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一章 人口 第二节 人口迁移
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 第二节 人口迁移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二节 人口迁移一、什么是人口迁移1.概念:人口居住地发生□01长期或□02永久改变的人口移动,称为人口迁移。
2.人口机械增长:□03人口迁移使得某一区域的人口数量发生变化,这种人口数量变化称为人口机械增长。
3.人口数量变化: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是由人口□04自然增长和□05机械增长共同决定的。
1.判断正误。
(1)全球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人口机械增长和自然增长。
(×) (2)人口迁移的正面影响大于负面影响。
(×) 2.下列现象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 A .人口在两地间的空间移动B .由北京出发到欧洲旅游C .我国大学生赴欧美留学D .人口空间移动距离大于1 000千米 答案 C解析 人口迁移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长期或永久改变。
旅游、购物及出差等活动的地理位置变化是临时性的,不属于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也没有具体距离的界定。
3.每年春节以后,有大批的劳动力去外地打工,这是不是人口迁移?提示 不一定是。
要判断是不是人口迁移必须依据空间位移、时间限度、居住地的变更这三个条件进行具体分析。
—————————————————————————————————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人口迁移的动力由□01迁出地的推力(排斥力)与□02迁入地的拉力(吸引力)共同构成。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因素地区之间自然环境的差异,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口迁移有重要的影响。
自然环境优美、□03气候宜人和□04资源丰富的地区是人们向往的定居地,对人口迁移产生巨大的拉力。
环境问题、□05自然灾害等对人口迁移产生巨大的推力。
(2)人文因素主导因素:□06经济因素。
其他因素:□07政治、□08军事、□09文化等多种人文因素也会影响人口的迁移。
1.判断正误。
(1)叙利亚局势动乱,对人口迁移产生了巨大的推力。
(√)(2)海南省吸引了大量东北地区老年人定居,主要与气候因素有关。
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教案:人口迁徙 教案 (4)

第一章人口第二节人口迁移【素养目标】1. 理解人口迁移的含义。
2. 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 掌握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必备知识】一、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
其具体内容如下:1.自然因素2.人文因素(1)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是人口迁移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多数情况下,人口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工作、更高的收入和更有前途的发展。
例如,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人口向东南沿海地区迁移。
(2)社会因素。
二、国际人口迁移三、我国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的民工潮与民工荒【本节重点】一、什么是人口迁移1. 人口迁移的概念:涉及人口居住地发生长期或永久改变的人口移动。
2.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取决于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
人口迁移引起的人口数量变化称为人口的机械增长。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 动力机制:推力和拉力。
迁出地的一种或多种劣势所产生的推力,迫使人们迁出;迁入地的一种或多种优势所形成的拉力,促使人们迁入。
2. 影响人口迁移的人文因素。
(1)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收入、就业机会等是主要的因素。
(2)社会因素:政治、军事、文化等社会因素也影响人口迁移。
3. 影响人口迁移的自然因素:地区之间自然环境的差异,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口迁移有重要的影响。
三、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1. 国际人口迁移。
(1)19 世纪以前的国际人口迁移。
①特点:以集团性、大规模移民为主。
②流向:由旧大陆流向新大陆,从已开发国家流向未开发国家。
③意义: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人口迁移。
①特点: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工人大量增加。
②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 国内人口迁移。
(1)工业化以前:大规模的垦荒、严重的自然灾害、战乱等。
(2)工业化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镇迁移是最为广泛的一种国内人口迁移。
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1章第2节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第一章 人 口 第二节 人 口 迁 移本节内容是上节内容的延伸,是引起一个地区人口的变化原因之一。
在当今社会人口迁移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对该部分内容学生在生活中应该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本节知识内容教学难度不大。
本节主要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什么是人口迁移。
通过案例和活动探究,帮助学生掌握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及其意义。
本节课的难点在于“人口迁移”影响因素分析,教师在讲授时,应该多列举身边的例子让学生理解。
1、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及影响2、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多媒体 自制教具导入新课:每年的春运是全国大规模的人口移动,这种春节期间回乡过年或外出旅行的人口移动属于人口迁移吗?人口迁移需要满足哪些条件?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了解什么是人口迁移。
(展示2017年的春运场景图片)图1.10 2017年的春运场景(教师板书)一、人口迁移概念:人口居住地发生长期或永久改变的人口移动,称为人口迁移。
教师分析人口迁移要素:空间:改变居住地、跨越行政区界线时间:达一年以上(承转)判断人口迁移要遵循上面几个要素,在生活中哪些案例属于人口迁移呢?学生举例回答,教师点拨(过渡)人口迁移会使得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发生变化,这种人口数量的变化称为人口的机械增长。
教师讲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变化是由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共同决定的。
(设问)怎样来判断一个地区的人口是迁入还是迁出呢?教师讲述:人口机械增长率的概念和计算。
人口机械增长率=(年内迁入人口数—年内迁入人口数)/年平均人口数区域人口机械增长率为正时,为人口净迁入区区域人口机械增长率为负时,为人口净迁出区(过渡)当今社会是一个人口迁移日益频繁的时代,这样的迁移会对人口的迁入区和迁出区产生什么影响呢?学生探究活动:认识人口迁移的影响(图1.11)图 1.11 人口迁移产生的不同影响举例提示:从迁入地和迁出地,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来探究(承转)从探究活动,我们认识到人口迁移会对人口的迁入区和迁出区产生很大的影响,那么是什么因素在影响人们发生迁移呢?教师板书: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承转)要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首先我们先了解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江苏专版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第二节人口迁移分层作业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含答案)

江苏专版新教材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第二节人口迁移A级必备知识基础练[2023苏州中学期中]人口迁移是多种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有意识的行为。
读图,回答1~3题。
甲乙1.图甲是人口迁移的拉力和推力示意图,“+”号表示一个地区吸引人口的因素,“-”号表示一个地区排斥人口的因素,“○”表示无关的因素。
下列表示推力因素的是( )A.矿产资源丰富B.文化教育发达C.土壤盐渍化D.老龄化2.图乙显示了人口迁移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阶段②最有可能是( )A.原始社会阶段B.农业社会阶段C.工业化阶段D.后工业阶段3.影响③④阶段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 )A.自然环境B.国家政策C.社会经济D.战争[2023天津市宝坻区期中]读蒙古国某年人口国际迁移迁入国统计图,回答4~5题。
4.蒙古国以学业和提高经济收入为主要目的的人口迁往的国家分别是( )A.中国、美国B.中国、韩国C.中国、捷克D.美国、捷克5.蒙古国的国际人口迁移将( )A.促使蒙古国人口数量减少B.缓解捷克和中国劳动力不足的问题C.促进蒙古国社会经济发展D.促进韩国和美国的文化交流[2023扬州高二学业考试]继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成为一线城市后,2022年成都、重庆、杭州、西安、武汉、苏州、郑州、南京等15个城市也成为新一线城市。
下图为2017—2021年三类城市中高端人才流入百分比示意图。
据此回答6~7题。
6.吸引中高端人才流入一线城市的主要因素是( )A.对外开放程度B.交通便捷度C.经济发展水平D.生活舒适度7.新一线城市对中高端人才需求量大增的主要原因是( )A.劳动力缺乏B.人口素质下降C.老龄化严重D.产业转型升级[2023镇江丹阳期末]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结果,2020年浙江省省外流入人口为1618.65万人,分布在11个地级市。
下图为第七次人口普查省外流入人口分布图。
读图,回答8~9题。
8.与丽水相比,杭州省外流入人口的特点是( )A.文化程度较高B.平均年龄较低C.男女比例差异小D.农村人口占比大9.浙江省吸引大量人口流入的主要原因是( )A.教育水平高B.环境优美C.就业机会多D.环境容量大10.[2023南菁高中期中]读1850年以来美国本土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课件(40张ppt)

思考:主要的推力因素和 拉力因素有哪些?
推力
拉力
任何一个地区都同时存在某些促
使人口迁出的推力因素和某些吸 引人口迁入的拉力因素。然而, 不同的人作出迁移决策时,往往 考虑不同的因素。
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都有可能成 为人口迁移的推力因素或拉力因 素。人口迁移正是这些因素综合 作用的结果。
1.自然因素 自然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和资
• 巩固练习 27解析第(1)题,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从交通、社会稳定、留守儿童角度进行分 析。根据图中曲线,我国省际流动人口大于500万的省区有广东、浙江、上海、 江苏、北京等,空间分布特点是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第(2)题,根据图中曲 线可知,新疆目前已成为我国西部最大的省际人口流入地区,新疆是我国重要的棉 花生产基地,棉花采摘需要大量劳动力。第(3)题,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煤炭开采 需要大量劳动力,吸引大量劳动力迁入。云南省位于我国西南边境,旅游资源丰富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花卉种植和边境贸易的发展,吸引大量人口迁入。第(4)题, 主要从西藏生态环境、民族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
第二节 人口迁移
一、世界人口的分布
1、世界人口分布特点 2、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及其原因 3、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13个国家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水源 2、人文因素: 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
经济发展水平
历史因素
政治、军事、文化等因素
• 运用资料,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 影响因素。
• 1.“五一”期间外地来兰州的人口属于( )
• A.省际人口迁移 B.人口流动 C.国内人口迁移 D.国际人口迁移
• 2.“五一”期间流入兰州的人口主要来自陕西、青海等地的原因是( )
• A.空间距离较近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册优质教案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册优质教案目录第一章人口第一节人口分布第二节人口迁移第三节人口容量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第二节城镇化第三节地城文化与城乡景观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第二节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第三节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第四章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第二节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三节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第一节人口分布第一章人口第一节《人口分布》【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2017)“内容标准2.1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教材分析】本节以一个“卫星影响世界地图”这一情境设计和提问导入,以使学生能在真实的情境中带着问题开始本节内容的学习。
本节讲述世界人口分布大势和特点,阐述自然、人文诸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回答了两个基本问题: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哪儿?为什么?在讲述人口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时,教材采用了由一般到个别、由现象到本质的分析方法。
本节共有两个标题:“世界人口的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第一个标题聚焦世界人口的分布。
教材先安排图 1.2“世界人口的分布(2014年),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图中发现世界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
接着从纬度、距海岸远近、海拔三个方面,利用数据进一步描述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在描述人口分布特点之后,本节第二个标题结合实例,引导学生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分析制约世界人口分布状况的诸多影响因素。
这样层层深入,由浅人深,有助于学生掌掘比较完整的知识和分析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另外,课后还有一个“活动”教学和“自学屋”。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运用世界、国家或地区等图文资料,描述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2册 第一章 人口 第二节 人口迁移

5.环境因素是当今世界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 ( ) 提示:影响当今世界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不是环境因素。 6.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人口数量一定减少。 (× ) 提示:人口总增长率=人口机械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 值,人口总增长率为正值,则该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仍在增加。 7.在影响人口迁移的各种自然因素中,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等是最主要 的。 ( √ )
人口流动 临时或短期离开居住地的人口移动
商务活动、进修学习、旅游、探亲等
类型 标准
举例
人口迁移
空间移动、居住地变更且跨越 行政区界线、永久(或长期)三 个标准缺一不可
“闯关东”“下南洋”“走西 口”、出国留学等
续表
人口流动 具有周期性流动(季节性)或往 返流动(短期流动)的特征,这是 主要的判断标准 度假、旅游、探亲等
时期
特点
19世纪 以前
国际人口迁移的总特点是以 集团性、大规模的移民为主;大批移民 从旧大陆移向新大陆;非洲黑人被当作奴隶贩运到美洲
19世纪 到20世纪 上半叶
第二次世 界大战后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欧洲人口继续迁移至美洲和大洋洲等地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 发达国家; 外籍工人逐渐成为国际人口迁 移的主要形式
与农村的思想、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推动了城市文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但盲 目无序的流动人口会增加城市环境的压力。 (3)对促进社会发展的意义:可调整人口分布,对民族和种族的融合有重要作用;改 变迁出地和迁入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改变世界产业中心的地理分布;扩大农作 物的种植范围;促进文化扩散和新文化区的形成。
提示:分析人口迁移的影响要注意双重性,即迁出区和迁入区都要分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1章 第2节 人口迁移

年轻人的迁出致使迁出地劳动力减少 给迁入地带来就业压力 负面影响 可能导致迁出地_人__才_外流 可能影响迁入地的社会治理
第二节 人口迁移
1
2
3
自主化知识预习 任务驱动式课堂 课后素养评价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因素:地区之间自然环境的差异,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
对人口迁移有重要的影响。
(1)自然环境优越,对人口迁移产生巨大的拉__力__。
现象。我国每年春运期间的人口移动属于人口流动。
第二节 人口迁移
1
2
3
自主化知识预习 任务驱动式课堂 课后素养评价
③凡人口在两地区间的空间移动,均称为人口迁移。 ( ) × 解析:人口迁移要有长时期跨越行政区的居住地变化。 ④我国大学生赴欧美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属于人口迁移。
() √ 解析:大学生留学一般时间长达三年以上,因此属于人口迁 移。
1
2
3
自主化知识预习 任务驱动式课堂 课后素养评价
2.国内人口迁移 (1)工业化以前,垦荒、自然灾害、战乱等往往引发国内人口迁移 潮。 (2)工业化以后,人口从农__村__向__城__镇__的迁移最为广泛。
第二节 人口迁移
1
2
3
自主化知识预习 任务驱动式课堂 课后素养评价
(3)1949 年以来
改革开放以前
前的世界人口迁移方向。
第二节 人口迁移
02
1
2
3
自主化知识预习 任务驱动式课堂 课后素养评价
任务驱动式课堂
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第二节 人口迁移
什么是人口迁移
1
2
3
自主化知识预习 任务驱动式课堂 课后素养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人口迁移基础过关练题组一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2022安徽青阳一中月考)2019年2月12日,某地图品牌发布《2019年春节出行报告》,报告显示,从1月28日(腊月廿三)开始至2月4日(腊月三十),深圳、北京、上海、广州、东莞、成都、苏州、郑州、杭州、佛山十个城市人员流出最多,成为春节“空城”。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春节期间该十大城市人口变化主要属于( )A.国内人口流动B.国际人口迁移C.省内人口迁移D.县际人口流动2.导致春节“空城”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农村经济发展快B.农村旅游资源丰富C.受传统文化影响D.交通网络迅速完善(2022河北邢台月考改编)“人户分离”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公民的经常居住地和常住户口登记地二者不一致的现象。
“人户分离”现象包括两种形式,即“有户(籍)无人”和“有人无户(籍)”。
2021年我国“人户分离”人口为49 276万人。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造成广大务工人员“人户分离”的根本原因是( )A.教育水平差异B.婚姻因素影响C.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D.经济发展水平差异4.下列地区中“有人无户(籍)”现象最为普遍的是( )A.北京市B.重庆市C.河南省D.河北省(2022河南开封二模改编)某地级市位于珠江东岸,处在广州和深圳之间。
改革开放后,该市利用自身优势,吸引大量人口和投资,成为“世界制造业之城”。
下图为该市1990—2020年人口变化图。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5.2000年前,导致该市人口爆发式增长的最主要原因是( )A.养老环境优B.就业机会多C.教育水平高D.矿产储量大6.2010年后,该市户籍人口增长较快的原因有( )①生育政策调整②医疗条件改善③落户政策放宽④国家财政补贴A.①②B.②③C.①④D.①③(2021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月考)四川省攀枝花市位于金沙江上游河谷,年均温20.3℃,年日照时数2 300~2 700小时,1月平均气温达13.6℃。
2013—2017年,从外地迁往攀枝花市的老年人由3万人增加到了15万人。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7.大量老年人迁往攀枝花市的主要目的是( )A.避寒B.开矿C.支教D.经商8.外来老年人不断迁入对攀枝花市的影响主要为( )A.促进健康医疗产业发展B.增加大量廉价劳动力C.加剧就业困难D.加快钢铁工业发展(2021河北元氏四中月考)近年来,西亚、北非地区由于战乱不断、持续动荡等,大批难民外涌。
德国是目前为止接收难民最多的欧洲国家。
下图为难民迁移路线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9.有关图中所示的难民迁移,说法正确的有( )①属于国内人口迁移②是西亚、北非的难民迁往欧洲③主要目的是躲避自然灾害④主要影响因素是政治因素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0.难民大量涌入德国,对德国产生的影响是( )A.缓解社会矛盾B.减轻交通拥堵C.加剧人口老龄化D.加大对环境的压力题组二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2021广东湛江月考)下图为人口迁移示意图。
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11.若此图表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能表示( ) A.从非洲迁往西亚 B.从亚洲迁往拉美C.从北美迁往欧洲D.从欧洲迁往非洲12.近现代人口迁移中,始终是人口迁入地区的是( )A.北美洲、大洋洲B.北美洲、非洲C.亚洲、大洋洲D.欧洲、非洲(2021浙江杭州传媒高级中学月考改编)历史上,我国出现了“下南洋”“闯关东”“走西口”等人口大迁移,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了更大规模的以“孔雀东南飞”为标志的人口迁移潮。
下图为我国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3.按人口迁移空间范围分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闯关东”“孔雀东南飞”为国内人口迁移B.“下南洋”“孔雀东南飞”为国际人口迁移C.“走西口”“下南洋”为国内人口迁移D.“闯关东”“走西口”为国际人口迁移14.下列不属于我国目前人口迁移特点的是( )A.人口迁移规模加大,人口流动频繁B.人口迁移方向主要为从经济落后地区迁往经济发达地区C.城乡间的人口迁移是最普遍的人口迁移现象D.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社会文化因素(2022湖南联考)下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两个阶段的人口迁移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5.下列关于我国两个阶段人口迁移的说法,正确的是( )A.影响第二阶段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B.迁入地都位于东部地区C.迁入地都为特大城市D.迁出地都位于西部地区16.下列关于我国第二阶段人口迁移产生的影响,说法错误的是( )A.迁出地区人才流失较多B.农村产生留守儿童、留守老人C.不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D.有利于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2021山东济宁鱼台一中月考)人口重心是人口分布在地理空间上的表现,其演变反映了区域人口数量的空间变化过程,即由于地区人口增长和地区间的人口迁移,拉动人口数量平衡点的变化。
下图为1984—2013年我国人口重心演变图。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7.1984—2013年我国人口重心演变能反映出( )A.能源资源开发导致人口重心移动加快B.户籍制度变化导致人口重心移动缓慢C.地区经济差异导致人口重心移动加快D.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人口重心移动减缓18.2010—2013年我国人口重心移动可能是因为( )A.河南省人口出生率降低B.四川省务工人员回流增多C.江苏省人口老龄化加剧D.湖北省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能力提升练题组一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2022湖南益阳二模)2019年,世界范围内国际移民人数约2.72亿人。
其中40%以上的国际移民出生于亚洲。
亚洲、欧洲和北美洲接纳的国际移民分别占全球国际移民总数的31%、30%、22%。
国际移民的年龄与性别结构如下图所示。
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2019年国际移民的特点为( )A.移民人数约占总人口数的10%B.女性移民平均年龄较小C.儿童移民比例远高于老年人D.男性移民以青壮年为主P173定点12.亚洲成为接纳国际移民增长最快的地区,这说明( )A.亚洲经济发展水平超过欧美B.亚洲为移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C.欧美国家全面抵制亚洲移民D.出生于亚洲的移民首选迁向邻国(2022辽宁营口期末)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流动人口总量为3.76亿人,人口流动将持续成为主导我国区域间人口变动的决定性因素。
专家把我国的人口流动划分为乡乡流动(乡村到乡村)、乡城流动(乡村到城镇)、城乡流动(城镇到乡村)、城城流动(城镇到城镇)四种类型。
下表示意不同流动A.乡城流动、城城流动、乡乡流动、城乡流动B.城城流动、乡乡流动、城乡流动、乡城流动C.城乡流动、乡城流动、乡乡流动、城城流动D.乡城流动、城乡流动、城城流动、乡乡流动4.城城流动主要表现为高学历的人从中小城市向大城市迁移,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家庭文化因素 B.教育和医疗水平C.就业和发展机会D.个人意愿P174定点2 (2022福建三明期末)“一代户”家庭模式,即同一辈人或单身居住落户的情况。
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发布,鼓励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履行赡养义务。
下表为2010—2020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一代户占比变动情况表(单位:%)。
读表完成A.东部地区占比大、提升快B.西部地区占比小、提升慢C.占比大的省级行政区人口迁移规模大D.占比小的省级行政区人口迁移规模小6.我国“一代户”占比变化的直接原因主要有( )①人口老龄化②工业化水平提高③生育率下降④人口迁移⑤生态环境优化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④⑤7.为让老人享有幸福的晚年生活,除与成年子女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外,下列措施中较为理想的是( ) A.养老院养老B.以房养老C.“候鸟式”迁徙养老D.社区互助养老(2022江苏扬州学业水平测试)人口集中指数反映了人口相对于土地分布的均匀程度,也反映了人口分布状况。
人口集中指数为0~1,越趋向于1,说明人口分布集中的程度越高;越趋向于0,说明人口越趋向于分散。
下表示意黑龙江省A.朝鲜族人口分布集中程度最高B.汉族人口分布趋于分散C.朝鲜族人口聚集程度变化最大D.汉族人口分布趋于集中9.导致出现上述人口分布变化趋势的主要因素是( )A.资源状况B.社会经济C.文化发展D.环境变迁题组二人口迁移的影响(2021河北衡水十四中月考改编)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日趋频繁。
下图为“某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统计图”,该图可以反映人口迁移情况。
完成下面两题。
10.图中①②③④对应的省级行政区最可能分别是( )A.粤、豫、黔、沪B.豫、粤、黔、沪C.粤、豫、沪、黔D.豫、粤、沪、黔11.我国目前的这种人口流动将( )A.严重阻碍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B.加重沿海地区的环境压力C.加重西部地区的环境压力D.加速中部地区的资源开发12.(2022湖南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一个地区的经济集聚程度(该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的占比)与人口集聚程度(人口数量在全国的占比)之比叫生产总值与人口的匹配度,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现在和将来的人口流向。
当匹配度大于1,经济集聚程度高于人口集聚程度,意味着该地区单位人口能够创造更高的经济产出,进而获得更高收入。
材料二下表示意我国除港、澳、台、宁、琼外各省级行政区生产总值与和“▲”画出生产总值与人口匹配度最大和最小的省级行政区。
(2)根据生产总值与人口匹配度的差异,说明我国人口的大致流向。
(3)评价T≥2的地区人口流向对该地区可能产生的影响。
专题强化练1 人口统计图的判读下图为贵州省第五次和第七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年龄结构图。
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关于0~14岁人口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导致贵州省人口数量下降B.由子女抚养成本升高引起C.导致人口性别比例失衡D.由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引起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贵州省出现严重老龄化B.两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贵州省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大幅减少C.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D.两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基本相同(2022福建龙岩长汀一中月考)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
户籍人口是指已在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常住户口的人口。
近年来,多个大城市为吸引人才,纷纷出台户籍改革政策,放宽落户门槛。
下图为2012—2017年某城市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同比(与上一年同期相比)增长率变化图。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2012—2017年,该城市( )A.户籍人口数量不断增加B.户籍人口增速持续升高C.常住人口增速波动下降D.常住人口数量不断增加4.据图推断该城市落户门槛降低最明显的时间段是( )A.2013—2014年B.2014—2015年C.2015—2016年D.2016—2017年(2022广东珠海月考)下图为“1982—2017年我国流动人口总量与分区比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