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单项影响:一国文学单方面接受别国文学的影响,而没有或不可能产生反影响的现象就是单项影响。
2.接受研究:接受研究不仅把一个民族的作家、作品对外民族的影响作为研究重点,而且同样把本民族对外民族文学的接受作为研究重点。
3.中国学派:中国开始的以东方文学为基础的中西文学的比较研究和东西文学的比较研究正在形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流派,这就是中国学派。
4.比较文学:比较文学就是把不同国家的文学拿来加以比较—季羡林;“国际文学关系史”—法5.法国学派:法国是举世公认的比较文学发源地,法国学者认为。
比较文学就是“国际文学关系史”6.民族文学:民族文学指的是在多民族的国家中,那些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与民族语言文学的民族,他们所保留下来的具有本民族特性的书面与口头文学。
7.影响:“影响”包容着一种特殊的涵义,美国学者奥尔德里奇认为,“影响”是存在于某一作家作品中的东西如果这个作家没有读过谋个前辈作家的作品,这种东西是不会存在的,8.流传学:流传学是以放送者为研究起点以接受者为研究终点探求一件作品,一位作家,一种文体,一种国别的文学在国外的成就,声誉,反响的学问,9.总体文学:又称一般文学,指为了找出具有普遍性规律,对所有的文学现象所进行的全面、综合的研究。
10.影响研究:影响研究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民族文学,包括作品、作家、文学思潮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为研究中心,它是法国学派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
11.媒介学:媒介学是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语言文字之间,产生影响这一事实联系的具体途径方法,手段及其因果规律的学问。
12.主题学:主题学研究同一主题及其相关因素在不同民族或国家文学中表现形式或被处理的方式,并进一步辨析,阐发这所以产生不同点的那些民族或国家的文化背景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异同。
13.正影响:一个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诸方面都较为先进发达,因而其文化、文学有能力远高于其他民族,并给予其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它并未因自己的优势而拒绝接受和吸收其他的民族的文化、文学方面的影响,称为正影响。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的定义与目标1.什么是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比较文学与文学比较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3.比较文学在未来世界文学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文化冲突中的沟通作用;文学交流中的桥梁作用;探讨总体文学中的世界文学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4.作为一门学科,比较文学诞生的时间和标志是什么?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标志: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比较文学理论著作的问世;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正式的课程进入高等学校的课堂;比较文学学位论文与工具书的出现。
5.简述1895年教堂会议对比较文学发展的影响。
1958年9月,国际比较文学协会在美国的北卡罗来州教堂山举行第二届年会,中心议题是欧美文学关系。
美籍捷克裔学者,时任耶鲁大学教授的韦勒克在会上做了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的书面发言,即所谓美国学派挑战性的宣言。
阐述了美国学派的观点,对传统的比较文学观点进行了批评,从而引起了国际上历时十余年的辩论,导致比较文学在理论上更趋成熟,促进了学科的健康发展。
教堂山会议成为比较文学发展史的一个转折点。
法美两国学者的争论促使他们各自检讨和修正自己的观点,从而出现了双方互相吸收、取长补短的局面。
于是,比较文学理论更趋成熟,这一学科也获得了新的活力。
它面对全球各民族的文学,即可以探索国家的影响和联系,又可以研究它的内在价值;既有考证和比较,又有综合和评价;既重视科学性;又重视美学性;既有文学范围内的比较研究;又有超越学科界限的、对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的比较研究。
6.20世纪以后,比较文学经历了哪三次世界冲击,对比较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第一股潮流是所谓理论大潮。
比较文学

一、“比较文学”名词的由来.1.1825年,诺埃尔、拉普拉斯(法),从法语、英语、意大利语和拉丁语的文学中选出一部分作品,编成《比较文学教程》,首次使用这一词语。
2.1827年,维耶曼(法国比较文学之父)在巴黎大学开设一系列讲座时,多次使用到“比较文学”这一术语。
3.1848年,马修·阿诺德(英),从法语中引进这一术语,创造出英文的“比较文学”。
4.1886年,波斯奈特(英)的专著《比较文学》出版,这是世界上第一本比较文学专著,标志着“比较文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
二、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三、比较文学产生的纷争.1.法国学派——讲究“科学性”——实证影响研究,是不比较的比较文学。
2.美国学派——文学性和美学性——平行研究。
四、比较文学的发展.1.1887年,科赫(德)创办第一份《比较文学杂志》。
2.1897年,戴克斯特(法)在里昂大学,开设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
3.1900年,巴黎召开国际性文学会议,把“各国文学的比较历史”正式列入议题并讨论;同年,贝茨(法)编订了《比较文学书目》。
4.1904年,黄人(笔名)将“比较文学”引入中国,至1931年中国正式接触比较文学。
五、比较文学的特点.1.跨越性。
2.比较性3.文学性。
4.开放性。
5.理论性。
六、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国家、跨文明、跨学科的各种文学关系,涵盖三种类型:事实关系、价值关系和交叉关系。
七、比较文学研究的意义作用.1.开拓了文学研究的新天地、新视野,可获得有别于国别文学的新认识,(是对传统学科的补充和发展。
比较文学整理资料

比较文学整理资料1、比较文学的定义美国亨利·雷马克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中说:“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回话、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第一、“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这四个方面是对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总体的全面概括,而不是指具体的研究实践。
第二、这四个“跨”具有广泛的含义,既是指比较文学的研究视野,也是指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一个必备的特性,同时也可以指比较文学的特殊视角和特殊方法,甚至是评论者的心态。
第三、在四个“跨”当中,除“跨学科”之外其余三“跨”是互相联系的,而且在内容上有所重叠,但各有所指。
第四、这里的“跨文化”指的是跨越文化体系。
第五、我们跨出文学的门槛,面向如此广大的学术世界的时候,必须把握好这个“跨越”的限度。
最后,一个学科的定义只能是对这门学科的本质属性和本质特点的规定,不可能把一切问题都容纳进来,表述的一清二楚。
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和跨文明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民族文学的定义民族文学指的是在某个民族土壤上产生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文学。
3、世界文学的定义世界文学是马克思和歌德对文学未来的一种远瞻,指的是人类文学奖发展到一个新的理想的历史阶段,各民族国家地区间的割裂将消除,各民族文学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统一成一个综合体。
(世界文学有时指人类有史以来所产生的世界各民族文学的总和,有时指世界文学史上出现的那些具有世界意义和不朽价值的伟大作品,有时指根据一定标准选择和收集成的世界各国文学作品集。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简答

绪论常见问题1、比较文学的定义是什么?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简要谈谈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是比较文学得以存在的立身之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同源性。
在以同源性为突出特征的影响研究的可比性中,影响的种类、影响的途径和接受的实证性方式就成为法国学派比较文学具体的研究内容。
除此以外的一切比较文学研究,由于缺乏同源性,法国学派均否认其属于比较文学。
由于在法国学派那里可比性已被人为限制到很小的领域内,显而易见,这并不是比较文学可比性的全部。
(2)、变异性。
出自同源的文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中,在语言翻译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文本层面、文化层面产生了文化过滤、误读与“创造性叛逆”,产生了形象的变异与接受的变异,甚至发生“他国化”式的蜕变,这些都是变异学关注的要点,在这里,差异性成为可比性的核心内容。
(3)、类同性。
比较文学发展到以平行研究为特征的美国学派时,影响研究的束缚便得以突破。
可比性的内容得到进一步拓展,类同性和综合性作为平行研究可比性的特征凸现出来。
平行研究的对象是彼此毫无直接影响和亲缘联系的不同国家或民族间的文学。
因此,类同性所指的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不同国家的文学之间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至文学规律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
而综合性则是立足于文学,以文学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比较的一种交叉关系。
因此,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就在于类同性与综合性。
(4)、异质性与互补性异质性与互补性的可比性主要是从跨文明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的角度来说的,因为,法、美学派均属于同一欧洲文化体系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而随着比较文学发展到以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的第三阶段,异质性作为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又凸现出来。
比较文学的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a 比较文学:是一门运用比较方法研究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学以及文学和其他艺术形式、其他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独立学科,它是文学研究的一支。
b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线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陈惇刘象愚c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平行研究:就是将那些相似、类似的、卓然可比但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或几个民族的文学,两个或几个民族的作家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同异,并找出有益的结论。
3、影响研究:主要研究民族与民族文学之间的直接影响和实是联系,既要研究实施以影响的民族的作家、作品,又要研究接受影响的民族作家、作品,还要研究产生影响的过程、途径、媒介的手段。
4、渊源学:从接受者(终点)出发,溯源而上,去寻找影响源,确认放送点。
注重资料证据的搜集、整理和考核,是一种以考据为主的实证研究。
誉舆学:以研究放送效果为主的研究。
流传学:以研究放送起点(放送者)和终点(接受者)的内在联系,以寻找终点为目的的研究。
5、可比性:是指比较对象间具有某种可作比较的基础,即文学现象的同与异,只有那些同时具备相同或相异两重关系的文学现象才具有可比的价值,才可能探索出文学的共同规律和美学本质。
6、平行研究回现论:(俄比较文学家维谢洛夫斯基提出),它认为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在他们的历史文化环境,不同民族的文学会出现重合和类似现象,这种重合或类似自成系统,不必考虑年代、地域或环境、影响等。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原理一.比较文学的名称:1.名称释义:1934年傅东华依照法文本译出了“比较文学”《比较文学简史》2.“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而是比较性的文学研究,是联系性地看不同国家的文学,并不是比较高低和区别,这里的“比较”是比较意识,比较思维,重在联系地看问题3.比较文学不等于文学比较。
(1)为什么说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2)比较文学的定义二.比较文学的定义(法国学派一直占主导,1958年后美国学者后来居上)1.国外定义:(1)卡雷: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跨国度的精神交往与事实联系。
★对文学的研究可以分为三类:从历史的角度、宏观的整体的角度为“文学史”。
从批评的角度、微观的具体的角度为“文学批评”。
从理论、哲学的角度为“文艺学”或“文学概论”。
★文学史又分为国别文学史和国际文学关系史两个部分,前者是研究本国的文学,后者是研究本国文学与外国文学关系。
所以卡雷所指的文学史一支就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2)基亚认为: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法国学者认为,比较文学是两个国家以上文学现象的事实考证(实证法)(3)美国亨利·雷马克认为: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的关系。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因此与法国学派不同,美国学者则直接认为是文学史。
(4)1982年,法国学者布吕奈尔、毕修瓦和卢梭三人合著出版的《何为比较文学》一书中,将法国与美国相融合,形成新的理论。
见P60三.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1.事实联系。
2.美学价值。
3.学科交叉关系。
※比较文学的定义应当包括文学的属性,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比较文学的价值。
见P9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国外学科史一.学科形成的背景:19世纪20年代萌芽--------19世纪70 、80年代成熟维尔曼----比较文学之父歌德-----1827年明确提出了“世界文学”这一概念,阅读中国小说,认为中国人没有强烈的情欲和飞腾动荡的诗兴。
比较文学的目的与意义

详细描述
比较文学最初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欧洲各国文 学之间的相互影响,随着世界各地文化交流 的增多,研究范围逐渐扩展到包括非西方文 学在内的全球各地文学。如今,比较文学已 经成为一个多元化、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涉 及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对
促进世界文化交流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CHAPTER 02
CHAPTER 05
比较文学的未来展望
全球化背景下的比较文学
01
全球化背景下的比较文学研究有助于打破文化隔阂,促进不同 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02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比较文学研究可以深入挖掘不同文化之间
的共同点和差异,增进文化间的相互认知和尊重。
比较文学研究有助于推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促进
对世界文学发展的推动与影响
01
创新与发展
比较文学研究鼓励对不同文化和 文学传统的探索与创新,有助于 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和进步。
02
03
融合与借鉴
全球视野
通过比较不同文化和文学作品, 可以发现和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 元素,促进文学的融合与发展。
比较文学培养了研究者的全球视 野,有助于将文学作品置于更广 阔的背景下进行研究和评价。
文学研究的新视角与方法
拓展文学研究的视
野
比较文学突破了单一文化或国别 的限制,从更广阔的视野来审视 和研究文学,为文学研究提供了 新的视角和方法。
丰富文学批评理论
比较文学借鉴和融合多种文化理 论和方法,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更 丰富和多元的理论基础。
创新研究方法
比较文学鼓励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将文学与其他学科如历史、哲学、 艺术等相结合,推动文学研究的 创新与发展。
比较文学的目的
跨文化理解与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文学ht名词解释1比较文学:是一种跨民族,跨地域,跨语言,跨学科的文学研究.(有可能是填空)2文类学:是对于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民族文学形式的种类,类型以及文学风格进行的比较研究,属于文学批评的一支.3主题学:发轫于19世纪德国的民俗学研究,既属于影响研究,也属于平行研究.其强调的是不同语言,民族,时代的不同,作家对于同一主题(包括主题,题材,情境,人物,意象,套话)的不同处理.4母题: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人类的基本行为,精神现象以及人类关于周围世界的概念,诸如生,离,死,别,喜,怒,哀,乐,时间,空间,季节,海洋,山脉,黑夜等等5题材研究:通常指构成一个完整故事或情节的素材,比较文学中指研究不同语言,民族,时代的作家对于相同题材的不同处理.如大洪水神话,人蛇恋.6情境研究:文学中常见的特定情境(三角恋,人鬼恋,不相识的父子之战)以及不同作家对于基本情境的不同处理研究(爱情与职责,道德,伦理等)7意象研究:指某一民族,国家中某种具有特定意义的文学形式或文化形象.8译介学:是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为比较视域而展开的异质文学的翻译互动研究.(探寻翻译及其翻译以后)9形象学:是指在一国文学中所塑造或描述的”异国形象”,诸如”晚清文学中的西方人形象”以及”战后日本文学中的美国形象”.10社会集体想象物:全社会对于一个集体,一个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11比较诗学:比较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以文艺理论为核心内容的研究领域,着重于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理论进行比较研究的学问。
12历史类型学:是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受到进化论的影响。
研究的时空不一,但在美学上有价值,诗学上有共通性文学现象的一门学科。
13文学流派:指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具有相近或相同的文学观念,创作倾向,艺术追求和美学风格的作家群体。
14文学思潮: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流行的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潮流。
填空1比较文学是一种(跨民族)(跨地域)(跨语言)(跨学科)的文学研究.2比较文学的最终目标是(走向世界文学),不是走向大一统.而是世界各民族互相借鉴.3三股大潮是(理论大潮)(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文化研究热潮)4我国比较文学兴起是从(台港)开始的.5 1976年,(古添洪)(陈慧桦)主编的台湾第一本比较文学论文集(<比较文学的垦拓在台湾>)6率先开展中西文学比较研究的是旅居国外的一批华裔学者,如(刘若愚)(叶维廉)(叶嘉莹)等人.7 1979年(钱钟书)(<管锥篇>)出版,成为中国比较文学复兴开始的标志.8法国比较文学研究代表人物:(不吕那介)(戴克斯特)(巴尔登斯贝格)(梵第根)(卡雷)(基亚)9(教堂山会议)是比较文学发展的转折点10俄苏比较文学复苏的代表人物(维谢洛夫斯基)(日尔蒙斯基)---历史类型学研究11流浪汉小说和十四行诗属于(平行研究)中的(文类学研究)12主题学发展的主要人物是美国的(哈瑞·列文),他是主题学研究的开创者13媒介包括(个人媒介)(团体与环境媒介)(文字材料媒介)14创造性叛逆这一说法是由法国文学社会学家(艾斯卡皮)提出的15形象学的特点与功用是(投射性)(互动性)(跨学科性)16形象学对于对于异国形象描绘的作用:具有(乌托邦)或(意识形态色彩)17法国的(贝茨)是最早提出形象学任务的人,法国的(巴尔登斯贝格)提供了具体范例,作出重要贡献,认为比较文学应注重各民族间的各种游记,想象间的互相诠释,并遵循这一原则写出《法国作家与德国幻想》的是(卡雷)18(莫哈)提出的文学形象学所研究的形象,都是三重意义上的形象。
它是(异国形象)(是出自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形象)(是由一个作家的特殊感受所制作出来的形象)19比较文学研究形象不仅有(异国异族形象)还可以是(具体的人物)也可是(器物)(观念)(言辞)20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可分为(史前史)和(学科史)21佛教传入中国的西晋时期,(格义)的研究方法是中国比较文学产生的渊源。
22(1931)年(傅东华)翻译的(洛里哀)的(《比较文学史》。
23(1937)年(戴望舒)翻译了(梵第根)的(《比较文学论》)24 188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比较文学》),标志着比较文学的时代已经正式开始了。
25 1895年(戴克斯特)完成了法国第一部科学的比较文学专著,也是第一篇比较文学学位论文(《卢梭与文学世界主义的起源》)。
(贝茨)也完成了博士论文(《海涅在法国》)26 20世纪下半期后世界局势之发展带来比较文学发展的新契机——西方一些具有远见b卓识的学者,敏锐地觉察到其局限及发展趋势——看到了东方文学的价值。
a率先开展中西比较研究的是旅居国外的一批华裔学者,如刘若愚、叶维廉、叶嘉莹等。
b法国艾田伯的《中国的欧洲》、美国孟尔康(也译为厄尔麦纳)《比较诗学——东方与西方》、加拿大米列娜·多列热诺娃《诗学——东方和西方》27海外第一部中西比较诗学的代表作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刘若愚1975年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的文学理论》——阐发研究(单向)。
28叶维廉1983.3由台湾东大图书有限公司出版的《比较诗学》是比较诗学的又一部里程碑的著作——“文化模子”理论。
29国外最早的中西比较诗学学者是俄国汉学家。
瓦·阿列克谢耶夫,他于1916年出版了《中国诗论·司图空〈诗品〉》一书。
40年代新译陆机《文赋》,并撰写了《罗马人贺拉斯和中国陆机论诗艺》等论文。
30梁启超——王国维(比较文学大师)1904年的《红楼梦评论》1908年《人间词话》融中西文论为一体,自成一家——鲁迅1908年长篇论文《摩罗诗力说》,二三十年代作为可以说已进入比较诗学的平行研究显示早期中国比较文学实绩的是朱光潜的《诗论》与钱钟书的《谈艺录》一门学科在中国出现1949-1977销声匿迹—— 1979年后钱钟书《管锥编》标志着复兴开始。
此外还有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宗白华的《美学散步》、季羡林的《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金克木《比较文化论文集》范存忠《英国文学论集》☐3180年代初——再呈新貌☐——1985年四川文艺出版社《中西比较美学文学论文集》集中体现了比较诗学的研究成果,曹顺庆《中西比较诗学》是祖国大陆第一本比较系统的中西比较诗学专著。
☐80-90年代——繁荣兴旺,收获甚丰时期☐①刘小枫《拯救与逍遥》☐②卢善庆《近代中西美学比较》☐③狄兆俊《中英比较诗学》☐④潘知常《中国美学精神》☐⑤张法《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⑥周来祥、陈炎《中西比较美学大纲》☐⑦黄药眠、童庆炳《中西比较诗学体系》☐在中西戏剧理论方面,余秋雨、饶竼子、乔德文、张辰、李晓都有专著出版。
31 西方文论的两大转向:1非理性转向(人本主义)2语言论的转向(科学主义)32(戏剧)是(古罗马文学)中发展的比较早的,成就最大的文学形式。
33戏剧起源于(酒神祭祀),悲剧起源于春季的“酒神颂歌”,戏剧起源于秋季的“狂欢游行”34社会集体想象物的两极——意识形态和乌托邦。
35 美国比较文学的代表人物(雷纳·韦勒克哈瑞·列文雷马克德里奥里奇)简答1简述比较文学的三个阶段a 法国学派的正式形成约在20世纪20年代法国学派是在进化论和实证主义思想指导下发展起来的,并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早期的比较文学家布吕纳介(布吕纳季耶)是一位文学史家,他将达尔文的进化论引入文学史研究. 后继者戴克斯特(1865—1900,35岁)和贝兹(贝茨)(1861—1903,42岁)都是布吕纳介的学生。
戴克斯特出版有《卢梭与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贝兹出版有《海涅在法国》《比较文学目录初稿》。
戴克斯特去世之后,法国比较文学史上一位重要人物是巴尔登斯贝格(1871—1956),他是戴克斯特的学生。
是法国学派的领袖人物。
基本观点可概括为如下四点:1、提倡影响研究方法(强调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2、崇尚实证,重视依据。
3、不重视作品的美学欣赏和文学批评。
4、局限于文学范围内的研究,局限于欧洲各民族文学的研究。
2推动比较文学发展的三股大潮a 理论大潮b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c“文化研究”的热潮3简述中国文类学的发展中国:《诗经》的风雅颂《尚书》的典、谟、训、诰、誓、命钟嵘《诗品》(文体省静,殆无长语)曹丕《典论•论文》的四科八体,即“夫文本同而末异,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陆机《文赋》的十类挚虞《文章流别论》的11种类型刘勰《文心雕龙》中提及35种(不包括杂文、书记等小类)萧统的《昭明文选》相似于《文心雕龙》(明)吴讷《文章辩体序说》59种(明)徐师曾《文体明辩序说》达127种——中国比较文学复兴4形象学研究的方法;(简答)外部研究的步骤:(1)步骤:a、本国史实b、作家研究c、异国史实研究西方人自身需要构成西方人————————中国印象(2)外部研究借鉴的理论a、年鉴学b、人类学c、接受美学d、后殖民主义e、女性主义文本内部研究(1)内部研究的三个层面:a、词汇词汇归属国意义双层解读套话及其演变历史b、等级关系——话语权我——叙述者——本土文化他者——人物——被描述文化c、故事情节这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层面,因为异国形象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故事模式及叙述者所运用的叙述方式都具有超于词汇及等级关系之外的象征意义。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方法(论述)1、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方法:(1)文本外部研究:属于一种文学社会学的研究,具有跨学科性。
具体而言,比较文学形象学外部研究又可以区分为社会集体想像物、作家、作家想象的异国形象与客观的异国关系三个层面。
首先必须研究在作家创作的那个年代整个社会对异国的看法,也及时研究形象是如何社会化的。
这一研究基本上是在文本之外进行的,它要求研究者更多地去掌握与文学形象平行的,同时代的证据:报刊,副文学,图片,电影,漫画等,也就是说勾勒出一个“社会集体想象物”。
并以此为背景来分析和研究文学形象,它在大多程度上符合或背离了社会集体想象。
研究内容有:1 作家有关异国的信息来源,是亲自到过异国还是利用二手材料。
2 作家创作时的感情,想象和心理因素。
3 作家描写的异国与现实中的异国是什么关系?是真实的再现还是不同程度的美化或丑化。
(2)文本内部的研究主要在词汇、等级关系、故事情节三个层面展开。
☐词汇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异国文学作品中关于“他者”的词汇所做的基于统计学方法的分析与辨析。
☐套话研究在当代形象学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哲人王”、“约翰中国佬”、“异教徒中国佬”、“傅满洲”、“陈查理”、“功夫”☐等级关系——考察作家与被注视者之间的陈述与被陈述关系。
☐“我—叙述者—本土文化:现代的、工业的、支配的—文明、成熟☐他者——人物——他者文化:传统的、农业的、附属的—野蛮、幼稚☐情节研究——“在这一阶段,形象是一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