望,而不是被外界的规范所束缚。
逍遥的形象也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让我思考人性究竟是善良还是丑陋。
《逍遥》是一部充满思想的作品,它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让我对社会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逍遥的形象将一直伴随着我,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现代灵魂的自我拯救读后感

现代灵魂的自我拯救读后感《现代灵魂的自我拯救》是一部令人深思的作品。
书中作者以犀利的笔触揭示了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的心灵困顿和自我迷失,同时提出了一种自我拯救的可能路径。
这本书的三个主要观点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人性的扭曲、社会的无情和拯救的可能性。
首先,作者通过描写人性的扭曲,深刻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内心的困境。
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物质追逐和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逐渐丧失了对自我和他人的真正理解。
在这个看似无限自由的时代,人们更多地被自己的欲望所束缚,丧失了对精神层面的追求。
作者以细腻的语言和独特的视角描述了这种扭曲,让读者深刻地反思自己内心的状态。
其次,作者通过展示社会的无情,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的问题和挑战。
不公平、失真的价值观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都是现代社会的阴影。
书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都带有强烈的写实主义风格,让人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冲击和磨练。
作者用真实的案例和鲜活的语言构建了一个警示人们的警示灯,与读者分享了对社会无情的痛感和哀叹。
最后,作者提出了自我拯救的可能性。
在描写现实的同时,作者并没有陷入悲观和绝望的境地,而是通过呼唤内心的觉醒和对真实的向往,向读者展示了拯救的可能性。
通过对人物的演绎和对情节的铺陈,作者在故事的结尾呈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转机和希望。
这种对希望的热望,对拯救的渴望,为读者打开了一扇心灵的大门,给予了人们对自己的救赎。
总的来说,《现代灵魂的自我拯救》给了我很多思考和启发。
作者敏锐地洞察和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内心困境,通过描写凄凉的背景和人物的遭遇,让读者对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与此同时,书中也给了我一种希望,一种对拯救的可能性的追求。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到,每一个人都应当反思自己内心的渴望,以及寻找真实、自由和拯救的道路。
只有通过自省和修正,才能从现代社会的迷途中解脱出来,重获自由的灵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拯救与逍遥读后感
【篇一:拯救与逍遥读后感】
在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我们的导师向我们推荐刘小枫的《拯救与逍遥》,但是当我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就立即认定这是一个具有严重的精神的缺陷的人的著作:它认同了庄子的理性的虚无主义,认同了法家的性恶论,也认同了一切的蔑视人类的专制的统治者们认定的人类的彻底的腐化堕落和卑贱下作,因此刘小枫的心灵之中的拯救人类的也就不可能是上帝这个全知全能和尽善尽美的人类的创造者,而只能是恶贯满盈和无法无天的暴君。
可以肯定《拯救与逍遥》是刘小枫已经彻底地堕落的公开的证明,刘小枫对于暴力的统治的公开的赞赏就是从这一著作开始的。
可以肯定,像刘小枫那样,二十世纪的中国的迷信暴力的统治和专制的制度的人们总是把法家的性恶论与西方的基督教的原罪论混为一谈,这样西方的宗教改革、文化复兴和思想启蒙的全部的伟大的成就也就被他们完全彻底地掩埋了。
事实上,全知全能和尽善尽美的上帝创造的人类一定具有上帝的品质,人类的罪恶的起源(原罪)只是人类的头人对于自己已经公开地承诺遵守的契约的违背,因此它启示人们认识契约的神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