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科学》总复习

合集下载

科学七年级上册 上 复习

科学七年级上册 上 复习

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科学入门1、科学就是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相应答案的一门学科。

2、常用的实验仪器有:试管、试管夹、天平和砝码、酒精灯、显微镜、电压表、电流表、停表、玻璃棒、烧杯、量筒、量杯、刻度尺、胶头滴管等等3、长度的国际标准单位是“米”,用“m”表示 1千米=_____米1米=_____分米=_____厘米=_____毫米1毫米=_____微米=_____纳米初中主要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4、近来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一种以长度单位为名称的技术叫做纳米技术。

5、认识刻度尺,就是认识刻度尺的零刻线是否磨损,量程以及分度值。

6立方厘米1升=1立方分米 10001立方米=立方分米=101毫升=1立方厘米6、形状规则的固体体积测量用刻度尺,形状不规则固体体积测量用量筒,采用排水法。

长方形的体积=长╳宽╳高圆的体积=底面积╳高7、液体体积的测量工具:量筒或量杯,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凹面中央最低处相平。

8、读数时如果仰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小,俯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大。

3 200米、9教学大楼的一间教室的体积大约是10、怎样用普通的刻度尺测量一张纸的厚度?先测出一百张纸的厚度,然后除以一百,(注意两页为一张纸)20如何用刻度尺测量一根长而细的金属直径?把细金属紧紧的在钢笔上绕、11.圈,用刻度尺量出长度,除以20。

12、刻度尺的最小刻度由倒数第二位决定。

13、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工具是温度计。

14、温度计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现象制成的,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有酒精温度计、水银温度计、煤油温度计,15、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符号是℃,摄氏温度的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摄氏度,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摄氏度,在0摄氏度和100摄氏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分为1℃,如人的体温(口腔温)是“37℃”读作“37摄氏度”北京一月份平均气温“-4.7 ℃”读作“零下4.7摄氏度”或“负4.7摄氏度”16、温度计正确使用方法⑴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碰容器底、壁,⑵玻璃泡浸入液体后要稍候,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全册)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全册)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
结(全册)
本文档总结了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

第一章:物质的组成和变化
1. 物质的种类和分类
2. 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3. 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变化
第二章:生物多样性
1. 生物的分类与鉴别方法
2. 生态系统及其构成要素
3. 物种的多样性与保护
第三章:光的传播与视觉
1. 光的传播的基本规律
2. 光的反射与折射
3. 视觉的原理与保护
第四章:机械运动
1. 速度与加速度的计算
2. 物体的等加速度运动
3. 弹簧的拉伸与压缩
第五章:细胞和人体组织
1. 细胞的组成和结构
2. 细胞的功能与分类
3. 人体组织与器官
第六章:电和磁
1. 电流的产生与电路的连接
2. 简单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3. 磁场及其作用
第七章:水和溶液
1. 水的特性和溶解能力
2. 溶液的组成和分类
3. 溶液的浓度和稀释
第八章:生物种间关系
1. 捕食与被捕食关系
2. 共生与寄生关系
3. 竞争与合作关系
第九章:能量的来源和利用
1. 能量的来源和转化
2. 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3. 节约能源与环保
以上是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课程的主要知识点总结。

更详细的内容可以参考教材。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知识点整理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知识点整理

一、光的传播:1.光的传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直线传播是光的一大特点。

2.光的传播速度是非常快的,光速在真空中是300,000千米/秒。

二、光的反射:1.光的反射是光线遇到物体表面,发生改变方向而返回的现象。

2.光线从光源射向物体表面称为入射光线,从物体表面射出的光线称为反射光线。

3.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物体表面的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4.入射光线、反射光线的夹角等于入射角和反射角相等。

5.入射光线越斜,反射光线越斜;入射光线越正,反射光线越正。

6.光线遇到镜子等光滑的物体表面时,发生镜面反射;光线遇到不光滑的物体表面时,发生漫反射。

三、观察光的传播和反射:1.光的传播和反射可以通过实验来观察。

2.利用实验装置,可以观察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及其夹角。

3.用白纸做实验底板,可以标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以及入射角和反射角。

4.光的传播和反射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应用,例如光的反射可以用于照明、反光衣的制作等。

四、光的传播和反射的实例:1.在光滑的镜子前插一张纸片,能够看到纸片的正面和背面的图像;删除纸片后,能够看到清晰的自己的影子。

2.拿一块玻璃纸向阳光中透视,可以看到玻璃纸上的阴影和阳光透过玻璃纸形成的光斑。

3.在室内打开一个小洞,可以看到室外的景物。

4.入射光线在空气和水之间的传播和反射,可以形成光的折射现象。

5.当太阳照射在地面上时,反射出来的光线使我们看到阳光出现在地面上的位置。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四章)内容较为简单,主要围绕光的传播和反射展开,揭示了光线直线传播和光线反射的特点,通过实验和实例进一步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光的传播和反射现象。

同时,也引导学生认识到光的传播和反射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和实验能力。

第一章,七年级上科学复习

第一章,七年级上科学复习
为什么不同的物质选用不同的结晶方法?
课堂练习:
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 钠和纯碱,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试 用你学过的知识说明其中的道理。
试一试:
请你分别在冰箱的冷藏室和冷冻室 里试一试硫酸铜饱和溶液的结晶过程。
第一章
第8节 物质在水中的结晶
耕民中学
陆红霞
仔细观察下列晶体的形状
硫酸铜晶体 食盐晶体 晶体特点:1、晶体有一定的熔点
云母晶体
2、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形状
《闪闪的红星》片断
想一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盐田的作用是什么?
蒸发溶剂可以形成晶体
冷却热饱和溶液可以形成晶体
晶体的形成

蒸发溶剂 冷却热饱和溶液
讨论:
两种方法是否适合所有物质晶体的获得?

新课标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资料知识点整理

新课标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资料知识点整理

新课标浙教版初一《科学》复习第一章科学入门科学技术在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负面影响。

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

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长度的单位是米,用“ m”表示。

1 米=106微米=109纳米b5E2RGbCAP测量步骤:放正确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刻度线紧贴物体看正确视线与刻度尺垂直,不能斜视体积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

固体体积的常用单位是立方米。

1000立方米=1000升1升=1000毫升1毫升=1立方厘米使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时,首先要看清它的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

测量前,量筒必须平放在桌面上。

大多数液体在静止时,液面在量筒内呈凹形。

读数时,视线要与凹形液面中央最低处向平。

p1EanqFDPw 物体的冷热程度称为温度。

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用“C”表示。

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为100。

0和100之间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就表示1摄氏度。

零度以下,应读作零下多少摄氏度。

DXDiTa9E3d 注意:使用温度计时,被测物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温度计的玻璃泡要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一般不能将温度计从被测物体中拿出来读数(体温计除外),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

RTCrpUDGiT物体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用“kg”表示。

正确使用托盘天平的方法是:1调平。

把天平放在水平台板上,把游码移到横梁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处。

调解横梁的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刻度线,这是横梁平衡。

5PCzVD7HxA2称量。

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横梁标尺上的位置,直到天平恢复平衡。

这时盘里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指示的质量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jLBHrnAILg 3称量完毕,用镊子将砝码逐个放回砝码盒内。

注意:用天平称量时,不能用手去摸天平托盘或砝码;取放砝码时要使用镊子;不可把潮湿的物品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托盘上;加减砝码时要请拿轻放。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科学与技术复习资料(全册)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科学与技术复习资料(全册)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科学与技术复习资料(全册).txt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科学与技术复资料(全册)第一单元: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类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的丰富性。

-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不仅在于保护生物的权益,还能维持生态平衡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单元:生命的奥秘- 生命起源于地球上的简单有机物,通过演化逐渐发展出多样的生命形式。

- 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

第三单元: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的过程包括观察、提出问题、假设、实验、数据分析和结论等步骤。

- 合理使用科学方法可以提高实验的可靠性,减少误差的出现。

第四单元: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物质可以分为纯净物质和混合物,纯净物质包括元素和化合物。

- 物质可以通过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进行转变,其中化学变化是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物质的过程。

第五单元:换能与能量的转化- 能量是物体进行运动和变化所必需的物理量。

- 能量可以通过能量的转化和能量的传递进行变化,其中最基本的能量转化形式是热能、机械能、化学能等。

第六单元:物质的结构和性质- 物质的结构和性质与物质的分子结构与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 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包括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等。

第七单元:力的作用和运动- 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状态。

- 物体的运动状态可以用位移、速度和加速度来描述。

第八单元:声、光的传播-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能够传播在固、液、气体媒质中。

- 光是电磁波的一种,可以在真空和介质中传播,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

第九单元:磁、电的作用- 磁力是磁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有吸引和排斥两种作用。

- 电是由电荷产生的物理现象,具有正负两种电荷和相互作用的特性。

第十单元:人体呼吸和运动- 呼吸是人体换气的过程,通过肺部将氧气吸入体内,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 运动是人体骨骼和肌肉协调运动的结果,可以维持身体健康和锻炼身体。

七年级科学(上)第四章总复习资料

七年级科学(上)第四章总复习资料
液体表面气压大小会 影响沸点的高低
都是汽化现象,并且都要吸热
想一想: 下列生产生活中的 现象,你能解释吗?
晒盐
晒谷
窗玻璃上 的水雾
液化要放热。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凝结)成小水 滴形成“水雾”。
1、降低温度 气体液化的方法:
2、压缩体积
1、你看到的 是水蒸气吗?
2、在其它条件相同情况下,被1000C 的水蒸气烫伤,比被1000C的水烫伤要 严重得多,为什么?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水由 水分子 构成 氧气由 氧分子 构成
酒精由 酒精分子 构成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的微粒
(原子和离子构成物质的一种的微粒)
水是由许许多多水分子构成的, 一滴水里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 子。
1、分子之间到底是紧密排列 还是之间存在空隙呢?
固体和液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很小, 而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很大。
二、测石块(不规则)的密度
6、计算出石块的密度ρ =
m V
=
m
V2 – V1
三、测盐水(液体)的密度
6、计算出盐水的密度ρ =
m V
= m1 – m2
V
新知教学:
第四节 物质的比热
热量:物质吸热或放热的多少,用 “Q”表示
单位:焦耳 用J表示
更大的单位是千焦,用符号kJ表示
生活中的经验:
1. 把一壶20 ℃水加热到50℃和加 热到100℃,哪次吸热多?
酒精的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酒精发生的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练习:
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
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并能够溶解碘、

七年级科学上册知识总结

七年级科学上册知识总结

七年级科学上册知识总结
一、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1. 物质的组成
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实体,由微观粒子组成,包括分子、原
子和离子。

2. 分子、原子和离子的关系
分子是由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的,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分子。

二、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1. 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密度等,化学性质包括可燃性、氧化性等。

2. 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变化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如融化、沸腾,化学变化如燃烧、腐烂。

三、生物与环境
1. 生物的特征
生物具有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废物、能对外界
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等特征。

2.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环境包括生物因素
和非生物因素,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

四、简单机械与能量
1. 简单机械
简单机械包括杠杆、滑轮、斜面等,它们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和
大小。

2. 能量
能量是物体做功的能力,包括机械能、热能、电能等。

五、地球与宇宙
1. 地球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它有固体表面、大气层和磁场。

2. 宇宙
宇宙是包括所有物质和能量的空间,由无数星系、恒星、行星等组成。

以上就是七年级科学上册的知识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第一章科学入门1. 科学就是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学问. 如大家熟悉的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瓦特发明了蒸汽机等.可以这样说: 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2. 学习科学的方法和目标: 多观察, 多实验, 多思考, 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 推动社会的进步,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5. 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要测量物体的长度, 先要规定长度标准即长度单位, 然后选用合适的工具进行测量.6. 长度的主单位是米, 较大的还有千米,较小的还有分米厘米厘米等。

刻度尺是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7. 对形状规则的物体,如正方体,长方体等可用刻度尺测出它的边长,然后计算它的体积。

测量液体的体积,一般用量筒或量杯.8. 量筒的使用方法: 首先要看清它的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 量液体时,视线要与凹形液面的中央最低处保持水平.9. 对不溶于水也不吸水的形状不规则的物体, 测量方法可以将它浸没在水中,两次读数的之差就是该物体的体积.10. 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程度,平时我们讲今天真热或真冷, 就是指今天的温度高或低.11. 实验室中常用的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等,它们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用℃表示, 它的规定是: 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定为100, 在0到100之间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就表示1℃.12. 液体温度计的使用: 使用前,要先观察温度计的测量范围,切勿用来测量超过温度计测量范围的温度. 测量时,手要握温度计的上端, 要使温度计的玻璃泡跟被测物体充分接触,如果测量的是液体温度,则要使玻璃泡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但不要接触容器壁和底部. 测量时,要等到温度计的水银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再读数, 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 读数时, 视线应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纪录读数时, 数字和单位要写完整。

13. 质量是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物体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用符号Kg表示,较大的单位有吨, 较小的单位有克,毫克等.14. 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质量的大小完全由物体本身决定. 改变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和位置, 都不会改变物体质量的大小.15. 实验室里常用天平来测量物体的质量, 常见的是托盘天平.16. 托盘天平的使用: (1)游码移到零刻度线上, 天平放水平. (2) 调平衡, 用平衡螺母调节.(3) 左盘放物体, 右盘放砝码, 先放大砝码, 再加小砝码, 最后移游码.(4) 读数,砝码总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 (5) 称量完毕, 用镊子将砝码逐个放回砝码盒内.18. 科学探究的步骤是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收集事实证据检验假设交流和评价.第二章观察生物1. 生物和非生物间最根本的区别是:有没有生命. 生物是有生命的物体, 它具有生物结构,新陈代谢现象,生长发育现象,生殖,繁殖后代的能力遗传和变异等特征. 2. 判断动, 植物的主要依据: 一是生物体能否能否快速自由运动, 二是是否能进行光合作用.3. 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是有无脊椎骨. 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间的根本区别有:种子外有无果皮包被,胚珠外有无子房壁包被.4. 动物界中, 分布最广, 最高等的动物是哺乳动物动物; 种类和个体数量最多的类群是节肢动物, 最低等的动物是原生动物动物.5. 植物界里, 最高等的植物是被子植物, 最低等的植物是藻类植物.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可用种子繁殖6. 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及代表动物.7. 昆虫的主要特征: 身体分头, 胸, 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眼和口器, 胸部长有两对翅, 三对足, 身体, 触角和足都分节.8. 具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植物是被子植物植物,也称是绿色开花植物植物; 有根,茎,叶,种子, 无花,无果实的植物是裸子植物植物; 只有根,茎,叶的植物是蕨类植物; 只有茎,叶的植物是苔藓类植物; 生物体由单细胞或多细胞直接构成的植物是藻类植物9. 等级分类的七个等级是: 界门纲目科属种其中种是等级分类的基本单位.11. 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A、使用时操作步骤: A. 取放: 一手握镜臂, 一手托镜座, 放在体前略偏左.B. 上镜: 从镜盒取出物镜装在转换台上, 取出目镜装在镜筒上.C. 对光: 转动转换器, 使物镜对准通光孔, 转动集光器,选取一个大小适宜的通光孔, 左眼观察目镜, 用手转动反光镜, 当观察到一个明亮视野,对光完成. D. 观察: 将装片放在载物台上, 观察物对准通光孔的中央, 用压片夹压住装片. 眼看物镜, 向前转动粗准焦螺旋, 使物镜和装片接近. 眼看目镜, 向后转动粗准焦螺旋, 镜筒上升, 观察到模糊的物像时停止. 双手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物象清晰为止. E. 移像: 反向移动装片。

放大倍数: 目镜和物镜倍数的乘积.12. 生物体的结构: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生物整体13.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根据构成生物体细胞的多少, 可分为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 单细胞生物的特点是个体微小, 全部生命活动在一个细胞内完成.14. 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根本区别在于细胞内有无细胞核15. 细胞的主要结构有细胞膜, 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其中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具保护作用的是细胞膜; 具有遗传物质的是细胞核, 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16. 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间的不同结构有细胞壁, 液泡和叶绿体等, 其中叶绿体是动,植物细胞间的主要区别.17. 组织: (1) 定义: 结构相似, 功能相同的细胞群叫组织.(2) 动物体内的四大组织是: 上皮组织, 结缔组织, 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

(1) 植物体内的组织有: 机械组织营养组织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输导组织等.(2) 生物体生长的原因: 是细胞不断分裂. 生长和分化的结果. 细胞在分裂时最显著的特点是母细胞核内出现染色体并平分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而产生不同组织的原因是细胞分化的结果.18. 细菌和真菌: 统称微生物. 细菌: 属原核生物有球菌, 杆菌和螺旋菌三种形态. 真菌有酵母菌、霉菌、食用菌等,食用菌食用部分是地上菌丝形成的子实体。

第三章地球与宇宙1、地球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球体,地球的赤道半径6378千米,两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21左右,仅差0.33%。

2、地球仪是缩小的地球模型,经纬网将地球分为若干个部分,能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地理位置。

赤道将地球分为南北两半球,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将地球对分成东西两半球。

3、地图是用不同的符号、颜色等把缩小了的地球表面上的地理事物在纸上表现出来,地图三要素是比例尺、方向、图例。

比例尺分类:方向表示方法:线段式、文字式、数字式4、太阳是能发光发热的气体球体,他的直径约为地球的110倍多,表面温度约为6000℃,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太阳活动的周期为11年5、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地球与月球的距离约38.44万千米,约为日地距离1/400,月球的体积是地球的1/49,质量是地球的1/81,月球的直径是3476千米、为地球的3/11、太阳的1/400。

月球上没有水和空气,昼夜温差大,因此无生命,无天气变化,不能听到声音。

月球的表面布满了环形山(主要是陨石撞击而形成的),在地球上看到月球上亮的部分是高原或山脉,暗的部分是盆地或山谷。

由于月球质量小,所以月球对它附近物体的吸引力就小。

6、星座是为便于认识恒星,把全天分成若干个区域,这些区域称星座。

星图上的方向:上北下南左东右西。

北极星在小熊座,织女星在天琴座,牛郎星在天鹰座,天狼星在大犬座,南天星空中天狼星是最亮的星,北极星总在北方。

把北斗星斗前二星连线并朝斗口方向延伸约5倍距离即可以找到北极星,斗柄指向随季节变化:春夏秋冬对应东南西北。

7、太阳系的中心是太阳,有太阳、九大行星、卫星、慧星等天体按一定轨道围绕_太阳公转而构成。

日地的平均距离约1.5亿千米。

8、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有2000亿多个,所有的星系构成了宇宙。

9、月相(1)月球和地球一样不会发光,太阳总是把半个月球照亮, 则我们看到的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2) 月相形成的原理: A.是月球本身不发光,只是反射太阳光. B. 是由于日,地,月有规律地相对运动造成三者相对位置改变,使地球上看到月球的反射部分也有规律地变化.(3) 当月相出现上弦月和下弦月时,太阳,地球,月球三者位置是成90度角;当看到新月,满月时,太阳,地球,月球三者位置在成90度角.(4) 新月出现在农历每月初一, 满月出现在农历每月十五,十六,而初七,初八出现上弦月, 二十二,二十三出现下弦月.(5) 从新月到满月再到新月, 为月相变化的一个周期,这个周期平均为29.53天,称为朔望月.10、日食和月食(1) 地球上某地有时会看到太阳表面全部或部分被遮掩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日食.(2) 日全食: 月球挡住了全部太阳光时,就发生了日全食. 日偏食是月球挡住了全部太阳光时,就发生了日偏食. 日环食是月球挡住了太阳光的中间部分就发生了日环食.(3) 日全食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先后顺序是: 太阳被月球遮掩是从日轮的西缘开始, 东缘结束.原因是: 月球自西向东绕地球的公转运动.(4) 月球发生月食时并非全黑,而呈古铜色,这是由于地球的反射光造成的。

(5) 月球本身不发光,当日,地,月位于一条直线上, 月又位于日,地的一侧,当月球被地球的阴影逐渐遮掩,就发生了月食现象.第四章物质的特性1。

各种固体熔化的特点不同,可以将固体分为两类。

一类叫晶体:具有一定的熔点。

像硫代硫酸钠、明矾、金属、石膏、水晶等。

另一类叫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

像松香、玻璃、蜂蜡、橡胶、塑料等。

2。

熔点是晶体熔化时的温度,熔点是晶体的一种特性之一,不同晶体熔点不同,冰熔点是0℃。

硫代硫酸钠的的熔点是48℃。

金属钨的熔点在金属中是最高的。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

3。

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

一切液体在凝固时都要向外界放热。

4. 液体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 它们都会吸热. 蒸发是在任何吸下都能进行的,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 液体的温度, 液体的表面积,液体上方的空气流动的速度. 液体蒸发有致冷作用. 沸腾是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的,并且温度保持不变. 沸腾的条件是: 温度达到沸点; 继续吸热。

不同液体沸点不同.5. 气体液化是液体汽化的逆过程过程,也叫凝结. 会凝结热. 使气体液化有两种方法: 降低温度和降低. 实际中我们看到的”白气” 等现象都是水蒸气液化而形成的.6. 升华和升华是固态与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变. 升华时会吸热.7.分子是构成物质的的一种微粒, 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分子一直在无规则运动,分子间的空隙和分子的运动是物质发生扩散的原因, 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发生扩散的现象, 但在气体中扩散的最快. 分子的扩散快慢还跟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扩散得越快.8. 物质在液体中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 不同的物质其溶解强弱不同, 物质溶解性的强弱由物质的溶解决定的, 还会随温度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9. 物质的酸碱性是物质的特性之一, 不同的物质酸碱性的强弱也不同.用紫色石蕊试液可以测定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用PH试纸可以测定物质酸碱性的强弱. PH值的范围是0—14, PH值越越小, 物质的酸性越强; PH值越高, 物质的碱性越强.测定的方法是: 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被测的溶液,滴在PH试纸上, 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从最接近的颜色来确定被测溶液的标准比色卡.10. 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两种变化的区别在于变化过程中有无新的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中伴随着化学变化的发生. 物质具有的性质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化学性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表现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