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十三章:道德发展的理论

合集下载

第十三章 品德的形成 教育心理学

第十三章 品德的形成 教育心理学
• 如行为不文明、无理取闹、欺侮同学、不尊重教 师与家长;不守纪律、无故旷课、作业抄袭、考 试舞弊;打架斗殴、小偷小摸等。
二、品德不良的成因分析
1、外部动因 • 家庭的不良影响。主要包括来自于家长的
言行、家庭的文化气氛、家庭的教养态度 与方式等消极影响。
• 学校教育中的失误。主要有学校未能真正 将德育放在首位;学校德育生态环境不良; 德育的内容与方法陈旧,未能适应时代的 需要。
二、品德形成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因素 (二)社会环境 (三)班集体与同辈团体 (四)自身的智力水平
三、品德培养的方法
(一)道德认知的培养方法 1、言语说服:单面论据与双面论据、以理服
人与以情动人 2、小组道德讨论 3、道德概念分析
(二)道德情感的培养方法
1、移情能力的培养 2、羞愧感
(三)道德行为的培养方法
• 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包括多元文化的 影响、物欲驱使下的社会风气、暴力、淫 秽等黄色书刊与音响制品、社会上的犯罪 团伙或不正当群体的引诱、学生群体亚文 化等。
2、内部动因 • 错误的道德观念 • 异常的情绪表现 • 明显的意志薄弱 • 不良的行为习惯 • 不健康的个人需要
三、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一)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二)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三)保护和利用学生的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四)锻炼同不良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巩固新的行为
习惯 (五)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
考研题
• 24.儿童认为规则不是绝对的,可以怀疑, 可以改变,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违反。 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其道德判断所处的发 展阶段是
第十三章 品德的形成
第一节 品德概述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是指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的一种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

他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特点。

这一理论对于了解儿童的道德发展过程以及教育和培养儿童的道德意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根据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儿童的道德发展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在前运算阶段(大约2-7岁),儿童的道德观念主要是基于外在的行为结果和权威的规定。

他们会根据成人的赞扬或者惩罚来判断某个行为是对还是错,而不会考虑行为暗地里的原因或者动机。

在具体运算阶段(大约7-11岁),儿童开始逐渐理解道德规范的内在乎义和道德价值。

他们能够考虑到行为的动机和意图,并能够根据这些因素来判断行为的对错。

此外,他们也能够意识到不同人可能有不同的道德观念。

在形式运算阶段(大约11岁及以上),儿童的道德观念变得更加抽象和理论化。

他们能够运用逻辑推理和道德原则来解决复杂的道德问题,并能够考虑到不同的角度和利益。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经历不同的阶段。

这一理论强调了儿童道德发展中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即儿童在道德发展中的角色是积极参预者而非被动接受者。

此外,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还强调了儿童的道德发展与认知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

他认为儿童的道德观念是在认知能力逐渐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和演变的。

在教育和培养儿童的道德意识方面,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提供了一些重要的指导原则。

首先,教育者应该根据儿童所处的发展阶段来设计相应的教育活动和教学方法。

例如,在前运算阶段,教育者可以通过赞扬和惩罚来引导儿童的行为,而在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阶段,教育者可以鼓励儿童思量和讨论道德问题。

其次,教育者应该赋予儿童足够的自主性和决策权。

皮亚杰认为,儿童在道德发展中应该成为自主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因此,教育者应该鼓励儿童参预道德决策和解决道德问题的过程,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引言概述: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是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的一种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

该理论通过观察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对道德问题的认知和行为表现,探讨了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及其背后的心理机制。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正文内容:1. 认知发展的角度1.1 儿童道德观念的形成1.2 儿童道德判断的演变1.3 儿童道德判断的内在逻辑2. 社会经验的作用2.1 家庭教育对道德发展的影响2.2 同伴关系对道德发展的影响2.3 社会文化对道德发展的影响3. 道德发展的阶段性特征3.1 前道德阶段:儿童的道德行为主要受到外在规则的驱使3.2 预合作阶段:儿童开始关注他人的意愿和需要3.3 互惠阶段:儿童开始理解互惠关系和公平原则3.4 集体规范阶段:儿童开始遵守社会共同规范3.5 道德原则阶段:儿童开始形成自己的道德原则4. 道德发展的内在机制4.1 认知冲突的作用:儿童通过面对道德冲突来发展道德判断力4.2 自我中心思维的转变:儿童逐渐从自我中心思维转向社会中心思维4.3 角色扮演的作用:儿童通过角色扮演来理解他人的角度和情感5. 教育实践的启示5.1 培养道德意识:教育者应重视培养儿童的道德意识和价值观5.2 提供合适的冲突:教育者应给予儿童适度的道德冲突,促进其道德判断力的发展5.3 倡导合作与公平:教育者应鼓励儿童参与合作活动,并注重公平原则的培养总结: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通过认知发展的角度、社会经验的作用、道德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及内在机制的解析,揭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规律和心理机制。

教育实践中,我们可以根据该理论的启示,培养儿童的道德意识,提供合适的冲突,倡导合作与公平,以促进他们的道德发展。

这一理论为儿童道德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参考。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是指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的一种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

该理论主要探讨了儿童在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方面的发展过程,以及儿童在不同阶段对于道德问题的思量和行为表现。

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儿童的道德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前道德阶段、道德相对主义阶段和道德绝对主义阶段。

下面将详细介绍每一个阶段的特征和发展过程。

1. 前道德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通常是在2-7岁之间。

他们的道德观念还未彻底形成,主要通过摹仿和遵守成人的行为来判断是非。

儿童在这个阶段会根据成人的惩罚和奖励来决定某种行为的对错,而不是根据自身的内在道德准则。

2. 道德相对主义阶段:这个阶段发生在7-11岁之间。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意识到道德规则的存在,并开始理解道德问题的复杂性。

然而,他们的道德判断还是相对主义的,即道德标准取决于社会和个人意见。

儿童在这个阶段会考虑到不同观点和利益,并尝试通过讨论和辩论来解决道德冲突。

3. 道德绝对主义阶段:这个阶段通常发生在11岁及以上。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形成自己的内在道德准则,并相信道德规则是普遍而绝对的。

他们认为道德标准不受个人观点和社会意见的影响,而是根据普遍的道德原则来确定。

儿童在这个阶段会更加注重公正和道德责任,并开始考虑道德决策的后果。

值得注意的是,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并非线性的,而是一种渐进的过程。

儿童在不同阶段的道德发展可能会浮现回退或者跳跃的情况,取决于他们的个体差异和环境影响。

此外,皮亚杰的理论还强调了儿童在道德发展中的认知能力的重要性。

他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与他们的认知能力密切相关。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认知能力逐渐提高,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道德规则。

总结起来,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提供了一种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框架,匡助我们理解儿童如何在不同阶段形成道德观念和道德判断。

通过了解儿童的道德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他们的道德教育和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

发展心理学之道德的发展

发展心理学之道德的发展
影响因素
个体自身的因素
性别:在无他人在场的情况下,男性和女性助人的比率一样,而在有他人的情况下,男性比女性表现出更多的助人行为;
个性特征:利他的个性特征在某些情境中促进了亲社会行为,爱社交的幼儿有更多的利他行为,积极的观念会促进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观点采择能力:与亲社会行为成高相关,但在实际研究中结果与理论并不完全一致;
巴—塔尔的利他行为发展理论:
利他行为至少要符合3个条件:行为必须是自愿的、自发的,行为的目的是使他人受益,不期望任何外界的回报
提出亲社会行为的3个认知因素:亲社会行为是有不同的行为动机引发的,观点采择能力是亲社会行为发展的认知基础,延迟满足的认知能力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的。
利他行为发展的6个阶段:顺从及具体的强化物、顺从、自发和具体的回报、规范的行为、普遍的互利互惠、利他行为
道拉的挫折—攻击假设说:
个体的受挫感引发了攻击驱力的觉醒,这种驱力指向引起挫折的原因,从而引起攻击或破坏行为
贝克维兹修正了挫折—攻击假设说,认为由挫折产生的消极情绪能引起最初的攻击倾向性,但是否产生外在的攻击行
被激怒个体的5个阶段的信息加工:线索编码、线索解释、反应搜索、反映评估与抉择、反应执行
艾森伯格设计了亲社会两难情境,从而提出了儿童亲社会推理的阶段模式:
①享乐主义、自我关注的取向(学前儿童及小学低年级儿童)
②他人需求取向(小学生及正要步入青春期的儿童)
③赞许和人际关系取向(小学生及一些高中生)
④自我投射的、移情的取向(高中生及一些小学高年级学生)
⑤内化的法律、规范和价值观取向(少数的高中生、小学生中没有达到这一阶段的)
道德行为,是指采取符合从人类利益和公正角度出发的道德规范和标准的行动,或是个体面临道德问题情境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自觉地复杂的意志行动过程。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引言概述: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是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的一种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

该理论强调儿童在道德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不同阶段,并认为道德发展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受到认知能力和社会经验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四个部分,分别是道德相对主义、道德绝对主义、互惠主义和道德理解的发展。

一、道德相对主义1.1 认知发展阶段:皮亚杰认为,在儿童早期阶段,他们对道德问题的理解是相对的。

他们主要关注个人利益和遵守规则的后果。

1.2 行为表现:儿童在这个阶段往往会依据成人的指导或者规则来判断行为的好坏。

他们认为规则的制定者是绝对权威,无法被质疑。

1.3 道德观念:儿童在道德相对主义阶段,对于道德问题的看法是非常绝对的,他们认为道德是由外部规则和权威决定的,而不是基于内在的价值观。

二、道德绝对主义2.1 认知发展阶段: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随着认知能力的提高,他们逐渐进入道德绝对主义阶段。

在这个阶段,他们开始理解道德规则的普遍性和绝对性。

2.2 行为表现:儿童在道德绝对主义阶段,会更加注重道德规则的遵守,不再依赖于外部的指导和规则。

他们开始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并且认为道德是普遍适用的。

2.3 道德观念:在道德绝对主义阶段,儿童会更加关注道德规则的公正性和普遍性。

他们开始认识到道德规则的重要性,并且会因为有违规则的行为而感到内疚。

三、互惠主义3.1 认知发展阶段:互惠主义是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第三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理解互惠关系和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3.2 行为表现:儿童在互惠主义阶段,会更加注重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

他们开始理解互相尊重和互相帮助的道德价值,愿意为了集体的利益而放弃个人的利益。

3.3 道德观念:在互惠主义阶段,儿童会更加关注公平和合作的道德原则。

他们开始认识到道德决策需要考虑他人的利益,并且会因为违背互惠原则而感到内疚。

四、道德理解的发展4.1 认知发展阶段:道德理解的发展是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最后一个阶段。

教育心理学第十三章品德的形成..

教育心理学第十三章品德的形成..

(二)学生品德不良的主观原因


1.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 淡薄
如把违反纪律视为“英雄行为”, 把包庇同学的错误看作“讲义气”等等。 还有的学生接受了社会上腐朽反动的价 值观,认为“助人为乐”是“傻瓜”, 把“人不为已,天诛地灭”看成是天经 地义的事。
2.缺乏道德情感或情感异常
品德不良的学生缺乏道德情感,他们往 往是爱憎不分,好恶颠倒。例如,认为给他 一点便宜的人是“好人”,认为严格要求和 管束他的人可恶。他们既自卑,又自尊,往 往自己瞧不起自己,又不允许别人蔑视他们, 所以你越是管教他们,他们就认为你是歧视 他们,就越反感,就越和你有对立情绪。
四、注重学生的道德行为训练


(一)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
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是道德行为的 必要条件。一般说,道德动机和行为的 效果基本上是一致的,但由于有的学生 不善于组织自己的行为,没有掌握好一 定的行为方式,有时就不能取得预期的 效果,甚至出现好心干错事的情况。学 生年龄越小,行为方式的指导越是必要。
三、加强学生道德意志的锻炼


1.让学生获得道德意志的观念和榜样,激发 意志锻炼的自觉性 教师应该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英雄模范 人物的事迹,科学家的传记、跨世纪的人才, 或请优秀学生谈他们自己锻炼道德意志的体 会和收获。通过这些生动的范例,可以强化 学生对锻炼道德意志意义的认识,并可以模 仿榜样,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地锻炼道德意 志。
3.明显的意志薄弱与畸形的意志发展
例如,有的学生明知打架、偷窃等行为 是错误的,但是由于意志薄弱,经受不住不 良诱因的影响,使正确的认识不能见诸于行 动,所以“明知故犯”,常常不能克制自己 这些行为。 有的学生行为盲目,缺乏自觉性;有的 是好奇心强,越是神秘的东西,越想试探一 下;有的喜欢模仿,特别是盲目模仿消极的 东西;有的是缺乏主见为他人行为所左右等 等。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十三章:道德发展的理论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十三章:道德发展的理论

28

(四)自身的智力水平

智力水平与品德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相对而言,犯
罪人群当中智商低的比较多,智商高的较少。但是一
个智力较高的人,并不见得就有积极的道德取向,而
且,一旦他们形成了不良的品德,高智力反而会促进
其恶性发作。
29
三、品德培养的思路与方法 (一)提高道德认知水平的途径 1.言语说服 有效的说服技巧有: (1)单面论据与双面论据 对于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来说,提供正反两方面的论据 更易于使他们信服,而对于受教育程度低的人来说, 只提供正面论据更好些。
20
21
第二节

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
一、品德形成的实质和过程 (一)品德形成的实质 个体品德的形成过程也即社会规范的学习过程,其实质是个 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道德 舆论的影响下,内化社会道德规范和社会价值,形成个人社 会行为的心理调节机制的过程。

社会规范的学习就其性质来说是以情感学习为核心的知、情、 意、行的整合学习过程。
5
例类
例选
动机与结果
A:某孩子在无意 中打碎十五 只杯子。 B:某孩子为偷吃 而打碎一只 杯子。 年幼儿童:A坏 年长儿童:B坏
谎言问题
A:看到一条狗象 牛一样大。 B:对母亲说老师 给了他好分 数,而事实 上没有。 年幼儿童:A坏 年长儿童:B坏
惩罚问题
A:不听父母的话就不 能骑木马。 B:不借书给不爱惜书 的人。
8
道德两难故事法
实例: 在欧洲,有一位妇女因患一种罕见的癌症已濒临死 亡。医生认为还有一种可以救她的药,即该镇一位药剂 师最近发明的一种药。药剂师以10倍于成本的价格2000 元出售该药。病妇的丈夫海因茨向每一位熟人借钱,但 总共才凑得药价一半左右的钱。他告诉药剂师:妻子危 在旦夕,请他便宜一些售药或允许迟一些日子付款,但 药剂师说:“不成!我发明了这种药,正是要用它来赚 钱。”海因茨走投无路,夜晚闯进该药店为妻子偷了药。 故事讲完后,要求被试回答:这个丈夫该不该偷药? 为什么?海因茨倘若被捕,法官该不该给他判刑,为什么? 这样的道德两难问题,具有不同道德水平的人会做出不 同的判断并提出不同的判断理由。 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前习俗水平(9岁以前):个体没有内在的道德标准,取决于外在的要求。道 德判断的基准取决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
惩罚与服从取向
朴素的利己主义取向
(1)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价值来自对外力地屈从或逃 避惩罚。他们衡量是非的标准是由成年人来决定的, 对成人或准则采取服从的态度,缺乏是非善恶的观念 。

3


(3)自律阶段
9—11岁儿童进入自律阶段,主要依据自己认 可的内在标准来进行道德判断。 这一阶段的道德认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儿童认为规则是由人们相互协商而创造的, 因而可以依照人们的愿望加以改变; ②根据行为的意图和后果来判断行为,即从行 为的主观责任来作判断; ③儿童认识到与他人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

(一)品德认知判断的发展
1.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论 皮亚杰是第一个系统追踪研究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心理学 家。 一个人道德上的成熟,主要表现在尊重准则和社会公正感 ※ 研究方法:临床法 ※ 任务范式:对偶故事 ※ 研究结论: 儿童的道德判断发展分为两个时期

1
他律期:规则是外部的、是权威的绝对意志


总的来说,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是从他律道德 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

同伴交往是使儿童从自我中心和实在论解放出来的最重要途
径。
6

2.科尔伯格道德发展论 在本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 沿着皮亚杰的研究路线对儿童道德性发展进行 了实证性的研究,在研究中他认为,道德成熟 是一种能运用道德原则进行是非判断的能力。 他把研究对象从儿童延伸到少年和青年期,把 皮亚杰的对偶故事法改进为适合大龄被试的两 难故事法。通过研究,他制定了一份确定被试 道德发展水平与阶段的量表,并提出一套自己 的理论,因而使皮亚杰的理论得到扩展。
必须服从外部规则、权威规范
自律期:规则是大伙共同创造的 ,是完全可能改变的。
2. 道德发展三个阶段
(1)前道德阶段----无律阶段 儿童在五、六岁以前是属于无规则的阶段。这个阶段 儿童在游戏中没有合作,也没有规则,社会规则对他 们没有约束力,他们没有必须怎样做的认识。
2
(2)他律道德阶段 5—8岁的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根据外在标 准,这一阶段的道德认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儿童认为规则是不变的,不理解规则是由 人创造的; ②评定是非时,总是抱极端的态度,非好即 坏,非善即恶; ③判断行为好坏的根据是后果的严重性,而 不看主观动机; ④把惩罚看作是天意和报应,而不是把惩罚 看作是改变人的行为的一种手段。
好孩子取向 遵守法律取向
(1)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儿童的价值是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
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众的意见,谋求大家的称赞。在进 行道德评价时,总是考虑到社会对一个“好孩子”的期望 和要求,并总是按照这种要求去展开思维。
11

Hale Waihona Puke (2)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道德价值是以服从权威为导向。 包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
公正问题
偷苹果慌忙逃跑,经过一 座腐朽的木桥,桥 断掉进河里。
判断结果
年幼儿童:A公正 年长儿童:B公正
年幼儿童:这是惩罚的报 应 年长儿童:桥断与偷苹果 无关。
年幼儿童属“客观 年幼儿童认为谎言 年幼儿童属“抵罪的惩 责任”类型, 与事实距离 罚”,认为过失 根据结果判 越大,错误 大小与犯规者承 断是非。 越严重。 受的痛苦保持正 年长儿童属“主观 年长儿童看到谎言 比,惩罚与错的 责任”类型 与事实之间 性质无关。 ,用动机的 的欺骗性, 年长儿童属“回报的惩 善恶来判断 蒙蔽性越大 罚”,没有专断 是非。 ,错误越严 性质,要求惩罚 重。 的方式与错误性 质联系起来
年幼儿童属“内在公正”, 自发地把惩罚的权 力委诸于自然界, 认为自然界也服从 成人规定的道德法 则。 年长儿童已通过经验知道 ,对是非的善恶报 应并不一致。事物 内在公正的信仰消 失了。
5
1.自我中心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岁~5岁)是从儿童能 够接受外界的准则开始的。 2.权威阶段。这一阶段(6岁~8岁)的儿童绝对地尊 敬和顺从外在权威。 3.可逆性阶段。这一阶段(8岁~10岁)的儿童已不把 准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 4.公正阶段。这一阶段(11岁~12岁)儿童的公正观 念是从可逆的道德认识脱胎而来的。
9
(2)相对于功利的道德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要求的满足
,偶尔也来自对他人需要的满足。在进行道德评价 时,开始从不同角度将行为与需要联系起来,但具 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性,认为符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就 是正确的。
10
--习俗水平(9-15岁):个体能按照家庭、集体或国 家的期望和要求去行事,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 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
4
例类
例选
动机与结果
A:某孩子在无意 中打碎十五 只杯子。 B:某孩子为偷吃 而打碎一只 杯子。 年幼儿童:A坏 年长儿童:B坏
谎言问题
A:看到一条狗象 牛一样大。 B:对母亲说老师 给了他好分 数,而事实 上没有。 年幼儿童:A坏 年长儿童:B坏
惩罚问题
A:不听父母的话就不 能骑木马。 B:不借书给不爱惜书 的人。
7
道德两难故事法
实例: 在欧洲,有一位妇女因患一种罕见的癌症已濒临死 亡。医生认为还有一种可以救她的药,即该镇一位药剂 师最近发明的一种药。药剂师以10倍于成本的价格2000 元出售该药。病妇的丈夫海因茨向每一位熟人借钱,但 总共才凑得药价一半左右的钱。他告诉药剂师:妻子危 在旦夕,请他便宜一些售药或允许迟一些日子付款,但 药剂师说:“不成!我发明了这种药,正是要用它来赚 钱。”海因茨走投无路,夜晚闯进该药店为妻子偷了药。 故事讲完后,要求被试回答:这个丈夫该不该偷药? 为什么?海因茨倘若被捕,法官该不该给他判刑,为什么? 这样的道德两难问题,具有不同道德水平的人会做出不 同的判断并提出不同的判断理由。 8
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守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