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权的高度集中

合集下载

明朝的社会阶层

明朝的社会阶层

明朝的社会阶层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期间社会结构呈现出明显的阶层特征。

本文将从皇权阶层、士人阶层、农民阶层和商人阶层四个方面对明朝社会的阶层状况进行探讨。

一、皇权阶层明朝的皇权阶层位居社会最顶端,由皇帝及其亲属组成。

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权力几乎没有任何制约,象征着神圣的天命。

皇帝下设官员体系,按照职责不同,分为中央官员和地方官员两个层面。

中央官员由内阁成员组成,掌管朝政,决策重大事务。

地方官员则分为州县官员和乡村官员,负责管理本地区的事务。

作为拥有最高权力的社会阶层,皇权阶层享受着特权和豪华,同时也承担着巨大的责任和压力。

二、士人阶层士人阶层是明朝社会的精英阶层,他们以读书为门径,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职,成为朝廷官员,享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特权。

士人阶层主要由文官和武官组成。

文官是以文学才能著称的士人,他们在朝廷中从事行政、管理、文化教育等工作。

武官则是拥有军事实力和军事技能的士人,负责维护国家安全和治理边境地区。

由于科举考试的存在,士人阶层具有一定的社会流动性,有些出身寒微的人也可以通过努力读书,获得高官厚禄。

三、农民阶层农民阶层是明朝社会中最广大的阶层,也是社会经济的中坚力量。

大部分中国人口都是农民,他们以耕种土地为生,为官员纳税,为国家提供稳定的粮食供应。

农民阶层在家族关系中较为封闭,多数人对政治和社会的变化了解有限。

他们的生活主要依靠农业收入,务农的技艺和经验代代相传。

在明朝,农民受到了一定保护,有些法律规定保护他们的权益,但也存在着地主剥削、赋税过重等问题。

四、商人阶层在明朝社会结构中,商人阶层的地位相对较低,受到轻视和排斥。

士人崇尚“读书做官”,认为商人以谋取经济利益为目的,缺乏忠诚和高尚的品德。

明朝设立了上千个行会,对商人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使他们的发展受到限制。

然而,在明朝的经济蓬勃发展时期,商人阶层逐渐壮大,通过贸易、手工业和金融活动积累了财富。

明代社会文化特点

明代社会文化特点

明代社会文化特点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它的社会文化特点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特点。

一、皇权的集权化明代是一个皇权高度集中的朝代。

明朝建立初期,朱元璋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手段消除了其他势力的威胁,确立了他的绝对统治。

他将自己定为太上皇,行使至尊无上的权力。

在朱元璋统治后期,明成祖继续加强了皇权的集中,通过政治制度、加强监察等措施来巩固他的统治地位。

在明代皇权集中的同时,宗室、豪强、地方势力的力量被削弱。

二、乡试制度的实行明代推行了乡试制度,这是中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

乡试是每年在各地举行的一次考试,考生需通过乡试才能参加更高级的会试和殿试。

乡试的推行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参与到官员选拔中,打破了过去世袭地主士大夫家族的垄断,提高了社会流动性。

三、科举制度的延续明朝继承了唐宋时期的科举制度,它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

明代的科举制度严格而复杂,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

科举制度在明代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官员的选拔标准更加科学,考试内容更加全面。

科举制度的实行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和能力,确保了政府的稳定运行。

四、农业经济的繁荣明代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明初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重振农业,减轻农民的负担,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他还设置了一系列的水利设施,提高了灌溉效率,增加了农田面积。

此外,明代还进行了大规模的封建土地,确保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增加了农民的积极性。

农业的繁荣为社会的稳定和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五、社会等级制度的固化明代社会等级制度的固化比较明显。

明初,朱元璋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确立了士农工商的社会等级划分,并通过法律手段限制不同阶层之间的通婚和交流。

这种社会等级制度的固化在明代后期更加严重,官僚地主阶级的地位和特权进一步加强,使得社会不平等现象加剧。

六、文人士大夫文化的繁荣明代是中国文人士大夫文化繁荣的时期。

在明代,士大夫是中国社会的核心阶层,他们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僚体系,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

七年级历史下册《明朝皇权的高度集中》课件

七年级历史下册《明朝皇权的高度集中》课件

(
常遇春
最封置璋屡义 高为百在立, 行左官应战英徐 政相,天功勇达 长国战 。善, 官 , 功 今 一 战 22 南 。成卓 三,岁 京 为著 六富随 明的称四于朱 政徐吴年谋元 权达王朱略璋 的被,元,起
( ) 徐达
政机朱年南 大构元元京 权进璋朝称一 于行对灭帝三 一全中亡,六 身面央,建八 。改和明立年 革地统明朱 ,方一朝元 集政全。璋 军权国同在 。
联系前面所学知识,比较一
下明朝和唐朝的科举考试,指出
它们有何不同之处。
课本P080.畅想天地
①内容:明朝科举考试限于四书五经;唐朝主要 考儒家经典、诗赋政论等,内容全面。 ②观点:明朝八股取士限于程朱理学观点,应考 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唐朝可发挥个人见解。 ③文体形式:明朝答卷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僵 化呆板;唐朝不限于文体。 ④影响:明朝八股取士,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不利于社会进步,以消极影响为主;唐朝科举考 试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调动了人们积极 进取的精神,提高了官吏的素质,有利于社会进 步,以积极影响为主。
明太祖朱元璋(1368-1398年在位)
行省何时实行?三司的职能是什么? 废行省设三司有何作用?
职能见课本 P077 下,作 元世祖时 用见课本P077中大字
丞相一职在封建社会最早设 置于何时?职能是什么?有 何作用?
战国 辅助皇帝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国政
胡惟庸案大捕杀
锦衣卫木印
锦衣卫
明朝前期采取的加强皇权的措 施中,你认为哪一条最特别?谈谈 你的理由。
课本P080.畅想天地
①废丞相最特别:…… ②厂卫制度最特别: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王朝统治 者,加强皇权一般是采取三个方面的措施,一是 分散相权,二是分散地方权力,三是加强思想控 制。但明朝统治者除此之外,还设立锦衣卫、东 厂、西厂特务机构,以便监视官吏,镇压人民。 厂卫由皇帝直接控制,使皇权空前加强,所以厂 卫制度最特别。 ③八股取士最特别:…… (任选一点分析)

明朝的中央制度

明朝的中央制度

明朝的中央制度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时期,其中央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明朝的中央制度涉及到政治、军事、财务和司法等方面,对于国家的治理和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明朝的中央制度的组成、特点和影响。

一、组成明朝的中央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内阁、六部、亲王、兵部、工部等组织。

1. 皇帝明朝的皇帝是中央制度的核心,拥有最终的决策权和统治权。

皇帝扮演着统一国家、领导政府、协调各方势力的角色。

2. 内阁内阁是明朝的最高行政机构,负责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内阁由首辅、次辅和侍读等高级官员组成,他们通过讨论和建议,为皇帝提供政策和决策信息。

3. 六部六部是明朝的各部门,包括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和工部。

六部分别负责各自领域的管理和运作,如人事任免、国内外事务、财政税收、军事、司法和工程建设等。

4. 亲王亲王是皇帝的家族成员,通常由皇帝的儿子或其他亲属担任。

亲王在地方行政和军事方面享有相对的权力,被视为地方上的代表和统治者。

5. 兵部兵部是明朝的军事机构,负责军队的组织、编制、调遣和军费的调配。

6. 工部工部是明朝的经济建设机构,负责监督和管理公共工程、水利和交通运输等重要领域。

二、特点明朝的中央制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君主专制明朝是以皇帝为中心的专制国家,在政治制度上强调皇权至上。

皇帝的权力具有高度集中和集权性质。

2. 官僚制度明朝的中央制度采用官僚制度,重视文官的管理和选拔。

官员的职位和晋升由考试和评定等制度来决定,强调遵守制度和规范。

3. 官民关系明朝的中央制度注重官民关系的平衡和互动。

明代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百姓的利益,如实行农村政策、减轻负担、加强教育和维护社会稳定等。

4. 中央和地方权力的分配明朝的中央制度尽力保持中央和地方权力的平衡。

地方官员在地方事务中有一定的自主权和行动空间,但也受到中央的监督和控制。

三、影响明朝的中央制度在当时的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 统一和稳定明朝的中央制度保障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复习资料第14课明朝的统治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复习资料第14课明朝的统治

⼈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复习资料第14课明朝的统治义务教育基础课程初中教学资料第14课明朝的统治知识点⼀:明朝的建⽴1、背景:(1)元朝末年,政治腐败,各级官吏竭⼒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

(2)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江淮地区,出现了多⽀反元队伍。

其中,朱元璋的队伍由东南向北进军,势⼒不断壮⼤。

2、明朝建⽴时间:1368年建⽴者:朱元璋(明太祖)明太祖(1368-1398年在位)都城: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年号:洪武3、元朝灭亡1368年,明军攻占元⼤都,元灭亡。

明朝疆域图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1、原因: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分权和朝⾂的权⼒过⼤所致2、⽬的:巩固统治3、措施:(1)在中央,撤中书省,废丞相,权分六部;提升吏、户、礼、兵、刑、⼯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在地⽅,撤⾏中书省,设三司;将原来⾏中书省的权⼒⼀分为三,互不统属,从⽽使⾏中书省的权⼒分散;先后分封诸⼦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巩固皇室。

(3)改⾰军事机构,五军都督府与兵部相互制约。

把原来的⼤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可以直接掌握军事⼤权。

(4)设特务机构锦⾐卫、东⼚和西⼚等。

——“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

”锦⾐卫由皇帝直接指挥,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后来,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设⽴了同类机构东⼚。

这两个机构合称“⼚卫”,成为皇帝的⽿⽬和⽖⽛。

锦⾐卫印锦⾐卫印是专司皇帝仪仗的亲军,后发展成为特务机构.锦⾐卫印为⽊质印信,印⾯边宽11.5厘⽶,印⾯厚1厘⽶,通⾼4厘⽶.印⾯篆刻"锦⾐卫印",背⾯刻"成化⼗四年三法司置".三法司指名代刑部,监督院和⼤理寺等三个司法监察机构,当时凡遇到重⼤要案,都由这三个部门会审.根据"三法司置"这四个字,可知此印是三法司会同刻置的.⼩故事⼤道理:洪武年间,⼀次,⼤⾂宋濂在家中请客,第⼆天明太祖问他:“昨天喝酒了吗?请的哪⼏位客⼈,吃的什么菜?”宋濂⼀⼀如实回答。

人教版初中历史新旧教材对比分析——以《明朝的统治》为例

人教版初中历史新旧教材对比分析——以《明朝的统治》为例

人教版初中历史新旧教材对比分析——以《明朝的统治》为例摘要:自2016年部编初中历史教材问世以来,对新教材的研究就没有停止过,本文以《明朝的统治》为例,通过对新旧两个版本的教材对比,来分析部编初中历史教材的特点。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材;对比自《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颁布以来,关于着手编写新版初中历史教材的工作就紧锣密鼓地展开。

2017年秋季学期,全国所有地区初中一年级使用部编教材,在2018年覆盖初中一、二年级,2019年所有年级全部使用部编教材。

在部编历史教材投入使用的一年多以来,引起了许多学者和中学一线教师对其分析研究。

本文拟对新旧两个版本的初中历史教材进行对比,以《明朝的统治》一课为例,发现新旧版本初中历史教材的不同之处。

一、新旧教材对比新编的初中历史教材相对于旧版教材,无论是在内容的选取上还是在编写体例上来说都进行了一定的调整。

新教材在编写体例上采用“点—线”结合的方式。

“点”是指重要的历史事实,“线”是指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以“线”穿“点”,以“点”连“线”,使学习内容依据人类历史发展的阶段和顺序,循序渐进地展开。

在内容的选取上,新版教材对各阶段的历史都选定了突出的主线,以显示历史发展的主题和关键问题,并围绕各时期的主线遴选史事。

本文以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为例,对比分析新旧教材出现的变化。

部编初中历史新教材在《明朝的统治》一课中与旧教材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为“两改两增一删”。

“两改”表现为一是朱元璋图像的更改,旧教材朱元璋的图像选用的图片是明太祖的黑白简笔画像,脸型较为符合历史中对朱元璋的印象(鞋拔子脸),而新教材选取的是朱元璋的彩色画像,脸型较为圆润,跟旧教材中朱元璋完全两个不同的形象。

二是减少了明朝特务政治篇幅。

旧教材中对明朝的特务系统,除了正文的一段文字外,还用了两大段文字来描述明朝的特务人员遍布朝野上下。

而新教材中只用了一小段文字来描述明朝的特务机构,但除了提及旧教材中的锦衣卫外还提及了东厂,东厂也是特务机构的组成部分。

明朝与清朝的皇权制度比较

明朝与清朝的皇权制度比较

明朝与清朝的皇权制度比较比较明清皇权专制程度吴钩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说:“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若论汉、唐、宋诸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其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

”明清可谓是传统皇权制度专制程度最高的历史时期。

那么如果将明王朝与清王朝拿出来比较,究竟哪一个王朝的皇权制度更加专制一些呢?1、明代皇帝,从朱元璋开始,对士大夫表现出极大的不尊重,廷臣被打屁股是常有的事情(有意思的是,明代士大夫冒死进谏的劲头非常强大)。

清代打大臣屁股的事情少得干了,但大臣在人格上更矮化,满臣自称奴才,汉臣则连称奴才的资格也没有,“多叩头、少说法”,这是大清官场的流行风气。

明朝在肉体上羞辱士臣更厉害一些,清朝在精神上奴役士臣更高明一些。

2、明代废宰相,设内阁,内阁只不过是皇帝的文秘与顾问班子,无决策、行政之权,非政府首脑,六部直属于皇帝,旧制中“权归人主,政出中书”的分权结构不复存在。

清代闲置内阁,尊其位削其权,另设军机处,军机处的性质还是皇帝的文秘与顾问班子,人主乾纲独断。

但明内阁犹有封还诏命之权,军机大臣却完全是皇帝的肉喇叭。

在中枢权力设计上,清王朝的专制程度甚于明王朝。

3、明代的皇位继承,需遵循礼法,朱棣夺侄儿皇位,命方孝孺草拟诏书,孝孺拒不草诏。

朱棣认为他当皇帝是“朕家事耳”,但这一“家天下”的论调,明儒是不予承认的。

万历帝想立他宠爱的郑贵妃所生皇子(非长子)为皇储,为大臣所反对,皇帝与大臣抗争多年而不能如愿。

清代皇帝却发明了“秘密建储制”,究其实质,这是将“国本”当成了皇室的私器,从此皇位的继承既不受礼法约束,也不容士大夫置喙,全凭在位的帝王说了算,他说传给谁就给谁;他要谁为大阿哥,谁就是大阿哥。

4、明代尽管皇权高度集中,毕竟还保留了若干具有约束皇权性质的制度,如六科给事中尚有“科参”、“封驳”之权,即皇帝诏书必下六科,给事中如果持反对意见,可以驳回;清代虽设给事中,但对朝廷诏旨已无权封驳。

明朝的体制与行政机构

明朝的体制与行政机构

明朝的体制与行政机构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体制与行政机构在当时具有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探讨明朝的体制和行政机构,以展示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组织和管理方式。

一、皇权集中的体制明朝的体制以皇权集中为核心,皇帝是最高统治者,掌握着绝对的权力。

皇帝的权威来自于其祖先的传统和天命的威信,被认为是天地间的代表。

皇帝在政治上具有最高的决策权,他领导中央政府,统揽朝政。

皇帝的权力通过一系列的行政机构来实施和管理。

二、行政机构1. 内阁内阁是明朝最重要的行政机构之一,由内阁学士和其他官员组成。

内阁学士是皇帝的亲信重臣,负责参与制定政策和处理重要事务。

内阁设有东阁和西阁,分别负责文书和军事事务。

内阁在明朝的政治决策和行政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 六部明朝的六部是行政机构中的核心部门,分别是吏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和户部。

各部门负责不同的职能和领域,如人事管理、外交事务、军队组织、司法审判、水利工程和财政管理等。

六部的设置和职责明确,为明朝的行政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3. 都察院都察院是明朝的监察机构,主要负责监督地方行政官员的履职情况和处理官员的不法行为。

都察院的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命,担负着察访地方官员和听取民众诉求的重要职责。

都察院在维护明朝政权的稳定和廉政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4. 东厂和西厂东厂和西厂是明朝特殊的秘密情报机构,负责监视和打击政治敌对势力以及维护国家安全。

东厂主要负责内务,西厂主要负责外务。

这两个机构的存在体现了明朝政权的高度紧张和警惕,也反映出皇权的掌控力。

三、地方行政机构除了中央行政机构外,明朝还设置了地方行政机构,以管理各省、州和县的事务。

地方行政官员由中央政府任命,分为巡抚、布政使、按察使和知府等级。

他们负责执行中央政策、维护地方治安和促进经济发展。

地方行政机构在明朝的政权稳定和地方治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结语明朝的体制与行政机构体现了当时中国政治组织和管理方式的特点。

皇权集中的体制下,行政机构的设置和职责明确,旨在支持皇权的行使和政务的管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明朝皇权的高度集中》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明朝的建立的基本史实;掌握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2.通过材料分析,学会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解答问题的能力。

3. 正解明朝君权的加强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影响。

【课前预习案】
完成课堂作业
【新课学习】
1.明朝的建立
(1)背景
(2)时间建立者都城
2.明朝皇权加强的措施:
合作探究一:
材料1:元朝在地方设立中书省,统管地方的行政、财政和军事,职权极重;明太祖下令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

三司长官地位平等,共商一省政务,最后归皇帝领导。

材料2:胡惟庸主政时间最长、权最重。

任相七年,权势显赫,遇事专断,并毒害御史中丞刘基(即刘伯温)。

朱元璋多次颁布诏令,规定功臣权限。

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丞相胡惟庸称其旧宅井里涌出醴泉,此为祥瑞,并借此邀请明太祖朱元璋前来观赏。

朱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华门时,太监云奇紧拉住缰绳,急不能言,拼命指向胡家。

朱元璋感觉事态严重,立即返回,登上宫城时,发现胡惟庸家上空尘土飞扬,墙道都藏有士兵。

太祖大怒,以“枉法诬贤”、“蠹害政治”等罪名,当天处死胡惟庸。

此后,朱元璋罢丞相,废除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材料3:明朝洪武(明太祖朱元璋年号)年间,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中宴请宾客。

第二天,明太祖问宋濂,昨天请了些什么人?做了些什么菜?喝了什么酒?宋濂如实回答。

明太祖听后说:“你说的全对,没有欺骗我。

”说完,拿出一张图。

宋濂一看,是昨天家中宴请宾客的座位情况,不禁吓出一身冷汗。

请问:
(1)明朝在中央、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上与元朝相比有何区别?这样设置对皇帝有何好处?
(2)朱无璋为什么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
合作探究二:
各抒已见:
如果人类能够穿越时空,你愿意穿越到明朝吗?
课后拓展:
明朝厂卫制度
提起明朝就不得不提起厂卫,所谓厂卫就是东厂、西厂与锦衣卫的合称。

而一提到厂卫就让人联想起恐怖的特务组织,暗杀,陷害,冤狱等等残酷的镇压手段,似乎明朝276年百姓都一直生活在这种白色恐怖之下。

锦衣卫是由皇帝直接管辖,朝中的其他官员根本无法对他们干扰,因而使得锦衣卫可以处理牵扯朝廷官员的大案,并直接呈送皇帝。

所以,朝中官员多畏惧锦衣卫。

但是,锦衣卫的刑讯范围只针对官员士大夫,所以一般不会审讯以及捉拿普通百姓。

普通的百姓刑、民事案件只通过正常的司法进行处理。

东厂的行政长官为钦差掌印太监,全称职衔为: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简称提督东厂,尊称为“厂公”或“督主”。

初设时由司礼监掌印太监兼任,后因事务繁杂,改由司礼监秉笔太监中位居第二、第三者担任。

东厂的属官有掌刑千户、理刑百户各一员,由锦衣卫千户、百户来担任,称贴刑官。

隶役(称掌班、领班、司房,共四十余人)、缉事(称役长和番役)等军官由锦衣卫拨给。

厂卫的出现并非是针对百姓的特务机构,其本质就是一个对官员进行监督的监察机构,但是在某些特殊时期被人利用从而成为了排除异己的工具,有人认为明朝亡于厂卫,但如果仔细想想厂卫作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不可能因为他的出现而导致王朝灭亡,也不会因为他的消失而避免王朝的灭亡,明朝的灭亡不仅仅是某一个因素造成的,而是整个国家机器都已经腐朽不堪了,皇帝也不会因为拥有厂卫这种特殊机构就能够保证王朝的千秋万。

八股制度
八股文也称“时文”、“制议”、“八比文”。

题中每篇的起股到束股四个部分,都有两股互相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所以叫八股文。

八股文是明清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

八股文专讲形式、不注重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

八股取士明朝选拔官吏沿用科举制度。

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

明朝统治者用“八股取士”来禁锢知识分子思想。

考中做官的,很多成为皇帝的忠顺奴仆。

明朝的科举考试分三级进行。

省级考试叫乡试,及格者称为举人;举人到京参加会试,合格者称为贡士;贡士再参加皇帝主持的殿试,考中者称为进士。

进士的前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

中举的知识分子,都能享受一些特权,可以免除差役和税粮,进士都有官做。

但是,这些人很多是没有真才实学的迂腐儒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