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断句(文)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06文言文的断句(学生版+解析)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06.文言文的断句【思维导图】【知识要点】一、知识点断句:断句,断句又称“句读”,是阅读文言文最基本的能力。
我国古典书籍上本无标点符号,古人通读时根据文义作停顿,或同时在书上按停顿加圈点,叫做断句。
这种“句”往往比现在语法所讲的“句“短。
二、断句的方法(一)基本方法:读文段,知大意阅读。
通过语感逐字翻译句子,明确大意。
根据句意面出朗读节奏。
(二)借助词性断句。
标出文段中的重要的名词,特别是专有名词。
如人名、地名、事名、物名、官名、族名、国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朝代名、官职名等。
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小结归纳:(1)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谓语中心词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2)古人的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的后面要停顿。
(三)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在句尾的语气词:者、也、矣、焉、哉、耶、耳、邪等。
在句首的单音节发语词:夫、惟、盖、凡、苟、若、岂等。
句首的复音节虛词:至若、于是、是故、若夫、至于、嗟夫、虽然、然则等。
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焉、何如、奈何等。
(四)句首的时间词之前往往断开时间词主要有:少顷、少时、顷之、俄顷、忽、忽然、既而、俄而等。
(五)借助对话标志词断句特殊对话标志:语、曰、云、言、道、谓等。
(六)借助文言句式断句如判断句、宾语前置、倒装句等。
(1)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等;【解题方法】1.主谓之间要停顿。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
2.动宾(动补)之问要停顿。
①受任/于败军之际。
3.句首语气词(发语词)要和后面的句子分开。
①盖/竹柏影也。
4. 句首表示假设、转折的连词(若,至若,而,然则)后面必停顿。
①然则/何时而乐耶?5. 句首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是以“后面必停顿。
①故/自号日醉翁也。
6.承接前文的指示代词之后要停顿,如“是”“此”。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文言文断句和翻译

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 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 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 弱 以 增 虚 数 乎!
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 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 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
译文:(魏徵)答复说:“军队是否有用在
于能否统领得法,而不在人数众多。陛下征发 成丁男子中身体健壮的,用合适的方法统带, 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再多征募尚未成丁的男 子,用来虚增人数啊!
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 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 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 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 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 真全不复有初矣
人呢?所以说高大的宫室与放纵的游乐,不被人 们羡慕觊觎,那是太少了。
[译文] 孟子说:“言语浅近而含义深远,这是 善言;操守简约而给予广博,这是善道。君子的言语, 讲的虽是常见的事情,可是道就在其中;君子的操守, 从修养自己开始,从而使天下太平。有些人的缺点就 在于放弃自己的田地,却去锄别人的田地——要求别 人的很重,而自己负担的却很轻。”
鲁有恶者其父出而见商咄反而告 其邻曰商咄不若吾子矣且其子至 恶也商咄至美也彼以至美不如至 恶尤乎爱也故知美之恶知恶之美 然后能知美恶矣
其前山曰陶山/华阳外史弘景之所隐居/其东南山曰 日铸之峰/欧冶子之所铸剑也/寺之后/薄崖石有阁曰 松风阁/奎上人居之。
灵峰山,山上有金鸡峰。峰上的草大多是竹子,数木大多是 枫树、松树。鸟类大多是竹鸡,竹鸡的形状像鸡但比鸡小, 身上有花纹色彩,喜欢鸣叫。有座寺庙坐落在山中,四面环 山。寺前面的山叫做陶山,是华阳外史(官职名)陶弘景隐 居的地方。寺的东南面的山叫做日铸峰,是欧冶子铸剑的地 方。寺的后面叫做薄崖石,石上有座楼阁叫做松风阁,奎上 人(宗奎)住在里面。
文言文之断句(经典优秀版)

文言文之断句(经典优秀版)断句(经典优秀版)章节一:断句的定义和基本原则1·1 断句的概念断句是指在进行文言文阅读或写作时,根据语句结构将长句按照合理的语义单元进行分割的过程。
1·2 断句的基本原则1) 依靠标点:根据标点符号,如顿号、句号、问号等,将长句进行断句。
2) 依靠语义结构:根据句子的语义结构和逻辑关系进行断句,使句子的意思更加明确。
3) 依靠修辞和节奏:根据句子中的修辞手法和节奏感,将长句进行断句,突出语言的艺术效果。
1·3 断句的注意事项1) 不断割破句:避免断割过度,破坏原句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2) 不断缺断:避免断缺过小,使句子过于拖沓、冗长。
章节二:断句的具体方法和技巧2·1 根据标点进行断句2·1·1 顿号:起分隔作用,将句子中的内容分隔开来,表示并列关系。
2·1·2 逗号:表示句子中的停顿,将长句分割成较短的子句。
2·1·3 句号:表示一个完整的思想或事件的结束,将长句分成若干短句。
2·1·4 问号:表示疑问句的结束,将疑问句断为独立的句子。
2·2 根据语义结构进行断句2·2·1 主谓结构:将主语与谓语分开,突出句子的主干。
2·2·2 宾语结构:将宾语与谓语分开,使句子的逻辑关系更加明确。
2·2·3 状语结构:将状语与其他成分分开,凸显句子的修辞特点。
2·3 根据修辞和节奏进行断句2·3·1 修辞手法:如设问、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根据修辞手法的特点进行断句。
2·3·2 节奏感:根据句子的节奏感,将长句断句为合乎韵律的短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味。
章节三:示例分析及练习3·1 示例分析:通过对经典文言文的断句分析,掌握断句的实际应用。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言断句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 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 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句子中的“不……乎”这一句式结构显而 易见地帮我们做好这题。】
例: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 其传之非其真邪? 【句子中的“其……邪”句式很清楚 地为我们解答了问题。】
5.借助相似节奏断句
文言句中有一些相似的句式或节奏,如: 训练:给下面文段断句:
2.借助对话标志断句
例: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 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 事之 (《鸿门宴》)
方法归纳: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曰”“云”“言” 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 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 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3.借助文言虚词断句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 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 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 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 (选自《诸葛亮集》)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 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 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 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 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 何及/ (选自《诸葛亮集》)
回顾:文言文断句的方法
1.借助语意断句 阅读全文,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 2.借助对话标志断句 3.借助文言虚词断句 4.借助语法结构句式断句 5.借助相似节奏断句
小结: 这些断句方法并不是孤立运用的,而应 该是多管齐下,综合运用,关键在于了 解大意。
练一练:给划线句子断句
陈寔,字仲弓,为太丘长。有人扶梁上, 寔见,呼其子训之曰夫不喜之人未必本恶习 以性成梁上君子是矣俄闻自投地伏罪。寔曰: “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乃遗布二端, 令改过之,后更无盗。
4.高考文言文阅读之“文言文断句”(123制作)

例1:匡 衡 勤 学 而 无 烛 邻 舍 有烛 而 不 逮 衡 乃 穿 壁 引 其光 以光 映书而 读 之。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 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光映书而 读之。(凿壁偷光)
例2: 项 王 至 阴 陵/ 迷 失 道 问 一
翻译:
所以,预见胜利有五个方面:能准确判断仗 能打或不能打的,胜;知道根据敌我双方兵力 的多少采取对策者,胜;全国上下,全军上下, 意愿一致、同心协力的,胜;以有充分准备来 对付毫无准备的,胜;主将精通军事、精于权 变,君主又不加干预的,胜。以上就是预见胜 利的方法。
例11:老 而 无 妻 曰 鳏 老 而 无 夫 曰 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 孤 此 四 者 天 下 之 穷 民 而 无 告 者 也。
规律六、借助句式特点及固定结构断句
“何……之有” (宋何罪之有?); “如……何”(如太行王屋何?); “唯……是……”(唯余马首是瞻); “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 谋。); “不亦……乎”(不亦说乎?); “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无乃……乎(无乃不可乎?); “可得……欤”(可得闻欤?); “得无……乎”(得无异乎?)
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 泽 中。
项 王 至 阴 陵 /迷 失 道/ 问 一 田 父/ 田 父 绐 曰/ 左 /左 乃 陷 大 泽 中。
规律二:找虚词,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 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⑴句首语气词 :“其、盖、凡、窃、诸、敬、
唯、盍、夫、且夫、若夫 、嗟夫、嗟乎、呜 呼” ;
“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 断句。
文言文之断句(经典优秀版)

文言文之断句(经典优秀版)文言文,古代中国的文学形式之一,具有独特的韵律和表达方式。
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断句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恰当的断句能够帮助读者理解句子结构和意思,也能够提升文章的表达效果。
下面是一些经典优秀的断句示例,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1.断句示例一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
金生丽水,玉出昆冈。
剑号巨阙,珠称夜光。
果珍李柰,菜重芥姜。
这是《易经》中的开篇,通过断句的方式将天地日月四时自然界的规律展示给读者。
每个句子都有一个完整的意思,也节奏感强,给人以美感。
2.断句示例二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也。
这是《论语》中的一段话,通过断句的方式凸显了其中的反问和辞章之美。
每一个问句或者陈述都独立成句,使得篇章更具有古典文言的特色。
3.断句示例三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此句出自《庄子》,只有五个字,却展示了庄子思想的深邃和独特。
通过断句,使得每个字都得到彰显,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思考的空间。
4.断句示例四夫以官人之言是可以入耳也,非宜以道术相误也。
这是《荀子》中的一句话,通过断句将文句的重点和逻辑关系展示给读者。
每个句子的意思都比较明确,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其中的论述和观点。
5.断句示例五吾道一以贯之,有悔无他。
这是《论语》中孔子的一句名言,通过断句将思想的精义展示给读者。
每个句子都独立成章,表达了孔子道德思想中的一贯性和坚定性。
以上是一些经典优秀的文言文断句示例。
通过合理的断句,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句子的结构和表达意思。
在学习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时,断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希望以上示例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
文言文停顿节奏

11、刻 / 唐贤今人诗赋 / 于其上。 12、予 / 独爱 /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3、是以 / 先帝简拔 / 以遗陛下。 1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15、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16、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 ①至于/夏水襄陵 • ②或/王命急宣 • ③乃/摘而藏之 • ④然/有根无树 • ⑤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⑥且/焉置土石 • 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二、根据音节确定朗读节奏。古代是两个 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 词的,要分开读。
如:中/间/力拉崩到之声(“今一古二”词 语)
1、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2、衔∕远山,吞∕长江。 3、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4、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5、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6、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7、岂若 / 吾乡邻之 / 旦旦有是哉。 8、而 / 乡邻之生 / 日蹙。 9、中 / 峨冠而多髯者 / 为东坡。 10、学而不思 / 则罔。
(3)其一/犬坐/于前。 (4)骈死/于槽枥之间。
5、提前的状语(包括时间、地点状语),在朗 读时应在其后稍加停顿。
如(1)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 蛇者说》) (3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 如: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11、刻 唐 贤 今 人 诗 赋 于 其 上。 (停两处) 12、予 独 爱 莲 之 出 淤 泥 而 不 染。 (停两处) 13、是 以 先 帝 简 拔 以 遗 陛 下。 (停两处) 14、邻 人 京 城 氏 之 孀 妻 有 遗 男。 (停两处) 15、今 诚 以 吾 众 诈 自 称 公 子 扶 苏、项 燕。(停三处) 16、盖 余 之 勤 且 艰 若 此。(停两 处)
考点25 古诗文阅读—文言文断句(讲义)(原卷版)

考点25 古诗文阅读—文言文断句(讲)一、必备知识断句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也是文言文考查的传统方式。
正确断句,需要我们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在《考试大纲》中,虽然没有将“断句”明确列为考点,但《考试说明》中,明确有“古文断句”题型,自2014年起,全国新课标卷均专门设断句题考查文言文阅读能力,以选择题为主,分值三分。
浙江卷考查的是一句话断句六处左右,分值三分。
[试题特点]分析近年全国新课标卷断句题,不难发现,文言断句题具有如下特点:1.断句的材料选自文言文阅读文本,而不是另选语段。
2.采用单项选择题的客观题型,而不是用“/”断句的主观题型。
3.断句的材料中很少有标明句子起始的虚词。
4.三个错误选项中共有2-3处错误的切分点。
5.所选语段皆叙述传主的主要事迹。
[解题指津]要特别注意,单选题四个选项对句子的切分,孤立地看,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联系前后文的大语境分析,才能确定只有一项是完全正确的。
所以,无论是用“/”断句的主观题,还是判断命题者给出的几种断句选项的客观题,都应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前提下思考。
不过,对待单选题,可以先确定四个选项切分的不同点,从而将“不同点”作为思考的重心。
以下一些方法,对解答近年来全国新课标卷文言断句题有一定的帮助。
1.通大意文言文断句的根本,在于对语段意义的正确理解。
尤其是新课标卷文言断句材料都是从整篇文章中抽取出来的语句,断句时我们不宜仓促答题或草率选择,而应该联系与之相关的上下文,先准确理解语段的大致意思,特别是要理清与断句材料相关的人物关系、事件背景等。
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然后再考虑有哪些人,人物间是什么关系,有什么事,有什么过程和结果等。
2.先断易首先默读一至两遍(默读时,可把文本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当作主观断句题对待),在熟读文段、把握文意后,凭借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把握不准的部分,对于暂时难以确定的可以先放一放,留待最后重点斟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刻 削 之 道 /鼻 莫 如 大 /目 莫 如 小/ 鼻 大 可 小 /小 不 可 大 也 /目 小 可 大/ 大 不 可 小 也。
2.汉 六 年 正 月/ 封 功 臣/良 未 尝 有 战 斗 功/高 帝 曰/运 筹 策 帷 帐 中/ 决 胜 千 里 外/ 子 房 功 也 /自 择 齐 三 万 户
诸将能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
/
/
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1、史 官 曰 交 友 之 道 难 矣 人 当 意 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 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 矣 况 既 死 而 能 养 其 亲 乎吾 观 杜 环 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 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 士子哉
2、 访 练 兵 简 卒 欲 宣 力 中 原 慨 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 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 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二、借助动词,特别是表 说话的动词断句。
• 在文言文中,可借助动词,特别是 “曰”“云”“言”“谓”等表说话的动词作 为标志进行断句。 • 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 略,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 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上(刘邦)尝从容与信(韩信)言
/ / / 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 / / / // 如臣多多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 / / / / 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 / / /
人 和 氏 而 献 之 相 之 玉 / 为 诳 而 / 薨 武 王 / 而 献 之 相 之 又 / 为 诳 /而
得 玉 璞 楚 山 厉 王 厉 王 使 / 人 曰 王 /石 也 / 刖 其 左 足 及 / 即 位/ 和 又 奉 武 王 武 王 使 / 曰 石 也 王 又 / / 刖 其 右 足
中 / 玉 以 厉 其 玉 以
• 8.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 【 】 • A.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 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 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 B.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 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 /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 C.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 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 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 D.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 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 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第5节 文言文断句
趣味 断句
没有标点的遗书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言非是吾子也家业尽 赋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言非/是吾子也/家业尽 —老人之子 赋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言非是吾子也/家业 —老人之婿 尽赋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
文言文断句
【考纲在线】 《考试说明》语文科“考试内容”部分 有关“古代诗文阅读”的考试范围包括 “正确断句”。能力层级为B级。
•张 项 事 沛 良 君 事
良 曰 秦 时 与 / / 伯 杀 人 臣 活 / 有 急 故 幸 来 公 曰 孰 与 君 / 曰 长 于 臣 / /沛 为 我 呼 入 /吾 之 /要 /张 良 出
臣 游 / 之/ 今 告 良 / 少 长 / 公 曰 / 得 兄 项 伯
楚 奉 人 和 王 璞 人 和
• 【答案】 C
•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 确的一项是 •【D】 • A.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 雪/冱[hù]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 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 B.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 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 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 C.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 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 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 D.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 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 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A
(2013北京卷)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5分) 世之治也行善者获福为恶者得 祸及其乱也行善者不获福为恶者 不得祸变数也知者不以变数疑常 道故循福之所自来防祸之所由至 也 遇不 遇 非我 也 其 时 也 夫 施 吉 报 凶谓之命施凶报吉谓之幸守其所 志而已矣
• 答案: • 世 之 治 也 /行 善 者 获 福 / 为 恶 者 得祸/及其乱也/行善者不获福 /为恶者不得祸/变数也/知者 不以变数疑常道/故循福之所 自 来 / 防 祸 之 所 由 至 也/ 遇 不 遇/ 非 我 也 /其 时 也 / 夫 施 吉 报 凶 / 谓 之命/施凶报吉/谓之幸/守其 志 而 已 矣。
【考点解读】
断句古时称为“句读”。古时的文章无标点,很
多古籍留传下来均未注明停顿,因此句读也是古人读
书的必备之功。“句”者为句末停顿,“读”则是句
中停顿。 文言文断句,就是根据对语段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对提供考查的语段进行语意和语气上的停顿。
文言文断句考查对实、虚词的理解能力,对句式
的判断能力和对语气的分析能力,考查方式有两种 :
3、齐 景 公 谓 子 贡 曰 / 子 谁 师 / 曰 / 臣 师 仲 尼 / 公 曰 / 仲 尼 贤 乎 / 对 曰 / 贤 / 公 曰/ 其 贤 何 若 / 对 曰/不知也/公曰/子知其贤而不知其奚若/可 乎/对曰/今谓天高/无少长愚智皆知高/高几 何/皆曰不知也/是以知仲尼之贤而不知其 奚若
3、齐 景 公 谓 子 贡 曰 子 谁 师 曰 臣 师 仲 尼 公 曰 仲尼贤乎对曰贤公曰其贤何若对曰不知也 公曰子知其贤而不知其奚若可乎对曰今谓 天高无少长愚智皆知高高几何皆曰不知也 是以知仲尼之贤而不知其奚若 4、秦 王 坐 章 台 见 相 如 相 如 奉 璧 奏 秦 王 秦 王 大 喜 传 以 示 美 人 及 左 右 左 右 皆 呼 万 岁。 5、臣 闻 求 木 之 长 者 必 固 其 根 本 欲 流 之 远 者 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 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 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於明哲乎
一是直接给指定句子或段落断句,一是以选择题的形 式考查。高考文言文断句以客观题形式出现,难度相
对较低。
高考真题
•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 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 B. 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 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 C. 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 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 D. 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 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 解析:选D,原文是: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 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曰:“此儿深中夙敏, 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一、借助名词(或代词)、 介宾短语断句。
• 文言文中,名词(或代词) 常作主语、宾语。主语前与 宾语后一般要断开。介宾短 语一般在句末。
1、秦 起 大 谓 梁 秦 之 则 为 及 桓 中/ 梁 独 籍
二 世 元 年 七 月 /陈 涉 等 泽 中/其 九 月 /会 稽 守 通 曰/ 江 西 皆 反 /此 亦 天 亡 时 也/吾 闻 先 即 制 人 /后 人 所 制/吾 欲 发 兵/ 使 公 楚 将/ 是 时 桓 楚 亡 在 泽 曰/桓 楚 亡/ 人 莫 知 其 处/ 知 之 耳(《项羽本纪》)
2.请用“/”为下面的文字断句。 昔 者 有 馈 鱼 于 郑 相 者 郑 相 不 受 或 谓 郑 相 曰 子 嗜 鱼 何 故 不 受 对 曰 吾 以 嗜 鱼 故 不 受 鱼 受 鱼 失 禄 无 以 食 鱼 不 受 得 禄 终 身 食 鱼
昔者有馈鱼于郑相者/郑相不受/或 谓郑相曰/子嗜鱼/何故不受/对曰/ 吾以嗜鱼/故不受鱼/受鱼失禄/无 以食鱼/不受得禄/终身食鱼
教学目标: 1、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提高 断句能力。 2、通过练习文言断句,总结归纳断句 的方法,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自主学习】用“/”给下列语段断句。
1、小 鸟 时 来 啄 食 人 至 不 去 三 五 之 夜 明 月 半 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予居于此 多可喜亦多可悲
2、嗟 乎 师 道 之 不 传 也 久 矣 欲 人 之 无 惑 也 难 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 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 以为愚 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 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 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 / / / 天 地…… 往往有得 以其求思 之 深 而 无 不 在 也/ 夫夷以近 / 则游者众 险以远 则至者少 / / / /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远 而人之所罕至 / / 焉 故 非 有 志 者 不 能 至 也。
子 有 不 夫 须 不
曰/ 十 室 忠 信 如 如 丘 之 以 孔 子 好 学/今 勉 乎
•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 项是(3分) • A.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 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 义著名/愿得降之/ • B.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 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 义著名/愿得降之/ • C.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 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 义著名/愿得降之/ • D.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 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 义著名/愿得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