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合集下载

北伐战争直接打击目标是

北伐战争直接打击目标是

北伐战争直接打击目标是北伐战争是中国革命史上重要的一次武装斗争,1926年至1928年间,以中国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发起的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战争。

战争的最终目标是推翻北洋政府,实现国内统一和建立民主政权。

在这场战争中,北伐军队的直接打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北伐军队直接打击的目标之一是北洋政府及其军阀势力。

北洋政府是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中央政权,由北洋军阀直接掌控。

北伐军队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推翻北洋政府的统治,打击北洋政府的军事力量,削弱军阀的影响力。

北伐军队通过多次军事行动,如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成功地夺取了多个重要城市,推翻了北洋政府。

其次,北伐军队直接打击的目标还包括北洋政府的军事基地和要塞。

北洋政府的军事力量分布在全国各地,拥有大量的兵力和武器装备。

为了实现战争的胜利,北伐军队需要直接打击北洋政府的军事力量,夺取其军事基地和要塞,以确保自己的军事优势。

北伐军队在战争中多次攻击北洋政府的军事要地,如南京、北京等,一一攻克,进一步削弱了北洋政府的军事实力。

第三,北伐军队还直接打击了北洋政府的经济和财政支柱。

北洋政府依靠对外贷款和榨取民族资本的方式来维持其统治。

为了削弱北洋政府的经济实力,北伐军队采取了多种方式进行打击。

一方面,北伐军队实施土地改革和农民政策,削减地主和军阀的经济基础。

另一方面,北伐军队在解放区进行了抗日工业运动,发展当地工业,削弱了北洋政府对经济的控制。

最后,北伐军队还直接打击了北洋政府的外交势力。

北洋政府在中国境内享有一定的外交权力和地位,以维护自身利益。

为了打破北洋政府的外交统治,北伐军队致力于实施外交斗争。

北伐军队先后与苏联、美国等国家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支持和援助,削弱了北洋政府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综上所述,北伐战争的直接打击目标主要包括北洋政府及其军阀势力、北洋政府的军事基地和要塞、北洋政府的经济和财政支柱,以及北洋政府的外交势力。

通过直接打击这些目标,北伐军队成功推翻了北洋政府,实现了国内统一和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政权,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中国近代史 简答题

中国近代史 简答题

(4)上述方面的工作,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创建统一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组织准备了条件。
7、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是什么?
(1)特点:中国共产党是在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成立的,具有以下两方面特点:
● (“原汁原味”)是直接承继列宁主义而来,没有收到修正主义影响。中国共产党是按照列宁的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她所接受的是没有被修正主义阉割的马克思主义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是科学社会主义。
(3)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李大钊主张知识分子要忠于民众、作民众的先驱,要到民间去,向农村去)。
6、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所开展了哪些方面的工作?
(1)进一步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 注重马、恩、列宁原著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的经验。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为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3)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辛亥革命开启了思想进步和民族觉醒的大门。
(3)北伐战争得到苏联政府的多方面援助,特别是派出的军事顾问帮助北伐军制定了正确的军事战略战术。
论述题
1、试论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是在新的时代和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具有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不具备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
(1)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把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
8、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什么?

专题六、军阀政治:民国初年的政局与社会

专题六、军阀政治:民国初年的政局与社会

专题六、军阀政治:民国初年的政局与社会一、单项选择题1.北洋军阀的性质是代表( A )阶级的反动政治武装集团。

A.地主买办 B.地主C.民族资产阶级 D.小资产阶级2.北洋军阀的主要靠山是( B )。

A.地主阶级 B.买办阶级C.资产阶级 D.外国帝国主义3. 宋教仁被刺案成为( C )的导火线。

A.护法运动B.护国运动C.二次革命 D.云南独立4. 1915年5月,为了让日本支持其复辟帝制,袁世凯竟然接受日本强加给中国的( A )。

A.二十一条B.西原借款C.善后大借款D.中日友好盟约5.1917年6月,带领“辫子军”北上,拥护溥仪复辟的人是( D )。

A.袁世凯B.段祺瑞 C.冯国璋 D.张勋6.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组织( C ),坚持反袁武装斗争。

A.国民党 B.中国国民党C.中华革命党D.三民主义青年团7. 张勋复辟失败后,孙中山为恢复《临时约法》,团结西南军阀掀起了( B )。

A.护国运动B.护法运动 C.二次革命 D.肇和军舰起义8.1912年8月,宋教仁为推行政党政治和建立责任内阁制,以同盟会为基础,联合其他党派在北京组成( C )。

A.中华革命党B.国民党C.统一共和党D.国民共进会9.二次革命失败的最重要原因是 ( B )。

A.革命党人军队不足B.国民党力量涣散C.袁世凯军队强大D.袁世凯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10.1915年,( C )在云南率先举起反袁护国的旗帜,发动护国战争A.黄兴B.段祺瑞C.蔡锷D.孙中山11.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展护国运动的主要原因是( D )。

A.袁世凯指使刺杀宋教仁B.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C.袁世凯解散国会D.袁世凯复辟帝制12.袁世凯为复辟帝制不惜出卖主权,与日本签订了卖国的( C )。

A.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B.承认外蒙自治C.“二十一条”D.出让川汉、粤汉铁路13.袁世凯死后,中国出现军阀割据局面的社会根源是( A )。

A.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B.军阀拥有武装C.帝国主义扶植军阀D.军阀派系之间的矛盾14.袁世凯死后,英美帝国主义扶植的军阀主要有( A )。

护法运动

护法运动
宣誓就职
9月1日非常国会选举孙中山为海陆军大元帅,陆荣廷和唐继尧为元帅。10日,孙中山宣誓就职。同日,非常国会通过了军政府各部总长名单,外交:伍廷芳,财政:唐绍仪,陆军:张开儒,海军:程璧光,内政:孙洪伊,交通:胡汉民,军政府参谋总长:李烈钧,大元帅府秘书长:章太炎。军政府的人事安排,体现了中华革命党人主动与西南实力派以及国民党稳健派合组护法军政府的愿望。但是陆荣廷与唐继尧等追求的是建立护国战争时期军务院那样的合议制政府,按各方实力排定座次,实现他们称霸西南的野心。
确保地盘
并向四川扩充势力,于8月11日通电加入护法行列。由于段祺瑞打败张勋重新掌握政权后,拒绝恢复约法和国会,采纳梁启超建议,准备另行召集“临时参议院”,重新制定国会组织法和选举法,选举新国会,以达到他取消国民党议员占优势的旧国会和废除临时约法的目的,从而引起旧国会议员的不满,他们响应孙中山择地另开国会的号召,纷纷南下赴粤。至8月中旬,到达广州的国会议员已达150余人。
运动高潮
军政府的成立,标志着护法运动高潮的到来,也标志着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段祺瑞继承袁世凯武力统一中国的衣钵,决心以北洋武力镇压西南护法,挑起第二次南北战争。其军事战略有两个重点:一是对湖南用兵以制两广,一是对四川用兵以制滇、黔。8月6日,段派出心腹大将傅良佐(?-1926)代替谭延闿为湖南督军;派其内弟吴光新(1881-?)为长江上游总司令兼四川查办使。9月9日傅良佐率北洋军到湘后,即下令免除原同盟会会员、零陵镇守使刘建藩和驻衡阳湘军旅长林修梅的职务。18日,刘、林二人联名通电,宣告“自主”,与海军和西南护法各省一致行动。西南护法各省将湘督易人看作是北洋派进军西南的信号,桂系决定派出桂、粤联军80营援助湖南。10月3日孙中山正式下令讨伐段祺瑞等民国叛逆。湘省护法军组成以程潜为首的湘南总司令部,粤、桂、湘三省护法军的总目标是会攻长沙。此时,段祺瑞也向北洋军下达了讨伐令,傅良佐任命第八师师长王汝贤为湘南司令、第二十师师长范国璋为副司令,分三路讨伐湘南。10月6日,北洋军和湘南护法军在湘潭西倪铺接战,护法战争正式爆发。南北两军在湘南激战了一个多月。11月14日,直系军阀王汝贤和范国璋不愿为皖系卖命,径直通电议和,撤离衡山前线。20日护法军轻取长沙。段祺瑞对湘用兵以制两广的计划宣告失败,桂系控制了湖南。与此同时,唐继尧为首的滇系为对抗吴光新率领的入川北洋军,也组成滇、黔联军,与孙中山派往四川的中华革命党组织的四川国民军(后改四川靖国军)相配合,与北洋军交战,于12月3日攻占重庆,赶走了段祺瑞新任命的四川督军周道刚(1875-?)和四川查办使吴光新。在其它各省,由中华革命党和国民党人领导组建的护法武装也相继而起,纷纷宣布与西南各省一致行动。

中国近现代史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内容提要: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抵御外来侵略的历史,是一部争取民族独立的历史,是一部推翻反动统治的历史,是一部实现人民解放以及将中国又落后的农业国改编为先进的工业国,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

关键词:近代史、侵略、革命、胜利一、反对外国侵略者的斗争(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

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

1856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美签订了《天津条约》。

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签订了《北京条约》。

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

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以签订《辛丑条约》结束。

(二)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鸦片战争时期,中国人民与爱国军官便掀起了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

鸦片战争开始后,许多爱国官兵英勇奋战,拼死抵抗。

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后期,太平军曾多次重创外国侵略者。

台湾人民也曾多次反抗侵略者。

1900年,义和团与八国联军进行了殊死搏斗。

正是由于中国人民的前赴后继、英勇斗争,才是我们国家和名族历尽劫难,屡遭侵略而永不灭亡。

二、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一)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是中国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农民运动,前后坚持了14年之久,势力先后扩展到18个省,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影响之深,达到了历代农民战争的高峰。

(二)洋务运动、维新运动洋务运动是在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艳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

当时,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交织一起,内忧外患一起袭来,面对统治危机,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内部的洋务进行了一系列“自救”活动。

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一场维新救亡运动。

民国史答案

民国史答案

1.北京政变: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战争之际,直系将领冯玉祥率军回师北京发动政变,监禁了总统曹锟,宣布脱离直系,成立中华民国国民军。

这场政变促使第二次直奉战争以直系失败而结束。

这是一场有进步意义的武装政变,促进了北方革命运动的发展。

2.张勋复辟:1917年7月中国清代废帝溥仪在北京复辟12天的事件。

由于这次事件是张勋一手策划,史称张勋复辟。

1916年袁世凯称帝败亡后,政局动荡不已。

张勋遂乘机联络前清遗老遗少保皇党人康有为等,积极为复辟作准备。

1917年5月,因是否解散国会问题,大总统黎元洪和国务总理段祺瑞发生争端。

黎元洪被迫召张勋入京调解。

张勋便带领他的“辫子军”于6月14日入京,7月1日,把清朝已退位的12岁小皇帝溥仪抬出来宣布复辟,遭到全国强烈反对。

张勋复辟虽然历时仅仅十二天,但却是中华民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点。

这场复辟直接导致段祺瑞的复出和皖系、直系两大军阀的崛起,更将民国以来的两大法统(孙中山和袁世凯)统统彻底打翻。

3.保甲制:国民党统治时期对城乡居民采用保甲制作为基层政治制度。

1932年,蒋介石在河南、湖北、安徽三省颁布《各县编查保甲户口条例》,规定以户为单位,十户编为一甲,设甲长;十甲编为一保,设保长。

在保甲内,实行各户互相监视和互相告发的连坐法,以及各项强迫劳动和征抽壮丁的办法。

1934年,国民党政府将保甲制在它的统治区内全面推行。

保甲制的实质是通过联保连坐法将全国变成大囚笼。

4.护法战争:护法运动是指1917年7月到1918年5月,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维护临时约法、恢复国会,联合西南军阀共同进行了反对北洋军阀独裁统治的斗争。

又称护法战争。

所谓“护法”指的是护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打倒北洋军阀专政的虚假共和,重新建立新生共和的民主法统。

护法运动的失败,标志着整个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5.伪满洲国: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的傀儡政权。

中考历史复习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探索史(近代化的探索)

中考历史复习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探索史(近代化的探索)

中考历史复习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探索史(近代化的探索)一、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就是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和解放而实行的斗争,也就是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

1、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如在历次反侵略战争。

2、中国人民反抗清政府、北洋军阀、南京国民政府反动统治的斗争。

民主革命时期各阶级的抗争①鸦片战争:林则徐禁烟及抗英;关天培虎门抗英。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击毙洋枪队头目华尔。

③19世纪70年代边疆危机:左宗棠收复新疆。

④甲午中日战争: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壮烈殉国。

⑤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义和团战士抗击八国联军。

⑥日本侵华战争: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抗日;七七事变后中华民族抗日。

(佟麟阁、赵登禹等)⑦反抗清政府的统治: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⑧反抗北洋军阀的统治:五四运动等⑨反抗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斗争。

二、中国人民的探索史即中国近(现)代化进程一、阶段特征1、含义:中国近代化,也称现代化,是指19世纪中期以来,在各种因素影响下,中国的思想、经济、政治等方面开始摆脱封建桎梏,向大机器生产下的社会形态迈进的历程。

包含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思想文化上的近代化、先进化。

经济工业化是核心,政治近代化是保证,思想近代化是前提。

2、时间范围: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改革开放的今天。

3、任务:一是民族、国家独立;二是实现工业化,使中国走上繁荣富强之路。

4、进程阶段:(1)起步阶段:(1840年—1895年)中国近代化限于“器物”层面。

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

林则徐、魏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批人。

洋务运动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开始的标志。

核心内容是经济领域的近代化。

地主阶级洋务派发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同时又促动了文化和军事领域近代化的起步。

在它的诱导下,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近代史多选题

近代史多选题

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条约中涉及香港问题的有(AC )。

A 南京条约B 辛丑条约C 北京条约D 黄埔条约2.从1858年到1881年,俄国先后迫使中国签订了(ABCD ),侵吞了我国北方150 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A 暧珲条约B 北京条约C 勘分西北界约记D 改定伊犁条约3.袁世凯死后,资本——帝国主义分别扶植的各派军阀的首领有(ABC)A 段祺瑞B 冯国璋C 张作霖D 曹锟4.外国教会中的某些势力以宣传宗教和西学为名,为帝国主义侵略制造舆论,他们办得较早的期刊有(ABC)。

A 中国丛报B 北华捷报C万国公报D 大公报5.19世纪70至80年代,中国陷入边疆危机的地区主要包括(ABD )。

A 西北B 西南C 东北D 东南6.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图谋破产的原因是(AB )。

A 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B 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C 帝国主义国家中正义力量的干涉D 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社会结构7.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一再失败的原因有(ABC )。

A腐败的社会制度B综合实力的落后C 帝国主义列强的强大D 民族意识的未觉醒8.19世纪70年代以后,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也要求吸纳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的人有(ABCD )。

A 王韬B 薛福成C 郑观应D 马建忠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二、多项选择题1.太平天国后期,洪秀全提拔了一批具有军事才能的青年将领,以图挽救危局。

(CD )是其中的主要代表人物。

A 杨秀清B 冯云山C陈玉成D李秀成2.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ABCD )。

A 曾国藩B 李鸿章C 左宗棠D 张之洞3.(ABC )属于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新式学堂。

A 京师同文馆B 福州船政学堂C天津北洋水师学堂 D 京师大学堂4.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ABC )。

A 康有为B 梁启超C 谭嗣同D 光绪皇帝5.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的宣传维新主张的报纸有:(ACD )。

A 《时务报》B 《民报》C 《国闻报》D 《湘报》6.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维新主张的著作包括:(ABCD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以下是关于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本课重点: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
本课难点:袁世凯复辟丑剧短暂的原因和孙中山领导的一系列革命失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1、教师介绍北洋军阀是指清朝末年由袁世凯建立的、得到帝国主义支持的、拥有新式武器装备的反动封建军事政治集团。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凭借手中的军事实力,对清政府和革命派大耍反革命的两手,把清政府和革命派同时打了下去。

孙中山等企图以《临时约法》、责任内阁限制袁世凯搞专制独裁。

袁世凯表面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但在拟定各部部长名单时,却竭力排斥革命党人,结果北洋军阀掌握内阁实权。

不久,唐绍仪内阁倒台。

2、掌握内阁实权
·
孙中山的解职和临时政府的北迁,标志着革命遭到严重挫败,北洋军阀开始统治中国。

标志:孙中山宣布解职(1912年4月1日)
教师指出:革命派既然交出了政权,企图依靠一纸约法来实现资产阶级的议会政治,使中国走上民主的轨道,历史证明这是多么幼稚的幻想。

二、二次革命
1、原因(学生看书总结与教师的讲解相结合)
①“宋案”使国民党人开始认清袁世凯专职独裁的真面目
袁世凯决定以武力镇压国民党,为筹集反革命战争经费,他不惜出卖国家主权,1913年4月与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团,签定了《善后借款合同》,袁世凯独裁卖国的野心暴露无遗。

②善后大借款”暴露袁世凯卖国独裁的野心
袁世凯得到国内外反动势力的支持,凶相毕露。

1913年夏,借口江西都督李烈钧、广东都督胡汉民、安徽都督柏文蔚曾通电反对善后大借款是不服从中央,下令免职。

并派兵南下,发动了反革命内战。

③孙中山号召武力讨袁,袁世凯罢免赣粤皖三省国民党籍都督
国民党人被迫应战。

1913年7月,江西都督李烈钧在湖
·
口誓师讨袁,宣布独立;黄兴在南京响应,随后,上海、安徽、湖南、广东、福建等省先后宣布独立,这就是“二次革命”。

2、“二次革命”(1913年)
教师讲述:二次革命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继续,是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与公然践踏民主共和制度的袁世凯之间的一场武装斗争,最终因为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而遭到失败。

二次革命的失败最终结束了辛亥革命,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袁世凯反动的武力统一的政策一时取得成功。

除桂、黔、川、滇四省由地方军阀盘踞外,其它各省都在北洋军阀及其附庸的统治下。

三、护国运动(1915年——1916年)
1、原因(学生看书后总结回答)
①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②总统独裁和总统世袭制的建立
教师总结:至此,辛亥革命所建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包括《临时约法》、国会等,被袁世凯全部破坏,独裁专制统治被用法律的形式肯定下来,袁世凯不仅成为终身总统,而且可以传子孙,这时的中国只剩下“民国”一块招牌了。

2、袁世凯空前出卖国家和民族权益
洪宪帝制的丑剧,使一些原来对他还抱有幻想的人也认清了他的真面目。

反帝制复辟的怒火在全国熊熊燃烧起来。

·
3、孙中山号召讨武力袁
①过程: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宣告云南独立,组织讨袁的“护国军”。

1916年元旦,云南军政府宣告成立,发布讨袁檄文。

蔡锷率军出兵四川、李烈钧出兵两广、唐继尧留守云南。

1916年1月27日,贵州宣布独立。

1916年2——3月间,继贵州独立后广西、陕西、浙江、广东等省先后独立。

其他各省如湖北、四川、安徽、湖南、江苏等地也有革命党人在活动。

②结果:护国战争是一次胜利的革命战争,它推翻了“洪宪”帝制,埋葬了袁世凯,还迫使段祺瑞宣布恢复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

但胜利果实最终落入段祺瑞得手中,人民毫无所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并没有改变。

四、护法运动(1917年——1918年)
原因:段祺瑞拒绝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国会
发动:孙中山
响应:滇、桂军阀(受段祺瑞武力统一的威胁)
为保护被孙中山视作民主共和象征的《临时约法》和国会,1917年7月,孙中山在广州举起护法的旗帜,因为段祺瑞的武力统一威胁到了西南滇、桂军阀的利益,所以滇、桂军阀支持孙中山的护法斗争。

但是随着黎元洪和段祺瑞“府院之争”的展开和段祺瑞的失势,武力统一的威胁消除,南北军阀串通
·
一气,排挤孙中山。

1918年5月,孙中山离开广州回到上海,护法运动失败。

护法运动的失败说明:中国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已经陷入绝境,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