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找出“陷阱”巧答题(一)
技巧如何应对阅读理解题中的陷阱

技巧如何应对阅读理解题中的陷阱阅读理解题在语文学科考试中占据重要的一部分,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然而,许多学生在解答阅读理解题时常常会遇到一些陷阱,导致答错题或答题不准确。
本文将介绍一些应对阅读理解题中陷阱的技巧,帮助学生们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一、仔细阅读题目和选项在解答阅读理解题之前,首先要仔细阅读题目和选项。
题目是我们解题的基础,要准确理解题目的要求,确定我们需要从文章中寻找的信息。
同时,我们还需要认真读取选项,将选项与文章进行对比,找出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二、审视关键词和修饰语在阅读理解题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关键词和修饰语。
关键词通常是指对题目最关键的词或短语,而修饰语则是用来描述或限定关键词或句子的词或短语。
理解并准确判断关键词和修饰语的含义对解答问题至关重要。
三、注意文章的逻辑和结构阅读理解题中的文章往往都有一定的逻辑和结构。
有时,我们可以根据文章的逻辑推理出一些细节信息,从而帮助我们解答题目。
另外,有时候文章的结构也能给我们提供一定的线索,我们可以根据文章的开头、结尾或段落之间的关系来推测细节信息。
四、分析选项的干扰项在阅读理解题中,选项的干扰项往往是制造陷阱的关键。
干扰项通常具有迷惑性,会引导我们产生误解或陷入困惑。
因此,我们应当学会分析选项之间的区别,辨别干扰项并排除它们,找到正确答案。
五、多做练习和积累经验应对阅读理解题中的陷阱,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只有通过足够的练习和积累,才能熟悉题型,掌握解题技巧,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和速度。
建议同学们多做一些阅读理解练习题,并结合解题思路和方法进行反复的练习和总结,以积累宝贵的经验。
综上所述,应对阅读理解题中的陷阱需要我们细心、细致、耐心以及一定的解题技巧和方法。
掌握正确的解题策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相信大家在语文学科的考试中将取得更好的成绩。
希望以上的几点技巧能够帮助到各位同学,共同进步!。
高考语文 论述类文本阅读(含答案)

考点3推断观点态度“推断观点态度”在近几年的全国卷中经常以对文本内容进行合理推断的形式进行考查。
主要包括:(1)对文章没有直接给出的结论进行推断;(2)根据作者在文章中对事件发展趋势所做的暗示进行推断、想象;(3)将作者对某些观点、现象的看法和对某些事物的评价、态度等进行分析、提炼、概括,进而做出推断。
答题四要点1.立足全局,整体解读虽然一些推断题中的观点无法直接从原文中找到,但是只要依据文本,在整体解读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细致的分析,还是能够找到正确答案的。
2.分析材料,把握观点论述类文本运用的材料包括征引的事实材料和文献资料。
分析这些材料的含意和其在文中的作用,是推断作者观点的重要手段。
3.梳理信息,准确判断梳理有关信息,如有些内容是文本有的,有些内容是文本没有、命题者强加的,有些内容是作者的观点,有些内容是别人的观点。
4.识别陷阱,辨清关系分析选项中的条件和结论,注意各种逻辑关系方面的陷阱,如部分与整体、或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原因与结果、前期与后期等,着眼整体,从而做出准确合理的判断。
(2019·全国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表演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座蕴藏丰富、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宝库。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一些传统表演艺术项目已走出困境,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但仍有一些项目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新问题。
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无论侗族大歌还是壮族山歌,人人都可展示歌喉;无论汉族的秧歌,还是藏民的锅庄,民众欢乐起舞的场面都蔚为大观。
对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要坚持其生活性、群体性,而不应仅局限在艺术团体或演出队等小范围内。
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寄托着他们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丰富情感。
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
语文阅读理解题的常见陷阱有哪些

语文阅读理解题的常见陷阱有哪些关键信息项:1、常见陷阱类型2、陷阱的表现形式3、应对陷阱的策略11 常见陷阱类型111 偷换概念在阅读理解题中,命题者可能会故意将文中的某些概念进行替换,使考生在理解和答题时产生偏差。
例如,将原文中的“主要原因”偷换成“根本原因”,虽然看似相似,但含义和程度却有很大不同。
112 以偏概全有些题目会根据文中的局部内容得出过于绝对的结论,而忽略了整体的语境和其他相关信息。
比如,文中只是提到某个现象在特定情况下的表现,题目却将其推广为普遍现象。
113 无中生有选项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在原文中根本没有提及的内容,考生若不仔细甄别,很容易被这些凭空捏造的信息所误导。
114 张冠李戴将甲的观点、行为或特征错误地安在乙的身上,导致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出现混乱。
115 强加因果把没有因果关系的两件事硬说成有因果关系,让考生误以为存在必然的逻辑联系。
12 陷阱的表现形式121 词语表述不准确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可能与原文存在细微的差别,这种差别往往会影响对题意的正确理解。
比如,“大概”“可能”“也许”等模糊性词语的使用,改变了原文的确定性。
122 断章取义只选取文中的某一段落或句子进行命题,而忽略了其前后的相关内容,从而使考生无法全面把握作者的意图。
123 曲解文意对原文的意思进行错误的解读,故意歪曲作者的观点或态度,使考生在答题时陷入误区。
124 混淆时态把原文中的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等时态混淆,造成对事件发生时间和状态的错误判断。
125 主次不分在选项中强调次要内容,而忽略了文章的重点和关键信息,导致考生答题方向出现偏差。
13 应对陷阱的策略131 仔细审题认真阅读题目,理解题目要求,明确题目所考查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圈画出关键词语,避免因粗心大意而掉入陷阱。
132 回归原文遇到拿不准的选项,一定要回到原文中去寻找依据,对照原文进行逐一分析和判断,确保选项与原文的一致性。
133 综合分析不要孤立地看待某个选项,要将其放在整个文章的语境中,结合上下文进行综合考虑,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旨和逻辑关系。
定稿2020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第一讲-题目如何命——洞悉9大设误陷阱(1)

陷阱 8:混淆时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陷阱 剖析
混淆时态,就是命题者在事物、现象产生、出现的时 间上设置干扰,故意把先期说成后期,把已然说成未 然,把或然说成必然。
①关注“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 识别 未、之前、之后”等。 方法 ②关注“可能、大概、也许、差不多、估计、预计、
必将、如果、一定、未必”等。
第一讲 题目如何命——洞悉选项设误陷 阱
解答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时,不仅要读懂文章,而且要洞 悉选项从何处而来,清楚题目设置的陷阱有哪些,这样就有 助于快速准确识破陷阱,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陷阱 1:偷换概念
陷阱 剖析
偷换概念,是指将一些似乎一样的概念进行偷换, 造成选项中表述的概念的属性、本质特征、具体作 用或发展趋势等内涵发生改变。
[比对分析] 选项混淆时态。删去了原文中的“极可能”, 把“或然”变成了“必然”。
陷阱 10:曲解文意
选项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 所要表达的意思。
设错方式:命题人不结合文段的前后语境,对某些词句的含义故意加以曲 解,从而导致了错误的分析和概括。
识别 方法
细读选项,明确解说范围;检查选项的内容能否 在原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原文内容合 理推断出来。
陷阱 3:因果混乱
因果混乱,就是故意弄错因果关系,以此迷惑考生。
因果混乱主要包括两种情况:
陷阱 剖析
①因果颠倒: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文 中的“因(条件)”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了 “因(条件)”。
阅读原文时,对概念、对象要特别关注,用圈点勾 识别 画和批注标注的方法做好标记。做题时,分辨选项 方法 中是否存在信息对接错误的现象,特别注意选项的
语文阅读理解陷阱

语文阅读理解陷阱语文阅读理解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然而,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学生常常会遇到各种陷阱,这些陷阱可能会影响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答题的准确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阅读理解陷阱:1. 断章取义:在阅读文章时,学生可能会因为对某些词句的片面理解而忽略了文章的整体意义。
例如,一篇文章可能在讨论一个复杂的话题,但学生可能只关注到了其中的一两个句子,从而得出了错误的结论。
2. 过度推断:有时候,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先入为主的观念,对文章内容进行过度推断。
这种推断往往超出了文章实际表达的范围,导致理解上的偏差。
3. 忽略细节:在阅读理解中,细节往往是理解文章的关键。
但是,学生在阅读时可能会忽略这些细节,从而无法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意图。
4. 混淆事实与观点:文章中可能包含事实陈述和作者的观点。
学生在阅读时可能会混淆这两者,将作者的观点当作事实来理解,或者将事实陈述当作作者的观点来解读。
5. 忽视语境:语境对于理解文章的意义至关重要。
学生在阅读时可能会忽视文章的语境,比如作者的写作背景、文章的发表时间等,这可能会导致对文章的误解。
6. 依赖先验知识:有时候,学生会依赖自己的先验知识来理解文章,而忽略了文章本身提供的信息。
这种依赖可能会导致对文章的误解,因为先验知识可能与文章内容不符。
7. 缺乏批判性思维:在阅读理解中,批判性思维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需要能够批判性地分析文章的内容,而不是盲目接受。
缺乏批判性思维可能会导致对文章的片面理解。
8. 忽视作者的写作技巧:作者在写作时会使用各种技巧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比喻、拟人等。
如果学生忽视了这些写作技巧,可能会误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为了避免这些陷阱,学生在进行阅读理解时应该采取以下策略:- 仔细阅读全文,确保理解文章的整体结构和主旨。
- 在理解文章时,要注意区分事实和观点,避免混淆。
高考题易错系列阅读理解题常犯的陷阱及应对策略

高考题易错系列阅读理解题常犯的陷阱及应对策略高考作为我国教育体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阅读理解题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很多考生在面对阅读理解题时常常犯下一些易错的错误。
本文将针对高考阅读理解题中常见的陷阱,以及相应的应对策略进行探讨。
通过了解这些陷阱和策略,考生们可以更好地应对高考阅读理解题,提高解题能力。
一、语句理解陷阱在阅读理解题中,语句的理解是解题的基础。
然而,有一些语句的表达方式容易引起考生的困惑,导致错误的答案选择。
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语句理解陷阱以及应对策略:1. 否定词的使用在阅读理解题中,经常会出现否定词,如"not"、"never"等。
考生在阅读过程中容易忽略这些否定词,导致对文章的真实含义产生误解。
因此,面对否定词,考生应特别注意其存在,并且在选择答案时要注意否定词对答案的影响。
2. 推断陷阱在阅读文章时,考生往往会根据自己的推断得出某些结论。
然而,只凭个人的主观推断是不准确的,容易导致错误答案的选择。
因此,对于阅读理解题中需要推断的部分,考生应该基于文章中的明确信息作出推断,而不是凭空臆断。
3. 词义理解在阅读理解题中,常常出现一些生词、隐喻或比喻的表达。
这些表达方式对考生来说可能陌生,导致理解困难。
为了克服这个陷阱,考生应该在平时多积累词汇量,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熟悉的词汇要通过上下文的语境推断出其大致意义,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二、细节把握陷阱除了语句理解陷阱外,细节把握是阅读理解题中另一个容易出错的部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细节把握陷阱及应对策略:1. 引用混淆在文章中,有时会引用其他人的观点或者说法,这容易导致考生与作者的观点混淆,进而选择错误的答案。
为了避免这个陷阱,考生应该仔细分辨作者的观点和引述者的观点,并根据文章的脉络和语境进行推理。
2. 细节偷换在阅读理解题中,有时会出现与文章内容相关但并未在文中明确提及的干扰选项。
这些选项很容易让考生误以为是细节中遗漏了的信息,导致选错答案。
阅读理解题中的常见陷阱与应对策略

阅读理解题中的常见陷阱与应对策略阅读理解是考试中常见的题型之一,要求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读懂文章并回答相关问题。
然而,许多考生在阅读理解题中常常陷入一些常见的陷阱,导致答题出现困难。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阅读理解陷阱,并提供相应的应对策略。
第一,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
在阅读理解题中,往往会出现大量的细节和例子,考生容易陷入细节的泥潭而忽略了文章的主要思想。
为了避免这个陷阱,考生需要在读完全文之后,思考一下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或者作者想要传达给读者的信息是什么。
在回答问题之前,先搞清楚文章的主旨思想是至关重要的。
第二,注意细节的理解与运用。
虽然第一点提到了要关注主旨思想,但细节在阅读理解题中同样重要。
很多问题的答案都隐藏在文章的细节之中,考生需要仔细阅读每一个句子,理解其中的含义。
同时,还需要学会如何运用细节来回答问题。
一些问题可能需要考生引用文章中的细节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因此熟练掌握细节的运用非常重要。
第三,注意文章的逻辑关系。
在阅读理解题中,文章中的信息往往是通过不同的逻辑关系来组织和表达的。
例如,因果关系、对比关系、总分关系等等。
考生需要识别并理解这些逻辑关系,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同时,在回答问题时,也需要根据文章的逻辑关系来判断答案的准确性。
第四,考虑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在阅读理解题中,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往往会影响对文章的理解和问题的回答。
有些问题可能需要考生推断作者的观点或态度,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引用文章中的内容。
为了做到这一点,考生需要留意文章中的词语和句子,尤其是表达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关键词。
针对这些常见陷阱,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的应对策略:首先,在做阅读理解题之前,我们应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多读一些相关文章,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阅读应该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不仅仅是为了做题而读,而是为了提升阅读能力。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划重点的方式来帮助自己理解文章。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用铅笔或者荧光笔标记一些重要的细节或者关键词。
阅读理解题中的陷阱有哪些

阅读理解题中的陷阱有哪些关键信息项:1、常见的阅读理解题陷阱类型2、不同陷阱的特点和表现形式3、应对各类陷阱的策略和方法4、示例分析以加深对陷阱的理解11 引言阅读理解题是各类考试中常见的题型,旨在考查考生对文本的理解、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
然而,在这些题目中,常常存在着各种陷阱,容易导致考生误解题意、选错答案。
了解并识别这些陷阱对于提高阅读理解的得分至关重要。
111 常见陷阱类型1111 偷换概念在题目中,将原文中的某些概念进行替换,使得表述看似相似,但实质含义发生了变化。
考生若不仔细辨别,很容易被误导。
1112 以偏概全选项只涉及原文中的部分内容,而将其推广为整体的结论,忽略了其他重要的信息和条件。
1113 无中生有选项中出现了原文根本没有提及的内容,完全是凭空捏造出来的。
1114 张冠李戴将不同主体的行为、观点或情况错误地搭配在一起,造成混淆。
1115 过度推断超出了原文所提供的信息范围,进行过度的猜测和推理。
1116 曲解文意对原文的意思进行错误的解读,偏离了作者的本意。
112 不同陷阱的特点和表现形式1121 偷换概念的特点往往使用相似的词汇或表述方式,但关键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被替换,改变了原意。
例如,原文说的是“增加”,选项中可能变成“提高”,看似相近,实则不同。
1122 以偏概全的表现形式通常只选取原文中的一个片段或例子,然后将其作为普遍的规律或结论。
比如,文中只是提到某个地区的某种现象,选项却将其推广到整个国家或全球范围。
1123 无中生有的常见手法可能会引入一些看似合理但在原文毫无依据的信息,利用考生的常识或常见的思维模式来误导。
比如,在关于科学研究的阅读中,提到一个未被证实的理论作为选项。
1124 张冠李戴的识别要点注意不同主体之间的差异,包括人物、机构、事物等。
一旦发现选项中主体与原文不符,很可能是张冠李戴的陷阱。
1125 过度推断的迹象选项中的结论过于绝对、夸张,或者基于一些微弱的线索进行了大幅度的推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阅读:找出“陷阱”巧答题(一)
重视课内阅读选择题,识别题目陷阱,多累积答题技巧,严格控制丢分率
今年试卷的最大改变就是将原来的语言积累与运用的选择题和课内语段的阅读合二为一。
这种改变貌似把原来毫无范围的语积题都缩小到课内语段中降低了难度,所以很多考生和家长都会产生轻敌心理。
可是从我们日常的教学和考试的分析看来,有些学生整张试卷中丢分率最高的恰恰是这些选择题。
很少有学生能完全答对这部分题目,一般的学生都会丢掉2~6分,甚至有的学生能丢掉其中50%以上的分数。
其中选词填空、排序、语义连贯、修辞、标点等题型又是丢分率最高的题型。
其实这些题型考查的依然是学生对最基础的语文知识的把握,比如选词填空,常常考查的无非就是近义词的辨析;标点考查的就是学生对常用标点的作用是否能准确把握;语义连贯考查的是学生对语段内部逻辑关系的把握等。
对这些题型,我觉得大家不要管是不是课内阅读,应该首先还是运用每种题型最基本的知识和技巧认真辨析。
例如:《敬畏自然》一课的第四小节有这么一道题:“这些生物的智慧是我们所无法比拟的。
”应该放到第4节的哪句话前最恰当
A、第①前
B、第②前
C、第③前
D、第④前
我们就当这篇文章没学过,好好看看第四节的这几句话,发现③句“可以推想,在那些比我们更古老的星系里,一定早就演化出了更高级的生物。
”和④句“他们看我们,也许就像我们看蚂蚁一般,即使我们中的那些伟大人物,在他们看来也不过尔尔。
”这两句明显和题干中的句子有着紧密呼应的链接点:如果没有③句“一定早就演化出了更高级的生物”,那么题干句中“这些生物”从何说起?而④句恰恰是解释“这些生物的智慧是我们所无法比拟的”的原因,两句有因果关系,所以应把题干句放到第④句前。
答案:D
再例如《敬业与乐业》中有这样一题:文中画线的四个句子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B、本题主眼,自然是在“敬”字,“乐”字。
C、今日所讲,专为现在有职业及现在正做职业上预备的人——学生——说法,告诉他们对于自己现有的职业应采取何种态度。
D、我征引儒门、佛门这两段话,不外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地劳作。
我们如果知道顿号与逗号的区别就在于顿号一般用在词语之间很小的停顿上,而逗号可以表示较长的停顿,一般用在短语或分句之间,所以B项“‘敬’字,‘乐’字”中逗号肯定是错误的,那么我们就不可能选错了。
答案:B 所以不要因为这些语积题是课内语段里的,就不考虑这些基本的知识原则。
当然如果你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也可以直接选出答案,正确率也会非常高。
所以在最后的冲刺阶段,反复熟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印象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复习方法。
我们可以学习古人“三上”的方法,利用任何零碎的时间来读读课文,读读重点语段。
比如《苏州园林》一课的第二节有一组排比句,即四个“讲究”,那就应该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这组句子中“布局”、“配合”、“映衬”、“层次”四个词语就经常考选词填空或者排序。
选择题中关于文章内容理解的题目也是经常丢分的。
特别是许多考生觉得自己对老师强调的知识点都已经背下来了,如果考问答题的话肯定出不了错,但一选择就晕了。
那就说明对这些内容你只是死记硬背,并没有好好理解。
应对选择题,我觉得考生不需要背那么多题,只需要真正对文章
理解后把握知识的大脉络,其他的小问题都无非是从大脉络衍生出来的。
什么是大的脉络?就是每种文体的相关知识点和文章的主题情感。
比如小说,要把握的就是三要素:人物的性格特点,情节的梗概,哪个情节体现人物的哪个特点,你能否对应上?你知道这个小说的环境描写在哪,有何作用?还有小说的主题你是否清楚。
再比如议论文,要把握三要素,总论点、分论点都清楚吗?全文都采用什么论证方法了,具体到每节你都清楚吗?论据都有哪些,各有何作用?如果把握住这些大脉络,那么试题中首先要看选项是否这些基本知识。
比如:《中国石拱桥》中选段是赵州桥的两节内容,有一道题是:选段说明赵州桥的特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赵州桥非常雄伟。
B、赵州桥的外形和设计施工的特点。
C、赵州桥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
D、赵州桥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形式优美。
答案:D
我们如果很好地把握了《中国石拱桥》作为说明文,说明对象就是中国石拱桥,特点就是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形式优美这个知识点的话,就很容易判断出来。
赵州桥不过是中国石拱桥的一个典型实例,它的特点就是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当然是选择D项。
所以我们要注意把握这些大的脉络,特别是结合文体知识来复习。
另外,在答选择题时有很多技巧也是可以帮助我们筛选答案的。
因为很多题目设置的时候选项中都有一些小小的陷阱,只要你能发现这些陷阱,就能很容易地找到正确答案。
例如:河北区一模的第4题A选项“‘大拱是由28道拱圈拼成……做成了一个弧形的桥洞。
’这个句子仅使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
陷阱:这个选项貌似正确,但请注意这句话有“仅”字,这样就使得表述非常绝对,很极端。
应对:“28道拱圈”就明显有列数字的方法,与“仅”字是冲突的,所以这个选项是错误的。
选项中类似的小陷阱很多,比如选项本身的句子就语序混乱,不合逻辑等。
其实这样的陷阱恰恰是出题人给我们的提示,只要你能敏锐地觉察到,就可以帮助答题。
那么在最后这个阶段,应该注意从自己做的各种练习中有意识地归纳总结这些常见的小陷阱,提高答题技巧。
另外这次中考范围内的课内文章有很多是以前教材中没出现过的,作为新课改的第一次中考,我觉得这些新的篇目也会是考查的热点,大家要特别关注。
.pb{}.pb textarea{font-size:14px; margin:10px; font-family:”宋体”; background:#FFFFEE;
color:#000066}.pb_t{line-height:30px; font-size:14px; color:#000; text-align:center;}/* 分页*/.pagebox{overflow:hidden; zoom:1; font-size:12px; font-family:”宋体”,sans-serif;}.pagebox span{float:left; margin-right:2px; overflow:hidden; text-align:center; background:#fff;}.pagebox span a{display:block; overflow:hidden; zoom:1; _float:left;}.pagebox _pre_nolink{border:1px #ddd solid; width:53px; height:21px; line-height:21px; text-align:center; color:#999; cursor:default;}.pagebox _pre{color:#3568b9; height:23px;}.pagebox _pre a,.pagebox _pre a:visited,.pagebox _next a,.pagebox _next a:visited{border:1px #9aafe5 solid; color:#3568b9; text-decoration:none; text-align:center; width:53px; cursor:pointer; height:21px; line-height:21px;}.pagebox _pre a:hover,.pagebox _pre a:active,.pagebox _next a:hover,.pagebox _next a:active{color:#363636; border:1px #2e6ab1 solid;}.pagebox _num_nonce{padding:0 8px; height:23px; line-height:23px; color:#fff; cursor:default; background:#296cb3; font-weight:bold;}.pagebox _num{color:#3568b9; height:23px;}.pagebox _num a,.pagebox _num a:visited{border:1px #9aafe5 solid; color:#3568b9;
text-decoration:none; padding:0 8px; cursor:pointer; height:21px; line-height:21px;}.pagebox _num a:hover,.pagebox _num a:active{border:1px #2e6ab1 solid;color:#363636;}.pagebox _num_ellipsis{color:#393733; width:22px; background:none; line-height:23px;}.pagebox _next_nolink{border:1px #ddd solid; width:53px; height:21px; line-height:21px; text-align:center; color:#999; cursor:defau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