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同步测试题附答案第7---8课

合集下载

第8课《土地的誓言》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8课《土地的誓言》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土地的誓言一、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挚.痛(chì)山涧.(jiàn)缠.绕(chán)B.胸膛.(táng)谰.语(lán)呻.吟(shēn)C.怪诞.(dàn)辘.辘(lú)仰.望(yǎng)D.白桦.(huá)召.唤(zhào)耻辱.(rǔ)【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读音的掌握。

做好本题,就要认真阅读选项中每一个加点字的读音,注意多音字在这个词语中的读音,还要注意平时容易读错的字音。

【解答】A.有误,“挚痛”的“挚”应读“zhì”;B.全部正确;C.有误,“辘辘”的“辘”应读“lù”;D.有误,“白桦”的“桦”应读“huà”。

故选:B。

【点评】做好本题,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辨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泛滥皮鞭斑斓飘扬B.田垄嗥鸣土壤黎明C.喷涌亘古墨契污秽D.稻禾埋葬汇合蚱蜢【分析】考查汉字书写的题目,要注意仔细体会形近字、同音字之间字义和用法的差别,尤其要关注形声字的形旁,还要注意平时多留心,以做到书写正确。

【解答】ABD.正确;C.有误,“墨契”读作“默契”;故选:C。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多写、多练,对于易错的形近字、难写字着重练习。

3.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处。

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如唤(召唤呼唤呼喊)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召唤呼唤呼喊)着我。

她低低地呼唤(召唤呼唤呼喊)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正确理解字词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弄清词语的意义及常用用法,再次弄清词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字词含义的变化,辨析作答。

【解答】召唤,人们唤来,前两个空格,为同意重复表达一种感情,可同选“召唤”;呼唤,呼叫、召唤的意思;呼喊,指高声的喊出,“呼唤”符合语境。

第8课 《木兰诗》(解析版)-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举一反三”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第8课 《木兰诗》(解析版)-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举一反三”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第8课《木兰诗》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节选自《木兰诗》)(乙)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

少习骑,长而益精。

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

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

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

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选自《木兰从军》)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子坐明堂..明堂:明亮的厅堂B.愿驰.千里足驰:赶马快跑C.当户理.红妆理:梳理、整理D.雄兔脚扑朔..扑朔;动弹2.把语段(甲)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装。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语段(甲)第二段的内容。

4.语段(甲)和语段(乙)都描写了木兰代父从军这件事,有什么异同点?5.分析“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1.A2.每间房都打开了门进去看看,每张床上都坐一坐。

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时的衣裳。

3.亲人迎接木兰,木兰回家满心欢喜,换回女儿装束,火伴大为惊讶。

4.同:都完整地写了木兰从军的过程,表达了对木兰、对女子的赞叹之情。

异:【甲】文用诗歌形式,以描写为主,突出了木兰“女英雄”形象,辅以抒情。

【乙】文以简洁的叙述为主,目的是引出议论: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

5.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巧妙解答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多年未被发现的奥秘,总结了全文。

第7课《谁是最可爱的人》阅读训练-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7课《谁是最可爱的人》阅读训练-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谁是最可爱的人》阅读训练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阅读《谁是最可爱的人》选文,回答小题。

①还是在二次战役的时候,有一支志愿军的部队向敌后猛插,去切断军隅里敌人的逃路。

当他们赶到书堂站时,逃敌也恰恰赶到那里,眼看就要从汽车路上开过去。

这支部队的先头连就匆匆占领了汽车路边一个很低的光光的小山冈,阻住敌人,一场壮烈的搏斗就开始了。

敌人为了逃命,用32架飞机、10多辆坦克发起集团冲锋,向这个连的阵地汹涌卷来,整个山顶都被打翻了,汽油弹的火焰把这个阵地烧红了。

但是,勇士们在这烟与火的山冈上,高喊着口号,一次又一次把敌人打死在阵地前面。

敌人的死尸像谷个子似得在山前堆满了,血也把这山冈流红了。

可是敌人还是要拼死争夺,好使自己的主力不致覆灭。

这场激战整整持续了8个小时。

最后,勇士们的子弹打光了。

蜂拥上来的敌人占领了山头,把他们压到山脚。

飞机掷下的汽油弹把他们的身上烧着了火。

这时候,勇士们是仍然不会后退的呀,他们把枪一摔,向敌人扑去,身上帽子上呼呼地冒着火苗,把敌人抱住,让身上的火,也把要占领阵地的敌人烧死。

……据这个营的营长告诉我,战后,这个连的阵地上,枪支完全摔碎了,机枪零件扔得满山都是。

烈士们的遗体,保留着各种各样的姿势,有抱住敌人腰的,有抱住敌人头的,有掐住敌人脖子把敌人摁倒在地上的,和敌人倒在一起,烧在一起。

有一个战士,他手里还紧握着一个手榴弹,弹体上沾满脑浆;和他死在一起的美国鬼子,脑浆迸裂,涂了一地。

另一个战士,嘴里还衔着敌人的半块耳朵。

在掩埋烈士遗体的时候,由于他们两手扣着,把敌人抱得那样紧,分都分不开,以致把有的手指都掰断了。

……虽然这个连伤亡很大,他们却打死了300多敌人,更重要的,他们使我们部队的主力赶上来,聚歼了敌人。

②这就是朝鲜战场上一次最壮烈的战斗——松骨峰战斗,或者叫书堂站战斗。

假若需要立纪念碑的话,让我把带火扑敌和用刺刀跟敌人拼死在一起的烈士们的名字记下吧。

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7---8课同步水平测试题附答案

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7---8课同步水平测试题附答案

第7课《散文诗二首》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花瓣.(biàn) 匿.笑(nì) 沐浴.(yù) 抚摩.(mÓ)B.祷.告(dǎo) 并蒂.(dì) 摇.摆(yáo) 嗅.觉(chÒu)C.倘.若(tǎng) 姊.妹(zǐ) 菡萏.(dàn) 攲.斜(yī)D.惊讶.(yà) 牛棚.(péng) 膝.盖(xī) 遮.拦(zhē)2.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偷偷地笑)B.走到你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

(向神祈求保佑)C.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

(停滞不前)D.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攲斜..。

(倾斜,歪斜)3.按要求变换句式,不得改变原意。

(1)我便要投我的小小的影子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改为“被”字句)(2)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的孩子的小小影子吗?(改为否定句)4.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荷叶·母亲》作者冰心,这是一篇借景抒情,托荷叶赞母的散文诗。

B. “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这句话中的“心中的雨点”,指的是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C. 《金色花》是印度作家泰戈尔的作品。

文章刻画出一个天真可爱而又稍带顽皮的孩子形象,含蓄而巧妙地表达了孩子热爱妈妈的深厚感情。

D.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一个“坏”字,表达出了母亲对孩子淘气的不满之情。

5.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人们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

B.文中所写的孩子已经变成了金色花。

C.赞美孩子的可爱。

D.花儿的色彩,反映着母爱的光辉。

花儿也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

6.有同学认为,在妈妈急切寻找“我”时,“我”却躲起来捉弄妈妈,这说明“我”是个坏孩子,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二、阅读(一)课内阅读①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

第8课 土地的誓言(解析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精品课堂(部编版)

第8课 土地的誓言(解析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精品课堂(部编版)

8.土地的誓言1.下列词语中划线字读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A.炽(chì)痛嗥(háo)鸣斑斓(lán)参(c ān)天B.谰(lán)语怪誔(dàn)亘(gèng)古浆(ji āng)C.田垄(lǒng)污秽(suì)蚱蜢(měng)呻呤(yín)D.辗(zhǎn)转辘(lù)辘默挈(qì)丰饶(yáo)【解析】本题考查易错的字音、字形。

作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然后根据自己的日常积累判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是否正确。

遇到记忆模糊、不确定的字词,可以采用排除法排除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A.正确;B.有误,“怪誔”的“誔”应写作“诞”,“亘古”的“亘”应读作“gèn”;C.有误,“污秽”的“秽”应读作“huì”,“呻呤”的“呤”应写作“吟”;D.有误,“默挈”的“挈”应写作“契”,“丰饶”的“饶”应读作“ráo”。

故选:A。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B)A.汇合胸膛涌跃仰望B.誓言土壤碧绿飘扬C.奔弛破晓高梁标直D.幽远穿梭呻呤耻辱【解析】本题考查错别字的辨析能力。

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掌握这个易错点,仔细辨析各项中汉字,根据汉字的特点,结合字词意思辨析判断。

A.有误,“涌跃”的“涌”应为“踊”;B.正确;C.有误,“奔弛”的“弛”应为“驰”;D.有误,“呻呤”的“呤”应为“吟”。

故选:B。

3.对课文《土地的誓言》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A.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满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B.文章多处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

C.文章大量选择有东北特色的景物组合在一起,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体现了写景散文的特点。

D.文章两段文字一气呵成,任由情感的激流倾泻,在结构上有如双峰对峙,又宛若对仗工整的一副长联!【解析】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7---8课同步测试题附答案

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7---8课同步测试题附答案

7 散文诗二首1.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荫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

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漂在水面。

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篷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

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又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

烦闷.( ) 菡萏.( )(2)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改为改为(3)语段中有一个句子有语病,请找出来并改正。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泰戈尔是印度作家、诗人,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等。

获得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B.冰心的代表作有《繁星》《春水》《寄小读者》等。

《荷叶·母亲》节选自《繁星》。

C.《金色花》《荷叶·母亲》都是借助具体形象表达对母亲的爱。

D.“冰心”名字中的“冰”不是“冰冷”的意思,而是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中的“冰”的含义,即“冰清玉洁”。

3.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他父亲对他的教育概括起来就是:潜移默化、身体力行。

②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诗人,文、史、哲、艺等几乎无所不精。

③父子俩在那里整整度过了四个月的旅游生活。

④白天他们或步行或骑马,徜徉于自然美景和人文胜景之间;晚上则是坐在星空下,听父亲讲天文知识,欣赏美丽迷人的夜色。

⑤泰戈尔的成长经历启发我们:一个人的茁壮成长不但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

⑥泰戈尔12岁那年,父亲就带他去喜马拉雅山旅游。

A.②①⑥④③⑤B.②①④③⑥⑤C.①⑥④③⑤②D.①③④⑥②⑤(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纸船——寄母亲(节选)冰心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4.“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中的“白船儿”象征了什么?有何作用?(4分)★5.最后一句中的“爱和悲哀”指的是什么?(4分)(二)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单元第7课《土地的誓言》同步练习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单元第7课《土地的誓言》同步练习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单元第7课《土地的誓言》同步练习一、单选题(共8题;共16分)1.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嗥鸣(áo)宰割(zǎi)怪诞(dàn)重荷(hé)B. 木屐(jī)嫉妒(dù)炽痛(chì)泥泞(nìng)C. 缠络(luò)抽屉(tì)亘古(gèng)骊歌(lí)D. 讪笑(shàn)哺育(fǔ)踱步(duó)污秽(shuì)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人声鼎沸挺而走险亦复如是磐石B. 锲而不舍妇孺皆知人迹罕至讪笑C. 心会神疑来势汹汹慷慨淋漓确凿D. 惹人注目回环曲折锋芒毕露逼侠3.和例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一致的一句是()例句:天空飘浮着团团白云,仿佛盛开着朵朵银棉。

A.直的雨道扯天扯地的垂落,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

B.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期。

C. 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D.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4.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 在学校举行的元旦文艺晚会上,我们班的女生自编自演了一个话剧,两位同学将剧中人物演得绘声绘色,博得了观众的热流掌声。

B. 随着两个儿子的出世,家庭状况更是捉襟见肘,她不得不去打工赚钱贴补家用,可她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妇女,挣的钱少得可怜。

C. 他搜集了许多经济学方面的图书来看,仿佛走进了令人应接不暇的名胜区,每跨一步总要点头叫绝,赞叹地说“平生初见”。

D. 这些人垂头丧气,连眼皮也不敢抬,个个噤若寒蝉,都挤到角落去找遮掩的坐位,正襟危坐,就像待审的犯人。

5.找出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句()A. 地震所产生的冲击波影响到附近很远的地方。

B. 老村长带领群众及时完成了任务。

C. 一些商店挂出了“衣冠不整禁入”的牌子。

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7---8课同步基础测试题附答案

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7---8课同步基础测试题附答案

第7课《散文诗二首》一.选择题(共10小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花瓣.(biàn)匿.笑(nì)沐浴.(yù)摩.(mó)B.祷.告(dǎo)并蒂.(dì)摇.摆(yáo)嗅.(chòu)C.倘.若(tǎng)姊.妹(zǐ)菡萏.(dàn)敧.斜(yī)D.惊讶.(yà)牛棚.(péng)膝.盖(xī)遮.拦(zhē)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A.万物在黑压压的森林怀抱中,沐浴着宁静的夜色酣睡..了。

B.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的成绩大有提高,在倒数的名次内徘徊..。

C.绿叶丛中,一枝枝荷花亭亭玉立....,像娇羞的少女,满脸绯红,微微含笑。

D.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努力了,才有可能摘取..成功的果实。

3.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匿笑:偷偷地笑。

沐浴:洗澡。

B.慈怜:慈爱。

祷告:向神祈求保护。

C.繁杂:(事情)多而杂乱。

攲斜:倾斜,歪斜。

D.适意:舒服。

覆盖:遮盖,掩盖。

4.下列各句中按意思划分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A.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B.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C.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D.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5.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漂在水面。

(比喻)B.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比喻)C.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

(比喻)D.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反问)6.下列不能体现孩子对母爱的回报的一句是()A.我要悄悄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B.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C.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D.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不响。

7.下列句子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嬉嬉地在风中摇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课《谁是最可爱的人》班级: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一、基础积累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奔.()流坚rèn()chún()朴迸.()裂军yú()里huò()亮犁耙.()过瘾.()答案:bēn 韧淳bēng 隅豁bàyǐn二、阅读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2.中国人民志愿军高举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经过浴血奋战,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

阅读课文,看看文中叙述了志愿军战士哪些英雄事迹?分别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叙事时,既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叙述,又不时引用受访者的话。

结合文中相关例子,体会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不仅在事实的记叙中饱含感情,有些段落更集中体现运用了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使人读后产生强烈的共鸣。

试着找出这样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并从人称、句式和修辞手法的运用等方面体会其抒情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第5段关于松骨峰战斗的描写生动细腻,具有很强的画面感。

阅读这段文字,结合具体语句进行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在回忆本篇文章创作时说:“写《谁是最可爱的人》,就只选择了几个例子,在写完后又删掉了两个。

事实告诉我:用最能代表一般的典型例子,来说明本质的东西,给人的印象是清楚明白的,也会是突出的。

”根据这段话的提示,找出以前的作文,看看有没有修改的地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2.(1)松骨峰战斗:革命英雄主义、意志的坚韧和刚强;(2)救朝鲜小孩儿:国际主义精神、品质的纯洁和高尚;(3)和战士谈话:爱国主义精神、气质的淳朴和谦逊。

3.如:(1)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2)用受访者的语言:第七段:“他接着说:你不要以为我是为他们伤心,不,我是为他们骄傲!我觉得我们的战士太伟大了,太可爱了,我不能不被他们感动得掉下泪来”叙述方式的交叉使用,使文章内容更真实,更动人。

4.本文以记叙为主,穿插着议论、抒情。

第一部分:首先抒发了自己的亲身感受,又以“谁是最可爱的人”的设问作为记叙、议论的中心,接着用一组气势磅礴的排比句揭示志愿军的精神风貌,从意志、品质、气质、胸怀四个方面进行高度评价和赞美。

第二部分:主要叙述三个事例,每一个事例后,文章都穿插了议论、抒情。

第三部分,作者告诉人们要珍惜战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

5.作者描绘了一个连队的英雄群像,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描写。

运用外貌、动作、心理、语言等描写方法,塑造一个青年战士的英雄形象。

6.略。

三、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薄暮下的刀锋》①一如大雪覆盖旷野,遮其丑陋,使其美白,风霜侵袭颜面,去其鲜润,使其粗糙,放眼望去的人与事,往往不是它的本质,譬如眼前这个人——②酷暑之下,他仍着一袭草绿的建设服,前胸是污渍,后背是汗碱,下身是土色的粗布裤子,两只裤腿挽到膝盖。

他推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后架上绑着一个乡下才有的窄长板凳,车把上挂着一个工具袋。

知道我在注视着他,便朝我一笑:“磨剪子磨刀不?”平时并不弄刀切菜的我竟说:“磨。

”③至楼口,我说:“你且等一等。

”他笑笑:“好,不急。

”④我住的是一楼,出门来时,见他已骑在窄凳上,工具整齐地摆在脚下。

⑤一大一小,两把刀,因勤于擦拭,刀面光洁,心想,其实是无须磨的,不过是照顾一下你的生意而已。

接过刀,他顺刀刃斜睨了一下,笑着说:“您这刀,虽光亮唬人,却还没有开刃呢。

”我说:“这怎么可能?”他说:“您看,这刀身与刀刃一样厚薄,手指头放在刀刃上用力摁一下,也不过是一道白印。

”一试,果然。

⑥他将其中的一把抵在窄凳一端的匝柄之上,再用皮环缚住刀尾并蹬在脚下,使其牢靠,然后施以锉刀,一点一点地锉去刀刃上多余的部分。

窄凳的一端就安着一盘砂轮,手柄一转,火星一闪,刀刃立现,但他居然舍轻就重,用手。

这将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我有些不耐烦:“干吗不用砂轮,不过是把切菜刀。

”他说:“您这把是合金做的,一上砂轮,会崩出豁口。

”我还是不能信服,便问:“你们磨刀是论件数,还是论工时?”他说:“论件,一把四块。

”说完,他似乎明白了我问话背后的含义,脸红了。

脸红的应该是我,他却先红了,让我心生一丝惭愧。

⑦刃开过之后,他从工具袋里拿出一块中间凹陷的磨刀石,不紧不慢地磨了起来,磨过一个光景,他便斜眼看一看刃口,并用手指在刃上试一试,再接着磨,不断反复。

其间,他点燃了长杆烟袋,衔在嘴上,因为潮湿,烟火竟断了数次。

他那个样子,让我惊疑:他这是出来做买卖的吗?⑧这把刀好了,竟用了近半个小时,看了一眼那另一把刀,我不禁笑着摇了摇头。

他也笑着摇了摇头:“还是一把合金做的。

”我说:“这一把就不磨了,凑合着用吧。

”他说:“那可不成,刀既然到了我手里,就属于我。

”他把刀固定,然后再点燃了烟袋,重复着既有的程序和动作。

我不耐烦地进了屋,把刀和人遗弃在那里。

⑨不知为何,我总不时到临街的阳台看一眼那人。

夕阳的余晖洒在他的脸上,脸色很黄,一如土地。

到了后来,余晖收敛,已看不见他的脸色,只有身姿还在,一如剪纸。

⑩知他快完成工作了,走出去,掏出十元纸币给他付工钱,“不用找了。

”他坚决把两元毛币塞进我兜里,说:“八块钱是我的手艺,十块钱就是贪心了。

”他表情严正,我内心欢悦,望着匠人,突然想起一句台词,情不自禁喊了一句:“磨剪子来戗菜刀——磨剪子来戗菜刀——”⑪真有数邻人拿刀出户,没想到他却推车欲走。

我说:“到手的生意都不做,您这是为什么呢?”他说:“天黑,看不清物件了。

”我说:“不是有路灯吗?”他说:“眼神不济,灯光下看东西模糊,会磨不好。

”见来人近了,他说一声“再见您哪”,便仓皇骑远,一如逃。

⑫最先来到的是教历史的张老师,他满脸疑惑,听我言说后,他唏嘘不已:“这就是小人物的可爱了——这叫什么,这叫‘轻贱者往往品重,位卑者往往德高’。

”(摘自《散文》2013年第2 期,有删改)1. 标题“薄暮中的刀锋”中“刀锋”的含义是什么?①明指匠人在薄暮中为“我”磨的刀刃;(1分)②暗含解剖自我,探求人和事的本质的寓意。

2. 第⑨段中画线语句“余晖收敛,已看不见他的脸色,只有身姿还在,一如剪纸”写得非常传神,请加以赏析。

把匠人在夕照下的身姿比作剪纸(或: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形象地表现了匠人磨刀时的专注,也映衬出匠人的纯朴,同时也能引发读者的思考(2分)。

3. “我”对匠人的称呼由第③段的“你”到第⑪段变为“您”,根据文意,谈谈为何会有这样的变化。

开始,“我”并不了解匠人,有所戒备、轻视,所以称呼不够尊敬,用一般性的称呼,称“你”。

后来,“我”对匠人有了较深的认识,对匠人产生了由衷的敬意,所以改称为“您”。

4. 下面哪段文字更适合作为文章的结尾?说说你的理由。

A.我回味着张老师的感叹,在路灯下不停地踱步。

我发现,夜色越厚暗,灯光越明亮,好像能穿透躯壳照进内心。

B.我站在昏黄的路灯下,端详着匠人磨好的菜刀,那刀锋闪过一丝光芒,夺人心魄,竟让人不敢直视。

示例一:选A段。

A段与开头“放眼望去的人与事,往往不是它的本质”相呼应,使文章的结构更完整。

更有利于点明应该透过表面来体察人和事的本质的主旨。

B段过于强调刀锋的锐利,“让人不敢直视”,显现出的敬而畏之,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从匠人身上得到的认识和作者要进行的自我解剖不一致。

示例二:选B段。

B段照应题目,与标题“薄暮中的刀锋”相呼应;很好地表达了“我”对匠人敬业、真诚等美好品质的敬意。

文末已借张老师的话说出了匠人的品质,文章到此结束,会让读者更有回味的余地。

所以不用补写A段。

5.匠人拒绝多收两元的行为似乎难以理解,请结合文本内容和你阅读文本获得的启示,谈谈你的看法。

这是可以理解的,这是他诚实纯朴的品性的体现。

(正如作者说的,“放眼望去的人与事,往往不是它的本质”)评价一个人的行为,要分析支配他行为的思想、性格。

文中,匠人不用砂轮而手工挫刀、不接因天晚无法按质完成的工作,这些表现都说明匠人具有敬业、诚实的品质。

因此,匠人拒绝多收两元的行为是符合他诚实纯朴的品性的。

第八课《土地的誓言》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一、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挚.痛(chì) 山涧.(jiàn) 缠.绕(chán)B.胸膛.(tánɡ) 谰.语(lán) 呻.吟(shēn)C.怪诞.(dàn) 辘.辘(lú) 仰.望(yǎnɡ)D.白桦.(huá) 召.唤(zhào) 耻辱.(rǔ)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泛滥皮鞭斑斓飘扬B.田垄嗥鸣土壤黎明C.喷涌亘古墨契污秽D.稻禾埋葬汇合蚱蜢3.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处。

这时我听到故乡在________(召唤呼唤呼喊)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________(召唤呼唤呼喊)着我。

她低低地________(召唤呼唤呼喊)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

4.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

( )(2)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 )(3)我向那边注视着,注视着,直到天边破晓。

( )5.下列关于本文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B.作者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只是有些空泛。

C.对国人来说,“她”是祖国完整版图上沦丧的土地,因此,眷恋乡土就有了让人产生共鸣的强烈的爱国色彩。

D.作者把故乡写得如此美好,如此丰饶,这更能激起我们对侵略者的仇恨以及收复故乡的坚定信念和决心。

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6.文中作者向土地许下的誓言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是采用怎样的手法表现故乡的美丽、丰饶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课文的标题是《土地的誓言》,是不是土地在发出誓言?作者以此为标题,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类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