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 县级一等奖说课
《穷人》-说课稿范文

《穷人》-说课稿范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穷人》,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穷人》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属于阅读理解的篇章。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到穷人的生活境况及其所引发的思考与感悟。
这篇课文能够引发孩子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穷人生活的困境,能够运用阅读策略去理解和分析课文。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能够通过阅读文本提取信息并进行分析和思考。
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情感品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二、说教法学法本节课的主要教法是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从而开发他们的思维潜能。
学法是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相互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教学PPT,包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生词解释、思考题等,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提高课堂效果。
同时,我还准备了一些图片资料,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引导他们对课文中的情境进行想象。
四、说教学过程1、导入引入通过一个与课文主题相关的问题引入课堂,比如“你有没有见过穷人?你对穷人的印象是什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为学习课文做铺垫。
2、课文阅读首先,我会提醒学生注意阅读策略,比如先浏览全文,了解大意,然后再进行细读。
然后,我会让学生分小组阅读课文,并回答一些问题,比如主要人物有谁?他们的生活怎样?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3、学生讨论在学生阅读完课文后,我会让他们分小组讨论一些问题,比如你认为穷人的生活困境有哪些?你能想到一些帮助穷人的方式吗?帮助穷人对我们自己有什么意义?通过讨论,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合作能力。
《穷人》说课稿(通用4篇)

《穷人》说课稿(通用4篇)《穷人》说课稿1 《穷人》是统编六年制小学语文第12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乐斯泰写的一篇小说。
本单元课文侧重于写的训练,重点训练项目是“真情实感,恰如其分”,旨在让学生懂得写文章要用朴实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真情实感。
这不仅决定了本文的教学重点:学习作者是怎样用朴实的语言表达出真情实感,也为我对本课教学设计提供了依据。
下面我就从怎样导入课文、教学构思、怎样结束课文三方面说说我的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我用设疑激趣的方法导入课文。
走上讲台,出示课题后,我问:“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们会有怎样的想法?”待学生发表完自己的见解,情绪高涨之时,我趁机导入:“本文是被称为‘俄国文学泰斗’的列夫·托勽斯泰的作品……”并在此简介作者,“这位文学巨匠会给我们讲述一个有关穷人的什么故事?会和你想的一样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这样的导课设计,目的之一,是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目的之二,由简介作者的文学地位,唤起同学们对他的崇敬之情,进而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文章的学习之中。
二、教学思路及教程设计这一内容我分以下三步来谈:1、初读课文,自学字词,了解大意,梳理思路。
这一环节旨在扫除阅读障碍,感知大意,总揽全局,使学生学习全文时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
2、精讲细读,体会感情。
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点。
由于文章篇幅较长,为了实现长文短教,我先用情境教学法把学生一步步带入故事情节之中,再用抓重点词句的分析理解,以占带面的导读法,帮助学生读懂全文。
学习第一段。
我先用配有音响效果的课文录音把学生带入一个海风呼啸的夜晚,一个渔家的小屋。
极富感情的朗读,逼真的模拟效果,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
在此基础上,我抓住本段的中心词“温暖而舒适”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中体会主人公桑娜的勤劳能干。
用对比的方法,体会穷人悲惨的生活。
并在此设置疑问:这里的“温暖而舒适”仅仅是指“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火还没有熄……”这些外在的表象吗?它还有没有更深刻的内涵?这样巧设悬念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穷人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穷人教学设计7【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抱怨、裹住、忧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描写环境的句子。
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抓住人物心理、对话和环境去品读人物形象。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懂得这个世界需要爱心,有爱心才会充满温暖。
【教学重点】感受人物品质,学习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方法】引导法、阅读法、抓关键句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托尔斯泰写的《穷人》,请看老师板书课题,(板书课题)“穷”字是本课的生字,上下结构,注意写的时候穴宝盖下面的两点在田字格中的占位,力在穴下意为穷,来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自读课文,出示要求: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一些描写环境、人物心理和对话的句子。
思考:这是()的穷人。
2.标注好自然段,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注意读书姿势要端正。
(二)交流汇报:1.生自由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师注意鼓励学生敢说并引导学生相互补充)2.总结整理:这篇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和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的故事。
3.这是(贫穷但善良)的穷人。
4.出示本课重点词语:呼啸、抱怨、忐忑不安、自作自受、魁梧、倒霉、严肃(1)各种形式读词语。
(2)词语理解。
哪个词语理解了或不理解都可以站起来说一说。
5.理解重点词语:汹涌澎湃: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忐忑不安:心神极为不安。
心惊肉跳:形容担心祸患临头,非常害怕不安。
自作自受:自己做了错事,自己承受不好的后果。
6.学习多音字:作:zuō(作坊)zuò(作业);强:qiáng(强大)qiǎng (勉强)jiàng(倔强)。
小学语文《穷人》一等奖说课稿

小学语文《穷人》一等奖说课稿《小学语文《穷人》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小学语文《穷人》一等奖说课稿一、说教材1、对教材的理解《穷人》一课所处的位置是第十一册的第五单元,本组课文都是外国文学名篇,课文虽然不同,但都表达了作者真挚强烈的感情。
因此,教学本组课文,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一点外国文化,感受这些作品中蕴涵的那种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还要继续落实上一单元的读写训练重点: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
《穷人》是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的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
文章的特色在于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行为和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美好心灵。
文章多处出现了人物之间的对话及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是练习朗读的佳作。
2、素质教育目标的确立: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确定如下素质教育目标:(1)知识教学点a.学会本课生字,理解“顾惜、勉强、忐忑不安、自作自受、熬过去”等词语。
b.理解下列重点句①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②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 ……揍我一顿也好!③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2)能力训练点a.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b.培养学生理解重点语句的能力。
c.培养学生合理想象的能力。
(3)情感渗透点通过学习,了解穷人的美好品质,向学生进行关心他人、奉献爱心的教育。
3、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难点重点是从人物的行动、语言、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启发学生在弄清主要人物性格特点、思想品质及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合理想象是难点。
(2)解决办法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
穷人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一等奖及记录

工具介绍与应用
硬件工具:投影仪、电脑、音响 等
教学资源:教材、教案、课件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软件工具:PPT、Word、Excel 等
工具应用:如何使用这些工具提 高教学效果
资源与工具的整合与创新
传统教学资源:教材、教具、多媒体等
现代教学资源:网络资源、数字化教育资源等
工具的整合:教学PPT、教学软件、在线教育平台等 创新的教学资源与工具: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在教学中的应 用,个性化教学资源的开发等
06
教学反思与改进
教学反思总结
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教学内容与进度安排 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 学生参与度与反馈情况 教学效果评估与改进措施
改进措施建议
针对学生个体差异,采取分层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加强课堂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优化教学流程,合理安排时间,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深度。 加强与同事的交流和合作,共同探讨教学方法和技巧,提高教学水平。
未来教学计划与展望
教学内容与目标:明确教学目标,选择合 适的教学内容,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
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 手段,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 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评价与反馈: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 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教学 方法和手段。
未来教学计划: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反馈意 见,制定未来教学计划,注重培养学生的 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意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为未 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与意义 教学目标与意义
意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请阐述观点
《穷人》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穷人》教学设计13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内容,体会桑娜、渔夫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好品质。
2、学习含义深刻的句子,指导学生合理的想象。
3、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桑娜、渔夫的优秀品质。
2、指导学生合理想象。
教学准备:幻灯片教学过程:一、解题知穷人。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穷人一课,齐读课题。
思考:课文中的穷人指的是谁?板书:桑娜渔夫西蒙二、学习1—7自然段。
1、课文中哪些内容描写他们穷呢?同学们读课文,完成填空练习。
出示幻灯:桑娜和渔夫从早到晚的干活,还只能;孩子们没有;吃的是,菜鱼。
西蒙的两个孩子他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
寡妇的日子!他们!2、学生练习填写。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三、学习描写桑娜心理的句子。
1、桑娜一家如此贫穷,当她发现西蒙死了,就毫无犹豫的把两个孩子抱回家。
回来后她想了些什么呢?同学们默读8-—11段把有关的句子画出来。
2、同学读自己画的句子。
3、教师出示幻灯,逐句学习。
(1)幻灯内容:“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教师追问,你觉得呢?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2)出示幻灯:“她忐忑不安的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部,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3)学生围绕省略号进行合理想象,体会桑娜善良的好品质。
(4)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四、体会渔夫的品质。
1、不仅桑娜有这样的品质,还有谁有呢?(找出描写渔夫品质的句子学习。
)2、出示幻灯:“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3、体会这句话的意思。
渔夫、桑娜可能。
孩子们可能。
五、再造想象。
那他们今后的生活会怎样呢?请同学们根据书上的插图描写。
板书设计:穷桑娜渔夫西蒙人抱熬担忧害怕坚定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本课参加北京市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荣获一等奖。
被教育部电教馆收录于《全国优秀教师课堂实录》录像带中并出版发行。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 13 课《穷人》一等奖说课稿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 13 课《穷人》一等奖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面试小学语文教师的 7 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穷人》。
接下来,我会按照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 7 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穷人》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文中的第 13 课,这一单元以人间真情为专题安排教学内容,用不同文体揭示人间真情美好的内涵。
课文讲述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生动地向我们展现了善良美好的人性。
二、说学情我所面对的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大部分的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们互学互练,互相激励,学习的兴趣、积极性较高。
学生能通过上网及阅读有关的课外书,对课文有更深的了解和受,具备从关键字词句中体会句子含义,感悟作者情感。
三、说教学目标依据以上对于教材的分析和对于学情的把握,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正确读写生字词汹涌”、“糟”,理清课文的行文思路。
2、通过朗读与体会,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3、感受渔夫和桑娜的人物形象,理解他们富于同情和热心助人的美德。
四、说教学重难点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课文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所以:我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我的教学难点确定为:深入领悟情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说教学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对于高年级阅读教学,感悟品味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方式。
因此,在本课中,我采用启发质疑、以读促悟、层层深入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内涵。
六、说教学过程我的教学过程设计为如下环节:环节一、设疑导入,激发求知欲:上课伊始,我会运用设疑导入的方法:同学们,现在社会在不断的进步,但我们不能否认,社会上仍存在着许多的穷人,那你心目中的穷人生活是怎么样的,假设学生会回答:可能是生活穷苦的人,没有钱的人,生活条件差的人。
六年级上册《穷人》教案一等奖3篇

1、六年级上册《穷人》教案一等奖《穷人》是2011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小说,作者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
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穷人》教案吧!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掌握18个新词。
2.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美好心灵。
概括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
4.续编《穷人》的故事,展开合理的想象。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1.从桑娜的行动和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
2.续编故事,展开想象。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掌握18个新词。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三)理清文章的层次。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
(二)理清文章的层次。
三、教学过程(一)导言:今天我们学习第8课《穷人》。
(教师板书课题。
)(二)解题,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1.提问:谁为大家读一下预习提示中的第一句话,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
2.老师可以把小资料中的内容,再介绍给学生听,丰富他们的知识,加深对作者及课文内容的理解。
3.解题:这篇课文反映的是一百年前在沙俄统治下的穷人们的悲惨生活。
所以本文以《穷人》为题。
(三)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这节课我们要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掌握18个新词;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文章的层次;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四)先标出自然段序号,学生自己初读课文,并画出文中的生字词。
本课自然段较多,共有27个自然段,要求学生细心地标正确序号。
(五)自学生字词。
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形,了解字义。
(六)检查预习情况。
1.说说下列字在写法上要注意的地方:溅怨填唉“溅”字的右边是“戋”,不要写成“戈”;“怨”字的左上方是“夕”不要写成“歹”或“”,右上方是“”不要写成“巳”;“填”右边是“真”,不要少写一横;“唉”的右下方是“矢”,不要写成“失”。
2.给下面加粗的字标上正确的读音。
勉强仍旧模样自作自受魁梧勉强的“强”应读“qi3ng”,而不是“qi2ng”;仍旧的“仍”应读“r6ng”,不是“r5ng”;模样的“模”应读“m*”,不是“m$”;自作自受的“作”应读“zu#”,而不是“zu^”;魁梧的“梧”应读“w*”,不读“w(”。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穷人》说课稿
永河小学刘昌华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9课《穷人》第二课时,让我们一起聚焦穷人的善心善举,一起探寻美德的朴素真谛。
下面我将按照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几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解读文本,不畏浮云遮望眼
《穷人》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中的第一篇课文以人间真情为专题安排教学内容的。
从古今中外、社会不同层面,用不同文体揭示人间真情美好的内涵。
《穷人》正是达成此目标的宝贵教材。
本文作者是俄国被誉为文坛泰斗的列夫.托尔斯泰。
课文讲述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生动地向我们展现了善良美好的人性。
二、分析学情,凡物各自有根本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经过五年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基本具备,在实践中也积累了一些好的学习方法,比如画情节曲线、列提纲、写批注笔记、心得笔记等。
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与此同时,现在孩子生活条件优越,不容易体会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举步维艰的穷人收养孤儿这种义举的美德,是本课教学时需要把握的一个突破点。
三、明确目标,举一纲而万目张
结合对《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这一精神的领会,我认为“优秀的作品首先吸引人的是文字中的精神滋养。
”(窦桂梅语)在对教材、学情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依据课标对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式。
”
“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情梗概,简要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
我设定了两个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沙皇时代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感受桑娜、渔夫善良美好的高尚品质。
2、体会题目的深意,体会作者通过环境、人物心理等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其中“了解沙皇时代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感受桑娜、渔夫勤劳善良的美好品质。
”是教学重点,这是由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决定的。
这篇文章是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小说,学生年龄小、理解力有限,我预计“体会作者通过环境描写、心理活动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将构成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中,我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预习阶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主动探究的习惯;在小组交流中引导学生学会合作与探究,培养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展示环节以朗读为主线贯穿读、说、析、品、评,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
四、优化过程,删繁就简三秋树
依据高效课堂的指导思想,我坚持先学后教、顺学而导的原则,优化教学环节,设计有效活动,具体预设有四个主要环节:(一)预习检测,感知“穷人”生活
(二)自主合作,融入“穷人”境界
(三)读写结合,深化“穷人”品质
在每个教学环节中,我具体的设想是这样的:
(一)预习检测,感知“穷人”生活
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思考本课既然写“穷人”,那么他们的“穷”到底体现在哪里呢?用——标出有关句子,自主抢答。
【设计意图】预习成果的展示,更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桑娜与西蒙两家的贫穷──住得差,吃得差,劳动条件差,还有疾病,。
(二)自主合作,融入“穷人”境界
1.合作探究,直奔中心。
有人说,财富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作者笔下的桑娜和渔夫,物质上是那样的贫穷,你觉得他们拥有精神财富吗,比如幸福、快乐吗?
学习提示:
1、研读课文,用“~~~”划出能够体现穷人精神富有的语句,引导学生找出环境、桑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并在旁边做简单批注。
(时间3分钟)
2、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收获。
(时间4分钟)
3、全班交流,师生评价。
(时间2分钟)
【设计意图】把阅读与思考有机结合,把阅读与感悟有机结合,让学生经历“读—思—悟—通”的学习过程,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行为中,初步感受穷人的精神富有。
2.巧抓矛盾,品味“富有”
在孩子们充分走进文本,走近人物的基础上,全班进行交流展示。
在突显学生为主体的交流过程中,我会在矛盾处顺学而点。
桑娜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描写展现了桑娜在生活艰辛
和收养孤儿之间的艰难抉择,也彰显了桑娜善良的人性之美。
我估计学生难以体会其矛盾背后的高尚,因此在教学中我打算顺势点拨,让学生通过想象补充省略号背后的内容,“还语文以画面、以旋律、以意象。
”(王崧舟语)然后有感情地朗读品味,突破这一矛盾点的理解。
其中,渔夫“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个“熬”字是渔夫甘愿自己受尽苦难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品质的折射,我估计学生可能理解不透,因此我打算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想象“家庭重担都在渔夫身上,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得了,狂风暴雨之夜还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打鱼,再加两个孩子,渔夫可能会怎样?让学生在充分的交流中再一次体会“熬”字的背后是渔夫无尽的艰辛和困苦,越是在这种情况下,渔夫毅然决定收留孤儿的举动越显得高尚,充分体现精神的富有。
最后用朗读表达敬意。
如果朗读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我将通过范读感染学生,自然地引导他们对这一内容加以品味、体验。
3.总结提升,诵读“富有”
在充分交流展示之后,我引导孩子们梳理整篇课文,孩子们会发现《穷人》作者只字未提一个“穷”字,可处处能让人读到可以流泪的贫穷,只字没有提一个“美”字,可处处能让人读到感动的同样可
以流泪的人性之美。
这样的发现既是对前面学习的小结,又能引发学生对作者写作方法的探究,从而总结出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等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此时让学生回到课题,交流写作背景,作者以桑娜、渔夫为代表,展现沙皇俄国时期穷人高尚的品德、人性的光芒这一意图在学生的头脑中会更加清晰、深入。
教师作为课堂的参与者,文本的阅读者,应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
在一遍遍阅读课文时,字里行间穷人善良的举动,高尚的人格无时无刻不震撼着我的心灵,因此,我深情地告诉孩子们:“穷人是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但是他们的心灵深处却永远闪烁着钻石般的光芒。
让我们再次走入课文,在合作朗读中感受他们熠熠生辉的人性之美吧!”学生分角色合作朗读文章的高潮部分(12-27自然段),使穷人的勤勉、朴素、善良、博爱等高贵的品质跃然纸上,跃上心头。
(四)读写结合,深化“穷人”品质
当穷人带给我们的温馨在每个人的心头时,我出示:衣衫褴褛的老人将积攒的钱捐给灾区孩子,问:她穷吗?新疆买羊肉串的小贩阿里木将挣得的钱捐赠给失学儿童,他穷吗?贫困的四川农民工杜勇德为寻找丢失数十万元的失主不停奔波,他穷吗?让孩子在活生生的现实中感悟什么是真正的贫穷与富有,并动笔书写心声。
最后,孩子们在思想与思想的交流碰撞中奠定正确的人生观。
五、设计板书,数点梅花天地心。
板书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是师生思维活动留下的轨迹。
本课板书我以“生活贫穷精神富有”为主要内容,以环境描写、语
言心理活动描写为副板书,配以穷人简笔画为衬托,使板书凸显穷人形象,体现作者写作特点,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结束语:
走进穷人,我们方知高尚的另一个称呼叫善良;走进穷人,我们方知高尚的美德蕴藏在每一个平凡人的身上。
聚焦穷人,探寻高尚的过程是师生心灵成长的过程,也是语文教育探赜索隐的过程,愿我们在文质兼美的课文中,撑一支长篙,引领孩子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去领略语文天地中的无限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