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中考专题十生物与环境
中考专题复习 生物与环境

2.直接反映种群的繁荣与衰退的特征是 种群密度 ,能够直
接决定种群大小变化的特征是 出生率和死亡率
,能够
预测种群变化方向的特征是 年龄结构 。
【例2】 一片森林中的桉树苗、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生物圈
【分析】 桉树苗、小桉树、大桉树都是同种生物,一定自然区域
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 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D错误
1.种群 (1)概念:种群是指生活在 一定区域内的 同种生物个体 的
总和。
(2)种群不是同种个体的简单相加,而是具有一定的特征,
如种群有 种群密度 、 年龄结构 、 性别比例
、
__出__生__率__和__死__亡__率____等。
1.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结构、生理、分布等的因素称为生态
因素,可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1)非生物因素主要有 阳光 、 温度 、 水 等。 (2)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 其他生物 。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适应: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__形__态__结__构__和 生活方式 。 (2)适应实例
(1)食物链的表示方法:用箭头表示捕食关系,被捕食 者在 前 ,捕食者在 后 。食物链的起点是 生产者 。
(2)食物链中只显示 生产者 和消费者 分,解者 和 ___非__生__物__的__物__质__和__能__量____不出现在食物链中。
【例4】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B ) A.影响生物的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B.草原上所有的生物共同组成草原生态系统 C.麦田中的小麦和杂草之间是竞争关系 D.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分析】 A.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 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A正确;B.草原上所有的生物只包括了生物部分,没有环境部 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B错误;C.麦田里的小麦和杂草,共同 争夺阳光、养料和生存空间等,所以小麦和杂草之间是竞争关系,C正确; D.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最重要联系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连成一个整体, 所以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渠道,D正确。
初中生物中考专题复习《生物与环境》

新人教版初中生物中考专题复习《生物与环境》复习目标一:1.会区别生物与非生物2.理解生物圈的内涵。
3.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复习目标二: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描述食物链和食物网。
2.理解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及维持生态平衡的意义。
复习目标一:【知识回顾】一、生物圈的内涵生物圈的范围:岩石圈二、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非生物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1.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生物因素:包括捕食、竞争、共生、寄生等关系的生物。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连连看:非生物因素与生物的关系。
南橘北枳温度仙人掌叶变成刺阳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水分不同深度的青岛海洋中分布着不同的藻类植物【练习】1.属于生物基本特征的是()A.生物都能快速运动B.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C.生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D.生物都能生长和繁殖2. 生物圈的含义是()A. 地球上的全部生物B. 地球上一切适合生物生存的环境C.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D. 大气圈下层、岩石圈表面和水圈3. 东北某林区,山脚是落叶阔叶林,山腰是红松林,山顶是冷杉林,影响这种分布状况形成的主要环境因素是()A.阳光B. 温度C. 水D. 土壤4. 今年年初湖南省遭受了罕见的冰冻灾害,造成某些地区的植物大面积死亡,这说明()A.生物能适应环境B.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活C.生物能影响环境D.生物能生长和繁殖复习目标二:【知识回顾】三、生态系统-----------生产者生物部分动物--------------------分解者1.生态系统的组成-------- 阳光、空气、水等2.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_______与_________ 的关系,3.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_______和_______总是维持在___________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有一定的___________。
专题:生物与环境(精品课件)2023年中考生物二轮精准高效复习

沿着食物链逐级流动,逐级增多
(9)缺少生态系统中成分 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生态系统 的生物种类越丰富,成分越复杂,结构越稳定,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
考点2 生态系统与生物圈--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具有 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 数量 和所占的 比例 是相对稳定 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自动调节能力 ,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 限度 的。
的叙述错误的是 ( D) A.能进行蒸腾作用
B.能促进自然界水循环
C.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
D.其能量仅供给动物
8.(2019·深圳学业考)关于“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的观
点,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C )
A.保护生物圈,人人有责
B.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相互联系
C.生物圈能人工复制,因此可以随意破坏
【2】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学业要求
1.生态系统的组成 2.食物链和食物网
3.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4.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考点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对应课标内容要求
3.1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实现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3.1.1 水、温度、空气、光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3.1.2 生态因素能够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生物能够适应和影响环境
(A) A.共生
B.竞争
C.捕食
D.寄生
考点2 生态系统与生物圈
对应课标内容要求
3.1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实现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3.1.3生态系统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与非生物环境构成的有机 整体
3.1.4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通过捕食关系形成了食物链和食物网 3.1.5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之间传 私密 3.1.6生物圈是包含多种类型生态系统的最大生态系统
初中生物生态与环境知识点归纳

初中生物生态与环境知识点归纳生物生态与环境知识点归纳生物生态与环境,是初中生物学中重要的一个知识点,它关注的是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
生活在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与环境紧密联系,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着生物的生存和繁衍。
本文将对初中生物生态与环境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
第一,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因子组成的生物体与环境的整体。
其中,生物群落由不同种类的生物组成,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非生物因子包括光照、温度、湿度、水分、土壤等环境条件。
生物群落与非生物因子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第二,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描述了食物的传递关系,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
生态意义上的食物链包括光合作用和食物链的关系。
食物网则是由多个食物链相互交织而成的网络,描述了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相对位置和相互依赖关系。
第三,能量流动和能量损失。
能量是生物体活动的动力源,通过食物链的传递,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
然而,能量在转移和转化过程中会发生损失。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每个能量级的生物数量都会递减,这被称为能量损失。
能量损失的结果导致了食物链的逐层塌陷和能量的不断消耗。
第四,生物多样性和生物保护。
生物多样性指的是一个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的数量和种类。
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如食物链和传粉等,构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
因此,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任务。
第五,生态平衡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生态平衡是指生物群落和环境之间达到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它要求各种生物之间保持相对稳定的数量和相互关系。
然而,人类的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如过度捕捞、砍伐森林和工业污染等。
这些活动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退化。
第六,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面对环境问题,保护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和任务。
中考生物专题十生物与环境

年中考生物专题十:生物与环境一、中考要求二、复习提纲1、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1〕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土壤、水、温度等。
如极地狐与大耳狐的形态不同,主要受温度影响;短日照可以促进菊花提早开花。
生物因素:是指影响一个生物生活的同种或其他种类的生物。
〔2〕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同种生物:〔种内〕可以是互助也可以是斗争,如蚂蚁间的互助,公羚羊之间为配偶争斗。
不同种生物:〔种间〕可以是竞争、互助、共生、捕食、寄生等。
如蝴蝶与开花植物〔互助〕,菟丝子与大豆〔寄生〕。
〔3〕探究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1)探究目的:分析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2)推荐器材:培养皿、吸水纸、纸板等3)背景知识:鼠妇是一种生活在潮湿的陆生环境中的小动物。
它们对光、碰触等刺激能够产生运动或卷曲成球的反响。
4)探究指导:①学生4人一组,每组在课前捕获鼠妇假设干,留心观察鼠妇的生活环境。
②尝试提出“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是什么〞的问题。
③通过交流鼠妇生活环境的特征,提出“鼠妇生活的环境因素可能是什么〞的假设。
④小组讨论,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提出的假设。
⑤根据实验设计,利用推荐器材和其他器具进行实验,验证提出的假设。
建议考虑:实验时观察和记录鼠妇在5min内的活动变化。
⑥根据实验得出实验结果,并和其他小组交流。
⑦分析全班实验的结果,能够得出什么结论?活动结束后,把鼠妇放回大自然!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牛产粪便污染环境,影响牧草生长;蜣螂去除粪便,改进土壤;不同植被对空气的湿度影响不同;树木可净化空气减少噪音;蚯蚓疏松土壤。
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每一种生物都具有适应环境的能力〔适者生存〕,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不仅表现在形态和结构方面,还表现在生理和行为等各个方面。
如形态上适应的有拟态、保护色等;结构上适应的有鸟有鸟翅、鱼有鳍等;生理、行为上适应的有:鸟类迁徙、夏眠等。
小结:相互影响生物环境适应4、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的组成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生物和环境知识点总结

生物和环境知识点总结生物和环境是息息相关的,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影响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内容。
生物和环境的关系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等方面进行总结。
一、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生物对环境的影响(1)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为环境提供氧气,维持了地球的氧气平衡。
(2)微生物能够分解有机物质,促进土壤的形成和更新,有利于土壤的肥力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持。
(3)植物和微生物对水循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植物蒸腾作用的影响下,大量水分蒸发到大气层,成为云雾和降水的来源。
2.环境对生物的影响(1)气候对植物和动物的生命活动有着直接的影响,比如气温、湿度的变化会影响植物的生长,而繁殖和觅食行为等。
(2)土壤的质量和肥力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繁殖,同时也影响着食草动物的生存。
(3)水资源对生物有着重要的影响,水的质量和数量对生物的生存和繁殖有着直接的影响。
二、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生物圈、地球、生态环境和人为干扰等多个方面。
1.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主要由生物群落和生物种群组成,生物群落是指一个地理区域内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生物分类单元,而生物种群是指同一种生物种群体的集群。
2.生态系统的功能(1)能量流动:生物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来取得能量,能量从一种生物传递到另一种生物。
(2)物质循环:生物通过新陈代谢过程将环境中的元素、离子等物质转化为自身生物组织,这样循环利用了地球资源。
(3)稳态:生态系统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控制生物种群的数量,维持生态系统的稳态。
三、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地球上所有生命形式的多样性,也叫生物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1)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着重要的影响,物种的多样性可以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可以维护生态平衡,降低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中考生物专题复习《生物与环境》课件

04
人与生物圈
生物圈的概念与组成
总结词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的总和,包括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各个部分 。
详细描述
生物圈包含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从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到复杂的多细胞生物,以及它 们所生存的环境。这个环境包括了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各个部分,如土壤、水体、
森林、草原等。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包括物理信 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对生物 的繁殖、觅食、避难等行为具有重 要影响。
02
生物种群与群落
种群的概念与特征
种群的概念
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 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种群的特征
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死 亡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迁 入率和迁出率等特征。
种群的数量变化
03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类型
总结词
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是掌握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详细描述
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根据组 成成分和结构特点,生态系统可分为森林、草原、湖泊、河流等类型。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总结词
了解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理解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的关键。
详细描述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即生物之间通过捕食和被捕食关系建 立的联系。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结构变化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的功能
总结词
掌握生态系统的功能是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方面。
详细描述
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物质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各元素在生物群落与 环境之间的循环利用;能量流动是指太阳能通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等环节的传递和转化;信息 传递则是指生物之间通过化学物质、行为等方式进行的信息交流。
初中生物生物与环境知识点的全面归纳

初中生物生物与环境知识点的全面归纳生物与环境是生物学领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内容,它涉及到生物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和适应关系。
如何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对初中生物生物与环境的知识点进行全面归纳,以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些关于生物与环境的基础概念。
生物是指地球上具有生命的物质,它们包括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
环境则是生物生活和发展的物质和条件的总和,包括生物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土壤和其他生物等。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生命能够在地球上存在和繁衍的重要条件。
生物通过进化逐渐适应并改变了环境,这种相互适应关系使得生物在特定条件下能够存活和繁衍。
生物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具有各种各样的适应性特征和行为。
比如,鱼类和鲸类有鳃和肺泡来吸取水中的氧气;某些植物的叶子特化为刺来避免捕食者;动物在寒冷的冬天会冬眠或者迁徙寻找温暖的地方等等。
同时,生物对环境的改变也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这些影响可能是正面的,比如维持氮循环的固氮细菌能够丰富土壤的氮含量;也可能是负面的,比如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工业活动导致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
因此,保护环境,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对于维护生物的生存环境和生命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在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我们还需要了解一些重要的知识点。
首先是生物的自然选择。
自然选择是进化的一种重要机制,通过环境中的选择压力,有利的特征会被保留下来,不利的特征则会被淘汰。
这样,物种会逐渐适应环境的变化。
另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是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环境组成的功能单元,包括生物、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物在生态系统中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相互联系,实现物质和能量的流动。
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维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
此外,我们还需要了解一些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和方法。
例如,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开展环境保护教育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中考专题十生物与环境一.中考考点要求:内容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探究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态系统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的类型知识点要求了解了解独立操作了解了解理解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食物链和食物网)理解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自我稳定调节理解二.知识梳理:1.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体的生命现象及规律的科学。
2.生物是有生命的物体。
分清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生命,是否有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3.(1)环境:指生物周围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非生物因素:生物生存环境中的非生物部分叫做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
环境因生物因素:指影响一个生物生活的同种或其他种类的生物。
如生活在同一种群中的各个鹿,影响小麦生长的杂草。
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2)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依赖环境(鱼儿离不开水);生物影响环境(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生物适应环境(沙漠的植物根系发达);环境影响生物(雨水丰富的地方生物繁多)4.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1)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如珊瑚虫内有藻类植物和它共同生活,这些藻类靠珊瑚虫排出的废物生活,藻类为珊瑚虫提供氧气。
蚂蚁和蚜虫,蝴蝶与显花植物等等。
(2)寄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一方有利一方有害。
如菟丝子将细根伸进大豆的茎内吸收水分和养料。
血吸虫寄生在人体内夺取营养,致使人患病。
(3)竞争: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如一片草原上的牛和羊。
(4)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种内关系: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关系。
(1)种内互助:一个蚁群中数个蚂蚁联合起来把较大的食物搬回巢里。
(2)种内斗争:同种动物个体之间由于食物、栖息地或其他生活条件的矛盾引起的冲突与斗争。
雄狮为争夺领地而进行打斗。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相互间的影响也是多样的。
5.动物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纹叫保护色。
某些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纹,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状态叫拟态。
某些有恶臭或有毒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或斑纹,能起到警告捕食者的作用,这种鲜艳的色彩或斑纹叫做保护色。
6.仿生学:是模仿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基本原理,制作全新的或改善已有的机械、仪器、建筑等方面的科学。
7.生态系统: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由各种成分组成,包括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
①非生物成分是指生物以外的一切非生命的物质和能量,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各种非生物因素。
②生物成分包括绿色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在内的所有生物,根据这些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将他们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其中生产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分。
分解者包括细菌、真菌等,因为蚯蚓和蜣螂的部分作用与分解者功能相近,我们把他们也归为分解者。
8.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生物及其能够生存的环境的总称,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以海平面为标准地球上生物生存环境的范围包括海平面以下约11KM的深度和海平面以上约23KM的高度。
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大部,岩石圈上部。
9.(1)根据所处环境不同,生态系统可以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包括: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
水生生态系统包括: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
此外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湿地生态系统。
(2)根据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可以将生态系统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
①森林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肺,绿色水库,它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防风固沙等功能。
②农田生态系统为人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最少,人的作用非常重要。
③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因为它能对流经的水起净化作用。
还具有调节气候、蓄洪防洪、促淤造陆、降解污染的功能。
④海洋生态系统提供了生物圈70%的氧气。
⑤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的三大生态系统。
10.种群:它是在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如一群羊,一群鱼。
种群不仅是生殖的基本单位还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生物群落:在一定空间中,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的生物集合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也可以说是生态系统中具有生命的部分。
生态系统: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由各种成分组成,包括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
11.(1)食物链的一般特点:①食物链通常是由一种绿色植物开始的②位于食物链中的第二环节生物通常为植食性动物或杂食性动物③位于食物链中其他环节的生物大多为肉食性动物。
(2)各条食物链相互交叉起来就形成了营养关系复杂的食物网(3)能量在食物链或事物网的流动特点为:从绿色植物开始,流向植食性动物,再流向肉食性动物,及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能量传递的效率为10-20%.一些有害物质却沿食物链的延伸反而聚集起来(生物的富集作用)(4)食物链中流动的能量归根结底来自于绿色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
12.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超过一定限度,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
三.例题分析:例1.在一个农田生态系统中,如果过量的捕食青蛙,在不喷洒农药的情况下,短时间内农田害虫数量将()A.迅速降低B.迅速升高C.先升高再降低D.先降低再升高解析:如果题目问的是短时间内,青蛙被捕食那么害虫的数量会升高。
如果题目问的是害虫的变化趋势,那么数量变化为先升高再降低,最后趋于稳定。
答案:B例2.森林中一棵树死了,倒在地上,苔藓、藻类、蘑菇、白蚁、蜘蛛和老鼠均以这棵朽树为生,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A.生态因素B.生态系统C.食物链D.生物因素解析:除了上述生产者(苔藓、藻类)、消费者和分解者(蘑菇)外,森林中还包含了阳光、水空气、土壤。
答案:B例3.对于一个池塘来说,下列各说法正确的是()A.池塘中所有的鲫鱼是一个种群。
B.池塘中所有的动物和植物构成了池塘的生物群落C.池塘中所有生物构成了池塘的生态系统。
D.对池塘的青蛙来说,池塘中的水是它的全部生态因素。
解析:见知识点10,B选项还应包括微生物,C选项生态系统包括生物和非生物两方面。
答案:A例4.某生态系统中生存的生物体内的有机汞含量如下表,由这些生物组成的食物链(网)是:生物体有机汞含量A0.07B8C0.5D64E0.35A.DBCEAB.DEBCAC.ACBDD.AECBDE解析:有机汞是一种难以分解的有毒物质,可利用食物链进行富集作用,营养级越高个体含有机汞量越高。
生物体内难以分解的有毒物质呈一个数量级一个数量级增加的,生物C和E体内有机汞含量在一个数量级,因此生物C和E在食物链中也处于同一营养级。
答案:C四.模拟精练:选择题:1.2022年奥运帆船比赛地——青岛。
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有着丰富的藻类植物资源,海湾浅水处长绿藻,稍深处长褐藻,再深处长红藻。
藻类植物的这种分布主要受哪种因素的影响?()A.阳光B.温度C.气体D.盐度2.世界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最大深度为11084米)里有鱼虾类生存,但没有绿色植物,这主要是因为那里()A.没有二氧化碳B.温度太低C.没有阳光D.没有无机盐3.草原存在着“牧草兔狐狼”的食物链,如果牧草受到DDT的污染,那么下列生物中DDT含量最多的是()A、牧草B、兔C、狐D、狼4.下列可以看做是一个生态系统的是()A、一个池塘B、一个池塘中的所有青蛙C、一个池塘中的所有生物D、一个池塘中的所有非生物5.柑橘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苹果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造成这一分布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是()A、水分B、阳光C、温度D、土壤6.既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又是自养型生物的是()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非生物因素7.“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造成这种花期差异的环境因素是()A.光B水C.温度D.湿度8.在绿草地中生活的蚱蜢其体色往往是绿色的,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A.生物适应环境B.生物影响环境C.环境影响生物D.环境决定生物的体色9.有毒物质通常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你认为正确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生物体内积累的毒物质数量多少的图示是()10.下列叙述中反映了生物对环境有影响的是()A.森林里空气湿度大、凉快B.狮子吃鹿C.秋天树木要落叶D.枯叶蝶形状像树叶11.以下哪一种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在每年产生的氧气最多() A.海洋生态系统B.草原生态系统C.森林生态系统D.农田生态系统12.生产者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哪些条件。
①阳光②水③营养物质④能量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3.真菌、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占重要地位,这是因为()。
A.水稻海带B.松树蘑菇葫芦藓C.酵母菌地衣蕨D.金鱼藻青霉菌15.下列能正确表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关系的是()A.生产者消费者B.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分解者C.生产者消费者D.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分解者16.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开始于()A.绿色植物B.真菌C.动物D.人17.下列有关农田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生态系统B.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不依赖人C.生态农业就是农田生态系统D.生态农业是一种自然生态系统18.下列哪项是由于食物链受到破坏而造成水稻减产()A.连续干旱B.农药使用不当C.酸雨危害D.大量捕杀青蛙19.地衣生活在岩石上,可以从岩石中得到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又能分泌地衣酸,对岩石有腐蚀风化的作用,这一事实说明()A.生物能够适应自己所生活的环境B.生物能够影响其生活环境C.生物依赖环境又能影响环境D.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20.下列生物属于互利共生关系的是()A.大豆与菟丝子B.桃花与蜜蜂C.蚁后与兵蚁D.七星瓢虫与蚜虫21.农田生态系统中,鼠与水稻之间的关系是()A.捕食B.寄生C.竞争D.种间互助22.形成“酸雨”的污染原因是()A.大气污染B.土壤污染C.水污染D.噪音污染23.下列属于符合生物学意义的食物链的是()A.草昆虫青蛙细菌B.阳光绿色植物昆虫鸟C.草昆虫青蛙蛇D.土壤蚯蚓鸭黄鼠狼24.进行南极考察的工作人员,为了保护环境,除了把塑料袋以及金属废弃物带离南极外,还必须把人体尿液粪便带离南极,这是因为()A.南极缺少必要的生活设施B.南极缺少分解者C.南极缺少生产者不能利用粪便D.粪便影响环境25.下列能够完整地表示食物链的是()A.青蛙吃螟虫,螟虫吃水稻B.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D.猫头鹰捕食田鼠,蛇也捕食田鼠26.在制作生态鱼缸或生态球时,常选取小动物,水生植物池水还选取池塘淤泥,选取池塘淤泥的目的()A.提供动植物的着落点B.提供无机盐C.提供微生物D.模拟小鱼的生存环境27.生态平衡是一种()A.绝对平衡B.动态平衡C.动植物数量相等的平衡D.永久的平衡28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A.一群山羊B.一片森林C.一群小猫D.一窝小鸟29.右图是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示意图,甲、乙、丙分别代表不同的生物类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大气A.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B.甲是生产者,乙是分解者,丙是消费者甲乙C.甲是分解者,乙是消费者,丙是生产者D.甲是分解者,乙是生产者,丙是消费者丙30.下列做法有利于保护生物圈的是()A.使用含磷的洗衣粉,对环境污染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