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2024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前要

2024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前要
“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是中国政府提出的一份重要计划,涉及全面
持续发展的实施时间为2024-2024,全面概括了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大愿景
与宏伟蓝图,是向社会公众披露的中国政府发展规划的重大文件。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的基本框架是“谋求中长期发展,实施统筹
调整、社会协商融合和全球协作等现代化治理,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促进和全面实施绿色发展战略”。
报告认为,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必须从关
注经济发展转向关注社会发展,以提高人民福祉为核心,以兼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为原则,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实现中国国家建设和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的总目标。
因此,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分为四个主要策略,即:经济结构调
整优化、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和心理文明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中国苹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实践案例分析报告

中国苹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实践案例分析报告一、引言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苹果生产国之一,苹果产业在中国农业中占据重要地位。
然而,随着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压力和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苹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报告将对中国苹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实践案例进行分析,为未来苹果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1. 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是苹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通过合理施肥、使用生物农药和种植绿肥等方式,降低土壤污染,提高土壤肥力。
2. 循环利用:加强废弃物和副产品的循环利用,如苹果皮、果核等可以作为饲料或肥料,减少环境污染。
3. 绿色技术:推广绿色技术,如滴灌、生物防治等,降低水资源和农药的使用量,提高生产效率。
4. 合作与交流:加强苹果产业内部及与其他相关产业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可持续发展。
三、实践案例1. 环保果园:某苹果种植基地采用生态农业和绿色技术,采用生物防治和有机肥料,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提高果品质量,同时保护环境。
2. 废弃物利用:某苹果加工企业将废弃的苹果皮、果核等制成饲料或肥料,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减少环境污染。
3. 合作共赢:某苹果产区通过建立合作社,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同时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结论综上所述,中国苹果产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挑战。
未来,应继续加强生态农业、循环利用、绿色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和推广,提高苹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同时,应加强与其他相关产业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苹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建议:1. 加强政策支持: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苹果产业采用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和模式,并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2. 科技创新: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研发更加环保、高效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提高苹果产业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
3. 标准化生产:推广标准化生产模式,提高苹果品质和安全性,增强市场竞争力。
2022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2022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2022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战略报告续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并通过城市化发展形态的革命性变革,即由原先的单极式城市扩张转变为组团式城市群和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培育,一举克服传统城市化进程中的弊病,真正做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努力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获取高额“发展红利”、降低发展总成本、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等,才能达到社会伦理公平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四、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状况 ;21世纪是特大城市的世纪。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未来20中国城市化进程将对全球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许多国外学者都把“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并列为影响21生命体世纪人类发展社会变革的两大关键因素。
统计数字表明,随着时代的前进和产业发展,城市化程度的明显是一个重大标志,其增长过程与财富积累呈非线形的而非对应关系。
;中国中从建国开始的发展战略中就有“积极推进工业化,相对抑制城市化”的主导思想,加上长期“恐城症”的制约,中国城市化50年的变迁,一直都在寻找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道路。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速度达到世界城市化进程速度的两倍,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差无几,中国建成区程度仍仍然十分落后。
根据世界银行统计,在XX年在世界上世界高收入国家城市化率平均为75%,中等收入国家为62%,低收入国家为30%,而中国城市化率尚未达到40%。
至XX年底,中国城市化率比世界平均低12个百分点,比世界新兴国家平均低40个百分点。
虽然从1949年全国建市67个增长至目前的600多个,但随着人口总量的增加,城市人口的比例仍然略显过于偏校业支持农业,大力扎实推进乡村的产业化、市场化进程,上述误区必定可以得到很好的克服。
;八、中国应进一步加快城市更新进程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标帜,是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的中心,是社会先进生产力体现的平台,集中体现了国家的综合实力、政府的管理能力和市场的国际竞争力。
2009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Chin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Report 2009 ---- China’s Approach towards a Low Carbon Future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科学出版社北京,2009年3月中国科学院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总策划:曹效业潘教峰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名誉组长:牛文元组长:王毅副组长:刘毅李喜先成员:胡非蔡晨杨多贵陈劭锋陈锐《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研究组主题报告首席科学家王毅研究起草组成员(以姓氏笔画为序)王克王海芹邓梁春付允邢璐曲建升朱松丽庄幸刘扬刘虹刘强刘怡君汝醒君苏利阳邹骥邹秀萍汪云林张志强陈劭锋周元春周宏春 胡秀莲姜克隽傅莎曾静静技术报告首席科学家牛文元研究起草组成员陈劭锋刘扬邹秀萍王海燕苏利阳汝醒君张云芳郑爱丽本报告得到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等资助,特此致谢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报 告 摘 要∗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最重大环境与发展挑战,应对气候变化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
围绕防止气候变暖的国际谈判及其行动不仅关系人类的生存环境,而且直接影响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尽管全球气候保护的进程将取决于人类在科学认知、政治意愿、经济利益和社会接受程度上的共识和采取的措施,但探索低碳发展之路却无疑是未来人类发展的重要选择。
气候变化的科学认识及其延伸的政治、经济议题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根据大量实测资料,近百年(1906~2005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升高了0.74℃,并且升温速率不断加快,同时全球平均海平面也在不断上升(IPCC,2007a)。
这一系列变化将对全球气候系统及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可持续发展战略

K eywords t o U nderstand C hinaC hina has a large population and limited resources. Ever since the policy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was initiated,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State Council have been attaching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issu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hina’s Agenda 21 adopted by the State Council in March 1994 reconfirmed the imperative to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 program of action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early 21st century unveiled by the State Council in early 2003 outline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areas of focus and measures to achieve these goals in the following 10 to 20 years. Specif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easures were also proposed at the 15th, 16th, 17th and 18th CPC national c ongresses.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was identified in the report to the 19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as one of the seven strategies for realizing the goal of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Underpinning this strategy is the concept of coordination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social, economic, demographic and environmental progresses. The strategy covers ecolog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sustainability. It promotes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le protecting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It aims to improve the wellbeing of the people, and to ensure that the needs of the present generation are met without compromising the chance and potential of future generations.The strategy is informed by a people-centered approach, a vision for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the need for eco-friendly economic develop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institutional reform will play a critical role in improving the wellbeing of the people. We must never falter in our efforts to strike a balance between economic, social, demographic,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considerations, while strengthening China’s composite national strength and competitiveness.By plac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a new context, the report to the 19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outlined for the first time the goal of building a great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that is prosperous, strong, democratic, culturally advanced, harmonious and beautifu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as thus become an important ele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era.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
2010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

报告摘要1随着和平崛起及其国际地位迅速上升,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以及可持续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全球化时代,由于人口和经济规模效应,中国的发展经验及存在问题都具有世界意义。
过去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经济奇迹举世瞩目,即使受到全球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的影响,2009年中国的GDP增长率仍然超过8%,再次引发了关于“中国模式”的热议。
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由于存在发展阶段、国情特征、国际分工等因素,中国还需要解决脱贫、就业、老龄化等一系列发展中的问题,尤其是要避免资源能源消耗、污染排放等对全球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世界同样希望中国在重塑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样需要一个绿色的中国(Friedman,2008)。
中国在应对国内外各类挑战、推进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正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在过去的年度报告中,我们曾经先后提出中国必须实现“可持续崛起”(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6),在新背景下采取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综合转型(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8),以及走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道路(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9)。
这些观点都是在回顾和反思中国过去30年的发展与环境状况,以及应对各类新挑战的经验和教训的过程中所得出的结论。
这些总结将会对全球应对金融危机和气候变化背景下发展绿色经济、生态效率经济、低碳经济提供启示,也会给中国未来的改革与发展道路指明方向。
新时期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三重挑战全球金融危机的持续性挑战。
世界范围内,由于全球金融和经济系统的整体失调,特别是发达经济体的长期经济失衡等因素,使世界各国受到几十年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的影响。
许多经济体(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包括中国)纷纷出台财政刺激计划,希望尽快实现经济复苏。
从目前情况看,全球似乎已经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一些国家开始恢复;但复苏前景还不明朗,产业恢复尚不稳定,随着下一步刺激政策的退出和货币政策的收紧,震荡的可能性依然存在,长期可持续增长仍难预期。
可持续发展报告

可持续发展报告在全球范围内,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为了保护地球资源、推动社会进步和促进经济繁荣,各国都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目标。
本篇报告将探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重要性以及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世代需求而不危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方式。
它追求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同时坚持社会公正和公平。
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1. 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强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利用,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2. 经济繁荣:可持续发展鼓励创新和绿色技术的发展,为企业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商机和竞争优势。
3. 社会公正与公平:可持续发展追求社会公正和公平,致力于减少贫困和不平等现象,提升社会和谐与稳定。
三、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措施1. 环境保护: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推动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减少污染物排放。
2. 资源利用:推动循环经济模式,减少对有限资源的依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 社会公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提供教育、医疗和就业机会,降低社会不平等现象。
4. 可持续消费和生产:鼓励推广可再生能源和绿色技术,提供可持续消费和生产的选择。
5. 国际合作: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
四、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案例1. 瑞典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率高达50%,在减少化石燃料使用和碳排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2. 芬兰的教育和科技领域蓬勃发展,为社会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和创新环境。
3. 中国的可持续城市发展计划,通过提高能源效率、改善空气质量等措施,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五、未来的挑战和机遇1. 气候变化:全球变暖和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给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为可持续发展带来机遇。
2. 资源短缺:能源和水资源的日益紧张,促使人们寻求替代能源和节约用水的方法,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报告:向利益相关者展示企业的绿色承诺

可持续发展报告:携手共创绿色未来——展现企业绿色承诺的深度剖析在当今这个全球气候变化、资源枯竭与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的时代,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已不再是可选项,而是生存与发展的必然之路。
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有责任也有能力通过自身的行动,推动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本可持续发展报告旨在全面展示我司在绿色转型、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坚定承诺与实践成果,与所有利益相关者共享我们的绿色愿景与行动路径。
一、引言:绿色承诺的起点面对全球性的环境挑战,我司深刻认识到,企业的长远发展必须建立在可持续的基础上。
因此,我们积极响应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将绿色、低碳、循环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理念,致力于通过技术创新、管理优化和模式创新,推动自身及所在行业的绿色转型。
本报告将从绿色战略规划、环境管理实践、社会责任履行、绿色创新成果等四个方面,详细阐述我司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探索与成就。
二、绿色战略规划:引领未来方向1.明确绿色愿景与目标我司将“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作为长期愿景,并据此制定了详细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这些目标涵盖了能源效率提升、碳排放减少、水资源管理、废弃物循环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多个维度,旨在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2.制定绿色行动计划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制定了全面的绿色行动计划,包括优化能源结构、推广清洁能源使用、实施节能减排项目、加强环境风险管理、推动供应链绿色化等。
同时,我们还建立了跨部门协作机制,确保各项行动计划的有效执行与监督。
三、环境管理实践:守护绿水青山1.节能减排,降低碳足迹我们积极采用高效节能技术和设备,对生产线进行智能化改造,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通过实施能效提升项目,我司单位产品能耗逐年下降,碳排放强度显著降低。
此外,我们还加大了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力度,如太阳能、风能等,进一步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
2.水资源管理,珍惜每一滴水水资源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这份年度报告以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为主题,集中讨论在现阶段中国城市发展的战略背景、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战略设计;对于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和落实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大力推进城市反哺农村、工业支援农业、缓解城乡差别、实现社会公平、完成城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系统的研究成果。
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要点一、城际之间、城乡之间是一个区域系统在一个地域中,平面上的空间充填是一个有序的体系。
人为的分割,虽然有利于行政管理,但却与真实的系统行为运行有很大的背离,既不符合几何原则,也不符合生产原则。
因此,大、中、小城市之间的城际关系,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城乡关系,必须如实地看作是一种结构有序、功能互补、具有统一基础的复杂系统。
从地理结构看,城际之间与城乡之间应当符合空间充填原理,它们在宏观上是可辨识的,在微观上是随机的,实际上可以把大、中、小城市看作是立足于乡村平面上的、具有等级特点的一组空间充填物,共同构成一个区域综合体,并相应地发挥各自的功能。
从社会结构看,城际之间与城乡之间符合社会分布原理,它们在本质上是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和创造能力的差异,产生了在获取财富、分配财富、消费财富上的差异,但最终它们必须服从一个临界阈值,即作为区域内社会成员的每一个人,都至少应当获得作为体面生活标志的最低门槛,满足基本人权所赋予的“机会平等”。
从产业结构看,城际之间与城乡之间符合产业升级原理,它们在产业链形成与产业集群形成上,既有外在的联系与制约,又有内在的联系与制约。
农村作为第一产业的集中地,提供了生存支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育功能。
城市作为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集中地,提供了产品、服务及相应供需支持系统,从区域的整体上是互补的和不可分的,因此,不应单以“结果平等”的眼光去对待。
从智力结构看,城际之间和城乡之间符合人口流动原理,乡村提供了人力资源的丰厚土壤,不同等级的城市对于人才的吸纳和创造“生态位”的条件差异,表现出宏观可识别的吸附特征。
由以上的阐述,可以发现只有把城市融入到区域的整个体系之中,并且始终把农村作为区域的基底平面,才能对于城市的发展和城乡统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二、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两大转折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经验指出,必须慎重把握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的两大基本转折。
第一个转折,是在财富分布空间相对平衡的区域内,形成大小不等的点状分布,随之发生了急剧的人口集聚能力、经济密度集聚能力、二三产业集聚能力和资本集聚能力的中心。
这一个转折,表现在城市开发度急剧增强,工业化利用土地的规模急剧增强,固定资产投资的集中度急剧增强,科技含量和创新步伐等的急剧增强。
这类急剧增强的结果,就在地理区域的空间平面上,形成了大、中、小城市等级布局的空间充填,使得广大农村与城市之间在财富创造、生活质量、社会保障等方面差距扩大,二元结构系数加大,形成了以农村支持城市、农业支持工业的基本格局,在力度和流向上“以农补工”占据主导地位。
第二个转折,是在财富分布空间已经相当不平衡的区域内,在城乡二元结构系数很高的态势下,在城市开发度达到中期和工业化程度较高的状况时,必须及时地将城市化战略转移到以城市反哺农村、城市支持农村、工业支持农业、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和实施城乡经济一体化的主流之中。
这一转折的特点是,在不降低城市生产力的前提下,降低城乡二元结构系数,减少贫富差异,推进社会公平,补助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加大城市对农村的转移财政支付力度,从政策导向、物质扶持、资金倾向、项目带动等对农村实施全方位的反哺。
我国在2003年,已经达到了人均gDPl000美元的水平,工业化水平也已经达到了工业化中后期的阶段,城乡二元结构系数已经平均高达1:3.0以上,城乡差异和区域差异都处于较高的数值,因此我国城市化战略进程进入了第二个转折期,即必须把统筹城乡发展,城市反哺农村,工业支援农业,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今后时期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主流。
三、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本世纪头20年我国将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对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城市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了解我国城市化50年的状况,明确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借鉴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在城市发展中的经验,探索新时期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的选择、战略形态的转变以及发展动力的提升,由此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中国城市体系,寻求引领国家财富台阶式增长的制高点,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新一轮经济增长战略机遇期的总任务和发展总方向的把握,必须回答七个严肃的问题:(1)如何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指导方针?(2)城市发展方向是否仍然依照传统式的单极扩大?(3)如何改变城乡分离、城际分离、地方保护、恶性竞争的弊病?(4)如何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有效克服二元结构的社会矛盾?(5)如何消除日益严重的“城市病”?如何构建生态城市和绿色人居?(6)如何扩大城市就业,创造可持续的就业机会?(7)怎样实现以“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为总体目标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以上七大问题的统一解决,只有明确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并通过城市化发展形态的革命性变革,即由原先的单极式城市扩张转变为组团式城市群和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培育,一举克服传统城市化进程中的弊病,真正做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获取高额“发展红利”、降低发展总成本、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等,才能达到社会公平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四、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状况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未来2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将对全球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许多国外学者都把“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并列为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进程的两大关键因素。
统计数字表明,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发展,城市化程度的明显加速是一个重大标志,其增长过程与财富积累呈非线形的对应关系。
中国从建国开始的发展战略中就有“积极推进工业化,相对抑制城市化”的主导思想,加上长期“恐城症”的制约,中国城市化50年的变迁,一直都在寻找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道路。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速度达到同期世界城市化进程速度的两倍,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城市化程度仍然十分落后。
根据世界银行统计,在201X年世界高收入国家城市化率平均为75%,中等收入国家为62%,低收入国家为30%,而中国城市化率尚未达到40%。
至2000年底,中国城市化率比世界平均低12个百分点,比世界发达国家平均低40个百分点。
虽然从1949年全国建市67个增长至目前的600多个,但随着人口总量的增加,城市人口的比例仍然过于偏小。
中国城市化发展水平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工业化发展水平这种局面,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综合实力提高与国家竞争力增强的“巨大瓶颈”。
未来20年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时期,大力推进中国的城市化,尤其是寻求城市化战略的进一步提升,缓解长期以来制约中国社会公平的二元结构矛盾,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要求,又是有效解除中国经济社会约束“瓶颈”,保障中国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和健康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五、中国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为了支撑中国未来实现现代化的总体进程,从现在起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城市化率将从现在的40%提高到75%左右。
这就意味着只有每年平均增加约1%左右的城市化率(即每年约1000万—1200万人口从乡村转移到城市),才能满足现代化进程的总体要求。
在急剧推进的中国城市化过程中,我们必须面对以下的挑战:(1)城市人口三大高峰相继来临。
(2)城市对能源和资源的超常规利用。
(3)加速城市生态环境“倒u型曲线”向右侧移动的良性逆转。
(4)促进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的有机融合与协调发展。
(5)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和质量。
(6)加速克服“三农”问题实现城乡之间的共同富裕。
(7)城市信息化进程的急速推进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现。
(8)城市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六、城市化是解决“_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核心问题之一。
虽然国家投入了巨大的力量,从政策到资金,对解决“三农”问题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但是就其整体性解决的目标而言,目前仍有很大的距离。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的到底在哪里?我们认为,中国“三农”问题根本出路的一个要点在于大量减少农民的数量。
而大量减少农民的数量,大量吸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唯有靠实现城市化战略、提高人口的素质和技能、大力创造就业机会才能够最终完成。
一旦当农村人口数量下降到总人口的25%以下时,农村土地的价值才能达到市场化要求的成本阈值,此时农业土地的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生产和专业化生产才达到一定水平,农业的科技含量、服务水平和农业成本才有了大幅度改善,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整体素质才会有明显的进步,至此,中国“三农”的一系列根本问题才能得以彻底解决。
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进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是中国城市化战略的核心,构筑开放、流动、有序、互补的中国城乡体系,是解决中国“大城市能力不大、中城市经济不活、小城市实力不强、小城镇总体不优”的根本战略举措,由此才能真正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七、中国城市化已经走出四大误区中国城市化战略的健康实施,已经走出认识上的四大“误区”:误区之一:认为城市的发展必然引发“城市病”。
必须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原则下,形成“以发展克服城市病”、“以规划减少城市病”、“以管理医治城市病”的全新观念。
误区之二:认为必须严格控制大城市的发展。
不同规模的城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城市规模结构是一个具有等级、共生、互补、高效和严格“生态位”的开放系统,大、中、小城市都应当在统一规范下得到合理的发展,组团式城市群的形成与完善是达到这一要求的正确选择。
误区之三:认为城市化的结果应当是均衡分布遍地开花。
必须考虑到自然基础的差异、地理区位的差异、发展阶段的差异和生态条件的差异对于城市格局与结构的影响。
应充分认识到城市宏观布局在三维模型中(时间、空间、速度)必然是非均衡的、非对称的和非线性的。
必须认识“以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不均衡,换取实现社会公平程度的相对均衡”这个基本道理。
误区之四:认为城市化的结果必然拉大城乡差距,造成更大程度的贫富差异,加剧社会的不公平程度。
事实上,只要严格把握城市发展两大转折的要点并实施城市补偿农村,工业支持农业,大力推进乡村的产业化、市场化进程,上述误区必定可以得到很好的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