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西方社会工作十大发展趋势

当代西方社会工作的十大开展趋势

何雪松蓓丽 2021-12-19 16:24:33

【摘要】当代西方社会工作在理论、实践和体制等不同层面呈现十大开展趋势:〔1〕实践方法的嬗变;〔2〕认识论的多元化;〔3〕介入取向的持续论争;〔4〕证据为本的实践的兴起;〔5〕介入聚焦的转移;〔6〕专业关系的重构;〔7〕短期治疗和折衷模式的盛行;〔8〕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现;〔9〕社会效劳机构的新管理主义取向;〔10〕社会工作教育的不断革新。在熟知国际前沿的根底上确立遵循国际规的专业制度对于中国社会工作的未来开展至关重要。

【关键词】西方社会工作开展趋势

导言

近年来,社会工作在我国呈加速度开展态势。据不完全统计,200多所大学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的专

业实践逐步介入不同社会效劳领域,其社会影响不断扩大;社会工作的制度建立渐次展开,相继建立资格考试制度、注册制度和专业社团,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公布了社会工作的国家职业标准。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工作面临的挑战是:下一步该怎么办?如何继续推动专业化和职业化?如何进一步确立学科地位和学术认同?在探索如何回应这样的挑战之时,了解当代西方社会工作领域的最新开展趋势无疑对于中国社会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为此,本论文介绍代西方社会工作的开展的十大趋势以供学界参考。

一、实践方法的嬗变

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是传统实践方法〔traditional practice methods〕的三个重要组成局部。但在社会工作开展的早期,这些工作方法对很多社工而言是各自分立的,他们往往容易偏好某种方法而对其它方法熟视无睹。很多社会工作者就自称个案工作者,对社区工作少有涉及。尽管1951年全美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提出要进展多方法实践取向〔multi-method practice〕的社会工作教育,但这一提议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1960年代以降,社会工作实践方法在假设干层面出现

变化。首先,综合取向的社会工作实践模式〔generalist practice approach〕出现。这一模式认为社工应以全方位的观点对待案主的问题,包括个人、家庭到组织、社区和更大的社会环境。该模式宣称,案主的问题决定社工的实践方法,而非反之。然而,综合取向的实践模式因其似乎过于简单而遭受批评,针对不同实践领域、问题领域、高危人群的高级综合模式或专门实践取向〔specialist practice approach〕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相应地,社会工作的三大直接方法的传统分类受到挑战,新的分类方式出现。一种分类方法是将社会工作的方法划分为针对个人的社会工作、针对小组的社会工作、针对家庭的社会工作、针对组织的社会工作、针对社区的社会工作。另外一种分类方式是将社会工作实践区分为微观实践〔个人、家庭、小组及个案管理〕和宏观实践〔组织、社区和政策〕,也有人将小组归类为中观实践。其中,个案工作这一提法渐次式微,一个标志性事件是?social casework?于1990年改名为?families in society:th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uman services?。临床社会工作和个案管理取而代之成为针对个人的社会工作的主要组成局部。

与此同时,社会工作宏观层面的实践影响日增。宏观实践旨在实现组织、社区和政策层面的有方案改变。社工不仅要在组织和社区层面促进改变,而且要在政策层面推

动改革或改进,倡导作为一个宏观的介入方式日益受到重视。由此,社会工作的宏观理论得以长足进展:反压迫实践、女性主义视角、赋权视角、激进视角和社会开展视角都直面社会问题的构造性因素或推动有方案的变迁。

从传统的三大方法到今天的宏观和微观之分说明社会工作的实践方法在不断开展变化:个案、小组和社区已经难以概括社会工作实践方法的全貌,临床社会工作、个案管理、家庭效劳和政策倡导作为新兴的实践方不断扩大影响。

二、认识论的多元化

认识论就是我们认识世界和为这种认识不断争论的根底,这构成社会工作的理论演进的哲学背景。自?社会诊断?以降,社会工作就一直高举科学大旗,而认识论根底正是实证主义。然而,1980年代以来,社会工作的认识论从过去的实证主义一元论转型至实证主义、社会建构主义和女性主义多元共存之局面。不同的认识论根底就决定了不同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会从相异的角度去对待社会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

实证主义作为主流认识论根底对社会工作的影响尤为深刻。实证主义的理论观包括:只有那些能够从我们自己

的经历或观察中找到证据的东西才能称作为知识;任何一般观念都必须有客观所指,而且这个“客观所指〞与“事物〞必须是我们能够通过实验或观察找到证据的;价值不是知识,因为它无从证明;科学方法是实证主义者唯一承受的探索世界、为知识提供证据的方法。按照实证主义的逻辑,社会工作理论就是对真实世界的高度概括,这样的概括需要科学方法收集的证据所支持。实证主义者相信经由科学研究能够发现什么介入方式对案主有效,并坚持认

为这样的研究结果可以应用于具有同样问题的其他案主。但,实证主义遭遇来自社会建构主义、女性主义的挑战和批判,从而揭橥社会工作的认识论之争。

社会建构主义否认存在客观事实,我们观察到的所有东西都是“人造的〞,由此人们形成不同版本的“事实〞,这些只有置于其情景和关系才能理解。人们要考虑价值、意义和意图对于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相应地,理论和知识也是相对的、具有历史特殊性,它们是社会建构的产物。所以社会建构主义警示我们要疑心日常生活世界所呈现的面貌并不断反思自己的立场或隐含的价值取向,尤其要关注所谓的共识背后隐匿的权力关系。叙事治疗、寻解导向治疗和优势模式都深受社会建构注意的影响。它们不再拘泥于缺陷、问题和障碍,而是试图关注案主的优势、意义、故事和能动性并以此为出发点来帮助案主改变境遇。

以寻解导向模式为例,该视角的发问方式是“我们如何建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问题背后隐藏的假设是:肯定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不止一种方法;问题的解决方法可以被建构;助人者和被助者都参与这构过程;“建构〞一词意味着解决方法可以被创立或组合。所以,社工和案主应该聚焦于“此时此刻〞共同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这明显不同于实证主义旗帜下的传统实践模式。

女性主义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社会工作领域的影响不断深入。女性主义者试图以女性自身的经历和价值观来理解女性的生活和经历由此防止男子中心主义,因为女性和男性对自我的理解和评价方式不同且有着相异的对道德问题的思考方式,然而,女性的“声音〞被占主导地位的男性实证主义观念所压迫而“沉默〞。所以女性主义认为应重新定义社会工作并凸现以下重要理论前提:强调社会情境的重要性,尤其是性别权力关系;确认个人的即为政治的;以包容的立场试图重新平衡正常与异常之认知;采取解构的立场去颠覆以男权为中心的理论、制度和实践;强调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异。相应地,女性主义社会工作实践聚焦于性别、关注性别为本的权力动态、防止性别歧视的语言、洞察影响女性的经济和社会议题的负面因素、促进女性赋权、倡导支持女性赋权的公共议题。

可见,社会工作正进入一个认识论的多元并存时期,

社会工作理论、研究和实践都受惠于这一论争,这使得社会工作的研究者、教育者和实践者不断反思自己的哲学前提、澄清自己的理论立场和实践模式,这有利于社会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三、介入取向的持续论争

社会工作在何处介入?个人抑或社会?尽管从社会工作的字面意义来看,社会工作的介入点是“社会〞,而非“个人〞。早期的社会工作主要以心理动力学派或心理分析为根底,实践是以个人取向为主。然而,随着客体关系心理学、自我心理学和自身心理学的开展并引入社会工作,社会工作逐步在个案工作之中关注案主的关系环境,这在某种程度上拓展了介入的纬度。然而在1960年代社区组织风行一时之后,以改变社区、组织或政策为目标的宏观社会工作迅速衰落,社会工作的主要关注点再次定格为以个人为中心,临床社会工作盛极一时。美国的社会工作毕业生更是乐意在私人执业机构从事心理咨询效劳,这无疑对社会工作的宗旨构成了挑战,因此有学者发出“我们失去了神圣的目标〞之警示。这促使社会工作者去反思自己的价值立场和专业宗旨。

与此同时,社会工作面对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1970

年以来,弱势群体,包括残疾人、妇女和移民自主意识增强,对现有的权力体系有诸多不满,包括批评社会工作者没有满足他们的需要:社会工作实施着重个人问题的解决和治疗性效劳的提供,弱势群体关心的构造问题没有受到应有重视。如此不满对现存的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构成了挑战,激进视角、赋权实践、反压迫和反歧视实践都试图回应案主遭遇的构造性因素。尽管宏观的、具有激进意味的模式尚未被社工广泛采用,但其影响力不断增强。

这些模式的出现亦折射出社会工作背后隐匿的持续的意识形态之争,尤其是社会工作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理论和反思性——治疗性理论之间的歧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理论认为社会工作需要努力寻求合作与互助,从而让最受压迫和最弱势的人们获得控制自己生活的能力。所以社会工作应增强人们的学习和合作能力,这一过程会创造出所有人都可以拥有并参与其中的体制。但现存体制下,精英们为自身利益占有权力和资源从而维持一种具有压迫性、不平等的社会构造,社会工作要消除之且代以更为平等的社会关系。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论者批评反思性——治疗性理论所追求的个人实现和社会实现是不可行的,因为它们承受现存社会秩序的实质即为支持和增进精英们的利益,从而扼杀了被压迫者的时机构造,而他们恰恰应是社会工作的主要受益人。在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或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下,旨在改变人们生于其间的构造情境从从而整体性地改善案主群体境遇的社会工作理论将会不断涌现。

对构造性因素的关注和激进模式的兴起表达了社会工作致力于将介入焦点重新带回“社会〞的努力,这既是现实背景的驱动所致,亦是意识形态多元化的结果。这有助于社会工作宏观实践的拓展和理论思考的深入。

四、证据为本的实践的兴起

社会工作一直致力于将自己的实践建立在科学知识根底之上,并以不同的概念建构来指称科学知识与专业实践结合的方式——从经历临床实践、经历证实的治疗到最近风行一时的证据为本的实践。证据为本的实践是关于社会工作实践要立足于科学研究的结果并从众多证据中找出最正确实践的一整套根本理念和操作架构。它基于以下三个原那么:实践者要了解如何阐释和和运用研究发现;实践者要学会在其职业生涯中以科学研究指导实践;研究发现要以更加有效的方式传递到实践者手中。这三个原那么给社会工作实践、研究和教育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今,社会工作领域已经掀起一场推行证据为本的实践的潮流。

证据为本的实践是呈现社会工作的科学性与专业性的

重要策略,它的出现替代了权威为本的实践——这一传统上提供效劳或助人的根本模式。权威为本的实践以他人的意见、权威的宣示、未曾反思的直觉、先辈经历以及流行观念为依归。尽管流行观念与权威意见很重要,但它没有为科学研究所证实或证伪。再者,经历并没有提供如何为案主效劳的系统述。此外,来自权威、经历与直觉的知识是否提升了专业效劳表现尚需进一步证实。社工遵循权威为本的实践模式并难以改变这一做法的现状导致社会工作的专业属性受到质疑。所以,“证据为本的实践〞队员体提升社会工作的专业地位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证据为本的实践如今已成为社会工作的主要共识之一。美国社会工作伦理守那么明确指出专业实践包括经历为本的知识、工程和干预的评估,社会工作要密切关注与社会工作相关的知识进展并在其专业实践中充分使用评估和研究证据。尽管证据为本的实践在认识论、价值观和可能性等方面受到众多的批评,但即便证据为本的实践的批评者也希望自己的理论架构与实践模式能够“证据为本〞并有意无意地遵循证据为本的实践的根本逻辑,这足以说明证据为本的实践尽管富有争议性,但身处这一浪潮之中的社会工作都无法绕开这一重要的实践理念,无论是支持、反对、抑或是观望。

五、介入聚焦的转移

过去15年左右,社会工作领域一个具有式革命意义的变化就是优势视角的兴起。这一模式的兴起彻底改变了社会工作者对案主系统的看法及其适用的根本助人原那么。尽管优势或能力向来为社会工作的一般实践理论所强调,但以往对优势的强调只是零散的、片断的。优势视角那么透过调整介入聚焦而实现对社会工作过程的重构,甚至影响社会工作的课程设置。

在以缺陷或弱点作为介入聚焦的模式下,社会工作关注案主的问题或病态,如精神障碍、高危青少年。强化案主的问题会导致一系列对案主、案主的环境、案主应付环境的能力的悲观期望和预测,因为他们可能会认同自己被贴上的标签,从而强化弱势地位。缺陷模式自以为是地以线性的因果关系去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实认识到问题的状况或根源并不必然可以解决之。在缺陷模式中,社会工作与受助人之间可能形成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即便这种不平等关系是非常隐晦的。

优势视角那么以赋权、成员资格、治疗、整全和悬置疑心为核心而提出了不同于缺陷模式的根本实践原那么:每个人、团体、家庭和社区都有优势;创伤、疾病和抗争具有伤害性,但亦是挑战和机遇;要与案主合作从而更好

地效劳案主;所有的环境都充满资源;强调关心、照顾和脉络。优势视角的提出在某种程度上具有英雄主义色彩。在优势为本的助人过程中,社会工作的关注点是每个人所具有的优势、兴趣、能力、知识和才华,而非其诊断、缺陷和病症。在优势视角看来,人在逆境之中可看到抗逆力和优势,在与逆境和可怕事件的抗争之中,人们可以发现新的意义或修正以前的意义。“为什么是我〞〞为什么是现在〞诸如此类的问题有助于实现人生齿轮的存在性转换。

灵性因素进入社会工作是较为晚近的进展,它代表了社会工作对人类优势之探索的进一步努力。社会工作的灵性视角认为每个人都具有某种与上帝〔或神、或终极关心〕相关联的观念,这是一种确立意义、目标和德性的普遍的人类体验,反映了我们对生命的神秘性和复杂多变的敬畏。这样的观念表达了寻找生命的意义所作的努力,可以成为实现个人改变和成长的动力,或者在某种程度上是个人优势的重要组成局部。由此,生理、心理、社会和灵性都成为社会工作介入聚焦之要素。

诚然,社会工作要全面实现介入聚焦从缺点到优势的转型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是因为:改变过去习以为常的基于缺陷和弱点的实践模式并非易事;优势视角这一实践模式本身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六、专业关系的重构

尽管在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中,案主被认为是具有在价值和尊严的个体并且具有自决能力。但实践中,社工往往会以诊断、评估和帮助的名义将案主处于一个不利或无权的地位。社工希望改变与案主的关系以建立一种新型的伙伴式专业关系。这一转型的背景包括:强调心理变态的精神分析的霸权地位受到挑战;基于对案主的乐观判断的问题聚焦、精要治疗和心理教育的兴起;案主倡导组织自助运动的兴起;假设干挑战以前错误认识的研究结果的公布;对案主的优势和赋权的强调;第三方付费和管理型照顾体系下的顾客意识以及后现代视角对专业知识和霸权的挑战。

“使用者参与〞(user involvement)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开场成为社会效劳的正式指导原那么,这体尤其现于效劳市场研究和社会效劳的管理体系之中。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传统视角下治疗僵局被视为案主抵抗,但在新型的伙伴关系之中,这可能被视为实践者对案主的需要、愿望不甚了了。在证据为本的实践中,案主是临床决定的积极参与者,这包括:〔1〕案主是否愿意承受某一干预模式的决定;〔2〕案主要至少知道两种模式的研究发现所显示

的成效与后果〔如结果、风险与收益〕;〔3〕案主为最后的决策形成投入程度高。因此,社会工作要将与临床决定的文献检索的结果告诉案主以便共同作出决定。如果社工发现自己推荐的介入方法并没有“证据〞支撑就有必要向案主解释推荐该介入方法的理论前提。

在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影响下的干预模式中,社工致力于对案主进展脱病态化、转而强调其优势,他们以平等的术语来指称效劳承受者。此外,在消费者倡导运动下,效劳使用者的地位得以进一步强调,效劳使用者的知识也逐步为专业人士所重视。尽管这样的做法可能会削弱社会工作的专业地位或专业权威,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解读为一种反专业化趋势,这一趋势与社会工

作的专业化努力存在一定的矛盾,这凸现社会工作的开展

过程中存在不少在冲突,但这或许正是推动社会工作开展的重要力。重建社工和案主的伙伴关系的另一挑战是,社会工作可能要面对一些非自愿进入效劳体系的人士〔如者〕,社会工作在这样的关系中可能赋予了某种权威地位,实现如此专业关系的转型有一定的难度。

七、短期治疗和折衷模式的盛行

仔细检视社会工作领域最近兴起的诸多实践模式,可

以发现短期治疗和折衷模式被广泛应用,这两者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社会工作实践模式的开展方向。

短期治疗是指那些在有限的面谈次数〔20次或以下〕或有限的时间〔通常少于半年〕实现治疗目标的干预模式,精要治疗、寻解取向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和叙事治疗都是比拟典型的短期治疗模式。在一系列的研究之中,不少短期治疗模式的效果得以证实。在不影响效果的前提下尽量缩短治疗的时间跨度无疑很符合社会工作的专业目标,因为尽管人们认为长期治疗可以消除问题之根源,但实际情形并非如此;对无时间限制的治疗方案的成效的质疑从另一个侧面为短期治疗提供了理论上的合法性。在社会工作的外部情境方面,减少获得效劳的等候时间、本钱控制都成为短期治疗模式盛行的重要因素。此外,对短期治疗具有推波助澜作用的是美国的管理型照顾体系,第三方付费势必要求效劳提供者能够在最少的时间提供最有效的效劳。但到底可以“短期〞到何种程度且不影响干预效果确实是一个富有争议的议题。

社会工作的晚近进展衍生出众多的实践模式,在此根底上对不同模式的折衷或整合就成为另一潮流。折衷模式的兴起是基于两个主要原因:其一,社会工作在理论反思的过程之中注意到单一理论模式的缺乏之处,因为任何单一理论模式都只能聚焦于社会现象的某一层面而无视另一

层面,但案主的问题或情景错综复杂且无法无视。这迫使社工折衷地选择理论方法,而不是偏重其一。也就是说,它们可能需要将很多不同理论的不同层面放置在一起,综合使用。其二,社工综合应用不同的实践模式确实在社会工作实践中取得了比拟好的效果,这刺激人们试图将不同的理论架构融合进一个新的体系之中从而吸收不同的理论架构的优点和长处。折衷和整合的途经亦多有不同:有的以问题为中心,将围绕该问题的不同视角联结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效果更好的干预模式,例如将认知行为治疗和人际治疗整合起来治疗妇女的抑郁症;有的以某一实践模式为中心将其他相关的理论或技巧吸纳进来,例如在认知行为治疗中参加优势视角。

无论是折衷还是整合,其目的都在于适应外界对社会工作效劳不断变化的要求,尤其是人们希望社会工作介入效果好、时间短。所以有理由相信,短期、折衷的模式将会不断出现以回应上述挑战。

八、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现

如前所述,实践要立足于研究所得的证据,那么研究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尤其是实践取向的研究。另一方面,社会工作为了确立自己的专业地位和建构自己的专业理论

需要知识奉献和理论建构,研究不可或缺。在美国,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场,社工学院相继建立研究中心整合学术资源以提升研究水平,不少研究中心更是获得来自政府和民间基金的大量资助。社会工作的研究〔尤其是实践为本的研究〕水平得以提高并且回击了外界对社会工作缺乏学术性的质疑。

实践取向的研究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不断强化。一个重要背景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临床实践的效果受到质疑,其中费舍〔Fischer〕的研究显示,评估结果比拟负面,大多数社会工作的效果差强人意。这促使整个社会工作界高度重视结果研究以指导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实践。其后,社会工作界认为结果研究还缺乏以把握社工作实践的动态过程,由此,过程-结果研究兴起,它旨在提醒促成正面的临床结果的临床过程。在证据为本的实践兴起之后,社会工作者从事研究的热情更是受到极大的鼓舞,以评估干预效果为主的临床研究一时成为热点,这样的研究很容易得到研究资助,新的专业期刊更是不断涌现。不仅如此,社会工作还在不断加强对社会问题、案主系统、社会政策和效劳输送的研究以促进专业介入的效果。

在前述认识论多元化背景下,社会工作的具体研究方法也日趋多元化:不仅包括传统的定量研究(常用的方法是单系统研究和试验法),而且包括不同类型的质性研究。不

同的研究方法都为学界所承受,尽管实证主义是主流式。然而,实践和研究之间依然存在隔膜和冲突,为了消除实践与研究之间的紧关系以及提高研究结果的利用率,社会工作学界要求研究结果应该与社会工作实践相联系;研究报告中应该包含应用于实践的具体方法,研究人员应该有

效地散播他们的研究结果;社会工作研究人员应该根据研究知识来评估和改变实践行为。只有这样,社会工作研究才能更好地效劳于社会工作实践并进而提高社会工作在学术界的专业地位。

九、社会效劳机构的新管理主义取向

过去二十多年,整个西方世界的社会福利体系出现了众多变化:财政拨款减少、混合福利体系、效劳外判、管理型照顾和整笔拨款体制。与社会工作密切相关的社会效劳机构不得不重构其管理体制以应对新的外部环境。这要求社会效劳机构重视效率、绩效和经济原那么且能够满足效劳使用者的需要。在这样的背景下,新管理主义成为重组架构的理论根底,它提倡以管理的方式去达成组织目标,因为人们坚信良好的管理可以解决社会效劳组织面临的问题从而提高其效益和效率。在新管理主义的影响下,社会效劳机构的运作跟企业逐步接近,很多社会效劳机构从企

业机构寻找管理人员或者直接聘用工商管理硕士。不少非赢利机构为获得更多的收入正向商业企业的运作方式靠拢。正如我们所见到的,新管理主义确实能够从效率提高、本钱控制和效劳顾客等多个层面改善社会效劳机构的运行。

新管理主义取向改变了社会效劳机构部包括人际关系、员工晋升在的组织文化。过去社工可以从初级职位晋升管理层,但现在管理层的位置可能为专业的管理人士占据,换句话说,社工并不必然因为专业出色而成为效劳机构的管理人员,这一改变显然打击社工的士气。与此同时,如果社会效劳机构没有有效地提供效劳,从新管理主义的角度,其原因一定在于管理出现问题,这样就会重组管理架构,社会工作由此不得不面对一个变化莫测的组织体系,难以适应。此外,新管理主义取向被批评可能因过分重视效率和效益而无视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和职业宗旨,有舍本逐末之虞。对顾客的意见的强调和决策过程的科学化挑战了社工的权威,前线社工的声音可能被淹没。为了应付“问责〞所需的大量文字档案材料社工疲于奔命。女性主义批评这一制度设计强化了男性作为管理者的角色,迫使大量的女性社会工作去执行那些由男性制订的政策。尽管如此,社会效劳机构的新管理主义取向似乎并没有显示出改变的迹象,因为它毕竟提高了效率和效益,这正是效劳

机构在变动不居的外部环境之下生存的重要根底。

十、社会工作课程的不断革新

西方各国已经形成一套成熟的、多层次的〔本科、硕士和博士〕社会工作教育体制,修读社会工作的人数非常可观。美国不少大学都有专门的社工学院〔属于professional school,与法学院、商学院并列〕,而英国、澳大利亚等各国大学设立社会工作系,欧洲大陆不少国家那么有独立建制的社工学院,它们都从早期依附的社会学或心理学系独立出来。社会工作课程一直处于变革之中以试图回应前述发生在社会工作各个领域的诸多变化。

社会工作的课程体系不断创新。为了加深学生对人类社会的多样性以及不同人群的构造性境遇的理解,社会工作课程中增加了关于文化特殊性、族群特殊性的容。针对以往社会工作课程过分集中于临床社会工作这一偏好,社工学院正重新将宏观实践列为教学的重点。证据为本的实践的兴起和对研究的日益重视促使社工学院培养学生如何利用研究结果且进展实践为本的研究的能力,为此,研究方法课程所占学分越来越多,论文写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回应新管理主义对社会工作人才的要求,社工学院〔学系〕要教授学生财务管理、本钱控制、质量保证和工程申请等

外国社会学史笔记 16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趋势

第15章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综合趋势 社会学理论在不同的时代往往表现出不同的发展取向,这一方面是因为理论反映的现实社会发展变化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决定的。 第一节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综合趋势的背景 一、社会学发展的历史回顾 四个阶段: 1st.从19c30到70年代末,是社会学的奠基时期,以提倡实证主义,主张“普遍的和谐”,试图建立资产 阶级人道教的孔德和斯宾塞为代表; 2nd.从19c80到20世纪20年代,是社会学的形成时期,以主张社会唯实论和集体主义论的法国社会学 家杜尔凯姆和主张唯名论,提倡建立“理解社会学”的德国理论家韦伯为代表; 3rd.以1937年《社会行动的结构》为起点到20c60年代中期,是帕森斯试图综合包容多家理论于一体, 强调均衡与稳定的结构功能主义独霸天下的时期。 4th.从60年代中期直至70年代末,是社会学理论发展史上的“群雄割据”时代。 5th.80年代开始,社会学理论新的综合尝试。 二、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综合的社会背景 1st.世界格局的改变;2nd.学术界的反思 三、理论背景 1st.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2nd.主流社会学理论的不足;3rd.欧洲社会学理论的复兴 第二节当代西方主要社会学理论的综合尝试 第三节当代西方主要社会学理论的综合趋势的主要特点和实质 一、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综合的主要特点 (一)多种综合并存 (二)关注宏观与微观的综合 (一)综合多采用对传统理论的重构 (二)广泛借鉴其他学科的思想 二、当代西方主要社会学理论的综合趋势的实质及其前景 当代西方主要社会学理论的综合趋势的实质 当代西方主要社会学理论的综合趋势的前景 附: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最新发展趋势 自社会学创立以来,西方社会学家就试图以不同的理论视角去观察社会:孔德、斯宾塞这两位早期的社会学创立者持论迥异,“三圣”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理论立场相差甚远。在帕森斯之后,社会学更是流派纷呈,成为一门多范式的学科。在经过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综合发展以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呈现出十大最新趋势。 一、经典依然处于核心地位

社工发展的未来趋势是

社工发展的未来趋势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社工行业也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预测和探讨。 一、社会工作专业化和人才培养 未来,社工行业将更加重视专业化和人才培养。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需求的不断增长,社工的专业化和技能要求也将不断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工作者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服务技能,还需要掌握社会科学、法律、心理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此外,未来社会工作者将更加注重职业培养和提升自身能力,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工作效率。 二、社会工作创新模式和技术支持 未来,社工行业将更加重视创新模式和技术支持。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社工行业利用新技术和新媒体建立服务平台和实现信息共享、协同工作将成为重要趋势。社工界将更加开发应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智能化设备,提高社工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三、社会工作跨领域合作 未来,社工行业将更加注重跨领域合作。社会工作者的工作范围已经涵盖了广泛

的领域和影响范围,包括医疗卫生、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精神卫生、公共安全、文化体育等领域。未来社工作者需要更加注重跨领域合作、搭建跨部门、跨领域的服务网络,整合各方资源,实现社会工作的协同发展。 四、社会工作国际化和文化多元化 未来,社工行业将更加重视国际化和文化多元化。随着社会的全球化和文化的多元化,社工行业需要更加注重文化多元化和跨国合作,以更好地适应不同国家、地区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提供更加针对性的服务。同时,社会工作者将更加注重学习国际社会工作的先进经验和理念,推动社工全球共享发展。 总之,社工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是多元化的,需要抓住机遇、发挥特长,积极探索创新的发展模式和路径,以更好地服务社会、造福人民。

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发展与未来发展趋势

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发展与未来发展趋势 众所周知,社会工作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民幸福生活的推动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一项专业化服务,社会工作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如今已经在我国得到广泛的应用。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工作所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本文将就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发展与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一、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发展 社会工作的概念和范畴不断扩大,社会工作在帮助人们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过 程中,形成了各种不同的专业领域,例如老年人社会工作、儿童和少年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等等。社会工作形式也不断发展,从最初的社区服务到目前的社区康复、庇护、日托等多种形式,专业领域也逐渐拓展。 社会工作日益成为了专业化的服务。2013年,在《社会工作专业水平基本能力要求》的指导下,中国社会工作教育提高了标准,确立了更高的教育要求和教育课程。同时,从社区到大型机构,社会工作机构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服务模式。 二、面临的问题 但是,社会工作者在服务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例如人员不足,人才流失、缺乏专业性、技术含量低、缺乏行业认证和规范等等。 当前,社会工作人员的数量还远远无法满足社会需求。人员不足已成为制约社 会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加之社会工作薪资普遍偏低,职业吸引力不足以至于大量专业人员流失, 社会工作职业还缺乏行业相关的规范,例如适当的人员比例、行业准入标准、 考核评价指标等方面的问题。 此外,缺少职业保障也阻碍着社会工作专职化的发展。多数社会工作者都是志 愿者或临时工,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等方面的差距比较大。

三、未来发展趋势 为了发展社会工作,必须采取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促进专业化发展。下面提 出几个解决方案: 1. 我们需要提高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吸引力。制定合适的薪资标准和待遇优惠以 增加人员流入和说服留在社会工作领域工作的人员。 2. 加强社会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行业水平。加强职业教育和实践,帮助社会 工作者增强技术和专业能力,根据需要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水平。 3. 推动职业规范化的发展,建立职业标准和行业准入标准,推动社会工作行业 的规范化和合法化。 4. 鼓励社会工作者持续自我学习。社会工作的专业领域和工作方式在不断变化,培养社会工作者的终生学习意识和技能,鼓励持续学习提升。 总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社会问题的不断增多,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发展必 然是不可避免的。然而,我们也需要解决种种问题,以确保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要想做好社会事业的工作,必须全面提升社会工作者的职业素养,让社会工作者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和趋势社会工作是一种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和提高社会福祉的专业服务。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社会改革运动。随着社会问题的不断增加和变化,社会工作也在不断发展。本文将探讨社会工作的历史发展和未来趋势。 一、社会工作的历史发展 1.早期的慈善和救济工作 社会工作在早期主要以慈善和救济为主,目的是为了帮助那些处于贫困和困境中的人们。这一阶段的社会工作主要由宗教机构和慈善机构组织和提供。 2.社会改革运动的兴起 随着社会问题的日益突出,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兴起了一系列社会改革运动,如儿童劳动法运动、妇女权益运动和社会福利运动。这些运动促使社会对社会问题的重视和解决方式的变革。 3.现代社会工作的形成 现代社会工作的形成可以追溯到20世纪的社会工作专业化运动。这一运动主要推动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体系化,为社会工作提供了更科学和系统的方法和理论。 二、社会工作的发展趋势 1.多元化的工作领域

随着社会问题的复杂化和多样化,社会工作的工作领域也变得更加 多元化。除了传统的社会福利和康复领域外,社会工作还涉及到教育、医疗、环境、老龄化等各个方面。 2.专业化和技术化的要求 现代社会对社会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社会工作者具备专业化 的知识和技能。同时,技术的进步也为社会工作提供了更多的工具和 手段,如咨询技术、信息系统等,这些都需要社会工作者具备相应的 技术能力。 3.国际化的交流与合作 社会问题往往不局限于一个国家或地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对于 解决社会问题至关重要。社会工作领域也越来越注重国际间的经验交流,通过合作项目和研究来推动社会工作的发展和创新。 4.科学化和证据主义的推动 科学化和证据主义的发展趋势也在影响着社会工作的实践和发展。 社会工作需要更多基于实证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有效干预方法和策略, 以提高工作效果和社会福祉。 5.倡导社会公正和人权 社会工作始终关注着社会公正和人权问题,未来的发展趋势也将继 续强调这一点。社会工作将致力于推动社会的公正和平等,保护弱势 群体的权益。

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趋势与挑战

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趋势与挑战 社会工作是一种关注人类发展和福祉的专业,旨在帮助那些在生活和情感上遇到了困难的人们。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已经历了几十年的迅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遇到挑战,但也不断探索,积极进取。本文探讨社会工作专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需要面对的挑战。 一、趋势 1、全球范围内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趋势 全球范围内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会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随着福利制度不断完善,社会工作的范畴也逐渐扩大,服务对象已经从单一的群体发展到了更加多元化的层面。 2、专业化 随着社会工作的发展,人们对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专业化的要求是社会工作者要具备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专业技能和理论体系。同时,要有足够的社会关怀和专业道德,以及优秀的沟通和协调能力。 3、数字化 数字化技术在社会工作领域的应用是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数字技术可以为社会工作者提供更快速、高效、精确的服务,同时能够更好地传播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推广社会福利事业。 二、挑战 1、社会福利制度的缺失 虽然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福利制度已经逐渐完备,但在另一些地区,福利事业仍然十分不完善。在这些没有完善福利制度的地区,社会工作者往往必须兼顾

财政和服务质量之间的平衡。缺乏有效的福利制度也会导致社会福利资源的稀缺,社会工作者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协调。 2、职业安全 社会工作者经常需要面对一些难以处理的社会矛盾和复杂的情感排斥。这可能会导致他们在情感上的疲惫,这就需要社会工作者具备足够多的人际沟通、情感管理能力并与同行保持合作,同时,政府应该更加重视社会工作的安全保障,以保障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安全。 3、社会工作行业发展缓慢 社会工作行业缺乏足够的专业规范和行业认证,这使得在该领域工作的人们不具备足够的专业水平和社会认可度,在薪资水平和职位发展上受阻。因此,需要政府和社会工作机构加大对社会工作的投入,尽快解决这个问题。 总结: 社会工作专业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该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来提高服务水平,并不断探索和完善专业体系、加强行业认证,制定之多足够的相关政策,吸引更多优秀青年到社会工作行业发展,同时,也应该加强对社会工作者的保护力度,提高他们的职业安全感,促进社会工作专业的健康发展。

现代西方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现代西方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以城市发展为例 【内容摘要】:西方社会的资本主义社会运转方式已经存在了近400年,在全球化、信息化、世俗化的今天,西方社会的发展呈现出新的趋势。本文试图通过对西方社会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郊区化、逆城市化等新的特点的分析,初步讨论西方社会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西方社会郊区化逆城市化 一、西方社会城市及城市化综述 “城市化”这一术语是在一百五十多年前出现的,西班牙的一位工程师塞尔门写的一本书叫做《城市化的理论问题》,第一次用了“城市化”一词。西方的城市化运动自工业革命开始,到“二战”结束后的六七十年代,城市化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城市已经成为西方人口的主要聚居区。西方城市化的高水平已经成为西方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表现。城市作为独立的、高效的经济运行实体,有力地推进着西方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城市能够非常有效地将一定区域内的经济、人力、组织、文化、技术等资源聚合在一起,并加以合理的配置,已达到最优化的运行方式,使城市的运行处于一种良性发展。社会的发展已经不是仅依靠产业的推动,城市将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现代西方城市的功能不是其生产水平有多高,而是要有能力组织起社会生产。在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中,城市更象是一个组织者、管理者、指挥者。城市规模是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规模过小则不具备足够的聚合力,无法有力地吸引各种资源,对周边地区的带动作用也不明显。西方城市的发展已经表明,城市的规模越大,其运行效益越高。“美国3/4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聚集在大都市区,日本80%的经济总量集中在大都市圈。这种大都市区或城市群,1990年全世界已有34个。”[1]城市经济具有规模收益递增的特点,城市功能的完善为城市经济创造了规模效益。西方国家目前已实现高度城市化与高度现代化的相结合。 西方城市的发展,是西方工业化的结果。工业化所要求的人力、资本、技术的聚合,使城市这种最适合的发展模式脱颖而出,工业化与城市化是在相互推动中不断实现的。“从十八世纪末期以来,世界经济四次大变动,最后都体现在城市上:第一次大变动是蒸气机的发明,使得欧洲诸国,特别是英国首先成为城市化的先锋。第二次大变动是电的发明和应用,促进了英国、美国等国家主要城市的发展。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最后一个发展起来的国家,在1920年就完成了城市化的进程。第三、四次大发展就是电子工业及网络技术的的发展,它使城市化进程不仅仅在英国、美国发生,而且扩散到全世界,特别是日本作为一个后期的工业国家,它的现代工业的发展大大地带动了城市化的发展。90年以来,随着以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技术的发展,城市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城市化并不仅仅是人口由乡村向城镇的简单集中,它反映的是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化,它包含非农产业的集中,生活空间的转化和观念意识的转化。 西方社会在城市化的初期,主要是在工业革命后,城市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严重的问题,象交通紧张、环境污染、住房紧张等,特别是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工厂工作,却无法得到安定的住房,于是他们在工厂的周围建起很简陋的房子,当时的城市景观上的突出表现是摩天大楼和贫民窟并存。从1920年初开始,西方城市进入郊区化发展阶段,并在50年代得到大规模发展。下面将讨论西方社会城市化的郊区化趋势。

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发展历程方向

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发展历程方向 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发展历程方向 社会工作三大专业方法先后形成后,社会工作遂开始成为一种比较完善的专业。同时,这三大方法作为社会工作的经典方法,在社会工作专业训练和开展实务中,各自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下面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发展历程方向,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专业产生 专业社会工作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此时的西方社会状况已迥然不同于以往,衍生的社会问题更加复杂,这为专业社会工作的产生提出了客观要求。这种需要首先表现为现代社会工作行政的建立与发展。在回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带来的社会不稳定因素的过程中,伴随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救助体系的发展,社会福利行政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而社会福利行政的发展又对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表现为社会福利行政这一新的工作领域具有区别于其他领域工作内容的鲜明特色。 与此同时,原先社会中存在的志愿性助人工作也在原有志愿性的基础上演变为长期、持续和制度化的工作,原先的志愿者成为受薪的职业工作者,这样,就从原先的志愿助人工作中产生出了受薪的行业性助人工作。促成这种行业性工作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当时处理这些复杂原因所造成的众多社会问题,越来越需要在某些方面有专门知识的稳定的工作人员来解决,于是受薪人员就替代了过去提供临时性服务的志愿者。随着行业性社会工作的发展和行业协会的成立,作为一个行业的社会工作与许多关心社会福利的志愿群体区分开来,为专业社会工作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事实上,从慈善、志愿服务到专业社会工作的转变在1900年前后便已经发生。如上所述,19世纪中后期起源于英国并活跃于欧美的“慈善组织会社”运用“友好访问员”开展工作,可以被视为专业社会工作的起源。因为“友好访问员”必须直接面对案主从事服务工作,

社会工作价值观中西方差异及本土化发展

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中西方差异及本土化发展-人力资源 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中西方差异及本土化发展 李莉张璐瑶 项目来源:201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工作协同社区治理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号:13BSH088。湖北省重点文科基地湖北非营利组织研究中心研究成果。 摘要:本文从宏观比较的视角出发,对中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及其伦理规范在历史发展、宗教精神、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异同开展分析,在坚持普世价值的基础上,提出了要遵循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文明要素,将西方的社会工作伦理与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 关键词:中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 一、中国社会体制的变革轨迹与社会工作特点 在我国,社会工作很早就被应用于一些正式组织,但并非是专业性的社会工作,它作为一种非本职性、公益性形式存在,在本国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转变适应,在中国社会大环境中生根发芽,不断构建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本土化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助人的专业和学科从西方引进到中国。然而,当时在中国计划经济时期,社会福利在我国的发展依靠政府,政府包揽一切;企事业单位将职工的一切管理活动规划在自己的范围内;对于家庭来说,当时社会鼓励多子多孙“人多力量大”,家庭内部事务、养老等都由子女承担;邻里关系融洽,最典型的中国式建筑“四合院”、“筒子楼”促使大家居住在一起互帮互助,这些都体现了那段时期中国社会单一化管理方式和集体性生活的面貌。也就是说,国家和政府主动承担了属于社会管理的所有职能,也没有给社会自主管理的活动空间,

没有激发社会公益组织解决社会问题的动力。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社会建设的逐步推进,政府职能开始转变为宏观调控等方面;企事业单位的职能也发生变化,很多在企业内所具有的社会福利与服务功能都抛向社会;而同时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高层建筑的增加和小户型的家庭住宅占据主导,以及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邻里间的关系逐渐弱化;计划生育造成的“核心家庭”在家庭模式中占据主导地位,使得社会生活越来越多元化,社会问题和社会需求也越来越多,传统的政府部门和基层街道等已经无法满足不同职业、不同阶层、不同兴趣各类人群的需要,人们不得不将视野转向社会化的服务。因此,为了迎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在吸取国外社会福利思想的基础上开始了本国的社会工作服务,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开始探索本土化社会工作。 二、中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特性之比较 1.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主要特点 (1)社会中的人最重要。西方社会工作是在基督教影响下开展而来的,强调“人权、自由、平等”,强调“恩赐的福利行为”,社会工作是为了拯救身陷贫困苦难中的人群,这是每一个子民在上帝的指引下必须做的事情,而且基督教所称的“博爱”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不分亲疏厚薄全都施与爱,具有普世主义色彩。 (2)个人的利益高于其他利益。在西方社会受文艺复兴的影响,崇尚“个人主义”,宣扬个人主义至上,以“自我”为中心,竭力地表现张扬个性,他们崇拜英雄,认为强者才能得到尊重,注重个人成就带动整个社会,因此他们的文化特征是个人主义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在家庭生活中,家庭观念淡薄,他们强调人人“平等”观念,长辈晚辈地位平等,强调独立精神,依靠自己的能力独立生

十大社工迹象

十大社工迹象 近年来,社会工作在我国呈加速度发展态势。据不完全统计,200多所大学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的专业实践逐步介入不同社会服务领域,其社会影响不断扩大;社会工作的制度建设渐次展开,上海相继建立资格考试制度、注册制度和专业社团,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颁布了社会工作的国家职业标准。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工作面临的挑战是:下一步该怎么办?如何继续推动专业化和职业化?如何进一步确立学科地位和学术认同?在探索如何回应这样的挑战之时,了解当代西方社会工作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无疑对于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为此,本论文介绍代西方社会工作的发展的十大趋势以供学界同仁参考。 一、实践方法的嬗变 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是传统实践方法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社会工作发展的早期,这些工作方法对很多社工而言是各自分立的,他们往往容易偏好某种方法而对其它方法熟视无睹。很多社会工作者就自称个案工作者,对社区工作少有涉及。尽管1951年全美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提出要进行多方法实践取向的社会工作教育,但这一提议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1960年代以降,社会工作实践方法在若干层面出现变化。首先,综

合取向的社会工作实践模式出现。这一模式认为社工应以全方位的观点看待案主的问题,包括个人、家庭到组织、社区和更大的社会环境。该模式宣称,案主的问题决定社工的实践方法,而非反之。然而,综合取向的实践模式因其似乎过于简单而遭受批评,针对不同实践领域、问题领域、高危人群的高级综合模式或专门实践取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二、认识论的多元化 认识论就是我们认识世界和为这种认识不断争论的基础,这构成社会工作的理论演进的哲学背景。自《社会诊断》以降,社会工作就一直高举科学大旗,而认识论基础正是实证主义。然而,1980年代以来,社会工作的认识论从过去的实证主义一元论转型至实证主义、社会建构主义和女性主义多元共存之局面。不同的认识论基础就决定了不同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会从相异的角度去看待社会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 三、介入取向的持续论争 社会工作在何处介入?个人抑或社会?尽管从社会工作的字面意义来看,社会工作的介入点是“社会”,而非“个人”。早期的社会工作主要以心理动力学派或心理分析为基础,实践是以个人取向为主。然而,随着客体关系心理学、自我心理学和自身心理学的发展并引入社会工作,社会工作逐步在个案工作之中关注案主的关系环境,这在某种程度上拓展了介入的纬度然而在1960年代社区组织风靡一时之后,以改变社区、组织或

国际社会工作教育发展趋势分析

国际社会工作教育发展趋势分析 第一,我要讲影响社会工作发展的因素 其一,无论在香港还是在美国,影响我们的是社会环境、社会问题与社会变迁,这是最重要的,这个社会变迁影响我们社会工作的回应。比如美国30年代的经济衰退,既是危机又需社会工作的回应,如果社会工作与教育不理睬的话,你就失去了一个很好的机会。由于这种危机需求为本科教育课程提升提供了条件;另外当时的课程也从较微观层面走向了宏观,而且它与社会关系也比较紧密。当时香港社工教育发展得那么快与政府的取向密切相关,课程变迁也符合社会问题需要,有时我们发展新的选修课就在于发现新的社会问题,如新移民等。现在我们香港遇到的危机,对我们社工教育也会有大的影响。 其二,影响在于政府政策的影响。比方香港规定某一职位的人都要受社工专业培训,这一政策很大影响了社工教育的发展。在美国,一些法律如精神健康方面条例规定,精神病人要受到很好的照顾。如果不照顾,其家人与团体就要负责任。所以一些条例也在不同层面影响社会工作与教育的发展。 其三,财政来源的影响。比方政府投资多少在社工教育上,这将直接影响我们社工教育步伐大小问题的。香港80年代是政府就给了好几笔巨资,加倍培养社会工作人才,面对社会大需求情况下,政府需要我们大力培养人才。而现在紧缩了,产生的影响亦是不可忽视的。在美国,政府亦曾有几次拨款。在美国有许多私立学校,它们受财团与富翁的影响,若后者对社会工作某一方面比较感兴趣,他们会把资金投往这方面的社工教育。比如有些基金会特别有兴趣搞健康医疗事业,他们就资助了很多这类的培训与项目;一些财团希望搞有关精神治疗或家庭治疗方面的项目,这些影响无疑是很大的。 其四,就是就业机会的影响。比方在美国最近十多年的辩论,他们有许多的私立社会工作机构,许多社会工作者面对个体需求(咨询、心理治疗),在社会上自主择业。这也算是不错的出路。所以一些大学的培训也注重个人理疗,心理治疗等方面培训,因为市场比较大。当然不少社会工作者不喜欢这种取向的。故就业机会也会影响到整个社会工作培训的方向。另外,在香港我们还要搞一些培训,如艾滋病等。这方面既有就业机会,也有需求,但没有培训。还有社会保障方面,不少人员需要培训。就像我们文凭课程以前没有关于怎么做社会保障的培训,以前他们是不请社工的,现在就业形势不好,社工开始涉及这个领域,做一些派钱性工作。因此,在我们的课程里也有了相应的回应。 其五,社会工作专业群体和社工教育的群体的取向的影响。我们可以看见在美国的社会工作发展或在香港社会工作发展长期受到他们的工会或专业团体的影响是很大的,刚才谈及的美国的几个协会或议会,他们很大地影响了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方向,当不同院校在培养本科生还是硕士生从事社会工作问题上产生分歧肘,社会工作教育议会就出面解决了这个分歧,可见专业的团体对社工教育的影响是很大的。在香港,我们的发展好几次得益于社会工作人员协会和社会工作总工会的帮助,政府因财金短缺想“砍”大学里的一些社工教育课程,但协会与工会坚决不能让政府“砍”,他们认为现在暂时不需要这么多专业人士,但现在不培养一批人才,将来社会有需要怎么办?就算这些人暂时找不到工作,但将来一定是有用的。在其他一些问题上,协会和工会常与政府辩论,以保证社工教育不会因经济衰退而受到大的冲击。最后一个因素在于学院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外在因素固然重要,内在因素更不容忽视,我们自己怎么想,怎么做是很重要的,在美国社工教育历史里面,有许多重要的人物是影响社工教育的发展的,在这个过程中,不少人扮演了重要角色,当社会有需要却没人、没钱来做时,他们就亲自动手。如第一个暑期班。另外专业取向上往往也会受个人的影响。这些社会工作教育界的重要人物怎样去改变历史,怎样去分析、去演绎历史,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讲讲有关社会工作的辩论。 这些辩论在整个发展历史里面是不断发生的,这些辩论在国外、香港都是影响我们取向的,

当代西方国家社会分层变化分析

当代西方国家社会分层变化分析 作者:许平 来源:《历史教学》2001年第08期 现代科技革命与人类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一样,造成了人类物质生产方式的又一次历史性变革。在现代科技革命和由此而造成的新的物质生产方式的作用下,20世纪中叶以来的半个多世纪中,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分层发生深刻而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范围广泛,内容深刻,有一些变化仍处于正在进行尚未完成之中,还不易准确地描画出这些变化的明确结局,但变化的趋向和特点还是显而易见的,它向人们表明了当代西方国家社会分层的本质特征和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向,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以加深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理解。 一 当代西方国家社会结构分层变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社会流动增大。这里所说的社会流动主要是指人们在各个社会阶级和阶层内部,以及在各个社会阶级和社会阶层之间的一切转移和流动现象。社会流动既包括社会阶级和阶层结构变化的量变过程,也包括职业分层的变化表现。在现代社会中,社会人员的职业变化更为普遍、突出。从理论上讲,社会人员的自由流动始自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的建立就是以摧毁封建等级制度这一社会流动的人为屏障为先决条件的。此后,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在造就出现代社会中彼此互为依存条件,又互相对立的两大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按照新的社会标准,向上攀缘或向下滑落的阶梯和缆绳,这是由资本主义的内在机制所决定的。 科技革命及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新的社会流动机会,造成了新的社会流动内容,也促成了新的社会流动走向。从总体上说,新的社会流动大致包括含义相左的“向上”与“向下”两方面内容。首先,从社会职业分层的角度上看,由于科技进步,人类的物质生产方式,即生产结构、生产过程、生产规模和生产组织方式都发生变化,特别是生产自动化的采用和发展,大大扩展了许多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高级”职业的需求。现代的社会化、智能化生产需要大量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办公室人员来完成,据美国学者研究表明,20世纪中期,在美国约有30%的职业流动,是由于技术革命而导致的“低级”职业的消失及一些新的“高级”职业的产生而引起的。此外,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空前发展的条件下,由于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管理等方面的职能明显扩张,从事社会管理工作的国家公职人员也因此人数倍增。法国政府的职能部门由19世纪的2~3个部发展到二战以后的30多个部,其公务员也增至1982年的263万人。在联邦德国政府机关服务的人员数量1952—1957年增加2.5倍,1960—1969年增加33%。因此从社会职业分层的的角度上看,当代西方国家的社会流动存在着明显的向上流动的倾向。

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现状

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现状 概述 社会工作是一门关注人类社会福祉的学科,旨在通过提供支持和服务,帮助个人 及社区解决各种问题和挑战。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对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将探讨社会工作专业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社会工作专业的现状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职业,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显著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开 设了社会工作专业,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课程和实践机会。同时,社会对社工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社会工作专业可以应用于医疗卫生、社会福利、教育、儿童保护等领域,为人们提供各种支持和服务。 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状况不仅体现在学科设置上,还体现在专业研究和理论框架上。越来越多的研究项目将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社会发展等相关学科进行融合,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些理论对于实践具有指导意义,使社工能够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和推动社会进步。 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挑战 尽管社会工作专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首先,专业的认可 度和社会地位还有待提高。与其他学科相比,社会工作在大众眼中的认知度较低,很

多人对社会工作的价值和作用存在误解。因此,社会工作专业需要加强宣传,提高专业的认可度和社会地位。 其次,社会工作专业的培养模式和教育内容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社会工作是一 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技能和经验。因此,高校应该注重实践教学,增加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另外,社会工作专业还面临着人才短缺的问题。随着社会对社工的需求不断增加,人才供应相对不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加强培养和引进社会工作人才,增加专业人员的数量。 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趋势 未来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 1.多元化发展:社会工作专业将逐步向多个领域拓展,包括老年人护理、 心理咨询、社区发展等。这些细分领域的兴起将为社会工作专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2.国际化合作:社会问题往往不局限于一个国家或地区,因此,社会工作 专业需要与其他国家进行合作,分享经验和资源。国际化合作将为社会工作专业带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3.科技应用: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社会工作专业也需要适应科技的进步。 通过科技的应用,社会工作专业可以更高效地提供服务,提升工作效率。

当代西方政党政治发展的新趋势

当代西方政党政治发展的新趋势 随着世界的发展,当代西方政党政治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新趋势正在塑造着西方政党政治的未来走向,并且对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探讨当代西方政党政治的新趋势,并且会举出5个例子来证明这些趋势。 一、新趋势的背景 在世界的变化和发展之下,当代西方政党政治也在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的背景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全球化和技术革命的影响 2.民主制度的萎缩 3.极端主义的兴起 4.人口、多元化、移民等问题的存在。 有了这些背景之后,相应的新趋势也应运而生。 二、新趋势的特点 1.弱化传统的政党和党派 2.多元化模式的出现 3.新兴党派的崛起

4.攻击现有政治精英的政治语言转变 5.基于真实的数据开展选举。 接下来,我们会一一探讨这些新趋势。 三、趋势一:弱化传统的政党和党派 在当代西方,越来越多的公民认为传统的政党体系已经不能够找到实现政治目标的最佳模式。这些公民认为传统的政党体系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而更倾向于选择单独的独立候选人或者新兴的政治团体。这种趋势在美国和欧洲尤为明显。 举例:美国2016年总统选举中的登革党候选人唐纳德·特朗普以及欧洲多个国家的极右翼政党如法国的国民阵线,由于其政治立场、言论无限以及政策承诺等因素,已经开始弱化传统的政党和党派。 四、趋势二:多元化模式的出现 在多数国家,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传统政党过分关注自己的利益而忽略了其他群体的利益。因此许多群体(包括青年人、在校学生、少数族裔、少数性别、少数宗教信仰等)开始寻觅自己的政治代表,要求建立具有特定性的政治团体。 举例:美国的民主党和众议院均已有又一个来自少数族裔的人当选和成员。

社工政策发展趋势

社工政策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社工政策也在不断演进与创新。本文 将探讨社工政策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对社工实践的影响和意义。 一、社工政策的发展历程 社工政策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最初,社工政策主要关注社工 的职业权益和基本福利,并制定了相关保障措施。随着社工专业的日 益发展,政策逐渐侧重于社工专业能力的提升和培养。目前,社工政 策不仅关注个体社工的发展,还涉及到社工团队的合作与协作,以提 高社工服务的整体质量和效果。 二、社工政策的发展趋势 1. 多元化的服务模式 社工政策将更多关注社工的跨学科能力和专业特长。社工将不仅仅 在社区、学校等传统领域提供服务,还将参与更多领域的工作,如医疗、司法、企事业单位等。政策将鼓励和支持社工的多元化服务模式,以满足社会各个层面的需求。 2. 信息化和科技化的应用 社工政策将加强对信息化和科技化的应用,以提高社工服务的效率 和质量。社工将更加灵活地运用智能化工具和技术,以便更好地了解 服务对象的需求,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政策将鼓励社工与相关领域 的科技人员合作,共同推动社工服务的创新发展。

3. 社群与社区的参与 社工政策将强调社群与社区的参与,鼓励社区居民和相关利益相关 者的积极参与社工服务的规划、实施和评估。政策将提供相应的资源 和支持,以促进社群和社区的自治和发展,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目标。 4. 跨领域合作与整合 社工政策将鼓励社工与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员开展合作与整合,以提 供综合性的服务。政策将促进不同领域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 以便更好地满足服务对象的多元化需求。 三、社工政策的影响和意义 1. 提升社工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社工政策的发展趋势将进一步提升社工服务的质量和效果。通过多 元化的服务模式、信息化和科技化的应用、社群与社区的参与以及跨 领域合作与整合,社工能够更好地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提升社会工作的整体水平。 2. 推动社工专业的发展和创新 社工政策的发展趋势将推动社工专业的发展和创新。社工将不再局 限于传统的服务领域,而是积极拓展领域、创造新的服务模式。社工 在工作中将更加注重运用科技手段和工具,提升服务效率和效果。同时,社工与其他领域专业人员的合作,将推动社工实践的跨学科发展。

当代西方政党政治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

当代西方政党政治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 【摘要】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是政党政治,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和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广泛传播,西方社会结构发生了极大改变。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各国政党的危机意识已然觉醒,努力寻找适合本党发展的新模式,导致政党政治出现新的发展趋势,诸如政党意识界限模糊化、政策主张趋中化、运作方式媒体化、政党格局多元化、组织形式区域化、国际化等。 【关键词】西方政党变化发展 西方政党政治是资本主义国家政党进行社会政治活动的合法规则、程序和方式,这些政党通过执掌国家政权或参与政治实施政策纲领,扩大政治影响,实现利益要求。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环境的变迁,西方各国政党面临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新挑战。只有顺应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潮流,及时调整政策倾向,政党才能得以维持生存、扩大发展空间,政党政治也才能实现创新和完善。 一、当代西方政党执政环境面临的新变化 1.社会结构的变化导致政党执政基础发生改变 随着新科技革命的不断深入、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方式业已从制造业占主导的物质型生产转变为服务业占主导的服务与知识型生产,而第三产业和信息产业则逐渐取替第一、二产业成为支柱产业,这种改变势必引起社会结构及阶级关系的变化。如今,传统产业阶级的规模不断缩小,以服务业和知识型生产为社会主体的新中间阶层正在快速成长,社会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形”结构。新中间阶层人数众多,价值取向迥异,政治态度温和,他们的出现必将改变当代西方社会结构,缓和阶级冲突。这种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无疑会对西方传统政党,尤其是以工人阶级为执政基础的左翼政党产生重要影响。 一方面,对政党选民基础的影响:政党是由拥有共同利益、追求共同政治目标的人群组成,可以说,这些人群是政党的“生命线”。当今,西方国家传统产业阶级人数减少,新兴中间阶层人数增加,使得那些以产业阶级为选民基础的传统政党的执政基础面临衰弱危机,其中受影响最为明显的莫过于以传统制造业工人为选民基础的左翼政党,例如,“1966年英国大选中,左翼政党工党得票中的81%来自作为体力劳动者的工人阶级。”可是,传统产业工人不仅人数逐渐减少,内

西方文化趋势

西方文化趋势 西方文化趋势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交流的增加,西方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出一些明显的趋势。这些趋势反映了西方社会的变化,同时也影响了其他文化的发展。以下是一些当前的西方文化趋势。 首先,多元化和包容性正在成为西方社会中的重要价值观。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西方社会变得越来越多元化,接纳来自不同国家、种族、宗教和性别的人。多元文化主义已经成为西方社会的重要一部分,促进了社会和谐和文化的交流。 其次,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普及改变了西方社会的方方面面。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交流和信息获取方式,社交媒体成为人们分享生活和观点的重要平台。技术的发展也影响了娱乐和文化产业,例如流媒体服务的兴起以及虚拟现实的应用。这些技术趋势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并推动创新和创业精神的发展。 第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变得越来越受到西方社会的关注。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许多西方国家开始采取措施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和回收利用的推广成为了西方社会的重要议题。这种环保意识的增强也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例如购买环保产品和采取低碳生活。 此外,女权主义和性别平等也成为西方文化中的重要议题。西

方社会中的女性越来越多地站起来争取自己的权益,争取平等的待遇和机会。性别和性别认同的多样性得到了更多公众的认可和支持。这种意识的提高正在推动社会的变革,并鼓励人们思考性别和社会期望的问题。 最后,个人主义和自我表达的观念在西方文化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个体的权利和自由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个人主义的观念推动了人们对自由、独立和追求个人幸福的追求。这种文化趋势也表现在人们对个人形象和风格的关注上,许多西方社会中的人们注重时尚、身体健康和外貌。 在总结,当前的西方文化趋势包括多元化和包容性、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女权主义和性别平等以及个人主义和自我表达。这些趋势反映了当今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和发展方向,同时也对其他文化产生了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文化还将继续演变和变化,为全球文化交流和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文军:论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趋势

文军:论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趋势 2008-07-25 14:46 内容提要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在各种思潮迭起,理论流派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中,表现出了八个不同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1)在理论分化的同时愈来愈呈现出多元综合的趋势;(2)不同理论与方法之间的对话日益频繁;(3)各种思潮在经历重构之后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向”;(4)对古典理论的重新阐释与批判性拓展;(5)理论及其建构方法的反思性不断加强;(6)理论的现实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功能不断强化;(7)理论发展的危机意识日益增加;(8)欧洲社会学理论的重新崛起及其中心地位的回归。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这些特征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社会学在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社会学理论西方社会学基本特征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其不仅是各种思潮迭起,流派繁多,而且相互之间错综复杂,难以辨识。其中有两个最为突出的表现:一是在社会学理论与社会理论的关系上,相对狭隘的社会学理论愈来愈融会在更为宽泛的社会理论之中,社会学理论无论在理论旨趣和思维方式,还是研究对象和表现形式上都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社会理论,以至于许多社会学家不再宣称自己从事的是社会学理论的研究而是社会理论的研究;二是在主流与非主流理论的问题上,两者之间的边界也变得越来越模糊。这不仅是由于非主流社会学理论的影响日益扩大并逐步渗透到了各种主流社会学理论之中,从而形成彼此交错、相互交织的局面,而且也是由于主流社会学理论内部本身开始发生分化,其研究范式和理论形态再也很难维持长期以来的一贯统一的面相了。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无论是主流的实证主义社会学理论还是各种非主流的社会学理论流派,在当代理论境遇和社会脉络(contexture)中,都开始表现出了某些共同的特征和趋势。具体来说,我们认为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至少表现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整体性特征和发展趋势: 一、在理论分化的同时愈来愈呈现出多元综合的趋势 西方社会学理论在当今社会科学中已是如此分化和多样,以至于这不仅破坏了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整体性,使理论研究变得支离破碎,而且也使主流社会学理论家难以对社会世界获得整体上的概念。今天,面对过于越来越繁多的专业化理论,社会学家不得不更多地采取宏观的、整体的方法来应对。犹如乔纳森·特纳(Jonathan H. Turner)和大卫·鲍兹(David E. Boyns)所指出的:在一个更具包容能力的有关社会世界是如何呈现的研究中,专业化理论会得到最好的发展,这种研究只有综合性的宏大理论才能提供。1与之相似,贝利(Kenneth D. Bailey)也像涂尔干一样主张社会学理论家应该研究复杂的现代社会,“唯有这样做,社会学才可以说自己是研究整体社会的,否则也就是研究社会的一部分而已”。2尽管有这么多人关注,但仍有一些人并不担忧社会学的目前状况。例如,杰弗里·亚历山大(Jeffrey Alexander)和菲利普·史密斯(Philip Smith)就认为,非主流社会学理论的多元化及不同观点之间的争论都有助于该学科的整体发展。不管人们如何看待社会学理论的这种过度分化状态,但在各种理论的分化之中出现各种多元综合的理论趋势将是确定无疑的。 因此,针对当前社会学理论四分五裂的状况,许多西方社会学者认为理论家们当前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促进各个可以利用的理论传统之间的相互交流,以及在各个有价值的研究领域之间牵线搭桥,以实现理论的比较、综合与发展。这种多元理论综合不同于以往理论综合之处在于,它不是简单地将两种或多种不同流派的理论观点糅合在一起,而是在不同理论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