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物体运动情况时,如何选择合适的参照物
参照物选择的几个原则

参照物选择的几个原则泰州市高港实验学校蒋长春我们要描述一个物体是否运动或怎样运动时,必须要事先选择一个假定为不动的物体作为研究对象参照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参照物.只有选定了参照物,我们才可以假想自己就站在参照物上去观察,也才能确定其它物体的运动状态.那么,为了描述物体的运动,我们该如何选择参照物呢?从运动学角度看,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而且所选的参照物都是平权的,但对于同一个物体运动状态的研究,选择不同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往往描述的运动情况不同.对一个具体的运动学问题,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去选择合适的物体作为参照物,通常我们从以下四个角度进行选择.一、“一般性”原则.所谓“一般性”原则是指在描述地面上以及地面附近的物体运动状态时,一般选择地面作为参照物,或默认地面为参照物.我们生活在地面上,日常描述某个物体运动状态时,其实早已把地面作为“自然参照物”,而自己并没有意识到,比如“骏马奔驰”、“飞机起飞”、“滚滚长江东逝水”、“北风吹,雁雪纷纷”、“太阳东升西落”、“巍巍青山,岿然不动”、“地球同步卫星”等等.对我们来说,选择地面作为参照物,描述地面上以及地面附近的大多数物体的运动状态时,更符合我们的日常认知.例1如图所示,电影《闪闪的红星》主题歌的前两句歌词是:“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歌词中的“竹排”是以为参照物的,“青山”是以为参照物的.解析:本题中涉及到竹排、青山等物体.在第一句话中,研究对象是竹排,若以另一物体青山作标准,竹排是运动的(江中游),所以青山是参照物;在第二句话中,研究对象是青山,若以另一物体竹排作标准,青山是运动的(两岸走),所以竹排是参照物.我们一般认为竹排运动是理所当然的,因为竹排选择的参照物是地面;而说青山运动,有点匪夷所思,因为青山选择的参照物不是地面而是竹排,不符合我们的日常认知.如果都选地面作为参照物,那么竹排是运动的、青山是静止的.歌词中,只不过是词作者巧妙地将“青山”与“竹排”互为参照物,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具有诗情画意的动态意境罢了.二、“需求性”原则.参照物的选择虽然是任意的,但不能随意,有时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来选择恰当的物体作为参照物.例2 2012年6月,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手控交会对接成功.自动与手动对接的真正区别,就是最后那140米是否有人来操作飞船完成,航天员通过操作姿态和平移控制手柄,瞄准目标飞行器十字靶标,控制飞船逐步接近目标飞行器,直至对接机构接触,完成手控交会对接.这一过程中神舟九号是以为参照物的.解析:神九飞船和天宫一号飞行速度每小时超过上万公里,对接时要求接近的速度是0.2m/s,角度偏差1°之内,横向偏差在0.2m到0.3m.神九飞船必须以天空一号作为参照标准即参照物,才能完成交会对接,以地面作为参照物已经失去意义,无法满足需求.当然,这里所说的“神九飞船和天宫一号飞行速度每小时超过上万公里”是选择的地面作为参照物、“神九飞船接近的速度是0.2m/s”是选择天宫一号作为参照物.根据“需求性”原则选择参照物的还有“空中加油”时受油机以加油机为参照物、“风洞试验”中的飞机模型以“风”作为参照物等等.三、“方便性”原则.“方便性”原则是指从方便出发选择参照物以简化物体运动的研究.如果所选参照物不恰当,有时会使问题变得很复杂.例3一只木箱漂浮在水中,随平稳流动的河水向下游飘去.在木箱的上游和下游各有一条小船,两船到木箱的距离相等,当两船同时划向木箱,两船在静水中的速度相等并大于水流速度,那么()A.上游的小船会先打捞到木箱B.下游的小船会先打捞到木箱C.两船会同时到达木箱处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解析:(一)选择河岸(地面)作为参照物.设两船到木箱的距离为d,水流速度为v0,两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v,那么上游小船的速度就为v+v0,下游小船的速度为v-v0.假设经过时间t1上游小船能赶上木箱,木箱运动的路程为s0,上游小船运动的路程为s1.那么s1=(v+v0)t1;s0= v0 t1;s1=d+s0解得:t1=d/v同理可设经过时间t2下游小船与木箱相遇,木箱运动的路程为s/0,下游小船运动的路程为s2.那么s2=(v-v0)t2;s/0= v0 t2;s2=d-s/0解得:t2=d/v由于t1= t2,故应该选C.(二)选择流水作为参照物.木箱是静止的,两船的速度大小相等且到木箱的距离也相等,故它们到达木箱所用的时间就相等,即两船会同时到达木箱.很显然,该题若选地面作为参照物,涉及船速、水速,上游的船与木箱做追击运动、下游的船与木箱做相遇运动,运动情况比较复杂;若选流水作为参照物,则木箱是静止的,两船都向木箱做简单的匀速直线运动且速度相等,我们就很容易得到答案了.四、“同一性”原则.当研究多个物体相对运动时,分析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往往要选择同一物体作为参照物,这就是“同一性”原则.在例3中,有的同学会认为木箱随水顺流而下,而下游的船与木箱相遇所走的路程小于上游的船追上木箱所走的路程,由于两船速度相等,从而得出下游的小船先捞到木箱的结论.该结论当然是错误的,错误的原因就在于分析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没有选择同一物体作为参照物,“下游的船与木箱相遇所走的路程小于上游的船追上木箱所走的路程”这一运动过程所选的参照物是地面,而“两船速度相等”所选的参照物是河水.当研究多个物体相对运动时,我们应该从系统的高度去认识系统中各个物体的运动,即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要选择同一物体作为参照物,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总之,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时,无论是否提到参照物,参照物总是存在的,这就是参照物的客观性.虽然参照物的选择可以是任意的,但也是有原则的,我们要从符合日常认知、实际需求和简单方便等角度去选择合适、恰当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发表于《初中生世界》2013年第1-2期)。
2020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一、运动和位置1、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需要先选择合适的参照物。
2、参照物选择 同,运动状态也 同,因此,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
(注意:宇宙中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例如:相对于路面,汽车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汽车是运动的。
3、两人静止 动时,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自己的位置。
判断方向需要用到方向盘,测量距离需要用到软尺。
4、步骤:先选定参照物,再明确相对于参照物的方向,接着明确与参照物之间的距离,最后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自己的位置。
例如:我在公园东南方向米处。
二、各种各样的运动1、物体的运动(也叫机械运动),按照运动路线 同可以分成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按照运动形式 同又可以分成平动、转动、滚动、振动和摆动等,各种运动形式之间互相联系,并 是孤立存在的。
2、为了更加直观清晰地观察物体运动,我们在物体上贴上一个圆点。
3、常见运动方式及举例运动方式举例平动(移动)车身,电梯等转动时钟表针,陀螺,方向盘等滚动车轮,滚动的易拉罐等(多为球体或圆柱体)振动弹簧,启动的汽车等摆动摆钟,汽车雨刷,汽车仪表针等三、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1、直线运动:运动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直线运动。
2、曲线运动:运动路线是曲线的运动,叫做曲线运动。
3、复合运动:含有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叫做复合运动。
例如:上升的直升机。
4、运动轨迹运动轨迹四、物体在斜面上运动1、物体在斜面上有滑动和滚动两种基本运动方式。
(注意:当重力等于摩擦力时,物体会静止在斜面上)2、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会受到斜面坡度、光滑程度和放置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3、经过多次试验,接近立方体或长方体的物体容易产生滑动;接近球体或圆柱体的物体容易产生滚动。
(注意:有些物体可能同时有滑动和滚动,例如:六棱柱)五、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1、运动相同的距离,可以用比较运动时间来比较运动的快慢:用时短,运动快;用时长,运动慢。
2、常见动物的运动快慢名次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第四名第五名第六名动物猎豹羚羊斑马兔孑黑熊大象3、世界短跑记录:博尔特9 秒584、物体的运动快慢与距离和时间同时有关,因此,釆用对比实验来设计实验。
5-2.运动的描述(参照物+运动快慢的比较)

“小小竹排江中游,魏巍青山两岸走。”在这两句
词中,分别以什么物体为参照物来表示什么物体的 运动? “竹排游”:青山或两岸
“青山走”:竹排
2. 在平直轨道上行驶的火车中,放在车厢内的小桌上
的苹果相对于下列哪个物体是运动的?(
A. 这列火车的机车
C)
B. 坐在车厢椅子上的乘客
C. 从旁边走过的列车员 D. 关着的车门
相同路程比较时间,用时越少,跑的越快。(裁判法)
相同时间比较路程,路程越长,跑的越快。(观众法) 小明1s内走的路程比小亮多, 所以小明走得比小亮快
1.在物理学中,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 比叫做物体运动的速度。
路程 速度 时间
2.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如果用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速度公式可写成:
度也可能不同。
【例1】
小明同学骑自行车沿大街向前运动,看到两边的高楼不
断向后运动。他是以下面哪个物体为参照物的( A )
A.小明同学的自行车 B.对面驶来的公共汽车 C.大街 D.天上飞过的小鸟
【例题2】 〈山东烟台〉 放学路上,小明和小红沿人行道步行,一
辆汽车从身旁疾驰而过,如图所示,司机对乘客说:“
72 km/h 20 m/s
360km/h=
100 m/s
5、速度公式的简单计算应用
【例2】
v t S 某运动员60m短跑的成绩是6.65s,请问他的平均速度约是多少? 已知: S=60m
t=6.65s
求:v
s 60 m 9.02 m s 解: v t 6.65 s
答:运动员的平均速度约是9.02m/s。
【例2】 如图所示是山区的孩子们在攀登木制云梯上学 的情景,当他们以相同的速度同时向云梯顶端 静止 上爬时,他们之间是相对______ 运动 的。 的,他们相对于地面是______
参照物的选取原则

参照物的选取原则
事先假定参考系不动。
选择不同的参考系,结果会有所不同。
参考系的选取可以是任意的。
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但应以观察方便和使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简单为原则,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常选择地面为参考系。
一般题目未注明,参照系就是地面。
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系的位置在变化,则表明物体相对于该参照系在运动;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系的位置不变,则表明物体相对于该参照系是静止的。
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系,运动状态可以不同。
在运动学中,参照系的选择可以是任意的。
研究和叙述物体运动,只有在选取参照系后就可以展开。
如何挑选参照系,必须从具体情况去考量。
比如,一个星际火箭在刚升空时,主要研究它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所以把地球选并作参照物。
但是,当火箭进入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时,为研究方便,便将太阳选作参照系。
为研究物体在地面上的运动,选地球并作参照系最便利,比如,观测趴在飞机里的乘客,若以飞机为参照系来看,乘客就是恒定的;例如以地面为参照系来看,乘客就是在运动。
因此,挑选参照系就是研究问题的关键之一。
1.2 运动的描述-2022-2023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易混易错练习(人教版)(解析版)

1.2运动的描述(解析版)一、课程标准要求:知道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知道参照物的概念,会选择适当的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根据生活中的机械运动实例,说明机械运动相对性二、知识梳理1. 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 描述物体运动或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3. 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4. 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参照物的选择,参照物是指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事先假定不动的物体。
①任意性:参照物的选取具有任意性,可以是运动的物体,也可以是静止的物体。
②非己性:参照物不选被研究物体本身。
③假定性:选定参照物后,就假定所选物体是静止不动的。
④方便性:通常情况,为方便研究,一般选取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且不加说明。
三、题目辨析易错点辨识一:参照物的选取是描述物体运动(静止)的主要标准,不同参照物的选取对于物体运动情况的描述是不同的,题目分析时,注意确定题目中的研究目标物体,以及被选定为研究标准的参照物,然后再进行运动状态的分析。
1、“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这段诗词蕴含多个科学道理。
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所选取的参照物是( )A、山B、船C、地面D、河岸【答案】B【解析】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看山恰似走来迎”,被研究的物体是山在运动,山和船或山与水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所以选择人或船为参照物,不可能以山、地面及河岸为参照物;故选B。
2、鲁迅的《社戏》中有这样的描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其中“山……向船尾跑去了”所选的参照物是()A、河岸B、山C、船D、岸边树木【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参照物。
本题中的研究对象是“山”,它的运动状态是“向船尾跑去了”,即山在“运动”,则应该选择与山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的物体为参照物,河岸、岸边的树木与山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故本题中不能选择河岸、岸边的树木为参照物,故A、D不符合题意;一般不选择研究对象自己为参照物,故B不符合题意;船与山的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化,故选择船为参照物;故选C。
如何选取参照物?

如何选取参照物?
选取参照物时,应该根据具体问题的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一般来说,可以选择地面、桌面或其他固定物体作为参照物,因为它们的运动状态相对比较稳定。
在物理学中,为了方便研究物体的运动状态,通常选择地面作为参照物。
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地面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地震、风力等,所以也可以选择其他相对稳定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在选取参照物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参照物应该具有稳定性,其运动状态在短时间内不会发生较大的变化。
2. 参照物应该易于观察和描述,方便我们对其运动状态进行分析和研究。
3. 在研究多个物体的相对运动时,应该选择同一个参照物,以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复杂性。
4. 选取参照物应该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情况来决定,不同的参照物可能会影响我们对物体运动状态的理解和分析。
总之,选取参照物时应该根据具体问题的需要和实际情况来选择,以方便我们更好地描述和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
参照物选择的几个原则

参照物选择的几个原则泰州市高港实验学校蒋长春我们要描述一个物体是否运动或怎样运动时,必须要事先选择一个假定为不动的物体作为研究对象参照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参照物.只有选定了参照物,我们才可以假想自己就站在参照物上去观察,也才能确定其它物体的运动状态.那么,为了描述物体的运动,我们该如何选择参照物呢?从运动学角度看,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而且所选的参照物都是平权的,但对于同一个物体运动状态的研究,选择不同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往往描述的运动情况不同.对一个具体的运动学问题,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去选择合适的物体作为参照物,通常我们从以下四个角度进行选择.一、“一般性”原则.所谓“一般性”原则是指在描述地面上以及地面附近的物体运动状态时,一般选择地面作为参照物,或默认地面为参照物.我们生活在地面上,日常描述某个物体运动状态时,其实早已把地面作为“自然参照物”,而自己并没有意识到,比如“骏马奔驰”、“飞机起飞”、“滚滚长江东逝水”、“北风吹,雁雪纷纷”、“太阳东升西落”、“巍巍青山,岿然不动”、“地球同步卫星”等等.对我们来说,选择地面作为参照物,描述地面上以及地面附近的大多数物体的运动状态时,更符合我们的日常认知.例1如图所示,电影《闪闪的红星》主题歌的前两句歌词是:“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歌词中的“竹排”是以为参照物的,“青山”是以为参照物的.解析:本题中涉及到竹排、青山等物体.在第一句话中,研究对象是竹排,若以另一物体青山作标准,竹排是运动的(江中游),所以青山是参照物;在第二句话中,研究对象是青山,若以另一物体竹排作标准,青山是运动的(两岸走),所以竹排是参照物.我们一般认为竹排运动是理所当然的,因为竹排选择的参照物是地面;而说青山运动,有点匪夷所思,因为青山选择的参照物不是地面而是竹排,不符合我们的日常认知.如果都选地面作为参照物,那么竹排是运动的、青山是静止的.歌词中,只不过是词作者巧妙地将“青山”与“竹排”互为参照物,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具有诗情画意的动态意境罢了.二、“需求性”原则.参照物的选择虽然是任意的,但不能随意,有时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来选择恰当的物体作为参照物.例2 2012年6月,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手控交会对接成功.自动与手动对接的真正区别,就是最后那140米是否有人来操作飞船完成,航天员通过操作姿态和平移控制手柄,瞄准目标飞行器十字靶标,控制飞船逐步接近目标飞行器,直至对接机构接触,完成手控交会对接.这一过程中神舟九号是以为参照物的.解析:神九飞船和天宫一号飞行速度每小时超过上万公里,对接时要求接近的速度是0.2m/s,角度偏差1°之内,横向偏差在0.2m到0.3m.神九飞船必须以天空一号作为参照标准即参照物,才能完成交会对接,以地面作为参照物已经失去意义,无法满足需求.当然,这里所说的“神九飞船和天宫一号飞行速度每小时超过上万公里”是选择的地面作为参照物、“神九飞船接近的速度是0.2m/s”是选择天宫一号作为参照物.根据“需求性”原则选择参照物的还有“空中加油”时受油机以加油机为参照物、“风洞试验”中的飞机模型以“风”作为参照物等等.三、“方便性”原则.“方便性”原则是指从方便出发选择参照物以简化物体运动的研究.如果所选参照物不恰当,有时会使问题变得很复杂.例3一只木箱漂浮在水中,随平稳流动的河水向下游飘去.在木箱的上游和下游各有一条小船,两船到木箱的距离相等,当两船同时划向木箱,两船在静水中的速度相等并大于水流速度,那么()A.上游的小船会先打捞到木箱B.下游的小船会先打捞到木箱C.两船会同时到达木箱处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解析:(一)选择河岸(地面)作为参照物.设两船到木箱的距离为d,水流速度为v0,两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v,那么上游小船的速度就为v+v0,下游小船的速度为v-v0.假设经过时间t1上游小船能赶上木箱,木箱运动的路程为s0,上游小船运动的路程为s1.那么s1=(v+v0)t1;s0= v0 t1;s1=d+s0解得:t1=d/v同理可设经过时间t2下游小船与木箱相遇,木箱运动的路程为s/0,下游小船运动的路程为s2.那么s2=(v-v0)t2;s/0= v0 t2;s2=d-s/0解得:t2=d/v由于t1= t2,故应该选C.(二)选择流水作为参照物.木箱是静止的,两船的速度大小相等且到木箱的距离也相等,故它们到达木箱所用的时间就相等,即两船会同时到达木箱.很显然,该题若选地面作为参照物,涉及船速、水速,上游的船与木箱做追击运动、下游的船与木箱做相遇运动,运动情况比较复杂;若选流水作为参照物,则木箱是静止的,两船都向木箱做简单的匀速直线运动且速度相等,我们就很容易得到答案了.四、“同一性”原则.当研究多个物体相对运动时,分析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往往要选择同一物体作为参照物,这就是“同一性”原则.在例3中,有的同学会认为木箱随水顺流而下,而下游的船与木箱相遇所走的路程小于上游的船追上木箱所走的路程,由于两船速度相等,从而得出下游的小船先捞到木箱的结论.该结论当然是错误的,错误的原因就在于分析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没有选择同一物体作为参照物,“下游的船与木箱相遇所走的路程小于上游的船追上木箱所走的路程”这一运动过程所选的参照物是地面,而“两船速度相等”所选的参照物是河水.当研究多个物体相对运动时,我们应该从系统的高度去认识系统中各个物体的运动,即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要选择同一物体作为参照物,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总之,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时,无论是否提到参照物,参照物总是存在的,这就是参照物的客观性.虽然参照物的选择可以是任意的,但也是有原则的,我们要从符合日常认知、实际需求和简单方便等角度去选择合适、恰当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发表于《初中生世界》2013年第1-2期)。
八年级物理参照物讲解

八年级物理参照物讲解参照物在物理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或位置的基准点或基准物体。
在八年级的物理学习中,我们会遇到许多与参照物相关的知识,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参照物的概念以及它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一、参照物的概念参照物是物理学中用来描述物体运动或位置的基准点或基准物体。
当我们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需要选择一个固定不变的物体或点作为参照物,来判断其他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运动状态。
参照物可以是地面、建筑物、车辆等等,具体选择什么样的参照物要根据问题的需要来确定。
二、参照物的应用1. 描述物体的位置和运动参照物在描述物体的位置和运动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我们说某个物体在某个位置时,这个位置是相对于某个参照物来确定的。
比如我们说一辆汽车停在了某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是相对于地面来确定的。
同样,当我们说物体在运动时,我们需要一个参照物来判断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运动状态。
2. 计算物体的位移和速度在物理学中,我们经常需要计算物体的位移和速度。
位移是指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变化量,速度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变化量。
在计算位移和速度时,我们需要选择一个参照物作为基准点或基准物体。
通过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和运动状态的变化来计算物体的位移和速度。
3. 研究相对运动参照物也在研究相对运动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两个物体相对运动时,我们需要选择一个参照物来观察和描述它们的运动状态。
相对运动是指两个物体相对于彼此的运动。
通过选择一个合适的参照物,可以更清楚地观察和描述物体之间的相对运动。
4. 解释力和运动参照物还可以帮助我们解释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力是导致物体运动或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而参照物可以提供一个固定的基准来观察和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通过观察物体在不同力作用下相对于参照物的运动变化,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三、总结参照物在物理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或位置的基准点或基准物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描述物体运动情况时,如何选择合适的参照物
描述物体运动情况时,如何选择合适的参照物无论对初中学生还是对高中学生来讲都很重要。
许多学生往往因为参照物选择不当使问题变得复杂化,长时间陷入问题当中不能出来。
特别是在描述物体运动情况时,参照物的选择尤为重要。
如果参照物选择得当,不仅可以简化对物体运动的描述,便于研究物体运动的规律,更有利于问题的解答,简化解题过程。
下面我就描述物体运动情况时,如何选择参照物的问题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参照物的概念:
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人们事先选定的、假设不动的,作为基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一般不以研究对象为参照物)
参照物也叫参考物,它是为了确定物体的位置和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而被选作标准的一个物体或一组相对位置不改变的物体。
参照物是一个假定静止的物体,用来判断另一个或多个物体是在运动或静止。
参照物的选择可以是任意的,但是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参照物。
例如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通常选择地面作参照物或选择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作参照物,以方便观察物体位置的变化和描述物体运动情况。
二、参照物的特点:
1.客观性:宇宙中万事万物都是永不停息地运动着的,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
平时,我们说某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都是相
对另一物体(参照物)而言的,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时,无论是否提到参照物,参照物总是存在的,这就是参照物的客观性。
2.假定性:参照物只是假定不动而不是真的不动,与其它物体一样,它也处在永恒的运动之中,这便是参照物的假定性。
有同学认为,参照物就是不动的物体。
这种认识是完全错误的。
3.多重性(即相对性):由于确定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关键是看选择什么物体作参照物。
也就是说,对同一物体的研究是可以选取不同的参照物,当我们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时,对物体运动描述的结果也往往不同。
参照物变化了,物体的运动情况也变化了。
这便是参照物的多重性。
例如,坐在匀速行驶的客车中的乘客,若以车为参照物,则他们是静止的;若以路旁的树为参照物,他们则是运动的。
4.等效性:参照物是可以任意选取的。
从运动系学的观点来看,所有的参照物都是等效的,无优劣可言。
三、描述物体运动情况时,如何选择合适的参照物:
1.要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首先要选定一个标准物体——参照物。
但参照物的选择要方便观察被研究的那个物体的位置变化,即有利于描述物体运动情况,最好就近选择参照物。
例如有这样一个的问题:夜晚,我们常常看到月亮在云朵中穿行,判断月亮运动的参照物是?
a.月亮
b.地球
c.云朵
d.星星
就该问题而言,研究月亮的运动情况,选“云朵”作为参照物位置很近(就在月亮旁边),最方便观察月亮的位置变化,有利于描述月亮这个物体运动情况。
而选“星星”作为参照物,由于位置相对比较偏远,不方便观察月亮的位置变化,也不利于描述月亮这个物体运动情况。
既然选“星星”作为参照物不合适,那么选“地球”作为参照物就更不合适了。
所以该问题的答案应该是c。
2.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选择参照物时,一定要先弄清谁是研究对象,然后再选定谁是参照物。
以免混淆是非,张冠李戴。
例如:(1)电影《闪闪的红星》主题歌的前两句歌词是:“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试说明这两句歌词各是以什么为参照物来描述运动的?解析:本题中涉及到竹排、青山等物体。
在第一句话中,研究对象是“竹排”,若以另一物体“青山”作标准,竹排是运动的(江中游),所以青山是参照物;在第二句话中,研究对象是“青山”,若以另一物体“竹排”作标准,青山是运动的(两岸走),所以竹排是参照物。
(2)下面两种情况,各是以哪个物体为参照物,研究哪个物体的运动?
a.高速飞机俯冲飞行时,看到地面快速向他扑来;
b.夏天的夜晚在室外乘凉时,常可看到月亮在云中穿行。
解析:a.是以飞行员本人为参照物,研究地面的运动,研究对象是地面。
由于飞机与飞行员是一起运动的,也可以选飞机为参照物。
b.是以云为参照物,研究月亮的运动,研究对象是月亮。
3.参照物的选择还具有多重性,当我们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时,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的结果也会不同。
例如:学生甲和学生乙骑自行车以同向、同速行驶时,甲说乙在运动,乙却说自己没有运动。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因很简单,学生甲以路边的树木作为参照物认为乙在运动。
学生乙以学生甲作为参照物认为自己没有运动。
4.参照物的选择关乎对物体的运动情况的判断。
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被判断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有无位置的变化。
被判断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有位置的变化,则该物体是运动的;被判断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无位置的变化,则该物体是静止的。
例1:卡车和联合收割机在农田里并排行驶,说它们是运动的,你选什么物体为参照物。
解析:选大地为参照物,卡车和联合收割机相对大地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它们是运动的。
例2:看电视转播的百米赛跑时,我们常常感觉运动员跑的很快,但实际上他们始终处于屏幕上。
这是为什么?
解析:因为以跑道为参照物,运动员相对跑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运动员是运动的。
以电视为参照物,运动员相对电视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运动员是静止的。
四、选择参照物还应注意哪些问题:
(1)不能选研究对象做参照物,选择研究对象本身作参照物是没有意义的,这样选择的结果是物体永远静止。
(2)选择的参照物,它的位置不能离被研究的物体太远,要能看的见,看的清。
便于观察被研究的物体的位置变化,否则不利于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
(3)静止的物体可以选作参照物,运动的物体也可以选作参照物。
到底是选择静止的物体作参照物,还是选择运动的物体作参照物,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作者单位:宁夏银川市第二十五中学)
(责任编校:石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