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抗虫性机理

合集下载

2019陈晓亚院士课题组发现植物抗虫调控新机制精品教育.doc

2019陈晓亚院士课题组发现植物抗虫调控新机制精品教育.doc

陈晓亚院士课题组发现植物抗虫调控新机制从发芽生长到开花结实,植物要面对不同种群、日益频繁的害虫侵袭,而过于活跃的防御反应大量消耗物质与能量,影响植物正常的生长发育。

那么,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是如何调节自己的抗虫反应呢?已知动物和人在一生中免疫反应由盛到衰,这一现象被称为免疫衰老。

一个有趣的问题是,植物抗虫抗能力是否也会衰退呢?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陈晓亚院士课题组在一项研究中发现了植物抗虫反应的这种时序性变化及调控机制。

1月9日晚上6点,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

茉莉素是最重要的植物抗虫激素。

在正常情况下,茉莉素信号处于静止状态。

当植物遭受昆虫袭击时,一类被称为JAZ 的蛋白迅速降解,释放茉莉素信号从而激发抗虫反应。

陈晓亚、毛颖波领导的课题组分析了模式植物拟南芥在不同生长期的抗虫能力,发现防御响应由强变弱,但抗虫性却由弱变强。

这种相反相成的抗性变化是如何调控的呢?通过与该所王佳伟课题组合作,研究人员发现微小核酸miR156在茉莉素信号输出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毛颖波研究员解释说,miR156被称为植物的年龄因子,其水平随着植物的生长稳步下降,导致所靶向的SPL蛋白含量逐渐升高,促进植物的成熟并最终进入生殖期开花结果。

研究发现,SPL能够与防御开关蛋白JAZ结合并阻碍其降解,导致抗虫反应弱化。

既然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抗虫反应呈衰减趋势,又是什么使得成年期植物反而更加抗虫呢?俗话说“姜是老的辣”,老植物可能积累更多的有生物活性防御化合物。

这启发了研究人员对拟南芥中的次生代谢物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抗虫成分(如芥子糖苷)的确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稳定积累,不断充实植物的组成性、持久性抗虫能力,从而弥补了抗虫激素信号的衰减。

“虫害是农业生产和林木保护的巨大威胁,不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大量使用农药还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陈晓亚表示,这项发现不仅揭示了植物精妙的抗虫机制,对设计更加科学合理的害虫防治策略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抗虫棉的原理还能有啥应用

抗虫棉的原理还能有啥应用

抗虫棉的原理还能有啥应用1. 抗虫棉的原理抗虫棉是一种经过基因改良的棉花品种,其具有抗虫能力,能够抵抗害虫的侵害,从而减少农药的使用。

抗虫棉的原理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1.基因改良:抗虫棉是通过遗传工程方法,将某些具有抗虫能力的基因导入到棉花基因组中,从而使得棉花具备抗虫性。

这些基因可能来源于其他抗虫植物或昆虫。

2.毒素产生:抗虫棉中的基因能够编码产生特定的毒素,这些毒素能够杀死或阻止害虫的生长和繁殖。

常见的毒素包括杀虫蛋白和抗虫蛋白等。

3.抗虫咬食:抗虫棉中的基因改良使得棉花更加抗虫的同时,也能减少害虫对棉花的咬食程度。

这是因为抗虫棉中的基因使棉花具有更加坚韧的纤维和外壳,不容易被害虫啃食。

4.抗虫激素:抗虫棉中导入的基因可以促使棉花产生一些特殊的抗虫激素,这些激素能够干扰害虫的生长和发育过程,从而降低害虫对棉花的威胁。

2. 抗虫棉的应用除了抵御害虫的侵害,抗虫棉还有许多其他应用。

以下是一些抗虫棉的应用案例:•农业生产:抗虫棉的广泛种植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棉花的产量和质量。

抗虫棉还可以减少害虫对其他农作物的侵害,降低农业灾害风险。

•环境保护:抗虫棉的种植能够减少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农药在大量使用时可能对土壤、水源和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抗虫棉的种植可以减少这种影响。

•食品安全:由于抗虫棉的种植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所以从抗虫棉生产的棉花制品和食品也会相应减少农药残留。

这对人类健康具有积极影响。

•科学研究:抗虫棉的研究为农业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提供了宝贵的实验材料。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研究抗虫棉的基因改良机制,深入了解植物基因的功能和表达规律,为未来的农作物改良和基因工程研究提供参考。

•纤维材料:抗虫棉具有更加坚韧的纤维和外壳,适用于纺织和纤维制品的生产。

抗虫棉纺织品具有更好的耐久性和防虫性,可以用于制作衣物、家居用品和工业材料等。

•草地修复:抗虫棉的基因改良机制有助于提高植物的抗逆能力,使其更适应恶劣环境。

转基因抗虫原理

转基因抗虫原理

转基因抗虫原理
转基因抗虫原理是通过引入外源基因进入植物细胞中,使植物能够合成具有杀虫活性的蛋白质,从而增强植物对害虫的抵抗能力。

转基因抗虫技术的原理主要分为两个部分:选择抗虫基因和转化机制。

首先,科学家从具有天然抗虫能力的生物体中筛选出抗虫基因,如杀虫毒素基因(Bt基因)。

然后,利用转化技术将这些抗虫基因导入植物细胞中。

一旦抗虫基因被转化到植物细胞中,植物会开始合成抗虫蛋白质。

这些抗虫蛋白质可以通过多种机制来对抗害虫。

例如,Bt 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会在害虫消化道中形成晶体,害虫摄入这些晶体后会导致其消化道破裂,最终导致害虫死亡。

还有其他基因编码的抗虫蛋白质可以抑制害虫的生长发育或影响其正常功能,从而减轻对植物的损害。

除了抗虫蛋白质的作用外,转基因抗虫作物还具有其它优势。

首先,转基因抗虫植物能够减少农药的使用,降低环境污染和农作物品质的风险。

其次,转基因抗虫植物能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

最后,转基因抗虫植物可以提供一种可持续的农业解决方案,帮助解决全球饥饿问题。

总的来说,转基因抗虫技术通过引入抗虫基因,使植物能够合成具有杀虫活性的蛋白质,从而提高植物对害虫的抵抗能力。

这一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并有助于解决全球食品安全问题。

植物病虫害的遗传与进化机制

植物病虫害的遗传与进化机制

植物病虫害的遗传与进化机制植物病虫害是农作物生产中常见的问题,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病虫害的发生与植物的遗传和进化机制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遗传和进化的角度来探讨植物病虫害的发生机制以及如何应对这些问题。

一、病虫害的遗传机制1.1 遗传多样性与病虫害抗性植物的遗传多样性是植物抗病虫害的重要基础。

不同品种的植物之间存在着基因的差异,这些差异决定了植物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

一些植物品种具有较强的抗病虫害性状,这些性状在遗传上是稳定的,能够通过繁殖传递给后代,提高整个种群对病虫害的抗性水平。

1.2 抗性基因与病虫害克隆植物的抗性基因是植物对病虫害发生的主要抵抗机制。

一些抗性基因能够降低病虫害对植物的侵害,从而减少病害的发生。

但是,病虫害也会通过进化机制逐渐克服植物的抵抗性。

病虫害通过基因突变等方式产生新的变异,进而逃避植物的抗性基因的攻击。

二、病虫害的进化机制2.1 病虫害的快速繁殖方式病虫害具有快速繁殖的特点,这使得它们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后代。

大量的后代为基因突变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有利于繁殖适应环境的变体。

2.2 病虫害的遗传变异和选择病虫害通过遗传变异和选择的方式逐渐适应植物的抗病虫害策略。

那些具有对植物抗性基因逃逸能力的个体将更有生存优势,能够更好地进行繁殖,并且将其适应性基因转移到后代中,从而形成新的病虫害种群。

三、应对植物病虫害的策略3.1 选育抗性品种通过选择具有抗性基因的植物品种,培育出具有抗病虫害性状的新品种,可以有效地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这需要通过遗传育种的手段,利用遗传多样性和抗性基因来提高植物的整体抵抗能力。

3.2 病虫害监测与防控定期对田间作物进行病虫害监测,及时发现病害的发生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可以通过合理的灭治措施来减轻病虫害对作物的侵害,避免病虫害的大面积传播。

3.3 利用生物防治手段应用天敌、寄生虫和微生物等生物防治手段,对病虫害进行控制。

这种方法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降低农药的使用,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十分重要。

植物免疫学第一章

植物免疫学第一章

02
植物免疫系统概述
植物免疫系统的组成
抗病基因
植物抗病基因是植物免疫系统的重要 组成部分,它们编码了能够识别病原 微生物并启动抗病反应的抗病蛋白。
天然免疫受体
信号转导分子
信号转导分子在植物免疫系统中起着 传递信号的作用,它们能够将病原微 生物的信号传递给植物细胞内部的免 疫反应元件。
天然免疫受体是植物细胞表面的受体, 能够识别病原微生物的分子模式,触 发免疫反应。
植物抗病性是指植物抵抗病原菌侵染和病害发生的能力。
详细描述
植物抗病性是植物天然存在的一种防御机制,它使植物能够 识别并抵御病原菌的侵染,从而避免或减轻病害的发生。这 种能力是植物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适应性特征。
植物抗病性的类型
总结词
植物抗病性可分为非专化性抗病性和专化性抗病性。
详细描述
非专化性抗病性是指植物对多种病原菌都具有的抗病能力,这种能力通常与植物 的过敏性反应有关。专化性抗病性则是指植物对某一特定病原菌的抗病能力,这 种能力通常与植物体内某些抗病基因的表达有关。
04
植物抗虫性
植物抗虫性的定义
植物抗虫性是指植物在受到昆虫侵害 时,能够通过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来 抵抗昆虫的侵害,保护自身不受伤害 的能力。
植物抗虫性是一种自然的防御机制, 是植物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
植物抗虫性的类型
01
02
03
抗生性
植物通过产生某些化学物 质,如生物碱、酚类化合 物等,抑制昆虫的生长和 发育。
植物免疫系统的功能
抗病性
植物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抗病 性,即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侵染和 扩展,保护植物不受病害的侵害。
系统性获得抗性
系统性获得抗性是指植物在受到 病原微生物侵染后,能够产生一 种持久的抗性,对同种或相似病 原微生物的再次侵染具有抵抗力。

《植物免疫学》课件

《植物免疫学》课件
未来植物抗病毒病的研究将更加注重跨学科合作和新技术应用,以提高防治效果 和降低环境污染,同时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05
植物抗虫性
植物抗虫性的类型与特点
抗虫性类型
根据植物对昆虫的抗性程度,可分为 抗生性、耐害性和避害性。
抗虫性特点
植物抗虫性具有多样性、持久性和协 同性等特点,能够抵御不同种类和数 量的昆虫侵害。
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技术
基因克隆
通资源。
表达分析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基因芯片等,检测抗病基因在植物体内的表达情况,了 解其在抗病过程中的作用。
蛋白质组学与生物信息学技术
蛋白质组学
研究植物在抗病过程中的蛋白质表达谱变化,揭示抗病 的分子机制。

植物抗虫性研究的应用与实践
抗虫品种选育
通过植物抗虫性研究,选育具有优良抗虫性能的 农作物品种,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生物防治技术
利用植物抗虫性原理,开发生物防治技术,减少 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农业实践
将植物抗虫性研究应用于生态农业实践中,实现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06
植物免疫学研究方法与技术
植物抗病性的分子机制
总结词
阐述植物抗病性的分子机制,包括信号转导 、防御基因表达和抗病相关物质的合成。
详细描述
植物抗病性的分子机制涉及复杂的信号转导 过程,当植物受到病原体侵染时,会触发一 系列信号转导反应,诱导防御基因的表达和 抗病相关物质的合成。这些物质包括抗菌蛋 白、酶类、植物激素等,它们在抵御病原体 侵害中发挥重要作用。
THANK YOU
生物信息学
利用计算机科学和统计学方法,对大规模基因组和蛋白 质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挖掘抗病相关的基因和蛋白 质。

植物的生物防御机制

植物的生物防御机制

植物的生物防御机制植物是地球上最古老、最常见的生物之一。

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植物发展了多种生物防御机制来对抗环境中的各种生物威胁,如食草动物、寄生虫和病原菌。

这些生物防御机制使植物能够存活并繁衍后代。

本文将探讨几种常见的植物生物防御机制。

化学防御是植物最常见的生物防御机制之一。

植物能够合成和释放许多具有抗菌、抗虫和抗真菌作用的化合物,以抵御害虫和病原体的攻击。

例如,茶树叶中含有茶多酚,具有抗菌和抗氧化的作用。

当害虫咬食茶树叶时,茶多酚会释放出来,阻止害虫的进一步侵袭。

此外,植物中还存在一些毒素物质,如植物碱和皂角素,能够使害虫或食草动物感到不适,从而避免被捕食。

另一种常见的生物防御机制是植物结构的防御。

植物的结构特征使得害虫或食草动物难以进食。

例如,荆棘、刺毛和网状物可刺伤或缠住食草动物的舌头或爪子,阻止其获取植物的营养物质。

植物的根系系统也能起到防御作用,如大多数植物的根系深入地下,使害虫或寄生虫无法轻易接触到根部。

植物的生物防御机制还可以通过生理反应来实现。

当植物受到损害时,会迅速产生一系列生理反应来抵抗外部的威胁。

例如,植物受到昆虫咬食后,叶片周围的细胞会释放出化学信号物质,引起植物其他部分的生理变化,如产生抗虫酶和抗氧化物质。

这些物质不仅能够抵抗外部威胁,还能帮助植物恢复受损的组织。

生物防御机制的进化是由植物和害虫或寄生虫之间的“武器竞赛”所驱动的。

长期以来,植物的防御机制不断演化和改进,以应对害虫和寄生虫进化出的新威胁。

这种竞争使得害虫和寄生虫也通过进化发展出各种方法来对抗植物的防御机制。

这种相互作用促使植物的生物防御机制不断进化和适应,以维持生态平衡。

总结起来,植物的生物防御机制包括化学防御、结构防御和生理反应。

这些机制使得植物能够抵御害虫、寄生虫和病原菌的侵袭,确保其生存和繁衍。

通过演化和适应,植物的防御机制不断提高,与害虫和寄生虫之间的“武器竞赛”密切相关。

了解和研究这些生物防御机制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植物资源,也能揭示自然界中的生物竞争与合作的奥秘。

抗虫转基因的原理

抗虫转基因的原理

抗虫转基因的原理
抗虫转基因是通过将具有抗虫特性的基因导入到植物基因组中,使植物能够产生抗虫性,从而减少农作物受虫害的损失。

其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确定目标基因:首先需要确定具有抗虫性的基因,这些基因通常来自于一些天然具有抗虫特性的植物或其他生物。

这些抗虫基因可以直接用于转基因作物,或经过一定的修改和优化。

2. 构建转基因载体:将目标基因插入转基因载体中。

转基因载体是一种能够将基因传递到植物细胞中的工具。

一般利用细菌或酵母菌等微生物体外复制载体,将目标基因插入到载体的限制性内切酶切位点上。

3. 构建转基因植物:将转基因载体导入植物细胞中。

常用的方法有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和基因枪法。

其中,农杆菌转化是将带有目标基因的转基因载体通过农杆菌感染植物叶片或幼苗,使得目标基因能够被植物细胞摄取并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中。

而基因枪法则是通过高速微粒轰击,将转基因载体直接送入植物细胞中。

4. 选择与鉴定转基因植物:通过筛选和鉴定,确定哪些转基因植物已经集成了目标基因,并表达出了抗虫性。

常用的方法包括PCR检测、南方杂交以及抗虫性鉴定等。

5. 试验与推广:通过大面积的试验种植,验证转基因植物是否真正具有抗虫性,并进行相应的推广。

这些试验包括温室试验
和田间试验。

总的来说,抗虫转基因技术是通过将具有抗虫特性的基因导入到植物中,实现植物自身具备抗虫能力的一种技术手段。

这项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农作物因虫害而带来的产量损失,改善农作物品质,进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抗虫性物质的研究
张佳琴20125384
园林(风景) 2012级2班
摘要:几乎没有一种植物能够避免昆虫的取食为害,但也没有一种植物能被所有的昆虫取食为害。

植食性昆虫有其特定的取食范围,植物对昆虫具有防御能力,植物在与昆虫漫长的生存斗争中,产生了抗虫性,研究植物的抗虫性对培育栽种植物,推广无公害农业,开发植物性农药、培育具有强抗虫性的作物品种、开发利用诱导剂、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次生物质抗虫机理害虫防治植物植食性昆虫
1抗虫性物质的主要类型
在自然界,存在于植物体内的抵抗虫害的物质及其作用是多种多样的,有些植物能直接产生有毒物质,将害虫直接杀死或使其受到严重的生物化学损伤。

大多数植物在遭受植食性昆虫的攻击后,会做出相应的生理生化反应,产生大量次生物质,增强植物的抗虫性和增强对植食性昆虫天敌的引诱作用以防御害虫的攻击。

1.1有毒物质
有些植物能直接产生有毒物质,而将害虫直接杀死或使其受到严重的生物化学损伤。

目前已知的杀虫植物就有1 000余种,如白花菜科、十字花科、金莲花科植物都含有芥子油,对害虫组织能产生严重伤害;茄科植物所含的生物碱能使害虫中毒;还有很多豆科植物种子含有大量的L一刀豆氨酸,萝摩科植物中所含的非极性甾类化合物,毛地黄属植物中所含的强心类化合物,千里光属和野百合属植物中所含的吡咯嗪烷等均可引起害虫中毒、麻痹或死亡。

1.2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类似物
有些植物可形成保幼激素或蜕皮激素类似物,能使害虫超龄;无法蜕皮或提早蜕皮,从而无法正常发育。

如香枞能分泌保幼酮,可控制幼虫的成熟,使幼虫无法蜕皮羽化成蛾而死亡;凤尾蕨含有蜕皮激素衍生物,可促使一些害虫提早蜕皮。

2抗虫机理
植物产生的抗虫物质不同,其作用机理也不同。

2.1扰乱昆虫生理系统
一些植物含有的次生物质能够通过扰乱昆虫内分泌系统功能、抑制昆虫的神经系统反应、抑制昆虫体内的解毒酶系活性、降低昆虫血淋巴和肌肉海藻糖含量、干扰昆虫的行为等方式破坏昆虫的正常生理功能,致使昆虫的变态、发育受阻,毒杀昆虫。

2.2引诱昆虫天敌
植食性昆虫为害植物后,植物会作出相应的生理生化反应。

被诱导产生大量的次生性物质,其中就有HIVS,大多数HIVS能增强对害虫天敌的引诱作用。

其作用,远远超过植食性昆虫本身或其排泄物。

因为昆虫自身发出的气味物质量少,在远距离范围内不易被检测到,而HIVS释放量大,与致害昆虫有直接关系,提供的信息明显突出于环境中其它信息,利于天敌搜寻猎物。

其次,植物接受外部的侵害信号后,将它转变为内部信号,产生某种水溶性的内源激发物使整株都释放HIVS,这就扩大了HIVS的空间影响范围或强度,使被害植株突出于周围环境,从而易被致害昆虫的天敌发现。

再次,植物的HIVS可能作为植物之间的通迅信号,以便使同种植物的其它个体产生阻止植食性昆虫产卵和取食的防御反应,同时也影响附近植物对天敌的行为调控。

此外,植物挥发物还可与昆虫的信息素协同对昆虫行为起调控作用,即昆虫寄主植物气味往往能增强它对性、聚集、示踪、报警等昆虫信息素的反应。

2.3调控昆虫习性
植食性昆虫在寻找寄主阶段,寄主植物的挥发性次生物质通过昆虫嗅觉感受器引诱昆虫到达植物,有些植物所产生的抗虫性物质可以控制害虫选择宿主,进食或拒食,拒绝产卵等生活习性。

昆虫取食对植物造成的损伤,能诱导植物改变其次生性物质的组成。

其最明显的变化是酚类等有毒化合物含量的增加,从而对昆虫的生长发育、存活及繁殖等产生不利的影响。

2.4释放信息激素
有些植物受到虫害时不仅自身产生抗性物质,还会产生信号分子系统素,进行长距离的细胞间传递,诱导植株其他部位形成蛋白酶抑制剂,阻碍昆虫进一步危害。

并且还能释放信息素,经空气传播化学信息,使附近植株抗虫性物质水平提高。

3影响植物抗虫性的因素
植物的抗虫性不是绝对的,会受植物、昆虫及外界环境等很多因素的影响,所以,不同
植物及同种植物在不同生长阶段,不同外界环境下,对植食性昆虫的的防御能力也有所不同。

3.1植物方面
影响因素有植物的种类、品系、发育阶段等,如是植食性昆虫诱导产生的次生性物质还与植物受害部位、受害点的分布是否均匀、受害程度、受害持续时间等有关。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植物的种类,而且植物释放的HIVS往往具有植物的种属特异性。

3.2昆虫方面
影响因素有害虫的种类、发育阶段、口器的大小和形状、取食的行为方式等。

不同种的昆虫取食同种植物产生的次生性物质往往表现在成分含量的差异上。

3.3非生物方面
影响因素有光照强度、季节、土壤肥力、水分等。

大多数植物体内含有的次生性物质在光照下会较快分解失效;但有的植物的次生性物质可在光照下,受光的活化作用转变为生物活性更强的化合物(称为光活毒素)。

植物挥发性次生性物质对昆虫的引诱作用,往往还由于周围植物具排斥气味或者对原有植物气味遮蔽而降低引诱气味,或者具更强的引诱气味。

4 提高植物抗虫性的措施
4.1采取生物技术培育抗虫品种,如转BT基因的抗虫棉、转BT基因玉米等,将成为提高作物抗虫性的重要手段。

4.2栽培密度适当,控制氮肥施用,保证田间作物通风透光,健壮生长,可有效提高作物抗虫性。

缺钾、钙都会降低植物的抗虫性。

因此,合理施肥是提高植物抗虫性的重要措施。

4.3根据某些害虫的危害物候期,可通过适当早播或迟播来提高植物的生态抗虫性。

5应用前景
植物的次生性物质由于其对害虫独特的作用方式,成为研究植物害虫综合治理(IPM)的热点。

在开发植物性农药、培育具有强抗虫性的作物品种、开发利用诱导剂、重新完善和制定EIL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5.1开发植物性农药
化学合成农药有污染环境、增强昆虫的抗药性、导致人畜中毒等公害,而植物源杀虫剂对害虫具有特异性作用机制,对环境污染小,对人、畜和非靶标生物安全,害虫不易产生抗虫性。

因此,从植物中探寻新的活性先导物进行新农药的开发已成为无公害农药开发的热点。

4.2 开发植物信息物质
探明寄主植物—害虫—天敌间的化学通讯及信号识别的机制,开发利用这些化学信息物质来调控害虫和天敌的行为,可达到有效控制害虫的目的。

根据害虫的行为特点,开发利用行为调节剂(以次生性物质为底物)诱杀或干扰昆虫的行为。

如植食性昆虫对寄主植物气味的识别,对植物气味中的各成分的比例至关重要,如果改变寄主植物气味的组分,可使致害昆虫无法识别寄主植物而不能为害。

也可开发并利用强诱导剂以提高植物的诱导抗虫性和增强天敌对植食性昆虫的寻找、识别能力。

但诱导植物产的次生性物质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较大,开发强诱导剂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4.3 培育具强抗虫性的作物品种
植物中次生性产物的合成途径是受遗传控制,所以可以通过传统的遗传育种手段或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培育强抗虫性的作物品种。

但抗虫育种往往使昆虫的抗药性增加,因此转基因作物的抗虫性还应评价其生态风险性。

这些都有待于人们继续探索和研究,以培育出害虫不易产生抗性,品质优良,对生物群落结构影响小的抗虫品种。

6 结束语
如何有效地控制害虫等有害生物的为害而不影响人类生存的环境和安全仍将是今后有关专家探索的课题。

开发利用植物的次生性物质控制害虫,探明植物—植食性昆虫—天敌之间的关系,合理利用植物的自然防御能力,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分子生物学、信息技术等学科的发展,人们对植物次生性物质的研究将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可望探索出利用植物次生性物质控制害虫的新途径,植物次生性物质的开发与应用将在害虫综合治理(IPM)系统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钦俊德.昆虫与植物的关系———论昆虫与植物的相互作用及其演化.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39
[2] 吴福桢,等.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昆虫卷) .北京:农业出版社, 1990.427
[3] 操海群,等.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综述).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0, 27(1): 40-44
[4] 娄永根,等.植物的诱导抗虫性.昆虫学报,1997, 40(3): 320-331
[5] 张瑛,等.虫害诱导的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及其在植物防御中的作用.昆虫学报, 1998,41(2)204-2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