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词词义推断方法

合集下载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八法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八法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八法文言实词是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重点难点,年年必考。

其不仅数量多(《大纲》规定120个,但高考又不仅限于这些),而且变化灵活,意思不易确定,因而合理推断词义在考试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就介绍八种推断方法,供同学们学习。

1、根据字形推断词义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

虽历经演变,但表意的功能并没有完全丧失,这种表意功能就是理解词义的已知条件之一。

因此,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中的“信”,这是一个会意字,一个“人”一个“言”意为人言真实。

此句中的“信”就解为“真实”。

1999年高考题文言文中有一句“启听淮北取籴”,其中“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意思是卖出粮食,“籴”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

2、借助课文推断词义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以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中有关语句中同一词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再确定文言语料中该词的含义。

如1998年全国卷第16题“金人曳出,击之败面”一句将“曳”解为“蜂拥”,将其放在句中考查作“出”的状语似可通,这是不顾它本身的含文而望文生义。

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中《口技》中的“曳屋许许声”及《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弃甲曳兵而走”等句就可解为“拖、拉”的意思。

3、借助语境推断词义古代汉语中的实词90%以上是具有多义性的,因此在理解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把理解代入语境中,解释准确而无滞碍者应为正确,这就是常言说的“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境”,如《祭十二郎文》“汝时犹小,当不复记忆”一句中的“犹”多数同学把它解为“还”,句意为“你当时还小,一定不再记得了”乍一看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放在语境中就错了,因为作者与“十二郎”虽为叔侄,但年龄相差无几,不会这样说话,因此解为“更”才更合理。

再如①“郦道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①句根据前文语境可知,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述上说得不够详细,由此推知这句中“言”为“叙述”之意。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法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法

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
例:辨析“应”在句中的实词义 ①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推断: “应节拍”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
拍”,“应”可释为“随着,和着”。
②(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推断:“应”和“对”连用,都处于谓语动词的 位置上,而“对”为“回答”之意, “应”为
“应答”。
(北京卷)

声旁: 主要起 标声的 作用
会意字:
会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 之间的关系合成一个字,综合表示这些构字 成分合成的意义,这种造字法叫会意。

解释下列句中“籴dí” 字的含义:
1、贫民虽平价不能籴。(北京卷)
2、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
商贩,贸籴粮食。
(全国I)
解析:会意字,上为“入”,下为“米”,整合可知。
2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鸿》 过:责备
3 成益愕,急逐趁之 《促》
趁:追赶
4 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 《屈》
幸:希望
四、成语对应法 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
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 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 出文言词义。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殚精竭虑。
殚、竭:尽
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 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疾风知劲草,强 ) (求全责备,寻求,寻找 )
⑤势拔五岳掩赤城
(出类拔萃,超出)
⑥召医而尤其故
(怨天尤人,责问,责怪)
五.字形分析法 即根据汉字的构字方法(主要是形
声,会意)来猜测字词的意义。
形声字:
形旁:表 示事物的 意义(水池; 低洼)
避重就轻——就, 躲避 欲盖弥彰——彰, 掩盖

实词意义的推断方法

实词意义的推断方法

构字推断法
禾--五谷 贝--金钱 皿--器具 纟--丝麻 宀--房舍 罒--网 歹--死亡 月--肉 页--头 目--眼 冫--冷 灬—火
构字推断法示例
①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②置人所罾鱼腹中 ③今以天下为之罗,则雀不失矣 ④持罩入深水,金鳞大如手
构字推断法演练
选出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有牧人御众之才 B、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 箱子 C、迨诸父异爨 ,东西多置小门 D、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①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A、回应,响应 B、随着,和着
语境分析法示例
②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 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
A、增多 B、称赞
语境分析法示例
③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 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 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以老于户 牖之下,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 固何如哉?
仓库 播种 痊愈 把脚砍掉
通假分析法
牢记初高中教材中出现的通假字。 常用通假字见附表。
语境分析法
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 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 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 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 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这是推断词义 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
语境分析法示例
联想推断法示例
绩曰:“是固有罪,然皆饥羸病乏,不足 胜杖,姑涅臂以戒,亦可已。”使者怒,欲并 劾绩,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
请判断下列词语的解释的是否正确:
A、不足胜杖,姑涅臂以戒
胜:能承受
B、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 夺:强迫
统治
灶台 年少
构字推断法演练
选出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宰臣上炙而发绕之 B、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C、可以独飨白粲 D、富翁某,商贾多贷其赀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

字形推断法举例
需要强调的是形声字的义符只能表示某种意思的范围,而不能标明该字的具体含义。 运用该方法时,先根据字形推断出词的大概意义范畴,再根据上下文,就可以确 定词的具体含义。
例解: 例1、可以独飨(xiǎng)白粲(càn)。
飨,右边是“食”,大概是“食用,享受”。粲,下边是“米”,大概是米一类的 东西。
1.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易马而三后 后:落后 B 凡御之所贵 贵:看重 C 赵襄王学御于王子期 御:骑马 D 今君后则欲逮臣 逮:及,赶上
参考
A.可联想到成语“争先恐后” B.可联想到“古人贵朝闻夕死”“古人贵以近知远” C.可根据下文“马体安于车”推断,不是骑马,而
义,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借助熟知的成语中的实词词 义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有时也能使解题“柳暗花 明又一村”。 例1、“治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 “治”即“长治久安”中的“治”(太平) 例2、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大法不立矣。 联想到成语“严惩不贷”,作“饶恕”讲。 例3、薄而观之 可与成语“日薄西山”相联系都是“靠近”“逼近”的意思。
小结:根据汉语对称结构的词句较多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迅 速推断出一些实词的词义。
练习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2.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5.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 6.一年所居成聚,两年所居成邑 7.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小结
辨析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 (一)利用字形推断 (二)利用对称结构互解法推断 (三)根据语境(上下文)推断 (四)利用语法结构(词性)推断 (五)利用联想成语、课文推断法 (六)根据事理推断
巩固训练

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六种方法

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六种方法

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六种方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文言文往往多读几遍,文意自然就明了了。

要注意根据已知的上下文的意思去推知个别的未知的难懂的字词的意思。

根据语境和语言规律推断实词的具体含义的方法有:1.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

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不速之客)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日薄西山)势拔五岳掩赤城。

(出类拔萃)臣从其计,大王赤赦臣。

(言听计从)2.借助较整齐的句式来推断词义。

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通五经,贯六艺。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有时借助整齐的句式,可以先推断出一个词的词性,进而推断出这个词的正确意思。

比如: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变姓名,诡踪迹。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3.形训法,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

如:4.声训法,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

如: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句中顿的意义。

顿与钝字形相似,读音相近,钝的含义是不锋利,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思是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

5.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

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句中跬步的意义。

跬步对小流,可以推断跬步即为小步、半步的意思。

又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中的忧劳与逸豫构成对举,与忧劳义相反的逸豫就是安逸享乐之意了。

同理可以推出梅以欹为美,正则为景句中欹的词义为不正或倾斜;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人中的殚义可由熟悉词竭的意义推知;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句中的弥可由愈义推知。

6.选项推断法一般来说,文言文后边的设题的选项实际上是对文言文选段比较晦涩难懂的关键字词的某种注解,要充分利用设题的选项理解原文,交互理解。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
高考文言专题复习
01
结构分析法
03
通假分析法
05
语法分析法
02
据形索义法
04
联想推断法
06
语境分析法
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
/CONTENTS
04
05
01
03
02
字形
1、丰则贵籴dí ,歉则贱粜tiào 2、冀得一归觐jìn
01
03
02
怎样利用通假推测词义?
例1: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析:“取”,会意字,从手,从耳,象手牵耳而割取之。古代抓到俘虏,割取左耳,作为记功的凭据。引申“拿取”“夺取”等义,在此都讲不通,以“娶”代之,则通,可推断为“取”通“ ”。

例2:“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析:“景”用本义在此解释不通,借助读音推断其通“ ”,名词作状语,豁然开朗。
5.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析”字由“木”和“斤”两部分组成,而“斤”在古汉语里是 “斧子”的意思,用斧子把木头劈为两半,再结合前边“分”“离”这些字的意思,就可推断出“析”的意思为“分开” 国家已经四分五裂了,根本保卫不了 6.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食 句中的“饷”字从字形上看,是以 “饣”为偏旁,前有“不”字,再对应后面的“食”字,可知道这是一个动词,并可以推断出“饷”的意思是“给饭吃” 荒年的春天,自己年幼的弟弟来了也不供饭;丰年秋收时,疏远的客人也招待他吃饭。 7.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 渡口 舸舰塞满了渡口,尽是雕上了青雀黄龙花纹的大船。 8.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磴,其有七千有余 石阶 上山的路全程有四十五里,都是用石块砌成石阶,那石阶总数有七千多。 9.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到……去 谭君本人直接到袁世凯居住的法华寺去拜访 10.可以独飨白粲 càn 食用米 可以独自吃白米饭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方法
(一)想想看:
• 1、丰则贵籴,歉则贱粜 “籴”、“粜”大家比较陌生。可根据字 形,推断为会意字,跟“粮食”有关,意思 是买进粮食、卖出粮食。 • 2、冀得一归觐 “觐”虽比较眼生,但它是形声字,从形 旁“见”上,猜出与“见”有关,可以解释为 “拜见”。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形声字的 形旁有表意的功能。 会意字则本身就表意。
给你方法 三、结构推断法
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被任用 腰系着 选择、选拔
2.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3.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4、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终日”意为“整天、时间长”—— “须臾” 意思为“时间短”
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 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 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 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 据。因此考生拿到考题时要运用联想,充分 调动大脑中的储存信息,进行灵活迁移。
给你方法 四、联想推断法
1、联想课文有关语句:课文迁移法,对所学课文 中重点词义准确记忆,通过联想比较推断。 ①进之布指算,不爽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氓》) 差错 ②铨(quán)简秀士 简能而任之(《谏太宗十思疏》) 选拔 ③不以外夷见忽 府吏见叮咛(《孔雀东南飞》) “见”是第一人称“我”之意。
给你方法 六、借助语境法
语境分析推断
内部语境 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
外部语境
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 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 言环境
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
①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应节”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释为“和着”
②(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对”为“回答”之意,故“应”为“应答” ③所举应法,得其罪辜 告发、举报的符合法律 他揭发检举官员,都依法行事,被检举的人也是 罪有应得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
6.志义相合,刑牲盟生死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杀) 三个人志义相投,宰杀牲畜约定同生共死。
四、结构分析法
怎样根据结构推测词义?
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讲求对仗(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 语言现象很多,甚至采用互文的修辞格)。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 位置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这样我们就可以据 之进行判断,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性、词义的分析,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 性、词义。
• 积累:部分偏旁与字义的关系
• “禾”与五谷有关; “贝”与金钱有关; • “皿”与器具有关; “宀”与房舍有关; • “阝”与地名有关; “求”与毛皮有关; • “言”与说话有关; “隹(zhuī) ”与鸟雀有关; • “尸”与身体有关; “冖”与笼罩有关; • “系”与捆绑有关; “纟”与丝织品有关; • “歹”与死亡有关 ;“月”与肉有关; • “页”与首有关; “自”关鼻,“目”关眼; • “攴(pū) ”与敲击有关。 • 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与兵器有
退兵驻扎到江北
3.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
(“顾吾念之” 只是,只不过) 如姬要为公子效命而死,是在所不素辞善的留,侯只张是良没有行动的机会罢了。
4.铨简秀士
(“简能而任之”选拔) 评量选拔才学俊秀的人物
5.进之布指算,不爽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差错) 高进之伸曲手指算了算,没有一点差错,
二、字音推断法 (通假分析法)
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 理解时,根据通假音同或音近的原 则,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 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 通的字代入试解来推断词义。
怎样利用通假推测词义?
一是音同音近通假,通假字与本字或音同或双声 (声母相同)、或叠韵(韵母相同)。 如“蚤”通 “早”,“要”通“邀”,“裁”通“才”,“亡” 与“无”, “见”通“现”。 二是形近通假,如“说”通“悦”,“谕”通“喻” (声旁相同的形声字互相代替)。 “卒”通“猝” (声旁字代替形声字 ),“庭 ”通“廷” (形声 字代替声旁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1、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破——下,攻下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终日——整天,须臾 片刻 ——

3、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用——以,被任用
做一做
二、4、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结 腰里佩着 构 5、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同义复词。排斥、排除
察 6、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
结庐而居,名词活用为动词
五、通假推断法(同音、近音、近形)
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 入试解来推断词义。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 2.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3.行李之往来,共其困乏。 4.张良出,要项伯
通“背”,背叛
非 供
通“邀”,邀请
高考试题常见通假字
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不:同“否”;不。副词。“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雠:同“仇”;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动词。“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当:通“挡”;抵挡。动词。“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度:同“渡”;渡过,越过。动词。“一夜飞度镜湖月” 而:通“尔”;你。人称代词。“某所,而母立于兹。” 反:同“返”返回。动词。“人穷则反本。” 拂:同“弼”;辅弼。动词。“入则无法家拂士。 父:同“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名词。"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函胡:同“含糊”形容词。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曷:同“何”;什么。疑问代词。“蹈死不顾,亦易故哉?”
2021届语文一轮复习
实词词义推断方法
1、实词推断方法 2、高频实词 3、120个实词常见义项 4、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
字形分析法(形声、会意) 结构观察法 (相反、相近) 知识迁移法(成语、教材) 借助语境法 (上下文、语法) 通假推断法(同音、近音)
字源 语法 语境 课本
向。
2011(山东卷)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是否正确
B.泽命不渝,信也
渝:坚持
改变、违背
四、借助语境法
上下文:“四词不、离语句,法句不成离篇分” 分瞻前析顾后法,披文入理
天台生困暑,夜卧帷中,童子持翣(shà)飏于前。(10年浙江)
译文:天台生热得难受。晚上躺在蚊帐里面,童仆拿着扇子在前面给他扇风。
D.不可胜计
胜:尽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 食也。
孟浩然《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
成语:出类拔萃; 就菊花” 《梦游《天劝姥学掩》中赤“城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
“2势01拔2(五湖岳北掩卷赤)城下”列利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是否正确
C.唯当就蚁封耳
就:留下 靠近,接近
成誓2B语决0.1:不1深(矢改叹湖志变其南不自能卷渝己矫),的然下立志拔列俗句。子中加拔点:的拔词除的解释,超是出否正确
“皿”——与器具有关; “宀”——与房舍有关;
“阝”——与地名有关; “系”——与捆绑有关;
“女”——与妇人有关; “歹”——与死亡有关 ;
“冖”——与笼罩有关; “攴(pū) ”与敲击有关
“尸”—— 与身体有关 “隹(zhuī) ”与鸟雀有关
“月”(肉)—— 与肉有关; “纟”——与丝织品有关;
3、韩轨遂投城遁走。(投笔从戎)
不刊之论 文不加点 久假不归 求全责备 不名一文 屡试不爽 不足为训 细大不捐 众矢之的 危言危行 因人成事 休戚与共 相形见绌 既往不咎 怨天尤人 言简意赅 文过饰非 望风披靡
练一练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 王《鸿门宴》
① 敬恒皇恐,长跪谢。
(2013年高考天津卷)
认错,谢罪 浪遏飞舟。 《沁园春.长沙》
判决、定罪
“履”在本句中充当谓 语,应该解释为动词 “踏” 。
2012(福建)D、履苍莽中 履:鞋子官:谓语,动词,
做官。
2011(广东)C.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 做官
2013(辽宁)A.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 痛苦
“苦”形容词活 用为了动词,应解 释为“以…为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①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兵车行》) ②今以蒋氏观之,犹信(《捕蛇者说》) ③信义著于四海 (《赤壁之战》) ④今行而无信(《荆轲刺秦王》)
分遣二子断遏水陆津要。 ②
《至桃其花家源阻,记皆拦》出中,酒有食“截”余,断人此各处复的延
(2013年高考大纲卷)
“延”即为“延请,邀请”之意。
• 时吴氏家延师儒
延请 邀请
(2014年山东卷)
练一练
④ 籍之以为厢兵
(2010年高考湖北卷)
⑤绳吏之法尤峻
(2014高考福建卷)
籍吏民,封府库。 《鸿门宴》
高考真题 1、2017年高考全国卷1文言文翻译:
(谢)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谢)曜好臧否人 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他语乱之。
译文:谢弘微口中不说别人坏话,而谢曜则喜爱评议 (褒贬)人物,每当谢曜发表议论时,谢弘微常用 别的话题岔开。
1.请推断下列句中加颜色字的意思。
(1)梅以欹为美,正则无景。横斜、倾斜 (2)天保中,郡县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断绝粮食 (3)君所交皆一时贤隽。 贤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4)君父既葬,存思不息,乃庐于墓侧。

同义复词。“冲”即“幼”,“年幼”
想想看:
二、 7.追亡逐北 (败逃者,逃亡的人)

8.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更加,越来越)
构 9.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安逸享受)
观 10.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疲劳)
察 11.通五经,贯六艺 (贯通) 法
练一练
1.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而求其小善。大体 大的方面
猜猜看:
1、宰臣上炙而发绕之。 2、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3、抚军亦厚赉成名。 4、富翁某,商贾多贷其赀。
(烤肉) (打) (赏) (钱财)
试试看: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伶官传序》 (绳索)
2、可以独飨白粲
(飨, 食用;粲,上等米)
3、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双目失明 )
了解字源(特别是形声字的形旁)
“页”(xié)——与首有关; “骨”——与骨骼有关;
“目”——与眼有关。
髟(biāo)——与毛发有关

额头

脸面

下巴

偏头

回头

低头至地
财、贤、贺、赚、赢、赞、赐、贵、贞、 则、贡、员、责、购、货、赈、赊、败、 贿、赂、赔、贩、贪
⑴用“贝” 作偏旁的字与“钱财”有关。
例句: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①句“信”处在谓语动词“知”之前,作状语;既作状语,那么一
定是副词,进而推断它为“ ”之意。
确实
②句“犹”是副词,作状语,“信”处在谓语的位置上,是动
词为“ ”之意。 相信
③句“著”为谓语动词,“信义”处在主语的位置上,为名词,
故信”为“ ”之意。 信誉
④句“无”为动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信”处于宾 语的位置,所以“信”为“ ”之意信。物
(赂:贿赂)
《六国论》
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 ,将奈何?
《荆轲刺秦王》
﹙购:悬赏征求,重金收买﹚
⑵用“ 糸 ”作偏旁的字与“丝织品、绳索”有关
例句: ①一曲红绡不知数 《琵琶行》
﹙绡:丝织品﹚
②自缢于庭树 《孔雀东南飞》
﹙缢:上吊,吊死﹚
③夜缒而出,见秦伯 《烛之武退秦师》 (缒:用绳子往下吊)
高考试题常见通假字
火:同“伙”;古代军队的组织,十个为“一火”“出门看火伴”。 简:同“拣”;挑选。动词。“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见:同“现”暴露,露出来。动词。“图穷而匕首见。” 见:同“现”;呈现,露出来。动词。“风吹草低见牛羊。” 景:同“影”;影子。名词。“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具:通“俱”;全,都,引申为详细。副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具:通“俱”;全,皆。副词。“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距:同“拒”;把守。动词。“距关,毋内诸侯。” 累累:通“垒垒”;形容坟墓一个连着一个的样子。形容词。“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离:通“罹”;遭遇。动词。“‘离骚’者,犹离忧也。 缪:同“穆”温和,恭敬。例句中为姓。“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莫:同“暮”;日落的时候,晚上。名词。“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内:同“纳”接纳。动词。“距关,毋内诸侯。” 女:同“汝”;人称代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取:通“娶”;把女子接过来成亲。动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识:通“志”;记住。动词。“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 孰:同“熟”;仔细。形容词。“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说:同“悦”;愉快。形容词。“秦王不说。” 庭:同“廷”;国君听政的朝堂。名词。“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动词
副词 形容词 名词 、代词
例题: 1、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
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 ( 2014全国大纲卷) 佩服
2、缙绅大夫游于西山,必造其庐焉。孟祥尝结庐数椽,覆以白
茅,不事华饰,惟粉垩其中,宛然雪屋也。(2014湖南卷造)访
3、天长县鞫王甲杀人,既具狱,敞见而察其冤,甲畏吏,不敢 自直。敞以委户曹杜诱,诱不能有所平反,而傅致益牢。将论囚, 敞曰:“冤也。”亲按问之。(2014广东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