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阳县临河镇总体规划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沭阳县、泗阳县、泗洪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沭阳县、泗阳县、泗洪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3.09.06•【字号】苏政复〔2023〕30号•【施行日期】2023.09.0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沭阳县、泗阳县、泗洪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苏政复〔2023〕30号宿迁市人民政府:你市关于沭阳县、泗阳县、泗洪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请示(宿政发〔2023〕92、93、94号)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沭阳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泗阳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泗洪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你市要指导各地认真组织实施,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化实施国家和省重大发展战略,着力将沭阳县建成中国花木之都、江淮生态经济区重要支点城市,将泗阳县建成江淮生态经济区新兴增长极、大运河畔美丽生态宜居城市,将泗洪县建成江淮生态经济区绿色创新实践基地、洪泽湖畔湿地生态旅游城市。
二、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
到2035年,沭阳县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80.3516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64.2106万亩,其中,易地代保任务2.0000万亩),生态保护红线不低于15.3948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控制在基于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1.3182倍;泗阳县耕地保有量不低于90.9617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82.4194万亩,其中,易地代保任务0.9000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206.4620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控制在基于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1.3266倍;泗洪县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97.3973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85.8000万亩,其中,易地代保任务1.0000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579.7447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控制在基于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1.3171倍。
泗阳县城市总体规划

泗阳县城市总体规划目录第一部分泗阳县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城市化与城镇发展战略第一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第二节城镇发展战略和城市化水平第三章城镇体系布局规划第一节城镇空间组织第二节城镇等级规模第三节城镇职能结构第二部分泗阳县中心城区总体规划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城区概况第一节地理位置第二节行政区划第三节自然条件第四节资源条件第五节历史沿革第六节社会经济第三章城区建设现状分析第一节建设用地现状第二节主要存在问题第四章城市性质和城市规模第一节城市性质第二节城市规模第五章城市总体布局第一节空间管制第二节布局原则第三节布局结构第六章土地使用规划第一节公共设施用地第二节居住用地第三节工业用地第四节仓储用地第七章规划实施措施第一部分泗阳县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第一章总则一、规划说明泗阳县的现状表明泗阳城镇化水平与市域经济水平基本协调,表现为经济发展水平与城镇化水平双重落后的特点。
城镇体系表现出中心城市的能级较低、城镇体系发育不全、城镇功能趋同、城市化水平较低且地域分布不均等特征。
因此,泗阳城镇体系面临着结构调整的任务,调整的目标是形成以泗阳为核心、镇乡为骨干、重点城镇为纽带、城乡协调发展的总格局,通过增强中心城市实力,壮大各级城镇的集聚规模,形成大小城镇分工明确、职能互补、结构合理的城镇新体系。
二、规划指导思想1、突出效益优先,兼顾公平发展;2、握全球化背景,增强城市辐射力;3、实事求是,因地制宜;4、遵循可持续发展,协调区域发展;5、强调规划的系统性、动态性和适应性。
三、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4月1日)2、《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规[1991]14号)4、《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建规[1995]333号)5、《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6、泗阳县近四年来已批准实施的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7、国家及省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和标准8、建设部《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9、《江苏省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要点》(苏建规(2000)298号)10、《江苏省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要点》(苏建规(2002)35号)11、《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1998—2020)》四、规划期限和范围规划期限:近期:2011年~2015年远期:2015年~2030年规划范围:泗阳县域,泗阳县区、城市规划区、泗阳中心城区,本规划调整重点为中心城区高速公路环内的范围。
泗阳县城市总体规划文本

泗阳县城市总体规划目录第一部分泗阳县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城市化与城镇发展战略第一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第二节城镇发展战略和城市化水平第三章城镇体系布局规划第一节城镇空间组织第二节城镇等级规模第三节城镇职能结构第二部分泗阳县中心城区总体规划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城区概况第三章城区建设现状分析第四章城市性质和城市规模第五章城市总体布局第六章土地使用规划第七章规划实施措施第一部分泗阳县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第一章总则一、区位分析泗阳,地处古泗水之阳。
位于江苏省北部,在东经118°20´~118°45′,北纬33°23´~33°58´之间。
东界淮安市淮阴区,南滨洪泽湖、北邻沭阳县,西南和西部与泗洪县、宿豫区、宿城区接壤。
县境东西距50公里,南北距70公里,全县面积1418平方公里。
其中陆地面积99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70.38%;水域面积42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9.62%。
泗阳地处黄淮平原,南临洪泽湖,京杭大运河、古黄河、六塘河、淮沭河等流域性河道流经县域,河流水系相对完善,为县域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良好条件;主要地表水环境质量基本达到功能区要求。
县域整体生态环境质量良好,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条件。
县境平原广阔,无山脉丘陵,古黄河堤内滩地为河床高漫滩,自西北向东南,横亘于平原之上,成为县境自然河流分水岭。
总的地势以黄河故道为脊背形分别向北、向南倾斜,县境大部分地面高程在12~17米之间。
穿城、三庄附近及成子湖东侧有低矮的垄岗。
泗阳位于徐州都市圈边缘地区,周边的核心城市主要有宿迁市、淮安市和徐州市。
宿迁,在徐州都市圈中分量较小,徐州都市圈的建立一方面加强了宿迁在区域的地位,但同时也使宿迁的发展面临着来自都市圈内部城市所引发的更大挑战;东陇海线的建设,大大提升了连云港和徐州的地位,使淮安陷入巨大的竞争压力之中。
因此,泗阳所在区域,其核心城市发展有限,同时,由于行政分割、空间距离等因素,核心城市对其市场和经济影响力相对较弱,属于被边缘化的地区二、规划说明泗阳县的现状表明泗阳城镇化水平与市域经济水平基本协调,表现为经济发展水平与城镇化水平双重落后的特点。
泗阳县城市总体规划

泗阳县城市总体规划目录第一部分泗阳县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城市化与城镇发展战略第一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第二节城镇发展战略和城市化水平第三章城镇体系布局规划第一节城镇空间组织第二节城镇等级规模第三节城镇职能结构第二部分泗阳县中心城区总体规划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城区概况第一节地理位置第二节行政区划第三节自然条件第四节资源条件第五节历史沿革第六节社会经济第三章城区建设现状分析第一节建设用地现状第二节主要存在问题第四章城市性质和城市规模第一节城市性质第二节城市规模第五章城市总体布局第一节空间管制第二节布局原则第三节布局结构第六章土地使用规划第一节公共设施用地第二节居住用地第三节工业用地第四节仓储用地第七章规划实施措施第一部分泗阳县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第一章总则一、规划说明泗阳县的现状表明泗阳城镇化水平与市域经济水平基本协调,表现为经济发展水平与城镇化水平双重落后的特点。
城镇体系表现出中心城市的能级较低、城镇体系发育不全、城镇功能趋同、城市化水平较低且地域分布不均等特征。
因此,泗阳城镇体系面临着结构调整的任务,调整的目标是形成以泗阳为核心、镇乡为骨干、重点城镇为纽带、城乡协调发展的总格局,通过增强中心城市实力,壮大各级城镇的集聚规模,形成大小城镇分工明确、职能互补、结构合理的城镇新体系。
二、规划指导思想1、突出效益优先,兼顾公平发展;2、握全球化背景,增强城市辐射力;3、实事求是,因地制宜;4、遵循可持续发展,协调区域发展;5、强调规划的系统性、动态性和适应性。
三、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4月1日)2、《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规[1991]14号)4、《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建规[1995]333号)5、《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6、泗阳县近四年来已批准实施的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7、国家及省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和标准8、建设部《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9、《江苏省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要点》(苏建规(2000)298号)10、《江苏省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要点》(苏建规(2002)35号)11、《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1998—2020)》四、规划期限和范围规划期限:近期:2011年~2015年远期:2015年~2030年规划范围:泗阳县域,泗阳县区、城市规划区、泗阳中心城区,本规划调整重点为中心城区高速公路环内的范围。
小城镇总体规划中的市政工程规划要点探讨

泗县县城总体规划(2008—2030年)

规划总则与发展战略第一章总则一、规划原则适度超前原则规划充分体现预见性与超前性预先考虑未来城市发展中的战略性问题发挥其对城市长远发展与整体发展的引导和控制作用。
区域整体原则从区域发展的角度分析泗县的优势和劣势以此来把握其城市职能、区域地位和作用。
凸现特色原则充分挖掘泗县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塑造城市特色、张扬城市个性。
动态弹性原则重视规划的延续性和可操作性有重点地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问题并协调好近远期发展规划。
可持续发展原则遵循环境保护利用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寻求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
二、规划范围县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泗县县域行政区划范围面积1787km2 规划区范围北至泗许高速在建东至草庙镇西清水沟南至新汴河南龙庙村西至陆庄、小李庄总面积约120km2。
三、规划期限近期2008—2010年中期2011—2020年远期2021—2030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总体布局规划图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与目标一、宿州市域统筹战略县泗县一城宿州互动带动经济整体腾飞使泗县成为宿州市东向发展战略前沿具备综合型职能的市域次中心城市。
二、县域城乡统筹战略强化县域中心城镇泗县县城、培育县域副中心城镇屏山镇以“双中心”的发展带动县域整体发展。
第三章区位与现状分析一、泗县区位分析泗县位于安徽省东北部黄淮海平原南端地处苏皖两省交界地带。
东部与泗洪县、北部与睢宁县接壤南部与五河县、西部与灵璧县为邻背靠中原地近东海是安徽省东向发展战略重点发展的23个县市区之一。
泗城位于泗县中部北纬33.23’东经117.52’南距合肥233km北距徐州124km东南距南京235km。
二、泗县城镇体系现状城镇体系现状泗县现辖15个乡镇其中包括泗城、黄圩、大庄、山头、刘圩、黑塔、屏山、草庙、长沟、墩集、丁湖、草沟12个镇以及大杨、瓦坊、大路口3个乡454个行政村城镇化水平195。
中心城镇主要集中分布在104国道、303省道和329省道等交通干线上县政府驻地泗城镇位于104国道和303省道的相交节点距离329省道较近基本形成了以泗城镇为中心其他各乡镇沿着主要交通线成“点轴式分布的格局。
泗阳县运河滨水城市景观规划设计计划书(可编辑修改word版)

泗阳县运河滨水城市沿岸景观风貌规划建议书——魅力泗阳系上黄金腰带一、项目概况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两大并重的具有中华民族文明象征性的大型奇迹工程:一个横穿东西,以蜿蜒雄伟姿态捍卫着农耕文明的安宁;另一个贯通南北,维系着全国经济、政治中心,奠定下千古封建王朝大一统的根基。
泗阳县就位于江苏省北部,中国八大名酒——洋河大曲自此发源,京杭大运河、古黄河穿境而过,全国四大淡水湖之一洪泽湖依膝而卧,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和两千年建县史的古老城市,西汉泗水国都城驻跸之所,中国唯一的“杨树之乡”。
本次运河滨水城市景观规划基于国际视野,为把大运河泗阳段打造成为“滨水城市、运河新城”为导向的世界级运河开发经典”,让世界了解大运河,让世界走近泗阳。
二、对泗阳县运河滨水城市的认识(1)变化的运河,永恒的节点运河的变迁,引起沿岸城市、村庄沧海桑田的变化,而千年不动摇的运河的节点——泗阳。
(2)运河文化,索绕心间运河孕育了运河文化。
每一条河流都有她的生命,而大运河的生命,就是大运河的文化——一条贯通南北经济、文化、艺术的廊道和舞台,一个运河人的家园。
运河因为运河人“生活”造就的文化,才会永远眷恋在人们心间……(3)泗阳运河,与时俱增作为大运河的节点——大运河泗阳段,也随着时代在不断变迁。
——发展大道运河桥、宿迁船闸、运河二号桥,也是京杭运河进入泗阳县主要标志。
三、机遇与挑战(一)机遇“千金易得,机遇难求”。
泗阳段运河在“神散形乱”的困境中迷失己久,21 世纪有望成为运河复兴,重新焕发神采的世纪。
京杭大运河“申遗”准备中2004 年7 月,第 28 届世界遗产大会在中国举办,会议传出,历经沧桑的京杭大运河将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新一轮县城总体规划的确定本次泗阳县运河沿岸景观风貌规划在县城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挖掘大运河内涵,整治运河两岸环境,结合沿岸文物古迹……体现江南水乡传统风貌和运河文化底蕴,使运河具有文化功能,商贸功能,旅游功能。
江苏省泗阳县城市水系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江苏省泗阳县城市水系环境综合整治规划设计任务书为彰显“滨水城市、运河新城”的独特城市魅力,利用泗阳县丰富的水系自然条件和水资源优势,挖掘水的潜力,展示水的魅力,将泗阳水系环境打造成“流动的水、生态的水、繁荣的水”,早日将泗阳建设成为“以两河风光、楚汉文化为特色,以纺织服装、精深木业和电光源为支撑的新兴中等工贸生态城市”,故编制此次城市水系环境综合治理规划。
一、项目概况泗阳县位于江苏省北部,隶属于地级宿迁市。
泗阳是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与黄金水道~京杭大运河的结点,是黄河与长江“两水”文化交汇的中端区域,是南京与徐州两大都市圈的叠加地带,处于长三角经济带、沿江经济带和东陇海经济带的交叉辐射区。
泗阳交通便利,水陆空交通网络四通八达,京杭大运河横贯东西,是经长江出海的水运通道。
泗阳因水而兴衰,水是泗阳最突出的自然资源,也是泗阳历史变迁的重要载体。
泗阳水系丰富,水网纵横,京杭大运河、古黄河、南包河、中包河横贯东西,泗塘河、泗水河、葛东河沟通南北,共同构筑了泗阳城市独特的自然滨水生态系统。
二、规划内容编制要求㈠规划内容⒈规划背景及概况;⒉城市水环境现状及分析,在对城区水环境现状分析的同时,尤其要对滨水区的建筑与水系关系现状存在的问题予以分析;⒊规划总论,包括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依据、目标、技术路线等方面;⒋城市水系规划总体框架;⒌城市水系沟通、疏通方案;⒍防灾减灾规划,主要包括水文分析、防灾规划、减灾规划以及实施措施等方面;⒎城市水环境保护与整治规划,包括水污染现状分析、水污染负荷预测及环境容量分析、生活垃圾治理规划等方面;⒏城市河道蓝线规划,包括水系的宽度,深度以及两侧防护绿地的宽度;⒐城市水环境生态景观恢复与建设规划,包括环境生态景观恢复规划、环境生态景观建设规划等方面;⒑土地开发利用与产业布局调整规划;⒒河流文化挖掘与景观游憩控制,包括自然景观与人文资源调查、景观功能分区开发与控制以及河流游憩分区控制等方面;⒓城市滨水用地功能分区,引导滨水地区功能的有序开发,提升滨水地带土地资源价值,满足市民亲水和休闲需求,促进水上旅游、滨水现代服务业等水经济发展;⒔城市滨水空间控制与引导,主要是对滨水建筑与水系的关系引导,包括对滨水建筑后退蓝线距离、建筑界面、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以及天际轮廓线等要素提出指导性意见;⒕城市滨水建筑控制与引导,主要是对沿河建筑的体量、高度、色彩、平面布局、底层控制以及建筑的造型和风格等要素提出指导性意见;⒖可达性与综合效益分析,主要包括规划实施时序、近期建设工程、远期目标、工程预算和综合效益这几个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泗阳县临河镇总体规划第一章规划背景一、临河镇建设特设魅力乡镇的需要在统筹城乡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为加强乡镇规划、建设、管理,改善乡镇生产、生活环境,促进乡镇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设具有浓郁文化特色的魅力乡镇,结合本镇实际,打造魅力乡镇。
二、现代化城镇规划管理的需要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实施,对城乡规划管理提出更高、更规范的要求,通过本次规划的编制,以便更好的引导,控制镇村发展,并将临河镇建设规划纳入现代化、法制化管理轨道。
第二章规划总则一、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村镇规划标准》、《村镇编制办法》建村[2000]36号;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4、《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0]36号;5、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的通知,建规[2002]204号;6、关于印发《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的通知(建规[2002]218号);二、规划年限本次规划的规划年限为:1、近期:2011-2015年2、远期:2016-2020年三、规划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遵循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产业支撑,提升乡镇辐射功能、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因地制宜、突出乡镇风貌塑造和建筑风貌特色,乡镇环境优美的原则。
按照政府引导、依靠群众,试点示范,综合全面推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四、规划原则1、尊重自然,科学重建坚持尊重规律、科学重建。
按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科学规划城乡布局,就近异地新建相结合,引导经济和人口合理布局,重塑主体功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可持续发展。
2、整体规划与逐步实施的原则充分重视可持续发展和对开发时序的研究,既满足远期城市建设要求,又充分考虑近期实施的可行性,实现近远期有机结合、高效协调的持续发展。
3、城乡统筹、因地制宜村镇体系规划要和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调整、剩余劳动力转移、乡镇企业的集中等紧密结合,相互促进。
4、传承文化,注重特色。
保护集镇地形地貌、自然肌理和历史文化,尊重健康的民俗风情和生活习惯,注重集镇生态环境的改善,突出地方特色,提高集镇环境质量和建筑建设质量。
第三章规划目标与重点一、规划目标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产业互动,城乡共荣。
统筹城乡,科学确定临河发展方向,统筹安排城镇及农村聚居点的空间布局和各项基础设施以及社会服务设施,合理确定城镇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各项用地的协调布局,促进泗阳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编制重点1、坚持合理布局,配套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则,符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它公害;加强乡镇绿化、镇容村貌和环境卫生建设;繁荣乡镇经济的要求。
2、坚持合理用地、节约用地,建设相对集中,紧凑发展,有效利用和节约用地和空间资源的原则,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的关系,近期建设和远期发展的关系,提高近期建设的可操作性和远期发展的适应性。
3、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原则。
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及有价值的历史遗存,尊重当地风俗民情及生活习惯,力求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突出个性。
第四章集镇概况一、泗阳县概况泗阳县地处苏北腹地,东界淮安市淮阴区,南濒洪泽湖,北邻沭阳县,西与宿城、宿豫区接壤。
县域总面积1418平方公里,境内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
全县设11个镇,5个乡、2个场,252个村(居)委会。
常住人口户数26.98万户,总人口100.4万人。
泗阳交通便利,水陆空路网四通八达。
京杭大运河贯东西,是经长江出海的水运通道。
325、245省道和徐宿淮盐高速穿境而过,与京沪、宁连高速公路交汇。
新长铁路使泗阳与“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连云港及长江三角洲诸多开放城市相连。
县城向西85公里即达徐州观音国际机场,向东30公里连接京沪高速公路,向东北仅半小时便到淮安涟水机场,向南两个半小时到南京,四小时到上海。
二、临河镇概况临河镇位于泗阳县城西南,北依京杭运河,西、南与宿城区中扬镇、仓集镇接壤,东邻众兴镇。
325省道、徐宿淮盐高速公路和在建的宿淮铁路穿境而过,交通便捷。
全镇总面积58.72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总人口4.8万。
临河镇利用邻近县木业园区优势,以木求缘,以木招商,先后引进江苏凯瑞帮木业有限公司等3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大项目。
三、现状存在问题1、现状建筑大部分以一层砖房为主以及棚屋、小面积的石头房和木房及砖房,两层以上砖混或框架建筑少。
2、公共建筑特色不突出,现状公共建筑造型简单,建筑缺乏特色,现有形象难以体现地域特色,很难适应新形势下旅游业的发展。
3、街道景观单调,绿化少。
4、基础设施不完善,影响乡镇形象。
第五章规划布局一、规划思路与布局结构根据现状情况,配置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设施,使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能够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用地布局规划1、居住用地规划(1)、规划原则1)根据集镇结构特点,为方便生活、有利生产、居住用地相对集中的原则。
2)居住用地选择环境条件好、布局相对完善、生活服务设施配套方便的地段布置。
3)依据集镇环境特点,打造生态环境优美的居住环境。
(2)、布局规划规划居住用地20.38公顷,占城镇建设总用地的16.17%。
规划依托城镇的中心,设置集中的居住组团,在保持现状居住用地基本格局的基础上,逐步对规划区内的危房、农房进行综合改造。
新建居住建筑采用行列式布局,新建户数为1014户,新建居住建筑面积96400平方米。
2、公共设施用地(1)、规划原则1)形成合理、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网络系统。
2)充分考虑镇区在区域中的传统地位,考虑各类公共设施的性质特点和要求,合理布置各类设施用地。
(2)、布局规划规划公共设施用地2.92公顷,占城镇建设用地的2.86%。
①行政管理用地保留镇政府用地。
布局方式为院落围合式布局,新建镇政府建筑面积为4740平方米。
②教育机构用地保留中小学用地。
③医疗保健用地保留卫生院用地,适当扩大用地规模,完善软硬件设施,提高医疗水平,以满足人们日常就医需求,建筑面积为1855平方米。
④商业、金融用地商业、金融用地相对集中布置,布局在城镇中心位置,提高档次,带动城镇商贸的集约发展,形成城镇商贸中心。
3、工程设施用地规划公用工程设施用地1.62公顷,占城镇建设用地的1.21%。
(1)、环卫设施用地布局规划在场镇内河流旁边布置一处垃圾转运站,占地面积230平方米。
将生活垃圾进行统一收集,另在选址建小型垃圾掩埋场,进行掩埋或堆肥,选址应控制防护距离避免污染水体。
(2)、加油站、停车场用地布局在现状基础上保留并适当扩建原有加油站,占地1040平方米。
停车场各单位应建内部解决。
第六章道路交通规划一、现状概况现状交通:临河镇位于泗阳县城西南,北依京杭运河,西、南与宿城区中扬镇、仓集镇接壤,东邻众兴镇。
325省道、徐宿淮盐高速公路和在建的宿淮铁路穿境而过,交通便捷。
二、规划原则1、规划与现状用地相结合,近期、远期相结合。
2、城镇路网与区域内的过境交通相衔接。
3、道路规划与道路性质与环境相适应,与城区景观相协调。
三、路网结构本次规划道路以现状的村镇道路为基础组织镇区的道路系统,在满足技术规范的前提下,充分结合现状和自然地形进行设计,以便于规划的实施和管理,最终在木苏乡形成该乡发展规划的道路格局。
四、道路等级及红线宽度三级路: 红线宽度 (10米)五、停车场、广场规划原则1、停车场宜根据停车特性及需求来确定停车场车位、形式与停车容量。
2、尽可能分散宜多处布置,应避免在交通干道交叉处设置停车场出入口。
3、大型公共建筑附近必须设置地上或地下停车场,其设置应与建筑一样位于道路的同侧;对于人流量较大、车流聚集的公共活动广场、集散广场,宜分区就近分散安排停车场;在商业文化街和商业步行街,可结合用地条件,适当集中安排停车场地。
4、停车场的出入口不宜布置在人行横道,桥、隧引道处,也不宜布置在主干道上,最好布置在次干道或支路上,然后通过次干道或支路使车辆进出,避免与主干道上车辆间的相互干拢。
六、主要技术经济指标1、平曲线半径主路最小平曲线半径30米;支路最小平曲线半径10米。
2、道路纵坡规划道路最大纵坡小于等于8.0%,最小纵坡大于等于0.30%,该乡道路均满足道路设计规范。
3、交叉口控制缘石半径主路与支路相交≥5米,支路与支路相交≥3米。
第七章管线工程规划一、给水工程规划规划区现已形成一定的供水条件,现建有高位水池一个,目前基本能满足生活用水需求。
城镇供水存在的主要问题:1、现状高位水池容量和部分管线管径偏小,且管网供水可靠性较差,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已不能满足居民生活生产的用水量需求。
2、缺乏必要的水净化处理设备,消毒设施和除砂、防浑浊设施,造成饮水不安全。
3、镇区尚未完善消防设施,且主供水干管管径偏小,将严重制约城镇发展。
2、用水量预测按单位用地用水量指标和“不同性质用地用地用水量指标”进行用水量预测。
取时变化系数kh=2.0,则整个规划新区用水量约为230m3/d。
3、供水水源全镇已基本实现户户通自来水。
4、管网布置给水管道沿规划道路布置,为提高供水可靠性,给水干管采用环状与树状网相结合地布置方式,在规划区边缘地带和内部采用树枝状管网5、水压及消防给水系统采用生产——生活——消防共网方式,低压制供水。
消防用水量按同一时间火灾次数1次,一次灭火用水量10升/秒,按两小时消防延时来校核给水系统。
消防用水量72吨,贮存于高位贮水池内。
区内根据需要布置室外消火栓,道路上其间距不大于120米,在住宅组团内可增设消防水池。
二、排水工程规划规划镇区用地呈带状分布,已建道路采用明沟排水,没有形成完善的雨污分流系统,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尚无污水处理设施,对环境影响较大。
2、排水体制规划镇区排水采用雨污分流制。
3、污水工程规划(1)污水量预测本规划区用水量构成基本上为市政生活用水量,规划考虑按相应生活用水量的80%计,预测本规划区产生的污水量约184m3/d。
(2)污水处理本规划区建设规模较小且相对集中,经过经济技术对比后建议分组团采用沼气净化池进行生活污水和粪便的处理,净化处理后的污水由污水管收集后排入河流下游,部分也可用于农灌。
(3)污水管道布置从每户住宅出来的污水支管管径为D200,污水干管管径为D300。
污水管的坡度不低于0.003。
(4)水力计算及管材污水管道计算采用转输流量法,污水管材采用钢筋混凝土圆管(n=0.014)。
(1)雨水量计算由于整个泗阳县都无暴雨强度公式,因此选用大气气候及降雨情况相似的淮安天水暴雨强度公式:37.104+33.386LgTEi= ———————————(t+18.431)1.131重现期TE取1年,由于地形坡度不大,因此地面积水时间取7分钟,径流系数取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