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论思想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论教程

中国古代文论教程

绪论基本知识1.儒家的文学教化论是从先秦到汉代逐渐形成的。

2.一般而言,儒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而道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和范畴主要受到中国古代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因素的影响。

4.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5.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6.何文焕的《历代诗话》,丁福保的《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郭绍虞等的《清诗话续编》是重要的诗话资料的汇编。

7.《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8.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9.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高峰。

10.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和脂砚斋的《红楼梦》评点。

思考题1.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

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与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以及中国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关。

(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历史悠久,独具体系,有其深刻性与正确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2)由于受到古代社会农业性和宗法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4)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义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

(5)由于汉语独特的结构和声律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从中总结出一套结构形式和使用技巧。

“古雅”的审美范畴和“复古”的文学思潮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特色。

(6)由于中国古代文学家和批评家往往一身二任,故其理论批评文字也往往也具有浓烈的文学性。

2.简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表现形态。

中国古代具有系统性的文论专着不多,主要的表现形态为:(1)散见于子书中的某些章节和片段的文论。

文艺理论热点研究资料

文艺理论热点研究资料

2007年的文艺理论热点问题大都具有反思和探索的特征,而这正是文艺理论能够不断取得进步的常态。

当然,热点是相对的,不同的观察者会有不同的眼光和选择,所以,我想2007年文艺理论的热点问题也决不会只限于下面述及的五个方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大举措,甫一提出就在思想理论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文艺理论界也引发了强烈反响,在2007年度成为一个重要的热点话题。

学者们主要就文艺理论研究和文学创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互动关系进行了阐述和讨论,既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文艺理论研究和文学创作的引领作用,也论及了文艺理论研究和文学创作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推进与建构功能。

曾繁仁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对于我国文艺学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南与启示作用,也为我国当代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建设进一步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是要人们在当代文艺学建设中照搬这些理论,而是要求人们以其为理论指导,紧密结合文艺学的学科特点进行符合学科规律的科学的建设工作。

(曾繁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文艺学建设》,《人民日报》2007年1月18日)赵慧平认为,文学批评比文学创作更直接地沟通着社会公共意识与人们个体精神世界之间的联系,实现着社会文化思想与艺术活动之间的相互转换与促进,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弘扬进步文艺以引领文艺创作是文艺批评发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用的首要工作。

(赵慧平:《发挥文学批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作用》,《文艺报》2007年11月20日)赖大仁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命题,是相对于价值多元化的现实而言的;在文艺价值取向多元开放的格局中,要突出应有的主导性价值取向,尤其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支撑和引领。

(赖大仁:《核心价值观与当前文艺的价值取向》,《文艺报》2007年5月15日)张炯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是我国当代文化对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之一,文学艺术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播文化的最有力的传媒,理当为建设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出自己的贡献,只有体现和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使作家的作品获得深厚的历史内容,从而对人们的精神世界产生巨大作用。

近百年中国古代文论之研究

近百年中国古代文论之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除了运用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还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 观点,以拓展研究的视野和深度。例如,可以从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角 度对张之洞进行研究,从而更全面地揭示其思想和行为的本质。
总之,近百年来,张之洞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为 了进一步推进研究,我们需要加强全方位的研究,注意历史背景和个体经历对 张之洞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同时拓展研究视野和方法,以便更准确地理解和评 价张之洞这一历史人物。
总的来说,近百年来中国学界对于古文论范畴的研究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点到 面、从浅入深的过程。这一研究领域以其独特的理论魅力和深刻的实践价值, 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和重视。未来,随着学科交叉和学术交流的不断加强,我 们相信古文论范畴的研究将进一步拓展其深度和广度,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 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作出更大的贡献。
另一方面,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还涉及到文学创作、文化传播、社会变革等各 个领域。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深入探讨了中国古代文论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 问题,还为推动中国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三、研究方法
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的方法是多样的,不同领域和视角的学者会采用不同的方法 进行研究。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研究方法:
谢谢观看
当前,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和重视。在国内外学术界,越来 越多的学者开始涉足这一领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方面,随着中国文化的崛起和传承,中国古代文论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热点话 题。国内外学者纷纷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古代文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发表了大 量的学术论文和著作。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深入探讨了中国古代文论的历史发展、 基本概念、范畴等问题,还为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型和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 思路和方法。
20世纪下半叶,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逐渐进入了系统化、专业化阶段。学者们 开始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对中国古代文论进行了深入探究。同时,也伴随着 文化大革命等历史事件的冲击,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逐渐陷入低谷。但是,也 有一些学者坚持不懈地对中国古代文论进行了研究,为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奠 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

绪论一、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一)中国古代文论有其正确性与深刻性,但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二)中国古代文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三)中国古代文论的概念和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四)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以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

二、中国古代文论的表现形态(一)散见于子书中的文论;(二)诗话、词话;(三)书信序跋;(四)小说(含戏剧)评点;(五)散见于诗、词、笔记、小说、戏剧、经传训诂,以及艺人谚语中的文论。

三、中国古代文论的历史分期结合历史发展阶段特征和文学创作发展状况,分为五个时期:(一)先秦——萌芽产生期;(二)汉魏六朝——发展成熟期;(三)唐宋金元——深入扩展期;(四)明清——繁荣鼎盛期;(五)近代——中西结合期。

第一编先秦时期文论第一章概述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萌芽产生期。

其文论特点是:1.此期文论不是纯粹的、单一的,而是大都体现在对总体文化的论述之中;2.其萌芽和产生,与哲学、政治思想有非常密切的关系;3.此期的文学思想和艺术思想、文学理论批评与艺术理论批评,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4.此期文论已涉及到我国古代文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以后文论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中国古代文论的萌芽和“诗言志”的提出(一)中国古代文论的萌芽1.文论萌芽出现于创造文字之后中国文学诞生于文字发明之前,而古代文论的萌芽则出现于创造文字之后。

文字创造要由直观模仿进而发展为指事、会意等“六书”中的其他方法,势必要借助于比喻、象征等手段。

这大约相当于后来诗歌中运用的“比兴”手法。

与文字创造相接近的是八卦的创造。

八卦的创造可能象征自然界的八种基本事物。

用一种抽象的符号来表示某种具体意思,从其象征作用来说,与文学创作中的“兴”也有相似之处。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㈠ 哲学上的一种认识论
言意关系的提出,本来并不是 文学创作理论问题,而是哲学 上的一种认识论。人的思维内 容能否用语言来作最充分最完 全的表述,这是和人能否正确 地认识客观世界相关连的。先 秦时代在言意关系上儒道两家 是对立的
儒家主张言能尽意,道家则认为言不能尽 意。《周易•系辞》中说:“子云:‘书不 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 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系辞焉以 尽其意。’”《系辞》所引是否确为孔子 所说,已经不可考。然而《系辞》作者讲 得很清楚,孔子认为要做到言尽意虽然很 困难,但圣人还是可以实现的。后来扬雄 曾发挥了这种思想,他在《法言•问神》篇 中说:“言不能达其心,书不能达其言; 难矣哉!惟圣人得言之解,得书之体。”
一是使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 一定程度上了解古代散文作家;二 是掌握一些诸如伟大诗人屈原等自 己的文学(美学)观点,从而加深 对其作品的理解;三是借助这些带 有深刻美学思想的文论文章的学习, 简单了解古代美学的诸如意境等的 基本范畴、基本脉络;
课程设计思想
四是利用以往已经获得的文学 史知识,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 解一些古代的重要文学现象以 及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 五是希望通过学习,提高学生 的文学鉴赏能力,引发他们对 文学研究的兴趣。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第一讲导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它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文化传统和东方美学的特点它与中国古代绚丽多彩的文学创作是非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是在对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种不同体裁文学的批评中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发展的结晶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课程设计思想
学习方法指导
1、“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是学员在专科未 曾学过的学科。本学科与古代汉语,古代文学, 古代诗歌,古代散文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学 生在学习中会感到有相当的难度。因此要参考 学习指导中提供一些学习译文,作到深入浅出, 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论思想

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论思想

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论思想1. 引言1.1 背景介绍文论思想起源于古代文人对于文学现象的思考和总结,随着历史的发展,文论研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和文论思想已经有着深厚的积淀,如司马迁的《资治通鉴》和刘勰的《文心雕龙》等都是文学研究的经典之作。

随着现代文学的兴起,文论思想也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特色的文论思想在不同时期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发展轨迹,它既承袭了传统文论思想的精华,又吸纳了现代文学研究的新成果。

在当今社会,中国特色文论思想在文学批评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推动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通过对文论思想的背景介绍,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特色文论思想的发展历程和形成背景,也有助于我们认识和探讨中国特色文论思想的独特魅力和意义。

【字数:278】1.2 问题提出在当今社会,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特色文论思想也逐渐受到了广泛关注。

我们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如何真正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论思想,让其真正反映中国的国情和文化传统。

传统的西方文论思想在中国的运用经常会产生一些摩擦和矛盾,因为这些思想往往无法完全契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如何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论思想,以此来推动中国文论事业的健康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问题提出了:如何深度挖掘和发扬中国传统文论思想,同时吸收和借鉴国外文论思想的先进理念,创造出属于中国自己的文论体系?这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1.3 研究意义文论思想是文学研究领域内的一种重要思想体系,对于促进文学发展、拓展文学研究视野、提升文学研究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论思想更是对传统文论思想进行创新和拓展的重要举措。

具体来说,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论思想有以下几点重要研究意义: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论思想可以促进中华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创新。

中国拥有悠久的文化传统,文学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丰富的积累。

0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绪论

0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绪论

—刘勰《文心雕龙·序志》
《山海经》烛龙插图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 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刘勰
《文心雕龙·总术》
▪ 立身之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 慎,文章且须放荡。——萧纲
《诫当阳公大心书》
▪ 至于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宫徵靡 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萧 绎《金楼子·立言》
郭绍虞
罗根泽
朱东润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解放后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
▪ 60年代初,形成了一个古文论研究的
高潮。刘大杰主编的《中国文学批评
史》与郭绍虞主编的《中国历代文论 选》,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 王运熙、顾易生主编的七卷本《中国 文学批评通史》出版,以“集大成” 的姿态,将本学科的发展推向了一个 新的高度。 ▪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文学理论批评 的研究更向纵深发展。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唐宋时期是中国文论发展的深
化期。随着唐诗的繁荣、宋诗 的新变,文学批评家在用新的 思想观念总结丰富的诗歌创作 经验时,出现了大量的诗格、 诗话类著作,提出了“兴 象”“意象” “意境” “兴趣” 等新的审美范畴,产生了殷璠、 皎然、司空图等重要诗论家和 严羽《沧浪诗话》那样影响深 远的诗学著作。
▪ 三、学习“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意义与方法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一、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研究对象及学科发展
▪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古代的文学 批评与文学理论。
▪ 文学批评是面向现实的、具体的,而文学理论则是
指向逻辑的、抽象的,两者有所区别,但密切相关。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书写形式
超等倡导“文学界革命”,不但

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

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

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
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主要体现在对文学价值观、创作理念和审美标准上,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熏陶和独特的国情。

以下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些民族特色:
1.崇尚文学与道德的融合:中国古代文论强调文学作品应该具有教化作用,使人们在欣赏文学的过程中能够得到道德的启示。

文学被视为一种表达道德观念和传递价值观的工具,而非单纯的娱乐。

2.儒家文学观的影响: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扮演重要角色。

儒家注重人的修养和道德规范,这种思想影响了文学的创作和评价标准,使得文学作品更加注重对人性、伦理和社会的反思。

3.注重审美与情感的融合:中国古代文论强调文学作品应该既有深刻的思想,又能够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审美不仅仅是形式的追求,更是通过艺术手法传递情感、表达思想的手段。

4.崇尚典故和传统:古代文论对经典文学作品和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体现了中国文学的民族特色。

作家在创作中常常借用古典典故,以传承传统文学的精华。

5.强调文学的教化作用:中国古代文论强调文学的社会责任,认为文学应该对人的思想和道德产生积极的影响,具有教育和启迪作用。

6.注重修辞和意境:古代文论对于文学的审美追求注重修辞的运用和意境的创造。

通过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使作品具有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体现在其强调文学与道德的关系、儒家思想的影响、对传统的尊重、文学的教化作用等方面。

这些特色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独特性奠定了基础,形成了具有浓厚国情的文学传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论思想
中国特色的文论思想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现实相结合,为了解决中国文学的现实问题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论思想。

它不仅是对中国文学发展规律的反思,也是对中国社会思潮、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的反映。

以下将从历史和现实两个层面展开,探讨中国特色的文论思想的发展。

从历史角度来看,中国特色的文论思想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

以古代文论家刘勰的《文心雕龙》为例,它系统地总结了古代文学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文学创作的"情、景、理、事、辞"五要素,对后世影响深远。

中国古代文论思想还包括儒家的文章学说、道家的审美观念、佛教的文艺观等等。

这些思想都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文论思想的雏形。

随着社会的变革与发展,中国特色的文论思想也在不断演进与丰富。

在现实层面上,中国特色的文论思想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强调文学的社会责任和价值取向。

文学应该扎根于人民群众,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反映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精神追求。

中国特色的文论思想还注重文学的国族特色和文化传承。

文学创作应该体现中国的历史、民族文化和精神风貌,传递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尊心。

在当代中国,中国特色的文论思想继续与时俱进,不断与新的社会情况相结合,产生了许多新的观点和理论。

文学批评家朱镇生提出了"中国化、世界化、现代化"的文学批评范畴;文学理论家余秋雨提出了"中国性"文学的概念;文化学者江平提出了"中国近现代文人思想的两个文化支点: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思想"等等。

这些新的观点和理论都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的文论思想,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中国特色的文论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的产物,是对中国文学发展规律和社会思潮的反思与总结。

从历史角度来看,中国特色的文论思想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

从现实层面来看,中国特色的文论思想强调文学的社会责任和价值取向,注重文学的国族特色和文化传承。

随着时代的变革与发展,中国特色的文论思想不断演进与丰富,与时俱进。

这些观点和理论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为中国特色的文论思想的不断深化和发展铺平了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