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分析人物形象 答题模板

合集下载

专题08 “人物形象”答题模式-2021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模式指导

专题08  “人物形象”答题模式-2021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模式指导

“人物形象”答题模式记叙文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这一概念的内涵大于人物性格的内涵,人物形象特点的核心是人物的性格(或品质)特点,但还包括人物的外在形象(肖像)、身份、职业、地位、技能(能力)、行为习惯等。

可从以下方面来分析解答:第一步:从性格、品质、技能、身份(或职业)思考人物形象。

第二步:先理解人物形象核心——性格,可从:(1)对人、事和自己的态度、(2)意志、(3)情绪、(4)理智,这四个方向思考概括人物性格。

同学们可以分类识记些人物性格、品质、技能等,以便提取。

下面归纳了一些常用词,同学们可以熟记。

一、性格(1)对人、事和自己的态度:如诚实或虚伪、谦逊或骄傲、自强、自立、知错能改、胆小怕事、欺软怕硬。

(2)意志:如坚韧、果断、坚强。

(3)情绪:如热情、冲动、冷漠。

(4)理智:如聪明、灵巧、愚蠢。

二、品质(1)勤劳俭朴:如节俭、朴素、朴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

(2)公正清廉:如廉洁、清廉、铁面无私、公正无私。

(3)忠于职守:如尽职尽责、舍己为公、求真务实、爱岗敬业、率先垂范。

(4)科学精神:如勇于探索、为科学献身、敢于怀疑、严谨、执着。

(5)其他品德:如忧国忧民、敬老爱幼、见义勇为、爱憎分明、拾金不昧、宽厚仁慈、无私奉献、孝顺。

三、技能如善于教育、有教育智慧、医术精湛、技艺高超、武艺高强、本领高强。

历年中考试卷中人物形象题的答案寡言少语、平凡、朴实、纯真、善良、可爱、沉着、冷静、乐观、稳重、害羞、幽默、谨慎、正直、郁郁寡欢、洒脱、循规蹈矩、狡猾、豪放、泼辣、热心、胆小、老实、圆滑、暴躁、勇敢、从容、耐心、踏实、谦虚、勤俭、敬业、诚实、执著、势利……尽量结合文本,用到三个以上,从不同角度表达,全面、客观、公正。

老师的优秀品质(1)慈爱,有爱心,爱生如子。

(2)工作认真有责任感(3)善于运用机智的教育方式,充满教育智慧。

(4)善于钻研,课堂语言风趣生动,吸引学生。

父母的优秀品质:(1)坚强,不轻易向命运屈服。

中考语文现代文专题复习:明确记叙顺序,分析人称作用 答题模板

中考语文现代文专题复习:明确记叙顺序,分析人称作用   答题模板

记叙文阅读(含小说、散文)考点三明确记叙顺序,分析人称作用1.明确记叙顺序及其作用。

模板揭秘(1)读文章要看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模式的变动现象,如果有,那么这些地方就出现了记叙顺序的变动。

(2)阐述不能调换顺序一般从两方面考虑:①看所给的几段(句)是否与前文照应;②看所给几段(句)是否按一定的内在逻辑行文。

判定方法(1)顺叙:从抓关键词,顺叙一般从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程序的推进进行判定。

例如:《散步》。

(2)倒叙:①开头一般先写结果,或是由眼前事物展开的回忆。

②开始叙述时,一般会有一两个句子来提示。

③追述部分仍然按照时间或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

例如《背影》。

(3)插叙:它一定不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是结尾,一般是对上面两种叙述方式的一个补充说明。

以过渡句为特征,又以过渡句回到之前的叙述方法。

(4)补叙: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

倒叙与插叙的区别。

(1)倒叙的内容是中心事件的一个组成部分,插叙的内容只与中心事件相关。

(2)倒叙文章中的回忆部分就是文章的中心事件,占据文章的主要篇幅,插叙的内容只是在顺叙中途插入的,是为中心事件服务的一个片段。

2.分析人称作用。

模板揭秘三种人称的关键词及作用。

第一人称:“我”“我们”,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你”“你们”,亲切自然,便于抒情;第三人称:“他”“他们”,客观,多角度描写,便于冷静分析事物。

注意:人称的变化往往意味着表达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作者情感的变化,所以分析人称的时候,就不能忘记这两个方面的分析角度。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理解人称千万不能够脱离文章,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内容,准确扣住作者的议论抒情文段进行分析。

训练重点:……分析插叙的作用母亲的菊花①自从去年冬天父亲去世后,母亲便再没有拍过照片。

我知道母亲是怕睹物伤情,因为以前的照片都是他们两人的合影。

②这一年开春,长期憋闷的竹鞭爆开了,几十只尖钻捅破泥层,玩命似地往上蹿,母亲看着那节节飙升的绿势,眉目间有些开朗了。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分析人物形象 答题模板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分析人物形象   答题模板

记叙文阅读(含小说、散文)考点八分析人物形象答题模板1.刻画人物的方法。

小说中人物描写一般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种方式,其中正面描写的基本方法有六种: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

①外貌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动作描写,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进程,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有时还推动情节的发展。

④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⑤神态描写,反映人物喜、怒、哀、乐的神态变化,揭示人物的……心理状况和……性格特征。

⑥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情态,突出人物的……性格,展示故事情节,创造典型环境,渲染人物……心情。

⑦正面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

⑧侧面描写,衬托出人物某种思想、心情、性格等。

2.分析人物形象。

①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情节来分析人物形象。

(1).情节的安排以人物为轴心。

(2).从情节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

②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来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性格。

还要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③抓住作者对人物的态度(往往暗藏在对人物的描写之中)。

④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言行都往往决定人物的性格。

⑤通过环境补充人物性格。

自然环境描写: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的心理活动,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性格;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反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⑥借助表达方式反映人物性格。

议论: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性格,突出中心,升华主题。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之人物形象分析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之人物形象分析

赞可见)
品性
②温良、和善,懂得感恩。落魄时的唐先生将雕花烟斗赠送给老
范,表示感谢和对人情的珍视。
③有些势利,有等级观念,顺境时漠视真挚看出来。
④有良知,懂得自省。从唐先生最后的惊愕与后悔可见出。
注重人物形象的变化和复杂性

总结
【答题模板】
《谁的电话》
⑦“爸爸,爸爸,你是我的大树!”主任的电话铃声响了起来。主任看了一眼,把电话掐了。 “老葛兄呀,不怕你见笑,做为家长,我是失败的。我儿今年连三本都考不上,现在还拒绝复习, 跑去读什么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主任的电话铃声又响了起来,主任看了电话一眼,又想掐掉。
⑧老葛问:“谁的电话?毛毛吗?接吧!” ⑨主任一接通就说:“毛毛,你如果不回来复习,别想我搭理你。” ⑩“老爸,别气坏身子,中秋节快乐!”电话那头传来毛毛的声音,“收到我给你寄的月饼了吗? 你尝尝跟家里的有啥区别。”
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
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
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
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
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
别人看见。 侧面描写:烘托父爱的伟大 —— 朱自清《背影》
外貌、神态、动作描写:辛劳卑微、病入膏肓
《雕花烟斗》
⑨在又收到老范送的两次花后,唐先生从陈列柜下边一层属于一般水平的烟斗 中,选择一只雕工比较简单、刻着五朵牡丹花的,送给老范。“您……”(B)老范喜得 声音都震颤了,眼睛像一对灰色的小灯泡亮了起来,双手郑重地接过烟斗,激动地 吭吭巴巴,“谢谢您,唐先生,真谢谢您……”
⑩又一阵秋风吹起,唐先生倚坐在皮椅上,疲惫不堪。他的一幅画被莫名其妙 地定为黑画,他再一次落魄,无人理睬了。这时,他听见有人轻轻叩门。打开门, 一盆特大的金光灿烂的凤尾菊正堵在门口。“老范,快请进,请进!”来人把花放 在地上,喘着气,“俺是老范的儿子。俺爹今年夏天得了肺炎,走了。他吩咐俺说, 他要是不在了,无论如何也要把花给您送来。”“唐先生,您知道俺爹多喜欢您送 给他的烟斗吗?临终时,他叫俺把那只烟斗插在他嘴角上。”

分析人物形象上(答题公式)

分析人物形象上(答题公式)

题型三 通过具体的人物描写,揣摩人物心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蜡烛》 设想一下段中表现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
答案:老妇人想:孩子,你为了南斯拉夫人民的解放献 出了宝贵的生命,我无法用语言表达我的悲痛。你的 战友来了,赶走了德国鬼子,他们是我心中的英雄, 我心中充满感激和敬意。孩子们,你们一定要打败德 国侵略者,胜利归来。
题型一 概括人物形象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2018四川巴中中考)《父亲是一盏灯》 23.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父亲是一个沉着镇定、充满智慧的人。 面对困境,父亲并没表现出惊慌,而是一直安慰儿 子“别怕”“总会有办法的”;迷路后,父亲用善 意的谎言“前面有灯光”激励着儿子跟着他走出森 林。


形 答
象题 公 式
Contents


01 教学目标 02 常见题型 03 真题分析 04 总结归纳
01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了解分析人物形 象的常见题型
2.掌握分析人物形 象的基本答题公式
3.学会分析人物形 象的常用解题方法
02
常见题型
中考常见考查人物形象分析的题型
1 概括人物形象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2 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概括人物形象。 3 通过具体的人物描写,揣摩人物心理。
答案:第④段通过神态、动作、声音等正面描写,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柳月如高超的表演艺 术。第⑯段通过表姑的话表现了柳月如热爱戏 曲,坚守信念,至死不渝的高尚品质。通过侧面 描写,表现其淡泊名利。
题型二 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概括人物形象。
(2018四川巴中中考)《父亲是一盏灯》 21.请从描写的角度,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微弱的月光下、只能约看见自己的两只手,脚 底下一片漆黑,远方也看不见一星半点的灯光。 (2)父亲进门时长舒了一口气,脸上满是汗珠。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公式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公式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公式一、概括文章内容题。

解析:1. 概括内容模板: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件、景物等),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二、分析人物形象题。

解析:1. 人物形象分析模板: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方面入手,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解析:1. 从他们对待于勒态度的变化来分析。

当得知于勒发财时,他们“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进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这里的语言和行为描写表现出他们的贪婪、虚荣。

当发现于勒又变成穷光蛋时,“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

已经够倒楣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

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这些描写体现出他们的自私、冷酷、势利。

三、理解词语含义题。

解析:1. 词语含义理解模板:本义 + 文中义。

2. “标致”本义是漂亮、好看。

在文中“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这里的“标致”是反语,实际是表达作者对清国留学生丑态的厌恶,是一种讽刺。

解析:1. 本义是隔阂。

在文中,“我”和闰土之间存在着“隔膜”,这不仅是因为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更重要的是由于社会地位的差距、封建等级观念等因素,使他们在思想、情感等方面产生了很大的距离,这种距离就是文中所说的“隔膜”。

四、赏析句子题。

解析:1. 句子赏析模板:从修辞、描写方法、词语运用等角度入手。

- 修辞角度:此句运用了反复和拟人的修辞。

“盼望着,盼望着”反复,强调了作者盼望春天到来的急切心情。

“春天的脚步近了”把春天当作人来写,赋予春天以人的动作“脚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即将来临的情景。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公式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公式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公式一、概括文章内容。

公式: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二、分析人物形象。

公式:从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事件+他人评价入手。

解析:从外貌描写来看,“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可以看出他生活穷困潦倒且好逸恶劳。

他的语言总是“之乎者也”,如“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表现出他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迂腐不堪。

动作上,“排出九文大钱”的“排”字,显示出他想在短衣帮面前显示自己的阔绰。

他教小伙计认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等事件,能看出他心地善良的一面。

而旁人对他的嘲笑,如“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也从侧面反映出他是一个被社会边缘化的可怜人。

公式:同上。

解析:外貌描写文中未着重体现。

语言上,当他们以为于勒发财时,“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等话语,表现出他们的自私、冷酷、唯利是图。

动作上,他们发现于勒又变得穷困潦倒时,“母亲突然很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

已经够倒楣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

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母亲的暴怒、躲避动作,生动地刻画了他们嫌贫爱富的嘴脸。

从整个事件中,于勒有钱时盼他回来,没钱时避之不及,他人的评价虽未直接点明,但从他们的行为可以看出在旁人眼中他们也是势利之人。

三、理解词语含义。

公式:本义+文中义(结合语境)解析:“标致”的本义是漂亮、好看。

在文中“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这里的“标致”是反语,结合语境,是用来讽刺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表达了作者对他们不学无术、附庸风雅的厌恶之情。

公式:同上。

解析:“隔膜”的本义是隔阂、不相通。

阅读解题思路与模板:赏析人物形象

阅读解题思路与模板:赏析人物形象

阅读解题思路与模板:赏析人物形象考点:赏析人物形象因为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

在小说阅读中,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来设置试题,具体说来,有两大类型:1.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2.赏析人物形象在文中的作用。

题型一:概括和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设题角度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具体说来,大致可能涉及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等。

常见提问方式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是一个怎样的人物?请分析。

3.文中××有哪些优秀的品质?解答思路1.从小说中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等方面入手因为这些直接决定人物的言行,影响人物的性格。

2.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通过小说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以及正面和侧面等描写进行分析,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3.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从整体到部分,只有了解了故事的全貌,才能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因为人物的性格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在矛盾的冲突中展现出来的。

4.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及其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首先,人物的成长变化、人物性格的形成与社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什么样的典型环境塑造什么样的典型性格。

其次,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活动的,因此,分析人物形象,还要联系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

这样才能准确把握人物鲜明的个性,又深切理解人物的社会意义。

人物都是一定的社会环境的产物,每个人的身上都鲜明地体现着时代的烙印。

《祝福》开头的环境描写,把故事发生的背景、时代、社会关系作了明确的交代,祥林嫂的性格特点也就有了基础,有了依托。

5.从作者的议论和评价或者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入手如《林黛玉进贾府》中贾母对王熙凤的评价“泼皮破落户”“凤辣子”就揭示了王熙凤心狠手毒的性格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阅读(含小说、散文)考点八分析人物形象答题模板1.刻画人物的方法。

小说中人物描写一般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种方式,其中正面描写的基本方法有六种: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

①外貌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动作描写,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进程,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有时还推动情节的发展。

④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⑤神态描写,反映人物喜、怒、哀、乐的神态变化,揭示人物的……心理状况和……性格特征。

⑥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情态,突出人物的……性格,展示故事情节,创造典型环境,渲染人物……心情。

⑦正面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

⑧侧面描写,衬托出人物某种思想、心情、性格等。

2.分析人物形象。

①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情节来分析人物形象。

(1).情节的安排以人物为轴心。

(2).从情节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

②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来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性格。

还要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③抓住作者对人物的态度(往往暗藏在对人物的描写之中)。

④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言行都往往决定人物的性格。

⑤通过环境补充人物性格。

自然环境描写: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的心理活动,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性格;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反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⑥借助表达方式反映人物性格。

议论: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性格,突出中心,升华主题。

抒情: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深化文章中心,增强文章感染力。

归纳: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历年中考试卷中概括人物形象常用的词语:寡言少语、平凡、朴实、纯真、善良、可爱、沉着、冷静、乐观、稳重、害羞、幽默、谨慎、正直、郁郁寡欢、洒脱、循规蹈矩、狡猾、豪放、泼辣、热心、胆小、老实、圆滑、暴躁、勇敢、从容、耐心、踏实、谦虚、勤俭、敬业、诚实、执着、势利……尽量结合文本,用到三个以上,从不同角度表达,全面、客观、公正。

(褒义词语)朴素憨厚大方诚实忠诚诚恳谦虚虚心果断天真幼稚活泼聪明等等(贬义词语)圆滑狡猾虚伪自私任性骄傲贪婪愚蠢奸诈等等表现作者对文中人物(或事件)情感态度的词语:歌颂、赞美、崇拜、钦佩、赞颂、肯定、认可、同情、怜爱、憎恨、讥讽、批判、批评、讽刺、鞭挞、否定、憎恶、责备答题步骤●1、审●2、找●3、划●4、炼●5、合题目关键词,定位,看分值;人物描写(具体事例)段落中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提炼并批注人物形象:外貌特征、生活状况、性格特征)整合原文批注上的笔记(利用答题模式,规范用语)训练重点:分析人物形象父亲的雨谢宗玉①有一个人总在来雨时走出家门,那是我父亲。

②田是梯田,禾苗都是喝水长大的,但天雨常不遂人愿,所以在每一垅梯田的上坳总得有一口山塘。

夏天热,禾苗需要同人一样拼命喝水,山塘没多一会儿就被喝得见了底,村人就有些慌了。

好在天再糊涂,也不会让村人处在恐慌中太久。

雨说来就来,一堆乱云一聚,几声炸雷一响,还不等村人都从田里地里跑回家,雨就下了。

站在屋檐下,看雨中的庄稼欣欣向荣的样子,村人都一脸傻乐,乐得什么都忘记了。

只有父亲还记得要往山塘补水,他是一个小小的村民组长。

③父亲先也是站在屋檐下,傻头傻脑地看雨,突然就记起了什么的样子叫一声,哦,要去拦水,说罢提把锄头就冲进雨幕。

等母亲转身从灶背屋寻来蓑衣斗笠时,他已经不见人影了。

为这,父亲回来没少挨骂。

父亲并不在意,他湿淋淋地站在屋中央,垂着衣袖,笑着听母亲叨唠,仿佛挨骂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母亲一边念叨一边把准备好的热水提到灶背屋。

父亲洗澡时,母亲又从衣柜里把干净的衣服找出来。

④父亲年轻时很结实的,他什么也不怕,再大的风雨也敢往里钻。

风雨越大,父亲就一副越快乐的样子。

有时,父亲叫一声要去拦水,就被母亲眼明手快地拉住了。

虽然戴上母亲寻来的斗笠,但一出门,风就将它刮跑了。

父亲跟着风跑,终于跑在风前面将斗笠拾起来,然后一甩手,斗笠旋转着从大门口飘进屋来,雨水像珠子一样从笠沿四射开来,溅了我们一身。

待我们弹落身上的水珠,再看父亲时,父亲又消失在雨中不见了。

父亲在雨中的身影像个谜,一闪一闪的。

⑤在瓢泼似的雨中,道道水流从山上落下来,父亲全把它们往山塘里赶。

山塘像个气球,一下子就给吹胀了。

我想,面对一下子就水灵丰活的山塘,父亲内心应该有一种满足。

⑥但我仍怀疑父亲是为着好玩,他在雨中那副兴奋得不得了的样子同小孩儿没什么区别。

但小孩儿不能玩雨,小孩儿只能在大雨初来时,在稀稀朗朗的雨颗中,嚎着叫着钻来钻去,迅速返回屋檐下。

所以我竟有些羡慕父亲。

⑦一年夏天,天旱了很久,大伙以为再没雨下了,就挖开山塘拼命往自己田里放水,父亲左劝右劝要节约,但没有人听他的。

后来再下雨时,父亲硬撑了两个小时没出门,但终于没忍住又冲了出去。

只有母亲看着心疼,念叨就更勤了。

⑧母亲的念叨并非多余,如今年老的父亲一身病痛,不打半点折扣。

母亲给父亲煎药时,还在不停地念叨,而父亲,也再不能笑吟吟地听她念叨了。

他躺在床上,配合母亲的念叨,咝咝咝地从牙缝里抽着凉气,他疼呢。

父亲正在为他年轻时所经历的风雨支付代价。

只不过,父亲的心里未必后悔。

1.文中画波浪线句子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答案】运用动作描写,“跑”“拾”“甩”,表现出父亲的快乐(不畏风雨);运用侧面描写,通过写父亲“跟着”风跑,“终于”跑在风前面,侧面写出风大的特点,从而衬托出父亲不畏风雨的精神。

2.你认为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做简要分析。

【点拨】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在概括人物性格特征时一般用两字或四字词语,多角度思考。

方法上注意结合文章对人物的描写,结合人物所做的事情,结合作者对人物的评价,结合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注意分析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所起的作用。

“村人都一脸傻乐,乐得什么都忘记了。

只有父亲还记得要往山塘补水”,直接就交代了人物的性格之一;风雨越大,父亲就一副越快乐的样子部分明显地交代了人物的又一性格。

易混易错:学生在概括用词上容易结合事例来评价人物,语言多啰唆,不够明确。

【答案】①责任心强:来雨时,村人都乐得什么都忘了,只有父亲还记得要往山塘补水。

(意思对即可)②甘于奉献:风雨越大,父亲越快乐,因为可以为村民储蓄更多的水。

③顾全大局:面对村人天旱时拼命往自己家的田里放水,不懂节约的自私行为,父亲虽然想撒手不管给他们一个教训,但为了大伙的利益还是忍不住又冲了出去拦水。

补充例题隐忍的痛,肆意的爱(1)医院里。

医生瞅了X光片半天,让母亲走两圈。

(2)母亲走得很慢,左脚抬起,落下,右脚抬起,更深地落下,就像右边的地板随着脚的落下陷下去一截。

医生问,这样瘸着多久了?我有些不高兴,一直都这样,哪是瘸呀?(3)母亲忙说,17岁时上地里干活,跨一个沟坎时闪了一下,就这样了。

医生眼镜后的眼珠凸出来,就这样“走”了30年?不疼?(4)父亲说,一直都疼,前两年活重,下地拾棉花,她弯不下腰,就跪着一步一步地挪。

(5)我和弟弟都瞪直了眼睛。

医生摇着头,不可能啊。

腿骨脱臼了,怎么走呢?他指着片子说,你看,腿骨脱出骨巢,偏向一边,骨巢里已长满了厚厚的细胞,都长平了。

现在腿是靠着臀部的肉支撑着,上面的肉都磨死了,成硬硬的结块。

即使手术把骨巢刮平,要让骨头重回原位也是不可能了。

(6)一股深秋的风从窗外吹过,吹动了母亲额前那一绺枯黄的头发,母亲似乎瑟缩了一下。

(7)医生感叹道,真是奇迹!你看她全身都变形了,怎么不觉得整个身体都疼呢?(8)在我们的目光下,母亲两手扭着衣角,低头掩饰着不自在。

我鼻子一酸,急忙转开脸。

(9)记忆中,家中光景很是贫窘,父亲的腿不能干重活,矮小的母亲就扛起了重担,背起沉重的喷雾器给秧苗打药,弯着腰除草,低着头做饭、缝衣……竟然搜索不到静坐的记忆。

近几年,我师范毕业,弟弟下学打工,父亲的腿也渐渐康复。

谁知弟弟又早早有了孩子,母亲忙前忙后,日夜都抱着孙子……(10)回去的时候,离车站不过200米,我们却用了很长时间。

父亲扶着母亲走在前面,母亲不愿被弟弟背着。

她说,以后的路还长呢,都要你们背着?(11)每次出门,我们总是走在前面,嫌母亲走得慢,现在,我们的目光终于落到这个世界上离我们最近,却最少注意的那两个人身上。

一直以来,我们的目光,只看向自己,灼热地投向神秘的前方,从来没有回过头看一看,始终把整个生命都投注在儿女身上的父母,他们的目光里有没有隐忍的痛、化不开的渴望?(12)深秋的阳光静静洒下来,落到因萧索的风吹得有些苍凉的母亲身上。

母亲的背影一如20来年的老样子,左脚抬起,落下,右脚抬起,更深地落下,就像右边的地板随着脚的落下陷下去一截。

这一次,我却仿佛听到骨肉厮打,血肉模糊的呻吟,每一步都像尖锐的刀深深刺到我的心里,心里也是一片血肉模糊。

(13)我任凭汹涌的泪水肆意流淌在秋风中,母亲,30年来,是什么力量竟能支撑一条“掉”了的腿,挑起我们晴朗蔚蓝的天空,自如行走在天地间?(14)泪眼蒙眬中,我听到弟弟重重地说,明天我们就去省城大医院里看。

真不行,我和姐就是您的双腿。

(15)不知是不是泪眼闪动的关系,我看到,母亲单薄的肩膀在颤抖着。

她左脚抬起,落下,右脚抬起,更深地落下,就像右边的地板随着脚的落下陷下去一截,像极了舞蹈着的美人鱼。

那是喂养我们、给我们无穷力量的姿势,那是生命华美的律动,那是为爱在刀尖上舞蹈着的奇迹!问题一阅读短文,思考文中主要写了母亲的哪些事情。

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母亲是个怎样的人。

借助具体事情分析人物形象参考答案(1)母亲17岁时拐伤了腿,只能靠着臀部的肉支撑走路,坚持了30年——表现了母亲隐忍顽强。

(2)家里全靠母亲扛起重担,打药,除草,低着头做饭、缝衣,日夜都抱着孙子——表现了母亲勤劳吃苦。

(3)母亲拒绝弟弟背着,不愿拖累儿女——表现母亲坚强自立,关爱子女。

(4)我们从没关注过母亲,而母亲毫无怨言,——表现了母亲不求回报,无私奉献,无怨无悔。

具体的事情+特征概括问题二文章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示例文中第2段画横线处写到母亲“左脚抬起,落下,右脚抬起,更深地落下,就像右边的地板随着脚的落下陷下去一截,”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刻画了母亲怎样的形象?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参考答案采用动作描写,用“抬起、落下、抬起、更深地落下、陷下去”等一系列动词,形象地描绘出母亲走路拐瘸的姿势,表达了母亲的隐忍、坚强与伟大.运用描写方法,形象生动(传神)地写出了 ,表现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